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16

Wednesday, 03 August 2016

廢鐵的春天!開發城市礦山


根據台灣環保署統計,2015年全台資源回收率達到55%,尤其是過去被稱為破銅爛鐵等金屬廢棄物,回收量更是一直增加。以最便宜的鋼鐵來說,回收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四,等於所有台灣使用的廢鋼鐵,都可以透過煉鋼去化,而且可以百分百、不限次數的回收再利用,等於就是城市中,不必挖的鐵礦山。 


鋼鐵,工業之母,與你我的生活,緊密相連。 

鋼鐵業者 林祺燮:「我們(台灣)鋼鐵的需求量,一年大概就是,兩千萬噸,用生產的觀念來看的話,一個人大概就是一噸,就是1千公斤。」 

鋼鐵的需求驚人,廢棄量也很大。 

「像是這個小小的罐子,它用的就是鐵,然後這是一種最容易回收,也是一種最便宜的金屬,很硬,然後不容易被捏變形,最後它全部都會進入回收體系。 
」 
台灣每年高達5、600萬噸的廢鐵,最後去了哪裡? 

回收業者 邱勇誠:「大部分都會拿來做回收,去年的回收狀況就比較差,因為它的價格(每公斤)只有一 兩塊,之前鐵罐類,還有只到(每公斤)0.5,如果以今年來講,它的回收價格,就已經到五塊 六塊了。」 

如果是數量不多的廢鐵,會先被送到小盤商,進行簡單分類。 
至於家電跟電腦,廢車、廢機車,則會分別送到不同的地方,進行環保拆解,將資源分門別類。再交由盤商,進行切割或是破碎,最後都將流向鋼鐵的生產源頭,進入工業循環。 

鋼鐵廠副廠長 許益誌:「我們目前所在的位置,是整個電爐煉鋼廠的一個原料儲區,在這邊我們所有的原料,都會在這邊進行收料,以及分類儲放。」 

廢鋼的來源五花八門,使用的合金材料、化學性質都不一樣;要能淬鍊出高品質鋼鐵的關鍵,在於源頭精密的分類。 

鋼鐵廠副廠長 許益誌:「不同的廢鐵它都是,一堆一堆分區的儲放,比如說這一堆就是所謂的,特級的工鐵,結構性的一些廢鋼,是屬於比較厚的一些廢鋼,這堆就是所謂的車床鐵,它就是我們有一些加工成軸心,用車床去車削,下來的這個下腳料,就是車床屑。」 

由於台灣先天資源的限制,以及島嶼的封閉特性,煉鋼如不要仰賴進口原礦鐵砂,只有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再生。 

鋼鐵廠副廠長 許益誌:「電弧爐的主要功能,就是將我們剛剛看到的,一些回收廢鐵,把它熔解,在煉製不同的鋼種的時候,我們會去計算,每一種廢鐵應該添加,多少的比例,配不同的重量,到那個廢鋼桶裡面。」 

當電流通過,爐內溫度將提升到1600度,所有在地生產的廢鐵,在此去化,回收率達百分之九十四;至於最後剩下的飛灰跟爐渣,在經過處理之後,仍然可以再回收,完整利用。 

環保署廢管處長吳盛忠:「這個氧化渣本身來講,它的硬度非常硬,(可以)取代石頭當瀝料,另外一個是還原渣,(可以當)水泥的生料的原料,亞洲鄰近的國家,他們都想來拿台灣這些東西。」 

結合一連串完整的回收、分類、融煉、再生機制,我們所使用過的鋼鐵,都不必再被丟棄,而是百分百的回到工業循環系統,不限次數的被再利用,成為寶貴的城市礦產,綠色永續的工業資源,重新進入我們的生活。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Read more

舊建材搭環保站 歡喜迎開張日


位在南投國姓鄉的北山環保站,去年十月底,開始整地,搭建環保站,為了延續物命,環保站所使用的東西,都是從舊的環保站拆卸下來的,經過志工的努力,半年多的時間,北山環保站全新啟用。 


