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 2016

週一, 29 二月 2016

利他即是利己 共同離苦得樂

圖說:上人讚歎:「『仁慈之牆』。原先冰冷石磚、隔離的牆壁,現在也能提倡節約惜福,帶動人人發揮愛心,為欠缺生活物資的人補不足、傳遞溫暖。」,(照片:網路搜尋)「原先冰冷石磚、隔離的牆壁,現在也能提倡節約惜福,帶動人人發揮愛心,為欠缺生活物資的人補不足、傳遞溫暖。」2月25日,開春第一場大愛感恩『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讀書會』,當展讀上人2015年12月25日文字開示,隨著這段 證嚴上人對『仁慈之牆』的讚歎,每個人的心隨即飛到六千公里之外、伊朗第二大城、東北部馬什哈德(Mashhad)。虞珊明上網蒐集資料、做成簡報,與大家分享:不同的街景、顏色各異的斑駁牆面、數量不一的掛勾、樣式不同的衣鞋,卻有著相同文字:「如果你不需要(衣物),就把它留下;如果你需要,就把它帶走。」

圖說:慈青學長郭于禎(中)分享12月6~7日『讓生命擴大、深化』的心得感想,從屏東五所學校「減災希望工程」完工,理解到「與其救災,更應防災於未然。」教育做得好,也是防止心靈的災禍。(攝影:呂怡德)「愛心,是有心人的參與,不是有錢人的權利。」伊朗七千多萬人口中,三千萬人活在相對貧窮線下。『仁慈之牆』藉由社群網路傳播,很快在全國各地引起仿效,進而為了幫助無家、無依人之「露宿者冰箱」,也出現供應愛心餐食。這些都是『利他』的表現,不禁讓人思考:「人類的本性究竟是『利他』、還是『利己』?」衲履足跡12月11~14日標題「利他即是利己」,『利他』、『與樂、拔苦』是慈濟功德會成立宗旨、上人教育弟子之指示。此點也正是大愛感恩科技社會企業的精神所在。根據眾多生命科學、人類學者的研究:『利己』是人之本能,正如自然界一切生物趨利避害的本性,但人是群體動物,因此從『利己』的本性出發,產生『利他』、『相互交換』的傾向,所以說,『利他』是群體社會發展的基礎。故上人期許弟子要不斷聞法修除習氣,得知世間有苦難,亦「應去應度」前往災區見聞人間苦難相,圓滿救災任務後,與人分享見證人間無常,人人志為菩薩,社會自然平安有愛。

圖說:廖惠玲師姊回應楊竣翔「喜歡聽上人『說法』,但不喜歡『朝山、拜經』。」分享:「也許因為竣翔是年輕人,不喜歡儀軌束縛。其實朝山、拜經是在降伏自己的心,也是自我修行的過程。」(攝影:呂怡德)一如楊竣翔分享12月3~5日,上人與高雄慈青、教聯會老師談話表示:「聞法還要在生活中運用,用法化解人間的『難』與『苦』。聞法、解法,才能對人說法。」度化他人就是提升自己。楊竣翔坦言,自己喜歡聽上人『說法』,但不喜歡『朝山、拜經』。廖惠玲師姊回應:「也許因為竣翔是年輕人,不喜歡儀軌束縛。其實朝山、拜經是在降伏自己的心,也是自我修行的過程。」人生的目的究竟何在?為何身有病痛的環保菩薩認為:『坐』著痛,不如『做』得痛?上人以此勉勵大家:「不要去想『還能活多久?』,要去想『還能做多少事?』,把地球照顧好,慧命也照顧好,來生還能在地球上安然生活,繼續當菩薩。」

慈青學長郭于禎接著分享12月6~7日『讓生命擴大、深化』的心得感想,從屏東五所學校「減災希望工程」完工,理解到「與其救災,更應防災於未然。」教育做得好,也是防止心靈的災禍,若能從學校教育加強道德倫理觀念,就能避免年輕學子走偏途。此外,氣候變化與環境惡化,已是全球人不得不正視的問題,須由每一個人從生活中開始做起。慈濟與屏東市公所合作夜間環保,上人也表示慈濟人花時間、費心力投入資源回收分類,並隨同鄰里長向鄉親說明「清淨在源頭」的理念與作法,不是為了增加環保站的回收量,而是希望家家戶戶落實垃圾分類。

今年提前結束育嬰假返回工作崗位的林慧萍,也分享幾年前在慈院服務時演繹地藏經『光目女救母』、今年歲末演繹『出泥蓮花』情境劇時的心境,自己深入經藏法意、用心理解之後,再將經文的意涵用肢體演繹呈現,感覺獲益最多。

讀書會成員同時討論到:「希望讀書會如何進行,能讓更多同仁能參加?」時間、方式 (分享或導讀)、閱讀書籍豐富性,都是可以精進、再精進的方向,期待藉由讀書會的心靈灌沐,激發同仁自我超越、改變心智模式、學習溝通技巧並擴展人際、建立閱讀習慣、磨練口才並訓練思維、培養情感、分享。人人福慧平行,凝聚共知、共識、共行。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利他即是利己 共同離苦得樂

