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04 August 2016
慈科大兒童劇巡演 風靡馬來西亞
- Article Details
慈濟科技大學學生,利用暑假前往馬來西亞,巡迴演出兒童劇,在四面臨海的蘭卡威,宣導海洋環保,在馬六甲,演繹佛法,教導珍惜生命的重要,深入淺出,發人省思。
獵人忘恩負義,傷害救了自己的善猴,這部改自佛典故事的兒童劇,小朋友看了有感受。
民眾 曾文理:「不好,因為他殺動物。」
民眾 梁振:「有些動物是幫助人類的,不可以見死不救。」
慈濟科大學生,兒童劇人間度,在馬六甲,深獲好評。
民眾 胡華梅:「因為這些都是很教育,很有教育性,尤其是小朋友,很好,很值得看。」
奇異海洋之旅,來到吉打和蘭卡威,同樣好評不斷,千年不化的塑膠袋,是傷害海洋生態的源頭,小朋友有警覺。
民眾 黃潔泠:「美人魚說不可以丟垃圾,不可以在海邊亂丟垃圾,看見丟垃圾要撿起來。」
慈濟志工 林月桂:「很貼(近)我們蘭卡威的居民,我們是一個海島,我們都要愛我們的地球、我們的海洋。」
這部兒童劇,尤其在四面環海的蘭卡威,有共鳴,大人小孩也都有共識,在掌聲之後,將是行動力的開始。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2016,08/04 實踐家文教基金會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8月4日(四) 09:30-12: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色香味美素餐 推廣茹素護地球
- Article Details
農曆七月到來,桃園市平鎮區的慈濟志工在「三安集會所」舉辦活動推廣素食。由於許多民眾對於素食的既定印象是口味單調、變化少,因此慈濟志工對於餐盒菜色的設計很用心,同樣是色香味俱全。
力行環保,一點都不難,因為改變,可以從餐桌食物做起。平鎮區慈濟志工在「三安集會所」舉辦「七月吉祥月愛灑蔬醒活動」,為民眾準備不單調的素食餐盒,包括台式風味、客家特色,甚至日式壽司。
慈濟志工 吳慧珠:「用打便當的,也讓他了解到,我們適當八分飽兩分助人好,所以我們的便當也打七分滿而已,讓來參加的人讓他了解。」
飯前感恩,許多宗教也是這樣的精神,細細品嘗,好滋味獲得讚賞。
民眾 馬肯斯:「我喜歡我喜歡。(好吃嗎?) 好吃好吃。」
民眾:「感覺就是各種顏色都有,營養應該是滿均衡的。」
「呷菜尚介讚」,慈濟志工的手語歌帶動,以及話劇宣導不燒紙錢,在在都希望人人身體如願健康,同時也延續地球的生命。
真善美志工 范如溱 王添富 桃園報導 Read more
Beyond “I’m Not a Plastic Bag”
- Article Details
Plastic bags are commonly used for packaging foods, clothes, powders, magazines, waste, etc. In Taiwan, a person uses more than 2.7 plastic bags per day, equals to 728 bags per person a year,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from the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Data also shows that Taiwanese consumes about 18 billion plastic bags annually, 3.9 times more than the number consum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Reusing plastic bags or using shopping bags are considered as an eco-behavior, but apparently, not appealing to a mass majority.
Few years ago, an UK designer, Anya Hindmarch, created a stylish ergonomic bag/pouch printed “I’m Not a Plastic Bag” to provide a practical alternative. It repositioned the concept of bringing reusable bags to the supermarket in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DA.AI also designed a series of bag/pouch with Tzu Chi’s signature blue color, including shoulder bag, handbag, hand carry bag, and Eco-luggage and placed in nearly 200 franchise stores around the world. The fact that all DA.AI’s outfits and accessories come from recycled PET bottle is certainly innovative with humane concern. The non PFOS water repellent coating material with elegant design the bags both unique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Reusable shopping bag/pouch not only commun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t is also a perfect daily necessity. Easy to fold, store, and carry is a must, that’s why DA.AI designed an umbrella-sized bag for it. Another DA.AI bag is designed with user-friendly pockets, convenient for storing pen, keys, cellular phone, etc. Also, the simplicity design of these products represents Tzu Chi’s elegant image and the humanism spirit of the group. “To love the land, is to love all living beings.” What is your main concern when choosing daily necessities from the mass market? DA.AI implements eco-friendly concept in daily life, perhaps bringing our own bag and reduce using plastic bag is one of the best methods to help the environment and save our planet.
