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 2016

週五, 05 二月 2016

大愛誠心入經藏 公益晚會傳美善

圖說:德式馬企業40周年、同時也是大愛感恩科技8周年,很感恩、同時也非常高興,大家一起度過一場平安歡樂的晚宴。在歲末之際,黃華德董事長祝福同仁平安幸福,能在公司上班愉快,同時在專業中、切磋中成長、學習待人處事。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能平安,證嚴上人曾經慈示『平安就是福。』德式馬企業、及大愛感恩科技的同仁,給一個都是幸福的、平安的,所以我們更要將這份愛傳播出去,將愛灑播出去。(攝影者:陳巍少)「把愛亮起來,在幽暗角落中,讓那熱度的光永遠發亮,生命充滿了燦爛的陽光。」1月28日晚上,德式馬企業暨大愛感恩科技年終晚會,為了表達對弱勢族群的關懷之意,特別邀請「伊甸盲人喜恩合唱團」演唱,讓動人的歌聲,分享給更多的人聆聽,呈現了溫馨感人的年終晚會。

「一年一度的尾牙是公司為了感恩員工平日的付出,非常感恩,感恩德式馬公司與大愛感恩科技,有一群積極、熱誠的同仁,用心用力投入,使得公司能不斷地成長茁壯。」同時同仁們除了在工作上有責任感,大家也都是有愛心、願意付出,對於護持公益不遺餘力。

伊甸盲人喜恩合唱團,成立於2005年,團員都是視障朋友,生理上對於他們而言,生命縱然黯然無光、沒有盼望,但心理上,回饋來自社會大眾的愛與關懷,藉著歌唱傳達並展現,讓他們可以唱出自信、希望,將愛分享出去。團長 鄭信盛表示:「喜恩合唱團成立約有11年之久,很感謝許多人的幫忙,雖然很辛苦,但我們永不放棄,因為我們有這份愛,對音樂的熱誠,希望把我們所學的音樂,能夠唱到各個角落去,把這份愛傳播出去。今天非常感恩德式馬企業與大愛感恩科技,給了喜恩合唱團機會,讓我們可以唱出心中感動,讓好聽的音樂分享給更多的人,也將這份愛播出去。」

大愛感恩發起人之一 林家和表示:「這次邀請伊甸盲人喜恩合唱團表演,是幫助弱勢族群,也是一種善事、公益性的活動。」大愛感恩科技邁入第八年,期許同仁一起努力,為整個公司打下更好的基礎、更好的前途發展。

圖說:今年德式馬與大愛感恩科技響應公益活動,邀請「伊甸盲人喜恩合唱團」演唱,讓動人的歌聲分享給更多的人聆聽,呈現溫馨感人的年終晚會。團長 鄭信盛表示,非常感恩德式馬企業與大愛感恩科技,給了喜恩合唱團機會,讓我們可以唱出心中感動,讓好聽的音樂分享給更多的人,也將這份愛播出去。(攝影者:陳巍少)世間紛紛擾擾、愛恨情仇、貪瞋癡慢疑五毒橫流,我們所處的環境,如同蓮花生長在污泥之中,更要堅定心念、聞法精進、增長智慧,將煩惱轉化為菩提,期許自己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風華脫穎而出,自度、更要度人。看到大愛同仁的《出泥蓮花》經藏演繹,慈濟志工/家和師伯的同修 陳慈心表示:「大愛同仁們,真的是演繹得很棒,聽說大家連續好幾天晚上彩排練習,真的是很感動,每位同仁都很不簡單,很佩服你們,同時也祝福大家在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慈濟志業環境下面成長茁壯。」成為静思法脈的說法、傳法者。

慈濟志工/德式馬企業副董事長 李時分享:「剛剛看到大愛感恩科技演繹出泥蓮花,也看到同仁的心沒有汙染,如『出泥蓮花而沒有汙染』,深深的感覺大愛感恩科技,就像是一個修行的團體,在演繹中的心境,讓我非常感動,感受到同仁那一份心與慈悲,你們的心就像是這首歌一樣,也與我相應,所以我很感動,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淚。」

