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材也含塑!食衣住行無所不在

20151210.jpg
塑化劑會傷害兒童的智能,科學研究也證實,還會影響小孩和大人的生殖和神經系統。一般人以為塑化劑只會從「嘴巴食入」,或是「皮膚觸入」,被人體吸收,但事實上還有另外三種管道,也就是可以從「鼻子吸入」、「母體胎盤進入」,以及「血液注入」。國內外學者近年來發現,長期注射營養液和藥物的早產兒和重症孩子,甚至是慢性病患,像洗腎病人,他們血液中塑化劑含量都遠高於正常人,原因是台灣大多數的注射軟管和血袋,是PVC(聚氯乙烯)材質,雖然彈性和柔軟度都比其他塑膠好,但PVC塑膠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脂)添加量也是所有塑膠之冠,因此塑化劑溶出量相對增加許多。 

這名提早四個月出生的早產兒,全身插滿維生用的注射軟管。 

中國附醫毒物科主任 洪東榮:「一些重病的新生兒,因為年紀很小,體積很小,他因為重症,所以他的(塑膠注射)管子用得很多,這樣子他塑化劑的負荷會比較重。」 

瀕危的嬰幼兒,醫護人員把救命擺第一,至於注射軟管內,有多少塑化劑進入病患體內,因而被忽略了。研究發現,長期注射營養液和藥物的重症嬰幼兒,體內塑化劑含量是正常小朋友的幾倍到數十倍。 

中興大學化學系教授 李茂榮:「在加護病房住愈久的,尿液出來的塑化劑含量愈高。」 

打點滴,為什麼體內會打進塑化劑?主要原因是國內的注射軟管和血袋,幾乎全是PVC材質。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凌永健:「要讓它(軟管和血袋)比較軟,就會用塑化劑,塑化劑它裡面添加的量,一般可能會40%,甚至有些會高到50%。」 

添加大量塑化劑的PVC醫材,儘管醫療界和衛福部都已經發現,它對長期注射的嬰幼兒來說,可能引起「生殖」 和「神經系統」 的健康威脅。但這種塑膠材質的「彈性」、「密合」和「柔軟性」,都比其他塑膠好,因此台灣絕大多數廠商,還是進口PVC醫材。 

食藥局醫妝組科長 吳正寧:「提醒醫療專業人員,對於敏感族群(長期接觸PVC醫材病患),在使用產品時,將DHP(塑化劑)的健康風險疑慮納入他們臨床治療的考量。」 

「消基會」最近檢測國內18種醫材,發現其中12種含有塑化劑,讓人更擔心的是,不合格的醫材,有三項同時含有三種不同的塑化劑。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孫偉孜:「洗腎的人,他就會每天他的血,必須要從那些PVC的軟管出去,然後再回來,當中攝取一些塑化劑。」 

國際間尚未限用PVC醫療器材,只有「法國」訂定2015年起,禁用於兒童、新生兒和婦產科的注射導管。無形的塑化劑,藉由不同方式,登堂入室。 

不論塑膠杯,還是保麗龍杯,製造塑形時,都必須添加塑化劑,其中極少量溶入飲料裡。 

中國附醫毒物科主任 洪東榮:「台灣的老百姓裡面的小便,它的塑化劑的濃度,跟國外的比,都是高出好幾倍。」 

那麼,消費者不用塑膠容器,改用拋棄式的紙杯和紙餐盒,就能和塑化劑說BYE BYE嗎? 

中國附醫毒物科主任 洪東榮:「這紙碗內膜,它也會鍍上一層,一樣是塑膠的成分在裡面。」 

消基會抽驗,台灣25種香水產品,其中8種,塑化劑(DEP)超標。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凌永健:「一般我們(廠商)會加所謂的『定香劑』,就是『塑化劑』,塑化劑它也是一個揮發性的物質,所以當你在聞到香味的時候,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也吸入了塑化劑。」 

媽媽床頭,擺滿香水。孩子經常吸,危害健康,孕婦聞久了,影響下一代。 

成功大學環境微毒中心主任 李俊璋:「羊水如果我們測到有塑化劑,事實上代表這個化學分子(塑化劑),它就可以穿透胎盤,就會影響胎兒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 

孩子的細嫩肌膚,一點一滴吸收了塑膠地板和玩具的塑化劑。 

搭上塑膠產品的順風車,塑化劑無所不在,也許無法遠離,但您我依賴塑膠的習慣,現在開始改變,還來得及找回健康。 

採訪撰稿:張澤人

資料來源:http://www.daai.tv/daai-web/news/topic_content.php?id=967547&cls=1022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