DA.AI Technology, Jasmine Li, Taipei
大愛無私化感恩 南投環保參訪行
- Article Details
8月2日一早,120位南投環保菩薩,搭乘遊覽車北上,先抵達人文志業中心,參訪法音清流繞全球的大愛電視,中午來到內湖環保教育站,走訪環保科技館、環保站、巧藝坊;回程前的最後一堂課程,安排大愛感恩科技全職志工、兼總經理李鼎銘師兄分享「大愛無私化感恩」。
領隊之一南投慈濟志工林錦炎環保幹事分享:「今天是特定帶環保志工來到台北內湖參訪,希望讓環保菩薩了解自己每天做環保,不單只是做環保,同時也在行善、種福田,了解他們每天是如何貢獻於社會!期許往後能多舉辦,讓環保菩薩們更了解自己的貢獻,讓他們做環保能愈做愈歡喜。」
長期投入環保、大愛媽媽、親子成長班的曹美英分享:「今天美滿來到內湖環保站參訪,起因我們是想說南投區環保菩薩,常年都在環保站做環保,都靜靜的,都只知道做,但不知到自己在做什麼,所以我們環保幹事籌畫這次台北參訪行程,包含到大愛台參訪,了解法音法音宣流,讓全球觀眾可以觀看到大愛電視,透過正面的力量,引導人人向善;還有內湖環保站及大愛感恩科技將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產品,環保所做的寶特瓶,回收以後到底到了哪裡去?藉著李師兄的分享,讓環保菩薩回去以後有概念,加深環保印象,廣邀親戚朋友、街坊鄰居都邀請來做環保。」
「透過大愛感恩科技分享,讓環保菩薩他們知道他們所收回來的寶特瓶可以做什麼,製成大愛毛毯後可以送往國內外賑災,雖然每天辛苦流汗,但是這份愛心可以送到世界各國,獲得法喜,可以更用心投入在做環保,很佩服大愛感恩科技實業家的精神,為了能長遠幫助社會用心投入,成立這家公司,並且發願全心投入,完全回饋給慈濟做國內外賑災,真的很不容易。今天真的很滿意,看了環保菩薩們臉上都很高興、各個法喜充滿。」
如何在社區帶入環境教育?透過影片,讓孩子看到地球因為人類汙染、正在毀壞,有了心動就會有感動,然後將感動化作行動,身體力行做環保。南投聯絡處希望成立環保教育站,接引更多社區會眾響應環保,大愛感恩科技特別結緣『模擬抽紗機』及【大愛環保‧感恩科技】環保教案,期望南投環保種子、教育功能團隊,將環保理念深植社區,帶動家家環保站、人人環保小尖兵。
在現今全球暖化的環境下,地球溫度不斷升高,氣候不調、災難偏多,真的希望可以廣邀大眾,讓人人重視環保,不僅能回收再利用,讓環境減少汙染,期待人人在生活中,要真正自我改善生活,「一手、百手、千手、萬手,每一個人伸出你的手,那就是千萬隻手,那就是無數的觀世音菩薩,人人都是觀世音,人人都有千手觀音。」環保從自己開始付出,透過身行感動別人,因為你的行動而感動、開始投入環保列;環保不單只是個人的事,要凝聚眾人的力量,只要人人同一心付出的雙手,為地球付出一分力量,當下就是人間淨土。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大愛無私化感恩 南投環保參訪行
- Article Details
8月2日一早,120位南投環保菩薩,搭乘遊覽車北上,先抵達人文志業中心,參訪法音清流繞全球的大愛電視,中午來到內湖環保教育站,走訪環保科技館、環保站、巧藝坊;回程前的最後一堂課程,安排大愛感恩科技全職志工、兼總經理李鼎銘師兄分享「大愛無私化感恩」。
領隊之一南投慈濟志工林錦炎環保幹事分享:「今天是特定帶環保志工來到台北內湖參訪,希望讓環保菩薩了解自己每天做環保,不單只是做環保,同時也在行善、種福田,了解他們每天是如何貢獻於社會!期許往後能多舉辦,讓環保菩薩們更了解自己的貢獻,讓他們做環保能愈做愈歡喜。」
