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7 June 2014

香港城大習環保 社企交流於大愛

圖說:社企流與香港城市大學一同合辦「火焰計畫台灣社會企業考察團」,今日(6/26) 則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香港城市大學 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 梁燕紅博士及其學生表示看到慈濟環保回收是很全面、有整體性、一條龍的 (系統),從回收/分類/製程到產品,甚至推出環保綠色品牌到市場,都相當地難能可貴(攝影者:黃歆瑜)在台灣有一個以社會企業型公司及其創業家與經理人為主體的社群與論壇,每季一次舉辦公益(社企型)公司創業小聚,希望以引領社會創新創業趨勢,並發揮群聚效應與產業連鎖效果,大愛感恩科技也為其發起成員之一,大愛研發部洪碩廷博士在聚會上認識社企流共同創辦人 陳玟成 (Michael),Michael表示大愛感恩科技在社會企業責任方面一直是台灣十分代表性的企業,因而促成了這次參訪因緣。

「社企流」主要以社會企業為主軸,以推廣、連結並支持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其使命,為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這次社企流與香港城市大學一同合辦「火焰計畫台灣社會企業考察團」,6/23-27為期五天,參觀台灣各家社會企業,今日 (6/26) 則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 梁燕紅博士及其學生表示看到慈濟環保回收是很全面、有整體性、一條龍的 (系統),從回收/分類/製程到產品,甚至推出環保綠色品牌到市場,都相當地難能可貴,相較於香港環保只講到回收,談不到再製及重生。在香港也許環保意識已開始萌芽,但科技及人文相對地較弱,在這方面可以跟台灣多多學習。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低碳生活概念館」處處傳遞環保人文,學生們當聽到花器也是寶特瓶回收製成,處處驚嘆。(攝影者:黃歆瑜)這次分享的主題為「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一開始,大愛感恩科技虞珊明師兄掘井人與活泉的故事分享,介紹慈濟環保歷史及大愛感恩科技的源起,慈濟在食/衣/住/行/資訊五大方面,致力於賑災即時性與環保再生理念的物資研發,研發出很多賑災物資。大愛感恩科技以「環保綠色典範」為最終目標,透過經濟、社會及環保人文三大方面,分別推動 ” 慈悲科技產業、落實環保人文教育及掌握環保再生關鍵性技術,將完整的大愛感恩科技環保回收系統具體呈現,以提昇環境社會倫理與責任,達到企業社會責任及永續發展。

「環保站不只回收物 (生活的環保) 也有回收人 (心靈的環保)」虞師兄說,許多環保菩薩在環保站裡重新找到人生意義及方向。 台灣大學朱亭亭同學在台灣知道慈濟是很大的佛教慈善團體,但不知道實際上為台灣這土地上做了這麼多事,今天聽完分享和導覽感動表示,感恩慈濟作了這麼多事情,充分發揮大愛精神,每人節能減碳,少用電和水,表示也願意從本身做起,將其環保觀念分享給週遭的家人及朋友,將環保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人文導覽讓每一位香港及台灣大學生眼睛為之一亮,在研發實驗室中聽著洪博不同的膠類、紙類被回收做成有用的物品,梁博士表示人人可以保護地球,所有人需要珍惜 (城市的礦產) 資源,慢慢達到這個愛護大地的愛。來自馬來西亞吳維傑同學,因為到香港城市大學求學,這次也藉此機會參訪台灣社會企業,吳同學表示太陽能LED背包也讓他驚艷,容量大但提起來很輕且有其太陽能板來蓄電、行動電源等功能。

「這是一種科技的延伸,也是一種價值的延伸」吳同學說。一般人談到環保就是與科技結合,由科技來達成環保。香港城市大學學生 陳進傑同學表示大愛所提倡的「續物命、造福慧」是很好的概念,因為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可讓一些廢棄回收物再製成其他有用的東西,提高其價值,讓物質可以不斷循環繼續用下去,將所謂放錯地方的資源的垃圾循環再利用,使得城市更乾淨了,我們也就沒有處理廢物的煩惱了。以前會貪一時之快的他,之後在日常生活方面會在丟棄之前想想是否還有其他的用途,更加珍惜地球資源。

這次環保考察,大愛感恩與學生們除分享經營社企經驗,促成港台社企交流,也進行了一場環保教育。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

