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四, 17 四月 2014

2014,4/18-4/20,慈濟國際人道援助研討會

【對象】人援會工作團隊及學員
【時間】2014年4月18日(五)-4月19日(日)
【地點】花蓮靜思堂(花蓮縣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3號)
大愛心新聞: 
慈悲科技援千里 慈悲後盾愛無疆

20140422_4.jpg20140422_5.jpg
Read more

慈悲科技援千里 慈悲後盾愛無疆

圖說:2014年4月18日到20日在花蓮靜思堂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舉辦兩年一度研討會,今年的主題『慈悲的後盾 - 慈悲科技馳援大愛』,計有來自全球各地近 220餘位人援會成員、行政團隊及有心致力於食、衣、住、行、資訊、通訊、綠能等領域之環保相關產品開發之專業人士,及超過220位工作人員參與。(攝影者:黃歆瑜)面對社會環境急速變化,證嚴上人不斷呼籲「天下告急」、「來不及」,  證嚴上人進一步解釋:「來不及」的意思,就是現在已經發生了,來不及讓它不發生。面對一次比一次更加劇烈的「天災、地變」、觸目驚心的災變現場,人類雖然已經不能夠抵抗、逃避,但是,我們該如何因應?源自 證嚴上人這一分悲憫心,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 (簡稱『人援會』) 於焉成立。慈濟在國際賑災承擔的責任更重、救災資源需要更多。證嚴上人期勉 「要以無疆界的眾生為使命。」

圖說:本次研討會開場由人援會總召也是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及發起人之一黃華德師兄分享『人援會的緣起及未來的展望』,細數人緣會的緣起與感動。(攝影者:黃歆瑜)哪裏有災難,就可以看到藍天白雲的慈濟人,慈濟的賑災、義診等慈善經驗備受肯定。兩年舉辦一次的人援會年度研討會,除了要把經驗一次又一次傳承下去,同時也希望號召更多有善心的實業人才參與。今 (2014) 年的主題『慈悲的後盾 - 慈悲科技馳援大愛』,計有來自全球各地近 220位人援會成員、行政團隊及有心致力於食、衣、住、行、資訊、通訊、綠能等領域之環保相關產品開發之專業人士,及超過220位工作人員,參加自4月18日起為期3天、在花蓮靜思堂舉行的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開場由人援會總召也是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及發起人之一黃華德師兄分享人援會的緣起及未來的展望,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師兄也會分享公司的使命及願景。研討會專家課程邀請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葉欣誠副署長談『氣候變遷:困境與重生。』全球暖化釀成的極端氣候,致使現今各國各地持續呈現末日景象。台灣碳排放量卻約占全球的1%,每人一年排放量約近12噸,是世界平均值的2.45倍,台灣應該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李維森博士演講『防災科技與慈悲無限』談到將科技研發成果落實應用於災害防救工作,轉變被動搶救為預警疏散,因為光『救災』已經不夠,更要防災、減災。

『賑災實務分享』邀請到慈濟志工分享『愛的循環、善的效應 - 菲律賓海燕風災』。重災區萊特省獨魯萬市被聯合國形容為「棄城」,慈濟人『以工代賑』,接引三十萬人次受災鄉親,用自己的雙手投入整建自己家園,短短一個月內「棄城」從廢墟中重生。慈濟國際賑災經驗所研發出來的多項物資,包括大愛感恩防潑水白褲、LED照明志工帽,淨思香積飯,以及淨水器、簡易教室、靜思多功能折疊平台及等創新物資,在此次菲律賓賑災中均發揮大用。『慈悲科技、馳援大愛』這些應用都起於 證嚴法師的一念悲心,科技來馳援,讓挨餓受凍的災民,身心得到安頓、讓大愛能夠綿延。

研討會第三天上午的「人生經濟學」座談將邀請到前交通部長蔡堆師兄擔任主持人,與談者將分享對於「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命題的詮釋,思考如何利用時間來增加人生的寬度與深度,在人與人之間守本分、盡本事,開闊愛與善的空間,讓生命更有意義,用『感恩、尊重,愛』祥和社會。

上人多年來苦心呼籲大家:要簡樸生活,節能、素食、資源回收、山林養息。正是要從防災、減災的根本做起,增進救災能力也是慈濟人援會不斷努力的目標。慈悲與科技的結合,讓慈濟的大愛救援千里之外而無疆界,也成為慈濟慈善堅實的後盾。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花蓮報導