圖說:在世間紛紛擾擾、愛恨情仇、貪瞋癡慢疑五毒橫流,我們所處的環境,如同蓮花生長在污泥之中,更要堅定心念、聞法精進、增長智慧,將煩惱轉化為菩提,期許自己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風華脫穎而出,自度、更要度人。「法入心,法入行」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出泥蓮花》經藏演繹。(攝影者:陳巍少)慈濟志工/演繹的指導老師 呂美智:「每年撥空大愛感恩科技演繹經藏,不斷不斷給我學習的機會,多年來與大愛同仁相處,建立起彼此間的信任與法喜,從剛開始10人,到20人、30人,今年有40多位同仁共同參與演繹,讓每一個人在佛法經典裡增長智慧,法中法,先給自己說法,然後再傳法給別人,透過音樂與旋律,再加上肢體語言詮釋佛法經典。這而非只是一場表演,而是演繹,今天的呈現讓我很感動,每一個人的表情,我都感受的到,我看到的是『法已經入進我們每個人的骨髓中』,雖然是甜蜜的負擔,也期待往後心靈豐富的成果。」

「今年是德式馬企業40周年、同時也是大愛感恩科技8周年,很感恩、同時也非常高興,大家一起度過一場平安歡樂的晚宴。」大愛感恩科技黃華德董事長表示,在歲末之際,祝福同仁平安,在公司上班愉快,同時在專業中、切磋中成長、待人處事。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能平安,證嚴上人曾經慈示『平安就是福。』德式馬企業、及大愛感恩科技的同仁,每一個人都是幸福、平安的,所以我們更要將這份愛傳播出去,將愛灑播出去。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市南港區報導

Read more

週四, 04 二月 2016

素食潮流當道 淨斯資糧好口碑


健康素食展邁入第三年,攤位跟民眾都逐年增加,看得出來養身和環保觀念,是越來越受到重視,而慈濟志工們,也到場推廣有機食品,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素食好處,愛惜土地。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養身觀念,連續三年舉辦的健康素食展,吸引180攤位參加,民眾反應熱烈,預估四天展期上看十萬人次,是歷年最高。 

民眾 林先生:「因為吃素的話,對健康對血管比較好,保護環境嘛。」 

商家 曾小姐:「是啊因為我們環境會比較乾淨,不會說像葷的那麼複雜。」 

看到慈濟志工們,也在場邊細心處理食材,製作飯糰,她們想推廣環保有機食品,分享愛地球的理念。 

慈濟志工 楊淑惠:「希望說藉由我們的產品,能夠大家吃出健康,吃出健康的背後,其實最重要的是要推動愛地球,然後省水省電甚至於能夠,讓大家能夠愛惜這塊土地。」 

素食安心健康、口味佳,年關將至,民眾不妨換些,清淡年菜新選擇。 

黃奕傑 邱品豪 台北報導 Read more

環保教育從小扎根 親子共學成長


北京的民眾,常常因為霧霾,見不到藍天,但是因為這群人的努力,帶來的後續效應,可望為後代子孫保有綠地。慈濟志工最近帶著眷屬們掃街,這是2016年第一場環保活動,也吸引了路人的目光。 


新年,北京的胡同裡,來了這麼一群人,大手拉小手,為環境盡一分力。 

慈濟志工選在宣武區的前門大街上撿拾垃圾,做為親子環保教育的講堂,也吸引了許多路過民眾的注意。 

民眾:「這好事情,對社會是好事情。」 

2016年的第一場慈濟環保活動、聲勢不大,但對孩子和當地社區來說,寓意很深。 

真善美志工 王琦 吳更軍 曾琪娟 北京報導  Read more

慈悲科技傳大愛 人援救助展良能

圖說:人援會舉辦內部慈悲科技教育訓練,藉由研發人員的解說介紹,讓大家了解產品背後的用心與愛的故事。(攝影者:徐啟衡)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簡稱人援會TIHAA) 於2003年籌組成立,是由食、衣、住、行、資訊、及綠能各界人士共同組成。證嚴上人慈示實業家志工協助規劃慈濟人道援助後勤支援系統,包括了緊急救援物資的採購、產製、研發、儲存與倉儲物流等項目,以因應緊急災難的災區物資供應。