香港城大習環保 社企交流於大愛

圖說:社企流與香港城市大學一同合辦「火焰計畫台灣社會企業考察團」,今日(6/26) 則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香港城市大學 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 梁燕紅博士及其學生表示看到慈濟環保回收是很全面、有整體性、一條龍的 (系統),從回收/分類/製程到產品,甚至推出環保綠色品牌到市場,都相當地難能可貴(攝影者:黃歆瑜)在台灣有一個以社會企業型公司及其創業家與經理人為主體的社群與論壇,每季一次舉辦公益(社企型)公司創業小聚,希望以引領社會創新創業趨勢,並發揮群聚效應與產業連鎖效果,大愛感恩科技也為其發起成員之一,大愛研發部洪碩廷博士在聚會上認識社企流共同創辦人 陳玟成 (Michael),Michael表示大愛感恩科技在社會企業責任方面一直是台灣十分代表性的企業,因而促成了這次參訪因緣。

「社企流」主要以社會企業為主軸,以推廣、連結並支持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其使命,為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這次社企流與香港城市大學一同合辦「火焰計畫台灣社會企業考察團」,6/23-27為期五天,參觀台灣各家社會企業,今日 (6/26) 則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 梁燕紅博士及其學生表示看到慈濟環保回收是很全面、有整體性、一條龍的 (系統),從回收/分類/製程到產品,甚至推出環保綠色品牌到市場,都相當地難能可貴,相較於香港環保只講到回收,談不到再製及重生。在香港也許環保意識已開始萌芽,但科技及人文相對地較弱,在這方面可以跟台灣多多學習。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低碳生活概念館」處處傳遞環保人文,學生們當聽到花器也是寶特瓶回收製成,處處驚嘆。(攝影者:黃歆瑜)這次分享的主題為「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一開始,大愛感恩科技虞珊明師兄掘井人與活泉的故事分享,介紹慈濟環保歷史及大愛感恩科技的源起,慈濟在食/衣/住/行/資訊五大方面,致力於賑災即時性與環保再生理念的物資研發,研發出很多賑災物資。大愛感恩科技以「環保綠色典範」為最終目標,透過經濟、社會及環保人文三大方面,分別推動 ” 慈悲科技產業、落實環保人文教育及掌握環保再生關鍵性技術,將完整的大愛感恩科技環保回收系統具體呈現,以提昇環境社會倫理與責任,達到企業社會責任及永續發展。

「環保站不只回收物 (生活的環保) 也有回收人 (心靈的環保)」虞師兄說,許多環保菩薩在環保站裡重新找到人生意義及方向。 台灣大學朱亭亭同學在台灣知道慈濟是很大的佛教慈善團體,但不知道實際上為台灣這土地上做了這麼多事,今天聽完分享和導覽感動表示,感恩慈濟作了這麼多事情,充分發揮大愛精神,每人節能減碳,少用電和水,表示也願意從本身做起,將其環保觀念分享給週遭的家人及朋友,將環保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人文導覽讓每一位香港及台灣大學生眼睛為之一亮,在研發實驗室中聽著洪博不同的膠類、紙類被回收做成有用的物品,梁博士表示人人可以保護地球,所有人需要珍惜 (城市的礦產) 資源,慢慢達到這個愛護大地的愛。來自馬來西亞吳維傑同學,因為到香港城市大學求學,這次也藉此機會參訪台灣社會企業,吳同學表示太陽能LED背包也讓他驚艷,容量大但提起來很輕且有其太陽能板來蓄電、行動電源等功能。

「這是一種科技的延伸,也是一種價值的延伸」吳同學說。一般人談到環保就是與科技結合,由科技來達成環保。香港城市大學學生 陳進傑同學表示大愛所提倡的「續物命、造福慧」是很好的概念,因為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可讓一些廢棄回收物再製成其他有用的東西,提高其價值,讓物質可以不斷循環繼續用下去,將所謂放錯地方的資源的垃圾循環再利用,使得城市更乾淨了,我們也就沒有處理廢物的煩惱了。以前會貪一時之快的他,之後在日常生活方面會在丟棄之前想想是否還有其他的用途,更加珍惜地球資源。

這次環保考察,大愛感恩與學生們除分享經營社企經驗,促成港台社企交流,也進行了一場環保教育。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Read more

花東農民保種 有機非基改黃豆


黃豆在台灣的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但是您知道嗎?台灣自己生產的黃豆只占一成,其餘九成都是進口的,而進口黃豆絕大多數都是基因改造,做成豆製品,對健康造成一大隱憂。在民間團體的發起下,台灣目前有超過五百位農民自發性地耕種有機非基改黃豆,希望能夠透過提高自給率,捍衛民眾的飲食健康。

春天的花東縱谷,蘊含著無窮生機。黎明即起,彎腰農作,在拾穗豐收之前,他們必須辛勤耕耘。

站在這裡聞不到刺鼻的農藥味,證明了這片環境是對生物友善的環境,事實上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一片大豆田,是台灣非常珍貴的非基改農地。有碰到那個毛毛蟲嗎,有,黃色那個,黃色那個啊,黃色那個很毒喔。

