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 23 三月 2014

讓大愛成為一股活泉 能夠生生世世回饋社會

圖說: 台北內科週報係內湖科技園區唯一的報紙,創刊至今已逾六年,3月20日至3月26日 刊出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李鼎銘師兄人物專訪,主題為「李鼎銘善業傳愛」。(攝影者:蔡知穎)21世紀,大家所談的議題是環保節能減碳與企業社會責任,在台灣有一間企業為全國唯一、世界僅見的環保紡織公益企業,就是總部座落在內湖科際園區的「大愛感恩科技」,結合了辦公室、低碳概念館暨研發中心於一處,日日運籌帷幄,扮演著推動環保品牌於全球的樞紐中心。

內科週報係內湖科技園區唯一的報紙,日前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李鼎銘師兄接受內湖週報的專訪報導, 鼎銘師兄分享到:「 證嚴上人期待企業家在大愛感恩無私平台下, 每個人能夠發揮專業良能做掘井人,大愛感恩科技就是一個活泉,希望能夠將大家的努力結果來永續的回饋社會。」跟其他企業不同的地方,環保人文 + 愛心接力 + 完全回饋為大愛品牌的核心價值,且將投資及盈餘100%完全回饋給慈濟,作為國內外賑災和社會公益之用。

圖說: 日前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李鼎銘師兄接受內湖週報的專訪報導,鼎銘師兄分享到:「 證嚴上人期待企業家在大愛感恩無私平台下, 每個人能夠發揮專業良能做掘井人,大愛感恩科技就是一個活泉,希望能夠將大家的努力結果來永續的回饋社會。」(攝影者: 蔡知穎)「做任何事情一定有困難,化不可能為可能就是成功。」 鼎銘師兄分享大愛感恩科技推廣“軟體”是比較困難,因為現在人都是看中硬體部分,看到的是這一件「衣服」,然而這些環保織品有別於東大門或五分埔的快速時尚, 鼎銘師兄說:「我們大愛感恩所推的是服飾背後的環保人文,讓你知道每一件衣服背後所傳達的、環保菩薩默默付出的感人故事,也充分代表台灣的軟實力。」在推廣的過程難免會遇到一些現實問題,不過就如同 證嚴法師所說: 「一步一腳印」,步步踏實做,慢慢的就能讓更多人去瞭解與認同大愛品牌的價值。

『大愛感恩研發中心的實驗室跟一般實驗室不同的地方就是推動「搖籃到搖籃」的永續精神』,寶特瓶回收做成毛毯,之後可在回收這些舊毛毯為再生原料,這就是達到工業循環再利用的初步目標。」大愛感恩科技重要方向是環保再生,將一般人視為垃圾但實際應為”城市礦產”推動並落實「搖籃到搖籃」精神讓 “減廢”成為”零廢”大愛感恩科技【灰色環保毛毯】更取得全球第二張/亞洲第一家環保re-PET再製產品「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CM」。不止寶特瓶,環保站的任何一項資源,像是其他塑膠類、玻璃、紙類、家電、三C產品等等都是未來研發回收再生利用的目標。大愛感恩科技努力研發掌握關鍵技術,並投資各項設備希望其他多元的回收原料也能研發再利用。未來更期待大愛感恩科技在有志之士的共同合作下讓大愛感恩科技這個內科的「三合一旗艦中心」成為人人愛心的「搖籃」。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

讓大愛成為一股活泉 能夠生生世世回饋社會

圖說: 台北內科週報係內湖科技園區唯一的報紙,創刊至今已逾六年,3月20日至3月26日 刊出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李鼎銘師兄人物專訪,主題為「李鼎銘善業傳愛」。(攝影者:蔡知穎)21世紀,大家所談的議題是環保節能減碳與企業社會責任,在台灣有一間企業為全國唯一、世界僅見的環保紡織公益企業,就是總部座落在內湖科際園區的「大愛感恩科技」,結合了辦公室、低碳概念館暨研發中心於一處,日日運籌帷幄,扮演著推動環保品牌於全球的樞紐中心。

