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螺旋槳到電風扇 老軍官妙手回春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41_6_2014_561-056.jpg◎撰文‧黃惠珠 攝影‧黃筱哲   從前修護軍機,每個動作攸關飛安與軍紀; 如今維修電器,他用一貫的敬業慎重對待。 故障電扇在鄭榮祥巧手下再生物命,找到新主人, 這位老軍官也將自己回收,在人生跑道再次啟航。

慵懶的夏日午后,知了在樹梢陣陣鳴唱;阿嬤手上拎著電扇,走進臺南善化環保站。斷了頭的電扇,隨著緩慢的腳步,一路搖搖晃晃。

「師兄,這臺電風乎你修理!」阿嬤笑吟吟地說著。

環保牌電扇,在淳樸的善化鄉間,口耳相傳。志工鄭榮祥一看就知道阿嬤要「舊換新」,趕忙放下修了一半的電扇,擦去汗珠,帶她來到後面的惜福屋。淺藍、純白、翠綠……惜福屋裏各式電扇林立,物命再生。

「阿嬤!電風好用無?」「好用,好用,俗擱好用。足有風!足感恩!」阿嬤是環保牌電扇的愛用者,鄭榮祥一邊招呼她,一邊幫她尋找合意的電扇;慎重的態度,就像為她精挑細選未來的媳婦。

雖然是二手電扇,卻經過鄭榮祥嚴格品管,每一臺都是保固一年,使用有問題可換新。談笑間,阿嬤看中了一臺輕巧可愛,才剛噴過漆,外觀亮麗的桌上型電扇;鄭榮祥插上插頭,再一次測試運轉狀況,確定後恭敬地將電扇交到阿嬤手中。阿嬤拎著這臺「新」電扇,就像牽著新娶進門媳婦的手,眉開眼笑地走出環保站。

鄭榮祥又回到修護區,拾起電扇繼續推敲、琢磨,尋找蛛絲馬跡解決故障。就像妙手回春的老中醫,每一臺病入膏肓的電扇,經過他「望、聞、問、切」,把脈開藥,幾乎都能藥到病除,從廢鐵區再度走向展示臺,重新粉墨登場,迎接生命第二春。

風聲鶴唳,從軍少年戒慎

讓電器延續物命,還能將惜福所得匯入善款,是鄭榮祥始料未及的。這一切與他過去幾十年修護軍用飛機,或多或少有著連帶關係。

一九三七年,鄭榮祥出生在臺南務農家庭。國中畢業後,升學目標未定,得知空軍機械學校正在招生,十六歲的他繳交成績單,孰知核准通過,就在還摸不清楚學校的屬性時,軍旅生涯已經開啟。

就讀機械修護科的他,每天面對的是一架架戰鬥機、軍刀機、轟炸機……每架飛機上面擺放著機關槍,子彈隨時上膛;進場修護,第一個牢記的動作就是要先拿掉子彈,以確保生命安全。

半世紀前金門八二三砲戰爆發時,鄭榮祥已經從軍校畢業,開始在基地服務。一架架保衛金馬的軍機在臺灣海峽上空巡邏,耗油量大,回到基地,必須快速將油箱裝滿,隨時待命,鄭榮祥就是負責裝油工作。小小年紀,身處在風聲鶴唳的年代,已經感受到所處環境的責任與使命。

隨後的軍機修護工作,責任重大,每個動作細節不能馬虎,一切以飛行員安全為第一。有一次,飛行員出勤時,發現發動機的壓力錶跳動異常,落地後提報修護組,鄭榮祥隨即帶著同仁進入「進氣道」檢查。

進氣道位於機腹,陰暗狹窄,兩人摸黑忙了半天,愈急愈沒頭緒。但是再怎麼困難,還是要找出原因,因為就算一顆螺絲沒鎖緊,都有可能造成飛機失事。

憑著多年的工作經驗,鄭榮祥最後推測出問題可能出在傳送器,於是趕忙換上新傳送器。測試不行,又爬出去拿另外一個;還是不行,再換另一個……「就這樣在進氣道進進出出一整天,更換了四個新的傳送器,好不容易才將故障排除。」

鄭榮祥的細心與耐性,就是在這不厭其煩的嘗試與摸索中磨練出來的;服務空軍三十幾年,他也養成謹慎認真的做事態度。

美援時期,政府宣導物資節約,從飛機上拆卸下來的所有零件不能丟棄;政令森嚴,但對鄭榮祥來說卻是駕輕就熟的事,因為父母的教育就是過儉樸的生活,他也傳承勤儉的好習慣,所以當每個人都分配到一個屬於自己的零件放置區時,他的區域,零件總是堆得比別人多;每個小零件對他來說都是珍寶,總在必要的時候派上用場。

移植經驗,對治家電疑難

個性靦腆、沈默寡言的鄭榮祥,與妻子洪淑靜育有一子二女,四十八歲自軍中退伍,在民間工廠上班。他常利用上班前的清晨時間撿資源回收物送到附近的慈濟環保站,洪淑靜白天則到環保站做志工。

十四年前自工廠退休,鄭榮祥開始跟著妻子在環保站做志工。當時人手少,鄭榮祥也跟車出去載回收物;看著全新衣服、鞋子、筆記簿、燒焦了的昂貴炒菜鍋被丟進環保站,心中很不捨,惜福的他從此所穿的衣服、鞋子幾乎都是回收的。

資深志工陳昭雄說:「許多廢棄電扇被丟進環保站,有些只不過是輕微的小毛病,實在可惜。」他曾經看到市價一千多元的電扇,只因為變電器壞掉就被丟棄;而變電器在環保站廢鐵區裏任意撿都有。於是他開始盤算,是否應該找人來修理電扇?