國姓鄉的北山環保站,從去年十月底山開始整地,使用的材料,全是資源回收。 

慈濟志工 柯春枝:「這是舊的回收站的屋頂拆下來的,這大門梁柱。」 

鋼架,烤漆板,全都是從舊的環保站拆下來的,回收的彈簧床支架,用來當成圍籬,經過半年的時間,位在中潭公路國道六號高架橋下的空地,北山環保站全新啟用。 

國姓鄉長 丘埔生:「能夠讓國姓鄉的垃圾減量,讓很多垃圾變成有用的資源,讓那些資源能夠重覆再使用,這個真的大大體現了愛地球。」 

過程中,國姓鄉長大力協助,感謝慈濟環保志工,將環保概念落實在社區。 

慈濟志工 柯春枝:「左右鄰居可以,有跟我們同心理念相同的,都一起來做環保。」 

慈濟志工 張玉妹:「環保志工不怕臭不怕髒,不怕辛苦。」 

慈濟志工柯春枝和張玉妹兩夫妻,在南投國姓鄉推動環保二十多年,如今十三個村落,都有志工和回收點,一起為地球盡心力。 

真善美志工 張秋菊 施金魚 吳吉代 南投報導 Read more

自備購物袋!傳統市場宣導拒塑


慈濟志工積極宣導減用塑膠袋,在淡水和三芝的傳統市場,設置攤位推廣,同時鼓勵大家隨身攜帶環保筷,避免使用免洗筷。 


慈濟志工:「愛護地球,請用購物袋喔!」 

推廣少用塑膠袋的觀念,淡水慈濟志工走入傳統市場,透過沿街廣播,呼籲更多民眾響應。 

慈濟志工:「鄉親大家好,我們是慈濟功德會的志工,我們盡量不要用塑膠袋,因為塑膠袋燒掉會汙染我們的空氣。」 

慈濟志工 程瑺怡:「因為現在的塑膠袋就是對地球的汙染相當的嚴重,而且對海洋也是相當嚴重的汙染,所以我們在這塊,我們就是主軸宣導,不要用塑膠袋為主。」 

除了減塑宣導,志工也設置攤位,講解資源如何回收分類,許多民眾身體力行。 

民眾 張天鳳:「我出門都會帶環保袋,我都會隨身帶著環保袋,就小小的,其實它摺起來之後小小的一個,很好用很方便,我出門都會帶。」 

這麼難聞的味道,原來是泡了漂白水的免洗筷,女學生這才知道,過去吃了多少毒素下肚。 

慈濟志工 與 民眾:「因為它是從國外進來的時候,為了要讓筷子感覺很漂亮很光亮,所以它泡了漂白水,(免洗筷)進來我們台灣,那我們不知道,又把它,吃火鍋或喝熱湯的時候,拿這個筷子去吃,那我們是不是無形中吃到它(毒素)。」 

關心大家的健康,志工也提供量血壓服務,在愛護地球環境之餘,更希望與民眾結一分好緣。 

真善美志工 黃毓珍 邱議嫺 劉順風 黃淑惠 台北報導 Read more

手感的溫度 加厚毛毯暖災民身心


加拿大慈濟志工,持續在愛明頓發放物資,志工遞上的不只是毛毯,透過手心,對災民傳達的溫暖,更是讓現場志工團體,視為典範。 


一箱箱的毛毯,送到會場,慈濟志工送來的,不只是保暖的物資,還有能溫暖人心的關懷。 

發放場地負責人 達莉雅:「這不只是毛毯,它能溫暖人心,除了保暖,還能感受到愛的溫度。」 

達莉雅的兒子 墨尼爾:「發物資很有趣,當你給他們毛毯時,可以看到他們的笑容,你就知道這是很有意義。」 

堅持每一項物資,都是雙手遞上,在現場,是唯一志工團體,如此發放物資。 

慈濟志工 苗萬輝:「他們都說我們永遠是,最和善,最有笑容的團體,所以才會說,如果有人,他心情不好,請他先來這一站。」 

加拿大東岸慈濟志工,也抵達愛明頓,立刻加入賑災團隊,接力關懷,膚慰災民。 

尤德坤 真善美志工-加拿大報導 Read more

水足跡落實節水 再創永續新契機

什麼是水足跡?簡單來說,就是,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水的使用量、和汙染量。水足跡當然要越小越好,看看一個例子,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在製造服飾的過程,因為不用染料,省下許多水資源,獲得全球紡織業、第一張「水足跡」的認證。 

記者 林國新:「您知道嗎 這杯咖啡,從種植開始、一直到我手中,一共消耗了140公升的水。」 

這個數據,相當於一個小家庭、一天的用水量,而這種衡量產品用水量的指標,就叫做水足跡。 

根據水足跡網絡組織的統計,從畜養開始算起,一公斤的牛肉,會消耗1萬5千多公升的水、生產一件250克的純棉T恤,用水量接近2千5百公升、沖洗馬桶一次,至少要31.5公升的水、自己用水管洗車,平均也要270公升。 

