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2016
週日, 31 七月 2016
2016,07/31 Good Design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31日(日)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110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Read more
週六, 30 七月 2016
凝聚眾愛 重建臺東亮起來
- Article Details
來自全臺各地逾近四百位慈濟志工組成慈濟賑災團,7月12日上午二百多人規劃四十五條動線,持續投入臺東市重災區進行安心家訪關懷行動,太麻里鄉重災區村落,則規劃七條動線,前往華源、三和、美和、大王、泰和等村,志工、醫護同仁同時帶動受災鄉親、學生整理家園、校園。
鄉親村幫村 青年校幫校
災後第四天,「慈濟一直都在,凝聚大愛力量讓臺東亮起來。」帶動太麻里香蘭村受災鄉親整理家園環境,香蘭村民展現團結互助精神,從原本香蘭村內的「親幫親‧鄰幫鄰」社區互助,今天更前往附近的美和村,幫忙十位獨居殘老的長者整理家園,香蘭受災鄉親從小愛,擴大為「村幫村」的大愛精神。
還有一群年輕的「慈青」族群,他們趁著暑假期間,大家透過臉書、Line等社群網路聯絡,彼此邀約匯聚臺東,前進受災的臺東高商、臺東體中等學校,以及受災的村落等地,幫忙整理環境,年輕的慈青「讚起來」,為臺東注入活力十足的重建動力!
公東高工受災嚴重,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上午前往了解現況,校長藍振芳、修女潘秀嬌帶著團隊人員走訪校園。下午,臺東高商二十多位學生前往公東高工幫忙整理校園,慈濟志工也投入協助。慈濟重視教育,關心安全的教學環境,「校幫校」則體現珍貴的人與人互助精神。
醫護齊協助 店商送溫暖
關山的慈濟醫院也受到尼伯特颱風的損害,在初步完成醫院受損的整理後,院長潘永謙帶領二十多位醫護同仁,會同慈青、臺東高商的三十七位學生,一起協助公東高工整理校園。人與人互助、校幫校清掃,災後的臺東,不斷凝聚愛的正能量。
然而,臺北榮民總醫院臺東分院,在風災前即缺乏相關物資,災後醫院許多棉被與枕頭浸水毀損,院內病患的照護品質令人堪慮,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與大潤發臺東店總經理李嘉翎,兩人分別代表慈濟、大潤發捐贈環保毛毯及枕頭,副院長劉炎明歡喜、感恩收下,「好事大家一起做,重建臺東亮起來」!
慈濟慈濟賑災團今天也緊急接到來自臺東專科學校求援訊息,團隊立刻前往關懷,校長陳禎祥憂心忡忡帶著大家走訪校園受創最嚴重的教學大樓,現場殘破不堪的景象,恍若被飛彈轟炸過,慈濟團員仔細勘災,用心與校方討論,彙整相關勘查資料,做為評估後續的援助工作。
(文:顏福江 總志業中心秘書處報導 2016/07/12)
Read more凝聚眾愛 重建臺東亮起來
- Article Details
來自全臺各地逾近四百位慈濟志工組成慈濟賑災團,7月12日上午二百多人規劃四十五條動線,持續投入臺東市重災區進行安心家訪關懷行動,太麻里鄉重災區村落,則規劃七條動線,前往華源、三和、美和、大王、泰和等村,志工、醫護同仁同時帶動受災鄉親、學生整理家園、校園。
鄉親村幫村 青年校幫校
災後第四天,「慈濟一直都在,凝聚大愛力量讓臺東亮起來。」帶動太麻里香蘭村受災鄉親整理家園環境,香蘭村民展現團結互助精神,從原本香蘭村內的「親幫親‧鄰幫鄰」社區互助,今天更前往附近的美和村,幫忙十位獨居殘老的長者整理家園,香蘭受災鄉親從小愛,擴大為「村幫村」的大愛精神。
還有一群年輕的「慈青」族群,他們趁著暑假期間,大家透過臉書、Line等社群網路聯絡,彼此邀約匯聚臺東,前進受災的臺東高商、臺東體中等學校,以及受災的村落等地,幫忙整理環境,年輕的慈青「讚起來」,為臺東注入活力十足的重建動力!
公東高工受災嚴重,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上午前往了解現況,校長藍振芳、修女潘秀嬌帶著團隊人員走訪校園。下午,臺東高商二十多位學生前往公東高工幫忙整理校園,慈濟志工也投入協助。慈濟重視教育,關心安全的教學環境,「校幫校」則體現珍貴的人與人互助精神。
醫護齊協助 店商送溫暖
關山的慈濟醫院也受到尼伯特颱風的損害,在初步完成醫院受損的整理後,院長潘永謙帶領二十多位醫護同仁,會同慈青、臺東高商的三十七位學生,一起協助公東高工整理校園。人與人互助、校幫校清掃,災後的臺東,不斷凝聚愛的正能量。
然而,臺北榮民總醫院臺東分院,在風災前即缺乏相關物資,災後醫院許多棉被與枕頭浸水毀損,院內病患的照護品質令人堪慮,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與大潤發臺東店總經理李嘉翎,兩人分別代表慈濟、大潤發捐贈環保毛毯及枕頭,副院長劉炎明歡喜、感恩收下,「好事大家一起做,重建臺東亮起來」!
慈濟慈濟賑災團今天也緊急接到來自臺東專科學校求援訊息,團隊立刻前往關懷,校長陳禎祥憂心忡忡帶著大家走訪校園受創最嚴重的教學大樓,現場殘破不堪的景象,恍若被飛彈轟炸過,慈濟團員仔細勘災,用心與校方討論,彙整相關勘查資料,做為評估後續的援助工作。
(文:顏福江 總志業中心秘書處報導 2016/07/12)
Read more週五, 29 七月 2016
崑山歡喜植福團 大愛感恩好因緣
- Article Details
27位來自蘇州崑山的環保菩薩返台營隊結束後,安排參訪北區各地環保站,7月22日早上,倒數第二站來到了大愛感恩科技,在志工李鼎銘師兄詳盡的解說之下,崑山的環保志工家人們更深入了解大愛感恩科技產品背後的意義及感動。
顧迎迎師姐說道:「今天早上看到分享影片裡的奶奶說,我穿上這件衣服,是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說不定其中有一個寶特瓶是我們撿的,當我們有這個自信去這樣說的時候,不管你是在鄰里之間,還是在社區裡面,或者是在學校,或者是分享到小孩子,那麼我們都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彎腰做環保,挺腰說環保,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有時候到大馬路旁撿回收,會礙於面子不敢去撿,其實, 證嚴上人說的一句話:「對的事情,做就對了!」你拾起來了,也許有別人看到後會發想,自己的垃圾很多是可以回收的,回收物其實可以放進回收箱裡面,起碼不會再丟到馬路上去,提供自己的一點力量,推動善的循環。
以「環境教育」的精神而言,淨灘、環保活動人人都會做,但是活動中要傳遞的理念才是最重要的,也才稱得上「環境教育」。所以 證嚴上人提醒大家:清淨在源頭。環保回收(Recycle) 已是不得已,重複利用 (Reuse) 可以達到回收減量,最好是源頭少用、減量(Reduce)。就如同廚餘可以製成酵素,但是素食八分飽,零廚餘才是最好的境界,我們要藉由有形的果,去改變無形的因,環境教育、垃圾減量才是環保的根本目的。
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回家後發現請購了好多東西,除了因為需要,而且被產品背後的意義所感動,以有形的產品來感動無形,每一條大愛感恩環保心品都是參與者愛的凝聚,人人都可以是愛心接力的一份子。
大愛感恩科技 陳冠銘 台北內湖報導
崑山歡喜植福團 大愛感恩好因緣
- Article Details
27位來自蘇州崑山的環保菩薩返台營隊結束後,安排參訪北區各地環保站,7月22日早上,倒數第二站來到了大愛感恩科技,在志工李鼎銘師兄詳盡的解說之下,崑山的環保志工家人們更深入了解大愛感恩科技產品背後的意義及感動。
顧迎迎師姐說道:「今天早上看到分享影片裡的奶奶說,我穿上這件衣服,是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說不定其中有一個寶特瓶是我們撿的,當我們有這個自信去這樣說的時候,不管你是在鄰里之間,還是在社區裡面,或者是在學校,或者是分享到小孩子,那麼我們都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彎腰做環保,挺腰說環保,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有時候到大馬路旁撿回收,會礙於面子不敢去撿,其實, 證嚴上人說的一句話:「對的事情,做就對了!」你拾起來了,也許有別人看到後會發想,自己的垃圾很多是可以回收的,回收物其實可以放進回收箱裡面,起碼不會再丟到馬路上去,提供自己的一點力量,推動善的循環。
以「環境教育」的精神而言,淨灘、環保活動人人都會做,但是活動中要傳遞的理念才是最重要的,也才稱得上「環境教育」。所以 證嚴上人提醒大家:清淨在源頭。環保回收(Recycle) 已是不得已,重複利用 (Reuse) 可以達到回收減量,最好是源頭少用、減量(Reduce)。就如同廚餘可以製成酵素,但是素食八分飽,零廚餘才是最好的境界,我們要藉由有形的果,去改變無形的因,環境教育、垃圾減量才是環保的根本目的。
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回家後發現請購了好多東西,除了因為需要,而且被產品背後的意義所感動,以有形的產品來感動無形,每一條大愛感恩環保心品都是參與者愛的凝聚,人人都可以是愛心接力的一份子。
大愛感恩科技 陳冠銘 台北內湖報導
2016,07/29 華北華東環保志工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9日(五)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聞:東北長春瀋陽市 善心匯聚植福田
Read more
週四, 28 七月 2016
廈門環保種子 大愛感恩參訪
- Article Details
「這一次來臺灣是為了學習如何成為一名環保講師,把這一分愛、把這一分環保理念,帶到自己身旁、帶回到小區、帶入到每一個角落,希望大家都來愛護我們的環境、共同愛護我們的地球。」2016年慈濟環境教育師資培育第十期研習結束之後,廈門福建志工充分運用這趟來台學習之旅,走訪慈濟各志業體參訪,7月21日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學習「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
環保志工段春蓮,2015參與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展覽會,因而認識了大愛感恩科技,「當下聽了志工的講解,感覺大愛環保理念非常好,所以請購了兩件衣服回家,剛開始只知道是環保再生產品,今天才知道大愛感恩科技的理念及產品後面的感動,所以一定要邀請大家來參與環保救地球。」
同樣從參與廈門佛事展接觸大愛感恩,張小萍發願成為環保種子講師,因此報名今年的慈濟環境教育師資培育研習會,來到臺灣學習環保教育:「我今天能站在這邊,真的很感恩,想把我這幾年的心得講出來,因為有大愛感恩科技,讓我走進了慈濟環保行列,去 (2015) 年四月廈門佛事展,來到慈濟展位,才知道原來慈濟裡面還有一個環保-大愛感恩科技,大愛感恩是將環保回收再利用、清淨在源頭,不用、少用、再利用,就因為如此,願意將自己40年來的習氣改掉,減少不必要的消費。」
「當你買了一件大愛感恩科技的衣服,就能將愛心傳遞世界各個地方。」福州環保志工黃秀云分享:「當你穿上這一件衣服的時後,所有慈濟人及環保志工的祝福都在你身上。」任何一個大愛感恩科技產品的背後,擁有無限愛心,從環保菩薩守護地球一念善心,到愛心實業家發揮自我良能,每一個人都在這平台上發揮,來愛心守護大地。
廈門環保志工志工吳飆分享:「大家都知道我身形比較壯碩、很容易出汗,非常怕汗漬,本來對化纖紡織品很有敵意,穿著大愛感恩科技的衣服不會貼著我的身體、而且非常透氣,況且還有非常莊嚴的中國風服飾,這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以後我會一直穿著它,走到世界各地,傳播我們大愛的人文。」
為了將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理念深植到中國,志工李鼎銘以今年大愛感科技與北區教聯老師團隊合作【大愛環保‧感恩科技】環保教案光碟,與在座的每一位環保教師結緣,期勉環保種子們,回去以後能將大愛環保理念撒播每個鄉間、小區,真正做到清淨在源頭、環保生活化,共同為環境保護而努力。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廈門環保種子 大愛感恩參訪
- Article Details
「這一次來臺灣是為了學習如何成為一名環保講師,把這一分愛、把這一分環保理念,帶到自己身旁、帶回到小區、帶入到每一個角落,希望大家都來愛護我們的環境、共同愛護我們的地球。」2016年慈濟環境教育師資培育第十期研習結束之後,廈門福建志工充分運用這趟來台學習之旅,走訪慈濟各志業體參訪,7月21日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學習「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
環保志工段春蓮,2015參與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展覽會,因而認識了大愛感恩科技,「當下聽了志工的講解,感覺大愛環保理念非常好,所以請購了兩件衣服回家,剛開始只知道是環保再生產品,今天才知道大愛感恩科技的理念及產品後面的感動,所以一定要邀請大家來參與環保救地球。」
同樣從參與廈門佛事展接觸大愛感恩,張小萍發願成為環保種子講師,因此報名今年的慈濟環境教育師資培育研習會,來到臺灣學習環保教育:「我今天能站在這邊,真的很感恩,想把我這幾年的心得講出來,因為有大愛感恩科技,讓我走進了慈濟環保行列,去 (2015) 年四月廈門佛事展,來到慈濟展位,才知道原來慈濟裡面還有一個環保-大愛感恩科技,大愛感恩是將環保回收再利用、清淨在源頭,不用、少用、再利用,就因為如此,願意將自己40年來的習氣改掉,減少不必要的消費。」
「當你買了一件大愛感恩科技的衣服,就能將愛心傳遞世界各個地方。」福州環保志工黃秀云分享:「當你穿上這一件衣服的時後,所有慈濟人及環保志工的祝福都在你身上。」任何一個大愛感恩科技產品的背後,擁有無限愛心,從環保菩薩守護地球一念善心,到愛心實業家發揮自我良能,每一個人都在這平台上發揮,來愛心守護大地。
廈門環保志工志工吳飆分享:「大家都知道我身形比較壯碩、很容易出汗,非常怕汗漬,本來對化纖紡織品很有敵意,穿著大愛感恩科技的衣服不會貼著我的身體、而且非常透氣,況且還有非常莊嚴的中國風服飾,這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以後我會一直穿著它,走到世界各地,傳播我們大愛的人文。」
為了將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理念深植到中國,志工李鼎銘以今年大愛感科技與北區教聯老師團隊合作【大愛環保‧感恩科技】環保教案光碟,與在座的每一位環保教師結緣,期勉環保種子們,回去以後能將大愛環保理念撒播每個鄉間、小區,真正做到清淨在源頭、環保生活化,共同為環境保護而努力。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青島夜間環保 清淨家園一呼眾應
- Article Details
愛護地球,疼惜大地,不分國度,也不分日夜。山東最大城市青島的志工,在市區發起夜間環保的活動,第一次號召就有五十多位民眾參與,其中還有一位志工,特地從濟南搭了三個小時的高鐵,前來取經。
入夜的青島,馬路上少了白天的車水馬龍,多了一分下班後的悠閒,慈濟志工在街道邊,號召民眾響應夜間環保,不少民眾闔家參與。
志工 彭岩:「垃圾給人類帶來的這種災難,很多人都已經知道了,上人講,要想救地球,做環保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民眾 王春美:「我就覺得這種很快樂的,宣傳這種環保,挺好,以後回家把垃圾分類。」
民眾 張松濤:「我覺得環保人人都有責任,地球是我們大家的嘛,我們都要去愛護她嘛!」
在志工的帶動下,民眾將各種資源進行仔細的二次分類,小朋友邊做邊學,認真程度一點也不輸給大人。
小朋友:「(你們有沒有學到知識啊?) 有。(那我們今天晚上的口號是什麼?)共知、共識、共行,愛地球,我最行!」
青島的首次夜間環保,成效不錯,還有濟南志工特地搭高鐵前來取經。
濟南志工 司洪亮:「我本身是從事水處理的,那麼環保的垃圾分類,在我們國家也是一個比較弱的一方面,需要從每個人做起,我也是來學習,然後回濟南做一個宣導。」
疼惜大地,從每個人的足下起步,青島跨出夜間環保的第一步,也讓愛護地球的種子,在山東遍撒開來。
真善美志工 陳陽 林夢雨 鄭元華 山東報導 Read more
慈青心靈成長營 出海口淨灘行動
- Article Details
五天的慈濟大專青年心靈成長營培養大專生的愛心、感恩心及責任心外,也關懷環境並同時邀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分享如何保護海洋,並帶著這些年輕人到花蓮溪口淨灘,一起守護環境,保護海洋。
戴著手套,拿著垃圾袋,撿拾海灘上的垃圾,參與心靈成長營的慈青們,跟著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來到花蓮溪出海口淨灘。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任 賴威任:「在課堂上面跟大家講海岸的現況,那當然實作的是希望孩子們直接走到海岸邊,了解到海岸邊目前現階段被海廢汙染跟被侵蝕的一個情況是怎麼樣。」
撿到的垃圾百百種,紀錄垃圾種類的學員,也從活動中學習到如何身體力行愛護環境。
慈濟科技大學慈青 陳潔蓓:「像吸管,我們可以自備吸管,就是不鏽鋼的吸管,然後可能出去吃飯要帶環保餐具,就是類似這樣,我們可以知道說為什麼會有這些垃圾,我們可以就是去減少它。」
短短的半小時,就撿拾了兩千五百多公斤的垃圾,透過淨灘活動,年輕學子愛護海洋外,也能將環保落實在生活中。
真善美志工 郭慶賓 張揚川 花蓮報導 Read more
衣服洗乾淨了 那我們的環境呢
- Article Details
全台灣每年使用的清潔劑,高達20萬噸,換算下來,等於我們每個人一年會用掉,將近九公斤的清潔劑,而整個市場產值,將近百億。而換來的,是台灣每人每天排放225公升的廢水 可以裝滿一百多個寶特瓶,其中飽含各種我們用過的化學物質。環保團體在洗衣精中,驗出百滅寧、腐絕等環境用藥或農藥,卻沒有相關法規可以管制。2014年傳出的洗衣精含藥事件,暴露台灣化學品管理的疏漏,已經是從政府到全民,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當我們跟著廣告,追求一個乾淨舒適,潔白柔軟、沒有細菌的世界,或許沒有想到,我們可能正在日以繼夜的,汙染珍貴的水資源。
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台灣六成的水汙染,就來自於這些生活汙水,飽含各種化學物質,因為我們每一年,要用掉20萬噸清潔劑;推陳出新的產品,讓市場,商機無限。
(我覺得因為有的有螢光劑嘛 那我是比較相信說 這個我用了不錯 那衣服也會覺得有一個 洗過以後 覺得衣服有香味)
(街訪:我比較重視天然的 有沒有添加什麼一些 比較……讓我不放心的東西 對)
問題是,消費者根本無從分辨,清潔劑的成分,有沒有問題。科技的進步,早已讓我們望塵莫及,而有毒的化學物質,也正等著伺機而入。
台灣德國萊因實驗室經理 張祉祥:「(像)環境賀爾蒙的壬基苯酚 或者是說LAS(十二烷基苯磺酸鈉)這些成分 還有一些像是殺菌劑 (持久性)有機的汙染 或是說這個……生物累積性的這些汙染物。」
市售清潔劑,絕大部份原料都一樣,為了區隔市場,業者添加的東西越來越多。環保團體在去年底,公布一項調查,在部分清潔劑中,可能含有讓人聞之色變的成分。
主婦聯盟執行祕書 陳儒瑋:「清潔劑裡面)裡面就還有加腐絕(Thiabendazole)、加戊二醛(Glutaraldehyde) 有百滅寧這種成分 這樣子的所謂農藥跟殺菌劑 其實這個在洗衣精裡面 其實都是不應該出現的一些物品。」
還有其他農業、或是醫療上用到的殺菌劑、消毒劑,在洗衣精裡也都找得到,但標示上,卻往往看不到,學者認為,這幾乎等同放任濫用。
北市立教育大學 環教系副教授黃基森:「一般的藥必須要有至少三種證照 工廠的證照 藥的證照 跟使用的證照 他現在把這些搬到(清潔劑)這個地方 什麼(證照)都沒有。」
而洗衣精加藥並非特例,在牙膏、洗碗精裡面,只要宣稱有抗菌功能,大部分都有環境賀爾蒙。
台大公衛所長 蔡詩偉:「它不會告訴你抗菌成分是什麼 我們經驗是 如果是有抗菌成分的洗碗精 大概非常高的比例 都會驗出三氯沙(Triclosan。」
也就是說,即使產品中有致癌物質,也不會明白標示,消費者也無從得知,而這些成分即使含量很低,最終仍無可避免的,會回到環境中,以二手毒藥的方式運作,例如進入我們喝的水裡。
(這個九龍出來的那個汙水 它二十四個小時都可以排的 沒有水吃了 檢查三次 你食道癌啦 不行啦)
這部由環保團體拍攝的影片,記錄中國長江的化學汙染,在河水中累積,慢慢毒害居民健康,然而,事態即使如此嚴重,也始終無法以科學確認,其交互產生的毒性與影響。而這次單一的洗衣精含藥事件,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背後隱含的,是台灣對化學品的管理脫序,動輒三不管,讓風險無所不在。
主婦聯盟前祕書長 黃嘉琳:「台灣事實上在整個化學品的使用上面 事實上是並沒有一個所謂的上位法 或者是一個全面性的管制 你怎麼知道到底有多少用量的 化學藥品 隨著洗劑或是清潔用品進入河川當中 進入我們的環境當中 還有生物鏈當中呢。」
當我們想把衣物洗乾淨,又要同時杜絕小蟲、細菌,或許我們沒有想到,我們很可能正在傷害自己,與環境的健康,而看不見的汙染,也藉此慢慢擴散了出去。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Read more
廢輪胎成環境問題 哥婦女妙手回春
- Article Details
哥倫比亞每年有超過530萬個廢棄輪胎,因為民眾觀念不佳,政府也沒有強制要求業者回收,光是一年,就為環境製造出超過10萬噸的橡膠垃圾,成為難以處理的汙染問題,引起國內環保人士的關注,許多人因此想出了各種回收再利用的方式,在首都波哥大附近的一座小鎮,居民們在廢棄輪胎裡填土、做成磚塊,拿來當做強化房屋的建材,因為他們發現輪胎的橡膠,不但堅固防水,還能阻絕冷熱空氣;而在第二大城美德殷,有位時尚設計師將輪胎皮,重新製作為皮包、皮夾等產品,不但兼具環保與美觀,在她旗下工作的員工,也都是哥倫比亞內戰的受害婦女,她們化悲憤為力量,替國家環境盡一份心力。
資料來源:http://www.daai.tv/daai-web/news/content.php?id=977107 Read more
歸仁環保夫妻 Couple Committed to EP
- Article Details
The effort that volunteers put into recycling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can be very inspiring. In Guiren District of Tainan, there is a husband and wife pair of volunteers who have been silently hard at work for the past decade. Together they are doing their part to look after the Earth for future generations.
環保志工投入護地球的一念心,令人佩服。在歸仁有一對環保志工默默做環保,堅持了十幾年,夫妻倆齊心齊力,為下一代守護地球。 Read more
2016,07/28 培德補習班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8日(四) 13:30-15: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2016,07/28 北京億方公益基金會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8日(四) 11:00-12: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2016,07/28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14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8日(四)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2樓)
週三, 27 七月 2016
設計藝術注環保 德籍設計家訪察
- Article Details
「2016年的世界設計之都在台北!」台北國際藝術村德籍駐村設計家 Victoria Ledig,為了尋求新的設計靈感、創作新的藝術作品,希望透過「環保回收」創造新的設計風格,正尋找合適的材料,7月25日,在台灣承辦人員高小姐陪同下,設計家 Victoria Ledig來到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與大愛感恩科技,深入了環保回收與環保再製原料及成品。
世界設計之都 (World Design Capital,WDC) 由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 (Icsid)所發起的全球城市運用設計改造運動計畫。為了促進世界各城市以設計做為城市經濟發展工具、推廣設計提升生活品質之認知,並展現設計對社會、文化、經濟及生活環境的重要性。自2008年起,每兩年由全球投件申請的城市中選出一個城市作為代表;2013年11月19日,臺北市正式獲選為2016年的世界設計之都,成為全球第五座設計之都,在台北市政府支持下,希望將設計發揮最大價值,一起創造更宜居的臺北生活。
「臺北國際藝術村」位於臺北市城市中心。2001年10月12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於北平東路7號原為養護工程處辦公室舊址成立了「臺北國際藝術村」,針對對臺灣藝術與文化感到興趣的個人如藝術家、作家、評論家等等或非營利組織、國家機構等國際組織,提供他們一個「開放空間」,結合臺北的城市特色,透過藝術進駐計畫,促進國內外藝術家與在地社群的互動與交流,擔任連接起不同文化的橋樑,踐履藝術的社會責任,與當下社會進行創造性對話;同時,成為「跨文化交流」的平臺,實踐以城市為本的多元文化發展。
Victoria Ledig對台北的第一印象是建築的審美觀「這些材質的建設與顏色的選擇。這樣的安排似乎不是偶然,粉彩般柔和的色系充滿的每個地方;甚至半毀損的鐵皮屋頂都帶有詩意般的色彩;冷氣系統像個金屬外星人般空降於建築屋頂上,材質與顏色的組合也非常的耐人尋味,整個都市的景觀似乎相當的平面圖像化。」
設計師Victoria Ledig分享:「我正在研究有關環保設計,將會專注台灣本地資源的廢棄物與回收系統,在台灣有著卓越的方法在處理家庭垃圾並且回收率更是高居世界前4名(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身為一個在設計過程中充分利用材質的設計師,我相當希望及興奮地想要更深入的了解能夠使用工業廢料成為材質的方法!」
「到大愛感恩科技,才知道廢棄的寶特瓶可以回收再製程環保紡織品。」像是可製成大愛毛毯、中國傳新服飾等環保產品,另外還有結合科技運用在災難現場協助及保護賑災人員的慈悲科技系列,都令設計師Victoria Ledig大開眼見,其中R2R(回收到回收, Recycle to Recycle ),將廢棄紡織品回收再製程新的產品,將地球資源循環利用,共創美好未來。
環保不是只是口號,藝術不是崇高殿堂。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回收結合科技與愛心,結合環保菩薩、愛心實業家專業,將每一支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大愛紗、織成環保布,再透過設計師設計符合生活用品的環保生活用品,不單單只是銷售環保產品,期望藉著每一樣產品背後更有滿滿愛心,來傳遞環保心理念,讓環保理念落實在每個人生活中。
大愛感恩科技 楊竣翔/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Victoria Ledig相關介紹
Read more
設計藝術注環保 德籍設計家訪察
- Article Details
「2016年的世界設計之都在台北!」台北國際藝術村德籍駐村設計家 Victoria Ledig,為了尋求新的設計靈感、創作新的藝術作品,希望透過「環保回收」創造新的設計風格,正尋找合適的材料,7月25日,在台灣承辦人員高小姐陪同下,設計家 Victoria Ledig來到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與大愛感恩科技,深入了環保回收與環保再製原料及成品。
世界設計之都 (World Design Capital,WDC) 由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 (Icsid)所發起的全球城市運用設計改造運動計畫。為了促進世界各城市以設計做為城市經濟發展工具、推廣設計提升生活品質之認知,並展現設計對社會、文化、經濟及生活環境的重要性。自2008年起,每兩年由全球投件申請的城市中選出一個城市作為代表;2013年11月19日,臺北市正式獲選為2016年的世界設計之都,成為全球第五座設計之都,在台北市政府支持下,希望將設計發揮最大價值,一起創造更宜居的臺北生活。
「臺北國際藝術村」位於臺北市城市中心。2001年10月12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於北平東路7號原為養護工程處辦公室舊址成立了「臺北國際藝術村」,針對對臺灣藝術與文化感到興趣的個人如藝術家、作家、評論家等等或非營利組織、國家機構等國際組織,提供他們一個「開放空間」,結合臺北的城市特色,透過藝術進駐計畫,促進國內外藝術家與在地社群的互動與交流,擔任連接起不同文化的橋樑,踐履藝術的社會責任,與當下社會進行創造性對話;同時,成為「跨文化交流」的平臺,實踐以城市為本的多元文化發展。
Victoria Ledig對台北的第一印象是建築的審美觀「這些材質的建設與顏色的選擇。這樣的安排似乎不是偶然,粉彩般柔和的色系充滿的每個地方;甚至半毀損的鐵皮屋頂都帶有詩意般的色彩;冷氣系統像個金屬外星人般空降於建築屋頂上,材質與顏色的組合也非常的耐人尋味,整個都市的景觀似乎相當的平面圖像化。」
設計師Victoria Ledig分享:「我正在研究有關環保設計,將會專注台灣本地資源的廢棄物與回收系統,在台灣有著卓越的方法在處理家庭垃圾並且回收率更是高居世界前4名(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身為一個在設計過程中充分利用材質的設計師,我相當希望及興奮地想要更深入的了解能夠使用工業廢料成為材質的方法!」
「到大愛感恩科技,才知道廢棄的寶特瓶可以回收再製程環保紡織品。」像是可製成大愛毛毯、中國傳新服飾等環保產品,另外還有結合科技運用在災難現場協助及保護賑災人員的慈悲科技系列,都令設計師Victoria Ledig大開眼見,其中R2R(回收到回收, Recycle to Recycle ),將廢棄紡織品回收再製程新的產品,將地球資源循環利用,共創美好未來。
環保不是只是口號,藝術不是崇高殿堂。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回收結合科技與愛心,結合環保菩薩、愛心實業家專業,將每一支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大愛紗、織成環保布,再透過設計師設計符合生活用品的環保生活用品,不單單只是銷售環保產品,期望藉著每一樣產品背後更有滿滿愛心,來傳遞環保心理念,讓環保理念落實在每個人生活中。
大愛感恩科技 楊竣翔/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Victoria Ledig相關介紹
Read more
宣導環保凝共識 帶動大家身力行
- Article Details
花蓮環保站,邀請有一千多場環保教育講習經驗的,慈濟志工陳哲霖,來到花蓮舉辦第一次的教育訓練講座,一共有九十多位慈濟志工踴躍參加,希望培養大家共知共識更要共行。
一杯咖啡,就讓慈濟志工都紛紛自省節能觀念。其實做環保除了回收分類,更要珍惜各項資源。
慈濟志工 李斯華:「上了這堂課真的是收穫很多,每個人的欲望太多了,其實我們都可以降低欲望,讓我們的地球能夠有更好的生息。」
幽默的介紹如何回收分類和環保,慈濟志工陳哲霖,已經有一千多場環保教育的經驗,這次同樣也帶來巡迴千場的道具,與大家分享做環保的要訣。
慈濟志工 陳哲霖:「今天來做一個示範,讓大家知道說走進社區,如何來宣導(環保),我們希望後山這片淨土,永遠是好山好水好美麗。」
志工們都把握機會,勤作筆記,希望大家都能共知共識共行,將環保觀念帶入社區,啟動善的循環,一起清淨地球。
真善美志工 潘賢聰 陳鏗木 花蓮報導 Read more
宣導環保凝共識 帶動大家身力行
- Article Details
花蓮環保站,邀請有一千多場環保教育講習經驗的,慈濟志工陳哲霖,來到花蓮舉辦第一次的教育訓練講座,一共有九十多位慈濟志工踴躍參加,希望培養大家共知共識更要共行。
一杯咖啡,就讓慈濟志工都紛紛自省節能觀念。其實做環保除了回收分類,更要珍惜各項資源。
慈濟志工 李斯華:「上了這堂課真的是收穫很多,每個人的欲望太多了,其實我們都可以降低欲望,讓我們的地球能夠有更好的生息。」
幽默的介紹如何回收分類和環保,慈濟志工陳哲霖,已經有一千多場環保教育的經驗,這次同樣也帶來巡迴千場的道具,與大家分享做環保的要訣。
慈濟志工 陳哲霖:「今天來做一個示範,讓大家知道說走進社區,如何來宣導(環保),我們希望後山這片淨土,永遠是好山好水好美麗。」
志工們都把握機會,勤作筆記,希望大家都能共知共識共行,將環保觀念帶入社區,啟動善的循環,一起清淨地球。
真善美志工 潘賢聰 陳鏗木 花蓮報導 Read more
陽光沙灘海浪 明媚風光藏汙納垢
- Article Details
新加坡42位慈青,趁著大專院校假期,相約到淨灘。一天的淨灘活動雖然成果有限,但藉此也再次提醒大家環保的重要、與時間的緊迫性,不能在恣意對於海洋和大地,造成傷害。
看似美麗的海灘,其實暗藏著許多垃圾。
慈青:「海洋占地球面積多少百分比?(71%)答案是71%答對了!」
了解大自然,才會進一步想保護它。42位新加坡慈青趁著周末,到「三八旺海灘」淨灘。
經過長時間的潮汐起落,許多垃圾已深埋沙堆裡,慈青得費力翻出。也有塑膠類變得易碎、增加清理的難度。
慈青 梁曉君:「最多就是紙袋啊玻璃這些,越挖越深就看到一大堆用過的尿布,本來清澈的海水變黑,(有什麼啟發嗎)隨手把垃圾帶走,就把自己該帶的東西都帶走,不要亂亂丟。」
慈青:「(這樣的活動需不需要辦)還是需要,至少有人在做,只是需要更多人去做。」
李珍慧平日已落實自備環保餐具、打包食物的習慣,減少垃圾產生。
慈青 李珍慧:「因為我學校的果汁很好喝,但是我一定會堅持帶自己的水瓶,我們大自然地球只有一個,若我們沒有好好照顧它的話,過後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代,不就要住在垃圾山裡面。」
環保救地球刻不容緩,慈青用小小力量守護美麗的家園。
新加坡綜合報導 Read more
清潔劑疑含致癌物 未納入管制
- Article Details
關心洗潔劑的成份問題。根據研究,我們每個人每天,平均會接觸到126種化學物質,而這些化學物質,大部分都進入了我們的身體。但是一個好的 洗淨力強的清潔劑,其實沒有必要加入過多的化學物質,大愛記者選購15項清潔劑,送去檢驗,發現有疑似致癌的物質
走進倉庫,架上全都是剛出廠的清潔劑,堆高機不斷的來回搬運,準備出貨。實際走訪生產線,我們想知道清潔劑,到底有哪些成分?
空氣裡沒有刺鼻的化學藥味,向來被視為機密的清潔配方,竟然可以如此簡單。
業者羅允俊:「給大家看一下,這個就是椰子油 天然椰子油。」
白色黏稠的椰子油,是天然的界面活性劑,旁邊是大包大包的食鹽,金黃色的檸檬油,散發出淡淡的香味。
(椰子油 鹽巴 跟檸檬油 這三個加在一起的話 它就會有一個很好的洗淨力)
回歸單純的清潔功能,就不必添加額外的化學藥劑,業者坦言,大部分的清潔劑,為了降低成本,都會使用石化原料,但環保產品不一樣,只怕
上游供應鍊,另外添加化學成分。
業者 羅允俊:「這是我們平常在使用的天然原料 ((上游廠商)就會提供一些證明給你 但是不一定真的有(用) 不容易分辨得出來。」
為了加強控管,除了要求上游提出原料證明,每次進貨,還得逐批檢驗。而我們為了了解市售清潔劑,成分中是否有堪慮物質,隨機在賣場選購
十五種品項,送去檢驗,經過抽樣、萃取,進行分析的結果是。
SGS超微量工安實驗室經理 陳新智:「只有一件產品 檢測出1,4二氧六圜 它是人體可能的一個致癌物質 在國內現階段的一個法令 除了化妝品
的規範以外 在清潔劑的規範裡面 並沒有1,4二氧六圜的一個限制標準。」
令人憂慮的是,1,4二氧六圜並非唯一,不受檢驗管制的物質,許多農藥或環境用藥,也未列入檢測項目。過去陸續爆發的事件,從食品添加塑
化劑、化學澱粉、一直到洗衣精含藥等事件,問題根源都如出一轍,就是沒有規定,沒有查驗。
北市教育大學環教中心副教授 黃基森:「這些東西呀 為什麼一直做不好呀 因為整個政府之間的 整合的(機制) 對管毒物的管理能力出問題了
嘛。」
台大公衛所所長 蔡詩偉:「如果是業者推陳出新的話 那就是很難管 所以有另外一種方式就是說 我限制你只能用這些(成分) 其他的新的(成分
)你不能用。」
只要法規沒有規範,供應鏈的任一環節,若添加了有毒化學成分,毒害,就會如影隨形。
為了不讓孩子受到清潔劑毒害,不少小學已經開始行動。
這天,我們來到三芝國小的廚房,這裡就像小型的中央餐廚,每天要供應五所學校,共1700名師生的營養午餐。
吃完飯以後,清洗餐具,更是大工程。
三芝國小廚師 王麗雪:「我們會在這裡先洗過 然後過我們的那個洗碗機 三層洗碗機 這樣洗 洗碗機都沒有加清潔劑。」
一邊大型的洗碗機,又快又方便,但學校寧願花人力用手洗,不是沒道理。
三芝國小校長 張文斌:「大型的洗碗機裡面 會加入一些工業用的洗碗劑 它的化學成分我們不敢肯定 我們寧可用高溫 蒸汽來加以消毒。」
因為大型洗碗機用的清潔劑,不受食品級的標準規範,就算洗掉油膩,恐怕也會殘留甲醛、重金屬等有害物質,讓我們吃進肚子,或流進我們喝
的水裡。而堅持的代價,是讓孩子吃得更安心,因為放任濫用清潔劑的後果,傷害的恐怕正是我們自己。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Read more
清潔劑把關寬鬆 水庫下游受遺害
- Article Details
科普新視界,關心台灣的清潔劑,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負擔?翡翠水庫每年集水區的總磷量,達一萬八千多公斤,其中部分來自於上游居民生活汙水,為了確保水質,翡翠水庫索性針對上游的住戶,發放真正無磷的環保清潔劑。成效如何,來看追蹤報導
在歐洲,洗衣精是水面磷酸鹽第三大來源,因此歐盟從今年起,嚴格限制洗潔劑中,磷的含量不能超過百分之零點五。反觀台灣,市售的清潔劑,即使標榜無磷,含量都在百分之二到十二之間,翡翠水庫為了維護水質,推廣無磷的環保洗潔劑,磷的含量在百分之零點二以下,有效降低水中的含磷量。
翡翠水庫,台灣第二大的水庫。容量4億6百萬立方公尺。
為了供應大台北,五百多萬人用水,翡翠水庫必需維持乾淨的水源;而最大的考驗,就是要避免水質惡化、優養化。
翡翠水庫管理局 股長符哲武:「我們有檢討過 一般生活用水裡面 比較容易產生 對水庫容易造成優養化那些 總磷量的一個限制因子 可能是來自於那些清潔劑。」
為了減少磷的含量,試圖輔導集水區居民,改變使用清潔劑的習慣,方式是,免費提供無磷的環保產品。
(謝謝 我們以前用過 大概反應都很好 只是用不夠)
永安社區三十一戶居民,希望也能為水源,盡一分心力。
集水區居民 楊武雄:「我們都有感覺到說 減少了很多的那個泡沫 就很快就洗乾淨了 滑滑的 不會說澀澀的。」
為了確定這項方案的成效,持續定期採樣,比較監測處理前後的水質變化。每次要從九個採樣地點,分別採至少250CC的水樣,然後封口冰存,送進水質檢測室。
每次的水樣,都要經過這種嚴格檢測。
結果是。
水庫管理局股長符哲武:「針對整個汙水廠它(水)裡面含的磷量 所減少的濃度來比較 整個一個減磷效應可以達到27.5% 對整個水庫的優養化 這樣的一個趨勢 我們就讓它降低。」
但除了磷之外,清潔劑中可能含有其他物質,讓水庫更傷腦筋,其中也包括界面活性劑,環境賀爾蒙。
水庫管理局股長 符哲武:「這個我們水管局非常在意這個 除了我們考量我們的水體 一定要讓它盡可能乾淨 還有一部分就是環境賀爾蒙的汙染 那個對環境 或人類或動物來講 都是一種傷害。」
除此之外,許多原本用在農業,或醫療上的化學物質,也可能被用在清潔劑中,造成二次汙染。
北市立教育大學環教系 副教授黃基森:「像這個百滅寧噢 只要有0.2個毫克 累積在水域裡面 魚類大概24個小時都會死光光了 這是不是有流到水庫裡面 (清潔劑中)這個藥 政府都沒有去做檢驗。」
清潔劑中的有毒化學物質,排放出來,可能流進我們喝的水裡,或蓄積在生物體中。為了了解汙染的情況,台大公衛系教授陳家揚,持續追蹤淡水河與基隆河,水體中環境賀爾蒙的濃度,並分析在魚體中累積的量。
台大公衛所教授 蔡家揚:「我們在這邊會測一些 像一些多胺芳香烴類化合物啦 就看看牠裡面 有沒有在魚肉裡面 有一些累積的狀況。」
陳家揚發現,越下游,水中環境賀爾蒙的濃度越高;而且壬基酚的水中濃度即使不高,在魚體中,卻可能有上萬倍的累積量。
台大公衛所教授 蔡家揚:「(壬基酚)在這個性腺跟卵 我們可以看到說 這邊是到兩萬五 那這邊是到兩萬的一個累積噢 性腺或卵代表的就是說 這些物質它可以直接作用 在牠的所謂的標的器官 也可以透過母體傳到卵 就是下一代。」
我們可以說,這樣的汙染如果不改變,就可能透過生物鏈,一代傳過一代,毒害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Read more
蘇州環保日 Suzhou recycling
- Article Details
In Suzhou’s National High-Tech District, Tzu Chi volunteers were invited to teach residents of the Hengshan Community about recycling. The volunteers turned popular cartoon characters into lessons about the environment.