內科週報係內湖科技園區唯一的報紙,日前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李鼎銘師兄接受內湖週報的專訪報導, 鼎銘師兄分享到:「 證嚴上人期待企業家在大愛感恩無私平台下, 每個人能夠發揮專業良能做掘井人,大愛感恩科技就是一個活泉,希望能夠將大家的努力結果來永續的回饋社會。」跟其他企業不同的地方,環保人文 + 愛心接力 + 完全回饋為大愛品牌的核心價值,且將投資及盈餘100%完全回饋給慈濟,作為國內外賑災和社會公益之用。

圖說: 日前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李鼎銘師兄接受內湖週報的專訪報導,鼎銘師兄分享到:「 證嚴上人期待企業家在大愛感恩無私平台下, 每個人能夠發揮專業良能做掘井人,大愛感恩科技就是一個活泉,希望能夠將大家的努力結果來永續的回饋社會。」(攝影者: 蔡知穎)「做任何事情一定有困難,化不可能為可能就是成功。」 鼎銘師兄分享大愛感恩科技推廣“軟體”是比較困難,因為現在人都是看中硬體部分,看到的是這一件「衣服」,然而這些環保織品有別於東大門或五分埔的快速時尚, 鼎銘師兄說:「我們大愛感恩所推的是服飾背後的環保人文,讓你知道每一件衣服背後所傳達的、環保菩薩默默付出的感人故事,也充分代表台灣的軟實力。」在推廣的過程難免會遇到一些現實問題,不過就如同 證嚴法師所說: 「一步一腳印」,步步踏實做,慢慢的就能讓更多人去瞭解與認同大愛品牌的價值。

『大愛感恩研發中心的實驗室跟一般實驗室不同的地方就是推動「搖籃到搖籃」的永續精神』,寶特瓶回收做成毛毯,之後可在回收這些舊毛毯為再生原料,這就是達到工業循環再利用的初步目標。」大愛感恩科技重要方向是環保再生,將一般人視為垃圾但實際應為”城市礦產”推動並落實「搖籃到搖籃」精神讓 “減廢”成為”零廢”大愛感恩科技【灰色環保毛毯】更取得全球第二張/亞洲第一家環保re-PET再製產品「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CM」。不止寶特瓶,環保站的任何一項資源,像是其他塑膠類、玻璃、紙類、家電、三C產品等等都是未來研發回收再生利用的目標。大愛感恩科技努力研發掌握關鍵技術,並投資各項設備希望其他多元的回收原料也能研發再利用。未來更期待大愛感恩科技在有志之士的共同合作下讓大愛感恩科技這個內科的「三合一旗艦中心」成為人人愛心的「搖籃」。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

五地環保志工 齊聚一堂精進研習

來自星.馬.中.港台,五個國家地區,780位慈濟環保志工,在花蓮靜思堂,舉辦『全球環保幹事精進研習會』。 

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大陸、香港、台灣,五個國家地區,780位慈濟環保志工,在花蓮靜思堂,舉辦『全球環保幹事精進研習會』,不只是了解環保新知,也要成為一股清流,號召更多的人間菩薩,投入呵護地球的行列。 