人援會成立至今邁入第13個年頭,人援會實業家們發揮良能,著手研發與推廣各式利於救災之物資;急難時,協助提高慈濟達到立即救援的效果,成為救災人員最強而有力的後盾。人援會於1月17日與1月31日兩天在內湖園區安排志工內部教育訓練課程,透過食、衣、住、行、資通,各方面救災設備的介紹,不僅了解每一項設備功能、操作,最重要的是認識其背後發想的故事。

柳宗言師兄將產品,依照食、衣、住、行分門別類,精彩的闡述並表示:「每一種產品的研發,背後都有感人的慈悲故事。」如食的方面,香積飯緣起於上人不忍在大陸冬令發放時,很多居民從偏遠山區前往現場,希望讓鄉民到現場能先吃熱食,讓冰冷的身體溫暖後再帶物資回家,以及災難來時,災區經常是没有電、没有瓦斯,飢寒交迫下,如何讓鄉親能即時溫飽,在上人期許下,精舍師父開始研發香積飯。經過靜思精舍德晗師父、德偌師父和林仲篪師兄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靠自己不停的摸索、測試找尋答案,歷經三年終於成功研發出米粒完整的香積飯,於八八水災時發揮效能。

而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成立緣起,因 上人憂心千年不化的寶特瓶對地球生態的影響,因此人援會五組召集人,於2008年集資正式成立公司。力求「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精神理念,大愛感恩是「社會企業」,全心付出、永續經營,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完全回饋並傳播分享。同時大愛感恩以「掘井人」自許,在這無私的平台上集中眾人的力量及良能,掘井出水;只要掘出湧泉,就能源源不絕滋潤萬物,大愛感恩科技正是永續經營回饋社會的活水源泉。

圖說:黃華德師兄:「人援會由一群實業家們組成,我們用愛止厄,見苦知福;用愛鋪路走,秉持環保理念,以無私的心,研發與推廣慈悲科技產品,有效率的運用於救災,接引更多實業家一起將愛傳承下去。」(攝影者:賴慧娟)透過課程了解,千年不爛的寶特瓶,大愛感恩科技利用資源回收物,再製造利用研發產品,減少對大自然的危害;每年救災,發送至全球各地以寶特瓶回收、抽紗做成的毛毯約八十七萬多件,但每年臺灣所產生的寶特瓶卻有四十六億多只,回收再利用約僅使用量的千分之一,人類正以驚人的速度破壞環境、危害地球。

每當慈濟志工身入災區協助,在災區中處處暗藏著危機,看不到的碎玻璃、鐵釘、漂流木等危險物品,都可能讓志工受傷,因此大愛感恩科技秉持 上人慈悲救助的心念,運用科技研發出一系列慈悲科技產品保護志工的安全,如112公斤以下的人穿防穿刺鞋以及鞋墊、防割手套、LED太陽能帽,可使救災輕便又安全許多,透過解說大家了解這些都是回收環保產品,但其背後的用心故事更讓現場志工讚歎不已。

近年來,在國外得奬無數的福慧床,柳宗言師兄說明介紹,才知道此產品研發緣起於巴基斯坦水災時,剛出生不久的小女嬰躺在又溼又冷的泥土上,上人知道後,不忍心眾生苦而激起研發的想法,福慧床幾經開發修正才有今日方便又實用,目前己送到十個重大災難國家使用,福慧床以人的角度研發,在人與人間看到了苦難人,不怕辛苦、不怕遙遠。