他是曾國旗,出身農家,在台北學的是建築,26歲時生命大轉彎,返鄉成為新農夫。

有機農夫,曾國旗:「就是不想種田才會離開家裡呀,這個就好像臍帶一樣,你跟土地的連結你是跑不掉的,你還是要回來。」

回來之後才發現,堅持耕種非基改的有機作物,最麻煩的就是除草。

有機農夫,曾國旗:「那在採收的時候,那些雜草就會纏在收割布的部分,讓它沒有辦法採收,那到時候所需要投入的人力會更龐大。」

從父親手上接下47公頃的農地,曾家的水稻和雜糧全都堅持不使用除草劑。,

有機農夫,曾國旗:「國外做基改的豆子,還有一般慣行的豆子,他就會在採收前,大概一個禮拜左右,就會用殺草劑,或者是很大量的落葉劑,把這個豆子都噴灑到都乾枯了,然後讓它有利於機械採收。」

剝開豆莢,一粒粒飽滿的豆子蘊藏著大地的豐沛能量。曾國旗說,有機農作不追求量產,是和基改農作最不同的地方。

有機農夫,曾國旗:「它(基改)的目的是要達到作物收成的最大量,那可是在這個過程裡面,它對土地的傷害,對這些生態的傷害,是很嚴重的。」

台灣目前已經有超過五百位農夫加入了「無基改運動」,宣誓捍衛台灣原生種農作,特別是提高黃豆生產的自給率,而這也是農委會的目標。

農糧署副署長,黃美華「今年我們預定契作的目標,是訂在1500公頃,那我們希望往後能夠逐年調高我們的生產目標。」

只是,對於小農來說,種豆選豆是辛苦的手工業。

曾國旗的太太,王瑄蕾:「之前要出貨真的要這樣,因為我們沒有那個機器啊,現在還沒有那個設備,對啊,沒有設備只能這樣挑啊。」

精挑細選出來的上好大豆,就放在這個種原庫裡,以恆溫保存,作為來年的優生種子。像這個豆子就很健康啦,它就可以當做,當做健康的種子。

台大農藝所教授,郭華仁:「我們沒有這樣子外加的化學農藥跟肥料,那麼它(種子)就特別需要在地的環境,有機農民能夠用自己的品種,自己在自己的農場選出來的品種,那是最好的。」

最好的要留給台灣,在無基改運動背後,我們看到了台灣農民令人感動的自覺與努力。

攝影剪接 梁家銘 採訪撰文 許斐莉

Read more

素食義賣說環保 香積米食倡觀念


環保團體曾做過一個統計,如果每天三餐當中,其中一餐改吃蔬食,每個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可減少0.78公斤,若是吃素一年就相當於種了82棵樹。要減碳就要推廣素食,印尼慈濟志工,最近就在雅加達的各個商場,接連舉辦素食義賣會,希望藉由簡單食材的料理,帶動更多民眾響應茹素。(6/22&6/6)