江蘇蘇州高新區的橫山社區,邀請當地的慈濟志工,為社區居民宣導環保意識,志工們將卡通喜羊羊和灰太狼,改編成灰太狼 喜羊羊愛地球,老少咸宜。 Read more
2016,07/27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13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6日(二)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2樓)
Read more
週二, 26 七月 2016
蘇州志工精進行 大愛清流繞全球
- Article Details
7月25日,來自蘇州的慈濟家人,參訪內湖環保教育園區。大愛感恩科技志工李鼎銘帶領團隊一開始即對蘇州慈濟家人對大愛感恩科技在大陸參展的大力協助表達誠摯的感恩之意,感恩蘇州家人有志一同、推廣環保,讓每次展覽能順利圓滿。
來自蘇州無錫市邱君發,說道:「剛剛看到防穿刺白鞋,太好了,要買給兒子,讓我兒子穿上這雙鞋,以後跟著慈濟人參與賑災的膚慰的腳步跑遍全世界,但今天恰巧我的錢放在房裡沒帶出來。」看到邱師兄的一願,立即引起台下師兄姊們紛紛表達「來找我,我幫你!」要讓邱君發師兄將大愛感恩科技環保「心」品一次請購三雙環保鞋回去、不空手而回。
領隊林宗明師兄,「今天看到防穿刺白鞋,踩上釘子不會穿透,這真是神奇。也在三重買了我第二件神奇白褲,我對大愛感恩科技產品相當的有信心。」
從防穿刺白鞋到防割手套,慈悲科技就是以「保護與保健」為宗旨,「生活耐用」與「災時實用」兼具。來自蘇州的陳曉霞,準備將這份善與孝送給父母,分享說道,「看到防割手套,以及壓力襪,想到我的岳父母、以及我的父母,所以買了回去要送給他們。」
因為了解,更能明白大愛環保的深意,周殿霞師姊分享:「最重要有全球慈濟人的這份愛心,一顆付出無所求的大愛之心,所以特別溫暖,只要大家都有這一念心,環保可以一起來救地球。」
來自江蘇的黃惠華,戴著R2R環保口遮罩,透明遮罩部分為回收寶特瓶再製而成,黑色底架則為廢棄毛毯/下腳料,回收再回收製成,因為可以看到笑臉,所以師兄、姊相稱為「微笑口罩」。
最後,在師兄、姊的協助下,買了三雙防穿刺白鞋的邱君發師兄將對大愛感恩科技環保心品的感悟,分享說道:「今天買這個鞋,實際上是一種發心,同樣買一樣東西,我們可以用心去做、用心去感悟,當我們穿在腳上,就是每天都在發心。」家事、做事,凡事都自己親力親為的邱師兄,也表達「師姊不是你天生的佣人」博得滿堂彩。
大愛感恩科技在每場的分享後,總有感動人心的回饋,一句句至誠的分享,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無形中,實踐「心靈環保」,更在有形上落實「生活環保」,大愛感恩科技期待,正如人心淨化,能讓大愛清流傳遞得更深更廣,一起「與地球共生息」。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蘇州志工精進行 大愛清流繞全球
- Article Details
7月25日,來自蘇州的慈濟家人,參訪內湖環保教育園區。大愛感恩科技志工李鼎銘帶領團隊一開始即對蘇州慈濟家人對大愛感恩科技在大陸參展的大力協助表達誠摯的感恩之意,感恩蘇州家人有志一同、推廣環保,讓每次展覽能順利圓滿。
來自蘇州無錫市邱君發,說道:「剛剛看到防穿刺白鞋,太好了,要買給兒子,讓我兒子穿上這雙鞋,以後跟著慈濟人參與賑災的膚慰的腳步跑遍全世界,但今天恰巧我的錢放在房裡沒帶出來。」看到邱師兄的一願,立即引起台下師兄姊們紛紛表達「來找我,我幫你!」要讓邱君發師兄將大愛感恩科技環保「心」品一次請購三雙環保鞋回去、不空手而回。
領隊林宗明師兄,「今天看到防穿刺白鞋,踩上釘子不會穿透,這真是神奇。也在三重買了我第二件神奇白褲,我對大愛感恩科技產品相當的有信心。」
從防穿刺白鞋到防割手套,慈悲科技就是以「保護與保健」為宗旨,「生活耐用」與「災時實用」兼具。來自蘇州的陳曉霞,準備將這份善與孝送給父母,分享說道,「看到防割手套,以及壓力襪,想到我的岳父母、以及我的父母,所以買了回去要送給他們。」
因為了解,更能明白大愛環保的深意,周殿霞師姊分享:「最重要有全球慈濟人的這份愛心,一顆付出無所求的大愛之心,所以特別溫暖,只要大家都有這一念心,環保可以一起來救地球。」
來自江蘇的黃惠華,戴著R2R環保口遮罩,透明遮罩部分為回收寶特瓶再製而成,黑色底架則為廢棄毛毯/下腳料,回收再回收製成,因為可以看到笑臉,所以師兄、姊相稱為「微笑口罩」。
最後,在師兄、姊的協助下,買了三雙防穿刺白鞋的邱君發師兄將對大愛感恩科技環保心品的感悟,分享說道:「今天買這個鞋,實際上是一種發心,同樣買一樣東西,我們可以用心去做、用心去感悟,當我們穿在腳上,就是每天都在發心。」家事、做事,凡事都自己親力親為的邱師兄,也表達「師姊不是你天生的佣人」博得滿堂彩。
大愛感恩科技在每場的分享後,總有感動人心的回饋,一句句至誠的分享,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無形中,實踐「心靈環保」,更在有形上落實「生活環保」,大愛感恩科技期待,正如人心淨化,能讓大愛清流傳遞得更深更廣,一起「與地球共生息」。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自製天然清潔劑 果皮不再變廚餘
- Article Details
家裡多多少少都會有剩下的水果果皮,或是不能吃的菜梗,這些除了當成有機堆肥,其實也能拿來當清潔劑,或是成為盆栽,到底該怎麼做,我們請到專家來教大家。
家裡做菜、吃水果後,剩下不要的蔬菜和果皮該怎麼辦?
民眾:「做堆肥跟廚餘,你在種菜,把它弄下去,是最營養的。」
在堆肥中柑橘類的外皮:「需要發酵的時間最久,因此要成為有機堆肥的時間也最常,但除了堆肥外,柑橘類的外皮也能做更有效的利用。」
主婦聯盟專員 沈寶莉:「我完全沒有沾任何的東西,也沒有加水,它其實油漬的地方會慢慢,被清理起來。」
輕鬆就能把廚房油垢清理乾淨,全靠自制的柑橘清潔劑,舉凡檸檬、柳丁、橘子柚子都是很好的材料。
主婦聯盟專員 沈寶莉:「柑橘類它的皮,都有一種物質叫檸檬烯,它清潔力非常的強,很適合去油汙。」
主婦聯盟專員 沈寶莉:「盡量就不要削到白色的部分,因為比較多橘子油精會在它,這個皮的這邊的地方。」
擦乾後放入玻璃瓶內,並且到入濃度75%的酒精 蓋過果皮即可,放置一週後,果皮和酒精成了最好的清潔劑。不僅如此切下來的檸檬也能有效去除水垢。
主婦聯盟專員 沈寶莉:「剩下來這些皮可以再加一些開水,然後放在微波爐或是烤箱,讓它加熱以後,可以清除裡面的異味,那微波爐大概就是放在裡面,1到3分鐘左右,那烤箱的話,就可以放在裡面,大概用低溫可以30分鐘。」
另外煮菜時,被挑出來不要的地瓜葉、紅鳳菜和或是九層塔,也不要急著丟,保留梗和葉子放入泥土就成了最好的盆栽。萬一真得有不得已的廚餘,放入冰箱灑上乾燥的咖啡粉,就能避免果蠅騷擾。動動腦筋善用資源,廚餘也能變黃金。
雷雅 張略家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厚毛毯馳援加國 溫暖受災民身心
- Article Details
加拿大森林大火,八萬多名的區民撤離,慈濟志工除了第一時間送上物資外,也得知特別需要厚毛毯保暖,因此台灣的慈濟志工也在第一時間趕緊準備四千多條的厚毛毯,最快會在17號晚間陸續送出第一批的毛毯,也特別感謝華航的以優惠的價格協助運送。
熊熊的森林大火,讓住在加拿大亞伯達省麥克暮瑞堡的居民,撤離了八萬多人,慈濟志工也第一時間送上物資協助賑災。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海外組員 呂宗翰:「因為這一次的大火,其實許多人逃出來,什麼都沒有攜帶的,所以物資都非常的欠缺,那很感恩加拿大慈濟人,到愛德蒙頓之後,現在跟愛德蒙頓的救難單位接觸,直接了解的是還欠缺毛毯。」
加拿大溫差大,夜裡的溫度大約在1到4度,因此志工特別準備了加厚的毛毯,希望能及時送出。
慈濟志工 吳月鶯:「毛毯又分厚跟薄,志工平常就會準備,那如果碰到馬上要出去,我們就有這些備到的貨源。」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組員 楊孫斌:「有接獲到基金會的需求,這一次的毛毯 總共是670箱,總共是4020條 那這些數量是,全部都要送到加拿大,以空運的方式寄過去。」
最快第一批的毛毯將會在17號晚間送出,也特別感謝華航協助基金會運送毛毯,期望愛的接力,能將台灣的愛心盡快送到加拿大災民的手上。
綜合報導 Read more
志工身影待追憶 環保遺願已開花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吉打州一名腎友沙烈不幸病逝。七年前他開始在村莊推動環保,帶動鄉親一起響應資源回收,甚至影響其他村莊也一起投入環保行列。如今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村民還是會遵守與他的約定,繼續做環保守護大地。
回收物已經分類好,放置在樹下,卻等不到主人做最後的整理。
腎友 法蒂瑪:「他是很有愛心的人,為人很好,如果朋友有困難絕不會袖手旁觀,
會一起幫忙。」
腎友 羅查理:「對於好友的離去覺得很傷心,我們之間如今只剩下回憶。」
大家口中善良的他,是馬來西亞吉打州的一位腎友沙烈,他也是第一位,馬來村的環保志工。
七年前,沙烈在吉打慈濟洗腎中心洗腎時,從大愛台得知做環保可以保護地球,於是他開始在自己的鄉村推動環保,而後更形成一股環保風氣,在其他馬來村莊拓展開來。
腎友 沙烈:「我向大家解釋,不只是幫助我,而是幫助更多洗腎病友,然後大家就一起捐出回收物。」
每當腎友有意開拓新的環保點時,沙烈做環保的紀錄片都會在茶會上播放,他對環保的熱忱見證了腎友也可以付出的真實故事,無形中接引了更多人投入環保行列。
腎友 沙烈:「我的心願是想要延續,我想告訴大家,即使我不在了,還是可以把回收物拿來這裡,因為還有其他腎友需要幫忙。」
村民 莫哈默:「這是我們平常的工作,都是跟沙烈一起做環保,如今他不在了,我會代替他繼續做。」
腎友 法蒂瑪:「即使他不在了,我們還是會繼續做環保。」
承接沙烈的心願,也延續他守護大地的這分責任感。
尤靜蓓 許懿礽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環保站學分類 汗流浹背收穫滿滿
- Article Details
學生環保教育,除了課堂上的學習,如果能親自動手做,會更快融入生活。台中市潭秀國中老師,為了培養同學們的環保觀念,就親自帶著六十多位學生,前往慈濟潭子環保站,實際體驗做環保分類,大熱天裡,同學們雖然做得滿頭大汗,但都覺得自己學到很多,不虛此行。
同學們戴著口罩、手套,低頭彎腰做環保分類,炎熱的天氣裡,汗流浹背,但開心的是,從中學到很多。
潭秀國中學生 陳泰諭:「帶領我們怎麼做分類,這樣才知道分類原來是很多種方式的。」
為了讓同學實際體驗環保工作,潭秀國中老師帶領六十多位學生,來到慈濟潭子環保站,親手做環保,了解到志工平時的辛苦,同學做完之後,感受深刻。
潭秀國中學生 王憬寬:「希望大家不要再把垃圾亂丟,做好分類,洗好再丟。」
潭秀國中老師 游雪鳳:「我相信他們這樣體驗過之後,回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他會對身邊所有的東西,他會更加的珍惜。」
慈濟志工 江玲琴:「等一下大家可以摸一下那個材質,很輕巧,最重要是它是用來賑災的。」
除了環保體驗,慈濟志工也透過環保製品及影片,把清淨愛地球的理念傳達給同學們,希望環保觀念從小扎根,從校園到家庭,再擴及到整個社會。
真善美志工 林麗娟 石于芳 台中報導 Read more
憶起當初婆媳不睦 交雜著悔與悟
- Article Details
福建省廈門市,有一對婆媳「莊美珍、林虹」,帶動社區環保、不遺餘力。不過,2012年,婆婆莊美珍在自己住家社區設立環保點時,媳婦林虹還是個養尊處優的人,與全家人關係不和睦。不過,莊美珍以身作則行善,改變了林虹,兩人都已經是受證慈濟志工,攜手說慈濟、做環保,成為婆媳間最重要的事。
這一杯茶,莊美珍喝起來,特別甘甜。因為裡面有著媳婦的懺悔與感恩。
慈濟志工 林虹:「 家裡都是很不和睦的關係, 像婆婆 我也曾經把她氣得, 她都離家 就是離開家, 後來是我爸爸媽媽來給她請回來 。」
操持家務,樂在其中,這是現在的林虹。
林虹的婆婆 莊美珍:「 她現在很孝順, 我買菜哦 回來到門口, 她趕快來給我接上 。」
從「劍拔弩張」到「銷兵洗甲」,是因為2012年,莊美珍在珍珠灣社區,創辦了環保點。從家門口走往社區;過去被誤稱為「垃圾婆」,現在街坊鄰居已經每周固定做環保,莊美珍是大家的善知識。
慈濟志工 林虹:「 有一個阿姨, 她覺得說 她一周裡面, 就是這一天 環保 她最盼望的 。」
以環保為起點,林虹透過訪視助學,把婆婆給她的愛,也廣傳出去。
慈濟志工 林虹:「 善道在助人 有時候你去做善事, 周圍它的緣也不一樣了, 它這個叫福緣 慢慢的心結打開了, 像(她)爸爸找到工作了, 像桑葉現在學習也很穩定 。」
帶動助學生一家,為環保盡心力。
助學生家長 桑艷婷:「 像上課一樣 跟著(林虹)來, 我們家庭也不像以前愛生氣了, 越來越好 。」
住在高級社區的莊美珍、林虹這一對婆媳,同心同道同志願。走入社區,逢人說慈濟、推環保;回到家庭,省水省電、回歸樸實。
慈濟志工 林虹:「 覺得人也不要那麼奢侈, 我們用這樣子, 自己做做環保 流流汗, 就跟桑拿一樣 。」
上街購物,不取用一次性塑膠袋,分分秒秒把環保視為人生重要的事。
真善美志工-福建報導 Read more
癌後環保推廣 Vowed after cancer
- Article Details
Four years ago, Tzu Chi volunteer Qiu Shuzi in Taichung was diagnosed with gastric cancer and underwent surgery and treatment. The disease made her realize cancer is very much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 so she vowed to give 1,000 speeches to rais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台中的慈濟志工邱淑姿,四年前發現罹患胃癌,接受手術和治療,這場病讓她深刻體會,癌症和環境息息相關,因此她發願,進入校園分享環保一千場次。 Read more
2016,07/26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12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6日(二)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2樓)
Read more
生命勇士正思維 轉化抱怨迎抱願
- Article Details
「一個最缺乏行動能力,但卻是最具有行動力的人」,這是許多認識曾經榮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 劉銘的共同印象。三歲那年,因為一場高燒,意外造成 劉銘罹患重度小兒麻痺,讓他從此囚禁在肢體殘缺的逆境中,失去了雙腳、也失去了原本健康的一切;但是,在走出自怨自艾的陰霾後,他轉化「抱怨」、迎「抱願」,以高度正向、積極與樂觀的態度,及永不放棄的精神,讓有限的身體功能,發揮出無限的生命良能,創造出比正常人還要傑出的優秀表現, 劉銘奮鬥的生命故事,7月25日在大愛感恩科技週會演講分享。
失去下肢、脊椎,又嚴重變形、駝背的 劉銘,實際身高只有108公分,但是他早已克服身障的魔咒,努力、再努力的訓練自己成為具備機智幽默、文思靈巧、積極勇敢特質的人。他在許多人的印象當中,早已突破180公分,成為眾人肯定「輪椅上的小巨人」。劉銘投身公益長達二十餘年,他實實在在的用行動力與實際作為,贏得金鐘獎、金毅獎等獎項來證明他「殘而不障」,讓「殘障」兩個字,徹底離開他的人生字典,更以此激勵了許許多多的身障朋友走出陰霾、迎向希望。凡事不放棄、凡事有希望,劉銘不僅勇敢闖出個人一片天,更為台灣這塊土地注入一份生命的暖流。
在人生逆轉勝之餘,劉銘老師也不忘貢獻己力、感恩回饋,率領由肢障、視障、聽障、語障、脊髓受損等『混』合各種殘『障』朋友,組成之「混障綜藝團」,正向鼓勵身障朋友們「看見自己所擁有的、發揮自己所專長的」來訓練與展現自己的能力。綜藝團演出節目包括歌唱、樂團、默劇、特技和輪標舞等,也都以詼諧、幽默的趣味方式來呈現,送愛到社會許多被漠視的角落,關懷並鼓勵社會邊緣人衝破黑暗、走向光明,希望用愛與關懷,將她(他)們樂觀開朗的正面態度帶給觀眾們。
感恩 劉銘無私地分享他精采的生命故事,從演講中我們很明確地感受到「樂觀的人永遠有路可走,悲觀的人往往無處可去」。同時,也印證了「成功的人是為自己找機會、失敗的人為困難找藉口」。正因為高度正向、積極與樂觀,讓 劉銘的生命發光發亮,一路從二十八歲榮獲十大傑出青年、三十歲擔任廣播節目主持人、四十歲開始寫作出書、五十歲還親自演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來鼓勵千千萬萬的社會大眾奮發上進,比正常人還要出色的表現,真的很不簡單,劉銘的生命故事,也正印證了 證嚴法師《靜思語》的開示「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的潛能」的這一句話。
「生命勇士正思維、轉化抱怨迎抱願;無限潛力獻良能、坐看雲起傳大愛」,劉銘生命奮鬥與人生淬鍊所體會的智慧精華,也都收錄在他的第六本書《坐看雲起》書中,於會後黃華德董事長率先請購這一本勵志上進的好書,也帶動了許多同仁現場跟進,並邀請 劉銘簽書留念,一場夏日週一的人文饗宴,在身心靈充滿正向能量的喜悅合影中,畫下圓滿句點。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生命勇士正思維 轉化抱怨迎抱願
- Article Details
「一個最缺乏行動能力,但卻是最具有行動力的人」,這是許多認識曾經榮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 劉銘的共同印象。三歲那年,因為一場高燒,意外造成 劉銘罹患重度小兒麻痺,讓他從此囚禁在肢體殘缺的逆境中,失去了雙腳、也失去了原本健康的一切;但是,在走出自怨自艾的陰霾後,他轉化「抱怨」、迎「抱願」,以高度正向、積極與樂觀的態度,及永不放棄的精神,讓有限的身體功能,發揮出無限的生命良能,創造出比正常人還要傑出的優秀表現, 劉銘奮鬥的生命故事,7月25日在大愛感恩科技週會演講分享。
失去下肢、脊椎,又嚴重變形、駝背的 劉銘,實際身高只有108公分,但是他早已克服身障的魔咒,努力、再努力的訓練自己成為具備機智幽默、文思靈巧、積極勇敢特質的人。他在許多人的印象當中,早已突破180公分,成為眾人肯定「輪椅上的小巨人」。劉銘投身公益長達二十餘年,他實實在在的用行動力與實際作為,贏得金鐘獎、金毅獎等獎項來證明他「殘而不障」,讓「殘障」兩個字,徹底離開他的人生字典,更以此激勵了許許多多的身障朋友走出陰霾、迎向希望。凡事不放棄、凡事有希望,劉銘不僅勇敢闖出個人一片天,更為台灣這塊土地注入一份生命的暖流。
在人生逆轉勝之餘,劉銘老師也不忘貢獻己力、感恩回饋,率領由肢障、視障、聽障、語障、脊髓受損等『混』合各種殘『障』朋友,組成之「混障綜藝團」,正向鼓勵身障朋友們「看見自己所擁有的、發揮自己所專長的」來訓練與展現自己的能力。綜藝團演出節目包括歌唱、樂團、默劇、特技和輪標舞等,也都以詼諧、幽默的趣味方式來呈現,送愛到社會許多被漠視的角落,關懷並鼓勵社會邊緣人衝破黑暗、走向光明,希望用愛與關懷,將她(他)們樂觀開朗的正面態度帶給觀眾們。
感恩 劉銘無私地分享他精采的生命故事,從演講中我們很明確地感受到「樂觀的人永遠有路可走,悲觀的人往往無處可去」。同時,也印證了「成功的人是為自己找機會、失敗的人為困難找藉口」。正因為高度正向、積極與樂觀,讓 劉銘的生命發光發亮,一路從二十八歲榮獲十大傑出青年、三十歲擔任廣播節目主持人、四十歲開始寫作出書、五十歲還親自演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來鼓勵千千萬萬的社會大眾奮發上進,比正常人還要出色的表現,真的很不簡單,劉銘的生命故事,也正印證了 證嚴法師《靜思語》的開示「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的潛能」的這一句話。
「生命勇士正思維、轉化抱怨迎抱願;無限潛力獻良能、坐看雲起傳大愛」,劉銘生命奮鬥與人生淬鍊所體會的智慧精華,也都收錄在他的第六本書《坐看雲起》書中,於會後黃華德董事長率先請購這一本勵志上進的好書,也帶動了許多同仁現場跟進,並邀請 劉銘簽書留念,一場夏日週一的人文饗宴,在身心靈充滿正向能量的喜悅合影中,畫下圓滿句點。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週一, 25 七月 2016
中國綠色紡織峰會 大愛廢棄紡織回收
- Article Details
去年1月1日,中國大陸開始啟動《環保法》,這也是被稱為中國大陸史上最嚴厲的法規,而中國大陸各大紡織企業也積極配合,希望可以為消費者創造一個無毒、健康的環境。在3月14、15日「2016中國綠色紡織國際峰會」在上海舉辦,來自世界各地的紡織專家、研究員與高階管理人也都參與其中。其中大愛感恩科技受邀出席,由研發部同仁林正雄博士代表出席此次峰會,並受邀在會中以「回收和循環利用廢舊紡織品,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為題,分享慈濟大愛感恩科技在「搖籃到搖籃,循環到循環」的努力經驗與現階段成果。
中國近年來,環保法規越來越嚴苛,許多企業,在技術上和品質上,如果沒辦法提升,擔心污染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水源及土地,所以鼓勵企業走出去,到別的國家,別的領域,獨善其身。希望企業走出去,是因為目前正遇到幾個嚴重的問題,其中污染最大的就是染整,想要再布料上呈現的五顏六色,必須用染的,一公斤的布需耗費一百公升的水,還有所有的顏料及藥劑,在高溫下這些東西會揮發,會導致一些水污染、土地的汙染或者是空氣的汙染。
這一次的峰會當中,有一位協力夥伴,希望與大愛感恩科技共同維護,利用無水染整的技術,去做推廣。所謂的無水染整係指白色紗線織好變成布就胚布,再送進染缸裡染成各式各樣的顏色,進入染缸必須漂、洗、定型,需耗費非常多的水及能源;環保園區因為有許多環保菩薩,每日細心的分類,所以透明寶特瓶抽出的紗就是白色紗線,綠色的寶特瓶出抽就是綠色的。所以,大愛衫白色及綠色不需要染色的步驟,然而灰色的毛毯也是不需要染色的,但,許多人會很好奇灰色毛毯是如何來的?將碳磨的很細,像奈米一樣的大小,在與白色酯粒一起去抽成紗線,一條黑色再配上一條黑色就變成灰色的。大愛感恩秉持著環保紡織,從最上層到最下層,保持著無染的技術,更進一步的去研發。
主軸邀請企業走出去,為了就是要躲避環保的問題,但偏偏中國又是全世界整個紡織業的重鎮,有全世界七成的化學纖維,其實都是在中國大陸製造的,有許多吊牌上面都寫著Made in China。藉此峰會分享廢棄紡織的技術後,峰會結束時,中國有一位研發紡織品的教授就留下來了,告訴我們說:「這個技術太有價值了,如果可以引進的話一定很棒!」
之前在大愛廣播也分享過利用廢棄毛毯,回收再變成毛毯及其他紡織物品,利用回收的紡織品中,使用布料辨識儀器去檢查回收的品,這也是此次在大會中有介紹,發明布料辨識儀器的起因。大愛感恩緣起證嚴上人看到環保站裡有許多飲料瓶,這些都是石油做的,那也有很多紡織品都是石油做的,那是不是可以回收再製成衣服呢?同樣的道理,寶特瓶將它丟在土裡它千年不化,做成衣服丟在土裡也是千年不化,如果透過一次的回收可以延長一次物命,以後穿壞了、舊了,環保的議題依然存在,進而因為這樣而去研發布料辨識儀器,可以更有效的分類及回收,不僅資源永續利用,更能帶給全世界擁有一個地球。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 《環保愛地兒》 (IDEA) **
【本週專訪】虞珊明師兄
【節目時間】 2016/7/26(二) 15:30~15:50
【訪談主題】綠菩提NO.18 慈濟之路以「愛」為名
【線上收聽】http://www.daai.tv/daai-web/live/radio.htm
Read more
中國綠色紡織峰會 大愛廢棄紡織回收
- Article Details
去年1月1日,中國大陸開始啟動《環保法》,這也是被稱為中國大陸史上最嚴厲的法規,而中國大陸各大紡織企業也積極配合,希望可以為消費者創造一個無毒、健康的環境。在3月14、15日「2016中國綠色紡織國際峰會」在上海舉辦,來自世界各地的紡織專家、研究員與高階管理人也都參與其中。其中大愛感恩科技受邀出席,由研發部同仁林正雄博士代表出席此次峰會,並受邀在會中以「回收和循環利用廢舊紡織品,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為題,分享慈濟大愛感恩科技在「搖籃到搖籃,循環到循環」的努力經驗與現階段成果。
中國近年來,環保法規越來越嚴苛,許多企業,在技術上和品質上,如果沒辦法提升,擔心污染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水源及土地,所以鼓勵企業走出去,到別的國家,別的領域,獨善其身。希望企業走出去,是因為目前正遇到幾個嚴重的問題,其中污染最大的就是染整,想要再布料上呈現的五顏六色,必須用染的,一公斤的布需耗費一百公升的水,還有所有的顏料及藥劑,在高溫下這些東西會揮發,會導致一些水污染、土地的汙染或者是空氣的汙染。
這一次的峰會當中,有一位協力夥伴,希望與大愛感恩科技共同維護,利用無水染整的技術,去做推廣。所謂的無水染整係指白色紗線織好變成布就胚布,再送進染缸裡染成各式各樣的顏色,進入染缸必須漂、洗、定型,需耗費非常多的水及能源;環保園區因為有許多環保菩薩,每日細心的分類,所以透明寶特瓶抽出的紗就是白色紗線,綠色的寶特瓶出抽就是綠色的。所以,大愛衫白色及綠色不需要染色的步驟,然而灰色的毛毯也是不需要染色的,但,許多人會很好奇灰色毛毯是如何來的?將碳磨的很細,像奈米一樣的大小,在與白色酯粒一起去抽成紗線,一條黑色再配上一條黑色就變成灰色的。大愛感恩秉持著環保紡織,從最上層到最下層,保持著無染的技術,更進一步的去研發。
主軸邀請企業走出去,為了就是要躲避環保的問題,但偏偏中國又是全世界整個紡織業的重鎮,有全世界七成的化學纖維,其實都是在中國大陸製造的,有許多吊牌上面都寫著Made in China。藉此峰會分享廢棄紡織的技術後,峰會結束時,中國有一位研發紡織品的教授就留下來了,告訴我們說:「這個技術太有價值了,如果可以引進的話一定很棒!」
之前在大愛廣播也分享過利用廢棄毛毯,回收再變成毛毯及其他紡織物品,利用回收的紡織品中,使用布料辨識儀器去檢查回收的品,這也是此次在大會中有介紹,發明布料辨識儀器的起因。大愛感恩緣起證嚴上人看到環保站裡有許多飲料瓶,這些都是石油做的,那也有很多紡織品都是石油做的,那是不是可以回收再製成衣服呢?同樣的道理,寶特瓶將它丟在土裡它千年不化,做成衣服丟在土裡也是千年不化,如果透過一次的回收可以延長一次物命,以後穿壞了、舊了,環保的議題依然存在,進而因為這樣而去研發布料辨識儀器,可以更有效的分類及回收,不僅資源永續利用,更能帶給全世界擁有一個地球。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回收分類學問多 見習志工初體驗
- Article Details
新北市新店區今年參與見習的志工,日前(6/26)到明山環保教育站,學做資源分類。看到各式各樣的回收物,堆積如山,源源不斷,每一位志工深刻感受,愛護地球真的要清淨在源頭,從每個家庭丟出回收物那一刻就得落實,才算真正做到環保。
新店明山環保教育站裡,志工忙著分類,這天來了幾位生力軍當幫手,他們是參與社區見習的志工,用心學習不同資源的分類方式。
慈濟志工 洪月嬌:「像我家的衛生紙,我只要用完,我絕對會另外一個袋子全部裝起來,而且如果我們在家裡都這樣做的話,我們的塑膠袋幾乎都是零。」
志工 翁素敏:「怎麼那個光塑膠類就分得這麼多!然後每一個都不太一樣。其實這是在學校就可以大致上分好,因為每個學校都有四個小時的環境教育,那我覺得這是可以落實在四個小時的環境教育體驗。」
負責設計課程的施雪鳳,透過簡報和影片,讓大家對環保有基礎概念,接著實作,希望眾人能把回收經驗,傳播出去。
慈濟志工 施雪鳳:「我非常的希望說,這些見習菩薩,他們可以把今天一些各個點的分站實地的學習跟操作之後,他們周圍相關的人,讓他們也知道這樣環保的理念。」
志工 余金鑾:「這中間讓我學會了很多,那個分類的種類,瓶瓶罐罐之類,從我家開始我都會整理好才拿來環保站。」
透過親自分類,大家才明白回收有很多小細節需要注意,希望能把這樣的環保知識,帶回生活中落實。
真善美志工 余津玫 張義章 台北報導 Read more
腎友茶會分享 鄰里響應分類資源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吉打慈濟洗腎中心,有一位腎臟病友「法蒂瑪」,為了回饋慈濟提供全免費的洗腎服務,因此在村子裡推動資源回收,不過一開始並不順利。直到志工們協助她在家舉辦環保茶會,說明環保精神,村民從消極轉為積極,固定捐出回收物幫助別人。
帶著老花眼鏡,動作輕巧割膠樹,從外表看不出法蒂瑪其實患有腎臟病。
腎友 法蒂瑪:「割膠多少可以減輕孩子的負擔,因為他們的生活也不好過,所以就算是只賺幾塊錢也好,孩子也不必為我煩惱。」
結束一上午的工作,原本在一旁玩耍的孫子,展開另一項任務,就是把路旁被丟棄的瓶瓶罐罐一起帶回家。
腎友 法蒂瑪:「因為他們知道祖母在做環保,而且撿瓶子,他們好像也很開心。」
2010年,法蒂瑪因為腎衰竭,獲得吉打慈濟洗腎中心費用全免的洗腎服務。得知中心的營運費用部分是來自資源回收,因此興起了做環保的心願,只不過,缺乏勇氣。
腎友 法蒂瑪:「(您不敢向他們說?) 不敢,怕他們誤會我拿回收物是要貼補自己的家用。」
2014年,洗腎中心同仁協助法蒂瑪在家裡舉辦環保茶會,村民的疑惑得到答案,攜手行善。
腎友 法蒂瑪:「您好,我們現在要出發了。」
法蒂瑪母女,帶著慈濟環保車穿梭在村子裡。
腎友 法蒂瑪:「大家一起付出的感覺很好,如果只是我一個人做會很孤單,一群人一起做才開心。」
家人與朋友的支持,讓大地得清淨,也洗滌自己的心靈。
腎友 法蒂瑪:「瓶瓶罐罐就這樣被丟棄,對村子的環境也不好,而且我想要報答慈濟,慈濟提供我全免洗腎服務,我無以為報,只有透過做環保。」
儘管需要一輩子洗腎,但法蒂瑪也能夠為人付出,好好譜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尤靜蓓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重機騎士柔軟心 點滴善款濟苦難
- Article Details
越多人做好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更和諧。在印尼,斯特拉達聖瑪利亞學校的師生、飯店主管以及摩托車主俱樂部參訪慈濟,透過竹筒、垃圾分類,用行動響應行善。
莊嚴肅穆的靜思堂前,一輛輛重型機車,好吸睛!車主們喜歡感受馳騁快感,也樂於做公益。
摩托車主俱樂部主席 荷盧:「我們也會做社會活動,會尋找慈善機構,把會員捐的款做公益,這是會員特地要捐慈濟的,我們相信慈濟會運用在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回收的寶特瓶做成的衣物,還有賑災的食品,志工助人的智慧都讓人大開眼界。
他們與飯店主管參訪慈濟,了解志工扶貧濟弱的精神。也領了竹筒,要貢獻心力。
飯店市務及傳訊經理 雷諾:「我們可以存竹筒來援助彼此,所以是不分宗教國籍的,無論什麼事情,都要以大愛為基礎。」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斯特拉達聖瑪利亞學校的老師,希望學生能將書本所學落實在生活上,帶學生參訪慈濟園區。
學生組織主席 瑟卡爾:「很難過,在知道有許多年齡跟我一樣的貧生沒有得到良好教育,別說沒有上學的機會,連能天天用餐都是問題。」
志工特別為師生們準備了餐點,帶大家體驗素食也是愛護地球之道。
在金卡蓮環保站實地學習垃圾分類。
人文教育扎扎實實。
迪瑪斯 嘉朗 印尼報導 Read more
防災演練有備無患 校方觀摩學習
- Article Details
慈濟豐富的救災及收容經驗,也讓公家單位肯定!高雄市政府因應汛期,特別在杉林大愛園區進行防災演練,同時也邀請慈濟基金會參與,其中慈濟的救災物資和設備,就讓公家單位非常讚賞。
主持人:「對岸沙洲有民眾受困,一名,正在呼救。」
因應汛期,高雄市政府特別在杉林大愛園區,舉行防災演練,提升應變能力,而位於在山區的集來國小,校長還特別帶著學童來觀摩。
高市集來國小學生 江順楷:「怎麼在地震當中、怎麼逃生?要保護頭部!」
高市集來國小校長 潘淑琦:「知道原來我們家鄉有這麼多的災害潛勢,讓他能夠理解,也能夠進而認識、也能夠愛護自己的家鄉。」
現場還模擬災民收容動線,借用慈濟救災的經驗,其中救災物資和設備,讓公家單位很有興趣。
慈濟志工:「慈濟在救災,就是靠這個(香積飯)出去,世界各國都一樣。」
高市六龜區公所科長 莊朝嘉:「跟他們(災民)平常飲食習慣比較類似,讓他們可以比較安心,很安心的度過短暫的收容時間。」
慈濟志工 陳淑容:「慈濟基金會在救災的經驗非常豐富,所以政府單位就邀請我們。我們總是秉持著走在最前、做到最後,來圓滿這一次的任務。」
從福慧床、毛毯、到救災物資、還有平常累積跟鄉親的關懷經驗,慈濟落實防災演練,更要把助人善知也跟著傳承出去。
真善美志工 鍾文英 居愛信 高雄報導 Read more
南慈親子減塑 World Environment Day
- Article Details
To celebrate World Environment Day that fell on June 5, the Tainan Tzu Chi Senior High School’s Elementary Division invited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along with their parents to the Tzu Chi’s recycling station in An Ping. A lesson was taught to promote more knowledge about plastic bags and their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為慶祝六月五號世界環境日,保護地球的觀念,就應該從小建立環保觀念,來看看,台南慈濟中學附設小學,邀請一二年級的學生跟家長,前往安平環保站實作,親子們透過活動,了解到塑膠袋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Read more
2016,07/25 蘇州志工團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5日(一) 10:30-12:00
【地點】內湖園區
大愛心聞:蘇州志工精進行 大愛清流繞全球
Read more
2016,07/25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11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5日(一)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2樓)
Read more
2016,07/25 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來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5日(一) 10:30-12: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2016,07/25 【人文週會】人生逆轉勝 劉銘師兄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5日(一) 08:30~10: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大愛心聞:生命勇士正思維 轉化抱怨迎抱願
Read more
週日, 24 七月 2016
新進實習聚善緣 環保善業習新知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致力於慈濟證嚴法師所呼籲的「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理念,不僅在環保綠產品精進,更積極朝向環保人文教育的推廣,每年暑期因此有諸多青年學子主動爭取實習。這個暑期有來自慈濟技科技大學資管系、文化大學紡織系、及北科大化工系等的實習生。為了讓實習生們能進一步瞭解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核心經營理念,與各部門合和互協共同生成環保再生織品,每天下午同仁們祈禱後為實習生以及新進同仁安排教育訓練。
首先透過和氣組 李明瑩說明虛擬通路作業,分享購物網頁所展示五大系列產品,及網頁與公司粉絲團與網友互動交流。另外,由大愛組介紹實體通路的運作模式,為了傳遞「環保人文、愛心接力以及完全回饋」核心價值,實體店面的擺設及裝潢上採用環保材料,裝潢上使用瓦楞紙、寶特瓶、環保布毯裝飾。實習生 余柏賢分享:透過分組觀察的遊戲中,他就明顯發現公司的環保人文概念館,真正是朝向一個非常環保、低碳的方向來呈現,也希望透過力行來帶動參訪的會眾喚起節能減碳,減少地球有限資源被開採浪費的觀念。
接續業務部門之後,安排原料半成品以及品保部門的分享,原料半成品部門 胡毓昇的解說後,新人們進一步的瞭解到,原生絲與原生絲的區別,同時,也瞭解到環保再生製品原料的生產過程,是從回收分類清洗一號寶特瓶 → 瓶磚 → 瓶片 → 酯粒 → 抽紗 → 織布等工序過程才取得,進一步的明白瞭解物理法與化學法取得原料的差異。實習生 駱奕廷:環境汙染的議題日益嚴重,再也不能忽略,真不應該留下一個高污染的世界給下一代!
品保部的 胡登祐師兄透過專業影片的方式,介紹如何從環保紗線織成環保紗布的方法,讓大家初步瞭解針織布、梭織布、不織布,是如何生成與分辨;其中,介紹了十字斷面紗的功能是提供了更多可形成毛細現象的溝槽設計,可以加速地導引及擴散水分子,容易蒸發濕度到空氣中,於此新人林瓊如真正明白,為何大愛感恩科技的衣服在夏天穿著時,會比較疏濕排汗而不易悶熱,再加上超細纖維與冰涼紗線的輔助,當穿著大愛冰涼衫時,會更加柔軟而舒適。
留意到大愛感恩科技產品比較特別的地方,實習生 陳冠銘發現,公司的產品多數都有申請MIT微笑標章的認證,生產製程皆在台灣完成,並通過規定項目之檢驗與標示,藍色標章BLUESIGN則是由歐盟學術、工業、環保及消費者織組所共同訂定之規範,此標章代表著產品符合環保、健康、安全三項的高品質認證。
透過公司用心的為新進實習生與新人的授課導引,讓新進同仁們從工作的參與執行中,反芻省思、串聯整合、深入瞭解與融會貫通,每一部門的工作任務當中,無一不是要將 上人教導「續物命、造福慧」、「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落實在每一個環節當中,將環保綠化的觀念傳遞推廣,期待匯聚清流、善業共振,讓「大愛眾生、感恩大地」的綠色品牌,傳揚並發揮愛心公益企業的影響力。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新進實習聚善緣 環保善業習新知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致力於慈濟證嚴法師所呼籲的「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理念,不僅在環保綠產品精進,更積極朝向環保人文教育的推廣,每年暑期因此有諸多青年學子主動爭取實習。這個暑期有來自慈濟技科技大學資管系、文化大學紡織系、及北科大化工系等的實習生。為了讓實習生們能進一步瞭解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核心經營理念,與各部門合和互協共同生成環保再生織品,每天下午同仁們祈禱後為實習生以及新進同仁安排教育訓練。
首先透過和氣組 李明瑩說明虛擬通路作業,分享購物網頁所展示五大系列產品,及網頁與公司粉絲團與網友互動交流。另外,由大愛組介紹實體通路的運作模式,為了傳遞「環保人文、愛心接力以及完全回饋」核心價值,實體店面的擺設及裝潢上採用環保材料,裝潢上使用瓦楞紙、寶特瓶、環保布毯裝飾。實習生 余柏賢分享:透過分組觀察的遊戲中,他就明顯發現公司的環保人文概念館,真正是朝向一個非常環保、低碳的方向來呈現,也希望透過力行來帶動參訪的會眾喚起節能減碳,減少地球有限資源被開採浪費的觀念。
接續業務部門之後,安排原料半成品以及品保部門的分享,原料半成品部門 胡毓昇的解說後,新人們進一步的瞭解到,原生絲與原生絲的區別,同時,也瞭解到環保再生製品原料的生產過程,是從回收分類清洗一號寶特瓶 → 瓶磚 → 瓶片 → 酯粒 → 抽紗 → 織布等工序過程才取得,進一步的明白瞭解物理法與化學法取得原料的差異。實習生 駱奕廷:環境汙染的議題日益嚴重,再也不能忽略,真不應該留下一個高污染的世界給下一代!