面對龐大的耗水量,或許我們得開始思考,這樣的模式可不可以改變呢?眼前這款式新穎、質量輕、又保暖的刷毛背心,水足跡只有一般棉質襯衫的4分之1。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顧問 洪碩廷:「大概需要2千7百公升 那是有機棉的襯衫 要用到那麼多的水 我們這種刷毛系列的話 它大概用的水 一公斤的話 才663公升。」 

和傳統的棉質服飾最大的差異,就是這件產品,是由慈濟各環保站回收來的寶特瓶,所製成的。 

亞創新發展公司副理 傅芳欽:「是用洗液去洗 把它洗乾淨 加熱到85℃左右 去洗。」 

整個洗滌程序,是製作過程中,最耗水的一環,佔總耗水量的8成5。乾燥之後,如雪花般的塑料碎片,塑化成再生聚脂粒,開始抽紗。 

後續的產製步驟,不需使用染料,完全保留寶特瓶原來的顏色。 

用新思維製成的環保背心,還擁有生產履歷,把愛護環境的績效,全部標註在上頭。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顧問 洪碩廷:「它可以省下1.5公升的水 而且因為我們這一個產品 它是不後染的 一般來講後染的衣服的話 通常染一公斤的布 需要90公斤 到一百二十公斤的水 來做為染色的消耗 那我們因為不後染 所以我們那一段的水 我們就完全省下來。」 

同樣方式生產的環保毛毯,和傳統毛毯相比,可以節省7成6的用水。因為從環保理念出發,使得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取得全球紡織業第一張「水足跡」認證。 

說到水足跡,其實有它的計算基礎,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有代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藍色水足跡」、以及使用雨水,類似植物毛細現象的「綠色水足跡」、還有強調回收再利用的「灰色水足跡」。 

水利署長 楊偉甫:「我們的一些工廠廢水 工廠廢水你要排放 達到這個排放標準 你必須要稀釋它的濃度 這樣的一個過程 加上去的水 它就是灰色水足跡。」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水足跡是一個新名詞、新觀念,但全球重量級的投資機構:環境責任經濟聯盟,曾經發表報告指出,水資源萎縮,對企業的風險,會比石油危機來得大!相信大家都不希望,有一天,水會變得,跟鑽石一樣珍貴。 

採訪撰稿:林國新 
攝影剪輯:余國維 Read more

2016,08/03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參訪

【對象】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
【時間】2016年8月3日(三) 09:00-10: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20160803-11.jpg20160803-12.jpg20160803-13.jpg20160803-14.jpg 
Read more

R2R Mask Wishes to Remove the CO2 Mask on the Face of our Planet

CAPTION: the 3D Smiling Mask, with the transparent mask part made by Re-PET bottle, had its holder base made by R2R PET chips injection molding. (Photo by: DA.AI Technology Co., Ltd.)DA.AI achieved an extraordinary milestone of turning recycled Re-PET fabric/chip into new ECO yarn/material in 2016, we named it Recycle to Recycle (R2R). Furthermore, the R2R eco material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into garments and accessories, such as fleece blanket and scarf. Apart from textile product, the material can also be made into 3D mask. And because you can see smiling faces through our clear mask, we name it "3D Smiling Mask." This innovation has officially moved DA.AI from “reduce waste” to “zero waste” concept, certainly one of pioneers in textile industry.

Established in 2012, DA.AI Technology’s laboratory dedicated in Cradle to Cradle© research, looking to make all material to stay in a close loop and never disposed. DA.AI actively promotes the concept of Cradle to Cradle (C2C) and wishes to revive all materials. Recycle to Recycle (R2R) product series was then launched based on such eco-friendly ideology. For example, the 3D Smiling Mask, with the transparent mask part made by Re-PET bottle, had its holder base made by R2R PET chips injection molding. This series of products provide our trimmed fabric a higher purpose rather than becoming garbage.

DA.AI Technology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every year not only in product design, but also in reviving recycled resources. Several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projects are now taking places, such as R2R injection modules implemented on furniture, flooring, gardening accessory, etc. With the R2R project, and rest of our green innovations, DA.AI wishes to remove the CO2 mask on the face of our planet.
 