長期投入環保、大愛媽媽、親子成長班的曹美英分享:「今天美滿來到內湖環保站參訪,起因我們是想說南投區環保菩薩,常年都在環保站做環保,都靜靜的,都只知道做,但不知到自己在做什麼,所以我們環保幹事籌畫這次台北參訪行程,包含到大愛台參訪,了解法音法音宣流,讓全球觀眾可以觀看到大愛電視,透過正面的力量,引導人人向善;還有內湖環保站及大愛感恩科技將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產品,環保所做的寶特瓶,回收以後到底到了哪裡去?藉著李師兄的分享,讓環保菩薩回去以後有概念,加深環保印象,廣邀親戚朋友、街坊鄰居都邀請來做環保。」
「透過大愛感恩科技分享,讓環保菩薩他們知道他們所收回來的寶特瓶可以做什麼,製成大愛毛毯後可以送往國內外賑災,雖然每天辛苦流汗,但是這份愛心可以送到世界各國,獲得法喜,可以更用心投入在做環保,很佩服大愛感恩科技實業家的精神,為了能長遠幫助社會用心投入,成立這家公司,並且發願全心投入,完全回饋給慈濟做國內外賑災,真的很不容易。今天真的很滿意,看了環保菩薩們臉上都很高興、各個法喜充滿。」
如何在社區帶入環境教育?透過影片,讓孩子看到地球因為人類汙染、正在毀壞,有了心動就會有感動,然後將感動化作行動,身體力行做環保。南投聯絡處希望成立環保教育站,接引更多社區會眾響應環保,大愛感恩科技特別結緣『模擬抽紗機』及【大愛環保‧感恩科技】環保教案,期望南投環保種子、教育功能團隊,將環保理念深植社區,帶動家家環保站、人人環保小尖兵。
在現今全球暖化的環境下,地球溫度不斷升高,氣候不調、災難偏多,真的希望可以廣邀大眾,讓人人重視環保,不僅能回收再利用,讓環境減少汙染,期待人人在生活中,要真正自我改善生活,「一手、百手、千手、萬手,每一個人伸出你的手,那就是千萬隻手,那就是無數的觀世音菩薩,人人都是觀世音,人人都有千手觀音。」環保從自己開始付出,透過身行感動別人,因為你的行動而感動、開始投入環保列;環保不單只是個人的事,要凝聚眾人的力量,只要人人同一心付出的雙手,為地球付出一分力量,當下就是人間淨土。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Wednesday, 03 August 2016
山上海邊皆垃圾 清淨源頭不可少
- Article Details
石文丁,臨近馬六甲海峽的小漁村,當地約有一百多戶人家,因為沒有垃圾車開進村裡,村民習慣把垃圾往海裡丟,慈濟志工在2010年開始,在校園旁設一個月一次的回收點,中華小學家長日,也特地邀請志工到校園裡,宣導環保,也發起竹筒歲月活動。
地球媽媽生病了,話劇裡演的垃圾山,垃圾海,在村子裡,都看得到,村裡的老人家,很擔心。
村民 羅國雄:「村子骯骯髒髒,垃圾什麼都丟到海裡,現在就要改變,不可以亂丟的。」
石文丁,臨近馬六甲海峽的小漁村,沒有垃圾車進村裡來,處理垃圾問題大,慈濟在校園旁設置環保點,中華小學舉辦家長日,邀請志工來宣導,老師學生更是持地上台演話劇。
老師 陳健美:「不再把垃圾丟進海裡,能夠做好垃圾分類工作,能夠把鄉村變得更漂亮。」
竹筒歲月,日捐五毛錢,也在小漁村裡,獲得回響。
學生 許文晴:「少吃一些零食,少買汽水,把那些錢省下來,放進竹筒裡面。」
學生 傅茂祥:「(為什麼願意拿竹筒),要幫助有困難的人,(你每天會存多少錢),五毛錢。」
培養感恩心,不論是對大地,還是對社會,一起做好事的默契,會讓漁村,更加美麗。
余秀娟 葉俍輝 許忠志 真善美志工-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拓展視野心寬廣 青年力量新希望
- Article Details