住屋組多年來努力不懈,製作過各種簡易教室與組合屋,有早期的帳篷、蒙古包、貨櫃屋、紙板急難組合屋、風琴式組合屋、半圓形簡易教室,到現在人字形斜頂PP瓦楞板簡易屋等,住屋組不斷研發修改不下四十多種款式,雖然已有數千組簡易屋,已送往災區使用,但都還有進步空間,上人的期待能冬不冷、夏不熱、通風、没有異味、散熱快、不被風吹倒,有家的感覺、高架地板防大雨淹水的簡易屋。

魏良旭分享在辛巴威,以一星期的時間搭建簡易教室,完工後,有一千多人參與啟用典禮,看到原本只能頂著烈日上課的孩子,興高采烈來回奔跑於教室內外的喜悅,讓他心中充滿感動,一切辛苦都值回票價。

圖說:蔡堅印師兄為大家解說行動餐車的運用,每個環節的用心之處。(攝影者:賴慧娟)2015年2月復興空難時,曾經在冷冽的寒風中,為消防人員,注入一股暖流,志工提供火箭爐讓他們取暖。火箭爐利用煙囪效應的概念,讓火由下往上竄,火苗快速升起,讓災民能在寒冬中,免於受凍,除了取暖功能外,組合式汽化爐上方還可以烹煮食物、燒開水,志工貼心設計,讓災民得到最好的照顧;同時,當災難發生時,資源取得不易,漂流木、農作物廢料,成為最佳燃燒物料,壓碎、乾燥成為火爐的燃燒棒,或者直接當柴燒。

每當災難現前,香積志工就會開始總動員為災民準備熱食,上人從921大地震看到志工團隊在熱食準備的艱難,因此要開發一台可以深入交通不便的地方將熱食即時送到,因此蔡堅印師兄擔起這設計行動餐車的任務,希望能夠打造一台能在災區中行動方便的餐車,讓災民或救災人員即時享有熱食,經過好幾次的改良設計,到現在第二代克服了種種的考驗,因應各地所需來可以調整餐車的配備。

泰國淹水,馬來西亞即時運送乾淨的礦泉水提供災民使用,因此志工團隊憂心提供礦泉水還是會製造更多的寶特瓶垃圾、消耗更多的資源。但淹水災區最多的就是水,如何運用水來給予當地協助,這就是一大考驗,很感恩工研院陳建宏師兄以及團隊提供專業的淨水技術,開發出淨水車/淨水法船,讓這樣的設備運送到災區,將災區的水淨化、過濾,成為可飲用的水源,解決災民用水問題。

每一項慈悲科技的產品都是來自於『願眾生得離苦』的悲心,透過生動活潑的上課方式,以感人故事帶出產品研發的淵源,傳遞產品背後的用心故事。

大愛感恩科技同仁陳意容師姊分享:「在十幾年前加入慈濟後,聽一位慈濟師兄說『上人的科技一直走在人類的前端,為人類著想,帶給人類幸福,又看到上人從環保著手愛護地球,從研發 科技紮根。』我就想著自己只為公司、老闆而努力是不夠的,就轉到了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上班,完成職志合一的理想。」課程中,聽黃華德師兄分享,地球過度開發,已威脅人類的生存;魏良旭師兄為設計大愛屋的努力,雖尚未獲上人採用,仍不計名利,為更大目標而不斷努力,精神是值得學習的,讓她學習要更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

第一次參與的文淇慈青學長,本身畢業於資訊相關科系,參與課程之前疑惑自己可以發揮什麼樣的良能,但透過課程了解每一件慈悲科技產品的運用與研發的用心,找到自己發揮專才的地方,希望未來能夠盡在這領域中盡自己一份心力。

這次擔任音控工作人員的曹筱蓓師姊本身在建築業工作,因承擔音控因緣聽到這次的課程,她收穫很多,也覺得以往我們只知道這些配備的運用,但不知道其背後的故事與研發人員的用心,令人非常感動,因此她也加入人援會住屋組,盡自己的一份力。

前交通部長蔡堆師兄表示:「透過這次課程看到各組的發想,受益良多,了解每一樣產品上都有 上人的法在其中。除了靜態課程,透過參訪動態展覽完整的呈現,摸擬實境的設計很生動,這些都可以做為日後布展發想的靈感來源。還有之前海地風災的時候,有一間海運公司主動協助運送物資,另一間海運公司看到,主動與慈濟聯繫希望未來有機會也能盡己之力,這是為善競爭。」