圖說:上人讚歎:「『仁慈之牆』。原先冰冷石磚、隔離的牆壁,現在也能提倡節約惜福,帶動人人發揮愛心,為欠缺生活物資的人補不足、傳遞溫暖。」,(照片:網路搜尋)「原先冰冷石磚、隔離的牆壁,現在也能提倡節約惜福,帶動人人發揮愛心,為欠缺生活物資的人補不足、傳遞溫暖。」2月25日,開春第一場大愛感恩『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讀書會』,當展讀上人2015年12月25日文字開示,隨著這段 證嚴上人對『仁慈之牆』的讚歎,每個人的心隨即飛到六千公里之外、伊朗第二大城、東北部馬什哈德(Mashhad)。虞珊明上網蒐集資料、做成簡報,與大家分享:不同的街景、顏色各異的斑駁牆面、數量不一的掛勾、樣式不同的衣鞋,卻有著相同文字:「如果你不需要(衣物),就把它留下;如果你需要,就把它帶走。」

圖說:慈青學長郭于禎(中)分享12月6~7日『讓生命擴大、深化』的心得感想,從屏東五所學校「減災希望工程」完工,理解到「與其救災,更應防災於未然。」教育做得好,也是防止心靈的災禍。(攝影:呂怡德)「愛心,是有心人的參與,不是有錢人的權利。」伊朗七千多萬人口中,三千萬人活在相對貧窮線下。『仁慈之牆』藉由社群網路傳播,很快在全國各地引起仿效,進而為了幫助無家、無依人之「露宿者冰箱」,也出現供應愛心餐食。這些都是『利他』的表現,不禁讓人思考:「人類的本性究竟是『利他』、還是『利己』?」衲履足跡12月11~14日標題「利他即是利己」,『利他』、『與樂、拔苦』是慈濟功德會成立宗旨、上人教育弟子之指示。此點也正是大愛感恩科技社會企業的精神所在。根據眾多生命科學、人類學者的研究:『利己』是人之本能,正如自然界一切生物趨利避害的本性,但人是群體動物,因此從『利己』的本性出發,產生『利他』、『相互交換』的傾向,所以說,『利他』是群體社會發展的基礎。故上人期許弟子要不斷聞法修除習氣,得知世間有苦難,亦「應去應度」前往災區見聞人間苦難相,圓滿救災任務後,與人分享見證人間無常,人人志為菩薩,社會自然平安有愛。

圖說:廖惠玲師姊回應楊竣翔「喜歡聽上人『說法』,但不喜歡『朝山、拜經』。」分享:「也許因為竣翔是年輕人,不喜歡儀軌束縛。其實朝山、拜經是在降伏自己的心,也是自我修行的過程。」(攝影:呂怡德)一如楊竣翔分享12月3~5日,上人與高雄慈青、教聯會老師談話表示:「聞法還要在生活中運用,用法化解人間的『難』與『苦』。聞法、解法,才能對人說法。」度化他人就是提升自己。楊竣翔坦言,自己喜歡聽上人『說法』,但不喜歡『朝山、拜經』。廖惠玲師姊回應:「也許因為竣翔是年輕人,不喜歡儀軌束縛。其實朝山、拜經是在降伏自己的心,也是自我修行的過程。」人生的目的究竟何在?為何身有病痛的環保菩薩認為:『坐』著痛,不如『做』得痛?上人以此勉勵大家:「不要去想『還能活多久?』,要去想『還能做多少事?』,把地球照顧好,慧命也照顧好,來生還能在地球上安然生活,繼續當菩薩。」

慈青學長郭于禎接著分享12月6~7日『讓生命擴大、深化』的心得感想,從屏東五所學校「減災希望工程」完工,理解到「與其救災,更應防災於未然。」教育做得好,也是防止心靈的災禍,若能從學校教育加強道德倫理觀念,就能避免年輕學子走偏途。此外,氣候變化與環境惡化,已是全球人不得不正視的問題,須由每一個人從生活中開始做起。慈濟與屏東市公所合作夜間環保,上人也表示慈濟人花時間、費心力投入資源回收分類,並隨同鄰里長向鄉親說明「清淨在源頭」的理念與作法,不是為了增加環保站的回收量,而是希望家家戶戶落實垃圾分類。

今年提前結束育嬰假返回工作崗位的林慧萍,也分享幾年前在慈院服務時演繹地藏經『光目女救母』、今年歲末演繹『出泥蓮花』情境劇時的心境,自己深入經藏法意、用心理解之後,再將經文的意涵用肢體演繹呈現,感覺獲益最多。

讀書會成員同時討論到:「希望讀書會如何進行,能讓更多同仁能參加?」時間、方式 (分享或導讀)、閱讀書籍豐富性,都是可以精進、再精進的方向,期待藉由讀書會的心靈灌沐,激發同仁自我超越、改變心智模式、學習溝通技巧並擴展人際、建立閱讀習慣、磨練口才並訓練思維、培養情感、分享。人人福慧平行,凝聚共知、共識、共行。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週日, 28 二月 2016

