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0 May 2014
學校環保宣導Learning categories of recyclables
- Article Details
As recycling and green living concepts become more mainstream, schools in Taiwan have started to design more hands-on environmental lessons for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Yongping(永平) Elementary School invited Tzu Chi volunteers to deliver their environmental message to the school`s students, while students from the Orient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isited the Tzu Chi Banqiao(板橋) Grounds to learn how to sort recyclables.
綠色永續環保的概念當道,學校的課程越來越重視,新北市永平國小,邀請慈濟志工到學校推廣環保,亞東技術學院的學生,也到慈濟板橋園區學習如何做資源回收。 Read more
馬衛塞推環保Celebrating Vesak
- Article Details
In Malaysia`s Malacca, to mark the Buddhist holiday of Vesak, a float parade is organized by local Buddhists. During the festivities, Tzu Chi volunteers can also been seen spreading their messa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vegetarianism to parade-goers.
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為了慶祝衛塞節,佛教團體舉辦年度迎佛遊行,在遊行現場,也可以看到慈濟志工向信眾宣導環保和茹素。 Read more
擋不住警汛(四)Mangrove: coastline & flood protection
- Article Details
Mangrove forests are known for their ability to reduce water pollution, as well as helping with coastline protection and flood prevention. So it only seemed logical to plant the tree in areas that faced such problems. Unfortunately, once outside its natural habitat, the mangroves spread too quickly, wreaking havoc on the local ecosystem and causing the very flooding that they were supposed to prevent. It goes to show nature is not to be trifled with.
紅樹林有很多知名的功能,包括減少水汙染,保護海岸線與防治水患,所以依照邏輯,有這些問題的地方,是不是就栽種紅樹林就好了呢?可惜的是,一旦離開原本的自然生態,紅樹林就會因為生長迅速,破壞被植入的生態環境,更造成原本該預防的淹水,這讓我們了解大自然,可不是隨便就可以任意改造的。 Read more
2014,5/20,廣東電力科研團參訪大愛感恩科技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4年5月20日(二) 14:00 - 15: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Product Series Report #4: DA.AI’s Memorial Series turns Tear and Sorrow into Eternal Blessing
- Article Details

Everything changes in this world, but as the Buddha pointed out, there is one thing that is eternal in this world – the spiritual life. Everyone has an internal spirit that is as pure and full of wisdom as the Buddha himself; for example, Tzu Chi volunteer Hong Zhi Cheng helped to relief physical and spiritual pains of many individuals throughout his life, despite of his own health problem and pain. Just before passing away, Hong Zhi Cheng still reminded volunteers to hold on to each possible second to contribute to all living beings and the world while capable, do not wait until it is too late. This spirit conforms to the Sutra of Innumerable Meanings, “like a ferryman who is seriously ill, still has compassion for all.”
Another Tzu Chi volunteer, Deng Chun Zhi, contributes her life to help the disaster victims in China to build their new homes. Even with cancer in her body and Dharma Master’s Cheng Yen’s suggestion to rest, Deng Chun Zhi continued and grasped onto every second of her remaining life to make contribution until the very end. This is another example of living Bodhisattva in the world.
To express the memory and blessing, people often give towel to the family members in the traditional Taiwanese culture when attending funerals. DA.AI also designed eco-friendly handkerchief to fit such tradition, as well as reminding the livings to wipe off tears and sorrows, and pass on blessings instead. This eco-friendly product not only has its spiritual meaning, but also fulfills DA.AI’s “Coexist with the Ear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ve attitude.
Life comes and goes, but the length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but rather how meaningful it is. DA.AI, with its Memorial Product Series, wishes to help the deceased ones to carry on their loving spirits in this world for the livings to remember, and turn it into eternity in the circle of life.