品保部的 胡登祐師兄透過專業影片的方式,介紹如何從環保紗線織成環保紗布的方法,讓大家初步瞭解針織布、梭織布、不織布,是如何生成與分辨;其中,介紹了十字斷面紗的功能是提供了更多可形成毛細現象的溝槽設計,可以加速地導引及擴散水分子,容易蒸發濕度到空氣中,於此新人林瓊如真正明白,為何大愛感恩科技的衣服在夏天穿著時,會比較疏濕排汗而不易悶熱,再加上超細纖維與冰涼紗線的輔助,當穿著大愛冰涼衫時,會更加柔軟而舒適。
留意到大愛感恩科技產品比較特別的地方,實習生 陳冠銘發現,公司的產品多數都有申請MIT微笑標章的認證,生產製程皆在台灣完成,並通過規定項目之檢驗與標示,藍色標章BLUESIGN則是由歐盟學術、工業、環保及消費者織組所共同訂定之規範,此標章代表著產品符合環保、健康、安全三項的高品質認證。
透過公司用心的為新進實習生與新人的授課導引,讓新進同仁們從工作的參與執行中,反芻省思、串聯整合、深入瞭解與融會貫通,每一部門的工作任務當中,無一不是要將 上人教導「續物命、造福慧」、「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落實在每一個環節當中,將環保綠化的觀念傳遞推廣,期待匯聚清流、善業共振,讓「大愛眾生、感恩大地」的綠色品牌,傳揚並發揮愛心公益企業的影響力。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響應植樹救地球 珍惜資源減垃圾
- Article Details
印尼慈濟學校(設有「慈濟幼兒園」)今年提倡「植樹為地球」,希望小朋友及早樹立對地球的關心。活動中,帶動幼兒用報紙製作購物袋、用回收奶粉罐製作玩具鼓、也製作了海報。老師們帶著小朋友遊行,除了廣為宣傳環保理念,也體驗走路可節能減碳。
製作一面鼓,用奶粉罐。製作購物袋,用過期報紙。
印尼慈濟學校為幼兒班學生,設計了一堂「植樹為地球」的活動。
活動負責人 蕾葛斯.魯特:「這個活動是為了教導孩子們要愛惜大地,也教導他們種樹的價值、還有如何重複使用資源、減少垃圾回收資源,還有要如何處理好周圍的垃圾,讓環境顯得更乾淨。」
環保理念,除了自己知道,也要廣為宣傳。小朋友們帶著海報遊行,告訴大家「愛護環境、從我做起」。
慈濟幼兒園教師 瑛丹:「我們要讓學生培養好習慣,上完課的時候如果直接走出教室,沒有把電燈關掉,學生們會說:老師我們要節省電能,所以要把燈關掉喔!透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們其實已經逐漸樹立起愛惜大地的習慣。」
慈濟幼兒園學生:「我們要保護大地,多多種植樹木。」
雖然他們年紀還很小,但是已經擁有巨大的精神,要保護、並創造地球,成為平安的居住地。
伊菈瓦蒂 羅吉 印尼報導 Read more
澇災貧村困境 物資運抵將發放
- Article Details
東南亞好幾個國家,今年面臨乾旱,但其實,去年在緬甸,卻發生了四十多年來,最嚴重的水患,當時在14個行政區中,有12個受災,受創最重的北部實皆省,慈濟志工當時因為人力少而無法前去賑災,今年初,志工再度前往勘災,發現當地民眾的生活仍無以為繼,因此計畫在五月中旬前往當地發放,最近這批物資(200噸大米和一萬兩千條毛毯),剛抵達仰光,一位實業家也提供了免費的倉庫,作為放置之用。
北部實皆省受創最巨,農田成汪洋,民眾被迫遷村。
面對四十年來,緬甸最大的水患,當地志工因為人數不多,去年只能將賑災主力,集中在仰光省的岱枝和莫比兩個鎮。
今年初,這兩個地方,進入中期援助計畫,志工進而能夠騰出人力,前往實皆省加勒鎮勘災,在確切掌握受災名冊後,將提供相關物資,給受災民眾。
慈濟志工 張濟玄:「從台灣運過來的這個物資,是有200噸的大米,然後還有一萬兩千件的毛毯。」
為了迎接這批從台灣而來的愛心物資,仰光一位實業家免費提供倉庫,12位慈青也利用課餘時間,徹底把倉庫做了打掃。
慈青 森明度:「我們是為了迎接台灣送來的,愛心大米和毛毯而來打掃的,這個倉庫荒廢太久了,掃起來很辛苦 但做得很開心。」
由於災區距離仰光,有六百多公里遠,在物資抵達仰光後,志工目前計畫於五月中旬進行發放
慈濟志工 張濟玄:「真的路途是很遠,然後,有一些地方是在比較偏遠,交通也不大方便 但是呢,很幸運地昨天我們有,問到一家運輸公司,他願意幫我們從仰光,直接送到這個災區去。」
對災區民眾而言,慈濟這分物資,雖然遲了好幾個月,但愛心不打折,一樣會送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上。
泰左左 劉勇見 江相賢 王慮綿 緬甸報導 Read more
走出病房迎陽光 病友彎腰護大地
- Article Details
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與花蓮縣康復之友協會合作,從今年(2016)2月開始,帶著病友,每個月來到太魯閣崇德海灘淨灘,運用團體的力量,在環保服務中,也加強專注力和體力的訓練。
撿拾垃圾,簡單動作,對病友來說,是跨出一大步。
花蓮慈院一般精神科主任 陳紹祖:「他們的專注力 他們的體力,他們願意參與活動的這個動機,其實是他們可能喪失掉的功能,所以需要不停的 反覆的練習。」
從2月開始,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與花蓮縣康復之友協會合作,日間病房患者,在醫護人員陪伴下,每個月一到兩次,到崇德海灘淨灘,病友廖先生,從不缺席。
病友 廖先生:「每一次要出來淨灘的時候,都懷著很興奮的心情,可以清潔垃圾 還有分類環保,還有接觸海洋。」
走出病房,增加社區參與的經驗。在山海之間,揮汗付出,讓心更寬闊。
江杏幸 鄧明怡 花蓮報導 Read more
垃圾分類加強取締 廣宣導免挨罰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政府今年六月一日起,全面實施「資源回收、垃圾分類」,對於慈濟人來說,早已經是習慣成自然的行動,因為1990年證嚴上人就已經從台灣帶動慈濟人做環保。柔佛州永平市一位州議員,希望民眾能徹底了解政策目標,因此舉辦說明會(5/31),也邀請慈濟志工到現場分享經驗。
為了「邁向清潔、美麗、繁榮的馬來西亞」,永平州議員周碧珠,在政府全面實施「資源分類」的前一天,把握機會舉辦說明會。
永平州議員 周碧珠:「因為我也不想在民眾不了解的情況下得到罰單罰款,或者浪費資源,這個是我認為有必要性舉辦這樣子一個講解會。」
垃圾的累積,從個人、家庭、城市而來,慈濟志工以數字剖析。
慈濟志工 許儷儀:「每一天每個人打包一餐一個保麗龍,一天就三個保麗龍,一個家庭如果是五個人,就十五個保麗龍。」
就是這樣洞察未來,慈濟在證嚴上人的呼籲下,26年前就在台灣啟動環保、推及國際。位在檳城的「跑馬場環保站」,還一舉兩得,守護地球、也幫助洗腎中心患者。
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大家分類時,越來越熟練,不怕熱、不怕累。
環保志工 柯俊傑:「有人說環保很骯髒,但是我不覺得骯髒,環保是一件好事,我們可以教育到下一代,教他們怎樣去不要去浪費東西。」
為了孩子們的未來,請分類吧!
真善美志工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馬特殊生環保
- Article Details
In Malacca Malaysia, in order to increas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 their students, teachers at two primary schools organized field trips to Tzu Chi’s local recycling station. Volunteers organized a fun lesson for the young students, many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兩所小學的老師,為了加強特殊教育學生對環保的概念,老師帶領他們來到慈濟環保教育站,志工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和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分享環保。 Read more
週六, 23 七月 2016
災後補匱乏 贈物資助安置
- Article Details
關心斯里蘭卡的水患,慈濟志工不辭辛勞勘災,又一一走訪每個安置中心,分發物資券。並選在「凱格勒」縣發放物資,一共送出超過三千份的毛毯與福慧床,溫暖受災民眾的身心。
斯里蘭卡連續大雨發生嚴重水災,引發土石流災情,受災民眾被迫撤離家園,棲身到安置中心,如今已經將近兩個月時間,為補助他們生活之不便,慈濟志工趕在發放前,關心大家的生活情況,並分送物資券。
災民生活苦 志工走訪關懷
災後民眾生活克難,志工希望能盡快提供他們協助,雖然山路一路顛簸,志工的心卻很堅定,發放前,走訪每個安置中心,分發物資券,以便讓災民領到物資。
斯里蘭卡凱格勒縣的寺廟,如今成為土石流災民的安置中心,安置中心內住著十二戶家庭,而這空間的四面只有矮牆,災民在窄小空間圍上布匹、掛著衣物作為隔間,這就是災民睡覺的地方。
走訪的大愛電視臺記者丘婉靜看到,受災的民眾在安置中心地上鋪著薄薄的床褥,其中有三張床褥卻要睡四十人,平時其他人只能在外圍走廊,睡在草席上。
「我們的床褥、蚊帳都不夠,常常會被蚊蟲叮咬,小孩住得不舒服!下雨天時,雨水還會噴進來。」抱著小孩的受災民眾甘葛妮,無奈地說著居住的情況。
前往分送物資券的新加坡慈濟志工林翠蓮說:「慈濟來就是補他們的不足,因為很多人都會捐米、糧(食)……那些生活用品,可是就是沒有人會捐床。環保毛毯和這個福慧床,能夠在他們的克難生活中,給他們一點舒適。」
呼籲做環保 雨中發放物資
物資發放時,慈濟基金會選在「凱格勒」縣發放,發放現場,天空下起雨來,全場所有人虔誠祈禱,希望雨停,可以順利進行發放福慧床、毛毯等物資。
在細雨中,領到物資的受災民眾阿爾難達瓦蒂展開笑臉說:「我很開心。」受災民眾各個欣喜,諾馬說:「我們很開心收到這份禮物,誠心祝福你們。」
發放之時,慈濟志工林翠蓮不忘呼籲大家:「為了緩和溫室效應,與減少災難發生,讓我們一起來珍惜地球的資源,保護環境並且實踐,拒用、少用、循環再利用。(塑膠袋)」
民眾提著屬於自己的毛毯和福慧床,心裡多了一分踏實感,雖然家園尚未重建,但這一路,還有志工的愛相伴,希望福慧床及毛毯等物資,能夠讓他們安心度過難關。
慈濟全球資訊網 丘婉靜 蘇特興 報導
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9167%3A2016-07-18-01-36-00&catid=108%3A2009-02-23-07-34-57&Itemid=553&lang=zh
災後補匱乏 贈物資助安置
- Article Details
關心斯里蘭卡的水患,慈濟志工不辭辛勞勘災,又一一走訪每個安置中心,分發物資券。並選在「凱格勒」縣發放物資,一共送出超過三千份的毛毯與福慧床,溫暖受災民眾的身心。
斯里蘭卡連續大雨發生嚴重水災,引發土石流災情,受災民眾被迫撤離家園,棲身到安置中心,如今已經將近兩個月時間,為補助他們生活之不便,慈濟志工趕在發放前,關心大家的生活情況,並分送物資券。
災民生活苦 志工走訪關懷
災後民眾生活克難,志工希望能盡快提供他們協助,雖然山路一路顛簸,志工的心卻很堅定,發放前,走訪每個安置中心,分發物資券,以便讓災民領到物資。
斯里蘭卡凱格勒縣的寺廟,如今成為土石流災民的安置中心,安置中心內住著十二戶家庭,而這空間的四面只有矮牆,災民在窄小空間圍上布匹、掛著衣物作為隔間,這就是災民睡覺的地方。
走訪的大愛電視臺記者丘婉靜看到,受災的民眾在安置中心地上鋪著薄薄的床褥,其中有三張床褥卻要睡四十人,平時其他人只能在外圍走廊,睡在草席上。
「我們的床褥、蚊帳都不夠,常常會被蚊蟲叮咬,小孩住得不舒服!下雨天時,雨水還會噴進來。」抱著小孩的受災民眾甘葛妮,無奈地說著居住的情況。
前往分送物資券的新加坡慈濟志工林翠蓮說:「慈濟來就是補他們的不足,因為很多人都會捐米、糧(食)……那些生活用品,可是就是沒有人會捐床。環保毛毯和這個福慧床,能夠在他們的克難生活中,給他們一點舒適。」
呼籲做環保 雨中發放物資
物資發放時,慈濟基金會選在「凱格勒」縣發放,發放現場,天空下起雨來,全場所有人虔誠祈禱,希望雨停,可以順利進行發放福慧床、毛毯等物資。
在細雨中,領到物資的受災民眾阿爾難達瓦蒂展開笑臉說:「我很開心。」受災民眾各個欣喜,諾馬說:「我們很開心收到這份禮物,誠心祝福你們。」
發放之時,慈濟志工林翠蓮不忘呼籲大家:「為了緩和溫室效應,與減少災難發生,讓我們一起來珍惜地球的資源,保護環境並且實踐,拒用、少用、循環再利用。(塑膠袋)」
民眾提著屬於自己的毛毯和福慧床,心裡多了一分踏實感,雖然家園尚未重建,但這一路,還有志工的愛相伴,希望福慧床及毛毯等物資,能夠讓他們安心度過難關。
慈濟全球資訊網 丘婉靜 蘇特興 報導
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9167%3A2016-07-18-01-36-00&catid=108%3A2009-02-23-07-34-57&Itemid=553&lang=zh
週五, 22 七月 2016
世事洞明練達 職場自度度人
- Article Details
「若一個人不會成功、進步,是態度、標準的問題!最高的標準是『永無止境』的提升,這是每個人要提升工作能力重要的一個態度。」7月18日大愛感恩科技暨德式馬企業聯合週會人文講座,邀請台灣區絲織工業同業公會戴宏怡理事長,從他的人生經歷中分享「從業人員應有之工作態度」。
戴宏怡先生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擔任台灣區絲織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還是國紡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紡織業拓展會榮譽董事,在紡織業資歷超過30年,對臺灣紡織業可說貢獻良多。
「你只要敢付出、願意努力、方向正確,你還是可以在不好的條件下,比別人做的好。你如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遇到新的問題,如何掌握它的重點,比別人學得更快、更好。」從財務公司被延攬、轉換跑道,工作不到三個月,眼見管理團隊有問題,便直言向老闆建議『公司解散』,「一名管理者,如果連自已都管不好的人,怎麼可能管理好一家公司,自己都管不好、理錢沒有觀念、家庭關係不好,怎麼可能管理好一家公司?」戴宏怡先說到戒與定,引用《大學》之中所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修身、齊家、平天下,修身就是要先管理自己,齊家不單單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在公司內包含你的部門、團隊,要如何齊家,若你修身都不行了,你怎麼齊家。一個人雖然有知識、有技術,但一個人沒有道德,聯自己的自我約束率都不足,不可能管理好整個團隊。
「我認為科技可分為兩種,一般工程科技、產業高科技,例如大愛感恩所從事的是環保科技。另外一種就是管理科技。好的管理者不能只是去聽別人的結論,當出了問題時,自己應該要深入了解,做出好的決策,這就是管理科技。」
在五大面向基本條件,讓對手偷不走的競爭力,就是要營造一個上下一心、團結一致的團隊,真正的領導能力的實踐,經營者與領導者要持續不斷的,把自己最高的領導力去實踐;但這面向不可能你當上領導者或經營者才要擁有,從你是新人時就要有這樣的態度,所以新人要多做。
「新人需要獲得認同,所以多做事、少說話;慢慢有基礎後,再協調、試建議;成為後主管,要說理、領導;到最後成為領導人要贏得敬重。在公司的每一個人都要有這樣的態度,因為每一個人都代表著公司,例如總經理是老闆授權當總經理來領導公司,在座的每一個人我相信都是公司的重要人員,每一個人都有可能代表公司,對外向客戶、供應商等溝通,某一程度都代表著公司。」
「每個人都要有『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這可以在人事中減少不必要的衝突,或在有衝突的當下很快的化解,讓你時時都在一個很正面的態度,不會因為你的衝突而導致情緒低落,因為人在情緒低落時都會消極、甚至負面的想法。」人沒有好的態度,沒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你的衝突就會多,沒有世事洞明就不會發現別人對你好,可能還誤解別人,沒有人情練達你就不知到做什麼事情來回報別人對你的好,所以你的衝突就多了,影響你在公司工作的情緒。
因為有了你能觀察公司周遭事情、國際消息,慢慢你就能培養出『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最後得到正面的循環。證嚴法師《靜思語》談到『無明迷茫』,告訴我們解決的方式是『堅定意念,固守道心。』就是要有毅力,以道德當基礎。在大愛感恩科技服務,必須抱持積極度、責任心、及使命感。同事間互助合作,如一家人法親關懷,共同為世界大愛而付出,修身、齊家、天下平,達到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世事洞明練達 職場自度度人
- Article Details
「若一個人不會成功、進步,是態度、標準的問題!最高的標準是『永無止境』的提升,這是每個人要提升工作能力重要的一個態度。」7月18日大愛感恩科技暨德式馬企業聯合週會人文講座,邀請台灣區絲織工業同業公會戴宏怡理事長,從他的人生經歷中分享「從業人員應有之工作態度」。
戴宏怡先生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擔任台灣區絲織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還是國紡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紡織業拓展會榮譽董事,在紡織業資歷超過30年,對臺灣紡織業可說貢獻良多。
「你只要敢付出、願意努力、方向正確,你還是可以在不好的條件下,比別人做的好。你如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遇到新的問題,如何掌握它的重點,比別人學得更快、更好。」從財務公司被延攬、轉換跑道,工作不到三個月,眼見管理團隊有問題,便直言向老闆建議『公司解散』,「一名管理者,如果連自已都管不好的人,怎麼可能管理好一家公司,自己都管不好、理錢沒有觀念、家庭關係不好,怎麼可能管理好一家公司?」戴宏怡先說到戒與定,引用《大學》之中所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修身、齊家、平天下,修身就是要先管理自己,齊家不單單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在公司內包含你的部門、團隊,要如何齊家,若你修身都不行了,你怎麼齊家。一個人雖然有知識、有技術,但一個人沒有道德,聯自己的自我約束率都不足,不可能管理好整個團隊。
「我認為科技可分為兩種,一般工程科技、產業高科技,例如大愛感恩所從事的是環保科技。另外一種就是管理科技。好的管理者不能只是去聽別人的結論,當出了問題時,自己應該要深入了解,做出好的決策,這就是管理科技。」
在五大面向基本條件,讓對手偷不走的競爭力,就是要營造一個上下一心、團結一致的團隊,真正的領導能力的實踐,經營者與領導者要持續不斷的,把自己最高的領導力去實踐;但這面向不可能你當上領導者或經營者才要擁有,從你是新人時就要有這樣的態度,所以新人要多做。
「新人需要獲得認同,所以多做事、少說話;慢慢有基礎後,再協調、試建議;成為後主管,要說理、領導;到最後成為領導人要贏得敬重。在公司的每一個人都要有這樣的態度,因為每一個人都代表著公司,例如總經理是老闆授權當總經理來領導公司,在座的每一個人我相信都是公司的重要人員,每一個人都有可能代表公司,對外向客戶、供應商等溝通,某一程度都代表著公司。」
「每個人都要有『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這可以在人事中減少不必要的衝突,或在有衝突的當下很快的化解,讓你時時都在一個很正面的態度,不會因為你的衝突而導致情緒低落,因為人在情緒低落時都會消極、甚至負面的想法。」人沒有好的態度,沒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你的衝突就會多,沒有世事洞明就不會發現別人對你好,可能還誤解別人,沒有人情練達你就不知到做什麼事情來回報別人對你的好,所以你的衝突就多了,影響你在公司工作的情緒。
因為有了你能觀察公司周遭事情、國際消息,慢慢你就能培養出『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最後得到正面的循環。證嚴法師《靜思語》談到『無明迷茫』,告訴我們解決的方式是『堅定意念,固守道心。』就是要有毅力,以道德當基礎。在大愛感恩科技服務,必須抱持積極度、責任心、及使命感。同事間互助合作,如一家人法親關懷,共同為世界大愛而付出,修身、齊家、天下平,達到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2016,07/22 紘輝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2日(五)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2016,07/22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2日(五)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2樓)
Read more
2016,07/22 蘇州昆山志工來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2日(五)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週四, 21 七月 2016
把握來台好機會 紹興蒞臨訪大愛
- Article Details
來自紹興的慈濟家人,7月14日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由研發部林正雄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分享大愛感恩科技成立理念以及介紹「慈悲科技」的願心足履,透過影片將環保菩薩的付出、智慧,刻化出「環保菩薩」精神所在。
安排此次行程的,是多次來過大愛感恩科技的紹興志工窗口之一鐘小紅,此時,人正在板橋靜思堂精進學習,而女兒和兒子則與紹興社區志工一起來到內湖,鐘小紅兒子勞昱鋮分享說道:「平時都與媽媽在小區裡做環保,今天在師姑伯的鼓勵下也來分享,很感恩,對於能愛護地球做環保這件事,會更加努力來做。」
小紅的女兒更買了傳薪服飾要帶給媽媽當禮物,「雖然媽媽已經有很多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怕這件衣服媽媽有了,但沒關係,我想媽媽還是會很高興,而我也可以穿」。站在身旁的全美娟師姊為此次領隊兼導遊,非常開心的說道:「我幫先生帶了兩件大愛衫T-shirt回去,讓他跟我一起來做環保,來為地球、為大家做一點好事。而這衣服既環保,穿在身上也能增加我心靈上的愉悅度,是很令人開心的。」
聽完林正雄的分享,幾乎人人都請購了大愛感恩環保產品。在大愛感恩科技低碳概念館裡,同仁都細心介紹每樣產品,而周小仙挑選喜款式,經試穿、歡喜請購了傳薪系列【前摺兩片裙】、【細摺烏干紗裙】,並分享:「我買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是因為它很實用,而且它很環保,最重要的是穿起來很舒適,真正的有達到穿著舒適涼爽的功效,所以我才買。」
在溫室氣體不散,造成暖化嚴重的極端氣候下,特別是科技發達普遍的年代裡,了解環保和科技相結合,將能發揮良能,掌握每分保護地球的機會,一起保護地球我們的家園、養育萬物的母親。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把握來台好機會 紹興蒞臨訪大愛
- Article Details
來自紹興的慈濟家人,7月14日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由研發部林正雄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分享大愛感恩科技成立理念以及介紹「慈悲科技」的願心足履,透過影片將環保菩薩的付出、智慧,刻化出「環保菩薩」精神所在。
安排此次行程的,是多次來過大愛感恩科技的紹興志工窗口之一鐘小紅,此時,人正在板橋靜思堂精進學習,而女兒和兒子則與紹興社區志工一起來到內湖,鐘小紅兒子勞昱鋮分享說道:「平時都與媽媽在小區裡做環保,今天在師姑伯的鼓勵下也來分享,很感恩,對於能愛護地球做環保這件事,會更加努力來做。」
小紅的女兒更買了傳薪服飾要帶給媽媽當禮物,「雖然媽媽已經有很多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怕這件衣服媽媽有了,但沒關係,我想媽媽還是會很高興,而我也可以穿」。站在身旁的全美娟師姊為此次領隊兼導遊,非常開心的說道:「我幫先生帶了兩件大愛衫T-shirt回去,讓他跟我一起來做環保,來為地球、為大家做一點好事。而這衣服既環保,穿在身上也能增加我心靈上的愉悅度,是很令人開心的。」
聽完林正雄的分享,幾乎人人都請購了大愛感恩環保產品。在大愛感恩科技低碳概念館裡,同仁都細心介紹每樣產品,而周小仙挑選喜款式,經試穿、歡喜請購了傳薪系列【前摺兩片裙】、【細摺烏干紗裙】,並分享:「我買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是因為它很實用,而且它很環保,最重要的是穿起來很舒適,真正的有達到穿著舒適涼爽的功效,所以我才買。」
在溫室氣體不散,造成暖化嚴重的極端氣候下,特別是科技發達普遍的年代裡,了解環保和科技相結合,將能發揮良能,掌握每分保護地球的機會,一起保護地球我們的家園、養育萬物的母親。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茹素護生又健康 青年學子立榜樣
- Article Details
校園推廣茹素須為學生的年紀量身打造,像高應大慈青社,就以環保為主軸,舉辦蔬食辦桌,讓同學體驗吃美味蔬食的同時,也兼顧環保,而針對國小學生,大愛媽媽則以遊戲為主,強調健康的認知,讓蔬食觀念落實各級學校。
慈青:「面對全球暖化的共識也要有共行啊!身為年輕人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話劇提醒著,環保從飲食做起,台下慈青社員端上蔬食,高雄應用大學的蔬食辦桌正式登場,共有一百人參加,美味晚宴顛覆大家對素食的刻板印象。
高應大學生 郭致維:「以為跟傳統那些素食的感覺、就是素肉會很多,味道不會輸葷食。」
這活動讓青年學子更容易接受蔬食,全家都茹素的教官,肯定慈青的用心。
高應大教官 曲有明:「慈青社的青年們都很發心,他們對於環保素食還有整個環境的變遷,他們都很關心。」
校園勸素,從大學來到了國小。
環保不只是做好資源回收,大愛媽媽跟人醫會志工,透過互動遊戲,讓國小四年級的學生了解,蔬食既環保又健康。
永清國小校長 馮秋桂:「在健康這個部分,他們能夠去了解到說,什麼樣的食材才是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是有幫助的。」
學校推廣素,也把善的知識灑向校園,培養更多環保小尖兵。
真善美志工 黎俊雄 廖耀玲 黃毓琦 林清雄 高雄報導 Read more
牽手做環保40載 無私行善傳家寶
- Article Details
游明瑱、林財旺夫妻同修44年,環保也做了40多年(早在慈濟環保志業之前就做環保了),兩人也是同時授證,現在兒女皆已成家立業有,於是夫妻倆,全心投入志工,在社區及靜思精舍裡常常能看到他們的足跡,兩人活得越老越歡喜,退而不休,轉換的是不同的付出,也成為子女的好榜樣。
忙碌的身影在環保站裡穿梭,對回收物的分類絲毫不馬虎,林旺財和游明瑱夫妻,授證成為慈濟志工後,每周他們都會到花蓮慈濟教育環保站付出。
慈濟志工 林旺財:「做環保最主要就是救地球,而且清淨在源頭,讓社會整潔清潔,留給子孫一片的清淨。」
夫妻同修44年,攜手在菩薩道上精進,兩人每周都到靜思精舍當福田志工。
慈濟志工 游明瑱:「沒什麼法寶做就對了很感恩,就是做了很歡喜,有這個機會來這裡(做)。」
全心全意投入志工,越做越健康,也更歡喜,守護地球也成為子女的典範。
慈濟志工 林旺財:「(有歡喜嗎)很讚很歡喜。」
真善美志工 劉怡君 范呂釗 花蓮報導 Read more
漁村一隅小菜園 自給自足耕鋤樂
- Article Details
瓜拉古樓是馬來西亞霹靂州中的一個很小的漁村,在這有位慈濟照顧戶林燕嬌婆婆和媳婦的感情像母女。婆媳倆生活儉樸,每天都會一起到垃圾站撿拾回收物,自家後院還有一片她們自耕的蔬果園,素食、環保是婆媳共同的理念。
廚房裡都是自家種的南瓜、黃瓜,走進林婆婆的菜園,彷彿世外桃源。
蔬菜、水果,林婆婆和媳婦自給自足,讓在城市生活的慈濟志工眼界大開。
林燕嬌的媳婦 李志娟:「我是長期吃素的,(吃素以後,妳的婆婆,身體有比較好嗎),有,沒有時常生病了。」
慈濟照顧戶 林燕嬌:「肉不可以吃太多,要多吃菜(對),像是番薯葉、菜心,我吃菜比較多。」
老當益壯的林婆婆,連剖椰子也難不倒她,曬乾的椰殼可以拿去賣。除了農耕,林婆婆也做環保,一包包撿拾回來的回收物,分類好放院子,生活知足儉樸。
林燕嬌的媳婦 李志娟:「每天早上和中午一定有,去做環保的東西,陪她出去外面她就爽(高興)。」
慈濟志工 茹慮慇:「好像當作自己人有什麼話,她(媳婦)會跟我們聊聊,會跟我們談些,聊阿嬤(婆婆)的故事,也會講一點給我們聽。」
這對感情要好的婆媳,外人看來就像是一對母女。單純、樂觀的心讓彼此更靠近,環保、素食是婆媳共同的理念。
楊潔思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六成市售清潔劑 標榜環保卻不然
- Article Details
台灣從一九九三年開始實施環保標章,已有一千多種產品,通過檢驗,但標榜天然的市售清潔劑,卻有近六成,含有介面活性劑、環境荷爾蒙。不過,清潔劑中有這種漂綠的現象,並不是特例。台灣環境與發展基金會,曾針對台灣市場,執行漂綠調查,發現過半商品都自我宣稱環保,卻不是真正的環保。為了解決這個困境,環保署研擬修正資源循環法,未來商品上要標示環保兩個字,一定要先經過環保署同意,以維護消費者知的權利。
當你買下一種清潔劑,是否會關心,裡面有哪些成分?
「一般我們消費者 很少知道這裡面有什麼東西 價格還是很重要。」
但如果你有所期待,希望產品可以更好、更環保,或許不妨從這裡開始,看看它的標示。
消費者 張小姐:「檸檬香料 還有 純水 香茅油 像檸檬香料。」
北市教育大學環教系副教授 黃基森:「第一個一定是看標示 標示裡面有什麼成分 他一定要看得非常清楚 那很多產品現在是 連成分都沒有標示出來嘛。」
即使標示上寫了抗菌劑、界面活性劑,消費者也往往看不出成分;至於外包裝的「天然」、「環保」、「可分解」,更是沒有規範,也沒有明確定義。
環保署管考處處長 蕭慧娟:「很多的商品他會自己標示環保 也就是大家常常說的 叫做漂綠。」
漂綠,是全球消費者共同面對的現狀。這天,在一場研討會中,來自各國的業界代表,特別關注消費者知的權利,要如何分辨,真正的綠色產品。
台灣德國萊茵營運長 曾寶島:「與其聽推銷員說,我們的產品是綠色的,其他的產品不是,消費者不如自行比較標示,就可以知道這些產品,到底環不環保。IThe salesman who says I am green the otheres are not. But if you can compare basically on the lable you have chance to know that.。」
另一個方法是辨別標章,我們不妨認識先這個圖案,官方認證的環保標章。
賣場公關經理 何默真:「一般有拿到政府的環保標章 就代表它已經經過政府檢驗合格 審核過了。」
問題是,許多產品強調環保、綠色,卻未必為真,也有業者自行驗證標章。
賣場公關經理 何默真:「在我們的這個標章裡面 它標榜是說 它是一個綠色環保的商品。」
如果把綠色,視為一種概念;產品卻未必是百分百,從頭綠到底,又該如何管理?
環保署管考處處長 蕭慧娟:「我們廢管處正在修正資源循環法 你想要標示環保的時候 一定要先經過我環保署的同意。」
不過,會以環保為名的,不只是清潔劑,還有其他很多商品,即使在展覽中,消費者也不妨多問,多比較,就會知道箇中玄機。有業者在展場中推出環保燈具,說的是。
業者 歐陽如玉:「它高效節能之外 它還有十萬小時超長壽命 。」
沒有說的是。
「顧慮就是在那個固態汞合金的部分 目前它還沒有納入回收商品裡面。」
這一邊強調回收再製的新技術。
業者 杉浦雅昭:「我們必須關心環境。」
另一邊,業者坦言,背後一整套化學處理的流程,還是無可避免汙染。
「你確定產品是百分之百綠色的嗎?」
「還是有一點汙染?」
「對 還是有一點汙染 我們沒有說製程是完美的」
「所以它是相對的綠色」
「對對」
台灣德國萊因營運長 曾寶島:「即使科技已經如此進步 但這一切才剛剛起步,我們要改變生產的方式,改變消費的方式,消費者必須靠我們自己。如果我們無可避免必須消費,就只能盡量購買有標章,在製程中汙染較少的商品,只有當綠色成為主流選項,未來才可能改變方向。」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Read more
輪迴一 廢輪胎重生之路
- Article Details
eginning in 1989, the EPA initiated a recycling program for used tires in Taiwan. Prior to Lunar New Year this year, two of Taiwan’s biggest users of recycled tires, temporarily suspended operations disrupting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of used tires, causing them to pile up throughout Taiwan. Here is our in-depth report into this problem.
台灣的廢輪胎,從1989年開始,是環保署的指定回收項目,但今年農曆過年前,最末端的兩大主要再利用機構同時停爐歲修,也就是暫停收貨,導致廢輪胎流向無法正常消化,各縣市的輪胎堆積如山,一起來看看問題所在。 Read more
2016,07/21 福建環保種子來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1日(四)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2016,07/21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1日(四)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2樓)
Read more
週三, 20 七月 2016
向陽人生入人心慈濟家庭入人群
- Article Details
正如大愛廣播節目名稱〈點亮心光〉,與受訪者林天送「向陽人生」的故事般,彼此契合、幸福美滿!4月19日下午,當主持人於節目開頭問及家庭幸福的關鍵,「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這八個字就是答案!
林天送一家人之間遇到問題及困難時,因為有相同的理念和語言,溝通上的時間自然就會縮短許多,彼此有志工勤務時,都可以相互成就,因為身處同一個志工環境,不需細言、多語,家人心中都有唯一的方向---佛法,重要的關鍵就是 證嚴上人的教導及師兄師姊的相互勉勵,讓家裡三位小孩都是在慈濟中被『愛』大的,所以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都願意投入慈青;並且兩個女兒都職志合一及授證委員。小孩目前各有家庭與工作,能了解現階段的他們有需努力的方向,平時跟師姊就有共識要支持小孩,給小孩補位,讓他們感受到家裡是最溫暖的。
天送年輕時罹患憂鬱症,當時如何走出低潮呢?唯一答案就是「面對」。就醫吃藥、天天運動,至今已維持20年;閱讀勵志書籍,因為 證嚴法師開示『簡單的道理、單純的心、做就對了!』這句話開啟了慈濟路。最重要是家人、朋友的陪伴、師姊的全心照顧。研究報告曾顯示身心症患者病情會時好時壞,起起伏伏、甚至復發,如能加入修行的慈善團體當志工、為人群付出,例如做環保,可減少復發機率,甚至永不復發,天送從36至今56歲已20年來沒有復發過,原因是停藥以後加入慈濟當志工,快樂多於煩惱,平均起來快樂比較多,這是最重要的。
2010年在大愛台〈菩提心要〉節目中,看到金門第一顆種子李國銘師兄穿著白底黑字請看大愛台的T恤,當時覺得很有同感與共鳴,直到2011年2月,天天運動的天送突然想到,每天慢跑同樣都是穿一件T恤跑30分鐘,為何不善用同樣的精神理念,只要一個有緣人深受「請看大愛台」這5個字的感動,就是做一件好事、多一個人收看大愛台。因為大愛台是一股清流的電視台,應該大大的宣導,上人的佛法生活化持續24小時播放,如能讓全世界的人多看大愛台,要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是指日可待的。
如同見證師姊分享形容天送是「一想、二做、三成功」的人,一念心的心動即想立刻行動,因此經與板橋師兄師姊凝聚共識,並與大愛台何建明副總監聯繫並獲支持,進而聯繫大愛感恩科技協助製作,由於布料來自回收寶特瓶做的,全省許多環保菩薩是用心用愛一支一支拾起,清洗乾淨後一一進行拆解/分類/分色,而每位環保菩薩背後都有一部感人的故事,舉例:眼盲/耳聾/殘障的環保菩薩還是排除障礙天天做資源回收。這是一件有靈魂、有愛心的袈裟T恤,不是一般世俗的T恤,無法用金錢衡量貴和便宜。而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每年投資與盈餘100%回饋給慈濟基金會投入社會公益,這種企業是有愛心有社會責任的公司。
大愛廣播〈點亮心光〉【向陽人生】林天送師兄
菩薩家庭,美滿人生。但他曾經憂鬱,但因為進入慈濟有了不同的改變。因為看到金門李國銘老師穿著白底黑字請看大愛台的T恤,有所共鳴,於是製作了1000多件「請看大愛台」的白色T-Shirt,邀請志工一起推廣清流媒體。
大愛感恩科技 林慧萍 台北市北投區報導
Read more向陽人生入人心慈濟家庭入人群
- Article Details
正如大愛廣播節目名稱〈點亮心光〉,與受訪者林天送「向陽人生」的故事般,彼此契合、幸福美滿!4月19日下午,當主持人於節目開頭問及家庭幸福的關鍵,「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這八個字就是答案!
林天送一家人之間遇到問題及困難時,因為有相同的理念和語言,溝通上的時間自然就會縮短許多,彼此有志工勤務時,都可以相互成就,因為身處同一個志工環境,不需細言、多語,家人心中都有唯一的方向---佛法,重要的關鍵就是 證嚴上人的教導及師兄師姊的相互勉勵,讓家裡三位小孩都是在慈濟中被『愛』大的,所以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都願意投入慈青;並且兩個女兒都職志合一及授證委員。小孩目前各有家庭與工作,能了解現階段的他們有需努力的方向,平時跟師姊就有共識要支持小孩,給小孩補位,讓他們感受到家裡是最溫暖的。
天送年輕時罹患憂鬱症,當時如何走出低潮呢?唯一答案就是「面對」。就醫吃藥、天天運動,至今已維持20年;閱讀勵志書籍,因為 證嚴法師開示『簡單的道理、單純的心、做就對了!』這句話開啟了慈濟路。最重要是家人、朋友的陪伴、師姊的全心照顧。研究報告曾顯示身心症患者病情會時好時壞,起起伏伏、甚至復發,如能加入修行的慈善團體當志工、為人群付出,例如做環保,可減少復發機率,甚至永不復發,天送從36至今56歲已20年來沒有復發過,原因是停藥以後加入慈濟當志工,快樂多於煩惱,平均起來快樂比較多,這是最重要的。
2010年在大愛台〈菩提心要〉節目中,看到金門第一顆種子李國銘師兄穿著白底黑字請看大愛台的T恤,當時覺得很有同感與共鳴,直到2011年2月,天天運動的天送突然想到,每天慢跑同樣都是穿一件T恤跑30分鐘,為何不善用同樣的精神理念,只要一個有緣人深受「請看大愛台」這5個字的感動,就是做一件好事、多一個人收看大愛台。因為大愛台是一股清流的電視台,應該大大的宣導,上人的佛法生活化持續24小時播放,如能讓全世界的人多看大愛台,要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是指日可待的。
如同見證師姊分享形容天送是「一想、二做、三成功」的人,一念心的心動即想立刻行動,因此經與板橋師兄師姊凝聚共識,並與大愛台何建明副總監聯繫並獲支持,進而聯繫大愛感恩科技協助製作,由於布料來自回收寶特瓶做的,全省許多環保菩薩是用心用愛一支一支拾起,清洗乾淨後一一進行拆解/分類/分色,而每位環保菩薩背後都有一部感人的故事,舉例:眼盲/耳聾/殘障的環保菩薩還是排除障礙天天做資源回收。這是一件有靈魂、有愛心的袈裟T恤,不是一般世俗的T恤,無法用金錢衡量貴和便宜。而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每年投資與盈餘100%回饋給慈濟基金會投入社會公益,這種企業是有愛心有社會責任的公司。
大愛廣播〈點亮心光〉【向陽人生】林天送師兄
菩薩家庭,美滿人生。但他曾經憂鬱,但因為進入慈濟有了不同的改變。因為看到金門李國銘老師穿著白底黑字請看大愛台的T恤,有所共鳴,於是製作了1000多件「請看大愛台」的白色T-Shirt,邀請志工一起推廣清流媒體。
大愛感恩科技 林慧萍 台北市北投區報導
Read more跨海學習分類活 樂在環保忘病苦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在台灣推動環保已經26年,持續有國外人士親自參訪學習。來自南京的兩位慈濟志工,把握到台灣參訪機會,(6/3)到台北市內湖環保站學習;新北市南山國中160位學生,(6/5)則是到雙和聯絡處的環保教育站,親自體驗回收分類有多麼重要。
錄音帶,對於國中生來說,可能有點陌生了;但拆解後分類,對於地球的幫助,他們邊做邊體悟。尤其,在慈濟雙和聯絡處的環保教育站裡,寶特瓶、水果套袋的數量,遠比想像的還要多。
南山國中教師 李沅鴻:「他們(學生)自己應該要知道說,其實我們會產生如此大量的垃圾,那我們平常就應該要先做好。」
怎麼做,很簡單。
南山國中學生 李婕琳:「(如果我們口渴了怎麼辦)就盡量自己帶水壺出門。」
慈濟在台灣推動環保,26年來(1990年起)陸續有國外人士親臨學習。來自南京的退休生物老師汪錫銀,已經是慈濟志工,雖然罹患肺腺癌(四年前、第四期),但學習和付出,仍然是她的生活重心。
慈濟志工 汪錫銀:「我們南京比較粗(分類),目前我們就是碎紙類、報紙類和硬紙殼到這裡來,它可以分為五類,特別是紙類,分成了大白小白和廣告紙,這樣一來,我個人感覺它在到了造紙廠,它的能源的使用就會進一步地減少。」
羅培勤、汪錫銀兩位在花蓮靜思精舍停留八天後,把握這一趟的最後一天,在內湖環保站,把更多環保知識,帶回南京。
真善美志工 連建鑫 楊素雲 陳正枝 台北報導 Read more
長者樂活做環保 休閒活動好去處
- Article Details
位在桃園龜山的「佳治環保站」,2005年啟用至今已經11年。當年,環保老菩薩「陳蘇(ㄘㄨㄚˋ)治」知道慈濟志工苦苦找不到適合的環保地點,便向女兒提議(也是慈濟志工的陳淑麗),把自家停耕已久的田地提供出來,做為環保站,讓附近老人家有處可去。11年來,環保志工們不休息;而這位已經91歲的銀髮奶奶,也和自己的堂弟媳、弟媳,妯娌三人天天付出、天天開心。
走過11年歲月的「佳治環保站」,是龜山區裡一個銀髮族好去處。
環保志工 陳蘇(ㄘㄨㄚˋ)治:「(妳每天來這裡做環保嗎),對啊 不然閒閒的,老人家沒工作啊。」
這一塊寶地,是91歲的陳蘇(ㄘㄨㄚˋ)治、和女兒「陳淑麗」提供使用。
環保志工 陳蘇(ㄘㄨㄚˋ)治:「聽說找不到地(做環保站),早期是田 不耕田後就變成芒草林,我就帶(慈濟志工)來看地,問他們覺得如何 (慈濟)就來搭建,來看 來建(環保站)。」
環保護地球的心,妯娌三人,每天相約來實踐。
成堆的寶特瓶,拆解分類、得心應手。
環保志工 張明珠:「活動 活動啦 活著就要動,對吧 那妳也要趕快來動。」
環保志工 陳黃寶珠:「我會吃飯 會做 不會說啦。」
做一天、賺一天,九旬阿嬤帶頭,談笑風生好過日。
環保志工 陳蘇(ㄘㄨㄚˋ)治:「來這裡 大家圍過來,發心要來幫忙做。」
游鈺璇 陳鴻運 李美儒 真善美志工-桃園報導 Read more
勿輕易丟棄 年剩食產值有38億
- Article Details
正是吃晚餐的時間,您家裡有吃不完的廚餘嗎?今天起我們推出零廢棄社會系列報導,首先看到的就是廚餘,照道理說,廚餘應該被丟棄再回收車,交給畜牧業者煮成動物飼料,可是看看這份統計,焚燒戴奧辛污染。
根據統計,全台的便利商店、量販店和超級市場,每年過期的廢棄食品,高達三萬六千多噸。這些剩食浪費,超過38億元,換算成營養午餐的餐費,可以讓34萬名弱勢家庭的孩子,吃上一整年。由於剩食問題嚴重,政府最近跨部門展開「搶救剩食」政策,準備修法將食品通路商和餐飲業的剩食,納入法條管理,精準掌握流向和數量。今天的專題,帶您一塊來檢視,國內賣場的剩食狀況,以及改善的空間。
消費者 李女士:「都會先把它剝掉 (為什麼),因為外面的菜葉比較老。」
消費者不要的菜葉,命運如何?