DA.AI Technology, Jasmine Li, Taipei

Read more

Tuesday, 02 August 2016

慈濟菩提路 大愛以為名

五十年的慈濟路,以分分愛鋪設、寸寸情連接,在人與人之間帶動愛與善,鋪成一條接引大眾同行的平坦大道。主題為「慈濟之路以愛為名」大愛感恩《綠菩提》2016夏季號於7月初發行。(大愛感恩科技提供)光陰芢苒,熱情的夏季已到來。從暮春到仲夏,也銘刻慈濟創辦人 證嚴法師行願半世紀的印記。五十年的慈濟路,以分分愛鋪設、寸寸情連接,在人與人之間帶動愛與善,鋪成一條接引大眾同行的平坦大道。主題為「慈濟之路以愛為名」大愛感恩《綠菩提》2016夏季號於7月初發行。大愛網路電台-點亮心光-點點-環保愛地兒節目,7月26日訪問虞珊明,為大家介紹此次《綠菩提》2016夏季號的重點報導有哪些。

「本期封面是靜思精舍,四月細雨霏霏,眾人穿雨衣朝山、虔誠跪拜;待雨過天青,大愛感恩同仁、家屬與愛心協力廠商,再度集合朝山大道,雙手比『五十』,歷史性的一刻,感動在心中。」虞珊明分享,一如靜思精舍德宣師父向綿延的朝山隊伍開示:「2016年是慈濟史上被記錄的一年,因為上人帶我們走過慈濟五十年。」當細雨飄落時,似法水滋潤,讓乾涸的心自在清涼。朝山就是朝聖,朝向聖人的境界。花蓮靜思精舍為期1個月的朝山活動,慈濟五十年了,這樣的朝山精進,感覺更有一份特殊的意義。仰望須彌、紀錄這永遠的烙印,我們自許「慈濟之路,以愛為名。」是對過往的記憶、也是對未來之願行。「過去這五十年,台灣如果沒有慈濟會怎麼樣?世界如果沒有慈濟,又會怎麼樣?」總統馬英九親臨致賀並向上人致贈「淑世濟度」匾額。慈濟五十年的行善義舉,就是佛陀精神在人間的最佳體現。行願半世紀,上人曾以「合」及「家」的手勢,期待全球慈濟人,人人內修誠正信實為法脈、外行慈悲喜捨為宗門。封底裡『淨斯菩提鐘鼓』演繹呼應,以男女均宜之鐘鼓功夫背心 - 內著白領、襯托出藍色外領,並以兩種不同緹花織紋,寓示在修心與修行需兼下功夫。

『心芽故事』單元,『小鳥滅山火』提醒「貪嗔癡」三種心靈之火最可怕,當用智慧之水潤漬、熄滅內心無形的妄想。故事提到,森林起火了,有一隻鳥叫做歡喜首,雖有翅膀可以遠離火林,不忍多數動物無法逃生,一念悲心起,來來回回幾千次,用翅膀沾水,欲撲滅林火。歡喜首說:我的身體雖小,不過我的願力,比這片火林更寬、更大,悲心大願,讓天人感動,天降大雨。

『環保獎項』單元提到,海洋是一切生物的起源、海岸是保衛台灣的天然屏障,如今,塑膠垃圾成了汙染海洋的罪魁禍首,根據海洋健康指標組織報導指出,過去10年來,海洋生物遭海洋垃圾而纏繞致死與誤食致死的情況上升了四成。六月世界海洋日所舉辦「潔淨海洋產業博覽會」大愛感恩30項產品入選友善海洋商品,包括用位居淨灘海洋垃圾第三名「瓶蓋」製成文件夾、筆記本封面,這些文具用品既環保、又有教育意義,期待人人用最美的雙手來呵護大地、保護海洋。

刊物製作上,最困難抑或花最多心思的地方,在於如何以適當的圖片、利用精簡的文字,傳達知識性資訊。例如本期『環保資訊』單元,必須用三小段文字、兩張圖,讓大家了解「甚麼是環保撥水布?」紡織業長期以來多使用『全氟碳化合物』PFCs, 俗稱C8(碳8)撥水劑作為防水、防油及抗污染之防撥水劑,隨著環保意識與健康訴求的抬頭,氟碳產品在環境中不可分解性、以及對人體產生致癌性的問題備受疑慮與關注,歐美市場都改用環保C6撥水劑 (碳6撥水劑),甚至完全無氟 (PFC free) 撥水劑。大愛感恩防撥水白/藍褲就是採用環保C6撥水劑。另一款用50丹尼布做成防水/防風/透濕三合一機能輕薄外套,更捨棄「氟」,以較天然的物理原則提供自組與結晶功能,達到近似氟碳產品絕佳的防水效果;洗滌後,經由自然晾乾過程,即可自動恢復撥水功能。是一種智慧型的「可呼吸環保再生織品」。