專心聽著台上分享,五個國家地區,780位環保志工,齊聚花蓮靜思堂,一同精進。推動環保,從心靈開始做起。 

上海慈濟志工 林昌志:「應該是要從自己做起,因為畢竟所有的物資,自己的感覺好像都是太過泛濫,自己家裡的東西也是太多了,在所有的物欲這方面,儘量降到最低。」 

愛地球,不分年齡,同樣的信念。彼此交流,做環保的方法與歡喜。對許多慈濟志工而言,做環保,就是每天最簡單最習慣,也是最重要的事。 

台灣慈濟志工 趙黃誇:「想到說我這樣做的話,會無論對什麼都很好,每天就是說感恩,又能夠讓我今天能夠很平安,做的滿心歡喜。」 

從珍惜、知足的觀念出發,無論是素食或是改變生活習慣,都為了共同的目標來努力,期待號召更多人,投入環保的行列,留給自己和子孫,一個美麗的環境。 

江杏幸 翁國嘉 花蓮報導 

Read more

環保車來來回回 載回瓶瓶罐罐

台北市關渡知行路,有一個夜間露天環保點,空地,是鄰居提供。每星期六晚上七點一到,有人開環保車、有人直接抵達定點做分類,十五年如一日。

台北市關渡知行路,有一個夜間露天環保點,空地,是鄰居提供。每星期六晚上七點一到,有人開環保車、有人直接抵達定點做分類,十五年如一日。慈濟志工李碧蓉,是最早期的推手之一,當時居住環境,街道四周都是垃圾和瓶罐,打從一開始四處走路撿回收物,自從有了這個環保點,就不用到處奔走,鄰居定時拿來分類,更多人,看到慈濟人身影,慢慢留下來做,一做就停不了,不少人還受證成為了環保志工。 

頂著夜色,環保車,一趟接著一趟,載來的,是左鄰右舍的愛心。 

慈濟志工 黃秀清:「他們白天因為在上班,晚上才有時間出來做,大樓他們會集中管理,固定點,我們再去載。」 

日常回收物,有車載,也有不少附近居民,主動提過來。位於關渡知行路小巷口,小小露天環保點,十五年來,都有一盞路燈和黑夜相伴。屬於早期四位元老之一,志工李碧蓉,見證社區環境轉變。 

慈濟志工 李碧蓉:「當初晚上九點多,我們就提著很大的垃圾袋,到關渡宮去收集瓶瓶罐罐,然後很快一個小時,就兩大袋的瓶罐。」 

慈濟志工 翁莊淵:「那時看到她都做到很晚,心裡面也有一點不捨,想說出來看一下,結果一出來幫個忙,結果就黏上去了。」 

丈夫翁莊淵,受到師姊感動,投入到現在。連這幾位環保志工,也是當時的左右鄰居。 

環保志工 劉明秀:「也是老朋友,看她這麼辛苦,我們也不好意思閒著。」 

環保志工 曾寶梅:「大家在這邊做,大家感情都很好,互動都很好,而且聽師父開示,對環保的概念很好。」 

克難空間,更是住戶熱心提供。沒有遮蔽物,風來吹風,全年只休過年一天。默默付出的身影,星月為證,淨化了社區,也成了聯絡感情的好所在。 

蕭志傑 李建寬 台北報導

Read more

承擔環保營隊 三百志工提前進駐

花蓮靜思堂,目前正舉辦「2014全球環保幹事精進研習會」,參與的學員與工作人員共計1107人。台中地區慈濟志工負責承辦,330人提前一天抵達準備。

花蓮靜思堂,目前正舉辦「2014全球環保幹事精進研習會」,參與的學員與工作人員共計1107人。台中地區慈濟志工負責承辦,330人提前一天抵達準備。由於主要是環保精神的精進研習,會場內還特地以回收塑膠袋製成的花朵布置,鼓勵大家愛惜地球的心,永不凋謝。 

相隔一周,來自台中地區的慈濟志工,接力承擔兩個全球營隊。而這一次「全球環保幹事精進研習會」,工作人員330人,要服務780位學員。 

裝好被套,讓學員一進門就有回到家的感覺。丈量距離、貼妥地標,讓浩蕩長的對伍,動靜間皆有人文。而營隊當中,日日要忙碌三回合的,就是負責三餐的香積志工了。 

來到靜思堂內,一朵朵用回收塑膠袋製作的花朵,是營隊的精神之一。 

慈濟志工 林淑嬌:「我們的環保志工,慈濟人應該要學習它永不凋謝的志工精神,來愛惜環保,愛惜地球,把我們的環境能夠做得更好,落實在生活中。」 

從台中,繞半個台灣;四天,從早到晚,無私付出。有志工說,車票買到了,時間排出來了,歡喜做,才夠本。 

真善美志工 花蓮報導

Read more

大學生埋首瓶罐 夜生活多采多姿

台北的陽明大學一群學生,跟著慈青社參與定期的夜間環保,在垃圾堆中幫忙分類,即使雙手會弄髒,但他們,卻樂在其中。
台北的陽明大學一群學生,跟著慈青社參與定期的夜間環保,在垃圾堆中幫忙分類,即使雙手會弄髒,但他們,卻樂在其中。 

