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7 April 2014

2014,4/18-4/20,慈濟國際人道援助研討會

【對象】人援會工作團隊及學員
【時間】2014年4月18日(五)-4月19日(日)
【地點】花蓮靜思堂(花蓮縣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3號)
大愛心新聞: 
慈悲科技援千里 慈悲後盾愛無疆

20140422_4.jpg20140422_5.jpg
Read more

慈悲科技援千里 慈悲後盾愛無疆

圖說:2014年4月18日到20日在花蓮靜思堂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舉辦兩年一度研討會,今年的主題『慈悲的後盾 - 慈悲科技馳援大愛』,計有來自全球各地近 220餘位人援會成員、行政團隊及有心致力於食、衣、住、行、資訊、通訊、綠能等領域之環保相關產品開發之專業人士,及超過220位工作人員參與。(攝影者:黃歆瑜)面對社會環境急速變化,證嚴上人不斷呼籲「天下告急」、「來不及」,  證嚴上人進一步解釋:「來不及」的意思,就是現在已經發生了,來不及讓它不發生。面對一次比一次更加劇烈的「天災、地變」、觸目驚心的災變現場,人類雖然已經不能夠抵抗、逃避,但是,我們該如何因應?源自 證嚴上人這一分悲憫心,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 (簡稱『人援會』) 於焉成立。慈濟在國際賑災承擔的責任更重、救災資源需要更多。證嚴上人期勉 「要以無疆界的眾生為使命。」

圖說:本次研討會開場由人援會總召也是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及發起人之一黃華德師兄分享『人援會的緣起及未來的展望』,細數人緣會的緣起與感動。(攝影者:黃歆瑜)哪裏有災難,就可以看到藍天白雲的慈濟人,慈濟的賑災、義診等慈善經驗備受肯定。兩年舉辦一次的人援會年度研討會,除了要把經驗一次又一次傳承下去,同時也希望號召更多有善心的實業人才參與。今 (2014) 年的主題『慈悲的後盾 - 慈悲科技馳援大愛』,計有來自全球各地近 220位人援會成員、行政團隊及有心致力於食、衣、住、行、資訊、通訊、綠能等領域之環保相關產品開發之專業人士,及超過220位工作人員,參加自4月18日起為期3天、在花蓮靜思堂舉行的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開場由人援會總召也是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及發起人之一黃華德師兄分享人援會的緣起及未來的展望,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師兄也會分享公司的使命及願景。研討會專家課程邀請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葉欣誠副署長談『氣候變遷:困境與重生。』全球暖化釀成的極端氣候,致使現今各國各地持續呈現末日景象。台灣碳排放量卻約占全球的1%,每人一年排放量約近12噸,是世界平均值的2.45倍,台灣應該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李維森博士演講『防災科技與慈悲無限』談到將科技研發成果落實應用於災害防救工作,轉變被動搶救為預警疏散,因為光『救災』已經不夠,更要防災、減災。

『賑災實務分享』邀請到慈濟志工分享『愛的循環、善的效應 - 菲律賓海燕風災』。重災區萊特省獨魯萬市被聯合國形容為「棄城」,慈濟人『以工代賑』,接引三十萬人次受災鄉親,用自己的雙手投入整建自己家園,短短一個月內「棄城」從廢墟中重生。慈濟國際賑災經驗所研發出來的多項物資,包括大愛感恩防潑水白褲、LED照明志工帽,淨思香積飯,以及淨水器、簡易教室、靜思多功能折疊平台及等創新物資,在此次菲律賓賑災中均發揮大用。『慈悲科技、馳援大愛』這些應用都起於 證嚴法師的一念悲心,科技來馳援,讓挨餓受凍的災民,身心得到安頓、讓大愛能夠綿延。

研討會第三天上午的「人生經濟學」座談將邀請到前交通部長蔡堆師兄擔任主持人,與談者將分享對於「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命題的詮釋,思考如何利用時間來增加人生的寬度與深度,在人與人之間守本分、盡本事,開闊愛與善的空間,讓生命更有意義,用『感恩、尊重,愛』祥和社會。