如黃華德師兄所言:「人援會由一群實業家們組成,我們用愛止厄,見苦知福;用愛鋪路走,秉持環保理念,以無私的心,研發與推廣慈悲科技產品,有效率的運用於救災,接引更多實業家一起將愛傳承下去。」

大愛感恩科技 李艾錚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

慈悲科技傳大愛 人援救助展良能

圖說:人援會舉辦內部慈悲科技教育訓練,藉由研發人員的解說介紹,讓大家了解產品背後的用心與愛的故事。(攝影者:徐啟衡)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簡稱人援會TIHAA) 於2003年籌組成立,是由食、衣、住、行、資訊、及綠能各界人士共同組成。證嚴上人慈示實業家志工協助規劃慈濟人道援助後勤支援系統,包括了緊急救援物資的採購、產製、研發、儲存與倉儲物流等項目,以因應緊急災難的災區物資供應。

人援會成立至今邁入第13個年頭,人援會實業家們發揮良能,著手研發與推廣各式利於救災之物資;急難時,協助提高慈濟達到立即救援的效果,成為救災人員最強而有力的後盾。人援會於1月17日與1月31日兩天在內湖園區安排志工內部教育訓練課程,透過食、衣、住、行、資通,各方面救災設備的介紹,不僅了解每一項設備功能、操作,最重要的是認識其背後發想的故事。

柳宗言師兄將產品,依照食、衣、住、行分門別類,精彩的闡述並表示:「每一種產品的研發,背後都有感人的慈悲故事。」如食的方面,香積飯緣起於上人不忍在大陸冬令發放時,很多居民從偏遠山區前往現場,希望讓鄉民到現場能先吃熱食,讓冰冷的身體溫暖後再帶物資回家,以及災難來時,災區經常是没有電、没有瓦斯,飢寒交迫下,如何讓鄉親能即時溫飽,在上人期許下,精舍師父開始研發香積飯。經過靜思精舍德晗師父、德偌師父和林仲篪師兄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靠自己不停的摸索、測試找尋答案,歷經三年終於成功研發出米粒完整的香積飯,於八八水災時發揮效能。

而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成立緣起,因 上人憂心千年不化的寶特瓶對地球生態的影響,因此人援會五組召集人,於2008年集資正式成立公司。力求「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精神理念,大愛感恩是「社會企業」,全心付出、永續經營,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完全回饋並傳播分享。同時大愛感恩以「掘井人」自許,在這無私的平台上集中眾人的力量及良能,掘井出水;只要掘出湧泉,就能源源不絕滋潤萬物,大愛感恩科技正是永續經營回饋社會的活水源泉。

圖說:黃華德師兄:「人援會由一群實業家們組成,我們用愛止厄,見苦知福;用愛鋪路走,秉持環保理念,以無私的心,研發與推廣慈悲科技產品,有效率的運用於救災,接引更多實業家一起將愛傳承下去。」(攝影者:賴慧娟)透過課程了解,千年不爛的寶特瓶,大愛感恩科技利用資源回收物,再製造利用研發產品,減少對大自然的危害;每年救災,發送至全球各地以寶特瓶回收、抽紗做成的毛毯約八十七萬多件,但每年臺灣所產生的寶特瓶卻有四十六億多只,回收再利用約僅使用量的千分之一,人類正以驚人的速度破壞環境、危害地球。

每當慈濟志工身入災區協助,在災區中處處暗藏著危機,看不到的碎玻璃、鐵釘、漂流木等危險物品,都可能讓志工受傷,因此大愛感恩科技秉持 上人慈悲救助的心念,運用科技研發出一系列慈悲科技產品保護志工的安全,如112公斤以下的人穿防穿刺鞋以及鞋墊、防割手套、LED太陽能帽,可使救災輕便又安全許多,透過解說大家了解這些都是回收環保產品,但其背後的用心故事更讓現場志工讚歎不已。