Read more

自稱環保天然 國家標章才保障



台灣從一九九三年開始實施環保標章,已有一千多種產品通過檢驗,但除了這個標章之外,坊間有很多商品都自我標榜天然或者環保,這些自我宣稱的綠色商品,很多還是驗出了環境賀爾蒙,消費者在採購的時候,還是要認明國家標章,對自己和對環境都比較有保障。 


當你買下一種清潔劑,是否會關心裡面有哪些成分?但如果你有所期待,希望產品可以更好、更環保,或許不妨從這裡開始,看看它的標示。 

消費者 張小姐:「檸檬香料,還有純水、香茅油,像檸檬香料。」 

北市教育大學環教系 副教授黃基森:「第一個一定是看標示,標示裡面有什麼成分,他一定要看得非常清楚,那(很多產品)現在是連成分都沒有標示出來嘛。」 

即使標示上寫了抗菌劑、界面活性劑,消費者也往往看不出成分;至於外包裝的「天然」、「環保」、「可分解」,更是沒有規範,也沒有明確定義。 

環保署管考處處長 蕭慧娟:「很多的商品他會自己標示環保,也就是大家常常說的,叫做漂綠。」 

漂綠,是全球消費者共同面對的現狀。這天,在一場研討會中,來自各國的業界代表,特別關注消費者知的權利,要如何分辨真正的綠色產品。 

台灣德國萊茵營運長 曾寶島:「與其聽推銷員說,我們的產品是綠色的,其他的產品不是,消費者不如自行比較標示,就可以知道這些產品到底環不環保。」 

另一個方法是辨別標章,我們不妨認識先這個圖案,官方認證的環保標章。 

賣場公關經理 何默真:「一般有拿到政府的環保標章,就代表它已經經過政府檢驗合格,審核過了。」 

問題是,許多產品強調環保、綠色,卻未必為真,也有業者自行驗證標章。 

賣場公關經理 何默真:「在我們的這個標章裡面,它標榜是說,它是一個綠色環保的商品。」 

如果把綠色視為一種概念,產品卻未必是百分百,從頭綠到底,又該如何管理? 

環保署管考處處長 蕭慧娟:「我們廢管處正在修正資源循環法,你想要標示環保的時候,一定要先經過我環保署的同意。」 

不過,會以環保為名的,不只是清潔劑,還有其他很多商品,即使在展覽中,消費者也不妨多問,多比較,就會知道箇中玄機。有業者在展場中推出環保燈具,說的是…… 

業者 歐陽如玉:「它高效節能之外,它還有十萬小時超長壽命。」 

沒有說的是…… 

業者 歐陽如玉:「顧慮就是在那個固態汞合金的部分,目前它還沒有納入回收商品裡面。」 

這一邊強調回收再製的新技術。 

業者 杉浦雅昭:「我們必須關心環境。」 

另一邊,業者坦言,背後一整套化學處理的流程,還是無可避免汙染。 

台灣德國萊因營運長 曾寶島:「即使科技已經如此進步,但這一切才剛剛起步,我們要改變生產的方式,改變消費的方式,消費者必須靠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無可避免必須消費,就只能盡量購買有標章、在製程中汙染較少的商品,只有當綠色成為主流選項,未來才可能改變方向。 

攝影剪輯:謝啟泉 文字撰稿:熊其娟  Read more

澎湖花火節開幕 倡環保不丟垃圾



2014年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從這個月14號開始,為期兩個月(4/14~6/19)。在第一天的開幕式,活動地點觀音亭,湧入大批人潮,慈濟志工和慈青穿梭會場,宣導垃圾不落地、及擺設回收桶,吹了一整夜的海風,但看到會場沒留下任何一片紙張,就覺得再累都值得。 

強勁海風,伴隨澎湖國際花火節開幕,遊客不斷往活動現場觀音亭聚集。 

慈濟志工:「愛自己,也愛大地,垃圾不落地。」 

宣導垃圾不落地的,是慈濟志工和慈青,還設置了回收桶,給民眾進會場前的再次叮嚀。 

等活動正式開始,志工就把回收桶,搬到舞台附近,方便民眾丟垃圾。(NS)也把握時間,機會教育。 

慈濟志工 與 民眾:「這像一般垃圾嗎?(這是一般垃圾)其實塑膠袋是可以回收的。」 

煙火的燦爛,是一時,但留下的垃圾,會遺害許久。隨著人潮逐漸散去,慈青更是繞場舉牌宣導,也沿途撿拾垃圾。 

慈青:「垃圾不落地,花火最美麗。」 

這群志工和慈青,比遊客更早到,也最晚離開,吹了一整晚的海風,撿了一整夜的垃圾,有年輕學子主動幫忙回收,是最好的鼓勵。看到觀音亭,變得乾淨如昔,還多了塞滿後車箱的回收物,辛苦,沒白費。 

