遊客破壞環境 國家公園生態浩劫


珊瑚生態、海蝕地形、魚類資源,在南方四島被列為國家公園後,是否能被妥善保存?抑或在現行的國家公園管理人力不足,經費不夠,保育遊憩與遊憩難以兼顧的情況下,讓各種管理難以落實,甚至窒礙難行,導致另一場生態浩劫?這些都值得我們好好思考。不過現在颳起了東北季風,當地海象讓船行更是難上加難,但或許以後就是這幾個小島生態得以休養生息的時節。

如果要去南方四島,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環境資訊協會駐地人員 林志明:「通常就是到……坐交通船到望安,然後再從望安再去包一般的漁船,然後一趟就是,幾千(元)哪。」

從馬公出發到東吉,要花一個半小時,交通費真的很貴。

東吉居民 林金檢:「從馬公過來這邊,一次包船要一萬,很多人說,嗯,奇怪,你們在電腦上面都有(交通船)呀?我說沒有呀,哪有,它(不是)說船壞掉啦,要不然就船長今天請假啦。」

不便的交通,擋住不少人潮,卻擋不了海浪。我們在沿著海岸線拍攝的時候,發現了每個小島都圍著一圈白色的花邊,我們以為是特殊的地景,結果是……

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 陳盡川:「那個在漂流的保麗龍,最後都會被漂上高潮線的上面,成為一個島的一個一種景觀。」

環境資訊協會主任 孫秀如:「它那個問題真的非常嚴重,包含我們去清完以後,我們要自己再包船,把這些垃圾載離開這個小島,所以這之間垃圾運送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雖然成立了國家公園,也有國際協議,限制在海上清倒或丟棄廢棄物,但現實是……

海管處祕書 徐韶良:「這麼大的海域,不可能靠國家公園管理處的人,就能全部管理得好。」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陳昭倫:「以目前國家公園的編制,跟國家公園的管理政策的方向,其實是很難去管這東西。」

垃圾不但成了突兀的地景,也在海底造成傷害。原本應該撿海草掩蔽自己的海膽,現在撿的是海漂的報紙。許多不容易分解的現代材料,用致命的方式,纏住各種海洋生物。根據調查,全球每年遺失的漁網有1250公里長,足以把台灣的海岸圍成一圈,但實際上的數字恐怕遠遠不止於此。而除了垃圾等海洋廢棄物之外,還有更多的問題有待解決。

環境資訊協會主任 孫秀如:「比如說交通的方式,或者是當地的一些排水呀,一些公共設施的建立。」

海管處祕書 徐韶良:「沒辦法說限制民眾不抓魚,不從事捕魚,或者不發展觀光怎麼樣,但是我想是它不會失控啦。」

但缺乏管理的後果,已經悄悄浮現。

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 陳盡川:「目前我們發現到,(南方四島海域)最大顆的一顆硨磲貝,已經被人家挖走了,有兩顆(硨磲貝)不見了。」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陳昭倫:「在保育跟遊憩,在開發跟保留生態系的重要性之間,其實有很大的拉扯,我最常舉的例子就是墾丁,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的管制的措施。」

當國家公園變成免費的遊樂場,讓觀光客更方便戲水、玩樂、吃、住、行,我們或許應該回頭想想,甚麼才是它成立的真正意義。那不只是要為其他的生物,保留一個自然的棲身之所,更是為了我們下一代,還有自己。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余國維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