地球母親別「碳」氣 環境教育研習課

圖說:要讓地球母親別再「碳」氣,需要每一個人都來重視環境教育。慈濟青年籃球家族聯誼會,每月都會固定練習,除了在動態課程外,還會融入人文課程,教育孩子尊師重道、做人處事的道理。2月21日慈籃家族家長志工將近30人,參加大愛感恩科技與北區教聯會在慈濟東區聯絡處聯合舉辦之【大愛環保•感恩科技】種子師親研習活動。(攝影者:許育仁)你有感覺到了嗎?冬天的天氣一點都不冷、各地氣候異常、氣候難民人數攀升;根據媒體《CNBC》報導,2015年是最高溫的一年。要讓地球母親別再「碳」氣,需要每一個人都來重視環境教育。慈濟青年籃球家族聯誼會,每月都會固定練習,除了在動態課程外,還會融入人文課程,教育孩子尊師重道、做人處事的道理。2月21日慈籃家族家長志工將近30人,參加大愛感恩科技與北區教聯會在慈濟東區聯絡處聯合舉辦之【大愛環保•感恩科技】種子師親研習活動。

從事補教業的吳宗勳,假日換上制服,就是慈籃木柵組助教;每個星期五只要時間許可,都會帶著學生去環保站做環保:「希望在未來課程中多融入一些環保教材,藉著影片讓孩子們認識環保的重要,也期許有機會帶著孩子們校外教學、參訪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讓他們可以更加了解平時所做的回收的到哪裡去!與他們產生關係,讓他們有更深刻體會。」

慈籃 楊梅組 黃綉滿,不只陪伴慈籃孩子,也是在學校裡推動靜思語教學的大愛媽媽,偶爾還會身兼代課老師:「環保很重要,因為地球只有一個,大家都知道,但知道不去做等於不知道,所以需要大家一同落實。在生活中,都會與人分享塑膠袋汙染,自己到市場買菜都會自備購物袋代替塑膠袋,影響別人前,自己要先去落實;環保靠少數的幾個人,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沒有這些人的努力,不可能改變地球。」(攝影者:林立騏)慈籃 楊梅組 黃綉滿,不只陪伴慈籃孩子,也是在學校裡推動靜思語教學的大愛媽媽,偶爾還會身兼代課老師:「原本今天有其他活動,無法辦法參加這次研習活動;自己本身是慈籃家族、也是社區的大愛媽媽,想說這次大愛感恩環保研習課一定要來;很感恩鼎銘師兄再次邀約,同時也邀請其他師姊一同來參與研習課程,鼓勵大愛媽媽走進校園宣導環保。環保很重要,因為地球只有一個,大家都知道,但知道不去做等於不知道,所以需要大家一同落實。在生活中,都會與人分享塑膠袋汙染,自己到市場買菜都會自備購物袋代替塑膠袋,影響別人前,自己要先去落實;環保靠少數的幾個人,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沒有這些人的努力,不可能改變地球。」

圖說:從事補教業的吳宗勳,假日換上制服,就是慈籃木柵組助教;每個星期五只要時間許可,都會帶著學生去環保站做環保。(攝影者:林立騏)基隆 大愛媽媽 李愛真,在生活中力行拒絕使用一次性物品,分享自己一整天都沒有使用塑膠袋:「因為每一次在環保站回收塑膠袋,就是很很多感嘆,大家就是因為方便,一直一直使用,所以塑膠袋使用量很大,回收很辛苦,每一次我們回收賣掉就有兩千公斤,所以我致力於拒用塑膠袋。在今天的課程,收穫很多,讓我感受到大愛感恩科技一生無量,以前都會覺大愛品得很貴,從環保菩薩回收、到大家的愛心接力,最後到人道救援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真正感受到大愛產品背後的擁有一念悲心,今天請購了一件傳薪背心,立刻穿上身,大家都很好看!」

蘆洲 大愛媽媽 林美女,分享:「(自己從前經不起購物慾望) 參與這次的課程,我覺得自己要自我檢討一下,常買衣服,需要自我改進,需要的再買,不需要的盡量少買,還要愛物惜物,東西壞了可以修理再利用,像我先生很惜福,每次我都會說東西壞了要拿去丟,他都會說「東西還可以使用」,街坊鄰居都知道他很會修理,都會拿電器給他修理,這一點我回去要好好地讚歎他!」因為有靜脈曲張問題,林美女分享自己開了幾次刀,但都還是無法改進:「以前也有買過許多醫療專用的壓力襪,效果都不是很好,後來有師姊與我推薦大愛感恩科技的舒壓襪,想說試穿看看,跟我之前買的完全不一樣,就很高興,趕快請購兩雙。」

利用假日陪著媽媽一起上課的林佳潔小朋友,禮拜四都到環保站做環保,為了身體力行,林佳潔外出會以走路、或是騎腳踏車方式代替交通:「剛剛看到影片中的師姑,特別划船撿拾垃圾,還有將剩下的食物倒給魚吃、將寶特瓶內所剩下來的水來拿灌溉大樹,很感動。」林佳潔期許自己看到有回收物,能順手撿起來回收,也會與周遭朋友分享:「希望能跟老師討論,給我幾分鐘的時間,和同學分享環保,邀請同學一起來做環保愛地球。」

環保教育不只在校園內推廣,更要從自身做起,落實在生活中。全球暖化危機!你我都感受的到地球母親嘆息。何不大家一起,讓我們每一個人用雙手掌握自己的未來,「節約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守護我們的地球。只要隨手一個簡單的小動作,就能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挽救暖化的日漸惡化,別再讓地球媽媽「碳」氣了。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信義區報導

