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尊重愛 國際賑災難行能行


親手遍布施,是慈濟賑災不變的重要原則。慈濟,是台灣第一個大規模發動國際賑災的團體,從勘災,到發放,要克服之困難,讓許多人不得不詫異。或許更難以想像,有一群人,用自己的生命跟時間,讓國際賑災的腳步,與時俱進,但是堅持,才能成大事。二十五年過去,發放的物資或許改變了,發放的技術或許進步了,物質的世界,變化萬千;但不變的,是背後那一念不變的初心,讓志工們得以走遍全球。 


時任賑災團領隊 黃思賢:「感受到我最深的一次是在阿富汗,第一次那是打仗的時候,第二次是在冰天雪地裡面。冰雪封山呀,卡車又沒有準時到,現在跟昨天的狀況不一樣,昨天是戰爭呀,昨天是有點小人禍在那邊,所以卡車被卡住,今天又是天氣的關係,所以在這種戰地呀,發放啊,實在是一個滿辛苦的事情。」 

2002年,內戰中的阿富汗,冰雪封山,慈濟人與美國騎士橋組織合作,前進北方的荒漠高原,發放抗生素等醫藥與物資,那是當地十五年來,獲得的第三批外援藥物。 

當時的阿富汗,即便戰爭頻仍,即便大雪紛飛,眼看災民棲身之處,只有枯枝為架,帆布為頂,前往賑災的慈濟人,顧不得天寒地凍,環境嚴苛,決定徒手扛起五十公斤的米糧,堅持趕在天黑前完成發放。 

因為直接,正是慈濟國際賑災之始,所立下的原則與初衷。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 邱國氣:「很多的時候你沒有親身到那個環境裡面,你沒有辦法去了解你心中的愛的能量是什麼,如果走過賑災的路,你就知道說,因為我們有機會去看到了這樣的一分悲苦,體會到自己的有福,所以我們在見苦知福的過程中,我們用很感恩的心去付出這分愛,讓這分愛呢,傳遞給他的時候,不是接受幫助的人,反而是教育我們的人,而我們也是一個幫助別人的人。 」 

相對日後更大型的發放來說,這批送到阿富汗的物資並不算多,若不是親身參與,目睹災民無醫無食,無從訴說的無奈與苦,根本無從體會這些物資的重要,而那一堆融化冰雪的熱火,到現在,在當時參與發放的賑災團隊心中,依然熊熊的燒著。而當時,跟著這個賑災團一起發放的,還有資深的慈濟志工,陳金發。 

險地難行的阿富汗,對陳金發來說,並不算陌生。他早在1994年第一趟賑災之行,就來到了中南半島上的地雷王國,柬埔寨。 

1994年柬埔寨水患,受災民眾超過一百三十萬人,四十五萬人無家可歸。 

當時的紅色高棉,除了水患,還有戰火煙硝,村民冒著蒸籠一樣的酷熱,踩到地雷的危險,來到發放地點。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執行長 王端正 :「每一個人我們發給十五公斤的白米,如果說一個戶口裡頭有十個人的話,我們就發給一百五十公斤的白米。」 

慈濟志工 陳金發:「現在想一想,那時候大概三十八九度都有,別人都是空手來領,她(婦人)怎麼還抱著一個,抱得緊緊的是什麼,打開一看,小BABY這麼大,就死在這,結果媽媽就講,死都死了,家裡還有六個這麼大,那一次給我最大的震撼是,我當下哭了,那時候自己發了一個大願,說以前沒有惜福的那些物資,要是能夠回收…的話,我要跪著給他們吃。」 

當苦難,從電視前的畫面,變成眼前活生生的場景,那一刻起,賑災超越了捐款,也不再只是傳送物資的使命。 

慈濟志工 陳金發:「二十一年來我想,最大最大的一個收穫,就是感受到那種愛的力量,慈濟人那種走過去呀,那就是無形的肩膀,跟一個無形的一個,膚慰的一個很大力量,這個是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 

國際賑災二十多年,慈濟人在世界各地,從戰火連天的阿富汗,到苦難的非洲、巴基斯坦、伊朗、北朝鮮;走過旱澇,膚慰天災人禍。 

前紅十字會總會長 陳長文:「慈濟的工作我必須說,非常的佩服,透過志工的手,然後當場,直接的來給他,是我們民間組織,包括紅十字會在內,應該可以學習的一個典範。」 

每一次,從事前的勘災造冊、規畫準備,到最後的人道救援,無一不是身體力行。每一個參與賑災的慈濟人,都是大愛的縮影。 

親手遍布施,發放的不只是物資,還有親身投入去做,才能體悟到的,最單純的慈悲喜捨;而那也是讓慈濟人得以跨越疆界,走遍全球的一念初心。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配音志工:徐筱明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