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3 March 2015
馬鄭文財環保Finding inner peace and joy
- Article Details
Next, we meet Tzu Chi volunteer Zheng Wencai from Batu Pahat Malaysia, whose life plunged into despair after an accident left him handicapped. Thanks to Tzu Chi volunteers who remained at his side, Wencai has now found peace and joy in his life.
接下來,來認識馬來西亞峇株巴轄的慈濟志工鄭文財,因為發生意外導致截肢,他的人生一度陷入困頓,所幸在慈濟人的照料下,他又找回寧靜與歡樂。 Read more
城市礦山(3)1,000 tons of glass bottles produced daily
- Article Details
Taiwan’s recycling program is fueled by what is called a 4-in-1 program, which i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recycling fund, local waste management, recycling 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 Importers and manufacturers of raw materials are taxed to pay for the cost of collecting and reclaiming recyclables, with a total 33 items currently being recycled and made into new products.
台灣的環保回收政策,乃是獨創的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係結合回收基金、地方政府、回收商及社區民眾4者,由製造商與進口商負責繳納回收基金,目前有33項產品都可以回收再製成產品。 Read more
城市礦山(2)Refine gold from e-waste
- Article Details
In the second report of our urban mining series, we take a look at how sorted electronic waste is further refined to produce precious metals. However, such process produces harmful toxins, and thus licensed businesses must adhere to strict protocols for the sak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
在我們城市礦山專題的第二集,我們將了解如何把廢棄物重新變成資源,但因為過程會製造出強烈的汙染,因此合法業者必須謹慎處理,才不會汙染環境並危害公共安全。 Read more
真實慈濟路(9)國際賑災篇Building a bridge of love
- Article Details
Tzu Chi’s relief efforts in Bangladesh back in 1991, marked its first step towards international disaster relief. To date, Tzu Chi has helped more than 70 countries worldwide while upholding the principals of directness, priority, respect, timeliness, and practicality. Whether it is offering emergency medical assistance or long-term relief, Tzu Chi volunteers and TIMA personnel hope to provide timely assistance to places where help is needed most.
1991年慈濟援助孟加拉水患,從此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至今已經援助七十多個國家,同時秉持著慈濟國際賑災,直接、重點、尊重、及時、務實的賑災原則,無論是緊急醫療援助或是長期救援,全球志工以及醫療團隊的實地付出,希望及時幫助需要幫助的角落。 Read more
真實慈濟路(八)電子書Find all the dharma you need
- Article Details
In the past, Tzu Chi volunteers recorded the monthly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ir members in their donation books. However, in an effort to go paperless, in October 2010, Tzu Chi launched its first-generation Jing Si eBook Reader. The 9-inch touch screen reader also allows the volunteers to record member donations. Here’s more.
慈濟志工勸募記錄過去使用紙本,詳細記下會員的款項,但是為了省紙,慈濟基金會在2010年10月推出電子書,這台九吋黑白螢幕的電子書還能記錄會員資料,一起來看看。 Read more
內湖志工反應TC show their efforts through action
- Article Details
Despite the recent 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the Tzu Chi Neihu Grounds, the facility remains in operation without interruption. We now take you to the grounds to see how recycling volunteers show their opinions through action.
