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20 十月 2014
維持生態平衡 鳥類保育刻不容緩
- Article Details
您有多久沒看過天空中飛翔的鳥了?都市和鄉村生活的人們,可能有不同答案,的確,每年過境台灣的候鳥,大多棲息在沿海溼地,但近年來因為溼地生態被破壞,鳥類有向城市覓食遷徙趨勢,不過,像瀕臨絕種的「水雉」,就無法在都市生活,因為棲息環境,大多在菱角田等水源豐富的溼地,為了不讓十多年前、台南官田溼地的水雉集體暴斃悲劇,再度上演,國內愈來愈多的人,投入保育工作,為台灣這片土地的美麗鳥類,盡一份心力。今天的「候鳥失樂園」專題,帶您去了解。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保育員 李文珍:「農民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種子)裡面放下毒餌,水雉牠因為一輩子,都是在這樣子,一個溼地裡面生活,牠吃種子,吃昆蟲,吃嫩芽,所以就會不小心,去吃到這樣的毒餌。」
瀕臨絕種的「水雉」,再度面臨浩劫,台南「官田溼地」的其他候鳥,同樣性命難保,這是台灣保育史的黑暗時刻。
除了農藥,農民還噴灑鹼性的石灰粉殺菌,影響生態。
水雉數量銳減,37歲的「李价斌」看到了,心很痛,大學機械系畢業的他,五年前,放棄都市工作,回到官田老家、當農夫。
親手栽種的8公頃有機菱角田,隨處可見水雉蹤跡,這裡沒有浸泡毒藥的種子,也沒有任何化學汙染。
水菱有機農場負責人 李价斌:「有機的菱角田裡面,就會有很多的水生的東西,包括一些蟲可以供給,水雉鳥去覓食,然後在這個區塊裡面,牠的下一代也可以在這裡覓食。」
農田,不只是人類的糧食基地,也應該是鳥類和生物的棲身之地。,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台南官田菱角田,占地400多公頃,是全台灣最大的溼地生態,隨處可見的菱角田,底下有很多豐富的水生植物,是候鳥覓食和棲息的生態樂園。」
陽光下,菱角田、波光粼粼,「李价斌」看重的、不是農產量,而是生態平衡。
水菱有機農場負責人 李价斌:「這是金花蟲,你看牠會把葉子都吃了,最希望的東西是什麼,青蛙跟水雉鳥,水雉鳥會去吃牠,我們是希望水雉鳥多一點。」
農夫的願望,「水雉」似乎聽見了,圍繞身旁,人鳥共舞。
1989年,「水雉」一度少於50隻,瀕臨絕種,還好有一群人,投入保育。
占地15公頃的「水雉生態園區」,成立10多年來,從無到有,從旱地變溼地,如今是數百隻水雉的家,繁衍季節,這對水雉進行交配,沒有多久,水雉爸爸清理出一片乾淨的菱角田,讓懷孕的母鳥媽媽待產。接著,產下金黃色的蛋,最後,水雉寶寶、來到世界。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保育員 李文珍:「所有的水雉寶寶都會,窩在水雉爸爸的翅膀下面,去在那邊躲雨,帶著牠們,然後顧著牠們安全。」
兩隻雛鳥、跟在水雉爸爸後頭、學習覓食,這是自然界、美妙的愛,可惜的是:都市生活的人們,常對眼前鳥類身影,視而不見。
鳥王工作室主任 鄭建昌:「牠(白鷺鷥)為什麼會跑來這裡,其實就是牠原本的,繁殖的地方不見了,被我們人所破壞掉了,可是這樣子對牠們的後代來講,其實也是一個危險,很容易看到這些幼鳥的屍體。」
候鳥找不到好的環境棲息,被迫到喧擾城市覓食,台中市「筏子溪」流域,曾經是市區難得的候鳥樂園,但過多的河川整治,已經變調。
鳥王工作室主任 鄭建昌:「水泥化的東西,都非常的硬,有些鳥類要在土堤上築巢的,根本就沒辦法,所以在溪流這邊的翠鳥,就會減少很多。」
同一片天空下生活的、不只是人類,美麗的候鳥,循著古老記憶,飛越不同國度到台灣,一旦失去生存空間,面臨的是族群滅絕。
Read more落實清淨在源頭 惜護資源利回收
- Article Details
落實清淨在源頭,慈濟志工在回收點宣導分類觀念,過去,民眾是把回收物放著就離開,現在則是由志工引導,一起將回收物做分類,方式改變,在台北市中山區,一開始民眾有些不習慣,但都因為愛護地球,願意一同做得更好。
