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暖化改變洋流 海洋物種劇減


氣候暖化導致北極融冰,這幾年沿海寒害的頻率似乎也增加了,不僅溫帶藻類跑到熱帶來,台灣沿海也有魚種大量死亡的情況,長年觀察海域的學者紛紛表示,地球暖化已改變了洋流,海底下物種更有了變化,氣溫加上人類的污染、濫捕,恐怕都會導致魚群加速減少,甚至消失,因此,海底生物的改變,是我們不能忽略的。

這裡是北美的伊利湖,因為有毒水藻汙染,造成湖面呈現綠色,導致50萬托雷多地區的居民受到影響。

畫面拉近到台灣北部,近兩年來大量溫帶的銅藻,總在春天時入侵歸屬熱帶的台灣北部海岸,短短六天居然清出了將近百噸。

海洋科技博物館教授 張睿昇:「只是因為可能受到冷水團的影響,把這些藻類帶到這邊來,來的時間。剛好台灣春天,太陽光照跟水的溫度都適合它在水生長。」

銅藻入侵台灣海岸,雖然短暫會對海洋漁業造成影響,不過讓多年研究藻類的張睿昇真正憂心的,是發現台灣沿岸的藻類種類逐年遞減。

海洋科技博物館教授 張睿昇:「藻類其實在這環境裡面,就跟陸地上的植物一樣,它就是一個生產者,它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這些藻食性動物所需要食物來源,如果藻不見了,這個生物相對的就會離開這個環境,這樣的環境就會惡化的循環。」

其實不只藻類逐年遞減,就連台灣沿海魚類也是一樣,長年研究台灣沿海魚類的陳麗淑教授,就發現全球暖化,導致北極融冰速度加快,寒害的頻率似乎也變頻繁了。

海洋科技博物館教授 陳麗淑:「雖然歷史上面有這樣的紀錄,只是你現在會發覺,發生的頻度,頻度是增高了,我們在調查這大量死亡事件時候,所問到我們北部的漁民,他們都會講說,(2008年寒害)六十幾年來他們沒有看過死到這麼多的魚。」

根據陳麗淑教授從寒害在沿海所撿拾的死亡魚種,發現除了常見的珊瑚礁魚類,居然也有深海魚類,表示海洋也有了變化,實際上,台灣沿海魚種也正在逐漸消失。

海洋科技博物館教授 陳麗淑:「雖然這些物種都還在,可是牠的數量都很少了,通常數量很少的下一步之後就是會不見,氣候變遷,牠就是要去適應環境這個問題,加上你汙染或是你捕抓過頭,所以你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更明顯。」

我們特地走訪基隆沿海訪問當地漁民,漁民更在深夜入港卸漁獲,漁民多半表示,現今出海捕魚,的確發現魚群比從前少很多。

漁民 江順棋:「水溫高,魚群比較不能適應,以前水溫低比較有魚,因為現今科技發達,(沿海)一些排廢水都會流進海裡,間接影響一些沿海生態。」

汙染及暖化,導致海洋資源變少,另外人類不分魚種大小,任意濫捕,也是魚種消失的主因。

漁民 羅光遠:「以前小時候跟現在差很多,因為資源沒有受到保護,濫捕啊。」

漁民:「大型的杷網,它都大小通吃啦,都生生不息在那裡作業,都抓到沒半樣啦,沒給牠喘息的機會嘛!」

有科學家研究發現,如果人類繼續濫捕,甚至汙染海洋,海洋魚類恐怕通通都會消失不見,人類唯有痛定思痛,改變生活方式,否則不僅海洋生物消失,就連人類生存也會面臨嚴峻考驗。

採訪撰稿:許文玲
攝影剪輯:林道鳴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