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美海灣 台第九座國家公園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成立,是因2008年發生的百年寒害,當時澎湖周邊海域生態受到重創,因此啟動了當地海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域調查,當時負責調查的中研院研究員鄭明,發現只有南方四島海域,生態受創最輕,復原速度最快,因此提出了劃定保護區的國家概念,催生這座國家公園。

澎湖,這個令台灣人驕傲的群島,擁有全世界最美麗的海灣,也曾是台灣最豐沛的漁場。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陳昭倫:「澎湖剛好跨在一個,北緯23度半,所以它有從北方下來的這些溫帶性的魚種,它有從熱帶上來,熱帶性的魚種,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講,它是一個寶庫。」

當黑潮支流,跟南海水團匯集向北流,經過澎湖群島旁邊狹窄的通道,也就是俗稱黑水溝的澎湖水道,帶來豐沛的海洋資源。但撈捕的龐大利益,卻促使漁民不斷竭海而漁;於是海洋物種快速消失,即使現代漁撈技術、設備越來越精良,漁獲量卻越來越少。根據澎湖漁會統計,2001年,各類魚獲量達2萬多公噸,2006年,只有約1萬6千公噸,到了去年,剩下不到六千公噸,十年來減少了七成。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陳昭倫:「澎湖其實周邊的海域,其實是過度嚴重的漁業捕撈,它本身也是台灣一個,對漁業資源消耗的一個縮影。」

不只是澎湖、台灣,全球的海洋,幾乎都已破壞殆盡。環保團體調查,全球魚類的消費量,在過去40年增加了60%,深海拖網的滅種式殺傷力,造成236個物種瀕危,具有經濟價值的魚種,更一個接著一個,消失滅絕。

在人類對海洋的影響中,或許漁業是傷害最大的,而所有解決過漁的替代方案中,養殖漁業卻讓情況雪上加霜,為了每公斤的養殖漁業,我們必須捉四公斤野生小魚,作為餌料。

即使養殖漁業對海洋保育而言,猶如飲鴆止渴,澎湖卻已經無法回頭。每一年帶來百萬人潮的觀光業,跟漁業一樣,是個對環境需索無度的產業,但現在連最基本的汙水處理,幾乎都是付之闕如,加上難以迴避的氣候變遷,快速的壓垮了海域的生態。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鄭明修:「寒災過後,其實它海底都是死屍,數量多到你知道嗎?應該超過三千公噸。」

耐不住低溫來襲,大量死亡的魚群,當時布滿了澎湖本島和離島,長達320公里的海岸線。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鄭明修:「海底能看到小魚就偷笑了,珊瑚也死掉了,以前照到百分之百覆蓋率的同一種(珊瑚),全部百分之一百死掉,那怎麼救澎湖。」

歷經寒害的澎湖,海洋生態自此嚴重失衡,不得不啟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域調查,時間長達三年。當時負責調查的,就是鄭明修。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鄭明修:「一路調查下來,(生態)最好的地方竟然是東嶼坪、西嶼坪、東吉西吉,那時候還沒有南方四島這個名詞,結果我在東嶼坪還拍到覆蓋率百分之百的那種桌型的軸孔珊瑚,我就在構思說,應該要怎麼就澎湖,最好的方式就是棲地保護。」

鄭明修寒害後潛入這塊海域,迷人的海景,除了讓他驚豔,也讓他反思,必須提出保護區的概念,他因此提出了南方四島的想法,催生台灣第九座國家公園。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余國維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