DA.AI Reporter, Shirley Hu, Taipei
Read more
原住民回祖靈地 自覓基地蓋永久屋
- Article Details
最好的防災,就是好好的保護環境,學習跟大自然共處。八八風災,啟動台灣中南部的原住民部落,歷年來規模最大的遷村潮。永久屋的重建,耗資新台幣161億,興建了43個基地,3,559間永久屋。風災後近五年,該遷的部落,幾乎早就遷到了山下,八八風災重建條例,即將在八月退場,只剩阿里山來吉村,為了爭取重返祖靈地,一直拖到現在。不過,他們的族人,也會在未來幾個月內,將會搬遷152林班地,而這不但是最後一處永久屋,也是唯一一處,由原住民自主選定的基地。
來吉村民 亞麥伊.亞達巫亞拿:「剛開始的時候 我們以種蔬菜為主 大概三四年前 我們就開始 我們就有一個共識說 大家部落的人 就是說要要轉型種咖啡 因為它本身這個咖啡 比較不會砍很大的樹)
來吉,原名拉拉吉,意思就是層層山巒圍繞之處。這裡生產的咖啡,不但是這個以山為家的鄒族部落,賴以維生的作物,更是象徵他們尊重大地的文化傳承。」
來吉村民 杜梅香:「第一個不噴藥 對整個生態是非常好的 等於是我們養土地 土地其實也是 也是會照顧我們耶,這種代代傳承的古老智慧,曾被部落遺忘了很久很久,而重新把尊崇自然,當成最重要的選項,觀念的翻轉,全都源自於這場,史無前例的天災。」
這個部落來講已經是安全堪慮 它已經是危險地段 八八風災的時候 大概半年都沒有辦法出去外面。
風災已經過去,但與土石流近距離的肉搏,仍然記憶猶新。
這個是當初八八颱風的時候 整個災後大概一兩個月的狀況 如果說這個(土石)再衝的話 這個整個部落整個都沒有了。
我們這邊 (部落)它根本就是十公尺二十公尺 或者是臨界河床呀。
過去幾十年,山區部落習以為居的河階平台,在毀滅性的災難中,首當其衝,喚醒了族人對大自然的敬畏。既然人定,不能勝天,只能趨吉避凶。
但要避開天災,仍需釜底抽薪,受災的族人,必須遷離這塊河灘地。
風災後近五年,部落半數以上的成員,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回到他們的發源地,祖靈的故鄉;而這也是全台灣第一件將林地,變更為住宅用地的案例。
來吉部落 永久屋基地 位於152林班地 海拔一千四百公尺 面積六公頃。
來吉村長 陳有福:「這個地方 鄒族的祖先曾經都居住過在這個地方 而且它這裡有非常多的鄒族遺址在這個地方。」
永久屋的興建早已越過高潮,八八風災重建條例,也將在八月退場,只剩來吉部落,由於堅持回到這個傳統領域,一直拖到現在。每個族人回到這裡,看著現場還在不停的趕工,這一瞬間,勝過千言萬語。
來吉村民 葉仙鳳:「我們的最後的期待就是在這邊 對不對 因為這邊真的離河床很遠了。」
未來,這裡將有42戶入住,這不只會組成一堆房屋,而是山的稜線,香草的氣味,微微帶著涼意的風,乘載著他們夢想的家園。
88風災,啟動台灣歷來最大規模遷村案,耗資新台幣161億,興建43個基地3,559間永久屋,阿里山152林班地
是最後一處 也是唯一一處,由原住民自主選定的基地。
文字撰稿:熊其娟
Read moreMonday, 19 May 2014
新環保點!居民響應 呵護大地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柔佛州的笨珍縣,慈濟在社區設了四個環保點,其中三個在學校的,最近停掉了。因為年初,學校改休五、六,周日要上課,而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剛好是慈濟的環保日,為了不影響學生上課,志工們積極尋找新的環保點。幾個月來的努力下,確定在「再也花園住宅區」設點,這也是第一次在住宅區設點。在志工不分日夜的宣傳下,啟用第一天,不少居民來響應。
社區裡的一塊空地,在不妨礙交通的情況下,就是凝聚環保意識的地方。「再也環保點」啟用第一天,除了當地居民響應,還有到這工作的外籍勞工。
志工 與 外勞:「這個是要拿去賣,賣了的錢拿來幫助苦難的人,就像那些飢餓的人,所以您如果家裡有任何可以回收的,可以帶去那裡(環保點)。」
