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響應有機栽種 地坪雖小護地心濃

  • 列印
在充滿農藥、化肥、污染的環境下,怎麼種出來讓人吃得安心的好蔬菜?環保團體今年抽驗12座傳統市場,102件蔬果,一半有農藥殘留,其中包含公告的四種劇毒農藥,如果沒有做好源頭管理,每個家庭每天大約會吃進十種不同的農藥。問題是,消費者如何要從產地,到餐桌,吃得安心?良心小農,又要怎麼樣尋找行銷管道?這集的食在好味道,要對大家介紹在阿里山上,一群鄒族的有機小農,他們集結起來,成立了台灣第一個社會企業,光原社企,作為行銷有機農產品的管道,從產地把關,直達餐桌,創造了生產者與消費者雙贏的局面。這些原住民也從土地的利用者,成為土地的守護者;而作物,對他們來說不只是賺錢的工具,更是教育人心的工具。

鄒族有機農 湯進賢:「現在就是採收季節就是了,現在正是採收季呀,那你們都自己採嗎,我都自己採呀,  六十六歲的湯進賢,是如假包換的鄒族勇士;他在山上用有機農法種番茄,對環境好,土地好,卻很難大範圍的大量種植。」

鄒族有機農 湯進賢:「因為我們做有機,就是說,我們要以跟土地跟人的關係,要打好(關係),就是說我們要保護土地,就是能夠以前的水田,還有以前的平台,拿來耕種,其他的我們就拿來造林,在山上,投入有機栽種的鄒族人,不只湯進賢一人;(產業道路)另一片高麗菜田,就隱身在窄窄的,石頭路的盡頭。」
 
鄒族有機農 楊梅花:「牠一個蟲,牠可以吃這根吃完,然後吃吃吃,然後這樣吃,如果你找不到那個蟲的話 牠會一直吃,沒有農藥、化學肥料,有機的菜園裡,有雞。為什麼養雞呀,因為它很多蟲呀,想說請牠來幫忙吃一點蟲,像我們現在自己做,自己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就是比較安心,如果說我們想吃的話,我們就直接擦一擦就可以這樣吃了,很甜吧,妳們要不要吃一點,不少族人跟著投入有機,用小面積大佃農的方式經營,從養土開始,為環境盡心盡力。」

鄒族有機農湯智偉:「沒有辦法騙人的就是說,那個土挖起來以後,那個化學藥劑跟化學肥料,它本身就有一種很特殊的味道。」

雖然每個人,都只能顧好自己的一小塊地,但集結起來,顧好了一大片的環境。他們用了十年認證水,認證土,現在有機農田的面積,超過四十公頃,也成立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行銷自己的有機農產。

這天,第一家由社企直營的通路開幕,讓農產品從生產端,直接配送到消費端,擴大原住民的參與,以及舌尖上的教育。

光原社企創辦人 王鵬超:「渾身散發「社運」氣質的王鵬超,強調社企的服務價值,遠遠超過了營利需求,最重要的是幫助這群原住民,傳達「對」的價值。」

光原社企創辦人王鵬超:「過去小農行銷最難,透過社企的保價收購,解決了問題;畢竟對他們來說,食物,不只是賺錢工具,也是人的良心。」

鄒族有機農 汪良善:「我們這邊是曾文水庫的上游其實,我們用那麼多的農藥,它最後都是流到水庫呀,走對的路,並不容易,所以才需要堅持,有機,只是第一步,阿里山的鄒族,有個很大的夢想。」

鄒族有機農 楊孝明:「現在我們一定要找回,乾淨的水跟土地,讓大家永遠健康。」

採訪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柯信志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