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草種樹利滲雨 森林蓄水尚天然


關於慈濟內湖園區計劃案,很多人都有疑問,認為計畫裡是否有將滯洪功能做慎審的評估。其實慈濟設計了三個滯洪池,總滯洪量有3020立方米,而依照水保法的規畫,應該設計的滯洪量是1500立方米,換算下來內湖園區的滯洪量是遠優於法規標準,同時園區內本來的水泥地,還會有六成五的土地,將改為草皮綠地,有自然滲水量,如此一來,除了可以降低大湖水位,還可以降低鄰近社區淹水機率。

慈濟的南北基地有4.48公頃,計劃裡本來的水泥土有65%的面積要鋪上草地,種植樹木,下雨時有自然滲透能力,以一棵大樹來說,就有1.5~5公噸的吸水量,樹木森林就是天然的蓄水空間。

水利技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陳賜賢:「水泥地就是完全沒有, 就是沒有蓄水空間。」

未來北基地將設置三個滯洪池,總滯洪量有3020立方米,依照水保法要求至少要有1500立方米,而慈濟設計的滯洪總量,已經超過法規的1.5倍。

實際到園區外圍來看,原來的排水溝,寬度不一,大約是1到1.5公尺,
慈濟計劃要施作的排水箱涵,把圓形涵管改成方形,將拓寬到2公尺,深度1.8公尺,可以讓排水更加順暢。

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 林敏朝:「必要的時候來幫忙,直接這個水,也可以引到我們的滯洪池,所以它既可以上游的水,可以直接流到大湖,也可以流到我們的滯洪池。」

台大水工所模擬試算,內湖園區內的滯洪池與排水箱涵,與鄰近的大溝溪滯洪池、康寧抽水站,相互配合,在計設風險裡試算,可以降低大湖國小、康寧路一帶的淹水機率。

水利技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陳賜賢:「在設計的風險範圍內,它是有幫助的,比如說在一百年的重現期距內,它是可承受的,它是用補償的方式承受,就是說箱涵擴大 或者綠地入滲。」

全國技師公會理事長 余烈:「我提供五萬到六萬的,立方公尺沉砂滯洪,平常我不需要三公尺的水深,我只要一點五公尺的水深,只要一半的水深就好,這個湖就有夠漂亮。」

有專家提出建議,認為應該超越法律標準,用更宏觀的態度來看待園區計劃,各方意見不同,但慈濟維護環保生態並兼顧最大公眾利益之間的平衡,才是初衷。

台北綜合報導
陳彥珊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