Read more

地球母親別「碳」氣 環境教育研習課

圖說:要讓地球母親別再「碳」氣,需要每一個人都來重視環境教育。慈濟青年籃球家族聯誼會,每月都會固定練習,除了在動態課程外,還會融入人文課程,教育孩子尊師重道、做人處事的道理。2月21日慈籃家族家長志工將近30人,參加大愛感恩科技與北區教聯會在慈濟東區聯絡處聯合舉辦之【大愛環保•感恩科技】種子師親研習活動。(攝影者:許育仁)你有感覺到了嗎?冬天的天氣一點都不冷、各地氣候異常、氣候難民人數攀升;根據媒體《CNBC》報導,2015年是最高溫的一年。要讓地球母親別再「碳」氣,需要每一個人都來重視環境教育。慈濟青年籃球家族聯誼會,每月都會固定練習,除了在動態課程外,還會融入人文課程,教育孩子尊師重道、做人處事的道理。2月21日慈籃家族家長志工將近30人,參加大愛感恩科技與北區教聯會在慈濟東區聯絡處聯合舉辦之【大愛環保•感恩科技】種子師親研習活動。

從事補教業的吳宗勳,假日換上制服,就是慈籃木柵組助教;每個星期五只要時間許可,都會帶著學生去環保站做環保:「希望在未來課程中多融入一些環保教材,藉著影片讓孩子們認識環保的重要,也期許有機會帶著孩子們校外教學、參訪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讓他們可以更加了解平時所做的回收的到哪裡去!與他們產生關係,讓他們有更深刻體會。」

慈籃 楊梅組 黃綉滿,不只陪伴慈籃孩子,也是在學校裡推動靜思語教學的大愛媽媽,偶爾還會身兼代課老師:「環保很重要,因為地球只有一個,大家都知道,但知道不去做等於不知道,所以需要大家一同落實。在生活中,都會與人分享塑膠袋汙染,自己到市場買菜都會自備購物袋代替塑膠袋,影響別人前,自己要先去落實;環保靠少數的幾個人,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沒有這些人的努力,不可能改變地球。」(攝影者:林立騏)慈籃 楊梅組 黃綉滿,不只陪伴慈籃孩子,也是在學校裡推動靜思語教學的大愛媽媽,偶爾還會身兼代課老師:「原本今天有其他活動,無法辦法參加這次研習活動;自己本身是慈籃家族、也是社區的大愛媽媽,想說這次大愛感恩環保研習課一定要來;很感恩鼎銘師兄再次邀約,同時也邀請其他師姊一同來參與研習課程,鼓勵大愛媽媽走進校園宣導環保。環保很重要,因為地球只有一個,大家都知道,但知道不去做等於不知道,所以需要大家一同落實。在生活中,都會與人分享塑膠袋汙染,自己到市場買菜都會自備購物袋代替塑膠袋,影響別人前,自己要先去落實;環保靠少數的幾個人,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沒有這些人的努力,不可能改變地球。」

圖說:從事補教業的吳宗勳,假日換上制服,就是慈籃木柵組助教;每個星期五只要時間許可,都會帶著學生去環保站做環保。(攝影者:林立騏)基隆 大愛媽媽 李愛真,在生活中力行拒絕使用一次性物品,分享自己一整天都沒有使用塑膠袋:「因為每一次在環保站回收塑膠袋,就是很很多感嘆,大家就是因為方便,一直一直使用,所以塑膠袋使用量很大,回收很辛苦,每一次我們回收賣掉就有兩千公斤,所以我致力於拒用塑膠袋。在今天的課程,收穫很多,讓我感受到大愛感恩科技一生無量,以前都會覺大愛品得很貴,從環保菩薩回收、到大家的愛心接力,最後到人道救援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真正感受到大愛產品背後的擁有一念悲心,今天請購了一件傳薪背心,立刻穿上身,大家都很好看!」

蘆洲 大愛媽媽 林美女,分享:「(自己從前經不起購物慾望) 參與這次的課程,我覺得自己要自我檢討一下,常買衣服,需要自我改進,需要的再買,不需要的盡量少買,還要愛物惜物,東西壞了可以修理再利用,像我先生很惜福,每次我都會說東西壞了要拿去丟,他都會說「東西還可以使用」,街坊鄰居都知道他很會修理,都會拿電器給他修理,這一點我回去要好好地讚歎他!」因為有靜脈曲張問題,林美女分享自己開了幾次刀,但都還是無法改進:「以前也有買過許多醫療專用的壓力襪,效果都不是很好,後來有師姊與我推薦大愛感恩科技的舒壓襪,想說試穿看看,跟我之前買的完全不一樣,就很高興,趕快請購兩雙。」

利用假日陪著媽媽一起上課的林佳潔小朋友,禮拜四都到環保站做環保,為了身體力行,林佳潔外出會以走路、或是騎腳踏車方式代替交通:「剛剛看到影片中的師姑,特別划船撿拾垃圾,還有將剩下的食物倒給魚吃、將寶特瓶內所剩下來的水來拿灌溉大樹,很感動。」林佳潔期許自己看到有回收物,能順手撿起來回收,也會與周遭朋友分享:「希望能跟老師討論,給我幾分鐘的時間,和同學分享環保,邀請同學一起來做環保愛地球。」

環保教育不只在校園內推廣,更要從自身做起,落實在生活中。全球暖化危機!你我都感受的到地球母親嘆息。何不大家一起,讓我們每一個人用雙手掌握自己的未來,「節約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守護我們的地球。只要隨手一個簡單的小動作,就能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挽救暖化的日漸惡化,別再讓地球媽媽「碳」氣了。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信義區報導