真善美志工 鄧寶珠 葉秋良 蔡秋對 澎湖報導 
(2014.04.17) Read more

迎接世界地球日 手工製作幸福花

 

響應「422世界地球日」,台北信義區慈濟志工,在最繁華的信義商圈,發送給民眾1000朵塑膠花,宣導環保的重要性。而這數量龐大的塑膠花,其實是不到10位志工日夜趕工,在一個星期內製作完成,而且,這每朵花的原料,都是環保站回收而來的塑膠袋。 

一片粉色花海,絢麗又不失典雅,慈濟志工邊做邊教社區居民,如何將回收塑膠袋,轉變成幸福的塑膠花。 

慈濟志工 與 社區志工:「這樣子,你就撕了之後就這樣,不要撕,偶爾斷掉沒關係,就這樣子撕。」 

慈濟志工 與 社區志工:「一摺一摺,這樣一摺一摺之後,這個一定要在上面。」 

信義區「吳興共修處」,志工不到10位,但為了即將到來的「世界地球日」,他們這一星期加緊趕工,一口氣就做出1000朵塑膠花。 

社區志工 周秀茹:「我利用環保局下班的時間,過來做這樣子,每一個摺痕都需要很大的耐心。」 

台北101大樓,慈濟100位志工,在最繁華的信義商圈,把一朵朵幸福,散播出去,志工也用堅定誠懇的態度,向每位民眾說明環保的重要性。 

來自大洋洲的外國遊客,也鼎力支持環保行動。 

民眾 朗基:「我看見台灣環境非常的乾淨,台灣人也都很和善,我很支持(慈濟)這個行動,也希望大家可以維持台灣的環境,不僅是為了這裡的人,也帶給世界一個美麗國度的榜樣。」 

「世界地球日」前夕,1000朵手工幸福花,帶給1000個人,溫暖的幸福。 

真善美志工 李巧雲 陳見成 戴秀良 台北報導 
(2014.04.17) Read more

一腳踏進環保站 收穫反比付出多



做環保,延續物命,也減少垃圾量,對於國中老師劉銘鸞,學到的分類知識,還能應用在校園環保教學,另外,一年多來,因為做環保,流汗量大增,比起之前熱愛的爬山運動更有效,讓她一減就減了好幾公斤。這個吸引力,讓她只要沒教課時,一定往環保站跑。 

北市五常國小老師 劉銘鸞:「它上面有一個回收(號碼)圈,全國一致的,這是全世界一致的標誌。」 

環保經,說的專業,分類,更分得仔細。一年多前,接觸到慈濟吉留環保站,原本只想做個一兩天就好,卻意外做出大收穫。 

北市五常國小老師 劉銘鸞:「我以前是去爬山,現在就是全部來做這個之後,發現比爬山運動的部位更多,因為是全身的 然後汗都流出來了。」 

將運動時間轉為疼惜大地,體重還瘦了五公斤。只是,老師的身分,投入回收工作,不但不嫌髒不怕臭,還要以身作則,帶回校園。 

北市五常國小老師 劉銘鸞:「在學校也是要督導學生做這些,甚至他們不做,我們自己就身教示範給他們看。」 

環保小天地,不只學到延續物命的知識,也從劉銘鸞身上看到謙卑的身影。 

蕭志傑 張竣瑋 台北報導 (2014.04.16) Read more

寶特瓶製環保衣 綠色科技惜資源



全台出現第一個具有環保署碳標籤的服飾品牌,而大愛感恩科技也有一款賑災毛毯,早已獲得碳標籤認證。企業將生產製程的碳排放量公開,提供資訊給消費者,同時自我要求減少製程的碳排放,負起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 

這舒適的衣服和保暖的毛毯,全都來自,回收的寶特瓶。大愛感恩科技從資源回收出發,寶特瓶聚酯纖維的原料特性,為製作衣物和賑災毛毯,大大加分。新型態的社會企業,用綠色科技為廢棄物加值,解決環境與社會問題。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 陳意容:「像這樣的聚酯纖維,它可以做到吸濕快乾之外,改變一下它的製程,就可以做到這種蓬鬆感,這種蓬鬆感就有保暖的效果。」 

透過生產履歷,我們可以追溯每一個環節,了解買來的產品,是由幾支寶特瓶製成,在製作與配送的過程中,為地球減掉多少碳、省下多少水和石油。 

此外,如同這一款,排放12公斤二氧化碳製成的毛毯,已獲得碳標籤認證,宣示節能減碳的決心。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 陳意容:「從原料一直到中間製造,配送消費一直到最後廢棄,整個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透明化,一個社會責任,我們也希望以後所有產品,把它的碳足跡降到最低。」 