記者 張澤人:「這些不要的葉菜,被丟進了垃圾桶,由於裡面混雜塑膠袋,業者很難完全回收分類,因此被當成廢棄物。」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專員 沈寶莉:「政府它其實沒有一個,比較嚴謹的機制,去讓他們(業者)比如說超市、賣場,他必須要去回報這些即期品,還是過期品的數量,以及它們的流向在哪裡,也沒有一個強制的規定。」
剩食流向不明,有些被消費者吃下肚,問題披露之後,各縣市環保和衛生單位,加強稽查。
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 王美文:「發現業者針對於他這些過期食品,或是廚餘委託清除處理的時候,有一部分可能是,沒有簽訂合約,甚至有的是,沒有做成清運處理的紀錄。」
5家量販店業者的廚餘申報數量,和稽查事實不符,環保局祭出24萬元罰款。
大賣場公關經理 何默真:「台北市是幾乎沒有一家,可以合格處理(廚餘)的(廠商)部分,新北(市)大概只有4~8家(合格廠商),這些處理廚餘的廠商,其實是不太足夠我們需要的。」
合法執照的畜牧業者,沒辦法處理全台食品通路的剩食量。環保署統計,國內去年的廚餘回收率,只8.37%,也就是說:還有很多可回收的廚餘,被賣場和消費者、當成垃圾丟棄,送進焚化廠。
逢甲大學綠能發展中心組長 賴奇厚:「廚餘裡面含有氯化鈉的成分,這部分會產生戴奧辛的疑慮,所以這部分來講,焚化處理是最不好的,一種處理方式。」
家庭製造的廚餘,40%混入一般垃圾,一起被送進焚化爐燒掉,這比拿來做堆肥、當飼料還浪費。
「主婦聯盟」調查:超市每年的剩食總額,為7 億多元,而量販店的剩食量更多,是超商的4倍,光是食品通路,每年有38.1億元的食物,白白浪費。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專員 沈寶莉:「通路商這邊,他們就希望說,提供一個你(消費者)一進賣場,就是貨架都是滿的,我不能夠有缺貨的情形,可是消費者的荷包其實有限。」
供大於需,於是吃不完、賣不掉的食物一大堆。量販店和超商的剩食處理,42%賣給養豬戶當飼料;21%減價促銷;5%退回供應商;但有29%被當成生活垃圾焚化。
環保署廢管處長 吳盛忠:「(食品)還沒有變成廢棄物之前,能夠充分的利用,減少進入廢棄物這個體系。」
過去的廚餘管理,政府只要求業者清除乾淨,並且申報數量,對於剩食的「產源」,沒有任何規範,直到最近才跨部會、展開「搶救剩食」策略,準備修法把「產源」的申報責任,納入法規管理,只要是丟棄的食材,都得追蹤數量和流向。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專員 沈寶莉:「請第三方公正的公司,來幫他們(食品通路)企業,做一個叫食物浪費的查核,知道浪費的情況之後,對症下藥。」
從食品進貨的源頭,精準把關,才是減少剩食的根本方法。您我的幸福餐桌,不是擺滿豐盛的菜餚,而是夠吃營養就好,為地球村的挨餓人民、做出實際改變。
採訪撰稿:張澤人 王以謙
攝影剪輯:郭繼宗 林立一 Read more
廚餘堆肥大翻身 科技再造變綠能
- Article Details
去年一年內,台灣回收的廚餘,三成做成「堆肥」,將近七成用來養豬,不過,每當口蹄疫情爆發時,用來養豬的廚餘飼料,可能淪為病菌傳染的溫床,因此政府加強把關畜牧業的廚餘殺菌衛生。而當作「堆肥」用途的廚餘,經常有惡臭和髒亂的困擾。不過,中興大學研發的新型堆肥法,有別於傳統堆肥法要放置三個月發酵,只需要三小時內就可完成。而逢甲大學的綠能中心,則是研發了廚餘變氫能的綠色科技。
食品通路的剩食,先收集到桶子,然後運到養豬場。
大塊的廚餘、經過粉碎機,變成碎屑,接下來的高溫殺菌,才是關鍵。
合法畜牧業者 陳先生:「萬一拿到有口蹄疫的病毒(廚餘),要經過高溫蒸煮之後,就消滅(病菌)了,才不會有這種(疫情)風險。」
記者 張澤人:「量販店和超商的廚餘,經過合法業者的高溫烹煮之後,就會變成這種液態的飼料,可以直接給豬吃。」
台中市環保局稽查員 姚宗育:「大賣場他們這種產出的廚餘,他的處理方式給養豬場,但是養豬場必須要有,再利用(合法執照)的身分。」
非法養豬戶、比合法畜牧業者,多得多,一旦業者沒有通過政府認證,在廚餘滅菌過程、就可能不完全,引發口蹄疫情風險。
去年一年內,全台的廚餘回收量、為六萬多噸,67%用來養豬,其餘當作「堆肥」。
有別於傳統的堆肥法,中興大學這項新技術,很不一樣。
中興大學土環系教授 楊秋忠:「把酵素同時加進來,在3小時內就可以,解決廚餘的問題,就可以變成肥料。」
這套新技術,利用酵素分解廚餘,只需要3小時,就把廚餘變堆肥,而傳統的堆肥法,利用微生物分解,需要2~3個月,才能轉變成堆肥。
中興大學土環系教授 楊秋忠:「這個設備一天可以,處理2.5噸的廚餘,一般傳統的(廚餘堆肥法),需要10倍的面積這麼大,而且還會造成惡臭,這些環境汙染的問題。」
堆肥技術、露出曙光,但全台其他人,還是用老方法、製作堆肥。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專員 沈寶莉:「環保署自己也說,(堆肥產品)其實沒有非常暢通,所以說到底這些廚餘,去做了堆肥以後,是不是真的有一個很好的去處。」
堆肥產量過剩,但拿來當作「生質能源」的話,卻很搶手。
環保署廢管處長 吳盛忠:「掩埋場以前可能,垃圾沒有分類,所以很多像廚餘,都進去(掩埋)了,所以就有很多有機物(發酵),所以它(掩埋場)有點像「厭氧發酵」,產生沼氣是這個原因。」
政府計畫四年後,在台北市興建一座廚餘製造甲烷的能源工廠,因為在自然環境下,廚餘會被細菌分解,產生「甲烷」氣體,俗稱「沼氣」。其實在實驗室,廚餘還會產生另一種有用能源「氫氣」。
逢甲大學綠能科技學程碩士生 呂京錞:「將我們的廚餘,從原料的部分,利用馬達抽到這個產氫槽裡面,利用產氫菌,將我們的原物料分解,會產生氫氣。」
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逢甲大學的綠色能源工廠,最高一天可以處理
2公噸的有機廢料,製造4000公升的氫氣,當作能源。」
氫氣燃料,不只可以驅動玩具車,真實世界的汽車,也能使用。
台灣廠商研發的「氫能車」,風馳電掣的駕馭感,不輸給一般車輛。
環保署廢管處長 吳盛忠:「它(這種技術)不是像我們,從石化燃料去(提煉),把好久以前的這個(原油)挖出來,然後製造溫室氣體,假如說用這個(剩食)生質技術,溫室氣體排放是零。」
廚餘可作為「綠色能源」,但目前的成本過高,無法和汙染大地的化石燃料競爭。在全球糧食環境、日益惡化當下,減少剩食浪費,才是釜底抽薪的最好方法。
採訪撰稿:張澤人
攝影剪輯:郭繼宗 Read more
廢鐵的春天一 廢鐵去哪裡
- Article Details
We begin the second portion of our program with a look on recycling.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from Taiwa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Taiwan’s total rate of recycling in 2015 was around 55 percent. Recycled scrap metal has also shown a steady increase over previous years. Steel is one of the easiest and most cost-effective materials to recycle, with a recovery rate of 94 percent, and the capability of being recycled countless times. Overall, recyclable steel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in Taiwan. Let’s take a look at how the scrap metal is recycled.
第二個專題,相關回收的議題,根據台灣環保署統計,2015年全台資源回收率達到百分之55,尤其是過去被稱為破銅爛鐵等金屬廢棄物,回收量更是一直增加,以最便宜的鋼鐵來說,回收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四,不限次數的回收再利用,鋼鐵回收是臺灣重要的資源,一起來看看這些廢鐵,如何被回收的。 Read more
多元環境教育 桌上遊戲增趣
- Article Details
主題為「從桌遊開始的環境教育」係由台北市環境保護局主辦的「臺北市優質環境教育場所增能專班」,六月底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邀請專業講師講授環教桌遊開發的技巧,透過遊戲方式促使學員學習,將學習成果帶回去場域,並加強教案之規劃與管理實務。大愛感恩科技經營規劃室歐美圓、資訊部陳巍少、黃勁惟前去學習。什麼是『桌遊』?若未經說明,大家可能被暑假鋪天蓋地的『手遊』(手機線上遊戲) 電視廣告所影響,認為這是一種在PC上玩的線上遊戲。其實,『桌遊』的確是桌上遊戲,不過,又稱為『不插電遊戲』。每一個人、從小到大,一定都玩過。一般常見的『桌遊』有棋類的,包括象棋、圍棋、跳棋;紙牌類的,包括撲克牌;圖版遊戲,包括大富翁等。
講師陳人平是畢業於國立海洋大學、曾擔任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主任。陳人平分享設計桌遊的小秘訣:1.傳達的內容;2.適用對象;3.假設對象的條件;4.遊戲的改變,更要去思考如何設計會讓人想玩,會讓人成長,會想要再玩,快樂才是一切的根本。而寓教於樂則是環境教育的目的。好,先問一下大家:「您曾玩過幾種桌遊呢?」陳人平補充說明,目前全世界大約有80,000多套桌遊,專家們更將之分為八大類,(1)抽象遊戲Abstract Games、(2)兒童遊戲Children’s Games、(3)可定制遊戲Customizable Games、(4) 家庭遊戲Family Games、(5) 聚會遊戲Party Games、(6)策略遊戲Strategy Games、(7) 主題遊戲Thematic Games 及 (8)戰爭遊戲War Games。
大愛感恩科技歐美圓分享:「上完這堂桌遊課,得到許多啟發,建議未來大愛感恩可以在參訪時,規劃一個互動單元,利用桌遊帶入參訪主題,更充分利用環保議題,製作屬於大愛感恩科技的系列桌遊,年齡方面可針對環保志工、國小學生設計適合的遊戲,以有趣為主,在遊戲中可間接帶入環保、保護地球,將正確的觀念置入,讓參訪結束時,還可以在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臺灣近幾年,政府為推動環境教育,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鼓勵具有豐富生態或人文與自然特色之空間、場域、裝置或設備之場所,能整合環境教育專業人力、課程方案及經營管理,以提供環境教育之專業服務。
2014年大愛感恩科技榮獲國家環境教育獎及企業環保獎等殊榮,專家學者鼓勵若大愛感恩能進一步申請環境教育場域認證,在環境教育領域積極推廣,整合環境教育專業人力、課程方案及經營管理,用以提供環境教育專業服務之具有豐富自然或人文特色之空間、場域、裝置或設備,提升場域本身的環境教育核心與服務品質,可以使環境教育可成更加多元化,將大愛環保理念傳遞出去,有利為臺灣環保教育發揚光大。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中正區報導
多元環境教育 桌上遊戲增趣
- Article Details
主題為「從桌遊開始的環境教育」係由台北市環境保護局主辦的「臺北市優質環境教育場所增能專班」,六月底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邀請專業講師講授環教桌遊開發的技巧,透過遊戲方式促使學員學習,將學習成果帶回去場域,並加強教案之規劃與管理實務。大愛感恩科技經營規劃室歐美圓、資訊部陳巍少、黃勁惟前去學習。什麼是『桌遊』?若未經說明,大家可能被暑假鋪天蓋地的『手遊』(手機線上遊戲) 電視廣告所影響,認為這是一種在PC上玩的線上遊戲。其實,『桌遊』的確是桌上遊戲,不過,又稱為『不插電遊戲』。每一個人、從小到大,一定都玩過。一般常見的『桌遊』有棋類的,包括象棋、圍棋、跳棋;紙牌類的,包括撲克牌;圖版遊戲,包括大富翁等。
講師陳人平是畢業於國立海洋大學、曾擔任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主任。陳人平分享設計桌遊的小秘訣:1.傳達的內容;2.適用對象;3.假設對象的條件;4.遊戲的改變,更要去思考如何設計會讓人想玩,會讓人成長,會想要再玩,快樂才是一切的根本。而寓教於樂則是環境教育的目的。好,先問一下大家:「您曾玩過幾種桌遊呢?」陳人平補充說明,目前全世界大約有80,000多套桌遊,專家們更將之分為八大類,(1)抽象遊戲Abstract Games、(2)兒童遊戲Children’s Games、(3)可定制遊戲Customizable Games、(4) 家庭遊戲Family Games、(5) 聚會遊戲Party Games、(6)策略遊戲Strategy Games、(7) 主題遊戲Thematic Games 及 (8)戰爭遊戲War Games。
大愛感恩科技歐美圓分享:「上完這堂桌遊課,得到許多啟發,建議未來大愛感恩可以在參訪時,規劃一個互動單元,利用桌遊帶入參訪主題,更充分利用環保議題,製作屬於大愛感恩科技的系列桌遊,年齡方面可針對環保志工、國小學生設計適合的遊戲,以有趣為主,在遊戲中可間接帶入環保、保護地球,將正確的觀念置入,讓參訪結束時,還可以在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臺灣近幾年,政府為推動環境教育,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鼓勵具有豐富生態或人文與自然特色之空間、場域、裝置或設備之場所,能整合環境教育專業人力、課程方案及經營管理,以提供環境教育之專業服務。
2014年大愛感恩科技榮獲國家環境教育獎及企業環保獎等殊榮,專家學者鼓勵若大愛感恩能進一步申請環境教育場域認證,在環境教育領域積極推廣,整合環境教育專業人力、課程方案及經營管理,用以提供環境教育專業服務之具有豐富自然或人文特色之空間、場域、裝置或設備,提升場域本身的環境教育核心與服務品質,可以使環境教育可成更加多元化,將大愛環保理念傳遞出去,有利為臺灣環保教育發揚光大。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中正區報導
2016,07/20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20日(三)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2樓)
Read more
週二, 19 七月 2016
珍惜資源不浪費 愛護環境皆有責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志工和屏東市公所合作共同推動「清靜在源頭」,今年到五月為止,已經讓回收率達到百分之四十三,證嚴上人行腳屏東,除了對這項合作表達支持外,更給予鼓勵!
證嚴上人行腳屏東,除了關懷慈濟志工,還有另一個重點,屏東市公所和慈濟志工共同推動的「清靜在源頭」資源回收作業。
屏東市長 林亞蒓:「目前為止到五月分為止,回收率已經達到43%,所以回收率是一年一年的增加,我想這是一個進步的,資源回收的數字,那我們今年也希望說,可以做得更好。」
屏東市長率領的團隊,分享回收成果,今年一到五月的資源回收量,跟去年同期比較,明顯增加6483公噸,垃圾焚化量相對減少。
證嚴上人開示:「吃剩的(食物)把它丟掉,除了造成衛生的汙染,再來是蚊蟲孳生,現在登革熱,我們都很擔心。」
一再提醒,落實清靜在源頭,回收確實分類、避免浪費食物,還有危險物品特別標示,要讓地球不生病,是大家的責任,也期許透過主管機關的宣導呼籲,讓環境可以更好。
朱怡蓉 王昭中 屏東報導 Read more
關懷長者.分類資源 最好生命教育
- Article Details
新加坡慈濟大愛幼教中心利用學校假期,帶著三歲至六歲小朋友參訪義診中心和環保教育站,讓孩子們了解醫療志業和環保志業。孩子們學習關懷和服務義診中心的長輩,也在環保站動手做資源分類。這些新體驗,讓孩子們的假期變得更有意義。
親身體驗中醫療法,新加坡慈濟大愛幼教中心五歲和六歲班的小朋友,利用假期,參訪義診中心。
幼教學生 潘懿芯:「醫生叔叔講很多東西,還有那個放在(手臂),壓壓壓這些弄你的血上來。」
聽完醫生叔叔的講解,孩子們也有回饋。
唱完歌再來個按摩服務,孩子們熱情的表現,阿公阿嬤都被逗樂了。
義診中心病患 陳太太:「他們沒有來時,(這裡)不熱鬧的靜靜的,很幸福(他們)很可愛。」
幼教學生 潘懿芯:「他們很老了我們就幫他按摩。」
大愛幼教中心主管 戴鈺郿:「因為我們一直講,慈濟是慈善團體,這樣跟他講他們是很難了解的,我們只好把他帶來義診中心,讓他知道其實慈濟除了做慈善,還有所謂的義診中心,為這些阿公阿嬤附近居民服務。」
資源分類,用小朋友熟悉的飲料罐講解。在環保站,實地動手做。
幼教學生 許芯瑜:「(怎樣分)碟放這裡盒子放那邊,紙放這邊(亂了會怎樣),會找不到了。」
慈濟志業體巡禮,學習愛護身邊人事物。
李嘉儀 姚凌凌 新加坡報導 Read more
資源回收一舉數得 傳遞愛護地球
- Article Details
為了防治登革熱,以及加強資源回收拯救地球的觀念,屏東市公所,特別邀請慈濟志工,前來替140名里長和里幹事宣導,希望借重慈濟在屏東市,實行兩年的屏東夜間資源回收經驗,提升市民觀念,一起動手做環保。
行動劇:「我趕時間啦,就給你們處理,你們慢慢用。」
慈濟志工以行動劇,來呈現屏東市夜間資源回收,最常遇見的狀況。
以行動劇:「你的便當盒都長蟲了(是喔),可以之後吃完之後,擦嘴之後,可以再擦一下(便當盒),這樣可以嗎。」
慈濟基金會在屏東市推動的清淨在源頭,定時定點資源回收已經實施兩年,不過還是有多民眾仍不清楚回收的概念,志工廣邀市民能一起學習外,也藉此希望消滅現在猖狂的登革熱。
屏東市公所主秘 李英宗:「環保局又發文來說,他們預估專家在預估今年度的,屏東縣的登革熱會非常的嚴峻。」
屏東市長 林亞莼:「市民的教育開始,希望讓市民更清楚,資源回收的項目,和資源回收的好處,這是一個救地球的一個,很好、很好的概念。」
在屏東市公所舉辦的登革熱防治和資源回收宣導,特別邀請慈濟志工,經驗分享,透過節能減碳,愛地球外,也要民眾把回收分類,當是投撲滿,一起存下善心和善行。
真善美志工 戴敦仁 屏東報導 Read more
祝融之災毀家園 平安即福懷感恩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古晉一個村子發生火災,慈濟照顧戶官秋妮的家,被燒成灰燼,所幸屋內4人全都平安逃離火場。初步懷疑是電線走火引發大火,讓人不捨的是,慈濟志工原本已經在為官秋妮,進行房子翻新的工程,如今計畫告吹,官秋妮目前只能暫住鄰居家,志工關懷官秋妮時,也允諾會盡快重建房子。
失火的民宅是慈濟照顧戶官秋妮的家。房子被大火燒剩四面牆。幸好意外發生時,官秋妮及時帶著3名子女逃離火場,過程中卻不小心弄傷自己。
慈濟照顧戶 官秋妮:「我什麼都沒有想到 只想那個,煤氣桶會弄別的家庭(波及鄰居),我快快進去把煤氣桶拿出來,丟到外面去 過後我要,倒回來拿照片 拿不到,(手)就給火弄到(燒傷) 。」
家中財物已燒成灰燼,慈濟志工第一時間前往關懷,送上毛毯與祝福金。
慈濟志工 洪賽珍:「那個時候已經燒到七七八八,之後我就看到她手跟肩膀, 頸項那邊燙到 燙到滿嚴重,我就去隔壁找蘆薈,打算去跟她敷一下,給她不要這樣痛。」
火災前幾天,志工還在幫官秋妮進行房子翻新,沒想到這場意外改變了計劃。志工馬上重新規劃,為官秋妮重建房子。
慈濟志工 貝秀群:「供應商是我的親戚,他是開五金行 我帶他來看,看他是否可以供應這些(材)料,然後我會畫圖 圖畫好,以簡單 不要再做木的(房子),要用那個磚塊。」
失去有形的家難免傷痛,但志工無形的愛會持續相伴,讓官秋妮重新恢復正常生活。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逆轉塑膠袋一 塑膠袋變祡油
- Article Details
Plastic bags are part of most people’s everyday life. It was invented by an Austrian scientist back in 1902. The Plastic bags’ molecular chain can not be easily broken and doesn’t degrade easily either. Unfortunately, these characteristics also mean they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o burning or burying them as methods for disposal, Taiwan is now actively seeking inspiration from other places such as the U.S. space agency which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turn plastic material into fuel, becoming a sort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塑膠袋是生活中高度使用的東西是奧地利一名科學家在1902年發明的,膠袋的分子鏈不易破壞、不腐壞的特性,對環境造成的壓力極為龐大,除了焚燒或掩埋之外,台灣現在也有人從美國太空總署的研究尋找靈感,找到把塑膠袋逆轉成柴油的方法,讓塑膠袋回歸成為再生能源。 Read more
2016,07/19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9日(二)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2樓)
Read more
週一, 18 七月 2016
減塑‧加速 減少塑膠‧加速進行
- Article Details
其實我們每天都會使用很多的塑膠製品,而這些塑膠製品都會造成環境問題;大愛感恩科技以『回收好,不用更好!」理念,希望透過網路聯署方式,邀請大家響應『減塑‧加速』活動,希望每一個人從自身開始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並且達到清淨在源頭的理念;今天特別邀請大愛感恩科技經營規劃室楊竣翔師兄分享如何在生活中減少塑膠。
根據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統計,臺灣每一個人每一天平均使用2.7個以上的塑膠袋,臺灣有2千3百萬人,一年下來就用掉180億個塑膠袋;全世界每年下來製造8百萬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相當於有82個臺灣面積的垃圾流入我們的海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出門買菜、買早餐,都有可能使用到塑膠袋,雖然人人都知道環保很重要,但有時候還是會不小心使用到塑膠袋,更別說沒有環保意義之下,塑膠袋的濫用就成了一個很不好的習慣。
這些塑膠可能都流進海洋,與寶特瓶一樣,埋進土體裡都千年不化,永遠都在我門居住的環境,並且造成環境汙染。希望透過一些影片,我們看到這些塑膠垃圾流進海洋,例如塑膠袋在海洋中看似水母,鯨魚、海龜等以水母為食物的生物,在海中無法明確辨識什麼是塑膠袋、什麼是水母,最後擱淺在沙灘上,肚子中的往往是一片烏漆抹黑的塑膠垃圾,看了都非常不捨,證實垃圾問題正威脅海洋生物;有隻海龜的鼻子卡住一支吸管,人類為了拯救海龜將吸管抽出,流出滿滿的鮮血,不只吸管,還有塑膠叉子、湯匙等一次性餐具,當幫它拔除這些東西時,是多麼多麼的痛苦,如同你身上被中劍之後活生生拔出的痛苦;還有一隻海龜的排泄處卡著一片塑膠袋,可能很久無法正常的排洩,樣樣的影片就是希望有更多人意識,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正在崩壞,人類無止盡使用大自然的資源,但所製造出來的垃圾,正威脅著其他生物的生存。
減少塑膠的使用是刻不容緩,在臺灣的文化有各式各樣的小吃、攤販等等,以及外食的習慣,使用塑膠袋的機會很大。所以當初大愛感恩在企劃構思可不可以舉辦一個活動,邀請更多人響應『減塑運動』,現代網路科技便利,透過網路聯署的方式邀請大家來響應,因為網路聯署不受限於時間、空間,不用特定的人,在特定時間,到特定的現場,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響應減塑運動。
如何找到活動?只要在FB臉書(社群媒體)搜尋『大愛感恩科技』就能找到大愛感恩科技粉絲專頁,在聯署活動期間『減塑‧加速』活動都在粉絲頁的置頂文章,只要點擊進入按我要參加就可以與我們一起響應。為了這個活動,大愛感恩科技特別製作一個活動專頁,在活動專頁中可以看到有關海洋垃圾的影片,更可以透過這些影片連接,分享給身旁的親朋好友,邀請更多人響應『減塑‧加速』活動。
如何加入活動?只要拍攝自己如何減少塑膠的使用,例如自備環保杯、環保筷、購物袋等,都能上傳專頁與其他人分享,最後還有精美小禮品贈送,鼓勵人人共同響應,也期許大家可以持之以恆,把這次的活動變成運動,將環保真正落實在生活當中。雖然活動期限很短,但希望它是一個長時間的運動,就是透過這次的契機,改變人人的生活習慣,真正將環保落實在生活當中。
環保很重要!大愛感恩科技透過網路推廣方式,讓更多人知道,平常使用的塑膠雖然很方便,使用起來沒感覺,等到它變成垃圾,一不小心就可能流進大海,造成生態危機。邀請您響應『減塑‧加速』,減少塑膠的用量,加速進行拯救地球,邀請更多人來守護地球。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區報導
** 《環保愛地兒》 (IDEA) **
【本週專訪】呂怡德師兄
【節目時間】 2016/7/19(二) 15:30~15:50
【訪談主題】2016天津名品展
【線上收聽】http://www.daai.tv/daai-web/live/radio.htm
Read more
減塑‧加速 減少塑膠‧加速進行
- Article Details
其實我們每天都會使用很多的塑膠製品,而這些塑膠製品都會造成環境問題;大愛感恩科技以『回收好,不用更好!」理念,希望透過網路聯署方式,邀請大家響應『減塑‧加速』活動,希望每一個人從自身開始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並且達到清淨在源頭的理念;今天特別邀請大愛感恩科技經營規劃室楊竣翔師兄分享如何在生活中減少塑膠。
根據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統計,臺灣每一個人每一天平均使用2.7個以上的塑膠袋,臺灣有2千3百萬人,一年下來就用掉180億個塑膠袋;全世界每年下來製造8百萬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相當於有82個臺灣面積的垃圾流入我們的海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出門買菜、買早餐,都有可能使用到塑膠袋,雖然人人都知道環保很重要,但有時候還是會不小心使用到塑膠袋,更別說沒有環保意義之下,塑膠袋的濫用就成了一個很不好的習慣。
這些塑膠可能都流進海洋,與寶特瓶一樣,埋進土體裡都千年不化,永遠都在我門居住的環境,並且造成環境汙染。希望透過一些影片,我們看到這些塑膠垃圾流進海洋,例如塑膠袋在海洋中看似水母,鯨魚、海龜等以水母為食物的生物,在海中無法明確辨識什麼是塑膠袋、什麼是水母,最後擱淺在沙灘上,肚子中的往往是一片烏漆抹黑的塑膠垃圾,看了都非常不捨,證實垃圾問題正威脅海洋生物;有隻海龜的鼻子卡住一支吸管,人類為了拯救海龜將吸管抽出,流出滿滿的鮮血,不只吸管,還有塑膠叉子、湯匙等一次性餐具,當幫它拔除這些東西時,是多麼多麼的痛苦,如同你身上被中劍之後活生生拔出的痛苦;還有一隻海龜的排泄處卡著一片塑膠袋,可能很久無法正常的排洩,樣樣的影片就是希望有更多人意識,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正在崩壞,人類無止盡使用大自然的資源,但所製造出來的垃圾,正威脅著其他生物的生存。
減少塑膠的使用是刻不容緩,在臺灣的文化有各式各樣的小吃、攤販等等,以及外食的習慣,使用塑膠袋的機會很大。所以當初大愛感恩在企劃構思可不可以舉辦一個活動,邀請更多人響應『減塑運動』,現代網路科技便利,透過網路聯署的方式邀請大家來響應,因為網路聯署不受限於時間、空間,不用特定的人,在特定時間,到特定的現場,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響應減塑運動。
如何找到活動?只要在FB臉書(社群媒體)搜尋『大愛感恩科技』就能找到大愛感恩科技粉絲專頁,在聯署活動期間『減塑‧加速』活動都在粉絲頁的置頂文章,只要點擊進入按我要參加就可以與我們一起響應。為了這個活動,大愛感恩科技特別製作一個活動專頁,在活動專頁中可以看到有關海洋垃圾的影片,更可以透過這些影片連接,分享給身旁的親朋好友,邀請更多人響應『減塑‧加速』活動。
如何加入活動?只要拍攝自己如何減少塑膠的使用,例如自備環保杯、環保筷、購物袋等,都能上傳專頁與其他人分享,最後還有精美小禮品贈送,鼓勵人人共同響應,也期許大家可以持之以恆,把這次的活動變成運動,將環保真正落實在生活當中。雖然活動期限很短,但希望它是一個長時間的運動,就是透過這次的契機,改變人人的生活習慣,真正將環保落實在生活當中。
環保很重要!大愛感恩科技透過網路推廣方式,讓更多人知道,平常使用的塑膠雖然很方便,使用起來沒感覺,等到它變成垃圾,一不小心就可能流進大海,造成生態危機。邀請您響應『減塑‧加速』,減少塑膠的用量,加速進行拯救地球,邀請更多人來守護地球。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環保科技吸睛 寶特瓶回收製毛毯
- Article Details
美國新澤西中部的愛迪生市,市政府主辦每年一度的環保活動,除了農夫市場、環保團體、童軍團等等,也邀請慈濟志工參與。志工在攤位上介紹回收物做成的衣物,更以清湖的實際行動做示範。
難忘風災劫!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由愛迪生市政府主辦,一年一度的環保活動,熱鬧登場。
農夫市場、養蜂人、親近大自然的活動攀岩場,都一起共襄盛舉。
慈濟志工用行動宣導環保,活動旁的帕帕雅尼小湖,平常正由他們認養。這天政府安排童軍團也加入清湖行列,短短兩小時,回收了兩大袋瓶罐和六大袋垃圾。
議員登高一呼要重視環保。
國會議員 弗蘭克‧帕隆:「環保議題非常重要,歐巴馬總統才剛,簽署巴黎氣候會議。」
新澤西州眾議員 南希:「我們仍在討論,桑迪風災後的恢復,對新澤西造成的傷害,已經過了好幾年,政府民間的經費,花在重建上的不計其數。」
志工在攤位上,用回收的瓶瓶罐罐當裝飾,向經過的人介紹這些可以做毛毯,民眾驚歎連連。碰到有緣的家庭,志工也介紹竹筒歲月的故事,二十多人領了竹筒,把護生愛物的理念再傳出去。
陳在新 真善美志工-美國報導 Read more
快遞公司愛地球 生活中落實環保
- Article Details
多一人響應就多一份力量。慈濟雪隆志工趁著世界地球日,走入馬來西亞(DHL)國際快遞公司,帶動全體員工響應環保,志工除了分享環保知識,也透過遊戲體驗,期許在場的每一位能在活動結束後,把環保落實生活中。
一張張被抽掉的報紙,要告訴在場每一位,地球的可居住面積因為汙染逐漸縮小。
422地球日,馬來西亞DHL國際快遞公司響應環保不落人後,邀請慈濟雪隆分會志工前來分享與帶動環保。
凱莎娜風災為菲律賓,帶來40年以來最嚴重的水患。
國際快遞公司諮詢主任 佐基歐:「我看過慈濟志工用行動付出,我們甚至曾經幫忙運輸物資,我們決定開始跟慈濟合作,給予慈濟回收物資,支持慈濟,因為我們相信,那是非常接近我們公司,所做的災後恢復管理。」
書類、硬紙皮通通搬上慈濟回收車,快遞公司員工用實際行動來響應環保。
國際快遞公司資深經理 胡冰冰:「有很多人對環保有這個概念,然後也有去做環保,可是我們想帶出更加深一層的是,不是因為你去做環保,所以你可以去買更多的東西,我們要帶出的就是說,你要先少用,拒絕買你不需要用到的東西。」
一個人做環保力量不夠,邀約企業界群體一同落實,這樣才能發揮最大力量,對地球有更大的幫助。
林興來 真善美志工-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病痛纏身無畏懼 堅定心念做環保
- Article Details
而即使生命,被死亡之神預告。顏麗花,是慈濟環保志工,經營早餐店之餘,選擇每週三晚上做環保。兩年前她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已經到第三期,治療期間的痛苦難以言喻,但唯一讓顏麗花掛念的,就是做環保這件事!
環保志工 顏麗花:「就不要想那個疾病,我可以做的,就趕緊來做。」
要快樂過生活,這是顏麗花的目標之一,其實透過外表,看不出來的是,顏麗花罹患淋巴癌第三期。
要把握生活的每一天,顏麗花不只作環保,朝山活動她也盡力參與。受到疾病影響,顏麗花踏出的每一步,都不簡單。
環保志工 顏麗花:「會痛,有時候都不能摸,不過,如果我有出來運動,走一走,就會好一點。」
家屬 蔡政治:「一個月固定都要去做化療,化療跟做標靶,(每個月嗎)對!這樣治療八個月。」
環保志工 顏麗花:「家屬的難過,可以化作愛,我們也可以把我們生病者的愛,做個付出,家屬把愛來陪伴我們,我們把這愛分出去,給得到癌症的人,他們心靈也有膚慰。」
經歷病痛,知道過程的不容易,顏麗花用意志力之外,也身體力行。她希望把愛散播出去,提醒病友,千萬別放棄努力生活!
陳守珍 溫寶琴 沈价妙 真善美志工 台南報導 Read more
中年腦萎漸失智 繪畫班延緩退化
- Article Details
台灣人口老化,長輩記憶力退化的問題得重視,高雄人醫會在社區舉辦記憶保養課程,證嚴上人行腳到高雄,對此表達肯定,更期望多邀請長輩進入環保站做回收,發揮生命價值。
繪畫記憶力保養班上,張基信是最年輕的。
慈濟志工 張基信:「剛來的時候我真的很不自在,好像旁邊那麼多師兄師姊在看我。」
才60歲,慈濟志工張基信確診有腦部萎縮,是慈濟志工的關懷,讓他克服自卑,勇敢參加記憶保養班對抗失智,但他,只是失智問題的冰山一角,只要一篩檢多半都能早期發現。
慈濟志工 葉添浩:「輕度認知障礙表面看起來生活機能都是正常的,表面看起來也是正常的,可是記憶力就是減退,發現說這族群還不少。」
高雄人醫會因此規畫了可動可靜的課程。
台灣人口老化,失智問題得積極面對,除了課程,證嚴上人更希望銀髮族要走出來。
證嚴上人開示:「對老人來講,動動身體,動動腦筋,其實老人家還要讓他有一個生命的價值觀,期待老人家帶進來環保站。」
環保站裡,長輩能做回收,用雙手保護地球,自我肯定,也更能活出老年生活的價值。
陳怡臻 陳立偉 高雄報導 Read more
剩食旅行三 廚餘再利用
- Article Details
In our series report about food waste in Taiwan, next we find out how National Chung Hsing(中興) University has cut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compost from three months to three hours, meanwhile Feng Chia University’s Green Energy Development Center has developed a new process using enzymes which produces hydrogen gas.
在我們專屬臺灣的,剩食旅行專題報導,我們多認識中興大學,如何把傳統需要花費,三個月發酵的堆肥法,研發出只需要三小時就可完成,而逢甲大學的綠能中心,則是研發了如何讓廚餘變氫氣。 Read more
2016,07/18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8日(ㄧ)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2樓)
Read more
2016,07/18 【人文週會】人生學習的目標-戴宏怡總經理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8日(一) 08:30~10: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Read more
週日, 17 七月 2016
穿的健康無壓力 舒壓舒適無負擔
- Article Details
腳是人類的第二顆心臟,因為腳部血液要回到心臟時,不只是時間最長的,還會有壓力不足很難順暢的回到心臟的情況,所以腳的健壯等於是身體的強壯,平日時更需要好好愛惜我們的雙腿!而舒壓襪可以改善我們腳部循環,為了我們的健康,今天特別邀請大愛感恩科技的廖惠玲師姊來跟我們分享。
廖惠玲師姊分享:「舒壓襪運用流體力學的原理,階梯式遞減由下而上慢慢施壓後雙腿就會慢慢放鬆。3D立體環繞包覆,適合東方人腿型,符合人體工學。久站久坐等固定姿勢不易累,肌肉保暖運動熱身快。」
大愛感恩舒壓襪三大功能:
一、階梯式減壓,從最下層的腳底,往上方到腳踝、腿部施加不同緊度。
二、穿脫容易採用DA.AI Ultra fresh異形斷面紗,抗菌除臭效果明顯。
三、健康無負擔,腿部舒壓舒壓襪專注於雙足健康和穿著感受。
「平常襪子沒挑好,脫下來都一圈一圈的,對我們的腳部反而成為有很大的影響。」如何挑選好的壓力襪尺寸呢?廖惠玲師姊表示:「大愛舒壓襪,使用專用皮尺,來測量每個人腳踝周長(腳踝骨之上),測量小腿肚最粗周長等。針對測量不同推薦合適尺寸,就是為了能選對的襪子,以免造成反效果。」
為研發大愛舒壓襪,設計與研發團隊花了好長好長一段時間,不斷的測試、改良,目的是為了找出最合適的紗線粗細;為了漸進式紓壓,製作的同時與協力廠商討論,調整每一個圈的壓力質,避免皮膚接觸的不適,前前後後共打多次樣品,讓同仁們測試穿回饋,能找到最適合的紗線、適當的壓力質等。
慈濟是個無私的團體、大愛感恩也是無所求無私的平台。協力廠商都認同大愛感恩科技的理念,是在做很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就卯足全力,在產品功能的進行調整,加上抗菌紗及組織的變化,讓商品穿起來更加舒適,達到舒壓的功能。
因為有「善」的力量,將善的力量傳達給周圍的人,如同協力廠商感受到大愛感恩的善,共同完成一件好事,讓買的的人開心、安心,當顧客請購大愛的產品,展開笑容時,就是我們最大的回饋。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穿的健康無壓力 舒壓舒適無負擔
- Article Details
腳是人類的第二顆心臟,因為腳部血液要回到心臟時,不只是時間最長的,還會有壓力不足很難順暢的回到心臟的情況,所以腳的健壯等於是身體的強壯,平日時更需要好好愛惜我們的雙腿!而舒壓襪可以改善我們腳部循環,為了我們的健康,今天特別邀請大愛感恩科技的廖惠玲師姊來跟我們分享。
廖惠玲師姊分享:「舒壓襪運用流體力學的原理,階梯式遞減由下而上慢慢施壓後雙腿就會慢慢放鬆。3D立體環繞包覆,適合東方人腿型,符合人體工學。久站久坐等固定姿勢不易累,肌肉保暖運動熱身快。」
大愛感恩舒壓襪三大功能:
一、階梯式減壓,從最下層的腳底,往上方到腳踝、腿部施加不同緊度。
二、穿脫容易採用DA.AI Ultra fresh異形斷面紗,抗菌除臭效果明顯。
三、健康無負擔,腿部舒壓舒壓襪專注於雙足健康和穿著感受。
「平常襪子沒挑好,脫下來都一圈一圈的,對我們的腳部反而成為有很大的影響。」如何挑選好的壓力襪尺寸呢?廖惠玲師姊表示:「大愛舒壓襪,使用專用皮尺,來測量每個人腳踝周長(腳踝骨之上),測量小腿肚最粗周長等。針對測量不同推薦合適尺寸,就是為了能選對的襪子,以免造成反效果。」
為研發大愛舒壓襪,設計與研發團隊花了好長好長一段時間,不斷的測試、改良,目的是為了找出最合適的紗線粗細;為了漸進式紓壓,製作的同時與協力廠商討論,調整每一個圈的壓力質,避免皮膚接觸的不適,前前後後共打多次樣品,讓同仁們測試穿回饋,能找到最適合的紗線、適當的壓力質等。
慈濟是個無私的團體、大愛感恩也是無所求無私的平台。協力廠商都認同大愛感恩科技的理念,是在做很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就卯足全力,在產品功能的進行調整,加上抗菌紗及組織的變化,讓商品穿起來更加舒適,達到舒壓的功能。
因為有「善」的力量,將善的力量傳達給周圍的人,如同協力廠商感受到大愛感恩的善,共同完成一件好事,讓買的的人開心、安心,當顧客請購大愛的產品,展開笑容時,就是我們最大的回饋。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走訪在地環保站 小六生回憶滿載
- Article Details
畢業前可以做什麼事,讓自己一生回憶?新店國小六年二班的畢業生,在班導師的安排下,到了屈尺一趟,造訪慈濟環保站,他們做了什麼,帶您來關心。
新店國小六年二班25位畢業生,造訪「慈濟屈尺環保站」,想上一堂環境教育課。
新店國小老師 陳柏成:「那台就是環保車,送過來以後,這邊是第一站,全部堆出來,你會看到這裡面的東西,有沒有看到,這些,它不見得是回收的東西,但是全部都過來了,那現在我們就是要協助做分類。」
不過這堂課的老師,不只一位。
慈濟環保志工 李亞娟:「這個就是膠,這個就是塑膠,塑膠的。」
學習資源分類,學習愛護大地,孩子還學到,尊重每一位環保志工。
新店國小學生 鄭道弘:「可能以後垃圾把它洗乾淨再把它丟,再把它分類,倒掉。」
新店國小老師 陳柏成:「他們現在要畢業了,應該是有能力可以去奉獻,那我覺得如果可以,把它變成一個里程碑,對孩子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紀念跟一個記憶這樣子。」
畢業前最後一堂環保課,沒有評分,也沒有課後作業,但大家卻因此擁有了一段難忘的回憶。
真善美志工 陳淑芬 張義章 台北報導 Read more
氣候劇變天災頻 啟發學子愛地心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在花蓮援建的中原國小,在近日師生也利用綜合課程,帶學生來到花蓮慈濟環保教育站,希望透過一堂課,讓孩子可以了解清淨環境的重要,將環保、回收再利用的觀念帶回生活,成為環保小尖兵。
慈濟環保教育站熱烈歡迎的,是花蓮中原國小的老師和學生,為了讓孩子更了解溫室效應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進而啟發保護環境的那分心,慈濟志工也透過影片,吸引孩子的注意。
中原國小體育組長 吳偉玲:「我們很感謝你們,不是只有在知識上面有長進,更是在親自接觸這麼多資源垃圾的時候,讓他們可以知道每一種分類可以有比較好的管理。」
透過志工宣導,孩子不只建立「不用少用」的觀念,也了解回收再利用,要從做好分類開始。每個孩子進入回收站後,也都付出行動,爭相搶著要做環保。
中原國小學生 林思瑜:「我也學到了要如何做回收以及我們平常出去買東西時,可以少用塑膠袋,然後少製造垃圾。」
共知共識更要共行,孩子們透過實作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期望這群小尖兵也能將學到的觀念落實生活,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真善美志工 陳振海 張揚川 花蓮報導 Read more
可用資源怎分類 學童受教牢記心
- Article Details
環保教育,如今越來越受到重視。香港與廣東兩地,最近各有幼教單位借助慈濟環保志工的經驗,將資源分類的概念融入課堂當中。
一分鐘都不得閒的小朋友,聽到志工發問,全神貫注。
「廢紙(廢紙還有咧),膠樽(寶特瓶),膠袋(塑膠袋)(鋁罐鐵罐)。」
香港「孫方中幼稚園」造訪慈濟「大圍環保教育站」,環保志工一一指導學童、如何資源分類。
「透明的放這,對,透明的放這。」
孩子們從集體動作中,邊學、邊玩,無形中把環保觀念給牢牢記住了。
孫方中幼稚園校長 馬家香:「其實在幼稚園裡面,老師都會教他們,但是這個教導是不夠的,我們都想找到一些機構,有實際的環境給小朋友,好像貴機構就很好。」
廣東慈濟人,則親自走入校園。
慈濟志工:「一定要把這個(牛)奶盒洗乾淨之後再來回收。」
他們來到「新世紀現代幼兒園」,和師生分享分類的訣竅。
新世紀現代幼兒園總裁 賴桂蘭:「可回收的東西帶到學校這邊來,進行孩子的一個輔導和教學,讓孩子知道這些可以回收的東西,對一個地球的影響。」
環保扎根,從不嫌早、更不嫌深,已經成為幼教單位的共識。
綜合報導 Read more
綠色音樂會揭幕 鼓動青春展活力
- Article Details
慈濟推廣環保不遺餘力,想方設法希望不同族群不同世代的人都能落實環保,今天(4/30)慈青在台中市草悟道舉辦綠色音樂會,透過年輕人音樂表演,擺攤宣導綠色低碳生活的好處,獲得民眾熱烈回響。
大學生太鼓表演揭開活動序幕,果然成功吸引民眾目光。
台體大慈青社長 洪嘉澤:「在這邊走走也可以聽聽音樂會,逛逛我們攤位順便吸收一些,日常生活用得到的環保小知識。」
推廣環保,絞盡腦汁,留住民眾腳步之後,接著要告訴他們正確的環保知識。
民眾 黃小姐:「可能有一些學校沒有教到的知識,可能很多知識,我們也不是了解的很深入,這邊的人都很專業,可以讓他(孩子)了解更多更深入。」
民眾 林先生:「因為他們那個都是,寶特瓶的再利用的資源,所以我覺得他們的出發點很好。」
生活中每天幾乎都會接觸到的用品,該怎麼分類,能怎麼資源回收,慈濟做得徹底,眾所皆知。
台中市環保局副局長 陳宏益:「食衣住行通通記得,要有環保的觀念,怎麼做 跟著慈濟做就對了。」
不只關心,還要開始行動,從自己做起進而影響周遭的親朋好友,綠色低碳生活,對地球,對你我都有好處。
李雅萍 郭繼宗 台中報導 Read more
馬衛塞節環保
- Article Details
A related news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ach year, a colorful parade is held in Malacca, Malaysia to celebrate Vesak Day, as nearly 10,000 people take to the streets to join in the celebration. Seeing safeguarding the planet as their own mission in life, Tzu Chi volunteers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promote recycling at the event.