Read more

週六, 27 二月 2016

關懷地球做環保 豐盈人文富心靈

圖說:黑色T恤,同樣出現在今年初大愛電視台周年慶時經藏演繹舞台。接續的歲末祝福《出泥蓮花》也看到他的蹤影。原來它們都是大愛感恩科技為人文志業製作、用寶特瓶回收做成沉穩莊嚴的環保機能大愛衫。(照片摘自大愛台)兩張桌子中間上再墊一張桌子,鋪上灰色桌布,雖簡單陽春,卻是非常惜福,就成為《經典雜誌》陳列書籍的書架。2016年臺北國際書展《經典雜誌》展位,富有慈濟人文的灰色,呈現包容、沉穩內斂、沉澱浮躁的心靈,讓觀眾進來就能感受清爽、舒服,能悠閒得看一本好書。

新年過後的第一周,2月16日至21日,臺北世貿一館、三館,書展會場書香四溢。《經典雜誌》一如往年給民眾推薦好書,今年更在布置巧思方面有別於往年,每一期經典雜誌的封面,躍然於灰色壁上,氣氛活潑,熱鬧且不失莊嚴。人文,一直是經典雜誌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放眼天下。除了桌布換顏色之外,工作人員穿上印有經典圖案的黑、白兩色環保機能T恤,營造出一股特別的親合力。

圖說:工作人員穿上印有經典圖案的黑、白兩色環保機能T恤,營造出一股特別的親合力。(大愛感恩科技提供)這,並不陌生的黑色環保T恤,同樣出現在今年初大愛電視台周年慶時經藏演繹舞台。接續的歲末祝福《出泥蓮花》也看到他的蹤影。原來它們都是大愛感恩科技為人文志業製作、用寶特瓶回收做成沉穩莊嚴的環保大愛衫。

考慮到布料染整用水和所帶來水汙染等造成二度汙染環境問題,因此大愛感恩追求「不後染色」。秉持上人疼惜大地之心,『愛地球,護萬物;弘人文,淨人心』,保持綠色環保、低碳生活為理念,將環保與慈善結合,環保製品徹底落實節能減碳,材質百分之百由寶特瓶回收製成,顏色上選擇不華麗誇張,以原料原色設計為主,只有綠、白、黑、灰、藍五種主要的顏色。生態綠如綠色大地孕育萬物、滋養眾生;淨純白象徵純淨無染、晶瑩剔透;敬默黑象徵經過千錘百鍊之後,所凝塑的無私與剛毅;包容灰則是黑白調合的色彩,介於黑與白之間,代表包容,胸襟寬闊廣大;慈愛藍如藍天庇護人間。

大愛感恩科技在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裡,恰如出泥蓮花般,入世而行、卻不染塵污,並深自期許成為環保品牌的典範、成為拋磚引玉的先鋒,帶動更多有心人士與團體投入環保,一起用愛和智慧,守護我們的大地。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信義區報導


20160227-2.jpg 20160227-3.jpg
圖說:兩張桌子中間上再墊一張桌子,鋪上灰色桌布,雖簡單陽春,卻是非常惜福,就成為《經典雜誌》陳列書籍的書架。今年臺北國際書展《經典雜誌》展位,選擇富有慈濟人文的灰色,呈現沉穩內斂沉澱浮躁的心靈,讓觀眾進來就能感受清爽、舒服,能悠閒得看一本好書。(照片摘自大愛新聞) 圖說:人文,一直是經典雜誌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放眼天下,除了桌布換顏色之外,工作人員穿上印有經典圖案的黑、白兩色環保機能T恤,營造親合力。(照片摘自大愛新聞)

  

Read more

關懷地球做環保 豐盈人文富心靈

圖說:黑色T恤,同樣出現在今年初大愛電視台周年慶時經藏演繹舞台。接續的歲末祝福《出泥蓮花》也看到他的蹤影。原來它們都是大愛感恩科技為人文志業製作、用寶特瓶回收做成沉穩莊嚴的環保機能大愛衫。(照片摘自大愛台)兩張桌子中間上再墊一張桌子,鋪上灰色桌布,雖簡單陽春,卻是非常惜福,就成為《經典雜誌》陳列書籍的書架。2016年臺北國際書展《經典雜誌》展位,富有慈濟人文的灰色,呈現包容、沉穩內斂、沉澱浮躁的心靈,讓觀眾進來就能感受清爽、舒服,能悠閒得看一本好書。

新年過後的第一周,2月16日至21日,臺北世貿一館、三館,書展會場書香四溢。《經典雜誌》一如往年給民眾推薦好書,今年更在布置巧思方面有別於往年,每一期經典雜誌的封面,躍然於灰色壁上,氣氛活潑,熱鬧且不失莊嚴。人文,一直是經典雜誌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放眼天下。除了桌布換顏色之外,工作人員穿上印有經典圖案的黑、白兩色環保機能T恤,營造出一股特別的親合力。

圖說:工作人員穿上印有經典圖案的黑、白兩色環保機能T恤,營造出一股特別的親合力。(大愛感恩科技提供)這,並不陌生的黑色環保T恤,同樣出現在今年初大愛電視台周年慶時經藏演繹舞台。接續的歲末祝福《出泥蓮花》也看到他的蹤影。原來它們都是大愛感恩科技為人文志業製作、用寶特瓶回收做成沉穩莊嚴的環保大愛衫。