儘管慈濟基金會宣布撤除慈濟內湖園區計畫案,不過硬體運作仍持續,不受影響,帶各位看看這群環保志工,如何用他們的行動來告訴你他們的想法。 Read more
2015,03/23,【人文週會】慈濟資深志工林智慧師姊分享
- Article Details
【講師】慈濟資深志工林智慧師姊
【時間】2015年3月23日(一) 8:30~10: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Read more
2015,03/23,致理行銷系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5年3月23日(一) 13:30–15: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聞: 行銷通路師生行 體驗人文最價值


培養省水好習慣 共體時艱度難關
- Article Details
全台水情拉警報是67年來最嚴重的旱象,從四月一號開始,新北市板新、林口以及桃園地區,將啟動第三階段限水。全民抗旱更要愛惜水資源,證嚴上人呼籲,人人要提高警覺自我約束,減少汙染才能保護大地。
一月是非洲莫三比克的雨季,豪雨造成嚴重水患,淹沒房屋還影響飲用水,貧困的居民苦不堪言。慈濟人長期耕耘,帶動起本土志工,在災區送物資與關懷。
證嚴上人開示:「心中開啟了這種心靈財富,他們共同力量、合和互協,要把種子廣播在普天下,不管是大樹的種或者是小草的種,我們都要廣播,撒播愛的種子。」
水大不調,而在台灣則面臨嚴重缺水危機。首當其衝的新北市及桃園地區,從四月一號開始,將實施限水措施。面對旱象,證嚴上人呼籲大家,提高警覺,減少污染,保護大地。
證嚴上人開示:「自我約束,把自己的欲念降低,疼惜物命,我們用物要節儉,不要浪費太多,很自然就不會再消耗太多的資源。」
抗旱需要從每個人的生活開始做起,全民共體時艱,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身體力行,提早因應。
江杏幸 劉泓志 花蓮報導
Read more水費帳單會說話 身教更具說服力
- Article Details
台灣正面臨限水危機,馬來西亞「新山慈濟幼兒園」的幼教老師李偎寧,有一套省水辦法,靈感來自於家中的小寶寶,帶您來看。(3/11)
在新山慈濟幼兒園,李偎寧是教育專家,下班之後,她則變身為省水達人。
新山慈濟幼兒園老師 李偎寧:「我們就在裡面加一個寶特瓶囉,因為之前想要多放兩三支,但是因為它已經是省水的馬桶,放多兩三支它的水出來的量,就太少了不能把馬桶沖乾淨,所以最後我們還是選擇放一支。」
講到省水,李偎寧涓滴都要計較,連自己的小寶寶,所有用水的項目,也都經過精打細算。
新山慈濟幼兒園老師 李偎寧:「(消毒燙)過了的水,因為我個人覺得,裡面的水其實是乾淨的,我們大人可以喝的,所以我這樣子(燙)過,我就會把裡面的水,倒進自己的水瓶裡面,然後當白開水自己喝下去。」
新山慈濟幼兒園老師 李偎寧:「覺得每個小細節多用心一點,應該是有辦法說,可以節省更多的水。」
李偎寧拿出水費帳單,平常勤儉的用水習慣全反應在數字上,言教不如身教,身為幼兒園老師,教導孩子省水,也將更有說服力。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環保志業非求利 淨化人心救地球
- Article Details
有些人質疑,慈濟做環保是與拾荒者爭利,事實上,只要知道社區內有鄉親以拾荒維生,慈濟志工不但不與他爭回收物,還會禮讓鄉親,同時進一步關懷他的生活,如果需要幫助,慈濟就給予實質補助或居家關懷,有兩千多戶拾荒家庭,因此成為慈濟的照顧戶。
中風的袁先生,將報紙仔細分類,過去他靠拾荒維生,中風後,行動不便,成為慈濟的照顧戶。
慈濟照顧戶 袁先生:「(慈濟)每個月幫助我,我不知道怎麼回報,我就來做環保。」
六十五歲的卓女士,獨自撫養兩個外孫女,平時靠撿回收物貼補家用,房子破舊雜亂還會漏雨,慈濟協助修繕整理房屋。
慈濟居家關懷戶 卓女士:「沒有你們的話,我真的再十年,我也沒有辦法處理這個(房子)。」
仰賴資源回收維生,但生活仍然困難的鄉親,一直是慈濟關懷幫助的對象。
慈濟宗教處助專 甘萬成:「我們一年從做資源回收,變成我們照顧戶的,現在大致上,每年都有兩千多戶。」
慈濟做環保,目的不在營利,而是環保教育,如果是貧苦人賴以維生的資源,就將回收物交給他們處理,如果發現生活仍困難,還要進一步給予照顧。
張桂端 李岳為 台中報導
