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 09 三月 2014

大愛環保心行動 永續思維"綠"推手 —「搖籃到搖籃」續證精神與展望(上)

圖說: 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李鼎銘師伯(右一)和研發部同仁 洪碩廷博士(右二)與《Cradle to Cradle》的作者 布朗嘉教授就永續思維進行交流。(照片來源: 紡拓會提供)「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概念,來自於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和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向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學習所提出的綠色永續新思維。打破過去一般產品搖籃到墳墓的設計、生產、消費傳統模式,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不僅減廢更以零廢為最終目標,希望所有生產製造的東西都可以向大自然一樣,在地球循環利用不息,被視為是啟動下一波工業革命的行動方針。

回想搖籃對搖籃與大愛的淵源,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同仁 洪碩廷博士過去曾深究兩位學者合著的《Cradle to Cradle》一書,認為其對台灣綠色產業是很好的啟發。作者 布朗嘉教授曾到台灣參與提升台灣紡織業綠色競爭力的研討計畫,總經理 李鼎銘師伯與研發部 洪碩廷博士也曾就永續思維與 布朗嘉教授進行交流,布朗嘉教授之前曾拜訪過台灣慈濟八德環保站,對於慈濟有一個這麼完整體的回收系統而印象深刻,認為慈濟在搖籃到搖籃的推動上必然能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並希望與慈濟的團體合作,也希望大愛感恩科技能做一個”綠”推手。

圖說: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同仁 洪碩廷師兄過去曾看過兩位學者合著的《Cradle to Cradle》,藉由研討機會請 布朗嘉教授簽名。(照片來源: 紡拓會提供)「搖籃到搖籃」設計概念的推行,起初只有環保署委託綠能所執行『推動永續物質循環利用專案工作計畫』,在台灣還是萌芽階段比較少人做,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學校的工業設計系會以此做為論文題目,因為很多產品在生產之後,一開始很好用但最後的命運仍然是淪為掩埋場的垃圾,而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就是當產品廢棄後,可以再回收利用送回工廠變為原料,或是成為生物養分,賦予第二生命,而這個綠色創新模式,就需仰賴工業設計把這些概念,設計成搖籃到搖籃的產品。「搖籃到搖籃生生不息的綠色永續概念,與慈濟及大愛感恩科技與地球共生息的環保理念不謀而合,是我們義不容辭要去推廣的環保目標」,洪博表示,大愛感恩可以先從產品申請搖籃到搖籃的認證開始做起,推動搖籃到搖籃的精神,更可深化環保教育並落實生活中。

搖籃到搖籃是一個綠色經濟,也就是將環保帶到經濟活動裡面,這是源頭發想,其他人再就此觀念延伸、發想更廣,就像現在也有一個名詞叫藍色經濟。如果深度來看,不只是把觀念導入公司,並非增加成本反而可以減少成本,在國外也有許多公司要把這導入公司申請認證,未來我們更要急起直追,這也是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也就是其經濟層面考量。大愛感恩科技更可搭著這個合作方式,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慈濟在做的事,搭配更好推廣模式,期待往後可以更跳躍性的成長。

搖籃到搖籃在台灣成立亞洲第一個分公司,名為「德商搖籃到搖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EPEA)」,輔導台灣廠商的產品能符合搖籃到搖籃認證的設計要求,「為什麼這麼看的起台灣,就表示台灣環保觀念是成熟的,有條件接受搖籃到搖籃的想法。」洪博分享,當初之所以將搖籃到搖籃的概念引進公司,除了大愛感恩科技理念本來就與搖籃到搖籃的理念吻合,並有政府政策上的推行,還要再加上大愛感恩科技願意主動投資。除了契合公司理念,搖籃對搖籃的設計符合國際生態與節能減碳潮流,觸角更廣,導入「搖籃到搖籃」認證,也開展了大愛感恩科技的國際視野。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大愛環保心行動 永續思維"綠"推手 —「搖籃到搖籃」續證精神與展望(上)