考慮到布料染整用水和所帶來水汙染等造成二度汙染環境問題,因此大愛感恩追求「不後染色」。秉持上人疼惜大地之心,『愛地球,護萬物;弘人文,淨人心』,保持綠色環保、低碳生活為理念,將環保與慈善結合,環保製品徹底落實節能減碳,材質百分之百由寶特瓶回收製成,顏色上選擇不華麗誇張,以原料原色設計為主,只有綠、白、黑、灰、藍五種主要的顏色。生態綠如綠色大地孕育萬物、滋養眾生;淨純白象徵純淨無染、晶瑩剔透;敬默黑象徵經過千錘百鍊之後,所凝塑的無私與剛毅;包容灰則是黑白調合的色彩,介於黑與白之間,代表包容,胸襟寬闊廣大;慈愛藍如藍天庇護人間。

大愛感恩科技在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裡,恰如出泥蓮花般,入世而行、卻不染塵污,並深自期許成為環保品牌的典範、成為拋磚引玉的先鋒,帶動更多有心人士與團體投入環保,一起用愛和智慧,守護我們的大地。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信義區報導


20160227-2.jpg 20160227-3.jpg
圖說:兩張桌子中間上再墊一張桌子,鋪上灰色桌布,雖簡單陽春,卻是非常惜福,就成為《經典雜誌》陳列書籍的書架。今年臺北國際書展《經典雜誌》展位,選擇富有慈濟人文的灰色,呈現沉穩內斂沉澱浮躁的心靈,讓觀眾進來就能感受清爽、舒服,能悠閒得看一本好書。(照片摘自大愛新聞) 圖說:人文,一直是經典雜誌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放眼天下,除了桌布換顏色之外,工作人員穿上印有經典圖案的黑、白兩色環保機能T恤,營造親合力。(照片摘自大愛新聞)

  

Read more

週五, 26 二月 2016

大愛環保種子心 珍惜地球齊共行

圖說:考試院蔡良文委員分享:「我們是要有共知、共識,達到共行,大愛感恩科技在愛護地球、善用科技這個部分,我們非常感佩,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志業與事業,期盼大愛感恩科技繼續研發更多更多環保的產品,發揮更大的社會良能,影響社會。」(攝影者:陳巍少)「要救地球、要給人類一個好的環境,唯有清淨在源頭,不斷在推動,讓人人有環保觀念,全球暖化大家都已經共知了,所以我們更需要呼籲來共識,同時更重要的,伸出雙手共力量,大家一起來共行。」2月21日大愛感恩科技與北區教聯會在慈濟東區聯絡處,聯合主辦【大愛環保•感恩科技】種子師親研習活動,共有北區教聯會老師、大愛媽媽、慈籃家族、與社會人士等600多人報名參與。

考試院 蔡良文委員分享:「我們是要有共知、共識,達到共行。大愛感恩科技在愛護地球、善用科技這個部分,我們非常感佩,而這次所舉辦這次研習活動、以及三個核心價值,樣樣都適符合人文思維與理念,我認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志業與事業,期盼大愛感恩科技繼續研發更多更多環保的產品,發揮更大的社會良能,影響社會。」

內湖區紀梅雀老師分享:「環保愛地球人人都有責任,貢獻自己的力量,當然我們可以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共同來珍惜我們地球,地球就更有機會變得更美麗,也邀請許多大愛媽媽、慈少班孩子們一起來參加研習活動。」

圖說:內湖區紀梅雀老師分享:「環保愛地球人人都有責任,貢獻自己的力量,當然我們可以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共同來珍惜我們地球,地球就更有機會變得更美麗,也邀請許多大愛媽媽、慈少班孩子們一起來參加研習活動。」(攝影者:陳巍少)受紀雀梅老師邀請,就讀高中三年級的鍾岳勳同學,利用假日,也來參與這次研習活動,鍾岳勳同學表示:「覺得大家都可以為地球做好事、做對的事,誠如 證嚴上人開示『對的事,做就對了!』人類不因該一直破壞地球,要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為我們地球盡一份心力。」

平時走進校學推廣環保、靜思語的大愛媽媽 蘇文怜分享:「因為有一位教聯會老師說我們都在校園內推環保,邀請我是否要不要來上這堂課,增加我們的環保知識。其實我平常就是大愛感恩科技的愛好者,請購一些大愛環保產品,雖然感覺大愛的產品可能稍許高了點,可是品質都很好,如同世界足球賽的足球員都是穿著寶特瓶環保球衣,所以寶特瓶衣服是可以穿著,一直都對大愛感恩環保服飾很有信心。」

耕莘專校宜蘭分部林志弘老師:「這一次的課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塑膠袋回收』,自己以前常在外買東西,從早餐、午餐、晚餐,總是一個袋子一個袋子提著走,往往都用一次就丟棄,聽了分享後,自己會開始減少使用塑膠袋減少,乾淨的會摺好放進口袋內,使用兩次、三次、五次,雖然感覺自己還不夠精進,期許『減塑』這個行動還是要持續下去,帶動學校學生一起來愛護球。」

環保教育不只在環保站裡,更要整合各方資源,推動進社區分享。慈濟北區合心環保幹事陳淑敏分享:「平時都有在環保教育站導覽及分享,今天大愛感恩科技研習會,也特別邀請其他環保講師一起來,想從中學習到教聯會老師環保教案,融入到環保分享。」