近年來,在國外得奬無數的福慧床,柳宗言師兄說明介紹,才知道此產品研發緣起於巴基斯坦水災時,剛出生不久的小女嬰躺在又溼又冷的泥土上,上人知道後,不忍心眾生苦而激起研發的想法,福慧床幾經開發修正才有今日方便又實用,目前己送到十個重大災難國家使用,福慧床以人的角度研發,在人與人間看到了苦難人,不怕辛苦、不怕遙遠。

住屋組多年來努力不懈,製作過各種簡易教室與組合屋,有早期的帳篷、蒙古包、貨櫃屋、紙板急難組合屋、風琴式組合屋、半圓形簡易教室,到現在人字形斜頂PP瓦楞板簡易屋等,住屋組不斷研發修改不下四十多種款式,雖然已有數千組簡易屋,已送往災區使用,但都還有進步空間,上人的期待能冬不冷、夏不熱、通風、没有異味、散熱快、不被風吹倒,有家的感覺、高架地板防大雨淹水的簡易屋。

魏良旭分享在辛巴威,以一星期的時間搭建簡易教室,完工後,有一千多人參與啟用典禮,看到原本只能頂著烈日上課的孩子,興高采烈來回奔跑於教室內外的喜悅,讓他心中充滿感動,一切辛苦都值回票價。

圖說:蔡堅印師兄為大家解說行動餐車的運用,每個環節的用心之處。(攝影者:賴慧娟)2015年2月復興空難時,曾經在冷冽的寒風中,為消防人員,注入一股暖流,志工提供火箭爐讓他們取暖。火箭爐利用煙囪效應的概念,讓火由下往上竄,火苗快速升起,讓災民能在寒冬中,免於受凍,除了取暖功能外,組合式汽化爐上方還可以烹煮食物、燒開水,志工貼心設計,讓災民得到最好的照顧;同時,當災難發生時,資源取得不易,漂流木、農作物廢料,成為最佳燃燒物料,壓碎、乾燥成為火爐的燃燒棒,或者直接當柴燒。

每當災難現前,香積志工就會開始總動員為災民準備熱食,上人從921大地震看到志工團隊在熱食準備的艱難,因此要開發一台可以深入交通不便的地方將熱食即時送到,因此蔡堅印師兄擔起這設計行動餐車的任務,希望能夠打造一台能在災區中行動方便的餐車,讓災民或救災人員即時享有熱食,經過好幾次的改良設計,到現在第二代克服了種種的考驗,因應各地所需來可以調整餐車的配備。

泰國淹水,馬來西亞即時運送乾淨的礦泉水提供災民使用,因此志工團隊憂心提供礦泉水還是會製造更多的寶特瓶垃圾、消耗更多的資源。但淹水災區最多的就是水,如何運用水來給予當地協助,這就是一大考驗,很感恩工研院陳建宏師兄以及團隊提供專業的淨水技術,開發出淨水車/淨水法船,讓這樣的設備運送到災區,將災區的水淨化、過濾,成為可飲用的水源,解決災民用水問題。

每一項慈悲科技的產品都是來自於『願眾生得離苦』的悲心,透過生動活潑的上課方式,以感人故事帶出產品研發的淵源,傳遞產品背後的用心故事。

大愛感恩科技同仁陳意容師姊分享:「在十幾年前加入慈濟後,聽一位慈濟師兄說『上人的科技一直走在人類的前端,為人類著想,帶給人類幸福,又看到上人從環保著手愛護地球,從研發 科技紮根。』我就想著自己只為公司、老闆而努力是不夠的,就轉到了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上班,完成職志合一的理想。」課程中,聽黃華德師兄分享,地球過度開發,已威脅人類的生存;魏良旭師兄為設計大愛屋的努力,雖尚未獲上人採用,仍不計名利,為更大目標而不斷努力,精神是值得學習的,讓她學習要更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