大愛感恩科技環保教育,所要傳達從『地球的危急發燒』,到『食衣住行環保生活』,其實就是在講述著-「資源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啟發大家一起發現問題、一起解決問題。『搖籃到搖籃C2C』、『回收到回收R2R』設計概念的發想,就是取自於大自然生生不息循環的運行之道,成功研發成功二次回收利用的環保賑災毛毯產品。希望達到一個產品從製造、販售、使用,到廢棄可以做到兼顧環境、經濟、與公平性的目標。

『大愛人物紀事』單元報導板橋環保菩薩,不只做垃圾分類『地球環保』,也讓人人做到『心靈環保』,得法喜、智慧生長、慧命增長,消弭諸煩惱、輕安得自在。慈濟五十年、環保志業也已邁入第26個年頭,大愛感恩特別節錄《草根菩提》節目中環保菩薩一言一句之智慧珠璣,放在官網與大家分享。同時綠菩提電子書也已經在官網上發行。當然,為了方便與社區志工結緣,發行少量紙本季刊在各靜思堂大愛感恩服務站內,提供給需要的大德。敬請洽詢服務站同仁。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慈濟菩提路 大愛以為名

五十年的慈濟路,以分分愛鋪設、寸寸情連接,在人與人之間帶動愛與善,鋪成一條接引大眾同行的平坦大道。主題為「慈濟之路以愛為名」大愛感恩《綠菩提》2016夏季號於7月初發行。(大愛感恩科技提供)光陰芢苒,熱情的夏季已到來。從暮春到仲夏,也銘刻慈濟創辦人 證嚴法師行願半世紀的印記。五十年的慈濟路,以分分愛鋪設、寸寸情連接,在人與人之間帶動愛與善,鋪成一條接引大眾同行的平坦大道。主題為「慈濟之路以愛為名」大愛感恩《綠菩提》2016夏季號於7月初發行。大愛網路電台-點亮心光-點點-環保愛地兒節目,7月26日訪問虞珊明,為大家介紹此次《綠菩提》2016夏季號的重點報導有哪些。

「本期封面是靜思精舍,四月細雨霏霏,眾人穿雨衣朝山、虔誠跪拜;待雨過天青,大愛感恩同仁、家屬與愛心協力廠商,再度集合朝山大道,雙手比『五十』,歷史性的一刻,感動在心中。」虞珊明分享,一如靜思精舍德宣師父向綿延的朝山隊伍開示:「2016年是慈濟史上被記錄的一年,因為上人帶我們走過慈濟五十年。」當細雨飄落時,似法水滋潤,讓乾涸的心自在清涼。朝山就是朝聖,朝向聖人的境界。花蓮靜思精舍為期1個月的朝山活動,慈濟五十年了,這樣的朝山精進,感覺更有一份特殊的意義。仰望須彌、紀錄這永遠的烙印,我們自許「慈濟之路,以愛為名。」是對過往的記憶、也是對未來之願行。「過去這五十年,台灣如果沒有慈濟會怎麼樣?世界如果沒有慈濟,又會怎麼樣?」總統馬英九親臨致賀並向上人致贈「淑世濟度」匾額。慈濟五十年的行善義舉,就是佛陀精神在人間的最佳體現。行願半世紀,上人曾以「合」及「家」的手勢,期待全球慈濟人,人人內修誠正信實為法脈、外行慈悲喜捨為宗門。封底裡『淨斯菩提鐘鼓』演繹呼應,以男女均宜之鐘鼓功夫背心 - 內著白領、襯托出藍色外領,並以兩種不同緹花織紋,寓示在修心與修行需兼下功夫。

『心芽故事』單元,『小鳥滅山火』提醒「貪嗔癡」三種心靈之火最可怕,當用智慧之水潤漬、熄滅內心無形的妄想。故事提到,森林起火了,有一隻鳥叫做歡喜首,雖有翅膀可以遠離火林,不忍多數動物無法逃生,一念悲心起,來來回回幾千次,用翅膀沾水,欲撲滅林火。歡喜首說:我的身體雖小,不過我的願力,比這片火林更寬、更大,悲心大願,讓天人感動,天降大雨。