菲律賓慈青營開營,今年吸引68位學員參加,年齡層橫跨9歲至24歲。慈濟志工與慈青用心安排三天的營隊活動,希望啟發這些孩子的善念、也開闊他們的視野。
第十七屆菲律賓慈青營,選在靜思堂開營,共有68位學員報名參加。
慈青 金龍:「每年菲律賓慈青都會辦夏令營,鼓勵年輕人走入慈濟,營隊裡他們能學到很多事,例如慈濟儀軌,還有如何利於社會,慈善啊、孝順父母等,都是。」
慈青 莉雅:「希望能啟發他們,散播大愛的種子,像證嚴上人期許我們的那樣,實踐與追隨慈濟志工做的事。」
在當地慈青與志工的安排下,三天的短期營隊,過得緊湊又充實。
慈青營學員 艾思琳:「好吃,即使只有蔬菜,我發現並非每種蔬菜都很難吃,像這個就不錯。」
除了認識蔬食,慈濟的各項志業,包含醫療與環保機構的體驗,也都在課程內容裡面。
慈青營學員 傑:「我喜歡這艘寶特瓶做的船,這是慈濟的智慧,它在災難中會變得很實用,特別是水患的時候。」
有裡有外,有知性也有感性,這些孩子透過營隊活動,視野也更加開闊。
僑納斯 亞關 菲律賓報導 Read more
廢鐵的春天!開發城市礦山
- Article Details
根據台灣環保署統計,2015年全台資源回收率達到55%,尤其是過去被稱為破銅爛鐵等金屬廢棄物,回收量更是一直增加。以最便宜的鋼鐵來說,回收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四,等於所有台灣使用的廢鋼鐵,都可以透過煉鋼去化,而且可以百分百、不限次數的回收再利用,等於就是城市中,不必挖的鐵礦山。
鋼鐵,工業之母,與你我的生活,緊密相連。
鋼鐵業者 林祺燮:「我們(台灣)鋼鐵的需求量,一年大概就是,兩千萬噸,用生產的觀念來看的話,一個人大概就是一噸,就是1千公斤。」
鋼鐵的需求驚人,廢棄量也很大。
「像是這個小小的罐子,它用的就是鐵,然後這是一種最容易回收,也是一種最便宜的金屬,很硬,然後不容易被捏變形,最後它全部都會進入回收體系。
」
台灣每年高達5、600萬噸的廢鐵,最後去了哪裡?
回收業者 邱勇誠:「大部分都會拿來做回收,去年的回收狀況就比較差,因為它的價格(每公斤)只有一 兩塊,之前鐵罐類,還有只到(每公斤)0.5,如果以今年來講,它的回收價格,就已經到五塊 六塊了。」
如果是數量不多的廢鐵,會先被送到小盤商,進行簡單分類。
至於家電跟電腦,廢車、廢機車,則會分別送到不同的地方,進行環保拆解,將資源分門別類。再交由盤商,進行切割或是破碎,最後都將流向鋼鐵的生產源頭,進入工業循環。
鋼鐵廠副廠長 許益誌:「我們目前所在的位置,是整個電爐煉鋼廠的一個原料儲區,在這邊我們所有的原料,都會在這邊進行收料,以及分類儲放。」
廢鋼的來源五花八門,使用的合金材料、化學性質都不一樣;要能淬鍊出高品質鋼鐵的關鍵,在於源頭精密的分類。
鋼鐵廠副廠長 許益誌:「不同的廢鐵它都是,一堆一堆分區的儲放,比如說這一堆就是所謂的,特級的工鐵,結構性的一些廢鋼,是屬於比較厚的一些廢鋼,這堆就是所謂的車床鐵,它就是我們有一些加工成軸心,用車床去車削,下來的這個下腳料,就是車床屑。」
由於台灣先天資源的限制,以及島嶼的封閉特性,煉鋼如不要仰賴進口原礦鐵砂,只有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再生。
鋼鐵廠副廠長 許益誌:「電弧爐的主要功能,就是將我們剛剛看到的,一些回收廢鐵,把它熔解,在煉製不同的鋼種的時候,我們會去計算,每一種廢鐵應該添加,多少的比例,配不同的重量,到那個廢鋼桶裡面。」
當電流通過,爐內溫度將提升到1600度,所有在地生產的廢鐵,在此去化,回收率達百分之九十四;至於最後剩下的飛灰跟爐渣,在經過處理之後,仍然可以再回收,完整利用。
