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花東農民保種 有機非基改黃豆

  • 列印


黃豆在台灣的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但是您知道嗎?台灣自己生產的黃豆只占一成,其餘九成都是進口的,而進口黃豆絕大多數都是基因改造,做成豆製品,對健康造成一大隱憂。在民間團體的發起下,台灣目前有超過五百位農民自發性地耕種有機非基改黃豆,希望能夠透過提高自給率,捍衛民眾的飲食健康。

春天的花東縱谷,蘊含著無窮生機。黎明即起,彎腰農作,在拾穗豐收之前,他們必須辛勤耕耘。

站在這裡聞不到刺鼻的農藥味,證明了這片環境是對生物友善的環境,事實上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一片大豆田,是台灣非常珍貴的非基改農地。有碰到那個毛毛蟲嗎,有,黃色那個,黃色那個啊,黃色那個很毒喔。

他是曾國旗,出身農家,在台北學的是建築,26歲時生命大轉彎,返鄉成為新農夫。

有機農夫,曾國旗:「就是不想種田才會離開家裡呀,這個就好像臍帶一樣,你跟土地的連結你是跑不掉的,你還是要回來。」

回來之後才發現,堅持耕種非基改的有機作物,最麻煩的就是除草。

有機農夫,曾國旗:「那在採收的時候,那些雜草就會纏在收割布的部分,讓它沒有辦法採收,那到時候所需要投入的人力會更龐大。」

從父親手上接下47公頃的農地,曾家的水稻和雜糧全都堅持不使用除草劑。,

有機農夫,曾國旗:「國外做基改的豆子,還有一般慣行的豆子,他就會在採收前,大概一個禮拜左右,就會用殺草劑,或者是很大量的落葉劑,把這個豆子都噴灑到都乾枯了,然後讓它有利於機械採收。」

剝開豆莢,一粒粒飽滿的豆子蘊藏著大地的豐沛能量。曾國旗說,有機農作不追求量產,是和基改農作最不同的地方。

有機農夫,曾國旗:「它(基改)的目的是要達到作物收成的最大量,那可是在這個過程裡面,它對土地的傷害,對這些生態的傷害,是很嚴重的。」

台灣目前已經有超過五百位農夫加入了「無基改運動」,宣誓捍衛台灣原生種農作,特別是提高黃豆生產的自給率,而這也是農委會的目標。

農糧署副署長,黃美華「今年我們預定契作的目標,是訂在1500公頃,那我們希望往後能夠逐年調高我們的生產目標。」

只是,對於小農來說,種豆選豆是辛苦的手工業。

曾國旗的太太,王瑄蕾:「之前要出貨真的要這樣,因為我們沒有那個機器啊,現在還沒有那個設備,對啊,沒有設備只能這樣挑啊。」

精挑細選出來的上好大豆,就放在這個種原庫裡,以恆溫保存,作為來年的優生種子。像這個豆子就很健康啦,它就可以當做,當做健康的種子。

台大農藝所教授,郭華仁:「我們沒有這樣子外加的化學農藥跟肥料,那麼它(種子)就特別需要在地的環境,有機農民能夠用自己的品種,自己在自己的農場選出來的品種,那是最好的。」

最好的要留給台灣,在無基改運動背後,我們看到了台灣農民令人感動的自覺與努力。

攝影剪接 梁家銘 採訪撰文 許斐莉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