這位先生,如同以往,扛著一箱的回收物來到環保點,過去是放著就回家,這次不太一樣。
慈濟志工 與 民眾:「(踩得扁的就是鋁的)玻璃的。」
十二項的分類清楚標明,志工在一旁引導如何做,是再教育也是落實清淨在源頭,要做的事比過去多,但抱怨的並不多。
民眾 與 慈濟志工:「按照這個來分,這張要貼在冰箱上看,不要丟掉哦,謝謝。」
都是因為愛地球,大家有共識,在這巷子口的環保點,還多了點巧思,標示的牌子,插在白色圓椅上,把工作區向後移,讓民眾能先思考,再放置,一旁的志工也有機會一一說明。
慈濟志工 與 民眾:「這個東西它就不能回收的,這個不能回收,還有這個。」
這位太太,很用心,早在家裡做好清潔分類的工作,是最好的典範。
慈濟志工 與 民眾:「她是最標準的,她做得很好,(沒有、沒有)。」
做好事,不會孤單,這位胡先生,十多年來,都是開著自家貨車,來載送回收物。
民眾 胡建利:「其實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得到太多,本來不是我們的東西,但我們得到很多資源。」
用感恩的心,做天下事,清淨在源頭,就從自身做起。
真善美志工 許石城 林博源 鄭惠美 丁瑟琴 台北報導
Read more2014,10/20-22, PH Value時尚第一匯-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
- Article Details
【活動名稱】PH Value時尚第一匯-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
【活動時間】2014/10/20-22
【活動地點】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上海市浦東新區龍陽路2345號)
大愛心聞: 國際針織博覽會 環保觀念深植人心
2014,10/20,天下雜誌採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4年10月20日(一)15:00 - 16: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台北TITAS圓滿 傳遞環保“心”人文
- Article Details
第18屆台北紡織展15日至17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盛大舉行,基於經年隨同製衣公會參展之因緣,大愛感恩科技有幸成為本次形象區聯展廠商之一。設計部同仁巧思規劃「慈悲科技」、「台灣精品獎」與「綠色典範獎」與「慈愛藍」等系列主題,向觀展貴賓展現台灣的軟實力與大愛感恩的品質保證。
大愛感恩科技全年近五十場的國內外展覽,每次展覽之所以均能圓滿成功,全仰賴各地慈濟志工合和互協的護持。每逢台北的展覽,感恩兩大世貿展館當區 - 南港區及信義區,自動承擔起推廣慈濟環保人文與理念之重責。因TITAS展有許多國外廠商觀展,靜思書軒華北區負責人 王明萌師姊適逢回臺,也特別到南港展覽館,承擔一日外語推廣志工。她細數一系列慈悲科技的應用與得獎產品並表示:「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心品,真是充滿著愛心與智慧。」
以原色及不後染為目標的大愛感恩科技的【傳薪服飾】展示,有別於其他廠商,沒有鮮明的顏色,所傳達的是「高雅」、「簡約」、「端莊」、「廣行恆持」的服儀人文之美,以及【慈悲科技】、【愛護動物毛毯】和【慈愛藍】系列等環保再生科技織品,帶領廠商/民眾認識環保科技,了解這些低碳生活的環保再生織品,已經可以普遍用於生活上。來自印尼西爪哇省的工商協會(WEST JAVA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代表Henry Hidjaja看完大愛感恩科技環保再生織品後表示,他已拜訪過慈濟在雅加達的分會,此行則希望能將所見付諸行動,為西爪哇省做些什麼!