圖說: 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 李鼎銘師伯(右一)和研發部同仁 洪碩廷博士(右二)與《Cradle to Cradle》的作者 布朗嘉教授就永續思維進行交流。(照片來源: 紡拓會提供)「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概念,來自於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和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向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學習所提出的綠色永續新思維。打破過去一般產品搖籃到墳墓的設計、生產、消費傳統模式,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不僅減廢更以零廢為最終目標,希望所有生產製造的東西都可以向大自然一樣,在地球循環利用不息,被視為是啟動下一波工業革命的行動方針。

回想搖籃對搖籃與大愛的淵源,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同仁 洪碩廷博士過去曾深究兩位學者合著的《Cradle to Cradle》一書,認為其對台灣綠色產業是很好的啟發。作者 布朗嘉教授曾到台灣參與提升台灣紡織業綠色競爭力的研討計畫,總經理 李鼎銘師伯與研發部 洪碩廷博士也曾就永續思維與 布朗嘉教授進行交流,布朗嘉教授之前曾拜訪過台灣慈濟八德環保站,對於慈濟有一個這麼完整體的回收系統而印象深刻,認為慈濟在搖籃到搖籃的推動上必然能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並希望與慈濟的團體合作,也希望大愛感恩科技能做一個”綠”推手。

圖說: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同仁 洪碩廷師兄過去曾看過兩位學者合著的《Cradle to Cradle》,藉由研討機會請 布朗嘉教授簽名。(照片來源: 紡拓會提供)「搖籃到搖籃」設計概念的推行,起初只有環保署委託綠能所執行『推動永續物質循環利用專案工作計畫』,在台灣還是萌芽階段比較少人做,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學校的工業設計系會以此做為論文題目,因為很多產品在生產之後,一開始很好用但最後的命運仍然是淪為掩埋場的垃圾,而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就是當產品廢棄後,可以再回收利用送回工廠變為原料,或是成為生物養分,賦予第二生命,而這個綠色創新模式,就需仰賴工業設計把這些概念,設計成搖籃到搖籃的產品。「搖籃到搖籃生生不息的綠色永續概念,與慈濟及大愛感恩科技與地球共生息的環保理念不謀而合,是我們義不容辭要去推廣的環保目標」,洪博表示,大愛感恩可以先從產品申請搖籃到搖籃的認證開始做起,推動搖籃到搖籃的精神,更可深化環保教育並落實生活中。

搖籃到搖籃是一個綠色經濟,也就是將環保帶到經濟活動裡面,這是源頭發想,其他人再就此觀念延伸、發想更廣,就像現在也有一個名詞叫藍色經濟。如果深度來看,不只是把觀念導入公司,並非增加成本反而可以減少成本,在國外也有許多公司要把這導入公司申請認證,未來我們更要急起直追,這也是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也就是其經濟層面考量。大愛感恩科技更可搭著這個合作方式,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慈濟在做的事,搭配更好推廣模式,期待往後可以更跳躍性的成長。

搖籃到搖籃在台灣成立亞洲第一個分公司,名為「德商搖籃到搖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EPEA)」,輔導台灣廠商的產品能符合搖籃到搖籃認證的設計要求,「為什麼這麼看的起台灣,就表示台灣環保觀念是成熟的,有條件接受搖籃到搖籃的想法。」洪博分享,當初之所以將搖籃到搖籃的概念引進公司,除了大愛感恩科技理念本來就與搖籃到搖籃的理念吻合,並有政府政策上的推行,還要再加上大愛感恩科技願意主動投資。除了契合公司理念,搖籃對搖籃的設計符合國際生態與節能減碳潮流,觸角更廣,導入「搖籃到搖籃」認證,也開展了大愛感恩科技的國際視野。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