入夜後的陽明大學,一群同學,正前往一般人完全不會想逗留的地方。 

陽明大學學生 洪端珮:「他們就說要幫學校做環保,我聽了就傻眼,想說,學校這麼多垃圾,是要做到什麼時候。」 

即使抱著懷疑心情,他們還是戴上手套,但不意外,垃圾堆立刻迎面撲來刺鼻氣味。 

垃圾桶的無情,還不只這樣。 

大家常說「第一次總是比較難忘」,這位同學的環保初體驗,恐怕想忘也忘不掉。 

陽明大學學生 孫毅:「老實講一開始還滿,不知道,有點小排斥,就是像手會被噴汁,做到後面反正手都已經髒了,就,你懂嗎,就可以努力的挖。」 

而除了慈青帶領同學之外,環保志工也在現場,開講分類知識。 

慈濟志工 郭麗玉:「我們現在做環保不是為了錢,也是要為了地球。」 

陽明大學學生 朱淨心:「我覺得有一些事情,就是要在嘗試過後,才會知道其實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短短一小時,同學從怕髒到不嫌累,這一夜,他們展現令人佩服的一面。 

真善美志工 陳清香 高月白 台北報導 

Read more

慈濟昆陽環保站 居民心中大福地

十多年前,慈濟環保點,分散在各地巷弄和住家前,直到四年前,慈濟志工沈麗梅,提供出住家門廊空地,才讓附近的環保志工,終於有了固定遮風避雨,發揮生命良能的地點。

心富大幸福,今天帶您來到位於昆陽捷運站附近的,慈濟昆陽環保站。十多年前,慈濟環保點,分散在各地巷弄和住家前,直到四年前,慈濟志工沈麗梅,提供出住家門廊空地,才讓附近的環保志工,終於有了固定遮風避雨,發揮生命良能的地點。其實,看似順遂的背後,那一塊地,卻曾經讓沈麗梅,度過人生最灰暗的日子。意料之外,有了丈夫支持下,也將這塊是非地,轉變成了疼惜大地的淨土。如今,年紀來到了耳順之年,62歲,這個環保站,不僅招來了許多左右鄰居,一同響應環保,也讓沈麗梅曾經雜亂的心,逐漸找回光明。 

這邊要接一個師姊。 

慈濟志工 沈麗梅:「薰法香,本來只有我一個人,一個人的時候,我就騎機車,後來有其他師姊要一起來,所以我就開車。我很歡喜,早上起來的時候,等於大家都,就是說整個(清晨)境界還很靜寂的時候,我就領會那種靜寂清澄那樣的境界。在繁雜的事情當中,我的心也不會干擾,那落實在環保,其實它是一貫的。」 

十年慈濟路 薰法入心 住宅成福地 

慈濟志工 沈麗梅:「這個要把它疊得扎扎實實的,因為人家丟上來,它中間是中空的,那如果沒有整理的話,等一下很快它就會滿起來了。師兄,把(家族)債務扛了下來,那一段時間,我覺得那是我的世界末日。我心裡有在想,如果這樣的一個世間財,會讓兄弟不和,那是很無奈的事情,那我發願我要轉它,我就說我要讓它變成是接引好人,然後發揚善力量的地方。過了幾天,師兄主動跟我說,我看你們那一些環保志工好辛苦喔,跑到那麼遠那麼偏僻的地方做環保,不方便又不安全,妳叫他來這裡做好不好。」 

一念心轉菩堤生 環保護地攜手行 

慈濟志工 沈麗梅:「塑膠部,有,黑白部,有,精神很好喔,我都會跟他們說,來這裡我們就不用講,我們家那些煩惱的事了,因為我們已經出家了,已經從家裡,出來,就不要管那一塊。來到這裡的話,分享,就是你昨天,或是你這幾天,或是你早上看到大愛電視,上人開示,一句話就好了,我就跟他們說,結緣,也要結法緣。他們一直在做環保,寒流也來做,下雨天也來做,元旦假日,我們這邊很少放假的。有一個文人他說他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我就跟他說,那個境界不高,我這個境界才高,因為我都跟不退菩薩為伴侶。」 

採訪撰稿 蕭志傑 
攝影剪輯 鄧應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