志工 董光輝:「(我們到)住家裡面去載一些酒瓶,他們就把這個酒瓶到處亂丟,如果我們沒有去把它帶出來的話,那他們可能就是把它當做垃圾丟掉了。」
這是第一次,慈濟笨珍聯絡點在住宅區設環保點。因為過去,環保點都借用小學場地,但年初開始,小學改周日上課,不巧跟慈濟定期的環保日同一天,只好停掉在學校的三個環保點。終於在住宅區設點,志工挨家挨戶宣傳。
志工 董光輝:「(從四點半走到現在是七點)(居民的反應是怎樣)有些覺得很好囉,因為之前他們把這個資源,送到市區,滿遠的一下(路程),在這裡相當接近囉。」
除了白天,在住宅區兵分多路,逢人就說。
志工也在晚上辦茶會,向居民解說,資源丟棄了變垃圾,但回收可以化為愛心,所得都將捐助貧困的洗腎病患。
真善美志工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環保站打卡讚!慈青號召 熱情響應
- Article Details
愛謢地球其實不分國界,全球慈青這個周末(5/18),在各地,發起了「環保站打卡讚 用按讚的雙手做環保」的公益活動,從東半球持續接力至西半球,共計有12個國家參與,大家分別以掃街、淨灘、做環保或舉辦義賣會等不同形式來響應。
「用按讚的雙手做環保 馬來西亞慈青 Go!Go!Go!」
在精神抖擻的口號下,馬來西亞吉隆坡慈青,號召當地各大專院校五百多位學生,響應全球慈青518相約做環保的活動,在環保站裡努力做分類。
馬來西亞大學生 林枝璇:「雖然說環保的東西也是垃圾,可是當你循環再用的時候,它就是一個有用的東西了。」
年輕學子除了動手忙分類,他們也向附近住戶宣導環保,大家拿著文宣挨家挨戶拜訪,就算被拒絕,也不放棄。
馬來西亞大學生 林德裕:「以前我會用保麗龍,現在我覺得我不會了,要多用環保飯盒,環保袋,做什麼事情都要為環境先著想。」
慈青做環保的腳步,來到日本東京的新宿區,平常人來人往的街道,在假日的一早,還不見人潮湧入,慈青趕緊把握時間掃街、撿拾瓶罐,每個角落都不放過。
而在宜蘭羅東環保教育站,這群慈青,則主動向資深環保志工請益,大家努力學習塑膠袋該如何分類,希望把這天在環保站實做的經驗,帶回校園和家中落實。
佛光大學慈青 陳千慧:「因為我們一般這個(塑膠袋),都直接丟(垃圾桶)或者同一類,也不會把它分開來弄,那我們今天就知道說,原來這個可以再用,然後這個不可以用,然後這個要丟到哪邊去。」
慈青愛謢地球的腳步,跨出亞洲,來到澳洲柏斯,年輕人利用會所的車庫,舉辦二手惜福義賣會,大家從活動前三個星期,就開始募集二手物品,從吃的、用的到盆栽擺設,應有盡有,希望能傳達延續物命的觀念。
同樣也是在大洋洲,這是在慈濟紐西蘭分會的會所前,慈青齊聚要為興建中的環保教育站步道,鋪設連鎖磚,同時也清洗回收雨水的水塔,大家在舉手投足間,都展現了一分對大地的愛。
綜合報導
Read more環保站打卡讚 串聯慈青愛的力量
- Article Details
響應「環保站‧打卡讚」活動,花東區慈青不缺席,齊聚花蓮教育環保站,用舊布料自製書套,也投入資源分類,用創意有趣的方式,在生活中實踐環保,為地球盡一分心力。
成堆的回收物,大夥兒忙著分類,裡頭還藏著不少,能用的、全新的物品,不只讓人看了直呼可惜,大家也在實做中,回過頭來反思,購物時需要和想要的差別。
東華大學生 賴彥樺:「原子筆都會多買幾支起來放著 到最後可能就寫一半 就換一支 其實這樣反而造成更多垃圾出來 這樣一想會覺得 自己買了好像很多不需要的東西 然後到最後就把它丟掉。」
資源再利用,拿出二手布料,動手縫製書套,用行動展現珍惜物命的心意,也讓書本有了獨特的新樣貌。
慈濟技術學院慈青 江宛儒:「及時的站起來 然後勇敢用我們的雙手 去做我們現在守護地球這件事情 因為它不是只是單單一個人做 就做的起來 而是大家互相影響的。」
發揮影響力,慈青們利用臉書分享活動照片,打卡,邀請更多朋友,共襄盛舉。從自身做起,年輕人要一點一滴,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真善美志工 葉朝慶 花蓮報導
Read more愛心米援助辛巴威 官員蒞台參訪
- Article Details
辛巴威衛生部的兩位官員,在當地慈濟志工朱金財的帶領下,特地來到台灣參訪,這次主要是要了解台灣的製米過程,希望未來從台灣運送到辛巴威的愛心米,可以節省通關的程序,儘早交到需要的民眾手中。