圖說:林仲鋆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范黛君:「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接觸大愛感恩科技,真的很感動,在臺灣有這麼一間科技公司、與一群人,願意投入環保;今天有這樣的機會,能夠來到這裡上這樣的研習課,才了解環保有這麼多的議題要重視,我們林仲鋆文教基金會的宗旨-愛心、孝心、環保心與慈濟理念相符,況且環保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往後也期許能和慈濟、大愛感恩科技合作,共同來友善大地。」(攝影者:曹書豪)林仲鋆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范黛君,2014年與北區教聯會合作「無毒有我」因緣,今天也報名參與這次環保研習:「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接觸大愛感恩科技,真的很感動,在臺灣有這麼一間科技公司、與一群人,願意投入環保;今天有這樣的機會,能夠來到這裡上這樣的研習課,才了解環保有這麼多的議題要重視,我們林仲鋆文教基金會的宗旨-愛心、孝心、環保心與慈濟理念相符,況且環保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往後也期許能和慈濟、大愛感恩科技合作,共同來友善大地。」

大家都知道要讓地球降溫唯一的方法,就是要節能減碳,而節能減碳不只是人人應有的共知、共識,更要共行的方法,人人身體力行,才能解除氣候變遷帶來的危機;大愛感恩科技的成立,是以推動環保為己任,研發寶特瓶回收變成環保布料、毛毯、衣物等,落實資源循環再利用;過程中,透過環保菩薩一雙雙的手把回收的寶特瓶很仔細地分類,做到很乾淨無雜質,才能把它回歸到織布的原料,成為臺灣唯一生產百分之百回收再生聚酯纖維的紡織終端產品之綠色品牌公司。藉著這次【大愛環保•感恩科技】種子師親研習活動,將環保教育帶入社區、走進校園;只要有一顆愛護地球的心,人人都是環保種子,未來都會萌芽成長,無量從一而生,一生無量,將環保理念撒播出去。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市信義區報導

Read more

大愛環保種子心 珍惜地球齊共行

圖說:考試院蔡良文委員分享:「我們是要有共知、共識,達到共行,大愛感恩科技在愛護地球、善用科技這個部分,我們非常感佩,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志業與事業,期盼大愛感恩科技繼續研發更多更多環保的產品,發揮更大的社會良能,影響社會。」(攝影者:陳巍少)「要救地球、要給人類一個好的環境,唯有清淨在源頭,不斷在推動,讓人人有環保觀念,全球暖化大家都已經共知了,所以我們更需要呼籲來共識,同時更重要的,伸出雙手共力量,大家一起來共行。」2月21日大愛感恩科技與北區教聯會在慈濟東區聯絡處,聯合主辦【大愛環保•感恩科技】種子師親研習活動,共有北區教聯會老師、大愛媽媽、慈籃家族、與社會人士等600多人報名參與。

考試院 蔡良文委員分享:「我們是要有共知、共識,達到共行。大愛感恩科技在愛護地球、善用科技這個部分,我們非常感佩,而這次所舉辦這次研習活動、以及三個核心價值,樣樣都適符合人文思維與理念,我認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志業與事業,期盼大愛感恩科技繼續研發更多更多環保的產品,發揮更大的社會良能,影響社會。」

內湖區紀梅雀老師分享:「環保愛地球人人都有責任,貢獻自己的力量,當然我們可以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共同來珍惜我們地球,地球就更有機會變得更美麗,也邀請許多大愛媽媽、慈少班孩子們一起來參加研習活動。」

圖說:內湖區紀梅雀老師分享:「環保愛地球人人都有責任,貢獻自己的力量,當然我們可以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共同來珍惜我們地球,地球就更有機會變得更美麗,也邀請許多大愛媽媽、慈少班孩子們一起來參加研習活動。」(攝影者:陳巍少)受紀雀梅老師邀請,就讀高中三年級的鍾岳勳同學,利用假日,也來參與這次研習活動,鍾岳勳同學表示:「覺得大家都可以為地球做好事、做對的事,誠如 證嚴上人開示『對的事,做就對了!』人類不因該一直破壞地球,要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為我們地球盡一份心力。」

平時走進校學推廣環保、靜思語的大愛媽媽 蘇文怜分享:「因為有一位教聯會老師說我們都在校園內推環保,邀請我是否要不要來上這堂課,增加我們的環保知識。其實我平常就是大愛感恩科技的愛好者,請購一些大愛環保產品,雖然感覺大愛的產品可能稍許高了點,可是品質都很好,如同世界足球賽的足球員都是穿著寶特瓶環保球衣,所以寶特瓶衣服是可以穿著,一直都對大愛感恩環保服飾很有信心。」

耕莘專校宜蘭分部林志弘老師:「這一次的課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塑膠袋回收』,自己以前常在外買東西,從早餐、午餐、晚餐,總是一個袋子一個袋子提著走,往往都用一次就丟棄,聽了分享後,自己會開始減少使用塑膠袋減少,乾淨的會摺好放進口袋內,使用兩次、三次、五次,雖然感覺自己還不夠精進,期許『減塑』這個行動還是要持續下去,帶動學校學生一起來愛護球。」