Read more軍方快艇來回巡 只為揪水患元凶
- Article Details
印尼軍方的快艇,不斷在「芝利翁河」的河面上搜索,找尋的對象並非是什麼難纏的滋事份子,而是釀成水患的元凶。
「芝利翁河」,是流經「雅加達」的13條河流之一,受限於河床淤積的先天因素,加上民眾長期傾倒垃圾的習慣,導致河川在雨季時水勢難以宣洩。印尼軍方動員兵力清除垃圾,打算讓水患絕跡。
只要進入雨季,印尼雅加達幾乎是逢雨必淹,流經這個城市的13條河流中,「芝利翁河」受限於河床淤積,與民眾傾倒垃圾等不利因素,屢次氾濫成災,被印尼當局視為首要治理的河川。印尼軍方最近就動員龐大的兵力清淤,當地慈濟志工豐富後勤的經驗,也派上用場。
印尼軍區司令部專員 瑪爾肅迪:「首先 我希望芝利翁河,能夠恢復原貌,不再像現在那麼髒,第二 是實現我們的夢想,也就是在河流沿岸設立步道,讓民眾假日能在此晨跑,並且做其他的規畫。」
這項清淤計畫分為兩個河段,軍方還邀集了警消、衛生局的專業人員加入,慈濟志工則負責後勤補給,提供超過900份餐點。
慈濟志工 賀爾曼:「希望印尼國軍之後,順利完成清理進度,未來河岸兩旁的民眾,要能保持河川的乾淨,讓水患絕跡 也讓魚群能生存。」
未來清淤計畫完成,還有後續的環保教育問題,才能確保民眾遠離水患威脅。
印尼報導
Read more細數二十多年前 回收觀念未普及
- Article Details
環保回收,什麼時候變成一股世界潮流,您有印象嗎?慈濟從25年前推動,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歷經從很少人知道,回收資源可以再利用的時代,跨越至今,人人俱備資源回收的常識。二十多年來,慈濟志工不曾因外在環境的波動、或回收價格的漲跌,牽動是否堅持回收的信念,這一股為地球的初發心,不會因地制宜,未來也不會因為時空環境,而有所變動。
九零年代的台灣,對於資源回收分類的概念,還不普及。 環保署統計,從1998到2014台灣的資源回收量,卻足足成長26倍。 從只有清潔隊和慈濟的回收年代,拓展至今,已經出現大小型的機關團體、社區,甚至學校也加入回收行列。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很多人也因為這樣子,投入像資源回收的產業,這個地方可以很清楚來說明,很感恩 台灣資源回收率這麼高,占超過將近45%的回收率。」
2008金融海嘯,資源回收物的每公斤單價,曾一路慘跌,當資源回收商因價拒收的時代,慈濟志工對於守護環境的初發心,從不因外在條件的變化,停下腳步。
慈濟志工 連月霞:「 我差不多(早上)七點多就來了 。」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我們並不會這樣子,哪一些資源物它是比較高價,或是比較低價 去做這樣的選擇,而是純粹 只要這個部分的資源物,是需要被回收的,不管它有沒有人要收,如果沒有人要收 我們更要投入。」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資源回收遍佈各地,特別是廢鋁罐、廢五金、白鐵和銅類的高價值回收物,幾乎人人搶著要。
以2014的統計來看,慈濟在廢鋁罐的回收比例,只佔1.59%、五金、白鐵、銅類加總,還不到全台灣的1%。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所以這裡頭也說明就是說,這些都是比較高價的,其實我們並沒有跟大家在搶,而是說沒有收到的(回收物),會回到我們這裡來,大概其實社區都會拿走。」
慈濟全台329個環保教育站,八萬多民環保志工,回收種類多達數十種,儘管是市面上不受歡迎的塑膠袋回收,慈濟志工也學得透徹,樂在其中。
慈濟志工:「這樣算是五大類,這是PP PE 然後這是PE花,這是PE水洗 這是研發,就是這樣五大類,雜七雜八的 還算滿多的。」
慈濟志工 鄧育子:為了身體健康 救地球啊, 來這裡 很多人在做,
做得歡喜啊,東西可以重複再用的,就盡量把它整理起來可以賣,代替再用。」
台灣資源回收的美名,引起世界各國關注,慈濟環保回收推動25年來, 曾經佔全台總回收量30%,到2014只剩3%, 下降的比例,是因為帶動更多人,願意回收的舉動,間接提升國民素養,這些歷史足跡證明的,不是爭奪資源的利益,而是將無用化為大用,為的都是疼惜台灣這塊寶島。
台北報導
彭淑珮 林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