陳昭雄相中鄭榮祥,「伊做代誌頂真(閩南語做事謹慎),有責任。」鄭榮祥則是想,自己累積了二、三十年修理飛機的經驗,來修電扇應該不至於太難,也就大膽嘗試看看。

果然,鄭榮祥愈修愈有心得,幾年下來也成了他的第二專長。

鄭榮祥說,修電扇與修飛機的原理是相通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電扇,只要一條線路接錯,就有可能引發馬達燃燒。他將零件歸類,斷了頭的、斷了腳的、斷了扇葉的,分門別類,再尋找問題的根源對治,重新搭配組合。

他在環保站規畫了一個放置各種電扇配件的倉儲區,這個擁擠卻井然有序的角落,就像一個縮小的五金百貨工廠,扇葉、外殼、底座、螺絲……種種「備料」足以應付各種廠牌、款式的疑難雜症。

面對龐大如飛機或是小巧如電扇,他用心的態度如一;每臺電扇插頭一插,大概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不會轉動的,先噴除銹劑試試看,「電扇要定期保養塗油,壽命才會長久,如果沒有塗油,用了一段時間,軸心生銹卡住了,就無法轉動了。」

修好的電扇運轉順暢了,但是全身髒兮兮,鄭榮祥拿出回收的洗髮精、沐浴乳,把它們洗得乾乾淨淨。生銹磨損的外殼,用回收噴漆一一著上彩粧,一座座電扇就像失去水分的花朵,澆了水後,又開始挺立了起來,重新等待新主人。

有些民眾嫌東嫌西挑好久,鄭榮祥總是耐著性子解釋:「回收的,沒有新零件,難免美中不足。」不懂保養的,他還會傳授祕訣:「洗外殼就好,馬達不能洗,不能整臺用水沖,要定期塗油……」用心的態度,就像面對一架征戰抗敵的飛機。

風雨無阻,「常住」環保站

環保電扇品質好、口碑佳,歷年來平均每年約流通了三百臺大大小小的電扇。當年陳昭雄自己也發心捐了一百元惜福一臺電扇,一用十幾年,至今仍謹守崗位。

有人一次惜福好幾臺,「要用就有」;有人則用來跟沒有電扇的獨居長輩結緣。只要氣溫一飆高,熱浪侵襲,善化環保站的電風扇就會缺貨。

不只是電扇,包括檯燈、捕蚊燈、果汁機……只要能修理的鄭榮祥都修理。惜福屋裏,回收再生的二手小家電,也靜靜地等待著新主人。

除了除夕及春節放年假外,鄭榮祥全年無休,週一到週日上午八點準時到環保站「上班」,上午整理書報,下午修理電扇,一直做到傍晚五點左右。他在環保站的時間比在家還多,擔心著只要一個上午沒去,書籍報紙就會堆成小山。即使颳強風、下大雨,只要機車騎得出去,一定不缺席。因此十幾年來,鄭榮祥是環保站裏,人人口中的「常住」。

「能做是福,能做代表身體健康;去慣了,沒去會覺得渾身不舒服。除了沒壓力,還可以為地球盡一分心力,也讓老人家動動腦,不會在家裏無聊、看電視、打瞌睡。」每天有事做,生活有目標,鄭榮祥很珍惜這樣的年老時光。

當年軍機修護攸關性命安危,過程中不能有任何閃失,失職者可能遭軍法處置,日夜扛著沈重的責任與巨大的壓力。如今,碰到無法解決的難題,如五十年前的大同古董電扇壞了找不到零件更換,他可以等,「不像修理飛機時,須及時向上回報,壓力重。」

有人覺得辛苦了一輩子,退休後應該去遊山玩水,對自己好一點。一生儉樸的鄭榮祥,卻覺得出國旅遊不僅身體勞累、又浪費錢,實在不值得,唯一的興趣就是做慈濟。

「不想一直站在門外。」這是鄭榮祥投入環保十幾年後心中的願望,因為上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讓他很感動,在前年主動報名參加見習志工課程,並於二○一二年底受證慈誠,希望跟隨上人的腳步,生生世世做慈濟。

往事如煙,依稀記得那個拿著成績單,糊里糊塗報考軍校的少年郎才在眼前,怎麼一轉眼,已經白髮蒼蒼?鄭榮祥看著手上的二手電扇,不正是自己人生的寫照嗎?「被社會淘汰後,又被慈濟回收。」鄭榮祥不禁莞爾一笑。

涼風徐徐,午后的酷熱已褪去,火紅的夕陽伴著絢麗彩霞。

往事歷歷如流水逝去,在人生的垂暮時光,鄭榮祥與二手電扇相為伴,一起迎接夕陽的燦爛光輝。
鄭榮祥沿用昔日軍中作業模式,每一臺電扇都在筆記本中仔細記錄外觀、故障處理狀況;測試正常後,並會記錄惜福日期保固一年,良好品質贏得遠近口碑。(相片提供╱鄭榮祥)上午分類書報廢紙,下午修理電扇等二手家電,一週「上班」七日,幾乎全年無休,鄭榮祥笑說能做就是福。
資料來源:慈濟月刊第561期 網址: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561&mp=3302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