環保署廢管處長吳盛忠:「這個氧化渣本身來講,它的硬度非常硬,(可以)取代石頭當瀝料,另外一個是還原渣,(可以當)水泥的生料的原料,亞洲鄰近的國家,他們都想來拿台灣這些東西。」
結合一連串完整的回收、分類、融煉、再生機制,我們所使用過的鋼鐵,都不必再被丟棄,而是百分百的回到工業循環系統,不限次數的被再利用,成為寶貴的城市礦產,綠色永續的工業資源,重新進入我們的生活。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Read more
舊建材搭環保站 歡喜迎開張日
- Article Details
位在南投國姓鄉的北山環保站,去年十月底,開始整地,搭建環保站,為了延續物命,環保站所使用的東西,都是從舊的環保站拆卸下來的,經過志工的努力,半年多的時間,北山環保站全新啟用。
國姓鄉的北山環保站,從去年十月底山開始整地,使用的材料,全是資源回收。
慈濟志工 柯春枝:「這是舊的回收站的屋頂拆下來的,這大門梁柱。」
鋼架,烤漆板,全都是從舊的環保站拆下來的,回收的彈簧床支架,用來當成圍籬,經過半年的時間,位在中潭公路國道六號高架橋下的空地,北山環保站全新啟用。
國姓鄉長 丘埔生:「能夠讓國姓鄉的垃圾減量,讓很多垃圾變成有用的資源,讓那些資源能夠重覆再使用,這個真的大大體現了愛地球。」
過程中,國姓鄉長大力協助,感謝慈濟環保志工,將環保概念落實在社區。
慈濟志工 柯春枝:「左右鄰居可以,有跟我們同心理念相同的,都一起來做環保。」
慈濟志工 張玉妹:「環保志工不怕臭不怕髒,不怕辛苦。」
慈濟志工柯春枝和張玉妹兩夫妻,在南投國姓鄉推動環保二十多年,如今十三個村落,都有志工和回收點,一起為地球盡心力。
真善美志工 張秋菊 施金魚 吳吉代 南投報導 Read more
自備購物袋!傳統市場宣導拒塑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志工積極宣導減用塑膠袋,在淡水和三芝的傳統市場,設置攤位推廣,同時鼓勵大家隨身攜帶環保筷,避免使用免洗筷。
慈濟志工:「愛護地球,請用購物袋喔!」
推廣少用塑膠袋的觀念,淡水慈濟志工走入傳統市場,透過沿街廣播,呼籲更多民眾響應。
慈濟志工:「鄉親大家好,我們是慈濟功德會的志工,我們盡量不要用塑膠袋,因為塑膠袋燒掉會汙染我們的空氣。」
慈濟志工 程瑺怡:「因為現在的塑膠袋就是對地球的汙染相當的嚴重,而且對海洋也是相當嚴重的汙染,所以我們在這塊,我們就是主軸宣導,不要用塑膠袋為主。」
除了減塑宣導,志工也設置攤位,講解資源如何回收分類,許多民眾身體力行。
民眾 張天鳳:「我出門都會帶環保袋,我都會隨身帶著環保袋,就小小的,其實它摺起來之後小小的一個,很好用很方便,我出門都會帶。」
這麼難聞的味道,原來是泡了漂白水的免洗筷,女學生這才知道,過去吃了多少毒素下肚。
慈濟志工 與 民眾:「因為它是從國外進來的時候,為了要讓筷子感覺很漂亮很光亮,所以它泡了漂白水,(免洗筷)進來我們台灣,那我們不知道,又把它,吃火鍋或喝熱湯的時候,拿這個筷子去吃,那我們是不是無形中吃到它(毒素)。」
關心大家的健康,志工也提供量血壓服務,在愛護地球環境之餘,更希望與民眾結一分好緣。
真善美志工 黃毓珍 邱議嫺 劉順風 黃淑惠 台北報導 Read more
手感的溫度 加厚毛毯暖災民身心
- Article Details
加拿大慈濟志工,持續在愛明頓發放物資,志工遞上的不只是毛毯,透過手心,對災民傳達的溫暖,更是讓現場志工團體,視為典範。
一箱箱的毛毯,送到會場,慈濟志工送來的,不只是保暖的物資,還有能溫暖人心的關懷。
發放場地負責人 達莉雅:「這不只是毛毯,它能溫暖人心,除了保暖,還能感受到愛的溫度。」