上人多年來苦心呼籲大家:要簡樸生活,節能、素食、資源回收、山林養息。正是要從防災、減災的根本做起,增進救災能力也是慈濟人援會不斷努力的目標。慈悲與科技的結合,讓慈濟的大愛救援千里之外而無疆界,也成為慈濟慈善堅實的後盾。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花蓮報導

Read more

七十嬤做環保76-year-old Granma Deng has been an active Tzu Chi recycling volunteer for 15 years


We go back to Taiwan at the end of the show, 76-year-old Granma Deng has been an active Tzu Chi recycling volunteer for 15 years. Despite her old age, Deng insists on volunteering every day to reduce the burden on our planet. We will leave you with these image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a Ai Headlines. Goodbye. 

節目最後,回到臺灣,76歲的鄧阿嬤,15年來積極做環保,儘管年紀大,做環保沒有停過腳步,就為了守護地球,一起來看看,感恩收看,再會。

Read more

漂白綠謊言(1)清潔劑的真相Cleaning agents pollute waters


Total annual consumption of cleaning agents in Taiwan is estimated to be 200,000 tons, which means each person uses about 9 kilograms of detergent annually. And as a result, 225 liters of waste water containing chemical properties are discharged into our rivers each day. Once these chemicals make their way into our environment, the pollution generated can cause unthinkable consequences. 

全台灣每年使用的清潔劑,高達20萬噸,換算下來等於我們每個人一年會用掉,將近九公斤的清潔劑,而清潔劑所排放,含有各種化學物質的廢水排放,每天高達225公升,一旦進入了環境,產生的汙染,後果超乎你的想像。 

Read more

移動山河(5)Check of retaining wall


Man-made engineering has always been there as a solution to conquer nature,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ing damage natural disasters are bringing, citizen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 are now taking an active stance to strengthening man-made engineering structures. For instance, in the hilly Taipei City, government officials have assigned an identification number for each retaining wall to keep track of its maintenance record. Here`s more. 

人類總覺得工程,就能更控制大自然,但是帶來的災害,卻越來越大,居民與政府更應該,化被動為主動,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例如,在坡地多的台北,政府把每個 人工邊坡編上號碼,定期檢查,及時提醒,負責單位做維修。 

Read more

自稱環保天然 國家標章才保障



台灣從一九九三年開始實施環保標章,已有一千多種產品通過檢驗,但除了這個標章之外,坊間有很多商品都自我標榜天然或者環保,這些自我宣稱的綠色商品,很多還是驗出了環境賀爾蒙,消費者在採購的時候,還是要認明國家標章,對自己和對環境都比較有保障。 


當你買下一種清潔劑,是否會關心裡面有哪些成分?但如果你有所期待,希望產品可以更好、更環保,或許不妨從這裡開始,看看它的標示。 

消費者 張小姐:「檸檬香料,還有純水、香茅油,像檸檬香料。」 

北市教育大學環教系 副教授黃基森:「第一個一定是看標示,標示裡面有什麼成分,他一定要看得非常清楚,那(很多產品)現在是連成分都沒有標示出來嘛。」 

即使標示上寫了抗菌劑、界面活性劑,消費者也往往看不出成分;至於外包裝的「天然」、「環保」、「可分解」,更是沒有規範,也沒有明確定義。 

環保署管考處處長 蕭慧娟:「很多的商品他會自己標示環保,也就是大家常常說的,叫做漂綠。」 

漂綠,是全球消費者共同面對的現狀。這天,在一場研討會中,來自各國的業界代表,特別關注消費者知的權利,要如何分辨真正的綠色產品。 

台灣德國萊茵營運長 曾寶島:「與其聽推銷員說,我們的產品是綠色的,其他的產品不是,消費者不如自行比較標示,就可以知道這些產品到底環不環保。」 

另一個方法是辨別標章,我們不妨認識先這個圖案,官方認證的環保標章。 

賣場公關經理 何默真:「一般有拿到政府的環保標章,就代表它已經經過政府檢驗合格,審核過了。」 

問題是,許多產品強調環保、綠色,卻未必為真,也有業者自行驗證標章。 

賣場公關經理 何默真:「在我們的這個標章裡面,它標榜是說,它是一個綠色環保的商品。」 

如果把綠色視為一種概念,產品卻未必是百分百,從頭綠到底,又該如何管理? 