簡單的圖示,加上志工現場示範,慈濟印尼分會,在首都雅加達舉辦素食義賣會,志工利用香積飯,烹煮成各式各樣的米食料理,讓在地民眾嘗鮮,也推廣素食。

志工 蒂娜:「很多人都覺得素食很難煮,然後又覺得變化不多不好吃,但我們今天示範的素食,是利用香積飯來做變化,素材很簡單作法也相當容易。

不管是壽司、飯糰還是台式的粽子,民眾詢問度都很高,志工不僅一一解說製作的方法和過程,同時也藉機宣導環保。

志工 佩思:「這次除了介紹素食以外,我們也要帶動民眾做環保,我們要傳達的理念是,減少使用一次性的用品,盡量攜帶環保筷環保杯,這樣才能愛謢地球。」

同樣也是素食推廣,在雅加達中區的雙芒果商場,志工不僅介紹淨斯產品,他們更從一早就打包素食便當,希望鼓勵店家響應茹素。

商場店家 阿健:「我以為素食便當會很單調,但其實滿豐富的,而且裡面沒有肉類,吃起來應該會更健康。」

在天氣炙熱的雅加達,沒有肉類的午餐輕食,成為很多上班女性的首選,志工餐點才一擺上桌,馬上就被搶購一空。

民眾 辛蒂:「剛剛午休時,同事說這裡有展覽,所以我們就過來看看,沒想到有賣素食餐點,所以我就買了一些來嘗嘗。」

民眾 瑪莉亞:「我們之前從來沒有吃過素食,剛剛吃了一點覺得還不錯,以後可以跟更多親朋好友,宣導吃素的好處,其實素食對健康很有幫助,也可以改善我們的體質。」

不用加工素料,食材講求天然,愛謢地球,就從改變飲食習慣做起。

印尼報導

Read more

垃圾山撿回收 貧民生財管道


海地是西半球最落後、也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全國只有首都太子港,有一座垃圾場;長久以來,街道上總是充斥著許多垃圾,不但不衛生,雨季時也會堵塞水溝,讓淹水災情更加嚴重。近年來,才開始有回收業者進駐太子港,社會底層的民眾從事資源回收,不但減輕了自己的經濟負擔,也減輕了環境的負擔。
Read more

營造永續家園 召開環境大會


第一屆聯合國環境大會,23號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召開。超過160國代表以及政商人士,共同商討環境問題的對策,同時推動綠色經濟。因為凱達恐怖組織分支青年黨,在會前放話要發動恐怖攻擊,會場的防護措施相當嚴密。另外,在場的聯合國環境署官員也認為,全球濫伐與盜獵的問題非常嚴重,破壞環境,損害生物多樣性,更與恐怖組織有關,助長各地的集團犯罪,全球各國必須嚴加取締,破壞環境的不法行為。
Read more

天橋下的環保站 社區綠流環繞


香港九龍的美孚夜間環保點,滿四周年了!在慈濟志工的宣導下,帶動社區民眾主動做資源分類的風氣。來自新界「鄉師自然學校」的老師來參觀,體會環保點就是教育現場,對志工推廣環保,不限空間、時間的精神印象深刻。(5/2)

美孚新村的天橋下,購物中心外頭,慈濟在這設環保點。四年來,養成了居民把回收物帶來這、主動做分類的習慣。

鄉師自然學校老師 吳詩梅:「沒來之前,以為會是一個中心,沒想到,原來隨意找個地方就可以做分類。」

環保教育也是自然教育。六位來自「自然學校」的老師,跟著志工從做中學,怎麼分類得仔細、分類得更有效,環保點就是教育現場。

鄉師自然學校老師 周妙宜:「我來之前有朋友告訴我,來做分類會有危險,因為(裡頭)可能會有針筒,不小心會受傷,我自己以為東西會很髒,但今天看到很乾淨跟學校很不同。」

鄉師自然學校老師 劉永佳:「第一,感受到志工們的熱情,個個都臉帶笑容,而且很開心,還有就是街坊的配合支持,似乎街坊已經養成習慣,來的時候就分得好好,主動放到(分類)袋裡。」

除了環保知識,志工的熱情、居民自動自發的精神,也讓老師們印象深刻,希望這股社區的環保氛圍能帶進校園。

真善美志工 蘇婉真 黃慧蘭 香港報導

Read more

工業區分類資源 照顧戶歡喜投入


富裕的江蘇大城蘇州,更需喚起居民的環保意識。慈濟志工每周一,都會在蘇州工業園區,玲瓏灣小區的商店集中區前廣場,號召居民動手做回收,投入的,包括一名照顧戶,患有尿毒症的劉陽輝。除了出來做環保,每個月,他都捐出十分之一慈濟給予的生活補助金,還決定未來要捐大體。儘管飽受病苦,愛心,卻很大。

大包、小包還用推車載,一周一次呼朋引伴,社區環保大動員。別說小小孩不懂,跟著大人也能耳濡目染。

萬紅叢中一點綠,劉陽輝,也跟著做分類。

劉陽輝:「做這環保挺快樂的,給我帶來很大的快樂,我出來走一走活動活動,對身體也有幫助。」

和旁人比起來,劉陽輝的臉色特別蠟黃,這是因為患有俗稱尿毒症的慢性腎衰竭。

慈濟志工 與 照顧戶 劉陽輝:「知足、感恩,人生才會幸福,靜思語,我們要用心來唸的。」

儘管醫療費用龐大,劉陽輝仍堅持每個月,從慈濟給予的生活補助金,撥出十分之一,折合將近五百元台幣,回捐給慈濟基金會。

慈濟照顧戶 劉陽輝:「像今天還在這裡跟你們(在一起),有你們慈濟,才有我今天,沒有你們慈濟,搞不好早就沒有今天了。」

照顧戶 劉陽輝 與 慈濟志工:「他說我只有看我身體上,哪一部分可以用的,妳幫我去找到這樣的機構,我想把大體整個捐出去,麻煩妳去找,所以從這個,我真的非常非常感動。」