達莉雅的兒子 墨尼爾:「發物資很有趣,當你給他們毛毯時,可以看到他們的笑容,你就知道這是很有意義。」
堅持每一項物資,都是雙手遞上,在現場,是唯一志工團體,如此發放物資。
慈濟志工 苗萬輝:「他們都說我們永遠是,最和善,最有笑容的團體,所以才會說,如果有人,他心情不好,請他先來這一站。」
加拿大東岸慈濟志工,也抵達愛明頓,立刻加入賑災團隊,接力關懷,膚慰災民。
尤德坤 真善美志工-加拿大報導 Read more
水足跡落實節水 再創永續新契機
- Article Details
記者 林國新:「您知道嗎 這杯咖啡,從種植開始、一直到我手中,一共消耗了140公升的水。」
這個數據,相當於一個小家庭、一天的用水量,而這種衡量產品用水量的指標,就叫做水足跡。
根據水足跡網絡組織的統計,從畜養開始算起,一公斤的牛肉,會消耗1萬5千多公升的水、生產一件250克的純棉T恤,用水量接近2千5百公升、沖洗馬桶一次,至少要31.5公升的水、自己用水管洗車,平均也要270公升。
面對龐大的耗水量,或許我們得開始思考,這樣的模式可不可以改變呢?眼前這款式新穎、質量輕、又保暖的刷毛背心,水足跡只有一般棉質襯衫的4分之1。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顧問 洪碩廷:「大概需要2千7百公升 那是有機棉的襯衫 要用到那麼多的水 我們這種刷毛系列的話 它大概用的水 一公斤的話 才663公升。」
和傳統的棉質服飾最大的差異,就是這件產品,是由慈濟各環保站回收來的寶特瓶,所製成的。
亞創新發展公司副理 傅芳欽:「是用洗液去洗 把它洗乾淨 加熱到85℃左右 去洗。」
整個洗滌程序,是製作過程中,最耗水的一環,佔總耗水量的8成5。乾燥之後,如雪花般的塑料碎片,塑化成再生聚脂粒,開始抽紗。
後續的產製步驟,不需使用染料,完全保留寶特瓶原來的顏色。
用新思維製成的環保背心,還擁有生產履歷,把愛護環境的績效,全部標註在上頭。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顧問 洪碩廷:「它可以省下1.5公升的水 而且因為我們這一個產品 它是不後染的 一般來講後染的衣服的話 通常染一公斤的布 需要90公斤 到一百二十公斤的水 來做為染色的消耗 那我們因為不後染 所以我們那一段的水 我們就完全省下來。」
同樣方式生產的環保毛毯,和傳統毛毯相比,可以節省7成6的用水。因為從環保理念出發,使得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取得全球紡織業第一張「水足跡」認證。
說到水足跡,其實有它的計算基礎,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有代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藍色水足跡」、以及使用雨水,類似植物毛細現象的「綠色水足跡」、還有強調回收再利用的「灰色水足跡」。
水利署長 楊偉甫:「我們的一些工廠廢水 工廠廢水你要排放 達到這個排放標準 你必須要稀釋它的濃度 這樣的一個過程 加上去的水 它就是灰色水足跡。」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水足跡是一個新名詞、新觀念,但全球重量級的投資機構:環境責任經濟聯盟,曾經發表報告指出,水資源萎縮,對企業的風險,會比石油危機來得大!相信大家都不希望,有一天,水會變得,跟鑽石一樣珍貴。
採訪撰稿:林國新
攝影剪輯:余國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