展覽最後一天,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因此會場顯得人潮踴躍,許多紡織專業的在校同學均前來會場觀摩學習。基於與輔大織品系實習合作因緣,許多輔大織品系同學專程來到大愛感恩展區聽取分享。展覽期間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及南港、信義慈濟推廣志工們兢兢業業把握每個機會,透過展場的海報與實物,為來賓/民眾/學生說明環保紡織的人文推廣和環保教育。也希望透過宣導,與消費者溝通「心靈環保」,更傳遞產品背後的人文價值理念 - 環保人文由「心」開始。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台北TITAS圓滿 傳遞環保“心”人文
- Article Details
第18屆台北紡織展15日至17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盛大舉行,基於經年隨同製衣公會參展之因緣,大愛感恩科技有幸成為本次形象區聯展廠商之一。設計部同仁巧思規劃「慈悲科技」、「台灣精品獎」與「綠色典範獎」與「慈愛藍」等系列主題,向觀展貴賓展現台灣的軟實力與大愛感恩的品質保證。
大愛感恩科技全年近五十場的國內外展覽,每次展覽之所以均能圓滿成功,全仰賴各地慈濟志工合和互協的護持。每逢台北的展覽,感恩兩大世貿展館當區 - 南港區及信義區,自動承擔起推廣慈濟環保人文與理念之重責。因TITAS展有許多國外廠商觀展,靜思書軒華北區負責人 王明萌師姊適逢回臺,也特別到南港展覽館,承擔一日外語推廣志工。她細數一系列慈悲科技的應用與得獎產品並表示:「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心品,真是充滿著愛心與智慧。」
以原色及不後染為目標的大愛感恩科技的【傳薪服飾】展示,有別於其他廠商,沒有鮮明的顏色,所傳達的是「高雅」、「簡約」、「端莊」、「廣行恆持」的服儀人文之美,以及【慈悲科技】、【愛護動物毛毯】和【慈愛藍】系列等環保再生科技織品,帶領廠商/民眾認識環保科技,了解這些低碳生活的環保再生織品,已經可以普遍用於生活上。來自印尼西爪哇省的工商協會(WEST JAVA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代表Henry Hidjaja看完大愛感恩科技環保再生織品後表示,他已拜訪過慈濟在雅加達的分會,此行則希望能將所見付諸行動,為西爪哇省做些什麼!
展覽最後一天,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因此會場顯得人潮踴躍,許多紡織專業的在校同學均前來會場觀摩學習。基於與輔大織品系實習合作因緣,許多輔大織品系同學專程來到大愛感恩展區聽取分享。展覽期間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及南港、信義慈濟推廣志工們兢兢業業把握每個機會,透過展場的海報與實物,為來賓/民眾/學生說明環保紡織的人文推廣和環保教育。也希望透過宣導,與消費者溝通「心靈環保」,更傳遞產品背後的人文價值理念 - 環保人文由「心」開始。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2014,10/20,基隆區大愛媽媽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4年10月20日(一)09:30 - 11: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新聞: 基隆大愛媽媽 我信故我見


Read more
物換星移幾度秋 菩薩身影依舊在
- Article Details
在台南的東山,有一位環保志工盧李綢阿嬤,今年高齡84歲,這麼大的年紀,阿嬤卻還是天天推著推車,出門做環保,做了十多年的環保,儘管阿嬤現在已經是白髮蒼蒼,駝背身軀,但卻絲毫不減她愛護大地的心。
環保志工 盧李綢:「那時候加入慈濟,我們東山,我最先的,後來慢慢認識,慢慢認識這樣,這個瓶子,這個比較有錢,玻璃也有錢,比紙板還要好。」
這是2001年,和盧李綢阿嬤,第一次的接觸,當時阿嬤每天推著一台小推車,東奔西走做環保。
十幾年的歲月過去,現在李綢阿嬤已經是一頭白髮,脊椎也因為摔跤無法站直,身體更不像過去那樣健康。
環保志工 盧李綢:「脊椎不能伸直,摔跤,摔了好多次都後仰,我很怕找醫生,我不要。我若找醫生,醫生就叫我住院了,一定不讓我回來了。」
就這樣,李綢阿嬤把做環保,當作運動兼復健。
環保志工 盧李綢:「做環保做得很快樂,做得很輕鬆,我如果心情不輕鬆,那台車推出去就好了。」
盧李綢的女兒:「她說她有發願說,她這一輩子,她要做環保,到她要過世以前,她都會做環保。」
有時候,要是東西太重,沒力氣,阿嬤笑說念一聲佛號,就能有滿滿元氣,繼續做下去
環保志工 盧李綢:「我這台車推一二十年了,這都念佛念很多下去了,我這個都是佛在幫助我的,不然我沒辦法,不然我沒這麼健康。」
沒想到,除了做環保,從生活飲食,更看見阿嬤勤儉的精神和愛護環境的堅持。
環保志工 盧李綢:「皮要的啦,皮不要丟掉,這牛蒡很營養,我如果來,都撿菜回去煮。」
從不擔心,人老無用的李綢阿嬤,做環保十多年來,心裡一直有個小小心願。
環保志工 盧李綢:「我沒遇到過上人,想要來問他,問說我若沒辦法撿環保,做回收,如果要回他的身邊,
看要不要給我回去。」
學習用坦然的態度,面對人生無常,對阿嬤來說,奉獻和付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環保志工 盧李綢:「我們死掉還有價值,還有利用價值,怎麼會不高興,菩薩有跟我講,說我若要回去,
佛會來給我接引,我好高興。 」
綜合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