幾乎一無所有,還想把身體捐作大用,讓在場的志工感動得淚流滿面。劉陽輝,小小的家,用的、穿的都是惜福的二手物品,他病痛的生命,用知足,用付出,來填滿。

真善美志工 黃嘉如 黃彥豪 宋雨香 江蘇報導

Read more

把環保站當自家 用心維護全方位


每個付出,都在當下,來看馬來西亞馬六甲慈濟志工,吳桂花,過去是料理高手,香積廚房少不了她,2008年中風倒下後,沒有灰心,努力復健,就是為了重回慈濟道場。等身體狀況好轉,轉而投入環保志工,三年來,把環保站當成第二個家,一星期,有六天都在做環保。

一刻不得閒,是環保站的大家長,吳桂花。

慈濟志工,吳桂花:「負責香積,負責人事,還有負責分類,教他們怎樣分類,有的新人來,我們要招呼一下,有人下貨,我們要看一下,看他下什麼東西(回收物)。」

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旁人怎麼看。

慈濟志工,吳明華:「她就很賣力呀,她是這樣子做。」

慈濟志工,吳國榮:「她很關心大家。」

過去,吳桂花是香積志工,輕輕鬆鬆就扛起兩大盆青菜,卻在2008年,突然中風。

慈濟志工,吳桂花:「因為我有病嘛,我手腳不方便,所以我會自卑啊。」

為了做好事,她勤做復健,兩年後,病情一好轉,立刻出門做慈濟。這回,付出的道場,變成環保站,一星期,有六天準時報到。

慈濟志工,吳桂花:「覺得我們的生命是拿來用的,因為越休息,越胡思亂想的多,(身體)差不多可以了,我們就出來了。」

不只自己投入,吳桂花還接引先生到環保站,維修電器。

慈濟志工,吳桂花:「現在都吃到六十多(歲),你不再精進,你有什麼(時間)好精進,所以我們就在環保精進囉。」

生了一場病,讓吳桂花腳步更精進,心靈更豁達。

呂嘉嘉 鄒易輯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新泰榮董心願行 菩薩齊心福來集

圖說:大夥(新泰地區榮董菩薩們)來到大愛感恩科技之研發實驗中心,看低碳環保生活,參觀慈悲科技研發實驗,感受到處處都是道香、法香,以及人文飄香,大夥開心合影留念,齊聲:「讚」。 (攝影者: 許育仁)大愛感恩科技,於近月剛成立全台第一家社區型門市,就坐落於新北市新泰區,環保道場就在鄰里間,更便於在生活中實踐,最重要的是更讓環保在心靈上落實,雖然此社區型門市,剛成立不久,但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願行,以及落實回饋社會責任之精神,已薰陶感動當區師兄師姊。

日前(6/25)一大早,新泰地區榮董菩薩們已迫不及待的來到大愛感恩科技,位在內湖科學園區內的「大愛感恩科技低碳概念館及研發中心」,透過鼎銘師兄生動活潑的分享,開場就以 證嚴上人開示,「什麼叫『環保人文』?」來鼓勵大家, 證嚴上人慈示:「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人人心中耕福田,跟我們最有關係的其實就是人與人的互動,沒有什麼好爭的,心若開,道理就透徹,其實我們人人心中,就有一畝田,而且是福田。」慈勉大眾,好好耕耘心田,一顆種子可以由一而生,可以產生無量。

圖說:由鼎銘師兄生動的分享,一一講述分享「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到完全回饋」最後一張環保老菩薩彎腰惜福拾資源的畫面-「願行」,令新泰區榮董菩薩們,師兄師姊也紛紛高舉願行的雙手。(攝影者: 許育仁)新泰區合心關懷高秀敏師姊滿心歡喜的分享說道:「雖是第一次來到這邊,但卻像是來過一樣熟悉,感到親切」「大愛感恩科技推廣環保,讓我們在社區裡面共聚善業,今天我們是帶個空杯子來感受,帶給我們更多的到我們社區來。」

大愛感恩科技身為慈濟志業的一環,悉聽 證嚴上人一再深感「來不及」,呼籲我們「警世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一步一腳印的步步踏實,秉持 證嚴上人之慈示,「大愛就是造福,感恩就是智慧」的精神,也以掘井人應「往下挖掘,源頭活水」,來其願成為拋磚引玉的先鋒,帶動更多愛心來投入環保救地球,也願人人都來盡善社會責任,發揮良能。 大愛感恩科技相信,由社區鄰里間的落實,小小種子,受到道香、心香、人文香的陪伴,大家一齊來聚善集福,凝聚出一股眾人愛心合和互協的陽光,小小種子將會滋長茁壯,由一而生無量,無量而一生。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台北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