『環保獎項』單元提到,海洋是一切生物的起源、海岸是保衛台灣的天然屏障,如今,塑膠垃圾成了汙染海洋的罪魁禍首,根據海洋健康指標組織報導指出,過去10年來,海洋生物遭海洋垃圾而纏繞致死與誤食致死的情況上升了四成。六月世界海洋日所舉辦「潔淨海洋產業博覽會」大愛感恩30項產品入選友善海洋商品,包括用位居淨灘海洋垃圾第三名「瓶蓋」製成文件夾、筆記本封面,這些文具用品既環保、又有教育意義,期待人人用最美的雙手來呵護大地、保護海洋。

刊物製作上,最困難抑或花最多心思的地方,在於如何以適當的圖片、利用精簡的文字,傳達知識性資訊。例如本期『環保資訊』單元,必須用三小段文字、兩張圖,讓大家了解「甚麼是環保撥水布?」紡織業長期以來多使用『全氟碳化合物』PFCs, 俗稱C8(碳8)撥水劑作為防水、防油及抗污染之防撥水劑,隨著環保意識與健康訴求的抬頭,氟碳產品在環境中不可分解性、以及對人體產生致癌性的問題備受疑慮與關注,歐美市場都改用環保C6撥水劑 (碳6撥水劑),甚至完全無氟 (PFC free) 撥水劑。大愛感恩防撥水白/藍褲就是採用環保C6撥水劑。另一款用50丹尼布做成防水/防風/透濕三合一機能輕薄外套,更捨棄「氟」,以較天然的物理原則提供自組與結晶功能,達到近似氟碳產品絕佳的防水效果;洗滌後,經由自然晾乾過程,即可自動恢復撥水功能。是一種智慧型的「可呼吸環保再生織品」。

大愛感恩科技環保教育,所要傳達從『地球的危急發燒』,到『食衣住行環保生活』,其實就是在講述著-「資源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啟發大家一起發現問題、一起解決問題。『搖籃到搖籃C2C』、『回收到回收R2R』設計概念的發想,就是取自於大自然生生不息循環的運行之道,成功研發成功二次回收利用的環保賑災毛毯產品。希望達到一個產品從製造、販售、使用,到廢棄可以做到兼顧環境、經濟、與公平性的目標。

『大愛人物紀事』單元報導板橋環保菩薩,不只做垃圾分類『地球環保』,也讓人人做到『心靈環保』,得法喜、智慧生長、慧命增長,消弭諸煩惱、輕安得自在。慈濟五十年、環保志業也已邁入第26個年頭,大愛感恩特別節錄《草根菩提》節目中環保菩薩一言一句之智慧珠璣,放在官網與大家分享。同時綠菩提電子書也已經在官網上發行。當然,為了方便與社區志工結緣,發行少量紙本季刊在各靜思堂大愛感恩服務站內,提供給需要的大德。敬請洽詢服務站同仁。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助學生翻轉手心 同理心關懷貧困


住在廈門的林火吉,因為父親重殘,全靠母親支撐家計,在他考上高中那一年,慈濟志工送來助學金,讓他能安心求學,現在已經是大學生,全家人會撿拾回收物,捐給志工,林火吉也穿上志工背心,跟著志工的腳步,關懷和他一樣貧困的家庭。 

帶著青菜和素料,慈濟志工特地來找陳阿公包水餃,他一個人要帶二個孫子,三餐總是簡簡單單,從沒包過水餃,一夥人,忙著切料,包餡,穿著志工背心的林火吉,也是第一次,覺得新鮮,更被這一家人的笑容,感動了。 

志工 林火吉:「小時候說實話心裡就滿自卑,我很少笑得那麼開心過,但是今天看到他們,笑得那麼開心,真的很替他們開心。」 

讀高中那一年,他認識慈濟,因為父親工作意外而半身癱瘓,都靠母親支撐家計,志工送來助學金,讓他無後顧之憂,考上大學那一年,母親受傷,無法工作,慈濟再次伸出援手,如今家境好轉,他們翻轉手心,不單是跟著志工去關懷,門口的回收物,也都是要捐給慈濟。 

志工 林火吉:「這些放著上次師兄,有說要叫環保車來載,環保車有來載 就環保車載過去,沒有的話就賣了錢,就放在竹筒裡面,也要幫助別人。」 

七年來,志工的陪伴,是林火吉,最穩固的支柱,父母也不再眉頭緊皺。 

曾美伶 真善美志工-福建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