因應台灣愛心米即將運往非洲辛巴威發放,當地慈濟志工朱金財,特地帶著兩位辛巴威衛生部官員,來台參訪,第一站就先了解大米的製作過程。
辛巴威慈濟志工 朱金財:「因為我們有慈濟大米要到辛巴威,這要經過辛巴威政府的檢驗部門,去檢驗,因為每次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所以辛巴威的,衛生部官員建議,他們來(台灣)看的時候,這樣會比較省時。」
透過講解和翻譯,辛巴威的衛生部官員,對台灣人製米的過程,有了大致上的了解,依據他們的專業,他們也提出一些建議。
辛巴威衛生部官員 戴森:「大體上,整個碾米的過程都不錯,從田裡面的稻穗,到米的完成品,整個流程都還可以,但包裝米袋上的文字最好有英文,另外也應該要標註有效期限,及生產地點,而裝米的環境,在衛生條件上也要特別注意。」
除了了解做米的過程,這兩位官員,也來到慈濟內湖園區,參觀環保毛毯的製作,他們沒想到摸起來柔軟的毛毯,製作原料竟是回收的寶特瓶。
慈濟志工 與 辛巴威官員:「我們全台灣大約有八萬位,環保志工,他們從各地回收,這些寶特瓶,然後將這些瓶子,清洗、回收、分類後,再製作成您們現在手上拿的毛毯。」
辛巴威衛生部官員 戴森:「這些毛毯是廢棄寶特瓶做成的,沒想到這些被當成垃圾的寶特瓶,現在又重新被賦予新生命,還能拿來幫助別人,我覺得這是很棒的工作。」
一趟寶島行,兩位官員不僅更認識台灣人的愛心,他們也要把這分感動,帶回辛巴威。
真善美志工 高志揚 陳敏雄 綜合報導
Read more追思祝福愛長存 感恩惜福覺有情
- Article Details
時間生滅相續,生死流轉本無常,生命是單程列車,向前奔馳永不回頭, 證嚴上人慈示:「生就是死的起點,死就是生的開頭。」生命的結束不是句點,死亡不是生命的隕落,而是在另一個生命的重生,生命的意義就是一份愛,一種精神。追思,在於表達內心最真摯的尊敬與緬懷,延續生命的大愛,更是盼望往生者能輕安自在;追思,不只是回憶往生者的過去點滴,更是期盼生者能心安、感恩、惜福,發揮生命的價值。至深的追思祝福,就是跨越生死長河,超越悲傷,惟愛長存,讓雋永的生命在心中綻光。
證嚴上人慈示,對凡夫而言固然變異無常,但是還有一個永恆的「常」,佛的清淨法身是常住不滅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都有清淨本性,只要智慧開啟,法身就常住。是榮董召集人、是委員,也是慈誠的洪志成師兄,竭盡心力做慈濟,就像大船師,雖然身體病痛,但以法掌舵,在茫茫大海中依然可以度人,運載群生,度過彼岸,在病榻上氣若游絲地叮嚀:「要把握每分每秒,分秒不空過,不要等到身體不行了,才想要做,那就來不及了, 證嚴上人的佛心師志要永遠記在心中。」體現《無量義經》:「百八重並常相纏,悲憫眾生不顧己。」的經義。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證嚴上人引以教眾:「時光匆過,年歲漸增、身軀漸老。既如人生無常、生命有限,就要把握當下尚能自主運用的人生,精進修行,莫空過時日。」誠如慈濟委員鄧春治師姊,在冰雪中為大陸災民建屋奔走,罹癌後仍然用心付出, 證嚴上人關懷詢問:「是不是稍微休息一下。」師姊回答:「我能做一天,就多一天的壽命。」把握時間,做到最後一刻,真是應證了 證嚴上人的慈示 : “人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 的真諦。
為表達對生命的禮敬、思念,傳統習俗往往以「手巾」、「毛巾」做為追思禮。「巾」,取其與「根」諧音(台語),意味著斷根、塵緣已盡,同時也示意要擦乾悲傷的眼淚,轉情執覺有情。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紗布小方巾」,寸寸紗線寸寸愛,簡約樸實,莊嚴合宜,純淨無染,以「大愛感恩」之名,涵藏「覺有情傳大愛,感恩心修福慧」之深意,100%環保再生,利用回收寶特瓶回歸本源再製造,以「續物命、造福慧」的精神,延續物品的使用價值;以「知福、惜福、再造福」的心念,與大地共生息。