也是關於環保概念,每年藉由花車遊行,馬來西亞馬六甲迎,迎接衛塞節會有近萬人參與遊行,認知保護地球是自己的志業,慈濟志工藉此機會宣導環保。 Read more
週六, 16 七月 2016
環境教育成果觀摩 展示慈悲科技
- Article Details
「105年全國環境教育成果觀摩會」,7月14日在高雄市熱鬧揭開序幕,全國共有22縣市150位環境教育夥參與,要展現環境教育推動成果,地主高雄市教育局以「山海河港、永續高雄」為主題,帶領全國環教夥伴看見高雄推動環境教育之美,活動為期2天。慈濟基金會也獲邀,在會場中利用影像故事,來訴說環境變遷以及保護環境的重要。
教育部資科司長李蔡彥表示,環教工作必須從小紮根。
活動並邀請到中正國小表演「蛻變的高雄」,演繹高雄從重工業轉變為重視綠能的過程,邀請到客家歌手林生祥演唱,透過戲劇、歌曲等表演,喚起大家重視環保問題
今年的觀摩會由高雄市教育局舉辦,各地代表把在校園中推動的成果,透過圖像到現場做交流,其中慈濟志工以防災為主題,展示福慧床、環保毛毯,提醒與會來賓環境變遷,教育學童,除了認識大地之外,也要用尊重愛護的心,培養正確的生活習慣。
朱怡蓉 蕭宏澍 高雄報導(2016.07.14)
Read more
環境教育成果觀摩 展示慈悲科技
- Article Details
「105年全國環境教育成果觀摩會」,7月14日在高雄市熱鬧揭開序幕,全國共有22縣市150位環境教育夥參與,要展現環境教育推動成果,地主高雄市教育局以「山海河港、永續高雄」為主題,帶領全國環教夥伴看見高雄推動環境教育之美,活動為期2天。慈濟基金會也獲邀,在會場中利用影像故事,來訴說環境變遷以及保護環境的重要。
教育部資科司長李蔡彥表示,環教工作必須從小紮根。
活動並邀請到中正國小表演「蛻變的高雄」,演繹高雄從重工業轉變為重視綠能的過程,邀請到客家歌手林生祥演唱,透過戲劇、歌曲等表演,喚起大家重視環保問題
今年的觀摩會由高雄市教育局舉辦,各地代表把在校園中推動的成果,透過圖像到現場做交流,其中慈濟志工以防災為主題,展示福慧床、環保毛毯,提醒與會來賓環境變遷,教育學童,除了認識大地之外,也要用尊重愛護的心,培養正確的生活習慣。
朱怡蓉 蕭宏澍 高雄報導(2016.07.14)
Read more
週五, 15 七月 2016
循環經濟 大愛感恩再造塑料新價值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7月14號受邀參加環保署召開的「改變思維 再造塑料新價值」記者會。本次記者會由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吳盛忠處長主持,目的在於推廣塑膠廢棄物減量及回收利用,並提及全世界塑膠垃圾問題及介紹搖籃到搖籃代表廠商。記者會首先由歐萊德葛望平總經理與大豐環保科技公司林盟洲董事長介紹今年首度推出使用100%再生塑膠瓶的髮妝新產品。隨後由大愛感恩科技洪碩廷博士介紹寶特瓶回收再製成高品質的紡織品的製程,可以節省顯著的能源、水源消耗,也可以大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最後發表了由廢棄紡織品回收再製成紡織品的產品,引起了全場的注意。
根據World Economic Forum及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於今年初發表報告,說明塑膠及塑料包裝為全球經濟組成的一部分,統計現今塑膠包裝材料年產量約7,800萬噸,回收僅占14%,其餘以填埋或焚化方式處理。報告指出2014年塑膠產量重達3億噸,占魚類的1/5,預估到達2050年的塑膠產量將重達11億噸,比魚類多,因此全球需建立新的塑膠循環經濟策略。
為邁向全球循環經濟新趨勢,環保署推廣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以下簡稱C2C)設計理念,以塑膠為例,強調從源頭就開始規劃設計,使所有塑料皆可不斷循環利用。環保署鼓勵企業改變思維、重新設計產品,並邀請加入「臺灣搖籃到搖籃策略聯盟」,共同創造異業合作雙贏機會,以降低原料成本、減少廢棄物產生,達到永續循環。策略聯盟會員中,大愛感恩科技的「廢棄紡織品回收再製」R2R技術已在去年取得臺灣專利,讓廢棄紡織品下腳料及回收寶特瓶再製為環保賑災毛毯、圍巾與刷毛背心。
環保署除了肯定大愛感恩對搖籃到搖籃理念的具體實踐外,也鼓勵能有更多的企業應用C2C理念,創新設計更多符合消費者需求之綠色產品,也期盼民眾共同保護下一代的生活環境資源。將C2C概念融入日常生活,選用環保產品響應綠色生活,落實垃圾分類回收,讓物質得以不斷循環利用。
大愛感恩科技 洪碩廷 台北報導
循環經濟 大愛感恩再造塑料新價值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7月14號受邀參加環保署召開的「改變思維 再造塑料新價值」記者會。本次記者會由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吳盛忠處長主持,目的在於推廣塑膠廢棄物減量及回收利用,並提及全世界塑膠垃圾問題及介紹搖籃到搖籃代表廠商。記者會首先由歐萊德葛望平總經理與大豐環保科技公司林盟洲董事長介紹今年首度推出使用100%再生塑膠瓶的髮妝新產品。隨後由大愛感恩科技洪碩廷博士介紹寶特瓶回收再製成高品質的紡織品的製程,可以節省顯著的能源、水源消耗,也可以大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最後發表了由廢棄紡織品回收再製成紡織品的產品,引起了全場的注意。
根據World Economic Forum及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於今年初發表報告,說明塑膠及塑料包裝為全球經濟組成的一部分,統計現今塑膠包裝材料年產量約7,800萬噸,回收僅占14%,其餘以填埋或焚化方式處理。報告指出2014年塑膠產量重達3億噸,占魚類的1/5,預估到達2050年的塑膠產量將重達11億噸,比魚類多,因此全球需建立新的塑膠循環經濟策略。
為邁向全球循環經濟新趨勢,環保署推廣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以下簡稱C2C)設計理念,以塑膠為例,強調從源頭就開始規劃設計,使所有塑料皆可不斷循環利用。環保署鼓勵企業改變思維、重新設計產品,並邀請加入「臺灣搖籃到搖籃策略聯盟」,共同創造異業合作雙贏機會,以降低原料成本、減少廢棄物產生,達到永續循環。策略聯盟會員中,大愛感恩科技的「廢棄紡織品回收再製」R2R技術已在去年取得臺灣專利,讓廢棄紡織品下腳料及回收寶特瓶再製為環保賑災毛毯、圍巾與刷毛背心。
環保署除了肯定大愛感恩對搖籃到搖籃理念的具體實踐外,也鼓勵能有更多的企業應用C2C理念,創新設計更多符合消費者需求之綠色產品,也期盼民眾共同保護下一代的生活環境資源。將C2C概念融入日常生活,選用環保產品響應綠色生活,落實垃圾分類回收,讓物質得以不斷循環利用。
大愛感恩科技 洪碩廷 台北報導
2016,07/15 大愛感恩科技示範工廠會議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5日(五)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2016,07/15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5日(五)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2樓)
Read more
週四, 14 七月 2016
九旬嬤老當益壯 恬然自得做環保
- Article Details
92歲陳歐纏阿嬤,從1990年就開始和女兒陳美一起環保,後來,阿嬤搬去台北和兒子住,環保路沒有中斷,十五年前聽說善化環保站不敷使用,阿嬤提供自己的農地供善化環保站無償使用,現在又回來和女兒同住,還是堅持做環保。
拿雨傘當拐扙,敲在地上鏗將有力,就像阿嬤的環保路,步步都堅定。
環保志工 陳歐纏:「做福田 讓地球乾淨,讓子孫每個都好,在家無聊 老人家無聊嘛,要有事做才好啊。」
阿嬤92歲,身手依然俐落,二十幾年前就開始做環保,民國90年的時候,善化環保站不敷使用,她毅然將自己的地,無條件借給慈濟。
陳歐纏的女兒 陳美:「我媽媽本來就是樂善好施的人,她很喜歡布施,我弟弟他們也是一樣,像這塊地 混凝土,是我弟弟請人家來做的。」
阿嬤的兒子都住台北,女兒住台南,而她不管在台北還是回台南,不變的就是做環保。
環保志工 陳歐纏:「甘願做 歡喜受,要做到我不能做。」
潘俞臻 鄭瑞萍 台南報導 Read more
院區一隅做環保 醫護人人歡喜心
- Article Details
中國大陸福建的福鼎市醫院,慈濟志工長期深耕,帶入人文理念。院方為了響應環保精神,曾想過在院區單獨成立一個環保屋,但受限於空間,找不到合適的地點,最後商議出來,在急診科大樓與住院部大樓之間的通道上當作環保點,醫護人員、行政人員做環保更方便了,慈濟志工定期的帶動,醫院人來人往流量多還有宣傳效果。
醫院大樓外的通道上,成了環保點。
除了慈濟志工,醫院的醫護、行政人員,全都投入資源回收分類。
福鼎市醫院發展部副主任 陳影:「舉行這樣的一個環保分類,因為在院區裡面,也希望能夠來往的同仁,大家都能夠看到,進而慢慢去影響他們,也希望他們能夠加入。」
福鼎市醫院發展辦主任 李愛民:「大家覺得這個地方,還是不錯的,還可以,因為下雨天也不會淋到。」
福鼎市醫院護理部 鄭巧兒:「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便,我們就不會覺得,沒地方做、沒時間啊,這樣提供一個非常好的方便。」
福鼎市醫院社服室 陳小燕:「醫院其實也是一個大家庭,其實也是想把環保理念,帶到醫院(同仁)。」
愛護地球,從身邊做起。上班的地方,一旁就是環保點,做環保不用大老遠跑一趟,這提供了一個方便法。
真善美志工 朱豔豔 孫禮福 福建報導 Read more
秉持初衷做環保 友善大地護生態
- Article Details
慈濟走過半個世紀,回眸五十周年,慈濟志工邀約社區民眾參訪關渡園區,透過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志業,以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等八大法印的導覽,期盼讓更多人能夠了解慈濟,也更能貼近社區居民的心。
慈濟志工帶著小朋友進行園區導覽,從上人發願推動志業的初衷,開始解說,在介紹環保減塑時,孩子們看到海龜的鼻子卡住吸管,都覺得很心疼。
觀展小學生 李佳珊:「吸管卡在(海龜)鼻子很難受, 後來如果說拔出來, 跟還沒拔出來的時候, 一樣會流血 一樣會很痛。」
觀展小學生 周意茹:「 我覺得減塑可以, 救這些海洋好朋友, 自備環保袋, 還有不要去購買塑膠的用品 。」
民眾透過導覽,了解慈濟走過五十年的歷史,也跟著慈濟志工一起學習手語歌。
慈濟志工 李建隆:「 (導覽活動)就是我們, 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大概所有的都有了, 也藉由這個活動, 然後讓大家更了解慈濟, 甚至願意加入慈濟 。」
大家圍著圈圈站在一起,大手牽小手,傳法互愛,讓這份情感聯繫得更加緊密。
黃采綺 鄧應忠 台北報導 Read more
沙漠中的綠環保 廚餘活用成資源
- Article Details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熱的荒漠,也是世界第三大荒漠,撒哈拉最西邊、西撒哈拉的人民、儘管生活艱辛、依然是希望能夠努力以微薄的個人力量、讓自己周邊的生活環境、朝向更環保的方向發展,在一個民間團體的幫助下、一個小鎮的農民、懂得將不要的農產品回收、自製有機飼料、減少空氣汙染,又能減少飼料費、浪費食物活用,一舉數得。
資料來源: http://www.daai.tv/daai-web/news/content.php?id=977012 Read more
環保深植在教育 深坑國中環保讚
- Article Details
「那,有沒有太陽能手機?這樣就不怕手機沒電了!」新北市深坑國中校長、學生及家長,在家長會長、大愛台資深編劇張秀玲安排下,7月4日上午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了解大愛感恩「慈悲科技系列」產品多元用途的設計理念,如太陽能LED帽、拉桿後背包,回收寶特瓶環保紗,結合太陽能充電概念,使救災人員可以在災區現場緊急供電,解決沒電的不便,除了可後背行走,還有拉行的等功能…。
張秀玲分享:「今天很高興參訪大愛感恩科技,把這樣的理念與觀念帶回去,接下來,下學期,我希望結合慈濟環保教育,將很多環保資訊進入校園,推動環保列車,希望能再帶著孩子們來大愛感恩科技參訪,這真的是對孩子們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家長會與志工都會全力支援。」
「星光將依舊在黑夜,照耀陪伴守護,願微笑在孩子臉龐綻放。」深坑國中家長會長張秀玲發起『簪纓點燈人』計畫,為孩子們打造一片天空,在純樸的深坑山城,針對孩子所需,結合社區資源與人脈,開辦「微笑星光班」,來守護孩子苦澀孤單,莽撞、茫然的成長路,點燃燈心,為孩子守護照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和自信,打造孩子舞台,綻放希望的精彩。
溫室氣體造全球溫度不斷上升,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熱愛香積飯的林晶晶同學認為:「多吃香積飯、或使太陽能可以幫助減緩全球暖化問題,自己也可以在每天要力行一件環保事情,例如少使用寶特瓶。」
潘慧延同學分享:「(剛剛看到的影片)我覺得那些阿公阿嬤(環保菩薩)都很努力,為地球做了這麼多努力,改善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然後我希望太陽能的技術可以在進步(廣泛應用),這樣我們學校說不定就不用花電費就有吹冷氣,上課就不會這麼熱了。」
「我覺得今天很難得可以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並且透過講師虞珊明解說,更認識慈濟環保、與大愛感恩科技。」深坑國中陳春男校長分享,不敢想像台灣每年45億支寶特瓶,每人平均一年用掉200支寶特瓶……「感觸非常深,藉著這次的參訪後,沒想到寶特瓶回收以後,可以透過科技處理,可以變成環保衣服,這對人類相當有貢獻,剛剛聽到從搖籃到搖籃,將一個廢棄物又重新賦予一個新的價值,聽到後的當下,我就與教育做連接,透過教育的立場,我們老師也是灑下一個種子,當孩子有能力以後,又可以重新開始,在賦予他更大的能量,可以幫助到社會、幫助到國家;透過教育的方式,可以從源頭解決許多許多的問題,這是我未來可以再努力的部分,與孩子們分享。」
在這發達的時代,科技不斷在進步,大愛感恩科技期許可以成為環保領頭羊,將環保科技做到極致,帶動更多的人、帶動整個世界,大家共同響應環保。「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愛護地球不是少數人的責任,而是所有人使命,不單只有共知,更要共識、共行,透過親身去做,帶動身旁的人,一同手護大地。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環保深植在教育 深坑國中環保讚
- Article Details
「那,有沒有太陽能手機?這樣就不怕手機沒電了!」新北市深坑國中校長、學生及家長,在家長會長、大愛台資深編劇張秀玲安排下,7月4日上午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了解大愛感恩「慈悲科技系列」產品多元用途的設計理念,如太陽能LED帽、拉桿後背包,回收寶特瓶環保紗,結合太陽能充電概念,使救災人員可以在災區現場緊急供電,解決沒電的不便,除了可後背行走,還有拉行的等功能…。
張秀玲分享:「今天很高興參訪大愛感恩科技,把這樣的理念與觀念帶回去,接下來,下學期,我希望結合慈濟環保教育,將很多環保資訊進入校園,推動環保列車,希望能再帶著孩子們來大愛感恩科技參訪,這真的是對孩子們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家長會與志工都會全力支援。」
「星光將依舊在黑夜,照耀陪伴守護,願微笑在孩子臉龐綻放。」深坑國中家長會長張秀玲發起『簪纓點燈人』計畫,為孩子們打造一片天空,在純樸的深坑山城,針對孩子所需,結合社區資源與人脈,開辦「微笑星光班」,來守護孩子苦澀孤單,莽撞、茫然的成長路,點燃燈心,為孩子守護照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和自信,打造孩子舞台,綻放希望的精彩。
溫室氣體造全球溫度不斷上升,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熱愛香積飯的林晶晶同學認為:「多吃香積飯、或使太陽能可以幫助減緩全球暖化問題,自己也可以在每天要力行一件環保事情,例如少使用寶特瓶。」
潘慧延同學分享:「(剛剛看到的影片)我覺得那些阿公阿嬤(環保菩薩)都很努力,為地球做了這麼多努力,改善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然後我希望太陽能的技術可以在進步(廣泛應用),這樣我們學校說不定就不用花電費就有吹冷氣,上課就不會這麼熱了。」
「我覺得今天很難得可以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並且透過講師虞珊明解說,更認識慈濟環保、與大愛感恩科技。」深坑國中陳春男校長分享,不敢想像台灣每年45億支寶特瓶,每人平均一年用掉200支寶特瓶……「感觸非常深,藉著這次的參訪後,沒想到寶特瓶回收以後,可以透過科技處理,可以變成環保衣服,這對人類相當有貢獻,剛剛聽到從搖籃到搖籃,將一個廢棄物又重新賦予一個新的價值,聽到後的當下,我就與教育做連接,透過教育的立場,我們老師也是灑下一個種子,當孩子有能力以後,又可以重新開始,在賦予他更大的能量,可以幫助到社會、幫助到國家;透過教育的方式,可以從源頭解決許多許多的問題,這是我未來可以再努力的部分,與孩子們分享。」
在這發達的時代,科技不斷在進步,大愛感恩科技期許可以成為環保領頭羊,將環保科技做到極致,帶動更多的人、帶動整個世界,大家共同響應環保。「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愛護地球不是少數人的責任,而是所有人使命,不單只有共知,更要共識、共行,透過親身去做,帶動身旁的人,一同手護大地。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剩食旅行二 食物浪費活用
- Article Details
Many people continue to be amazed by the fact that hypermarkets, supermarkets and convenience stores in Taiwan produce 116 million USD worth of food waste each year. Equally astonishing is that many of these items are thrown out simply because their packaging has been damaged, they appear imperfect, or are too ripe. These issues, however, don’t affect the nutritional value. To combat this issue, a number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NGOs have established food banks to distribute these items and prevent waste. They also distribute these food items to poor families in need. Here’s more in our report.
可能有很多人很驚訝,國內量販店、超商和超市這些食品通路,每年製造超過116百萬美元的剩食量,您可能不知道,被丟棄的這些剩食,很多只是因為賣相不好、包裝破損,或是過熟的蔬果這樣的問題,其實營養價值沒有差別,為了減少物資浪費,政府、量販店和民間團體,陸續在全台各地 設置食物銀行,讓這些食品進而有效回收,它們也可以成為貧苦家庭的愛心物資,以下是我們深度報導。 Read more
2016,07/14 慈濟中文期刊部人道援助專書採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4日(四) 14:00-15: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2016,07/14 紹新志工、家屬團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4日(四)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聞:把握來台好機會 紹興蒞臨訪大愛
Read more
慈濟中文期刊部人道援助專書採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4日(四) 14:00-15: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2016,07/14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4日(四)13:30-14: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4日(四)13:30-14: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週三, 13 七月 2016
企業社會責任 大愛永續經營
- Article Details
2016年6月中,大愛感恩科技《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書》接受BSI年度查核、7月初接獲通知,再度通過查證。即便不在政府規定需發行CSR報告書的企業之列,大愛感恩科技自2013年自主回顧前一年度在經濟、環境、社會方面的作為,作為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管道,首度發行《2012年CSR報告書》,迄今連續四年、孜孜不輟。並自次年《2013年CSR報告書》起,開始接受第三方公正單位BSI檢核、認證,並規劃兩年進行一次查證。
今年編纂的《2015年CSR報告書》經過BSI (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依據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G4指南及AA 1000 Type 1保證標準查證。除了依據GRI G4指南撰寫外,並依循ISO 26000指標、聯合國全球盟約指標揭露相關議題。2015年CSR報告書分為5個章節,包括:公司概況、環保永續、綠色愛心接力平台、幸福職場、社會公益。從公司的經營理念、模式,環保的推廣、努力,同仁的福利、權益,到對社會的公益回饋,涵蓋各方面的永續經營成果。代表大愛感恩在追求獲利的同時,能夠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施行永續發展策略與原則。
在展望未來時,別忘了回首過去,能讓我們更清楚走過的痕跡。本年度利害關係人關注的議題面向多為產品責任類別,大愛感恩也做出實際回應,將高品質的供應鏈呈現在大眾面前。大愛感恩2015年除持續推廣DA.AI再生織品,在八仙塵爆事件中付出相當大的心力,期望能減輕傷友疼痛、縮短復健過程,參與陽光/國智等關懷社會之愛心團體合作研發壓力布。
關懷社會、誠信經營是企業最基本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最珍貴的價值。經濟部2011年發行之《台灣企業誠信經營專輯》大愛感恩科技榮列其中。回顧成立七年多,團隊努力備受各方肯定,並在關於CSR評選中,獲獎無數,如: 2011年即榮獲第七屆《遠見》企業社會責任獎──公益推動類首獎、《經理人月刊》舉辦第三屆2013年台灣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獎、2014年《天下雜誌》「天下企業公民獎」──中堅企業組及新秀獎首獎等。大愛感恩實踐慈濟 證嚴上人賦予的使命,用心研發回收到回收(R2R)、循環回收技術,擴大愛與善的綠色永續循環。2016年5月也正式通過B Corp (Benefit Corporation, B型企業)認證,成為台灣第10個B型企業。
就像大愛感恩黃華德董事長的說明:「一個企業的成就,並不在於規模或名聲,而是對社會,以至對世界、對地球能夠付出多少。大愛感恩科技除了推廣大愛(DA.AI)環保品牌,更遵從『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力行回饋的理念。這不僅是一個理想,更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落實。」大愛感恩希望透過每年發行CSR報告書,拋磚引玉,邀約更多企業一同為回饋社會而努力。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企業社會責任 大愛永續經營
- Article Details
2016年6月中,大愛感恩科技《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書》接受BSI年度查核、7月初接獲通知,再度通過查證。即便不在政府規定需發行CSR報告書的企業之列,大愛感恩科技自2013年自主回顧前一年度在經濟、環境、社會方面的作為,作為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管道,首度發行《2012年CSR報告書》,迄今連續四年、孜孜不輟。並自次年《2013年CSR報告書》起,開始接受第三方公正單位BSI檢核、認證,並規劃兩年進行一次查證。
今年編纂的《2015年CSR報告書》經過BSI (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依據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G4指南及AA 1000 Type 1保證標準查證。除了依據GRI G4指南撰寫外,並依循ISO 26000指標、聯合國全球盟約指標揭露相關議題。2015年CSR報告書分為5個章節,包括:公司概況、環保永續、綠色愛心接力平台、幸福職場、社會公益。從公司的經營理念、模式,環保的推廣、努力,同仁的福利、權益,到對社會的公益回饋,涵蓋各方面的永續經營成果。代表大愛感恩在追求獲利的同時,能夠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施行永續發展策略與原則。
在展望未來時,別忘了回首過去,能讓我們更清楚走過的痕跡。本年度利害關係人關注的議題面向多為產品責任類別,大愛感恩也做出實際回應,將高品質的供應鏈呈現在大眾面前。大愛感恩2015年除持續推廣DA.AI再生織品,在八仙塵爆事件中付出相當大的心力,期望能減輕傷友疼痛、縮短復健過程,參與陽光/國智等關懷社會之愛心團體合作研發壓力布。
關懷社會、誠信經營是企業最基本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最珍貴的價值。經濟部2011年發行之《台灣企業誠信經營專輯》大愛感恩科技榮列其中。回顧成立七年多,團隊努力備受各方肯定,並在關於CSR評選中,獲獎無數,如: 2011年即榮獲第七屆《遠見》企業社會責任獎──公益推動類首獎、《經理人月刊》舉辦第三屆2013年台灣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獎、2014年《天下雜誌》「天下企業公民獎」──中堅企業組及新秀獎首獎等。大愛感恩實踐慈濟 證嚴上人賦予的使命,用心研發回收到回收(R2R)、循環回收技術,擴大愛與善的綠色永續循環。2016年5月也正式通過B Corp (Benefit Corporation, B型企業)認證,成為台灣第10個B型企業。
就像大愛感恩黃華德董事長的說明:「一個企業的成就,並不在於規模或名聲,而是對社會,以至對世界、對地球能夠付出多少。大愛感恩科技除了推廣大愛(DA.AI)環保品牌,更遵從『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力行回饋的理念。這不僅是一個理想,更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落實。」大愛感恩希望透過每年發行CSR報告書,拋磚引玉,邀約更多企業一同為回饋社會而努力。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認證】2015年CSR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 Article Details
2016年6月中,大愛感恩科技《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書》接受BSI年度查核、7月初接獲通知,再度通過查證。即便不在政府規定需發行CSR報告書的企業之列,大愛感恩科技自2013年自主回顧前一年度在經濟、環境、社會方面的作為,作為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管道,首度發行《2012年CSR報告書》,迄今連續四年、孜孜不輟。並自次年《2013年CSR報告書》起,開始接受第三方公正單位BSI檢核、認證,並規劃兩年進行一次查證。
今年編纂的《2015年CSR報告書》經過BSI (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依據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G4指南及AA 1000 Type 1保證標準查證。除了依據GRI G4指南撰寫外,並依循ISO 26000指標、聯合國全球盟約指標揭露相關議題。2015年CSR報告書分為5個章節,包括:公司概況、環保永續、綠色愛心接力平台、幸福職場、社會公益。從公司的經營理念、模式,環保的推廣、努力,同仁的福利、權益,到對社會的公益回饋,涵蓋各方面的永續經營成果。代表大愛感恩在追求獲利的同時,能夠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施行永續發展策略與原則。
在展望未來時,別忘了回首過去,能讓我們更清楚走過的痕跡。本年度利害關係人關注的議題面向多為產品責任類別,大愛感恩也做出實際回應,將高品質的供應鏈呈現在大眾面前。大愛感恩2015年除持續推廣DA.AI再生織品,在八仙塵爆事件中付出相當大的心力,期望能減輕傷友疼痛、縮短復健過程,參與陽光/國智等關懷社會之愛心團體合作研發壓力布。
關懷社會、誠信經營是企業最基本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最珍貴的價值。經濟部2011年發行之《台灣企業誠信經營專輯》大愛感恩科技榮列其中。回顧成立七年多,團隊努力備受各方肯定,並在關於CSR評選中,獲獎無數,如: 2011年即榮獲第七屆《遠見》企業社會責任獎──公益推動類首獎、《經理人月刊》舉辦第三屆2013年台灣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獎、2014年《天下雜誌》「天下企業公民獎」──中堅企業組及新秀獎首獎等。大愛感恩實踐慈濟 證嚴上人賦予的使命,用心研發回收到回收(R2R)、循環回收技術,擴大愛與善的綠色永續循環。2016年5月也正式通過B Corp (Benefit Corporation, B型企業)認證,成為台灣第10個B型企業。
就像大愛感恩黃華德董事長的說明:「一個企業的成就,並不在於規模或名聲,而是對社會,以至對世界、對地球能夠付出多少。大愛感恩科技除了推廣大愛(DA.AI)環保品牌,更遵從『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力行回饋的理念。這不僅是一個理想,更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落實。」大愛感恩希望透過每年發行CSR報告書,拋磚引玉,邀約更多企業一同為回饋社會而努力。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慈青有志一同 夜市商圈宣導環保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峇株巴轄有一群慈青,關心大學校園與鄰近社區的環境,主動向學生與店家宣導環保觀念,他們也身體力行做資源回收,展現年輕的力量。
馬來西亞峇株巴轄「敦胡仙翁大學」的慈青,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傍晚,都會來到附近的夜市商圈。
慈青 與 民眾:「這是一個環保活動,如果您有書籍 紙張 塑膠,比如說這種塑膠杯 都可以回收,你可以送到我們的環保點。」
慈青 與 民眾:「我們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三,有收這些資源 你可以送過來,像舊衣 紙 鐵罐 鋁罐,這些都有收。」
他們向大學生宣導資源回收的觀念,也向店家收集回收物。
慈青 與 店家:「我們主要的宗旨 是想減少垃圾量,若有值錢的物資,阿姨您可以自己收集拿去變賣,沒什麼價格又難賣的,我們可以替阿姨回收。」
店家 諾茹艾娜:「我們店兩 三個月前開張,你們來之前,這些東西我們都是直接丟棄,後來聽到你們的說明,我們對環保才有新的概念和了解,你們這樣宣導很讚,因為很多人都是把資源當垃圾丟。」
夜幕低垂後,清點分類完資源,這天的任務才算圓滿結束,當地的環境,因為這群孩子,而變得更好。
慈青 賴毅仁:「你好像有出一分力保護了地球,所以你感覺到,你人生會有特別的意義。」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開闢環保大福田 夫妻同心好感情
- Article Details
基隆百福社區慈濟環保站,是在十七年前,慈濟志工陳佳真,為了讓社區居民有機會付出,和先生陳永順商量,把自家修車廠的空地,提供出來,做為環保站,一直到現在,接引許多人,出來做志工,而她最開心的,是先生也因為開著回收車,四處運送回收物,和眾人結了好緣,僅管現在回收價格不比過去,環保站,回收量大增,工作更辛苦,先生依舊堅持崗位,一如當初,對大地的承諾。
百福社區的慈濟環保站,就位在交叉路口,目標明顯。
民眾:「(回收物)載了去賣 算了,阿順這邊有回收 我就想,不是我不要 我給你,(回饋) 對啊 我知道,(做好事) 我給你啊。」
帶動大家一起來做好事,這就是十七年前,李佳真說服先生,提供自家修車廠空地的關鍵。
慈濟志工 李佳真:「每一天都四處去 到底在做什麼,他一個好奇的心,所以就跟著我們去看,原來就是做環保,他有貨車 他說我也可以來做。」
環保志工 陳永順:「因為我師姊 她的理念很正確,所以說我能夠接受 配合她。」
一個心念,堅持到現在,陳永順開著小貨車,跑遍基隆各社區,不論是多偏遠。
慈濟志工 李佳真:「因為這樣 他也和大家結很多好緣,很多菩薩志工都說 師兄來,我的東西都已經滿了,你是不是可以來幫我載,他就很歡喜 就趕緊去載。」
也因為歡喜,開始親近佛法,休假不再是上山下海,釣魚打獵,而是四處跑回收點,載送回收物,尤其這一年來,受到油價波動,回收價格不比過去,貨車上的回收物是一次比一次多,他的工作也加倍。
慈濟志工 李佳真:「人手不夠 或者量很多,有一點起煩惱,但是我覺得煩惱是另一件事,責任是他的堅持。」
別人不想做,他更要做,就怕資源又要變成垃圾。
環保志工 陳永順:「東西人家已經知道 都拿來這裡,拿來 你沒有做,也沒有辦法交待過去。」
夫妻二人,不忘當初的信念,這也是他們對大地的承諾。
鄭碧玲 葉晉宏 真善美志工-基隆報導 Read more
四大不調災難起 旱澇頻傳民眾苦
- Article Details
全球氣候異常,印度熱浪來襲,高溫不雨,水資源非常缺乏,當地首都居民靠著每天打水生活。而同樣屬於南亞國家的斯里蘭卡,則是發生連日大雨,引發山崩土石流,造成許多人無家可歸。慈濟志工,動手做環保,推動資源回收,減少碳排放,證嚴上人在今天(05/12)的志工早會,期待我們慈濟人能帶動人人淨化,心靈淨化,生活淨化。
全球氣候異常,南亞國家紛紛受到影響,印度持續高溫不下雨,也讓水資源告急,而斯里蘭卡則是連日大雨,引發山崩土石流,多人無家可歸。
證嚴上人開示:「四大不調那為什麼會四大不調,是人類共造業所以讓四大不調,地球發燒發熱了,所以讓整個天下之間,總是四大不調,頻頻傳出了這災情。」
改善氣候不調,從環保開始做起,慈濟推動資源回收,至今回收量約占全台百分之3.3,回收的普及也讓人人已經有環保的觀念。
證嚴上人開示:「以凡事都要開始起步,只要有人起步方向對的正確,大家一起來做這都是好事,也期待我們慈濟人,能帶動人人淨化,心靈淨化生活淨化。」
做環保,能節能減碳還能讓環境永續,不只淨化地球也淨化人心,大家一起為我們所生活的土地盡一分心力。
江家瑜 劉泓志 花蓮報導 Read more
丟垃圾學問大!先想放哪桶才對
- Article Details
台灣早期資源回收概念,取經歐洲。從垃圾分類,資源回收。這些廢棄物端的處理方法。到如何讓廠商和消費者,都建立減少外包裝,進而減少垃圾的觀念。德國國內,幾項方法已經行之有年。
資料來源:http://www.daai.tv/daai-web/news/content.php?id=976775 Read more
緬水患發放
- Article Details
The rainy season in Myanmar last year caused serious flooding. Since then, Tzu Chi volunteers had distributed rice seeds in Yangon Region’s Hmawbi and Taikkyi townships. In mid-May, Tzu Chi volunteers also traveled to Sagaing’s Kalay township to visit poor villages. While there, they distributed rice, blankets, and relief aid to the farmers in need.