郭吳蘭香 品嘗汗水甜滋味

郭吳蘭香穿梭市場,腳踏車上滿載著塑膠袋,成果豐碩。她說難免會累,但感恩身體健康還可以做事;心專注、忙於回收,就會忘記年紀與舊傷的疼痛。▪ 撰文‧吳玉對、黃筱淇 攝影.黃筱淇

年紀老邁、舊傷折騰,但只要市場沒休息,她做環保也不休息;  「每天能再醒來,就是賺到一天;要歡喜,用心做就對了。」

 清晨四點,新北市新莊中華路上的大型水果行,郭吳蘭香騎著腳踏車的身影已出現,趕在垃圾車來臨之前,把大型黑色塑膠袋中可以回收的水果網套、塑膠袋翻找出來;即使爛掉的水果惡味撲鼻而來,她也不以為意。

每天擺攤、銷售、收攤……攤家們忙於生意,不要的東西全裝進垃圾袋讓垃圾車載走,包括包裝水果的塑膠袋。因此蘭香風雨無阻,配合攤家作息,早、中、晚各一次前往回收,市場沒休息,她也不休息。

六十二歲的她身繫護腰、手腳俐落,愛護地球的回收行動,感動了攤販和店家。最先響應蘭香的水果行老闆杜文傑表示,以前垃圾四處飛,下雨天路面溼滑,水果網套容易讓人滑倒,後來才知道這是可回收的資源。

杜文傑說,凌晨四點補貨時就會遇到蘭香,晚上七點了,在市場還可以看到她。「這位菩薩的毅力實在令人感動!」杜文傑感佩蘭香一步一步騎著腳踏車,一袋一袋慢慢地載,一直不停地做!

菜市場挖寶

郭吳蘭香在新莊中港慈濟環保站做志工已十幾年了,二○一一年七月聽許阿嬌師姊提到,包裝水果的塑膠套袋及保麗龍網可以回收,她想到住家附近的市場有許多使用過的包裝材料丟滿地,被當成垃圾丟棄,焚燒後會造成污染,於是她決定從經常光顧的攤販開始做起,從垃圾袋中翻出塑膠袋回收。

「每天都在寶山挖寶,很幸福,無閒卡好過日。」她抱著「捨不得」的心,加快速度做回收,也不忘關懷店家,喜孜孜地噓寒問暖。兩年多來的帶動,愈來愈多攤販認同環保之舉,主動將回收物聚集一處,等市場休息後再請慈濟環保車來載。

蘭香的腳踝曾經骨折,脊椎也開過刀,彎腰做環保有時顯得吃力,汗珠不斷從額頭、唇邊滴下,但沒有讓她因此慢下腳步。騎著腳踏車滿載回收物,曾經一天穿梭市場跟環保站來回九次,磨破大腿的內側皮膚而長繭,她仍然甘之如飴。

「我三點醒來就不敢再睡了!」蘭香每天從早忙到午後,年紀老邁、身體為舊傷所苦,痠痛總在她停下的那刻提醒它的存在,她沒有太多時間休息,但會找時間去公園找「樹醫生」,靠著大樹拉筋、按摩背部,暫時消除疲勞;晚上躺在床上,就跟佛菩薩祈願翌日醒來,有健康的身體繼續做環保。她自勉:「會做是福氣,不做會了去,袂做就廢棄。」

蘭香的精神毅力,不只帶動市場的攤販店家,也讓志工陳黃美玉深受影響,每天利用上班午休的空檔,趕到附近的聯邦市場,快速地回收水果網套、塑膠袋,集中後載到環保站。兩人愛地球、默默耕耘的具體行動,說明事在人為,對的事,做就對了!

「汗有三種滋味,鹹、澀、淡。你甘知影?」這些回收的日子,蘭香汗如雨下,流入嘴角的汗珠,她細細品嘗。

溫柔月光、滿天星斗,彷彿為蘭香提燈照路;晨曦曙光,提醒蘭香又賺到一天,把握付出;赤熱炎陽,敦促蘭香,加緊腳步。
資料來源:慈濟月刊第557期 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557&mp=3123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