環保署管考處處長 蕭慧娟:「我們廢管處正在修正資源循環法,你想要標示環保的時候,一定要先經過我環保署的同意。」 

不過,會以環保為名的,不只是清潔劑,還有其他很多商品,即使在展覽中,消費者也不妨多問,多比較,就會知道箇中玄機。有業者在展場中推出環保燈具,說的是…… 

業者 歐陽如玉:「它高效節能之外,它還有十萬小時超長壽命。」 

沒有說的是…… 

業者 歐陽如玉:「顧慮就是在那個固態汞合金的部分,目前它還沒有納入回收商品裡面。」 

這一邊強調回收再製的新技術。 

業者 杉浦雅昭:「我們必須關心環境。」 

另一邊,業者坦言,背後一整套化學處理的流程,還是無可避免汙染。 

台灣德國萊因營運長 曾寶島:「即使科技已經如此進步,但這一切才剛剛起步,我們要改變生產的方式,改變消費的方式,消費者必須靠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無可避免必須消費,就只能盡量購買有標章、在製程中汙染較少的商品,只有當綠色成為主流選項,未來才可能改變方向。 

攝影剪輯:謝啟泉 文字撰稿:熊其娟  Read more

澎湖花火節開幕 倡環保不丟垃圾



2014年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從這個月14號開始,為期兩個月(4/14~6/19)。在第一天的開幕式,活動地點觀音亭,湧入大批人潮,慈濟志工和慈青穿梭會場,宣導垃圾不落地、及擺設回收桶,吹了一整夜的海風,但看到會場沒留下任何一片紙張,就覺得再累都值得。 

強勁海風,伴隨澎湖國際花火節開幕,遊客不斷往活動現場觀音亭聚集。 

慈濟志工:「愛自己,也愛大地,垃圾不落地。」 

宣導垃圾不落地的,是慈濟志工和慈青,還設置了回收桶,給民眾進會場前的再次叮嚀。 

等活動正式開始,志工就把回收桶,搬到舞台附近,方便民眾丟垃圾。(NS)也把握時間,機會教育。 

慈濟志工 與 民眾:「這像一般垃圾嗎?(這是一般垃圾)其實塑膠袋是可以回收的。」 

煙火的燦爛,是一時,但留下的垃圾,會遺害許久。隨著人潮逐漸散去,慈青更是繞場舉牌宣導,也沿途撿拾垃圾。 

慈青:「垃圾不落地,花火最美麗。」 

這群志工和慈青,比遊客更早到,也最晚離開,吹了一整晚的海風,撿了一整夜的垃圾,有年輕學子主動幫忙回收,是最好的鼓勵。看到觀音亭,變得乾淨如昔,還多了塞滿後車箱的回收物,辛苦,沒白費。 

真善美志工 鄧寶珠 葉秋良 蔡秋對 澎湖報導 
(2014.04.17) Read more

迎接世界地球日 手工製作幸福花

 

響應「422世界地球日」,台北信義區慈濟志工,在最繁華的信義商圈,發送給民眾1000朵塑膠花,宣導環保的重要性。而這數量龐大的塑膠花,其實是不到10位志工日夜趕工,在一個星期內製作完成,而且,這每朵花的原料,都是環保站回收而來的塑膠袋。 