去年雨季,緬甸發生嚴重水患,慈濟志工除了在仰光省的莫比和岱枝兩鎮,發放稻種,五月中旬,志工也北上,前往實皆省加勒鎮幾個貧困村莊,在那志工們發放了大米、毛毯和祝福金,這些物資,雖然遲了快一年才收到,但對生活辛苦的農民而言,算得上是一份祝福滿滿的禮物。 Read more
2016,07/13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3日(三)13:30-14: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3日(三)13:30-14: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週二, 12 七月 2016
小電器延續物命贈偏鄉造福社會
- Article Details
畢業季到了,住宿學生忙著清空宿舍,一些用不到的小家電,被棄置在垃圾場,十分可惜,為延長家電的使用壽命,台北市環保局配合15所大專院校,回收學生不用的小家電,經過檢修清理後,再轉贈偏鄉弱勢家庭。
仔細擦拭灰塵,這台陪伴黃同學四年的電風扇,即將在他搬離宿舍後,送給偏鄉孩童。
大學畢業生 黃峻嶺:「主要就是電風扇跟吹風機,其實用了四年,也沒有到不能用,但就是舊舊的,可以回收再利用,是很好的,大家有這個機會一起做愛心,很有意義。」
根據統計,每到畢業季,一間學校清出來的小家電,總重量約有150公斤,其中以電風扇最多,二、三名分別是檯燈與電子產品。為了避免浪費,台北市環保局從去年開始試辦小家電回收活動。
台北市環保局科長 崔浩志:「你要退宿的孩子,這些東西(小家電),先不要丟到垃圾桶裡頭,我們會把這些東西,充分的給予偏鄉的孩子,他們當然就是很需要電風扇和一些資訊物品。」
學生學習到惜福愛物,延續物命的精神,環保同時也助人,這就是一份最好的畢業禮物。
黃采綺 邱品豪 台北報導 Read more
親子班戶外教學 白沙灣淨灘環保
- Article Details
高樹親子成長班的環保課程,帶著學員到墾丁白沙灣淨灘外,還帶著孩子們參訪核三廠台電南展館,了解電力運作,同時也進入地震體驗屋,學習地震來臨時怎麼自救。
大朋友提著塑膠袋,小朋友挽起衣袖,捲起褲管,撿拾海灘上的垃圾,高樹親子成長班戶外教學,到墾丁白沙灣淨灘。
慈濟志工 楊秀莉:「他們如果在課堂上久坐,其實坐不住,有點過動,然後讓他們到戶外來接觸大自然,以環境來做教育。」
還有一家三代,一起來付出,大夥撿垃圾比賽,短短幾公尺,就裝滿三大袋垃圾。
慈濟志工 林韋廷:「希望孩子能夠去了解到,垃圾製造我們很多環境上的汙染,讓孩子有一個乾淨的沙灘,才是最美好的。」
走完戶外,接下來換到室內,學員們參訪台電南展館,了解日常生活中用的電怎麼來的。
導覽員:「風力發電機它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它的葉扇可以360度自動的旋轉。」
聽講解外,學員們也親自進到地震體驗屋裏頭,學習地震來臨時,該怎麼應變。
家長 廖永吉:「剛開始還滿好玩的,到五級地震的時候,感覺滿恐怖的,可以想像之前的台南大地震的驚慌和恐怖。」
一趟戶外教學,有看有玩又有動手學習付出,把大自然當成教室,增長善知識,收穫滿滿。
真善美志工 陳妍棻 吳士鐘 屏東報導 Read more
街友俐落做環保 一技之長展自信
- Article Details
慈大附中國小部六年級同學,舉辦「把愛找回來 友善街友音樂會」,小朋友們用心準備,製作邀請卡及點心,邀請街友到環保站聽音樂會與共餐,向街友們傳達愛與溫暖,也希望孩子們能關懷身邊的人,懂得惜福與感恩。
街友熟練的將手中回收物一一分類,因為平時收入來自做資源回收,所以他們對環保很了解,對於能將平時的經驗與孩子們分享,覺得很有成就感。
街友 邱顯福:「教小朋友做這些環保概念,他們都有一些基礎了,然後基礎之後,他們要懂得,什麼叫紙、什麼叫塑膠,什麼叫寶特瓶或者是玻璃之類的、鐵啦,感覺就是很有成就感能夠教小朋友這樣子。」
慈濟大學附中國小部六年級學生,發想了「把愛找回來-友善街友音樂會」,除了準備音樂表演外,也自製餐點,邀請街友一起來欣賞。
慈大附中國小部學生 黃哲宇:「因為我們看到那些街友們,他們每天餐風露宿非常的辛苦,其實我們真的很幸福,我們可以把生活中多出來的,也可以分享給別人,對別人付出。」
因為街友們居無定所,邀請不易,孩子們總共邀請他們兩次,帶著自己做的卡片,慎重的邀請他們。
慈大附中國小部老師 莊春紅:「讓孩子去看到生活周遭,一些需要我們關懷的人事物,然後把他在學校學到的人文精神,能夠展現出來應用在生活中,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
透過這次活動,讓孩子們關懷街友外,更懂得知福與惜福,也希望街友們能透過作環保當志工,找到自我認同的價值感。
江家瑜 劉泓志 花蓮報導 Read more
藍天白雲愛滿人間 菩薩道勤精進
- Article Details
智利安地斯山區連續幾天大雨,許多地方傳出災情,智利慈濟志工關懷受災民眾,也發放毛毯床墊;而慈濟五十週年慶即將到來,各地慈濟人緊鑼密鼓、用心排練,要為這一天獻上最大祝福。證嚴上人在今天(04/28)志工早會開示,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 藍天白雲多麼溫馨多麼整齊 充滿溫暖的人間 期待大家共同推動 人人啟發愛心 發揮這一分愛的能量。
天災頻傳。在智利安地斯山區連續幾天大雨,引發土石流,許多鄉鎮也遭遇水災,智利慈濟志工與當地國會議員合作,前往聖地牙哥受災地區,致贈毛毯及床墊,關懷受災居民。
證嚴上人開示:「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藍天白雲多麼溫馨,多麼整齊,也很期待大空間,就如藍天白雲一樣,那樣醒目,而且那樣柔和,充滿溫暖的一片人間,這都是大家要共同來推動,人人啟發愛心,人人發揮這一分愛的能量。」
愛的能量匯聚。慈濟基金會五十週年慶即將到來,慈濟人在各地以虔誠的心,加緊排練。警察和實業家也一起投入,認真練習,要為這特別的日子,獻上最大的祝福。
證嚴上人開示:「真的是很感恩,人人用心,期待是打從內心,把法的種子,真正植入在心地裡,讓它的種子萌芽,讓心地的粒粒種子成為菩提樹,這都是我們要努力。」
用心耕耘,讓善種子茁壯。慈濟紐約分會,成立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時間。難行能行,步步踏實,持著證嚴上人的教導,讓愛不分國界,溫暖需要的地方。
趙又瑩 鄧明怡 花蓮報導 Read more
天津名品展緣圓 法喜付出造感恩
- Article Details
7月10日是天津名品博覽會的最後一天,大愛感恩展覽每天都在虔誠祈禱聲中展開,今日較特別的是隔壁展位的黃鳳鶯也一同參與,黃鳳鶯住在天母,平時都會參與慈濟的活動,看了志工們、大愛同仁每天虔誠祈禱,非常感動,便主動參與今天的祈禱。最後一日,人潮湧至,志工們依舊努力菩薩招生與推廣。天津志工全程陪伴此次展覽,不辭辛勞,雖身體稍有疲憊但滿心歡喜,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使同仁非常感恩。
劉秋榮,本身專業就是倉庫管理,這次完全發揮專業,不怕倉庫內又悶、又熱,戴著口罩、頂著過敏、全程四天。劉秋榮在2014年受證,一路走來也曾遇到人我是非而心生退轉,但不忍 上人辛苦,便努力轉變心念,調伏自我習氣,精進於菩薩道。「在慈濟,做什麼都好,重點從自身影響他人。菜市場也可以做環保,自備環保袋、餐具,就是日常生活中影響人與環境。」。
剛從大學畢業的姜晨師姊,透過微信群組中的消息,得知此次大愛感恩科技志工活動,願意延遲自己工作、面試的時間,參與服務。主修中國古典園藝設計的姜晨師姊,未來除了希望成為設計師,更想復興中國古典文化,讓更多人看到祖先的人文之美;看大愛感恩科技傳薪系列服飾,中國風格服飾,蘊含著『薪火相傳中華文化』意義,展現服儀真善美,對自己人生更有規劃。在推廣過程,姜晨師姊看到許多不同反應:「有人聽到塑料瓶做的,大翻白眼!但也有人非常認同,說『之前在歐洲也接觸類似理念。』我想這樣接受度的差異取決於個人視野。」
來自香港的出家師父上慧下明法師,是全球釋迦功德基金會主席。曾經聽過臺灣佛教慈濟慈善功德會,對環保很有概念,聽說大愛感恩科技參與天津名品展,剛好人在北京,特地抽空來看展覽,希望為僧團請購適當的日用品。
2016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圓滿落幕,一切都在大家的相互成就,在感恩與祝福中畫下完美句點,大愛感恩同仁更以環保摺疊扇與志工結緣,感恩所有志工成就此次展覽,更期待天津慈濟家人日日行善,精進菩薩道,向下扎根、向上成長,將愛與善的種子灑播天津各個角落,更期待明年展覽相見,共同成就每一次展覽。
大愛感恩科技 中國天津報導
天津名品展緣圓 法喜付出造感恩
- Article Details
7月10日是天津名品博覽會的最後一天,大愛感恩展覽每天都在虔誠祈禱聲中展開,今日較特別的是隔壁展位的黃鳳鶯也一同參與,黃鳳鶯住在天母,平時都會參與慈濟的活動,看了志工們、大愛同仁每天虔誠祈禱,非常感動,便主動參與今天的祈禱。最後一日,人潮湧至,志工們依舊努力菩薩招生與推廣。天津志工全程陪伴此次展覽,不辭辛勞,雖身體稍有疲憊但滿心歡喜,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使同仁非常感恩。
劉秋榮,本身專業就是倉庫管理,這次完全發揮專業,不怕倉庫內又悶、又熱,戴著口罩、頂著過敏、全程四天。劉秋榮在2014年受證,一路走來也曾遇到人我是非而心生退轉,但不忍 上人辛苦,便努力轉變心念,調伏自我習氣,精進於菩薩道。「在慈濟,做什麼都好,重點從自身影響他人。菜市場也可以做環保,自備環保袋、餐具,就是日常生活中影響人與環境。」。
剛從大學畢業的姜晨師姊,透過微信群組中的消息,得知此次大愛感恩科技志工活動,願意延遲自己工作、面試的時間,參與服務。主修中國古典園藝設計的姜晨師姊,未來除了希望成為設計師,更想復興中國古典文化,讓更多人看到祖先的人文之美;看大愛感恩科技傳薪系列服飾,中國風格服飾,蘊含著『薪火相傳中華文化』意義,展現服儀真善美,對自己人生更有規劃。在推廣過程,姜晨師姊看到許多不同反應:「有人聽到塑料瓶做的,大翻白眼!但也有人非常認同,說『之前在歐洲也接觸類似理念。』我想這樣接受度的差異取決於個人視野。」
來自香港的出家師父上慧下明法師,是全球釋迦功德基金會主席。曾經聽過臺灣佛教慈濟慈善功德會,對環保很有概念,聽說大愛感恩科技參與天津名品展,剛好人在北京,特地抽空來看展覽,希望為僧團請購適當的日用品。
2016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圓滿落幕,一切都在大家的相互成就,在感恩與祝福中畫下完美句點,大愛感恩同仁更以環保摺疊扇與志工結緣,感恩所有志工成就此次展覽,更期待天津慈濟家人日日行善,精進菩薩道,向下扎根、向上成長,將愛與善的種子灑播天津各個角落,更期待明年展覽相見,共同成就每一次展覽。
大愛感恩科技 中國天津報導
剩食旅行一 剩食哪去
- Article Details
Taiwan convenience stores, hypermarkets and supermarkets, discard about 36,000 tons of expired food each year. The value of this food waste is more than 116 million USD which could provide lunches for children from 340,000 disadvantaged households year round. This issue has led the government to launch new policies aimed at the food industry to manage the flow and quantity of food waste. Today we take a look at Taiwan’s problem with leftover food and how it can be improved.
全台的便利商店量販店和超級市場,每年過期的廢棄食品,高達三萬六千多噸,這些剩食浪費,超過116百萬美元,換算成營養午餐的餐費,可以讓34萬名,弱勢家庭的孩子 吃上一整年,由於剩食問題嚴重,政府最近跨部門展開搶救剩食政策準備修法,將食品通路商和餐飲業的剩食,納入法條管理,今天看看臺灣的,剩食的問題與如何改善。 Read more
2016,07/12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2日(二)13:30-14:4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2日(二)13:30-14:4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2016,07/12南投埔里環保志工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2日(二)09:30-12:00
【地點】內湖聯絡處 (114 台北市內湖區 成功路5段168號) Read more
天津名品廣人文 力行環保愛接力
- Article Details
「2016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7月7日於天津梅江會展中心隆重開幕,展期4天,展會共設立6大形象館、13大產業區,是本年度兩岸規模最大的經貿交流活動。天津是中國大陸北方貨品集散中心,是經營華北市場的重點城市之一;許多臺商透過參加台灣名品博覽會成功打進消費通路。天津經濟蓬勃帶動都市發展,但環保意識更重要、不可被忽視,為了傳遞環保理念,大愛感恩科技藉由名品博覽會,傳遞大愛感恩環保心品與理念,將環保理念落實當地,期待接引當地會眾、人間菩薩招生。
「善用科技傳法說法」展覽團隊透過社群媒體 (FB臉書) 直播功能,即時傳遞給全球大德觀看大愛感恩在天津參展現況,傳遞大愛感恩科技背後的環保與人文,更將大愛感恩科技每年回收數量及節省資源、社會回饋展示,以無聲說法傳遞環保人文,接引大德響應環保行列,引起極大迴響。
在展覽開幕首日,來了一位身著綠色大愛衫的孫爺爺,從2011年開始就開始請購大愛感恩心品至今。孫爺爺說:「你們的產品品質好,我每年都穿。」天津志工把握機會,介紹大愛感恩科技,並邀約孫爺爺填寫志工資料,投入環保志業。孫爺爺說明天會再來,還要帶太太一起來護持環保與慈善。
次日,一對推著輪椅可愛的老夫妻前來大愛展位上,高齡82歲的劉爺爺表示去過台灣,對台灣人的熱情記憶深刻。劉爺爺說:「昨天就跟奶奶說有環保服飾,奶奶說沒看到,所以今天就再帶她過來看。」79歲的劉奶奶挑了一件傳薪背心,開心到直比『讚』。離開時,爺爺仍親自幫奶奶推著輪椅,牽手情誼表露無遺。歷年來承擔人文真善美志工的高玉娟當初就是被大愛感恩傳薪服飾所感動。今年玉娟仍穿著傳薪、提著攝影機,繼續助緣展覽。如今已報名慈濟委員培訓,期待年底能回台受證。
承擔司機菩薩的劉宏奇,因為認識慈濟、參與慈濟,從佛門、入善門,從「空」體會「有」,藉假修真的體悟。原在中國石化上班,甚至本想從政,但劉宏奇師兄從本身職務與金錢中體悟了無常。認識慈濟後,更認同了「自身的起心動念,都該是為眾生為大地,才是人生的真義。」劉宏奇分享:「上人的法,不是空講名相,而是生活化、人間化,透過做的過程,斷煩惱修智慧。」
天津志工 羅美華 特地帶 市台辦 陳建萍局長與南開台辦 田路明主任參訪,陳局長對大愛感恩的環保理念非常贊同,也很感恩我們在環保這條路上持續努力。其實每次參展,最幸福的莫過當地志工們的付出,要瞻前、顧後,還要照顧大愛同仁身心,無處不用心,如親人般的照顧,實在令人感受溫馨與無限感恩!
志工們、大愛同仁,人人把握每一次的機會推廣大愛環保理念,為菩薩招生而努力,合和互協成就每一天的展覽。展覽的尾聲,大家一同祈禱,在眾人虔誠祈禱的歌聲中畫下句點。
大愛感恩科技 中國天津報導
天津名品廣人文 力行環保愛接力
- Article Details
「2016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7月7日於天津梅江會展中心隆重開幕,展期4天,展會共設立6大形象館、13大產業區,是本年度兩岸規模最大的經貿交流活動。天津是中國大陸北方貨品集散中心,是經營華北市場的重點城市之一;許多臺商透過參加台灣名品博覽會成功打進消費通路。天津經濟蓬勃帶動都市發展,但環保意識更重要、不可被忽視,為了傳遞環保理念,大愛感恩科技藉由名品博覽會,傳遞大愛感恩環保心品與理念,將環保理念落實當地,期待接引當地會眾、人間菩薩招生。
「善用科技傳法說法」展覽團隊透過社群媒體 (FB臉書) 直播功能,即時傳遞給全球大德觀看大愛感恩在天津參展現況,傳遞大愛感恩科技背後的環保與人文,更將大愛感恩科技每年回收數量及節省資源、社會回饋展示,以無聲說法傳遞環保人文,接引大德響應環保行列,引起極大迴響。
在展覽開幕首日,來了一位身著綠色大愛衫的孫爺爺,從2011年開始就開始請購大愛感恩心品至今。孫爺爺說:「你們的產品品質好,我每年都穿。」天津志工把握機會,介紹大愛感恩科技,並邀約孫爺爺填寫志工資料,投入環保志業。孫爺爺說明天會再來,還要帶太太一起來護持環保與慈善。
次日,一對推著輪椅可愛的老夫妻前來大愛展位上,高齡82歲的劉爺爺表示去過台灣,對台灣人的熱情記憶深刻。劉爺爺說:「昨天就跟奶奶說有環保服飾,奶奶說沒看到,所以今天就再帶她過來看。」79歲的劉奶奶挑了一件傳薪背心,開心到直比『讚』。離開時,爺爺仍親自幫奶奶推著輪椅,牽手情誼表露無遺。歷年來承擔人文真善美志工的高玉娟當初就是被大愛感恩傳薪服飾所感動。今年玉娟仍穿著傳薪、提著攝影機,繼續助緣展覽。如今已報名慈濟委員培訓,期待年底能回台受證。
承擔司機菩薩的劉宏奇,因為認識慈濟、參與慈濟,從佛門、入善門,從「空」體會「有」,藉假修真的體悟。原在中國石化上班,甚至本想從政,但劉宏奇師兄從本身職務與金錢中體悟了無常。認識慈濟後,更認同了「自身的起心動念,都該是為眾生為大地,才是人生的真義。」劉宏奇分享:「上人的法,不是空講名相,而是生活化、人間化,透過做的過程,斷煩惱修智慧。」
天津志工 羅美華 特地帶 市台辦 陳建萍局長與南開台辦 田路明主任參訪,陳局長對大愛感恩的環保理念非常贊同,也很感恩我們在環保這條路上持續努力。其實每次參展,最幸福的莫過當地志工們的付出,要瞻前、顧後,還要照顧大愛同仁身心,無處不用心,如親人般的照顧,實在令人感受溫馨與無限感恩!
志工們、大愛同仁,人人把握每一次的機會推廣大愛環保理念,為菩薩招生而努力,合和互協成就每一天的展覽。展覽的尾聲,大家一同祈禱,在眾人虔誠祈禱的歌聲中畫下句點。
大愛感恩科技 中國天津報導
週一, 11 七月 2016
資源能回收不浪費 發心立願達使命
- Article Details
「環保愛地兒」邀請到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洪碩廷博士來與聽眾說明R2R概念,說到毛毯廢棄之後還能再製成毛毯,就是R2R的概念,其實就是『Recycle to Recycle (回收到回收)』的概念,讓資源有效利用,沒有廢棄物為目標。
大愛感恩成立目的即是為了善盡社會責任,「R2R是我們大愛感恩申請商標的名稱」,洪碩廷博士指出:「從減廢到零廢,為了更上一層樓,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回收寶特瓶來做成優質的紡織品,做為我們的主要產品,這個是屬於一次回收,就是我們把寶特瓶做成紡織品,而我們在去年有把回收的紡織品,再製成優質的紡織品這算是二次的回收,所以我們有別於一次的回收,取了『R2R』這個名字,這與搖籃到搖籃 (C2C) 的觀念相似。」
「有別於一次性的回收,故取名R2R,希望我們這一念心,將來成為大眾熟悉的商品名,這是R2R的概念。」朝最高境界,完全不要有廢棄物的最高裡想而努力,主持人點出困難,詢問洪博士:「從C2C搖籃到搖籃就已經是不簡單的技術了,為什麼大愛感恩科技會做這樣艱鉅的任務呢?」
洪碩廷博士分享:「有不少忠誠的請購大德,會問我們一句『大愛感恩科技是不是可以把不要、或穿壞的衣服再回收呢?』這就給我們很大的原動力,驅使我們應把困難克服。」
透過不斷的試驗、精進,經測試把坊間溫柔細致的毛毯、跟大愛感恩科技寶特瓶一次回收所做的毛毯、跟拿廢棄紡織品做成二次回收的毛毯,在三樣毛毯比較下,閉眼撫摸,分不出其間的差異。資源能利用則不浪費,克服困難,發心立願達成使命,誠如 證嚴上人靜思語所言:「既定的方向是對的,就要大步向前邁進,做就對了」終會有到達目標的一天。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資源能回收不浪費 發心立願達使命
- Article Details
「環保愛地兒」邀請到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洪碩廷博士來與聽眾說明R2R概念,說到毛毯廢棄之後還能再製成毛毯,就是R2R的概念,其實就是『Recycle to Recycle (回收到回收)』的概念,讓資源有效利用,沒有廢棄物為目標。
大愛感恩成立目的即是為了善盡社會責任,「R2R是我們大愛感恩申請商標的名稱」,洪碩廷博士指出:「從減廢到零廢,為了更上一層樓,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回收寶特瓶來做成優質的紡織品,做為我們的主要產品,這個是屬於一次回收,就是我們把寶特瓶做成紡織品,而我們在去年有把回收的紡織品,再製成優質的紡織品這算是二次的回收,所以我們有別於一次的回收,取了『R2R』這個名字,這與搖籃到搖籃 (C2C) 的觀念相似。」
「有別於一次性的回收,故取名R2R,希望我們這一念心,將來成為大眾熟悉的商品名,這是R2R的概念。」朝最高境界,完全不要有廢棄物的最高裡想而努力,主持人點出困難,詢問洪博士:「從C2C搖籃到搖籃就已經是不簡單的技術了,為什麼大愛感恩科技會做這樣艱鉅的任務呢?」
洪碩廷博士分享:「有不少忠誠的請購大德,會問我們一句『大愛感恩科技是不是可以把不要、或穿壞的衣服再回收呢?』這就給我們很大的原動力,驅使我們應把困難克服。」
透過不斷的試驗、精進,經測試把坊間溫柔細致的毛毯、跟大愛感恩科技寶特瓶一次回收所做的毛毯、跟拿廢棄紡織品做成二次回收的毛毯,在三樣毛毯比較下,閉眼撫摸,分不出其間的差異。資源能利用則不浪費,克服困難,發心立願達成使命,誠如 證嚴上人靜思語所言:「既定的方向是對的,就要大步向前邁進,做就對了」終會有到達目標的一天。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 《環保愛地兒》 (IDEA) **
【本週專訪】夏鈺琳師姊
【節目時間】 2016/7/12(二) 15:30~15:50
【訪談主題】大愛感恩幸福職場
【線上收聽】http://www.daai.tv/daai-web/live/radio.htm
Read more
乳癌病友綠手指 把握當下做環保
- Article Details
響應4/22世界地球日,台北慈濟醫院邀請乳癌病友及家屬來到慈濟三峽園區,一起做環保,種植小盆栽,把握生命的良能,延續地球的慧命,更能緩解乳癌患者治療間的不適,放鬆心情。
台北慈濟醫院乳癌病友會來到慈濟三峽園區,大家跟著心理師發聲,溫和的音頻把心沉靜下來,跟著音樂身體隨意擺動,患者和家屬的身心靈能夠同時解放。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 張耀仁:「做環保、園藝啊,這方面也許在他們的心情轉換,應該是滿有幫助的,當然應該對病情,或者是將來面對疾病,有一個比較正面的想法。」
病友會成員開始動手,將胡椒樹和石蓮花移植到盆栽。罹患乳癌第二期的楊月娥,罹癌後飽受治療和經濟雙重壓力,但她從種植過程,找到宣洩的出口。
乳癌病友 楊女士:「一路以來,我今天最開心,生命力好像旺盛了,要不然我對我自己的生命好像沒有什麼很大的信心。」
響應世界地球日,醫療團隊也號召大家一起動手做環保,淨化心靈。
乳癌病友 蔡女士:「在踩的那一剎那,不只是心情的抒發,而且你愈踩會覺得說,把它踩平了,似乎也把病痛踩平了,然後也有盡一份愛地球的心。」
踩踏寶特瓶的聲音此起彼落,病患們用力將寶特瓶踩扁,這個動作,不只讓病患和家屬能夠伸展身體,釋放壓力,同時更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增加正能量,一起走過抗癌之路。
陳千蕙 莊國雄 新北三峽報導 Read more
布料改良進化 舒適.透氣兼涼感
- Article Details
八仙塵爆再過兩個月,就滿一周年,傷友們還在持續復健,另外還有很多志工,不只投入關懷,也要協助更專業的壓力衣測量工作,今天(4/27)在慈濟內湖園區,舉辦志工培訓會中,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就發表最新型機能壓力布料,更加透氣耐用,減少皮膚負擔。
穿上袖套,再一段一段往上拉,對重度燒燙傷者來說,這件壓力衣,就像他們的保命衣。
大愛感恩科技高級專員 林正雄:「在上人的呼應之下,所以像連做這樣的經編布的廠商,他們都願意一起投入。」
由於傷者皮膚功能受損,機能壓力布料不斷革新,到了第九代,更透氣,還多了涼感度,品質也更耐用。
陽光社福基金會主任 宋有礪:「它(壓力衣)其實是要有一個緊度,但我在提供他緊度的同時,我又不要去限制他的活動。」
透過這台光譜量測儀,可以分析穿上壓力衣後,紅色疤痕的復原情況,慈濟志工也投入學習,各項測量工作。
慈濟志工 謝霜玉:「原本我們認為那是非常專業的,當然還需要更多的學習,除了壓力衣給他們幫助,也希望在心靈上也給他們安慰。」
未來這套最新科技壓力衣,將逐步量產,預計幫助更多燒燙傷友,生活更自在。
蔡怡琳 邱品豪 採訪報導 Read more
廢棄物仔細分類 再生為綠色資源
- Article Details
推動環保落實社區,福建南靖志工前年成立新的環保站,志工堅持每個星期五晚上,邀請附近民眾來做回收分類,兩年來,風雨無阻,不管是親子檔、學生或照顧戶家庭,都是愛護地球的一分子。
福建南靖環保站裡,志工埋首在成堆的回收物裡,大家俐落地做著分類
環保志工 莊瑜茹:「 做環保可以保護地球 綠化環境, 然後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地球需要我們保護 。」
就讀初一的莊瑜茹,已經連續好幾個星期,都在下課後,跟著母親一起來付出
莊瑜茹的母親 盧長華:「 帶我孩子來做環保, 是很好又保護地球, 大家一起來 很開心, 又鍛鍊她的身體 。」
事實上,南靖周五的夜間環保,已經推行了兩年多的時間,葉家曾是慈濟的照顧戶,但參與冬令發放訪視後,全家人手心翻轉,如今都是環保尖兵
環保志工 葉麗禎:「 我爸爸他脾氣以前就不好, 特別不好 可是自從來做環保之後, 他就比較少抽菸 比較少喝酒, 然後脾氣也變得好了很多很多 。」
不管是上班族、學生還是親子檔,在南靖的環保站裡,大家沒有親疏之別,共同的信念就是為地球母親,盡一分心力。
剪接上字:我們在南靖做環保 愛地球 大家一起來
真善美志工-福建報導 Read more
幹部精進研習 志工跨海傳承經驗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印尼分會,從2013年起,每年固定在慈濟周年慶前後,舉辦「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營」,今年台灣有三位資深志工,受邀擔任講師,他們分享推動慈善的經驗,這讓印尼許多新志工,受益良多。
慈濟印尼分會,舉辦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營,710人齊聚雅加達靜思堂,台灣三位資深志工跨海授課,謝麗梅把握機會吸收法髓。
慈濟志工 謝麗梅:「身為志工參加四合一營隊,真的很重要因為這像是,為我們自己充電,這次還有台灣講師來分享,會讓我們吸收到更多靜思法脈。」
2015年穿上藍天白雲的謝麗梅,原本跟妹妹是慈濟的照顧戶,志工從2007年的持續關懷,讓她也想成為愛心隊伍的一員。
慈濟志工 謝麗梅:「當時志工每個月都來我家訪視,他們給我們的愛心關懷,深刻烙印在我的心上,那時我就想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一定要成為慈濟志工。」
謝麗梅目前承擔環保幹事,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環保站,她希望從大愛一村開始推動,要讓雅加達每個社區不再因垃圾而淹水。
慈濟志工 謝麗梅:「我們在大愛一村的環保宣導,已進行一段時間了,我們很希望帶動居民,一起做而不是看著我們做,最近每一次的環保日,都有新住戶加入回收行列。」
兩天的營隊課程,不論資深或新進學員,都努力將所見所聞記下,因為這些可能都是之後行菩薩道,受益無窮的收穫。
仔魯霖 肅達榙 林燕龍 翁美來 印尼報導 Read more
2016,07/11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1日(一)13:30-14: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1日(一)13:30-14: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週日, 10 七月 2016
大愛感恩「心」理念 善法共振弗國界
- Article Details
2016年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7月7日~10日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盛大舉行,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再次以榮獲台灣精品的優質形象參與盛會;7月9日展會的第三天上午,適逢慈濟天津會所舉辦社區會眾課程,主題談到國際賑災,因此,課務組特別安排一堂課程,讓社區的培訓志工瞭解大愛感恩科技使命、願景及慈悲科技研發的因緣。
參展同仁 呂怡德向社區大德說明,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成立的因緣與「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三大核心經營理念的意涵,至今正邁進第八週年,與時俱進,不僅是在環保綠化產品的精進,更積極的朝向環保人文教育的推廣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來擴大發展面向,讓「大愛眾生、感恩大地」的綠色品牌,更加落實愛心公益企業的使命。
分享之餘也透過問答互動與答對贈禮的方式,來增加整場會眾對於介紹說明的專注與趣味性,同時,也向大家分享「慈悲與科技系列」產品多元用途的設計理念,LED太陽能燈帽(或背包)、防穿刺鞋的特色功能,除了平日可以當休閒生活的用途,當緊急重大災難發生時,這一些產品都能立即成為慈濟賑災志工人員的穿著裝備,不僅可以深入災區幫助他人、也能同時保護自身安全。
掌握緊湊的分享時間,同仁 怡德師兄也把握因緣,藉由當區師姊穿上新請購的傳薪服飾上台進行動態展示,與大眾說明傳薪服飾的「傳薪」是取自於「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服飾薪火」的意涵,透過服飾向人們傳遞「內調自心、外敬他人」的意境,「禮儀的風度,可以顯現內在涵養;服儀的端莊,正是強調人我尊重」;而堅持利用回收塑料瓶的原色白與綠,以及淺染後的灰、黑、藍五大原色的應用,再輔以簡約高雅的斜襟一字扣、七分袖、荷花葉立領或下擺烏干紗的設計,都充分顯示傳薪服飾端莊、優雅、溫婉、簡約的人文服儀氣質。
分享之餘時間也已接近中午用餐的時間了,藉著午休時間,同行的同仁竣翔師兄與怡德師兄把握因緣與現場會眾們更加說明公司的環保織品後面的人文涵義,熱絡的詢問與請購頓時增添了一股傳遞分享的氛圍;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背後藉物傳法,正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無聲的說法正象徵著內修自淨其意(心靈環保)、外行愛護環境(大地環保),一起「續物命、造福慧」與「地球共生息」。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天津市報導
大愛感恩「心」理念 善法共振弗國界
- Article Details
2016年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7月7日~10日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盛大舉行,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再次以榮獲台灣精品的優質形象參與盛會;7月9日展會的第三天上午,適逢慈濟天津會所舉辦社區會眾課程,主題談到國際賑災,因此,課務組特別安排一堂課程,讓社區的培訓志工瞭解大愛感恩科技使命、願景及慈悲科技研發的因緣。
參展同仁 呂怡德向社區大德說明,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成立的因緣與「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三大核心經營理念的意涵,至今正邁進第八週年,與時俱進,不僅是在環保綠化產品的精進,更積極的朝向環保人文教育的推廣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來擴大發展面向,讓「大愛眾生、感恩大地」的綠色品牌,更加落實愛心公益企業的使命。
分享之餘也透過問答互動與答對贈禮的方式,來增加整場會眾對於介紹說明的專注與趣味性,同時,也向大家分享「慈悲與科技系列」產品多元用途的設計理念,LED太陽能燈帽(或背包)、防穿刺鞋的特色功能,除了平日可以當休閒生活的用途,當緊急重大災難發生時,這一些產品都能立即成為慈濟賑災志工人員的穿著裝備,不僅可以深入災區幫助他人、也能同時保護自身安全。
掌握緊湊的分享時間,同仁 怡德師兄也把握因緣,藉由當區師姊穿上新請購的傳薪服飾上台進行動態展示,與大眾說明傳薪服飾的「傳薪」是取自於「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服飾薪火」的意涵,透過服飾向人們傳遞「內調自心、外敬他人」的意境,「禮儀的風度,可以顯現內在涵養;服儀的端莊,正是強調人我尊重」;而堅持利用回收塑料瓶的原色白與綠,以及淺染後的灰、黑、藍五大原色的應用,再輔以簡約高雅的斜襟一字扣、七分袖、荷花葉立領或下擺烏干紗的設計,都充分顯示傳薪服飾端莊、優雅、溫婉、簡約的人文服儀氣質。
分享之餘時間也已接近中午用餐的時間了,藉著午休時間,同行的同仁竣翔師兄與怡德師兄把握因緣與現場會眾們更加說明公司的環保織品後面的人文涵義,熱絡的詢問與請購頓時增添了一股傳遞分享的氛圍;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背後藉物傳法,正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無聲的說法正象徵著內修自淨其意(心靈環保)、外行愛護環境(大地環保),一起「續物命、造福慧」與「地球共生息」。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天津市報導
環保善種子扎根 一念心守護大地
- Article Details
氣候不調,天災偏多,法國中北部連日大雨,巴黎的塞納河河水暴漲,導致支流魯應河水位升高,河水經過的塞納馬恩省內許多城市,為了保護居民安全,當地政府也開始做撤離。大地受到人類破壞,保護地球要從教育開始,台南慈濟高中小學部及高中部學生以行動付出,愛護大地,證嚴上人今天志工早會開示,我們人應該要都要提高共識,不只是共識,我們還要共行。
全球氣候不調,法國中北部連日大雨,讓巴黎的賽納河暴漲,目前水位已經超過6公尺,支流也受到影響,塞納馬恩省內許多城市開始做撤離。
證嚴 上人開示:「我們人真正的很需要改變一點自己的生活,自己要多反省一下,不要一直一直碳足跡,生活欲念要減低一下、節儉一點,為了保護大地,要跟大地平安共生存。」
保護大地從小開始扎根,台南慈濟高中小學部的學生與家長,到秋茂園進行淨灘活動,以行動付出為愛護環境盡一分心力。
證嚴 上人開示:「他不只是在學校內教育,還帶出去敦親睦鄰掃街道或者是宣導靜思語等等,女孩子是端莊有禮,男孩子是帥氣進退威儀,這都是從內在的教育而表達出外行。」
將環保教育落實在生活裡,從每個人開始做起,守護大地,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江家瑜 劉泓志 花蓮報導 Read more
垃圾減量第一步 環保清淨在源頭
- Article Details
慈濟人說環保、做環保,不分白天或晚上。在天津薊縣慈濟人在曲院風荷小區舉辦一場晚間環保宣導活動,教民眾製作環保酵素。在北京則是第一次(5/29)在「東亞國際社區」舉行大型環保活動,其中一項,說明回收的寶特瓶如何製作成環保紡織品,有小朋友興致高昂聽懂了之後現場也宣導起來。
一起做環保,怎麼做?慈濟志工分區解說。
在東亞國際社區第一次舉辦宣導活動,有民眾對看版資訊仔細端詳。
環保從打掃做起,清潔劑天然的最好。而家庭廢棄物,依照材質分門別類,清淨在源頭的成果社區民眾有感。
社區居民:「作為一個咱們小區裡邊一個業主,其實感到很光榮,因為每次我們出來的時候,偶爾吃完飯、遛灣的時候就感覺到咱們小區裡邊,確實很乾淨。」
民生廢棄物的大宗「寶特瓶」何去何從,慈濟人按步驟解說,小朋友興致高昂,搶答不落後也宣導起來。
社區居民:「這個就是剛才這個打碎的(瓶片),變成顆粒,這個線就是這個顆粒,變成的線(抽成的絲),(最後變成)毛巾(圍巾)。」
從白天、到晚上,只要有人聽,推廣環保不能停。
在天津曲院風荷小區,薊縣的慈濟人開闢一場月光下的約會。
親子班小朋友的的手語歌,表達了人人的期盼。
夜晚的相聚,在環保世界裡學習,許多民眾對於酵素製作產生了興趣,慈濟人也先致贈一瓶,讓大家體驗清淨的美好。
真善美志工 吳更軍 劉健 綜合報導 Read more
密室逃脫考驗腦力 環保科技互動
- Article Details
台南成功大學慈青,為照顧戶的小孩免費課業輔導已經三年了,他們體會到這些孩子鮮少有機會到戶外走走,特別安排戶外教學,帶他們到高雄壽山動物園,以及高雄靜思堂參訪環保科技展,學習愛護動物也疼惜地球。
原來牆壁上的沙漏藏有玄機,台南成功大學慈青帶著課輔班的學生,到高雄靜思堂參觀環保科技展,這一關是密室逃脫,他們正在房間裡的尋找線索。
把迫切的環保議題融入到時下流行的遊戲中,這些學生學會了節能減碳。
課輔班學生:「耗電量由大至小的電器,都要隨手關掉。」
成大慈青 林益勤:「想辦法能讓他們從,現在就意識到,我們現在可以做的事情,就不會再來不及,我們還是有機會,可以改善我們現在的環境。」
來參訪的學生從國小到高中都有,是慈濟照顧戶的孩子,這些大學生特別安排戶外教學,帶他們來靜思堂參訪之前,還去了動物園。
成功大學慈青 李彥慧:「集合這些大學生,這些小朋友們一起,帶這些小朋友到外面踏踏青,雖然很像在玩,但教育中學習愛護動物的知識,或是環保的觀念。」
這趟戶外教學,不但讓課輔班的學生有機會走出來增廣見聞,也將環保的善種子在他們的內心扎根。
潘俞臻 鄭瑞萍 高雄報導 Read more
大火吞噬近百屋 簡易帆布暫為家
- Article Details
菲律賓一場大火,燒毀120戶家庭遮風避雨的家。居民只能暫時在燒毀的殘磚瓦礫堆,克難生活,馬尼拉慈濟志工趕來發放物資,希望給他們力量,早日恢復原本的生活。
在燒毀的破磚瓦礫堆中,隨意搭起一塊帆布,這就是一家人在火災後,克難度日的家了,菲律賓黎剎省巴戈沙里發生大火,燒掉了98間房屋。
黎剎省議員 阿扶雷多:「我們這個區的住戶多半都是打零工討生活,這場火把大家的財產都燒光,現在的他們一無所有了,真的很需要幫忙。」
在當地議員的陪同下,馬尼拉慈濟志工進行勘災,在確切掌握受災名單後,立即採買物資,並進行發放,包括生活用品、二手衣物,還有十公斤白米。
受災民眾 查利:「非常感謝慈濟基金會幫助我們,這些物資對我們幫助很大,謝謝你們給我們的祝福。」
受災民眾 瓊安:「謝謝志工們的物資發放,雖然我們很難接受火災後一無所有的事實,但我們會正向地面對,帶著你們的祝福繼續往前看。」
受災的120戶家庭領取物資,同時接受志工的祝福,笑容在臉上重新綻放,因為他們知道,在重建家園的路上,並不孤單。
亞關 僑納斯 菲律賓報導 Read more
加愛明頓前勘
- Article Details
In Canada, with the Fort McMurray wildfire in northern Alberta carving a new path of destruction, many affected residents have evacuated to Edmonton for safety. To help these fire victims, a team of Tzu Chi volunteers headed to Edmonton from Vancouver on the 11th to see how they can offer their services. Learning of the fire victims` needs for blankets, volunteers plan to have more than 4,000 thick eco-friendly blankets arrive in Edmonton by the 20th.
加拿大亞伯達省林火,持續造成災害,當地居民大多撤離,到愛明頓 安全的地方,為幫助這些受災民眾,慈濟加拿大分會賑災團,11日也從溫哥華出發,奔波千里 了解目前災民的狀況,根據愛明頓緊急救難協會的要求,最需要的是保暖的毛毯,志工預計在當地時間20號,四千多件加厚型的毛毯,提供給災民最急需的溫暖。 Read more
印慈青環保手環
- Article Details
In Indonesia, a group of Tzu Chings in Jarkata recently got together to make bracelets with recycled paper rolls, beads, and ribbons. While they relished in the joy of making bracelets to be given to their mothers, they also learned to be creative in using recycled materials. We will leave you with these images. Thank you for joining us. Good bye.