維護環境急需共同合作,生產者應該努力減輕碳排量,消費者也要改買環保產品,良性循環,才能奏效。 

李宛真 徐英豪 台北報導 
(2014.04.17) Read more

2014,4/17,開平餐飲學校人文講座

【對象】教聯會孫翼秀師姊和開平中學學生
【時間】2014年4月17日(四) 08:20~09:00
【地點】台北開平餐飲學校 (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 148巷 24號)
大愛心新聞: 
資源回收稱文明 人文厚植在開平
慈濟社區網:  人文課活潑有趣 開平生積極

20140417_5.jpg20140417_6.jpg

Read more

2014,4/17,開平餐飲學校人文講座

【對象】教聯會孫翼秀師姊和開平中學學生
【時間】2014年4月17日(四) 08:20~09:00
【地點】台北開平餐飲學校 (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 148巷 24號)
大愛心新聞: 
資源回收稱文明 人文厚植在開平
慈濟社區網:  人文課活潑有趣 開平生積極

20140417_5.jpg20140417_6.jpg

Read more

悲憫天災援苦難 慈悲佈施行大愛

圖說:曾經在東南亞柬普寨的發放過程中,金發師伯因親見一位婦人因天災喪子、哀痛欲絕,徹底喚起了他心中「悲憫天災援苦難、慈悲佈施行大愛」的悲心。(攝影者: 蔡知穎)慈濟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起,迄今援助七十多個國家地區。依循著「直接、重點、尊重、務實、感恩、及時」等原則,以「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的方式,就地取材展開援助。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榖種、藥品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助建房、建校、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關懷項目儘管有別,但是「尊重生命」的理念卻是始終如一。而實業家 陳金發師兄便是資深的國際賑災志工,更多次以領隊的身份陪同救災團隊,前往災區援助苦難;本次公司週會,特邀陳金發師兄前來分享「從杯心到悲心的智慧人生」。

曾就讀於輔仁大學的陳金發師兄,因為感念當年天主教教會學校中許多修女、神父們的慈悲愛心與奉獻付出,於是在年輕的心中便暗自發下一個善願,若有朝一日自己也能事業有成,也要學習做一位能夠「手心向下可以幫助別人的人」;然而,隨著成家立業、白手起家、社會打拼、賺取財富之後,追求物質享受的心日益強烈,還曾經為了品嚐頂級美酒,專程從國外以貨櫃方式進口享用。或許是因緣到了,就在陶醉於精美物慾的滿足當中岳母往生了,還囑咐女兒與女婿代替她老人家捐了一筆為數不小的善款給慈濟團體做為救助慈善與醫療之用途,進而開啟了陳師兄的人生因緣慈濟路。

圖說:慈濟國際賑災資深領隊志工 陳金發師伯(中),日前(4/14)受公司總經理 李鼎銘師兄(左)之邀,專程前來週會演講。秘書王姿欣師姊(右)協同接待。(攝影者: 蔡知穎)因為深刻感念 證嚴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理念,化「菩薩援苦、緣苦眾生」為「慈悲為懷、拔苦予樂」的具體行動;以大愛為號召,引領慈濟團體從關懷台灣本土為出發,逐漸發展出有國際宏觀視野的全方位人道關懷,為世界上天災人禍、不幸遭災遇難的眾生,提供幫助與關懷,進而感動了陳師兄,也開啟了他參與國際賑災的志工行列。曾經在東南亞柬普寨的發放過程中,因風災過後在四十度的高溫之下,親見一位婦人二眼無神、雙手抱著一位已經往生的小孩的屍體,婦人的斷腸哭泣、哀痛欲絕,徹底喚起了陳師兄心中沉睡的悲心,也喚回了他年輕時候的善願,落實做一位「手心向下可以幫助別人的人」,致力於「悲憫天災援苦難、慈悲佈施行大愛」國際賑災的救援工作。

陳師兄的分享,妙語如珠、滿堂笑聲、此起彼落,堪稱是笑聲最多的一場年度週會,而最難能可貴的是,在笑聲的背後卻能巧妙的導引善法,深刻的烙印在聽講者的心中,進而影響他人增長福慧,誠如陳師兄的分享,我們不論是從事國際賑災或是做人處事,「天下沒有不行的事;只有沒有不行的心」、應時時「藉事練心,隨處養心,繫緣修心」,不著外相名利的佈施,把愛的種子散播出去,這才能成就真正「善的循環」。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