大愛感恩「追思禮」─環保紗布小方巾,如同生命落葉歸根,發揮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永續價值,不僅是對往生者的感念與祝福,更是伴隨著「大愛感恩」的意涵,拉長情擴大愛,把握分秒步步踏實,發揮生命的良能!「生命在呼吸間。」生命有限,慧命無窮,既然生命去來這麼無常,我們更應該好好地愛惜它、利用它、充實它,讓這無常、寶貴的生命,散發它真善美的光輝,映照出生命真正的價值。
大愛感恩科技 胡崇惠 台北報導
Read more追思祝福愛長存 感恩惜福覺有情
- Article Details
時間生滅相續,生死流轉本無常,生命是單程列車,向前奔馳永不回頭, 證嚴上人慈示:「生就是死的起點,死就是生的開頭。」生命的結束不是句點,死亡不是生命的隕落,而是在另一個生命的重生,生命的意義就是一份愛,一種精神。追思,在於表達內心最真摯的尊敬與緬懷,延續生命的大愛,更是盼望往生者能輕安自在;追思,不只是回憶往生者的過去點滴,更是期盼生者能心安、感恩、惜福,發揮生命的價值。至深的追思祝福,就是跨越生死長河,超越悲傷,惟愛長存,讓雋永的生命在心中綻光。
證嚴上人慈示,對凡夫而言固然變異無常,但是還有一個永恆的「常」,佛的清淨法身是常住不滅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都有清淨本性,只要智慧開啟,法身就常住。是榮董召集人、是委員,也是慈誠的洪志成師兄,竭盡心力做慈濟,就像大船師,雖然身體病痛,但以法掌舵,在茫茫大海中依然可以度人,運載群生,度過彼岸,在病榻上氣若游絲地叮嚀:「要把握每分每秒,分秒不空過,不要等到身體不行了,才想要做,那就來不及了, 證嚴上人的佛心師志要永遠記在心中。」體現《無量義經》:「百八重並常相纏,悲憫眾生不顧己。」的經義。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證嚴上人引以教眾:「時光匆過,年歲漸增、身軀漸老。既如人生無常、生命有限,就要把握當下尚能自主運用的人生,精進修行,莫空過時日。」誠如慈濟委員鄧春治師姊,在冰雪中為大陸災民建屋奔走,罹癌後仍然用心付出, 證嚴上人關懷詢問:「是不是稍微休息一下。」師姊回答:「我能做一天,就多一天的壽命。」把握時間,做到最後一刻,真是應證了 證嚴上人的慈示 : “人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 的真諦。
為表達對生命的禮敬、思念,傳統習俗往往以「手巾」、「毛巾」做為追思禮。「巾」,取其與「根」諧音(台語),意味著斷根、塵緣已盡,同時也示意要擦乾悲傷的眼淚,轉情執覺有情。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紗布小方巾」,寸寸紗線寸寸愛,簡約樸實,莊嚴合宜,純淨無染,以「大愛感恩」之名,涵藏「覺有情傳大愛,感恩心修福慧」之深意,100%環保再生,利用回收寶特瓶回歸本源再製造,以「續物命、造福慧」的精神,延續物品的使用價值;以「知福、惜福、再造福」的心念,與大地共生息。
大愛感恩「追思禮」─環保紗布小方巾,如同生命落葉歸根,發揮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永續價值,不僅是對往生者的感念與祝福,更是伴隨著「大愛感恩」的意涵,拉長情擴大愛,把握分秒步步踏實,發揮生命的良能!「生命在呼吸間。」生命有限,慧命無窮,既然生命去來這麼無常,我們更應該好好地愛惜它、利用它、充實它,讓這無常、寶貴的生命,散發它真善美的光輝,映照出生命真正的價值。
大愛感恩科技 胡崇惠 台北報導
Read more2014,5/20,朱金財及辛巴威官員參訪大愛感恩慈悲科技展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4年5月18日(日)
【地點】台北慈濟醫院地下一樓展覽館
大愛心新聞: 雲端科技靈山法會 似遠還近菩薩現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