在印尼,一群雅加達慈青,最近邀約朋友一起做手環,用回收的捲紙筒、小珠子、緞帶組合,一起做手工藝送給媽媽,慈青們也學習如何發揮創意用回收物,以上是我們的節目,謝謝收看,下次再見。 Read more
週六, 09 七月 2016
2016,07/09 慈濟三峽人文真善美拍攝壓力襪介紹影片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9日(六)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週五, 08 七月 2016
戲劇人生悟真理 翻轉生命傳大愛
- Article Details
「我相信證嚴上人所說的『對的事做就對了!』我只要認為這件事情是對的,我不會去想困難,只要是對的,我就會設法將它完成。」7月4日大愛感恩科技暨德式馬企業聯合週會人文講座,邀請大愛劇場編劇張秀玲分享「看見愛‧轉動愛」。
張秀玲編寫十多部大愛劇場,其中「生命花園」這一部戲,更榮獲電視金鐘獎最佳編劇入圍。透過一部戲劇深刻描繪著劇中故事本尊的生命故事,融入到自己生活當中,領悟人生智慧、學習典範,進而改變自己的觀念,受證成慈濟委員。
為什麼要當認大愛台編劇?張秀玲以《花婆婆》繪本故事說明自己的初衷與承諾,對張秀玲而言,期許透過自己的作品,讓世界與人心更美麗,是身為小編劇的心願、初衷與承諾。雖然當年張秀玲的志願不是要當編劇,而想當一名新聞記者、當一位有社會影響力的人,但張秀玲感恩當年大學聯考填志願時畫錯格子,讓她分發戲劇系,進而日後進入編劇的工作。
大愛編劇難行能行,一般電視台的戲劇就是戲劇,大愛劇場是真人實事,不只是戲劇而已,它會影響人心,更會影響劇中主角的家庭。「戲劇可以影響人心,大愛劇場收視率動輒達100萬人,也就是說在一個晚上、或一句好話,可以影響100萬人的人生。」雖然大愛劇場製作如此艱辛,但上人一直堅持要有真人實事的美善,不能隨便的編寫劇情,一定要真善美的生命故事感動他人。
大愛編劇是能行、必行,「從我的女兒告訴我,『媽媽以後我才不要當編劇,因為當編劇不能陪著自己的女兒』,但在女兒小學三年級時,到處都可以看到、聽到媽媽所寫的戲劇,體悟媽媽所寫的戲可以影響別人、激勵人心,突然有一天跟我說:『媽媽,妳還是當編劇好!』,以及故事本尊與觀眾最真誠的回饋,堅定我編劇傳遞愛與善的使命。」
「我所寫過的大愛劇場教會了我,學會看見別人生命的難處,幫助我接住孩子的心;讓我親身、親眼、親耳經歷慈濟早年竹筒歲月的篳路藍縷,看到 上人對弟子掛心的疼愛。」尤其《陽光下的足跡》敘述人醫會蔡宗賢醫師的故事,使張秀玲發心成為慈濟委員。從小因為小兒麻痺行動不便的蔡宗賢醫生,從不怨天尤人,總是這麼陽光的人,考上的醫學系,加入慈濟人醫會,成為人醫,不管海內外義診,就算路再難走,從不缺席、也不連累他人,克服困難將愛灑播出去。「2012年9月20日的那天我陪著宗賢醫生大體回到花蓮,蔡宗賢醫生深深的影響了我,也因為有蔡宗賢醫生讓我走回了慈濟、我決定我要培訓回家,決定培訓慈濟委員。」
「自己想要幸福,光靠自己不可能幸福快樂,要你不斷幫助更多人幸福快樂,你與你的家人、孩子才會幸福快樂。」從大愛台編劇、到師姊、到家長會長,張秀玲始終不變的是師父的心願。「星光將依舊在黑夜,照耀陪伴守護,願微笑在孩子臉龐綻放-『簪纓點燈人』計畫,為孩子們打造一片天空,在純樸的深坑山城,針對孩子所需,結合社區資源與人脈,開辦微笑星光班,守護孩子苦澀孤單,莽撞茫然的成長路,點燈心語愛永續,為孩子守護照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和自信,打造孩子的舞台,綻放他們精彩。」
大愛感恩同仁呂怡德:「感恩 秀玲師姊精彩的分享,透過專業啟發良能,將大愛劇場本尊生命故事,編寫成激勵人心的動人篇章,更透過媒體的力量傳揚播出,讓一齣齣的大愛劇場成為媒體清流,影響帶動千千萬萬的人心向善、勵志上進,影響人心,使社會祥和。」
最後張秀玲期許自己:「感恩蔡宗賢醫師留給我善的種子,因為他的離去,帶領我走回心靈的家,當 上人為我戴上這串佛珠中,引領我勇敢走回慈濟大家庭受證,自許要成為 上人的筆墨,並以大愛編劇為終身職志,將慈濟種子傳播美與善。」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報導
Read more戲劇人生悟真理 翻轉生命傳大愛
- Article Details
「我相信證嚴上人所說的『對的事做就對了!』我只要認為這件事情是對的,我不會去想困難,只要是對的,我就會設法將它完成。」7月4日大愛感恩科技暨德式馬企業聯合週會人文講座,邀請大愛劇場編劇張秀玲分享「看見愛‧轉動愛」。
張秀玲編寫十多部大愛劇場,其中「生命花園」這一部戲,更榮獲電視金鐘獎最佳編劇入圍。透過一部戲劇深刻描繪著劇中故事本尊的生命故事,融入到自己生活當中,領悟人生智慧、學習典範,進而改變自己的觀念,受證成慈濟委員。
為什麼要當認大愛台編劇?張秀玲以《花婆婆》繪本故事說明自己的初衷與承諾,對張秀玲而言,期許透過自己的作品,讓世界與人心更美麗,是身為小編劇的心願、初衷與承諾。雖然當年張秀玲的志願不是要當編劇,而想當一名新聞記者、當一位有社會影響力的人,但張秀玲感恩當年大學聯考填志願時畫錯格子,讓她分發戲劇系,進而日後進入編劇的工作。
大愛編劇難行能行,一般電視台的戲劇就是戲劇,大愛劇場是真人實事,不只是戲劇而已,它會影響人心,更會影響劇中主角的家庭。「戲劇可以影響人心,大愛劇場收視率動輒達100萬人,也就是說在一個晚上、或一句好話,可以影響100萬人的人生。」雖然大愛劇場製作如此艱辛,但上人一直堅持要有真人實事的美善,不能隨便的編寫劇情,一定要真善美的生命故事感動他人。
大愛編劇是能行、必行,「從我的女兒告訴我,『媽媽以後我才不要當編劇,因為當編劇不能陪著自己的女兒』,但在女兒小學三年級時,到處都可以看到、聽到媽媽所寫的戲劇,體悟媽媽所寫的戲可以影響別人、激勵人心,突然有一天跟我說:『媽媽,妳還是當編劇好!』,以及故事本尊與觀眾最真誠的回饋,堅定我編劇傳遞愛與善的使命。」
「我所寫過的大愛劇場教會了我,學會看見別人生命的難處,幫助我接住孩子的心;讓我親身、親眼、親耳經歷慈濟早年竹筒歲月的篳路藍縷,看到 上人對弟子掛心的疼愛。」尤其《陽光下的足跡》敘述人醫會蔡宗賢醫師的故事,使張秀玲發心成為慈濟委員。從小因為小兒麻痺行動不便的蔡宗賢醫生,從不怨天尤人,總是這麼陽光的人,考上的醫學系,加入慈濟人醫會,成為人醫,不管海內外義診,就算路再難走,從不缺席、也不連累他人,克服困難將愛灑播出去。「2012年9月20日的那天我陪著宗賢醫生大體回到花蓮,蔡宗賢醫生深深的影響了我,也因為有蔡宗賢醫生讓我走回了慈濟、我決定我要培訓回家,決定培訓慈濟委員。」
「自己想要幸福,光靠自己不可能幸福快樂,要你不斷幫助更多人幸福快樂,你與你的家人、孩子才會幸福快樂。」從大愛台編劇、到師姊、到家長會長,張秀玲始終不變的是師父的心願。「星光將依舊在黑夜,照耀陪伴守護,願微笑在孩子臉龐綻放-『簪纓點燈人』計畫,為孩子們打造一片天空,在純樸的深坑山城,針對孩子所需,結合社區資源與人脈,開辦微笑星光班,守護孩子苦澀孤單,莽撞茫然的成長路,點燈心語愛永續,為孩子守護照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和自信,打造孩子的舞台,綻放他們精彩。」
大愛感恩同仁呂怡德:「感恩 秀玲師姊精彩的分享,透過專業啟發良能,將大愛劇場本尊生命故事,編寫成激勵人心的動人篇章,更透過媒體的力量傳揚播出,讓一齣齣的大愛劇場成為媒體清流,影響帶動千千萬萬的人心向善、勵志上進,影響人心,使社會祥和。」
最後張秀玲期許自己:「感恩蔡宗賢醫師留給我善的種子,因為他的離去,帶領我走回心靈的家,當 上人為我戴上這串佛珠中,引領我勇敢走回慈濟大家庭受證,自許要成為 上人的筆墨,並以大愛編劇為終身職志,將慈濟種子傳播美與善。」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報導
Read more週四, 07 七月 2016
母女相依窩居陋房 關懷從未間斷
- Article Details
45歲的曹本瓊,幼時因為吃藥不當,導致從此無法生活自理,她和80多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汶川地震後,借住在親戚一處破損的房舍裡,四年前,慈濟志工開始關懷她們,經常幫她們打掃居家環境,而她們母女也撿回收物變賣,將錢捐給慈濟,回饋志工帶給她們的愛。
帶著打掃工具,慈濟志工來到照顧戶曹本瓊的家,牽著行動不便的她走出屋外,二十多位志工,這天有更重要的任務
慈濟志工 與 曹媽媽:「 這什麼藥 都過期了, 你看到沒有 (真的過期了), 2005年就過期了, 不要吃了 對身體不好 。」
外觀看起來還不錯的房舍,其實裡面相當簡陋,汶川地震後,曹本瓊和母親,向親戚借住在此,一晃眼八年過去,志工經常利用關懷的時間,順道幫忙打掃
志工 周翠:「 今天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 幫忙洗東西 我感覺自己很幸福, 我希望以後多付出 。」
慈濟志工 魏紀容:「 今天給她打掃衛生, 還給她們帶了很多東西, 床上的用品 還有米 油, 她還有些東西(回收物), 她也叫我們給她拿去, 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
志工口中提到的東西,其實是八十多歲的曹媽媽,撿來的回收物,三年前母女倆還靠賣這些貼補家用,如今卻已全數捐出
曹本瓊的母親:「 我們以前撿的環保(回收物), 我們就要吃油 吃鹽(支付開銷), 現在有慈善(慈濟)來(幫助)了, 我們就撿來捐獻了, 人家救濟我們 我救濟人家 。」
除了居家打掃,志工這天還送給曹家母女一件特別的禮物,看著新衣櫥在屋裡組裝,曹媽媽滿心期待,志工也幫她把衣物分門別類放好,並教她如何使用
慈濟志工 與 曹媽媽:「 這邊就這樣子(推), 看到沒有 用推的, 不是這樣子用拉的, 你不曉得會拉壞 。」
坐在打掃好的床鋪上,曹媽媽滿足地看著志工忙進忙出,這分勝似母女的情誼,還會繼續下去。
葉萍 四川報導 Read more
淨灘深自警惕 減少物欲落實環保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馬六甲慈青,假日號召33位來自馬來西亞技術大學的學生參與淨灘。過程中,由於撿拾不少廢棄物,加上與遊客有所互動,慈青們心裡都有深刻的自我警惕。
美麗的沙灘,是年輕人休閒的好地方,但是,33位馬來西亞技術大學的慈青,並不是來度假、而是淨灘。
慈青 戴憶聰:「海灘上這樣子看過去,好像只有這些黑黑的東西,其實真正彎下腰去看,其實是有很多碎碎的保麗龍,所以我覺得可以讓同學來,體驗一下就是對地球付出,一分小小的力我覺得是滿不錯。」
走在沙灘上撿回收物、還有廢棄物;沙堆裡、石縫間的瓶瓶罐罐,讓大家邊做邊醒悟。
慈青 辜健洋:「看到很多玻璃碎(片),最多就是玻璃碎(片)。」
慈青 張思敏:「就(撿)拾到很辛苦,下次也不要這樣子丟。」
慈青 何星敏:「就不要亂亂丟就每一天都很乾淨。」
淨灘行動,得到遊客的肯定。
遊客 陳明萍:「因為現在地球越來越汙染了,所以更需要讓大家全部人都知道。」
遊客 許漢偉:「下一代就留給他們他們更加要懂,我們需要這一代的人,再把我的(下)一代教育成這樣子,很好其實是很好很好的活動,我很支持真的很支持。」
年輕人重視環保,身體力行保護大地。
呂嘉嘉 黃順祥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人人清淨在源頭 校園垃圾不落地
- Article Details
四川洛水慈濟小學,從上學期開始,推動環保,要求垃圾不落地,天天做資源分類,是第一個校園裡沒有垃圾筒的學校,環境的維持,卻是比過去還要整潔。
校園裡沒有垃圾筒,走廊,操場,也看不見一張紙屑,洛水慈濟小學,從上學期開始推動環保,要求垃圾不落地,同學們的垃圾,也都集中在座位旁的綠色袋子裡。
洛水慈濟小學生 劉芷雲:「這個是環保口袋,裡面裝的是不可回收的垃圾。裡面有很髒的紙屑,還有擤過鼻涕的紙。」
而能回收的資源,全都放進教室裡的藍色桶子裡,每一天,都要送到環保教育站,做回收分類。
洛水慈濟小學老師 李澤民:「這是塑料,這塑料要放這。」
由高年級同學帶著低年級做分類,班級間每個月都要比賽回收量,若是貴賓來觀摩,這裡是重點。
洛水慈濟小學老師 李澤民:「很多客人到學校參觀,我們也送一個環境(保)袋,表示環保大家人人有責。」
身為環保站站長的王一,也把分類的觀念,帶回農村,過去大家都把垃圾往河裡丟。
洛水慈濟小學學生 王一:「我們家有三個垃圾筒,一個是裝可以回收的垃圾,第二個垃圾筒是裝易碎的玻璃瓶,第三個垃圾筒則是倒些廚房裡不要的、不要的那些菜或者果皮。」
成功推動校園沒有垃圾筒,也帶動了社區,更重要,孩子們都是實踐者。
洛水慈濟小學學生:「垃圾不落地,洛小更美麗!」
葉萍 四川報導 Read more
少量水洗淨餐盒 落實清淨在源頭
- Article Details
環保要做得好,從小扎根很重要,台中市進德國小,在推動垃圾減量跟資源回收方面,屢次獲得表揚,這裡的每一位小朋友,從入學開始,就經常接受環保教育宣導,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大家都知道如何做分類,為愛護地球盡一分心力。
用過的紙杯、餐盒,小朋友用清水洗過後,按照分類箱,一一放好,環保,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進德國小學生 周亭妤:「如果亂丟垃圾,可能會造成地球暖化。」
進德國小學生 陳洧祺:「我們都會把它拿去,給大愛媽媽她們再分類。」
不只做好分類,還要垃圾減量,老師在課堂上宣導,小朋友下課後,就懂得如何落實。
進德國小老師 賴秀芳:「垃圾都要做回收,因為為了要怎樣,愛護我們的地球。」
進德國小學生 林韋辰:「可以再利用的資源,所以就要將它分類。」
台中市進德國小,在資源回收、垃圾分類與減量上,多次獲得環保局表揚,不只如此,學生還會利用剩下的果皮,製作清潔酵素。
進德國小學務主任 巫麗雯:「吃完午餐的時候,會把橘子皮集中,拿下來,我們就可以做橘子的清潔劑。」
學校為了推動環保,還用心製作了校園生態地圖,利用遊戲一步步闖關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如何做好環保,進而把環保觀念,帶回社區、家庭。
進德國小校長 施瑤娟:「志工,還有老師,還有我們的小尖兵,大家都是齊力在做,從班級到戶外,從學校做到影響到家庭。」
從小開始教育,環保觀念容易深植在孩子心中,未來對於整體環境保護,就能更加落實。
張桂端 廖學信 台中報導 Read more
天津法親凝聚善 點滴匯聚成淨土
- Article Details
2016年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7月7日到7月10日,於天津市梅江會展中心,大愛感恩科技業務/經營規畫等一行四人代表公司參展,藉此傳遞大愛感恩環保心品與理念,將環保理念落實當地,期待接引當地會眾、人間菩薩招生。7月5日出發深夜抵達天津,7月6日早上進入展場裝潢、清掃、擺設、布置。
第一位到現場支援的張金喜師兄,從運送貨物、搬送、綁寶特瓶樹、甚至協助鎖釘子、掛圍布都不怕辛苦,名副其實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張金喜師兄說:「自己從二零一一年,還不認識慈濟,就被邀約前來幫忙大愛感恩的展覽。」幾乎年年都會幫忙大愛感恩科技布展,非常認同慈濟環保理念,從做環保開始慢慢走進慈濟,四月回台灣參加環保營隊課程,同時也參與朝山,張金喜認為每一次的活動感觸都很深刻,無法以言語表達,今年報名見習志工。
大愛同仁楊竣翔分享:「記憶深刻的是一位台南的師兄承擔司機菩薩,機場接送,至今我們仍保持聯絡。在慈濟,最令人感動的是那份誠與情。大家並沒有血緣關係,但卻能像兄弟姊妹般無所求地真誠對待。」
長期護持大愛感恩科技的羅美華師姊與水玉玲師姊,為了成就這次的名品博覽會,邀請當地師兄姊前來助緣,讓布展工作如期完成,每個人用心在當下,不管事準備茶水點心、或用新擦拭展櫃,展現出那一份誠與情,並且五心級的照顧,將遠從臺灣而來的大愛感恩照顧的無微不至,如家人般的親切,期待接下來四天展期,與法親家人合和互協,成就這次的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
環保樹上吊掛一支一支的寶特瓶,晶瑩剔透、純淨無染,都是環保菩薩一念心,為地球盡心盡力將回收物整理乾淨。環保理念要共知、共識,且共行,守護大地不單單只有少數人的責任,大愛感恩科技透過海內外展覽推廣,接引當地民眾響應環保行列,更匯聚眾人的愛心,點滴愛的力量匯聚成清流,凝聚環保意義,共同為大球盡一份心。
大愛感恩科技 中國天津報導
天津法親凝聚善 點滴匯聚成淨土
- Article Details
2016年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7月7日到7月10日,於天津市梅江會展中心,大愛感恩科技業務/經營規畫等一行四人代表公司參展,藉此傳遞大愛感恩環保心品與理念,將環保理念落實當地,期待接引當地會眾、人間菩薩招生。7月5日出發深夜抵達天津,7月6日早上進入展場裝潢、清掃、擺設、布置。
第一位到現場支援的張金喜師兄,從運送貨物、搬送、綁寶特瓶樹、甚至協助鎖釘子、掛圍布都不怕辛苦,名副其實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張金喜師兄說:「自己從二零一一年,還不認識慈濟,就被邀約前來幫忙大愛感恩的展覽。」幾乎年年都會幫忙大愛感恩科技布展,非常認同慈濟環保理念,從做環保開始慢慢走進慈濟,四月回台灣參加環保營隊課程,同時也參與朝山,張金喜認為每一次的活動感觸都很深刻,無法以言語表達,今年報名見習志工。
大愛同仁楊竣翔分享:「記憶深刻的是一位台南的師兄承擔司機菩薩,機場接送,至今我們仍保持聯絡。在慈濟,最令人感動的是那份誠與情。大家並沒有血緣關係,但卻能像兄弟姊妹般無所求地真誠對待。」
長期護持大愛感恩科技的羅美華師姊與水玉玲師姊,為了成就這次的名品博覽會,邀請當地師兄姊前來助緣,讓布展工作如期完成,每個人用心在當下,不管事準備茶水點心、或用新擦拭展櫃,展現出那一份誠與情,並且五心級的照顧,將遠從臺灣而來的大愛感恩照顧的無微不至,如家人般的親切,期待接下來四天展期,與法親家人合和互協,成就這次的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
環保樹上吊掛一支一支的寶特瓶,晶瑩剔透、純淨無染,都是環保菩薩一念心,為地球盡心盡力將回收物整理乾淨。環保理念要共知、共識,且共行,守護大地不單單只有少數人的責任,大愛感恩科技透過海內外展覽推廣,接引當地民眾響應環保行列,更匯聚眾人的愛心,點滴愛的力量匯聚成清流,凝聚環保意義,共同為大球盡一份心。
大愛感恩科技 中國天津報導
浴佛戴素蓮
- Article Details
Next, we meet Tzu Chi volunteer Dai Sulian in Beitou of Taipei City who lost the abitlity to walk after falling. Meeting Tzu Chi volunteers, she eventually joined the rank of recycling volunteers, while her husband also gave up his bad habits after joining Tzu Chi. Dai believes that embracing the dharma has changed her entire family.
接下來我們帶您認識,台北北投慈濟志工戴素蓮,她因為跌倒行走不便,遇到了慈濟志工,她加入做環保志工,而她先生也走進慈濟,戒掉壞習慣,戴素蓮相信深入佛法,改變了她全家。 Read more
2016,7/7-10, 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
- Article Details
2016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
【活動時間】2016/7/7(四)-10(日)
【活動地點】梅江會展中心
【活動地址】天津市友誼南路18號
大愛心聞:
天津法親凝聚善 點滴匯聚成淨土
大愛感恩「心」理念 善法共振弗國界
天津名品廣人文 力行環保愛接力
2016,07/07 法國議會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7日(四)10:00-11: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週三, 06 七月 2016
解決社會問題 大愛感恩倡議
- Article Details
『共築台灣美好願景』相信是每一個生長在這一片土地上的公民的『恩望』。證嚴上人帶領慈濟人用寸寸愛、分分情,鋪著路走過來,大愛長情始終如一。6月16日上午,以全球第一本華文有機時尚、提倡永續健康平衡生活的《有機誌》雜誌總編輯劉鳳招及編輯部張雅茹拜訪大愛感恩科技,希望了解慈濟如何以『有形』看得到、摸得到的回收寶特瓶,製造出『有形』綠色環保再生品,並以『無形』產品背後感人的故事,讓社會大眾了解「環境保護及人文教育在生活化的重要性」。
「二十六年前啟動環保志業、八年前大愛感恩科技成立,從大愛感恩科技成立初期,即以推廣環保、環境教育為使命,…」資訊部虞珊明代表接受訪談,說明大愛感恩科技創立,不僅達到推廣「回收再利用」、更能在消費行為上反映「節能減碳」的環保觀念,並在這無私、愛心接力平台上,將每個人的努力完全回饋,作為國內外賑災及社會公益之用。
慈濟環保菩薩在臺灣每年回收近2,000公噸廢棄的飲用水寶特瓶,寶特瓶僅被視做「垃圾」,低估了其再生潛力。於此大愛感恩科技秉持著延續物力的精神,整合全省慈濟環保回收站購買塑膠類一號飲用水寶特瓶,經由紡織業上/中/下游合作夥伴運用專業良能及科技將回收寶特瓶再製為各種日常生活用品,並藉由回饋慈濟作為社會公益與賑災使用。實質而論,喚起群眾節約、「回收好,不用更好」及 "與地球共生息 " 的意識才是大愛感恩所期望的。
大愛感恩科技未來也將開拓資源回收站其他類可回收再生資源,致力研發技術及搖籃到搖籃/零廢的願景。因此大愛感恩科技持續研發以廢棄的再生品為原料,再次生產為新的紡織品,邁向搖籃到搖籃(C2C)、循環到循環(R2R),實踐從減廢到零廢,希望每一個人從自身開始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此外,身為台灣少數「社會企業」之一員,《有機誌》希望了解大愛感恩的經營模式,作為其他社會企業之參考比較。社會企業包含社會與企業兩部分,「企業」主要在透過產品或服務的提供以賺取利潤,使社會企業能永續經營。「社會」則是社會企業的主要目的,利用企業經營的獲利來改善問題,使得社會更美好。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曾經做過統計,台灣的社會企業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公司『主要』目的者,約有200家;如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公司『重要』目的之一,約有1000家。根據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顯示,歐盟組織內的社會經濟企業,主要資金來源為銷售貨物或服務,占總收入31.8%,公部門補助占30.6%。
期待現在與未來所成立與推動的社會企業,大家從各自不同的切入點關懷社會、感善社會,不論是開公平貿易商店,銷售公平貿易咖啡及有機商品;或是想幫助弱勢團體或偏鄉同胞成立微型工廠生產鳳梨酥、牛軋糖、手工肥皂到市場銷售、成立網路市集,幫助小農銷售農作物…。期待並相信透過這些各種努力,並能有更多未來性的社會效益與社會影響。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解決社會問題 大愛感恩倡議
- Article Details
『共築台灣美好願景』相信是每一個生長在這一片土地上的公民的『恩望』。證嚴上人帶領慈濟人用寸寸愛、分分情,鋪著路走過來,大愛長情始終如一。6月16日上午,以全球第一本華文有機時尚、提倡永續健康平衡生活的《有機誌》雜誌總編輯劉鳳招及編輯部張雅茹拜訪大愛感恩科技,希望了解慈濟如何以『有形』看得到、摸得到的回收寶特瓶,製造出『有形』綠色環保再生品,並以『無形』產品背後感人的故事,讓社會大眾了解「環境保護及人文教育在生活化的重要性」。
「二十六年前啟動環保志業、八年前大愛感恩科技成立,從大愛感恩科技成立初期,即以推廣環保、環境教育為使命,…」資訊部虞珊明代表接受訪談,說明大愛感恩科技創立,不僅達到推廣「回收再利用」、更能在消費行為上反映「節能減碳」的環保觀念,並在這無私、愛心接力平台上,將每個人的努力完全回饋,作為國內外賑災及社會公益之用。
慈濟環保菩薩在臺灣每年回收近2,000公噸廢棄的飲用水寶特瓶,寶特瓶僅被視做「垃圾」,低估了其再生潛力。於此大愛感恩科技秉持著延續物力的精神,整合全省慈濟環保回收站購買塑膠類一號飲用水寶特瓶,經由紡織業上/中/下游合作夥伴運用專業良能及科技將回收寶特瓶再製為各種日常生活用品,並藉由回饋慈濟作為社會公益與賑災使用。實質而論,喚起群眾節約、「回收好,不用更好」及 "與地球共生息 " 的意識才是大愛感恩所期望的。
大愛感恩科技未來也將開拓資源回收站其他類可回收再生資源,致力研發技術及搖籃到搖籃/零廢的願景。因此大愛感恩科技持續研發以廢棄的再生品為原料,再次生產為新的紡織品,邁向搖籃到搖籃(C2C)、循環到循環(R2R),實踐從減廢到零廢,希望每一個人從自身開始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此外,身為台灣少數「社會企業」之一員,《有機誌》希望了解大愛感恩的經營模式,作為其他社會企業之參考比較。社會企業包含社會與企業兩部分,「企業」主要在透過產品或服務的提供以賺取利潤,使社會企業能永續經營。「社會」則是社會企業的主要目的,利用企業經營的獲利來改善問題,使得社會更美好。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曾經做過統計,台灣的社會企業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公司『主要』目的者,約有200家;如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公司『重要』目的之一,約有1000家。根據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顯示,歐盟組織內的社會經濟企業,主要資金來源為銷售貨物或服務,占總收入31.8%,公部門補助占30.6%。
期待現在與未來所成立與推動的社會企業,大家從各自不同的切入點關懷社會、感善社會,不論是開公平貿易商店,銷售公平貿易咖啡及有機商品;或是想幫助弱勢團體或偏鄉同胞成立微型工廠生產鳳梨酥、牛軋糖、手工肥皂到市場銷售、成立網路市集,幫助小農銷售農作物…。期待並相信透過這些各種努力,並能有更多未來性的社會效益與社會影響。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衛塞節花車遊行 宣導垃圾不落地
- Article Details
迎接衛塞節,馬六甲,近萬人參與花車遊行。馬六甲慈濟志工,藉此機會,宣導環保,也淨化大地,經過多年來的宣導(2007年至今),志工的努力已獲得民眾認同,懂得自動自發做回收。
以恭敬心迎接2016年衛塞節,馬六甲有近萬人參與花車遊行。來,環保。從2007年開始,慈濟志工就在花車隊伍經過的地方,宣導環保,今年也不例外。慈濟志工 黃愛媋:「馬六甲的首長就很特別說,不要弄髒馬六甲,所以這個時候 我們講的十指口訣,剛好可以派上用場。」
中學生 顏欣凉:「推薦環保,然後叫人民一起保護地球。民眾:「(你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嗎),我知道 他們是在做回收。」
經過多年的努力,環保已獲得民眾的認同。民眾 崔瑞錦:「垃圾一大堆 很可惜,應該很值錢 為什麼要丟掉。」民眾 王冬源:「我們可以給他們去賣 可以幫窮人。」
嘩 ,好棒。就連遊行隊伍,也已經提高環保意識,自備回收袋。中學生 曾奕賢:「因為每一年當他們在遊行的時候,都會留下很多杯(子)在地上,因為現在地球已經受汙染了,所以為了不要給這些事發生,所以就準備這些垃圾袋。」
中學生 楊全寧:「就不要亂丟垃圾。」中學生 蔣浚嬪:「因為你看如果亂丟垃圾 真是很慘,對不對 地上全部很亂,所以把垃圾收起來比較好。」可以丟垃圾嗎,可以,謝謝。透過佛教的力量淨化人心,也淨化大地。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建材展吹綠潮流 香蕉心也有妙用
- Article Details
一年一度的台中建材展,今天登場,由於主辦單位及參展廠商,有許多都是慈濟人,因此在展場裡,也特別具有環保跟人文關懷的元素。包括環保綠建材、福慧床跟桌椅等展示,以及靜思書軒攤位,都吸引不少民眾駐足詢問。
建材展會場,展出各式產品,環保綠建材是當今潮流,就像這種特色壁貼。
建材公司協理 鄭坤章:「我們一般講的香蕉心,本來就是丟棄不用的,我們去把它回收回來,再經過二次 三次的加工,做成一個環保的材料。」
另外像是玉米外殼、廢報紙,都能做成這樣精美的壁貼。不只建材環保,展場也推動心靈環保。
台灣病態建築診斷協會理事長 莊燈泰:「我們第一屆的時候,就讓我們的慈濟人文,靜思書軒就進來了 今年是第二屆。」
在較為剛性的建材展裡,靜思書軒帶來柔性氣氛,福慧床及桌椅的展示,也吸引民眾駐足詢問。
民眾 林先生:「設計很好 就是拉起來馬上變成床,或是變成椅子。」
展場裡還有慈濟人醫會醫護,隨時照顧民眾健康。
民眾 陳先生:「有出現身體不適的話,剛好有這樣一個地方,他們比較安心。」
慈濟人醫會醫師 邱振煥:「隨時隨地有人來照顧,這是我們的重點。」
充滿環保、人文關懷的建材展,帶給參觀民眾特別不同的體驗。
張桂端 郭繼宗 台中報導 Read more
揉捏麵糰做饅頭 練就一身好手藝
- Article Details
台北市石牌地區有個家庭,一家之主劉先生因為長期做粗重工作,導致腰椎受傷壓迫神經,去年11月接受手術治療,不過出院後,已無法再工作賺錢,於是劉家在醫院社工的轉介下,開始接受慈濟基金會補助,太太也跟著慈濟志工學做饅頭和油飯,希望用她的手藝做點小生意,賺錢貼補家用。
慈濟照顧戶 劉太太:「我第一次自己賺的錢,就是幫我兒子繳那個學費,兩千八百塊。」
一邊做著饅頭,一邊談起自己賺的第一筆錢,慈濟照顧戶劉太太,從今年二月起,在志工的幫忙下,用做饅頭的手藝,扛起家中經濟重擔
慈濟志工 游桂玉:「剛開始的時候 她還像,家庭式的作法,後來她也接受我的建議,去買這個比較大的(蒸籠),一次可以做差不多一百顆,如果說以後生意如果能夠穩定,這樣子下來的話,我想對一個家庭,就比較沒有問題了。」
育有三個孩子的劉太太,14年前,從福建嫁到台灣,原本先生是家裡主要經濟來源,後來生病開刀,無法再工作,這讓沒有一技之長的劉太太,頓失方向
慈濟照顧戶 劉太太:「以前就這個月過完了,不知道下個月要怎麼辦,現在就是有希望也有衝勁。」
半年多來,慈濟志工不僅陪伴劉太太如何自力更生,也為劉家張羅二手家具
慈濟志工 游桂玉:「因為他們都很節省,家裡的家具 那個沙發,一坐下去都會陷下去,我就跟她講說 那不然我去,環保站找 椅子都好新,都幾乎八九成新的,那櫃子也有了 甚至於,要放麵粉 放糖的那個架子,也通通都有。」
小生意做起來後,劉太太一家人,也開始想要回饋
慈濟照顧戶 劉太太:「慈濟他給我非常大的幫助,我一定要把這個饅頭,跟油飯我這些自己的工作,要把它做好 然後賺一些錢,一定要回饋社會,幫助一些比較弱勢的人。」
如今只要有空,劉太太都會帶著先生和女兒,到環保站付出,將得到的愛,透過回收物,再傳遞出去。
施玉惠 李秀丹 蕭嘉明 高月白 真善美志工-台北報導 Read more
響應世界地球日 寶特瓶創意作品
- Article Details
世界地球日,印尼「慈育大學」舉辦環保活動,大學生的創意與衝勁,獲得不少讚賞。
全身上下的衣服配飾,全都用回收的資源來製作。印尼「慈育大學」舉辦的世界地球日活動,學生用創意、吸引全場目光。而校園的另一邊,慈青則用寶特瓶,獲得關注。
慈青 埃裏克松:「我們在這裡擺個小攤位,想要讓學生了解環保的重要性、做環保帶來的好處以及沒做會有什麼影響。」
學生 阿美莉婭:「慈濟這樣做真的很棒!因為做環保需要你我一起來,來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
印尼政府部門也派員到現場了解,並且感謝校方與學生的用心。
印尼環境森林部垃圾管理主管 蘇迪曼:「很謝謝慈濟基金會,因為如果全部都要靠政府來做,這是不可能的。這需要社會先關注,政府也會全力支持。」
校園是推動環保觀念的基地,官方民間攜手,為後代子孫守護大地。
奕珊 伊菈瓦蒂 印尼報導 Read more
法師學環保
- Article Details
Three dharma masters from China’s Nanhai Foo Hai Chan Monastery visited Tzu Chi’s Qishan Recycling Center to learn more about how to implement recycling at their monastery. Tzu Chi volunteers were happy to share their expertise regarding separating recyclables, and these dharma masters pledged to take this knowledge back with them to begin implementing related programs.
來自福智寺南海分院的三名法師,為了落實寺廟內的環保回收,特別來到旗山環保站慈濟志工,親自實地分想體驗資源分類也要帶回去落實。 Read more
週二, 05 七月 2016
大愛人文心承擔 不怕困難做就對
- Article Details
「其實我爸爸是一位黑道、是流氓的老大,所以我小時候都會很自卑,每次學校要寫爸爸的工作,我都不知道要怎麼說,但我媽媽都會說寫『自由業』,所以小時候我會很自卑。再者我習氣很重,但來到大愛台工作後,跟著慈濟師兄師姊參與志工中,漸漸的,慈濟人文修改自己的習氣。」6月29日,大愛電視台同仁陳珮瀅師姊,受邀到大愛技科技分享如何將慈濟人文理念落實、及自己個人的慈濟因緣。
「要談慈濟人文,自己不敢當,雖然已經受證成為慈濟委員,但自己本身是一位很直接率性、不受控制的人,不像一般慈濟委員一樣有氣質,講話溫柔細語、婉轉等,但可以透過自己的參與慈濟的經歷,與在座的同仁們分享我做慈濟的心得與故事。」很感恩在大愛台服務18年,身旁有許多的善知識牽引、陪伴,從原本的不知不覺,慢慢的便成後知後覺,「受證成慈濟委員後,才懂得做人。」
對於自己參擔任大愛台新聞記者的事蹟,不管是國內國外賑災,陳珮瀅抱持著使命感,為慈濟留下寶貴的歷史,傳給後代愛與善的足跡。之前還在其他商業電視台跑新聞的陳瀅師,不知道什麼因緣曾去採訪蘆洲的陳金海師兄,「當時陳金海師兄送了我一個慈濟環保杯,印象很清楚,我記得我放在採訪車上,後來離職,輾轉先來到廣告公司,最後回到的大愛台工作,自己回想我將慈濟的杯子放在電視台採訪車上,好像預言我將來會到一家電視台且是慈濟的地方!你有這份佛心與佛緣,來到這個地方,遇見善知識、貴人。」感覺冥冥當中注定自己會到慈濟、大愛電視台服務,告訴在座的每一個人,不要輕視每一段的因緣,將來都會成就於自己。
現在工作,或許有人給你工作、挑戰,來刁難、考驗你,覺得我做不出來,珮瀅師姊都會勇敢接下任務,「給妳任務,我就勇於承擔,我相信我的潛能是無限的,別人把我的潛能激發出來。做就對了,只要別人邀請分享、做什麼!只要說好地點、時間、對象是誰就好了,不用問我可不可以,因為我一定會說YES,因為我知道所有的善緣,都是對我好的,有貴人與菩薩引導我做正確的事情,我只要跟得去做,做就對了,不用想這麼多、不要顛倒亂想,其實心念簡單一點就好!」
「我很認同、讚歎珮瀅師姊,在《證嚴上人說故事》動畫的每一個細節,都實際調查、印證真實。」設計部同仁許雅麗很敬佩佩瀅師姊,能夠事事求是,每個細節都弄得清楚、確實,讓別人看動畫是有意義的,原來是有這麼詳細去考究,我真的很佩服、很不簡單,要效法學習。
資訊部同仁虞珊明分享:「聽了這次的分享,想到某些人因沒有完成工作被指責時,會為自己找理由說『你又沒有講』等的回應,工作中的『作業題』並非全部都有標準答案,很多是要自己去摸索;做某件事情或許現在看不到成果,一但將來用到,自然會有成果,尤其是剛剛到珮瀅師姊『沒事刻一艘法船』,做慈濟大多都是傻傻做,愈傻愈能做的高興,想邀請珮瀅師姊到社區分享。」
人資呂怡德分享:「大愛電視台一直都秉持著 證嚴上人教導媒體清流的工作準則,力求精確無誤、堅持報真導正的人文精神;而這一份一直保持真與誠的精神,也讓慈濟從當年日存五毛錢竹筒歲月的緣起,一直發展到受聯合國所肯定的國際NGO組織。大愛感恩科技每一部門同仁所應落實仿效的精神,每一環節真誠用心的投入,會讓大眾看見大愛感恩產品的精湛,也會讓大眾感同身受的體會到品牌背後所要傳遞綠色環保、淨化大地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眾身體力行『續物命、造福慧』的理念。」
陳珮瑩師姊最後鼓勵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在承擔慈濟志業體的工作中,需謹記說話要說「有用、對的、有建設性的話」;當面對挫折踢到鐵板時,也要謹記「感恩、感恩、再感恩」,因為每一種示現都是一次磨練的機會教育,也因為真誠感恩會化解惡緣結善緣,讓生命當中多一位貴人與助緣。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大愛人文心承擔 不怕困難做就對
- Article Details
「其實我爸爸是一位黑道、是流氓的老大,所以我小時候都會很自卑,每次學校要寫爸爸的工作,我都不知道要怎麼說,但我媽媽都會說寫『自由業』,所以小時候我會很自卑。再者我習氣很重,但來到大愛台工作後,跟著慈濟師兄師姊參與志工中,漸漸的,慈濟人文修改自己的習氣。」6月29日,大愛電視台同仁陳珮瀅師姊,受邀到大愛技科技分享如何將慈濟人文理念落實、及自己個人的慈濟因緣。
「要談慈濟人文,自己不敢當,雖然已經受證成為慈濟委員,但自己本身是一位很直接率性、不受控制的人,不像一般慈濟委員一樣有氣質,講話溫柔細語、婉轉等,但可以透過自己的參與慈濟的經歷,與在座的同仁們分享我做慈濟的心得與故事。」很感恩在大愛台服務18年,身旁有許多的善知識牽引、陪伴,從原本的不知不覺,慢慢的便成後知後覺,「受證成慈濟委員後,才懂得做人。」
對於自己參擔任大愛台新聞記者的事蹟,不管是國內國外賑災,陳珮瀅抱持著使命感,為慈濟留下寶貴的歷史,傳給後代愛與善的足跡。之前還在其他商業電視台跑新聞的陳瀅師,不知道什麼因緣曾去採訪蘆洲的陳金海師兄,「當時陳金海師兄送了我一個慈濟環保杯,印象很清楚,我記得我放在採訪車上,後來離職,輾轉先來到廣告公司,最後回到的大愛台工作,自己回想我將慈濟的杯子放在電視台採訪車上,好像預言我將來會到一家電視台且是慈濟的地方!你有這份佛心與佛緣,來到這個地方,遇見善知識、貴人。」感覺冥冥當中注定自己會到慈濟、大愛電視台服務,告訴在座的每一個人,不要輕視每一段的因緣,將來都會成就於自己。
現在工作,或許有人給你工作、挑戰,來刁難、考驗你,覺得我做不出來,珮瀅師姊都會勇敢接下任務,「給妳任務,我就勇於承擔,我相信我的潛能是無限的,別人把我的潛能激發出來。做就對了,只要別人邀請分享、做什麼!只要說好地點、時間、對象是誰就好了,不用問我可不可以,因為我一定會說YES,因為我知道所有的善緣,都是對我好的,有貴人與菩薩引導我做正確的事情,我只要跟得去做,做就對了,不用想這麼多、不要顛倒亂想,其實心念簡單一點就好!」
「我很認同、讚歎珮瀅師姊,在《證嚴上人說故事》動畫的每一個細節,都實際調查、印證真實。」設計部同仁許雅麗很敬佩佩瀅師姊,能夠事事求是,每個細節都弄得清楚、確實,讓別人看動畫是有意義的,原來是有這麼詳細去考究,我真的很佩服、很不簡單,要效法學習。
資訊部同仁虞珊明分享:「聽了這次的分享,想到某些人因沒有完成工作被指責時,會為自己找理由說『你又沒有講』等的回應,工作中的『作業題』並非全部都有標準答案,很多是要自己去摸索;做某件事情或許現在看不到成果,一但將來用到,自然會有成果,尤其是剛剛到珮瀅師姊『沒事刻一艘法船』,做慈濟大多都是傻傻做,愈傻愈能做的高興,想邀請珮瀅師姊到社區分享。」
人資呂怡德分享:「大愛電視台一直都秉持著 證嚴上人教導媒體清流的工作準則,力求精確無誤、堅持報真導正的人文精神;而這一份一直保持真與誠的精神,也讓慈濟從當年日存五毛錢竹筒歲月的緣起,一直發展到受聯合國所肯定的國際NGO組織。大愛感恩科技每一部門同仁所應落實仿效的精神,每一環節真誠用心的投入,會讓大眾看見大愛感恩產品的精湛,也會讓大眾感同身受的體會到品牌背後所要傳遞綠色環保、淨化大地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眾身體力行『續物命、造福慧』的理念。」
陳珮瑩師姊最後鼓勵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在承擔慈濟志業體的工作中,需謹記說話要說「有用、對的、有建設性的話」;當面對挫折踢到鐵板時,也要謹記「感恩、感恩、再感恩」,因為每一種示現都是一次磨練的機會教育,也因為真誠感恩會化解惡緣結善緣,讓生命當中多一位貴人與助緣。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周休假期不空過 企業員工做環保
- Article Details
響應世界地球日,不該只是一天的活動,台中慈濟醫院醫護人員每個周六都會到環保站做環保,清淨大地,透過低頭彎腰學習志工謙卑的精神,另外,也有上市公司的企業大老闆,帶領員工一起做環保,無所求的付出,讓生命更有價值。
穿著志工背心,利用休假日到慈濟環保站資源回收,大家正在學習如何將廚餘和果皮做成酵素,旁邊認真拍照記錄的,是他們的董事長沈文振。
企業董事長 沈文振:「這些人工作之外能如何在提升, 也就是手心向下去當志工, 體會這種無所求付出之後, 他的生命就會更有價值 。」
沈文振吃素26年,他的公司供應午餐一個禮拜三天素食,帶動更多人吃素,員工踴躍參與,還帶著小孩一起做志工。
企業員工 劉學芸:「希望他可以知道, 社會跟環境所需要, 我們貢獻的力量, 需要付出的部分。」
響應世界地球日,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率領醫護同仁做環保。
慈濟志工:「這個不跟一般紙類放一起。」
低頭彎腰垃圾分類,除了為大地盡心力,還要學習更謙卑。
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其實在這樣的過程中, 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物質, 也會心生警惕以外, 更重要是學習環保志工的身影, 他的典範。」
在院長推動下,台中慈濟醫院已經連續兩個月,每周六都有醫護人員到環保站做志工。
慈濟志工 張稱娥:「在醫院做大醫王護士, 這環保這麼髒, 他們能做得下去 讚。」
醫師和護理師做環保,學習志工的精神,也是心靈環保的珍貴體驗。
李雅萍 郭繼宗 台中報導 Read more
由內而外顯青春 福至心靈意念轉
- Article Details
馬六甲有一群老人家,很喜歡到愛極樂環保站做資源分類。雖然半數以上,年齡已經超過七十歲,付出的精神卻一點都不輸給年輕人。
這群阿公阿嬤,半數以上超過七十歲,日子過得清閒,環保站是他們每天付出的地方。
環保志工 王娟:「在家裡很悶。」
環保志工 吳榮燦:「在家裡太無聊喔。」
吳榮燦看護工 娜麗:「阿公在家也沒事可做,在這裡(環保站)他可以走,也可以動手做回收。」
老人家出門一趟不方便,慈濟志工鄧秀英樂意當大家的司機。
慈濟志工 鄧秀英:「因為他們肯付出,我也很樂意(載大家),大家都是一起來做,日子容易過。」
環保志工 沈蘭英:「在這邊又有得吃、又有得笑,很好,又有朋友,在家裡看到的只有屋頂,兩邊、四邊,看那個牆。」
環保志工 梅珊珊:「以前我們不會(回收),全部都是垃圾,全部都是丟掉,現在做了環保就知道,這種可以用,這種也可以用,樣樣都可以留。」
笑容陽光,心境也健康,做分類,老人家分秒不空過。
環保志工 王娟:「身體好,年輕看不到,身體健康就好了。」
慈濟志工 黃淑華:「我78(歲)我以為我最老,原來還有人比我更老,他們八十多,你看比我更壯。」
環保志工:「做環保,越做越好。」
呂嘉嘉 鍾健明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母女攜手做環保 幽閉心門漸敞開
- Article Details
媽媽對孩子總是牽腸掛肚。永和區的永中環保站,環保志工林素梅總是帶著女兒一起做環保,兩年多來,原本封閉的女兒漸漸與人有很好的互動,走入人群、服務社會,讓她深感欣慰,也以女兒為榮。
環保志工 林素梅:「前幾年 每次動不動就是哭,然後心裡有恐慌症,自閉症 被害妄想症,她坐公車 不敢坐的。」
這是母親對女兒的擔憂。林素梅帶著女兒一起做環保,兩年多來,愁容轉笑容。
環保志工 林素梅:「她現在很大方很樂意,去參與各種的工作,我很高興,連家人兄弟姊妹 大家都很高興。」
林素梅的女兒 駱麗安:「真的很感謝,首先要先感謝父母,還有感謝上人,讓我們有這個可以修行的道場。」
修行,要走入人群。駱麗安從做環保,漸漸融入社會。孝親活動,她和志工們一起奉茶給父母,小小舉動,就讓媽媽洋溢幸福的笑容。
環保志工 林素梅:「她心地真的是很善良 都充滿了愛,希望就是世界和平 天下無災無難,她的心願就是這樣。」
這是女兒的愛,也是媽媽的愛。母女要繼續手牽手,共創生命亮點。
林素梅的女兒 駱麗安:「做環保讓我感覺,我是個很有用的人。」
葉世春 陳春淑 真善美志工-台北報導 Read more
廢物利用蘊巧思 慈青聯誼啟慧根
- Article Details
印尼慈青定期邀約朋友做環保,這次也利用回收的捲紙筒做成漂亮的手環。
搭起棚子,一同來做回收分類,多次的默契,大家能夠各思其職,完成工作,這次還多了這項手工藝活動,漂亮的手環,都是用回收的捲紙筒做成的。
慈濟志工 陳小青:「我們有分類寶特瓶和紙類,之後也有做手工藝,透過這樣的活動帶動年輕朋友一起做手工藝送給媽媽,就討論出用捲筒紙來做手環。」
不論男生還是女生,發揮創意,利用緞帶和小花,加上小珠子,個個能能做出,獨一無二的手環,享德拉,選了媽媽最喜歡的粉紅色,他很開心,能有機會加入慈青。
志工 亨德拉:「曾沒有信心,因為沒有朋友在這,後來發現到原來跟我想的不一樣,反而慈青們很熱情,願意分享還有聊天,久了我也會主動打招呼。」
他取消和朋友的約會,特地來參與活動,滿心的歡喜,就是他最大的收穫。
優莉 伊珊 印尼報導 Read more
一句好話結一分緣 相砥礪互祝福
- Article Details
廈門佛事展,慈濟志工把握因緣,推廣靜思人文,有好話一句與大家結緣,也以自身經歷,說明佛法的效用,慈濟的照顧戶也現身說法,期待能有更多人加入善的行列。
拿著靜思語,想要和大家結個緣,但可不是每個人都歡喜接受,慈濟志工能善解,只要能遇到有緣人,自己的歡喜心一定加倍。
慈濟志工 江益民:「透過跟人家的分享,我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廈門佛事展,慈濟志工推動靜思人文,護理師宋世偉,過去都羞於向人傳法,這次請了五天假,全程解說,感受深刻。
慈濟志工 宋世偉:「知道我們賣的真的不是商品,而是在傳法,它在傳上人平日對我們的教導,還是把這分正知正見去分享給所有眾生,當那分心念一起來,那分小我就會被洗滌掉。」
大愛感恩科技,更是由一群環保志工來做說明,以自身經驗,鼓勵大家一起來愛護地球,王心明,就是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動,去年來參觀,今年特地帶著朋友來。
民眾 王心明:「其實這個世界沒有自己,只有一起,我希望大家都能夠一起努力來保護我們的地球。」
來幫忙的不只是志工,還有多年來慈濟陪伴的照顧戶。
志工 楊曉東:「改變很多,今天我自己能走路,現在也有去工作。」
被火燒傷的患者,也加入工作人員行列。
志工 淦家星:「和師姊在一起心情特別開朗開心。」
因為不同的因緣走入慈濟,也都期待,能有更多人,認識慈濟。
真善美志工 曾美伶 余凱 張文靜 張義川 廈門報導 Read more
桃園環保三寶
- Article Details
For Tzu Chi volunteers there is no break from doing recycling, as it’s something that must be done on a daily basis. At Taoyuan’s Jiadong recycling station,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10 to 20 volunteers that help sort the recyclables each day, three particular individuals have been named the treasures of Jiadong Recycling station as they are senior bodhisattvas who inspire people around them.