一片粉色花海,絢麗又不失典雅,慈濟志工邊做邊教社區居民,如何將回收塑膠袋,轉變成幸福的塑膠花。 

慈濟志工 與 社區志工:「這樣子,你就撕了之後就這樣,不要撕,偶爾斷掉沒關係,就這樣子撕。」 

慈濟志工 與 社區志工:「一摺一摺,這樣一摺一摺之後,這個一定要在上面。」 

信義區「吳興共修處」,志工不到10位,但為了即將到來的「世界地球日」,他們這一星期加緊趕工,一口氣就做出1000朵塑膠花。 

社區志工 周秀茹:「我利用環保局下班的時間,過來做這樣子,每一個摺痕都需要很大的耐心。」 

台北101大樓,慈濟100位志工,在最繁華的信義商圈,把一朵朵幸福,散播出去,志工也用堅定誠懇的態度,向每位民眾說明環保的重要性。 

來自大洋洲的外國遊客,也鼎力支持環保行動。 

民眾 朗基:「我看見台灣環境非常的乾淨,台灣人也都很和善,我很支持(慈濟)這個行動,也希望大家可以維持台灣的環境,不僅是為了這裡的人,也帶給世界一個美麗國度的榜樣。」 

「世界地球日」前夕,1000朵手工幸福花,帶給1000個人,溫暖的幸福。 

真善美志工 李巧雲 陳見成 戴秀良 台北報導 
(2014.04.17) Read more

一腳踏進環保站 收穫反比付出多



做環保,延續物命,也減少垃圾量,對於國中老師劉銘鸞,學到的分類知識,還能應用在校園環保教學,另外,一年多來,因為做環保,流汗量大增,比起之前熱愛的爬山運動更有效,讓她一減就減了好幾公斤。這個吸引力,讓她只要沒教課時,一定往環保站跑。 

北市五常國小老師 劉銘鸞:「它上面有一個回收(號碼)圈,全國一致的,這是全世界一致的標誌。」 

環保經,說的專業,分類,更分得仔細。一年多前,接觸到慈濟吉留環保站,原本只想做個一兩天就好,卻意外做出大收穫。 

北市五常國小老師 劉銘鸞:「我以前是去爬山,現在就是全部來做這個之後,發現比爬山運動的部位更多,因為是全身的 然後汗都流出來了。」 

將運動時間轉為疼惜大地,體重還瘦了五公斤。只是,老師的身分,投入回收工作,不但不嫌髒不怕臭,還要以身作則,帶回校園。 

北市五常國小老師 劉銘鸞:「在學校也是要督導學生做這些,甚至他們不做,我們自己就身教示範給他們看。」 

環保小天地,不只學到延續物命的知識,也從劉銘鸞身上看到謙卑的身影。 

蕭志傑 張竣瑋 台北報導 (2014.04.16) Read more

寶特瓶製環保衣 綠色科技惜資源



全台出現第一個具有環保署碳標籤的服飾品牌,而大愛感恩科技也有一款賑災毛毯,早已獲得碳標籤認證。企業將生產製程的碳排放量公開,提供資訊給消費者,同時自我要求減少製程的碳排放,負起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 

這舒適的衣服和保暖的毛毯,全都來自,回收的寶特瓶。大愛感恩科技從資源回收出發,寶特瓶聚酯纖維的原料特性,為製作衣物和賑災毛毯,大大加分。新型態的社會企業,用綠色科技為廢棄物加值,解決環境與社會問題。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 陳意容:「像這樣的聚酯纖維,它可以做到吸濕快乾之外,改變一下它的製程,就可以做到這種蓬鬆感,這種蓬鬆感就有保暖的效果。」 

透過生產履歷,我們可以追溯每一個環節,了解買來的產品,是由幾支寶特瓶製成,在製作與配送的過程中,為地球減掉多少碳、省下多少水和石油。 

此外,如同這一款,排放12公斤二氧化碳製成的毛毯,已獲得碳標籤認證,宣示節能減碳的決心。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 陳意容:「從原料一直到中間製造,配送消費一直到最後廢棄,整個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透明化,一個社會責任,我們也希望以後所有產品,把它的碳足跡降到最低。」 

維護環境急需共同合作,生產者應該努力減輕碳排量,消費者也要改買環保產品,良性循環,才能奏效。 

李宛真 徐英豪 台北報導 
(2014.04.17)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