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台灣曾為南天堂 濫捕影響候鳥訪

  • 列印


台灣曾經被稱為候鳥天堂,除了有很多溼地和泥灘地,可以供候鳥棲息覓食之外,早期的漁塭養殖業,無心插柳,造就了豐富底棲生物的生態環境,吸引候鳥聚集。不過,近年來人為的漁網、獵捕行為,加上蚵架林立的產業汙染,直接或間接傷害了候鳥,像屏東「大鵬灣」和嘉義「鰲鼓溼地」,都一度讓候鳥,面臨存亡危機。今天的「候鳥失樂園專題」,帶您了解養殖業,其實可以和候鳥生態,共存共榮。

「尖嘴鴨」大秀水上芭蕾,自然的美麗樂章。

「琵嘴鴨」不甘示弱,三鴨共舞。

「鳳頭潛鴨」不服輸,表演仰泳,可愛模樣,依舊吸睛。

您相信嗎?候鳥成群的「鰲鼓溼地」,早期是漁塭。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系助理教授 許富雄:「我們養殖的場所裡面,往往會產生比較多的,一些浮游生物,當然會吸引一些候鳥來這邊棲息。」

候鳥長途飛行,體力消耗大,需要捕食魚類和底棲生物、延續生命,但人類漁網濫捕,危及族群。

嘉義林管處育樂課長 周恆凱:「不管怎樣模式的漁網,它放在水裡面,鳥類是不會發現的。」

2012年,「鰲鼓溼地」正式列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昔日漁網和捕鳥行動,一律查緝。

嘉義林管處副處長 楊瑞芬:「巡邏除了靠我們警方,還有海巡(人員),甚至於台糖(公司)的部份分以外,
我們也麻煩社區來去做一個協助。」

號召當地居民、一塊保育候鳥,今年2月,「鰲鼓溼地」志工「蔡恭和」發現:一隻虛弱的黑面琵鷺,遭到同伴啄食欺負,性命垂危。

鰲鼓溼地生態協會總幹事 蔡恭和:「我徒手把牠抓起來,第一時間就是趕快帶回來,做初步的檢查。」

搶救一個月後,這隻黑面琵鷺、展翅高飛,保育員「蔡恭和」覺得自己走了對的路。

放棄外地事業,回到鰲鼓故鄉、接續爸爸的漁塭,這名36歲年輕人,有著跟老一輩不同的養殖觀念。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透過鏡頭您可以看到,魚塭底下種滿了海菜,這些天然的海菜,成為魚類重要的食物來源,而業者完全不施,人工的魚餌和飼料,這些天然的食物鏈,成了候鳥過境時的食物來源。」

養殖場、變成候鳥航道,同時是賞鳥教育園區。

鰲鼓溼地生態協會總幹事 蔡恭和:「我都覺得是候鳥救了我們,因為以前漁民會把這些候鳥趕走,現在不會
現在我們反而很希望,候鳥可以來這邊,甚至可以多一點。」

魚塭,是人類無心插柳,意外成為的候鳥棲息地,屏東「大鵬灣」也不例外。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大鵬灣溼地的私人養殖魚塭,透過鏡頭您可以看到,漁民在這裡架設蚵架養殖牡蠣,相對的水質也會受到汙染。」

大鵬灣530公頃,曾經充斥蚵架,剝奪鳥類生存權。

大鵬灣風景區管理處副處長 許主龍:「蚵棚的密度太密了,造成水底的循環不好。」

2002年,大鵬灣水域的蚵架養殖業,幾乎被淨空,保留自然原貌同時,政府還打造6個人工溼地。

是候鳥樂園,也是淨水池。

大鵬灣風景區管理處技正 郭進慶:「大鵬灣周邊的社區的汙水,還有養殖廢水,他們早期都經由,這個排水渠道,排到大鵬灣,我們管理處把它設置,一個閘門之後,把它截流完之後,引到我們的人工溼地。」

人工溼地有三個過濾系統,汙水先靜置沉澱,接著經由過濾池、去除有機物,最後流入紅樹林,用植物吸收含氮雜質。

水質乾淨,生物就多了,「海茄冬」、「紅海欖」、「水筆仔」和「欖李」這些紅樹林,修復養殖業破壞的生態。

屏東野鳥學會理事長 吳正文:「中國大陸沿海的一些溼地的開發,造成東亞地區候鳥,非常嚴重的傷害,一樣的我們在台灣,我們沿海的一些部分,也是非常需要來保護。」

「養殖漁業」和「候鳥保育」,可以很麻吉,人鳥共存共榮,是經濟和生態的雙贏局面。

採訪撰稿 張澤人 攝影剪輯 歐陽光輝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