慈濟志工做環保沒有假日之分是每天要做的事,在桃園的茄苳環保站天天都有一、二十位來做環保,其中有三位被暱稱為三寶的老菩薩,用她們的精神影響許多人。 Read more
週一, 04 七月 2016
青年華語人文營 志業巡禮心成長
- Article Details
由慈濟大學語言中心與慈濟基金會印尼分會所舉辦的「2016印尼華裔青年華語人文營」,從6月20日營隊開始,學習茶道、花道、武術等等,從中了解台灣文化,也陸續走訪慈濟各志業體觀摩研習。7月3日,趁著假日,人文營的最後一站,來到大愛感恩科技,來了解愛護地球的「至寶」,希望為此次營隊劃下圓滿的句點。
參訪團領隊是來自印尼雅加達的陳寶萍師姊以及3位印尼老師帶領16名學員,與2位慈濟大學老師共計22人,一同參與此次華語人文營。由大愛感恩科技同仁楊峻翔師兄透過簡報分享,除了報告大愛感恩科技的所行、所做,楊峻翔也佩服說道:「知道你們印尼擁有全世界最大靜思堂,甚至也有大愛台了,一起將愛的種子散播出去。」承擔感恩隊隊輔兼翻譯的蔡常絲老師笑說:「同一段話,印尼文是華文的三倍」,努力翻譯,希望孩子們能聽懂,也表示:「來台灣、來慈濟、來到大愛感恩科技,我會想到 證嚴上人,對人的善、愛和德,感恩 上人,科技要發達也要幫助人間,我回去也會帶學生吃素一起環保救地球。」
印尼華裔青年華語人文營學員 林鏝津語氣鏗鏘而堅定的說道:「環保真得很重要,環保也是最好的方法,為了要救我們正在發燒的地球,回去印尼一定會把環保概念,講給朋友聽,讓大家一起動起來救地球。」學員 張妙惠補充說道:「很感恩最後一站能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我們知道就像 證嚴上人告訴我們的,『資源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深知大愛感恩科技「完全回饋」之精神,隨行領隊印尼雅加達 陳寶萍師姊請購了環保太陽能LED後背包,開心的表明了購買動機,感恩說道:「我看到這個行李箱我就愛上了,因為很好用,再說買了大愛感恩科技的東西就是回饋我們的愛心,所以我決定把我的愛心捐出來。」
最後印尼學子也起身與領隊、老師一同感恩合十,感恩大愛感恩科技同仁今天雖然是假日,仍前來接待、分享,讓此行圓滿,師生們收穫滿滿。『感恩』,簡單的一句話是慈濟世界共通的語彙,更是要表達人與人間相互答謝,為彼此獻上溫暖的心意,誠如靜思語所言:「以上課的精神,學習人生的真實。」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青年華語人文營 志業巡禮心成長
- Article Details
由慈濟大學語言中心與慈濟基金會印尼分會所舉辦的「2016印尼華裔青年華語人文營」,從6月20日營隊開始,學習茶道、花道、武術等等,從中了解台灣文化,也陸續走訪慈濟各志業體觀摩研習。7月3日,趁著假日,人文營的最後一站,來到大愛感恩科技,來了解愛護地球的「至寶」,希望為此次營隊劃下圓滿的句點。
參訪團領隊是來自印尼雅加達的陳寶萍師姊以及3位印尼老師帶領16名學員,與2位慈濟大學老師共計22人,一同參與此次華語人文營。由大愛感恩科技同仁楊峻翔師兄透過簡報分享,除了報告大愛感恩科技的所行、所做,楊峻翔也佩服說道:「知道你們印尼擁有全世界最大靜思堂,甚至也有大愛台了,一起將愛的種子散播出去。」承擔感恩隊隊輔兼翻譯的蔡常絲老師笑說:「同一段話,印尼文是華文的三倍」,努力翻譯,希望孩子們能聽懂,也表示:「來台灣、來慈濟、來到大愛感恩科技,我會想到 證嚴上人,對人的善、愛和德,感恩 上人,科技要發達也要幫助人間,我回去也會帶學生吃素一起環保救地球。」
印尼華裔青年華語人文營學員 林鏝津語氣鏗鏘而堅定的說道:「環保真得很重要,環保也是最好的方法,為了要救我們正在發燒的地球,回去印尼一定會把環保概念,講給朋友聽,讓大家一起動起來救地球。」學員 張妙惠補充說道:「很感恩最後一站能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我們知道就像 證嚴上人告訴我們的,『資源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深知大愛感恩科技「完全回饋」之精神,隨行領隊印尼雅加達 陳寶萍師姊請購了環保太陽能LED後背包,開心的表明了購買動機,感恩說道:「我看到這個行李箱我就愛上了,因為很好用,再說買了大愛感恩科技的東西就是回饋我們的愛心,所以我決定把我的愛心捐出來。」
最後印尼學子也起身與領隊、老師一同感恩合十,感恩大愛感恩科技同仁今天雖然是假日,仍前來接待、分享,讓此行圓滿,師生們收穫滿滿。『感恩』,簡單的一句話是慈濟世界共通的語彙,更是要表達人與人間相互答謝,為彼此獻上溫暖的心意,誠如靜思語所言:「以上課的精神,學習人生的真實。」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淨灘學環保
- Article Details
In Pingtung, the students of the parent-child class in Gaoshu recently enjoyed a precious lesson outside the classroom. They first visited Baishawan of Kenting to clean up the beach before getting a guided tour of Taiwan Power Company Southern Exhibition Center.
在屏東,高樹親子成長班的學生,日前享受了一堂寶貴的教室外的課程,他們到墾丁白沙灣淨灘,也參訪核三廠台電南展館。 Read more
內戰失去雙手 還能緊握住幸福
- Article Details
我們都說雙手萬能,一雙手 的確可以完成好多事情,但在遙遠的莫三比克,有位婦人克勞蒂亞,內戰期間她失去了雙手,二十多年來,雖然生活艱困,卻從不埋怨。失去雙手的她,牢牢的握住自己的幸福。
背著自己的孫子,48歲的克勞蒂亞,跟其他的奶奶一樣,享受含飴弄孫的快樂,但仔細一瞧,她的兩隻手掌都被截肢了,但她從不自怨自艾
慈濟照顧戶 克勞蒂亞:「 1990年內戰,我們正在逃跑, 我記不清發生什麼事情了,只記得我醒來的時候是在醫院, 兩隻手都沒了,周遭都是傷患。」
失去雙手的克勞蒂亞,當時有家歸不得,後來在一位牧師的幫助下,慢慢學著自理生活
慈濟照顧戶 克勞蒂亞:「 那時有位牧師建造了一個, 溫馨的收容中心照顧我們,我想不能一直靠別人幫忙,只好學會照顧自己, 後來也搬到波波雷區來住。」
26年來,克勞蒂亞不但自己堅強地活著,這些年更代替進城打零工的女兒,照顧孫子,家事樣樣自己來,從來不假手他人
慈濟照顧戶 克勞蒂亞:「我現在都在家裡照顧孫子,以後他上學了,相處時間就少了。」
知道祖孫倆靠著乞討過生活,志工這天來訪,特地帶了生活物資和福慧床
慈濟照顧戶 克勞蒂亞:「 你們慈濟志工來看我,我很高興。」
克勞蒂亞的堅毅,讓前來關懷的志工,也豎起大拇指讚許,志工決定下次再來時,要幫她開闢小菜園,讓她真正的自力更生。
真善美志工 蔡岱霖 蘇柏嘉 查爾斯 莫三比克報導 Read more
鼓掌雙手做環保 資源回收勤推廣
- Article Details
慈濟開始做環保是從1990年,當時全台環保觀念還未建立,慈濟回收量占全台3到4成,但隨著回收觀念普及,至今慈濟回收量約占百分之3.3,環保志工仍持續努力,將回收物延伸到收購價低的玻璃瓶和塑膠袋,讓回收更全面更徹底。
證嚴上人開示:「你們鼓掌的這雙手,就可以做什麼,垃圾分類 。」
1990年,證嚴上人的這句話,慈濟志工開始做環保。志工不分日夜,在全台做回收,並把觀念推廣到社區、校園。剛開始慈濟的總回收量,占全台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到了2014年降到百分之3.3,降幅多達十倍。
因為回收觀念已在台灣扎根,但分析2014年的數據。價值高的廢五金跟鋁罐類,慈濟的回收量極少,但玻璃跟舊衣這些低價又重的就較多。
台南的蘇玉雲,就是玻璃瓶回收達人,凌晨三點就去PUB回收。
慈濟志工 蘇玉雲:「承擔是一種責任 一種使命,就是好像我們是掌舵者,開了一艘法船 。」
但慈濟回收最多的,是體積大不易分類的塑膠袋,占了6成多。回收塑膠袋開始於十年前,高雄的陳清雲是先鋒。
慈濟志工 陳清雲:「台灣一天用掉的塑膠袋,就有五千萬個 。」塑膠袋至少分六種,收購價一公斤卻只有三到十元,志工不斷改進回收方式,為了降低體積,還以壓縮機,把堆成的小山壓成小小一塊, 慈濟志工 王青龍:「壓成這樣 可以載比較多,一輛車可以載一兩噸 。」
雖不符成本效益,但志工持續像個小螞蟻,在各地為清淨大地努力著。
陳怡臻 陳立偉 綜合報導 Read more
滿地玻璃製品 跨齡志工埋頭回收
- Article Details
看到這畫面,您會以為來到玻璃瓶工廠,事實上,這是人們黃湯下肚後遺留下的酒瓶。帶您來了解福建南靖當地的生態,以及一群跨年齡世代的環保志工。
福建南靖的酒樓外,慈濟環保志工忙進忙出。
慈濟志工 張愛華:「以前做環保收玻璃,都是那些婆婆媽媽,現在出來的都比較年輕、少年人。」
民眾環保意識高漲,願意加入慈濟當環保志工的年齡層一路下探,許多人是下班後,就穿上志工背心。
環保志工 吳五金:「做環保和工作沒有矛盾,做環保就是利用休息的時間來做,其實家庭裡面也可以做,走出來外面也是可以,跟上班不會有衝突。」
這一切都起因於,過往的惡劣環境。
慈濟志工 謝藝君:「以前酒店、飯店,還有工廠等等,玻璃瓶、酒瓶都會扔到河灘裡面,或者垃圾桶裡面,造成環境汙染,那後來透過志工不斷鍥而不捨宣導,很多廠家還有飯店,他們也會配合,把這些玻璃瓶、酒瓶收集起來,然後志工定期去回收。」
老牌軍再加上青年軍,這樣的混合兵團,將共同守護南靖的這片土地。
真善美志工 陳建華 福建報導 Read more
身體力行愛地球 少用塑膠袋開始
- Article Details
台北市士林區的慈濟人,選在假日來到社區與傳統市場,宣導「自備購物袋」、「少用塑膠袋」、「資源分類」等環保觀念,志工也一路傾聽民眾的心聲。(4/17)
台北士林的「社子菜市場」,就如一般的傳統市場一樣,每天塑膠袋的用量很驚人,攤販都有難言之隱。
菜販:「其實我們是很鼓勵(自備購物袋),不過我們自己本身,不能夠說不提供給客戶,對我還是希望他們自己能夠帶,那我們也不能跟他說你要自己帶,我們那個不拿(給),他會覺得你怎麼這麼小氣。」
以客為尊,老闆說不出口的尷尬,這群人來幫忙說。
不過,民眾的環保意識,遠比大家想像中的還要高。
民眾 邱美玲:「就是這樣反過來,然後放個一兩天乾了,再給它把它收起來,下次就可以繼續使用了,對對對舉手之勞對。」
慈濟志工 與 民眾:「我都自己帶啦,(妳都自己帶喔這樣讚),(我們要不用少用回收再利用),對啊(謝謝)。」
慈濟志工 鄭美月:「呼籲大家少用塑膠袋,多給一點地球愛,做到不用少用回收再利用,希望可以做到這樣,對地球盡一分心力。」
同樣為環保盡力,慈濟志工也在天母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
士林區天母里長 林鐵民:「天母是一個,生活水準品質很高的地方,我們不願意看到到處都是垃圾,我們慈濟辦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大家也可以響應一下,我們要救地球要資源回收。」
慈濟人融入社區各個角落,鼓勵大家當環保大使,也做個「不塑之客」。
真善美志工 台北報導 Read more
淨灘學環保
- Article Details
In Pingtung, the students of the parent-child class in Gaoshu recently enjoyed a precious lesson outside the classroom. They first visited Baishawan of Kenting to clean up the beach before getting a guided tour of Taiwan Power Company Southern Exhibition Center.
在屏東,高樹親子成長班的學生,日前享受了一堂寶貴的教室外的課程,他們到墾丁白沙灣淨灘,也參訪核三廠台電南展館。 Read more
2016,07/04 深坑國中校長、學生及家長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4日(一)10:30-12: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2016,07/04 【人文週會】張秀玲師姊:看見愛、轉動愛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4日(一) 08:30~10: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Read more
週日, 03 七月 2016
高原上的藍天(四)
- Article Details
Finally, we meet a Tzu Chi scholarship recipient in Qinghai, China, who is already reciprocating Tzu Chi’s assistance with gratitude. Having been abandoned by her parents, Renqing Zhouma almost gave up attending high school due to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ortunately, Tzu Chi volunteers helped her continue her studies. Now, the young girl not only sells recyclables to make donations, she also promised the volunteers she would contribute to society.
接下來,我們帶您認識,一位在青海的慈濟助學生,她已經秉持感恩心,回饋慈濟的援助,仁青卓瑪從小就被父母遺棄,她幾乎要放棄就讀高中,因為經濟困難,幸好慈濟志工幫助她升學並且像女兒一樣照顧她,為了報答慈濟的援助,仁青不只變賣回收物捐錢,她也與志工約定她會回饋社會。 Read more
環保人生近卅載 阿嬤越做越健康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從1990年開始,在全台各地推動環保,目前在台灣,有八萬六千多名環保志工,八千九百多個環保據點,在許多環保站裡,都是上了年紀的志工在做回收,他們不分陰晴、沒有假日,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持他們這樣愛護大地,透過我們的鏡頭,帶您去看看這群銀髮志工的環保經。
步伐輕快,笑臉迎人,身材嬌小的柯月娥,每天都到環保站報到,做了快27年的回收,歲月在她臉上,絲毫沒留下痕跡。
環保志工 柯月娥:「地球都受汙染了,所以(回收紙)可以少砍樹, (水土)才有保障,也比較不會發生水災 天災 。」
穿著護腰的黃華美,同樣是天天都來,在寶特瓶整理區,經常一做就好幾個小時。環保志工 黃華美:「這(寶特瓶)燒掉會有煙飄出來,空氣中就彌漫有毒氣體,這樣一來 大家身體都會不好,呼吸系統會受不了 。」
在板橋的裕民環保站,志工有八成以上都是銀髮族,連最資淺的黃陳華緣,也做了超過一千個日子。
環保志工 黃陳華緣:「回收一方面環境變好,這些回收(物)可以再利用, 資源再利用 很有益處 。」
在環保站裡,長輩們就像一家人,慈濟志工也隨時關心她們的健康 慈濟志工 林碧珠:「給他提醒說,要記得吃(降血壓)藥,把自己身體顧好 才能夠,做環保做得長長久久 。」
許美娟 江文龍 沈素寶 真善美志工-台北報導 Read more
用心背誦環保口訣 愛地球動手做
- Article Details
新加坡慈濟環保教育站,一星期內接待了兩個海內外學生參訪團,平均年齡9到12歲。為了有效傳達環保訊息,慈濟志工都以學生熟悉的語言導覽就是英文和廣東話,其中環保十指口訣,以及親手做分類讓大家體會深刻。
49位來自「光明山少兒佛學班」的師生,到新加坡慈濟環保教育站學習,透過影片和慈濟志工的分享,提升大家的環保意識。
學生 陳勇全:「我學到環保5R,我可以回收優格罐子和牛奶盒。」
學生 朱珮瑄:「我可以用洗衣水來抹(擦)地。」
另外,來自香港的「愛秩序灣公立小學」師生,四天三夜新加坡環保考察之旅,其中一站也是慈濟環保教育站。
琅琅上口的十指口訣、加上自己動手做分類,孩子們對資源多了一分認識。
學生 徐柔靜:「拿到一個像電池的東西,就放進了電裡面,不知道,對不對,(最後有沒有對)對了。」
學生 柯懿真:「因為地球是咱(我)們的家,我們要好好保護它,要不然咱們也沒有地方住。」
除了學生心得多,隨行的老師也有體悟。
教師 餘珮瑩:「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買,但是買了後其實回到家裡沒用,希望這些我們都可以減少一些我們的欲望其實不需要那麼多。」
慈濟環保教育站,不只是回收和分類資源的地方,而是讓參訪的民眾,多了解環保,並落實生活中,共同維護我們居住的環境。
郭靜儀 梁啟健 戴小慶 新加坡報導 Read more
MIT光耀海外 行銷愛心軟實力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基金會「慈悲科技」產品,在瑞士日內瓦的發明展中,得到三金一銅、以及特別獎的佳績。趁著參展期間,慈濟志工也利用機會,向歐洲民眾介紹這些賑災利器,希望讓更多人,看到來自台灣的愛心。(4/16)
在瑞士日內瓦的第44屆國際發明展,「慈濟基金會」的「淨斯福慧家具系列」,獲得了三金一銅的殊榮,各國發明,創意匯萃,周末假日吸引許多當地民眾前來參觀
法國女學生:「我覺得你們的福慧床,還有桌椅的設計很好很實用,不但輕巧而且很穩固,外型也很好看。」
在慈濟基金會的攤位前,志工用心解說每件作品,當初設計的緣由,榮獲另一個特殊榮譽獎的西班牙設計師,也親自走訪了解。
西班牙設計師:「我真的覺得福慧床和福慧桌椅,這樣的設計非常好,很簡單就上手對世界的貢獻,又那麼的大可以幫助到,那麼多需要的人,這次榮獲瑞士設計特殊榮譽獎,以及金牌真的實至名歸。」
西班牙設計師友人:「剛剛聽志工對珍惜時間的介紹,覺得相當感動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段生命,時間過去就回不來了,你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將發生什麼事。」
這次得獎的這些產品,是慈濟志工結合賑災經驗,與人道精神,而衍生出來的賑災利器,志工也把握機會向歐洲民眾介紹慈濟。
慈濟志工 曾慈慧:「我們很感恩有機會能在這,我們也很感恩證嚴上人,他的精神和智慧能夠融入在歐洲,尤其是在瑞士的日內瓦發明展中,因為這樣我們能夠,將大愛的精神散播在全球。」
慈濟志工 林美鳳:「這邊的家長都會帶著小朋友,來參觀我覺得從小培養,她們這種創造力是很重要的,而且這次也很感謝,我覺得我們這一次發明展當中,也可以一起介紹慈濟。」
創意巧思結合環保理念,淨斯福慧家具系列,讓歐洲看見來自臺灣的愛心。
真善美志工 林美鳳 達利歐 瑞士報導 Read more
長者是寶展良能 八旬嬤樹立典範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巴生,有一位環保志工劉玉蓮阿嬤,雖然已經高齡八十三歲,但做起環保時敏捷的身手讓很多人都自嘆不如;環保點裡的各項工作,從紙張分類,到回收衣物的整理都難不倒她,做了十年環保的她,反而愈做愈歡喜,是許多後輩學習的榜樣。
環保志工 劉玉蓮:「這個是白紙來的。」
紙張分類,整理塑膠瓶,再把整理好的物資送上貨車。沒有一樣能難倒八十三歲的劉玉蓮阿嬤,她做環保已有十年時間了。
環保志工 劉玉蓮:「我們在家裡也是沒有事,看了大愛台,有的人很貧窮 看了是很可憐,我們就幫人家一點點也不要緊,(做環保)也是做善事。」
在環保點總是把物資處理得井井有條,甚至要求完美,但她從不會要求別人,反而時時處處結好人緣。
環保志工 劉玉蓮:「我沒有講過人家,你這樣不對 這樣不可以的,人家不高興 真的不一樣不要緊,我們做我們自己 做好自己就好了。
慈濟志工 洪玉素:「她人很隨和 然後什麼都會做,她不會說(因為)老了,這個不做 那個不做,她什麼都做 她不計較就很好,我是學到她這一點。」
環保志工 劉玉蓮:「今天流很多汗 地球破洞是真的,(這樣會太熱嗎),不會啦 曬一天半天不要緊。」
把握分秒投入志工服務,而所謂的人生七十才開始,在劉玉蓮阿嬤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馬來西亞報導 劉海倫 戴輝達 Read more
高原上的藍天(四)
- Article Details
Finally, we meet a Tzu Chi scholarship recipient in Qinghai, China, who is already reciprocating Tzu Chi’s assistance with gratitude. Having been abandoned by her parents, Renqing Zhouma almost gave up attending high school due to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ortunately, Tzu Chi volunteers helped her continue her studies. Now, the young girl not only sells recyclables to make donations, she also promised the volunteers she would contribute to society.
接下來,我們帶您認識,一位在青海的慈濟助學生,她已經秉持感恩心,回饋慈濟的援助,仁青卓瑪從小就被父母遺棄,她幾乎要放棄就讀高中,因為經濟困難,幸好慈濟志工幫助她升學並且像女兒一樣照顧她,為了報答慈濟的援助,仁青不只變賣回收物捐錢,她也與志工約定她會回饋社會。 Read more
大愛感恩APP 科技人文遍全球
- Article Details
在這個數位時代裡,全球共有70億人正在使用手機,其中有20億人擁有智慧型手機,每一個人一天下來平均使用150次之多,每次遊覽約有8秒鐘以上,只要手指的一個小動作,就能將你想要的資訊傳遍到全世界,科技的發展帶給人的便利,那要如何善用科技,將善的、好的觀念傳遍給更多人,大愛感恩科技致使至中都在推廣環保理念,更善用科技推廣環保理念,今天大愛感恩科技與大愛網路電台,聯合製播「環保愛地兒」節目當中,邀請楊竣翔師兄與大家分享「大愛感恩APP」。
大愛感恩科技所傳遞的「人文」是人最根本的美德,並不隨時代更迭,但需透過符合時代的管道傳遞,感動並影響人心,更將台灣環保「價值」與「軟實力」傳遞世界各處,讓全球視為學習典範。大愛感恩科技與工研院合作開發了一套行動裝置APP;看似與其他商業模式相似,但背後的內容不是為了鼓勵消費,而是更有效地傳遞人文故事,讓「人品典範」得以「文史留芳」。在台灣有定期8萬多名與不定期20萬名環保志工,一直是大愛感恩科技最感恩的人間菩薩,而平台上超過60家合作伙伴更是讓這個環保與公益平台成真的推手,最終盈餘則完全回饋社會公益之用。
大愛感恩APP除了可以方便連結至現有各虛擬平台得知最新消息以外,更有以下獨特功能「說故事的吊牌、說故事的店、淨心之友」等相關功能,以下簡單介紹:
一、「說故事的吊牌」
您還記得上次買衣服時,如何處理服飾上的吊牌嗎?這正也是大愛感恩科技搭配APP與新設計的環保吊牌所努力的方向 – 如何讓大家將會「說故事的吊牌」留下。吊牌本身是環保材質回收再製而成,合而為一精簡數量,減少紙張使用的同時,更讓大家透過吊牌上的二維條碼就可以看到所請購的環保產品背後的感人故事,包括該產品的生產履歷、節能減碳數據、以及環保菩薩影音。
二、「說故事的店」
許多人都有參加展覽的經驗,也曾因沒有人幫忙解釋海報上的內容,所以無法深入得知感人的內容。大愛感恩科技APP也考慮到這一點,於是設計了「說故事的店」的功能,讓APP使用者,透過海報上的二維條碼或甚至更高科技的「可見光」技術,就可以透過手中的行動裝置看到感動人心的影音故事;影片是最有力量的媒介,也因此我們希望用最有力量的媒介傳遞最有溫度的故事。雖然已不是真的用文字書寫,但仍能使其文史留芳,更能透過無聲的空間,「有聲」說法。
三、「淨心之友」
為讓護持環保產品的大德們對於自己保護大地的成績更有感觸,大愛感恩科技規劃全新的會員機制,並整合現有購物網的會員,未來統稱「淨心之友」。透過登入與累積過往請購的環保產品之「寶特瓶支數」統計功能,大德可隨時進入APP並一鍵了解到自己所省下的寶特瓶、石油、水、與減少的碳排放量對地球到底造成了甚麼樣的影響。除了對自己愛護地球的成績產生榮譽感,累積到一定數量的寶特瓶支數更能前往全台門市兌換獨家小禮品,這也是大愛感恩感恩大德們一起「與地球共生息」的方式。
只要在手機上搜尋「大愛感恩」、或「DAAI」就可以下載安裝大愛感恩APP使用,成為大愛感恩的「淨心之友」,隨時關注大愛感恩、慈濟環保志業等,只要有更多人使用、更多人響應,就能讓環保、感人故事傳遍到世界各個角落,共造綠色科技時代。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區報導
大愛感恩APP 科技人文遍全球
- Article Details
在這個數位時代裡,全球共有70億人正在使用手機,其中有20億人擁有智慧型手機,每一個人一天下來平均使用150次之多,每次遊覽約有8秒鐘以上,只要手指的一個小動作,就能將你想要的資訊傳遍到全世界,科技的發展帶給人的便利,那要如何善用科技,將善的、好的觀念傳遍給更多人,大愛感恩科技致使至中都在推廣環保理念,更善用科技推廣環保理念,今天大愛感恩科技與大愛網路電台,聯合製播「環保愛地兒」節目當中,邀請楊竣翔師兄與大家分享「大愛感恩APP」。
大愛感恩科技所傳遞的「人文」是人最根本的美德,並不隨時代更迭,但需透過符合時代的管道傳遞,感動並影響人心,更將台灣環保「價值」與「軟實力」傳遞世界各處,讓全球視為學習典範。大愛感恩科技與工研院合作開發了一套行動裝置APP;看似與其他商業模式相似,但背後的內容不是為了鼓勵消費,而是更有效地傳遞人文故事,讓「人品典範」得以「文史留芳」。在台灣有定期8萬多名與不定期20萬名環保志工,一直是大愛感恩科技最感恩的人間菩薩,而平台上超過60家合作伙伴更是讓這個環保與公益平台成真的推手,最終盈餘則完全回饋社會公益之用。
大愛感恩APP除了可以方便連結至現有各虛擬平台得知最新消息以外,更有以下獨特功能「說故事的吊牌、說故事的店、淨心之友」等相關功能,以下簡單介紹:
一、「說故事的吊牌」
您還記得上次買衣服時,如何處理服飾上的吊牌嗎?這正也是大愛感恩科技搭配APP與新設計的環保吊牌所努力的方向 – 如何讓大家將會「說故事的吊牌」留下。吊牌本身是環保材質回收再製而成,合而為一精簡數量,減少紙張使用的同時,更讓大家透過吊牌上的二維條碼就可以看到所請購的環保產品背後的感人故事,包括該產品的生產履歷、節能減碳數據、以及環保菩薩影音。
二、「說故事的店」
許多人都有參加展覽的經驗,也曾因沒有人幫忙解釋海報上的內容,所以無法深入得知感人的內容。大愛感恩科技APP也考慮到這一點,於是設計了「說故事的店」的功能,讓APP使用者,透過海報上的二維條碼或甚至更高科技的「可見光」技術,就可以透過手中的行動裝置看到感動人心的影音故事;影片是最有力量的媒介,也因此我們希望用最有力量的媒介傳遞最有溫度的故事。雖然已不是真的用文字書寫,但仍能使其文史留芳,更能透過無聲的空間,「有聲」說法。
三、「淨心之友」
為讓護持環保產品的大德們對於自己保護大地的成績更有感觸,大愛感恩科技規劃全新的會員機制,並整合現有購物網的會員,未來統稱「淨心之友」。透過登入與累積過往請購的環保產品之「寶特瓶支數」統計功能,大德可隨時進入APP並一鍵了解到自己所省下的寶特瓶、石油、水、與減少的碳排放量對地球到底造成了甚麼樣的影響。除了對自己愛護地球的成績產生榮譽感,累積到一定數量的寶特瓶支數更能前往全台門市兌換獨家小禮品,這也是大愛感恩感恩大德們一起「與地球共生息」的方式。
只要在手機上搜尋「大愛感恩」、或「DAAI」就可以下載安裝大愛感恩APP使用,成為大愛感恩的「淨心之友」,隨時關注大愛感恩、慈濟環保志業等,只要有更多人使用、更多人響應,就能讓環保、感人故事傳遍到世界各個角落,共造綠色科技時代。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區報導
2016,07/03 印尼中學學生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3日(日)15:30-17: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聞:青年華語人文營 志業巡禮心成長
Read more
週六, 02 七月 2016
瑞士池明發心願 環保種子傳遞善
- Article Details
「我可以在瑞士幫慈濟做些什麼?」歐洲可說是全球環保先驅與典範,全世界回收排名第一的就是高達63%的奧地利,回收率62%的德國排名第二。舉德國來說明,從90年代環保運動開始,在法蘭克福市,家家戶戶的回收筒,可多達五、六個;歐洲在各國政府所訂定規章下,每個家庭都會在家中做好資源回收,清洗乾淨後,在集中在指定地點交給清潔公司處理,已經做到環保清淨化!慈濟環保在這樣的地方還可以做些什麼呢?6月28、29日兩天,華裔瑞士籍的池明女士,在劉秋玉師姊陪同,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學習慈濟環保「清淨在源頭」與「環保精質化」。希望從「環保回收後,這些資源回收物能做些什麼」以及「環保科技為慈悲後盾」作為她將來在瑞士推廣的方向。
「真的是一份機緣巧合,我的孩子能到台灣花蓮慈濟小學學習中文,認識慈濟!」池明因為小一的女兒-池瑞,就讀花蓮慈濟小學,而認識了慈濟,也認識了劉秋玉師姊,劉秋玉因為外孫女就讀慈小,都會在慈小、慈中或著慈大做志工。從第一天在校門口迎接池明、池瑞到來,結下了好因緣,便邀請池明參與慈濟志工活動。在做志工的當下,池明感到非常快樂與幸福,感恩身旁的家人、善知識接引,祝福全家和親朋好友,以及全天下的人平安幸福健康,同時感恩 證嚴法師創立慈濟功德會,讓她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定。
「今天非常感恩李鼎銘師兄,在昨天(28)已經有虞珊明師兄替我介紹大愛感恩科技各方面的情況與理念,令我非常的感動,知道今天有馬來西亞團隊來訪,想再來一次,再詳細的聽一次,今天聽完以後深受感動,非常多的點都讓我很感動。」
大愛感恩科技大愛環保毛毯及慈悲科技等環保產品隨著慈濟志工的腳步,將 " 愛 " 傳送往世界各地災難現場,膚慰受苦受難的鄉親。池明感受到大愛感恩科技的無私大愛,希望藉著大愛感恩科技有型的環保產品,在歐洲推廣大愛環保理念。
『Simple Action Big Difference !』池師姊想以個人小小的力量,替大愛感恩科技,推廣到世界或歐洲發展「盡我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不管做什麼,一點點善行、善心、善念去做每一件事情,並慢慢的將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理念推廣到歐洲,我知到歐洲環保非常先進、發達,但是慈濟環保多了一分人文理念,背後擁有滿滿的愛;世界上所缺的不是科技的發達,而是每一個人的善行與理念。」
原本今年暑假,池明與女兒就要回到瑞士,但因為女兒非常喜歡在慈濟小學環境,決定與先生討論再續留一個學期,讓女兒可以在善與愛的環境快樂成長,同時也期許自己在這半年,能更深入了解慈濟所做的一切,已備將慈濟善的種子帶回瑞士、遍撒歐洲。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瑞士池明發心願 環保種子傳遞善
- Article Details
「我可以在瑞士幫慈濟做些什麼?」歐洲可說是全球環保先驅與典範,全世界回收排名第一的就是高達63%的奧地利,回收率62%的德國排名第二。舉德國來說明,從90年代環保運動開始,在法蘭克福市,家家戶戶的回收筒,可多達五、六個;歐洲在各國政府所訂定規章下,每個家庭都會在家中做好資源回收,清洗乾淨後,在集中在指定地點交給清潔公司處理,已經做到環保清淨化!慈濟環保在這樣的地方還可以做些什麼呢?6月28、29日兩天,華裔瑞士籍的池明女士,在劉秋玉師姊陪同,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學習慈濟環保「清淨在源頭」與「環保精質化」。希望從「環保回收後,這些資源回收物能做些什麼」以及「環保科技為慈悲後盾」作為她將來在瑞士推廣的方向。
「真的是一份機緣巧合,我的孩子能到台灣花蓮慈濟小學學習中文,認識慈濟!」池明因為小一的女兒-池瑞,就讀花蓮慈濟小學,而認識了慈濟,也認識了劉秋玉師姊,劉秋玉因為外孫女就讀慈小,都會在慈小、慈中或著慈大做志工。從第一天在校門口迎接池明、池瑞到來,結下了好因緣,便邀請池明參與慈濟志工活動。在做志工的當下,池明感到非常快樂與幸福,感恩身旁的家人、善知識接引,祝福全家和親朋好友,以及全天下的人平安幸福健康,同時感恩 證嚴法師創立慈濟功德會,讓她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定。
「今天非常感恩李鼎銘師兄,在昨天(28)已經有虞珊明師兄替我介紹大愛感恩科技各方面的情況與理念,令我非常的感動,知道今天有馬來西亞團隊來訪,想再來一次,再詳細的聽一次,今天聽完以後深受感動,非常多的點都讓我很感動。」
大愛感恩科技大愛環保毛毯及慈悲科技等環保產品隨著慈濟志工的腳步,將 " 愛 " 傳送往世界各地災難現場,膚慰受苦受難的鄉親。池明感受到大愛感恩科技的無私大愛,希望藉著大愛感恩科技有型的環保產品,在歐洲推廣大愛環保理念。
『Simple Action Big Difference !』池師姊想以個人小小的力量,替大愛感恩科技,推廣到世界或歐洲發展「盡我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不管做什麼,一點點善行、善心、善念去做每一件事情,並慢慢的將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理念推廣到歐洲,我知到歐洲環保非常先進、發達,但是慈濟環保多了一分人文理念,背後擁有滿滿的愛;世界上所缺的不是科技的發達,而是每一個人的善行與理念。」
原本今年暑假,池明與女兒就要回到瑞士,但因為女兒非常喜歡在慈濟小學環境,決定與先生討論再續留一個學期,讓女兒可以在善與愛的環境快樂成長,同時也期許自己在這半年,能更深入了解慈濟所做的一切,已備將慈濟善的種子帶回瑞士、遍撒歐洲。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週五, 01 七月 2016
政大國際學生交流 認識大愛永續環保
- Article Details
6月28日下午,由政治大學國際合作事務處合作交流組的執行祕書吳寬,帶領國際夏日課程學生20多人,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學習如何將環保結合產業,建立一個環保工業循環,創造永續經營經營模式。
「我從來沒看過類似大愛感恩科技的模式,利用廢棄物PET,再製成高價值的產品,令我非常興奮。」Maarten de Zeeuw 感動的分享,「不止如此,也感受到大愛感恩充滿愛心,協助需要幫助的受災人民,這都令我非常感動。我的主修是環境科學 (environmental science),目前還不清楚未來畢業後要做什麼,但希望是一份可以回饋社會的工作,如同大愛感恩科技一樣,能幫助人類、回饋社會、守護地球。」
「這是我第二次到台北,第一次記得是在三年前的時候,同樣選修這門課程,但沒有參訪大愛感恩科技,很高興這次是以校友的身分協助安排課程。」荷蘭亞洲榮譽暑期學校計劃委員會Wijnand Roëling分享,這次的課程與循環經濟有關,拜訪了很多從事有關循環、永續經營的公司組織,當然也包括大愛感恩科技。「我看到大愛感恩所做的非常好,帶給學生很多對廢棄物處理的啟發與可能性,從台北市、以至整個台灣,將環保做得這麼精質化。對我個人而言已經在生活中力行回收分類的習慣,但許多的學生還沒有這樣環保觀念,這是我在努力的地方,希望將環保理念傳遞出去,藉著這次參訪,讓我學習了很多新知,都非常重要,要將這些環保知識與更多人分享。」
「何謂大愛感恩科技經營模式?」企業必須穩定獲利才能永續經營,大愛感恩科技推出的環保紡織品秉持「環保人文與服儀之美」,以微笑曲線做為公司經營策略,穩健邁向永續發展。在座的學生們熱烈舉手發問,就是希望能夠更了解大愛感恩科技…
在2014年可謂臺灣社企元年,「社會企業」目的主要是為了社會或環境問題,關心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人權及弱勢族群照顧等,解決並關心社會議題「未來的企業走向為必須兼顧獲利、維持社會公平與達到社會公益。」大愛感恩科技期許建立一個無私的愛心平台,匯聚每個人的愛心,藉著有型的產品,傳遞環保理念、社會公益的價值,不遺餘力推動環保教育,發揮正面的社會影響力,影響著眾人往良善的方向前進。
大愛感恩科技 楊竣翔、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政大國際學生交流 認識大愛永續環保
- Article Details
6月28日下午,由政治大學國際合作事務處合作交流組的執行祕書吳寬,帶領國際夏日課程學生20多人,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學習如何將環保結合產業,建立一個環保工業循環,創造永續經營經營模式。
「我從來沒看過類似大愛感恩科技的模式,利用廢棄物PET,再製成高價值的產品,令我非常興奮。」Maarten de Zeeuw 感動的分享,「不止如此,也感受到大愛感恩充滿愛心,協助需要幫助的受災人民,這都令我非常感動。我的主修是環境科學 (environmental science),目前還不清楚未來畢業後要做什麼,但希望是一份可以回饋社會的工作,如同大愛感恩科技一樣,能幫助人類、回饋社會、守護地球。」
「這是我第二次到台北,第一次記得是在三年前的時候,同樣選修這門課程,但沒有參訪大愛感恩科技,很高興這次是以校友的身分協助安排課程。」荷蘭亞洲榮譽暑期學校計劃委員會Wijnand Roëling分享,這次的課程與循環經濟有關,拜訪了很多從事有關循環、永續經營的公司組織,當然也包括大愛感恩科技。「我看到大愛感恩所做的非常好,帶給學生很多對廢棄物處理的啟發與可能性,從台北市、以至整個台灣,將環保做得這麼精質化。對我個人而言已經在生活中力行回收分類的習慣,但許多的學生還沒有這樣環保觀念,這是我在努力的地方,希望將環保理念傳遞出去,藉著這次參訪,讓我學習了很多新知,都非常重要,要將這些環保知識與更多人分享。」
「何謂大愛感恩科技經營模式?」企業必須穩定獲利才能永續經營,大愛感恩科技推出的環保紡織品秉持「環保人文與服儀之美」,以微笑曲線做為公司經營策略,穩健邁向永續發展。在座的學生們熱烈舉手發問,就是希望能夠更了解大愛感恩科技…
在2014年可謂臺灣社企元年,「社會企業」目的主要是為了社會或環境問題,關心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人權及弱勢族群照顧等,解決並關心社會議題「未來的企業走向為必須兼顧獲利、維持社會公平與達到社會公益。」大愛感恩科技期許建立一個無私的愛心平台,匯聚每個人的愛心,藉著有型的產品,傳遞環保理念、社會公益的價值,不遺餘力推動環保教育,發揮正面的社會影響力,影響著眾人往良善的方向前進。
大愛感恩科技 楊竣翔、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2016,07/01 多羅多師兄師姊來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7月1日(五)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