環保教育不只在環保站裡,更要整合各方資源,推動進社區分享。慈濟北區合心環保幹事陳淑敏分享:「平時都有在環保教育站導覽及分享,今天大愛感恩科技研習會,也特別邀請其他環保講師一起來,想從中學習到教聯會老師環保教案,融入到環保分享。」

圖說:林仲鋆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范黛君:「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接觸大愛感恩科技,真的很感動,在臺灣有這麼一間科技公司、與一群人,願意投入環保;今天有這樣的機會,能夠來到這裡上這樣的研習課,才了解環保有這麼多的議題要重視,我們林仲鋆文教基金會的宗旨-愛心、孝心、環保心與慈濟理念相符,況且環保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往後也期許能和慈濟、大愛感恩科技合作,共同來友善大地。」(攝影者:曹書豪)林仲鋆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范黛君,2014年與北區教聯會合作「無毒有我」因緣,今天也報名參與這次環保研習:「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接觸大愛感恩科技,真的很感動,在臺灣有這麼一間科技公司、與一群人,願意投入環保;今天有這樣的機會,能夠來到這裡上這樣的研習課,才了解環保有這麼多的議題要重視,我們林仲鋆文教基金會的宗旨-愛心、孝心、環保心與慈濟理念相符,況且環保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往後也期許能和慈濟、大愛感恩科技合作,共同來友善大地。」

大家都知道要讓地球降溫唯一的方法,就是要節能減碳,而節能減碳不只是人人應有的共知、共識,更要共行的方法,人人身體力行,才能解除氣候變遷帶來的危機;大愛感恩科技的成立,是以推動環保為己任,研發寶特瓶回收變成環保布料、毛毯、衣物等,落實資源循環再利用;過程中,透過環保菩薩一雙雙的手把回收的寶特瓶很仔細地分類,做到很乾淨無雜質,才能把它回歸到織布的原料,成為臺灣唯一生產百分之百回收再生聚酯纖維的紡織終端產品之綠色品牌公司。藉著這次【大愛環保•感恩科技】種子師親研習活動,將環保教育帶入社區、走進校園;只要有一顆愛護地球的心,人人都是環保種子,未來都會萌芽成長,無量從一而生,一生無量,將環保理念撒播出去。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市信義區報導

Read more

玉里師生聚福緣 歡喜感恩辭舊歲


花蓮玉里靜思堂舉辦歲末祝福,除了有因為減災希望工程援建,與慈濟結緣的玉里國中師生共襄盛舉,還有資深慈濟志工,在靜思精舍法師和慈濟志工的邀請下,特地前來參加。 


歲末年終,靜思精舍法師和慈濟志工,一同拜訪資深委員,送上關懷,也邀請他們一同參加歲末祝福。 

社區民眾,帶著家中的竹筒前來,用愛迎接新的一年,而玉里國中的學生,也特別以手語表演,感謝慈濟減災希望工程援建校舍。 

玉里國中學務主任 羅崇源:「(從)四月份開始不斷的協調,包括設計圖場地,然後為我們的須求,不斷做更改,一直到現在還不斷跟我們協調,真正深入,被慈濟幫助過才知道,那分的感動。」 

除了分享過去一年的感動,也特別頒獎給玉里年長的環保志工,每位老菩薩儘管年屆高齡,還是用自己的一份力,守護大地。 

慈濟志工 鍾張引甲:「心甘情願付出都沒有埋怨,像我家,從我家做起,我的小孩子也是都教的,很愛做環保,就是他們東西隨時都不會亂丟。」 

新的一年即將來臨。慈濟志工透過歲末祝福,與社區民眾一起迎接新年,相互祝福外,也一同祈求天下無災無難。 

王鳳娥 陳榮欽 真善美志工-花蓮報導 Read more

灌輸社會責任 大學生動手做環保


學校教育,除了傳授知識,也灌輸學生對社會的責任。馬來西亞有一所多媒體大學,講師帶著38位大學生到「蒲種環保站」。學生這一堂課外活動,在動手分類資源後體會到,環境保護真的是人人有責。 


超過四十位師生,來到蒲種慈濟環保站,這一天要學習做環保。 

慈濟志工:「首先是瓶子,寶特瓶我們將它歸類為瓶類。」 

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第一次踏入環保站,面對眼前的資源,不知從何下手。經由志工解說,學生清楚明白後, 開始動起來。 

慈濟志工 林亞章:「(講師)他們也很用心地,提供這個叫做,個人社會責任,這個科呢,也融入大學課程裡面,這樣也期待說,這樣子做,往後畢業的大學生,比較有社會責任感的一批年輕人。」 

大學講師 魏慧瑄:「你們可以考慮,改變自己,也讓生命更有意義。」 

在校,要扮演好學生角色,校外也要盡到社會責任,講師用心良苦,安排學生參與夜間環保活動。 

大學講師 魏慧瑄:「他們身為大學生,不只是躲在象牙塔裡面,他們可以走出社會去接觸群眾,還有就是無私地付出,然後明白,現在社會需要些什麼,國家需要些什麼,整個地球需要些什麼。」 

大學生 馮富升:「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製造垃圾,如果我們把這些垃圾,看成它不是垃圾,它可以是環保的東西的話,可以說是對地球做出一分貢獻。」 

利用課餘時間來體驗,年輕人明白,從細節就能保護環境,讓地球居住環境更好,其實也是你我他的一種責任。 

許國進 紀文賜 真善美志工-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