第一次參與的文淇慈青學長,本身畢業於資訊相關科系,參與課程之前疑惑自己可以發揮什麼樣的良能,但透過課程了解每一件慈悲科技產品的運用與研發的用心,找到自己發揮專才的地方,希望未來能夠盡在這領域中盡自己一份心力。

這次擔任音控工作人員的曹筱蓓師姊本身在建築業工作,因承擔音控因緣聽到這次的課程,她收穫很多,也覺得以往我們只知道這些配備的運用,但不知道其背後的故事與研發人員的用心,令人非常感動,因此她也加入人援會住屋組,盡自己的一份力。

前交通部長蔡堆師兄表示:「透過這次課程看到各組的發想,受益良多,了解每一樣產品上都有 上人的法在其中。除了靜態課程,透過參訪動態展覽完整的呈現,摸擬實境的設計很生動,這些都可以做為日後布展發想的靈感來源。還有之前海地風災的時候,有一間海運公司主動協助運送物資,另一間海運公司看到,主動與慈濟聯繫希望未來有機會也能盡己之力,這是為善競爭。」

如黃華德師兄所言:「人援會由一群實業家們組成,我們用愛止厄,見苦知福;用愛鋪路走,秉持環保理念,以無私的心,研發與推廣慈悲科技產品,有效率的運用於救災,接引更多實業家一起將愛傳承下去。」

大愛感恩科技 李艾錚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

冬令打包祝福禮 忙碌中增添年味


再過兩個多星期,就是農曆年了,為了讓照顧戶們好過年,台灣各地的慈濟志工,已經陸續展開冬令打包,在板橋和三重,志工分別都動員了一百多人,還有慈濟照顧戶,前來貢獻一己之力! 


準備要送給照顧戶的新年禮物,三重靜思堂裡,忙碌中充滿濃濃年味。 

慈濟志工 周文川:「搬五穀粉搬什麼(物資)啦,做很多,雖然很腰痠背痛,不過做得很歡喜。」

慈濟志工 鄞麗雪:「就是要給照顧戶過個溫馨的年,所以大家都很歡喜的來跟照顧戶結個好緣,都很踴躍,今天大家都很踴躍出來打包。」 

什麼樣的物資,該放進環保袋的哪個位置,都有標準作業流程,除了要展現人文,也是一分對照顧戶的尊重。 

慈濟照顧戶 何女士:「這個物資是給需要的人,所以說當我有能力的時候,我就希望把這一份的物資換給下一個需要的人。」 

慈濟照顧戶 黃女士:「貧困的人他需要幫忙,花一點時間來這邊幫一下忙,從內心裡發心,非常高興。」 

同樣忙碌的景象,也出現在板橋靜思堂,蔡雅萍穿著壓力衣,動作雖然不太俐落,但抱著回饋的心,想體會真正的助人為樂。 

八仙塵爆傷者 蔡雅萍:「幫助人的那種快樂是真的要去幫助人才可以體會到,我現在用口頭上講可能就真的沒辦法,我講出來可能就沒有人會懂,所以真的是要去實際去做,然後才會有那種感受,真的很快樂的感覺。」 

慈濟照顧戶 林先生:「慈濟人很用心,今天能夠來這幫忙,我覺得大家很有愛心。」 

每一份物資都裝進了志工滿滿的愛,期盼這份愛的禮物,能讓照顧戶們度過一個溫暖的好年。 


真善美志工 台北報導  Read more

週三, 03 二月 2016

料理創意多元 台吃素人口約一成


現在人越來越重視健康與養身,吃素自然成了新風潮,從餐廳外觀的裝潢,到菜色的創意,多變的樣式皆可認君挑選。也因著時代的變化,慈濟人不僅由自身經驗分享吃素的好處,也以身作則開設創意餐廳,讓推廣素食變得更多元。 


在窯裡烘烤的披薩傳來陣陣香氣。大火快炒,小火收汁,最後灑上起司的燉飯色香味俱全。這些通通都是加了創意的蔬食料理。 

民眾:「他比較創新的,就是不是純蔬菜那種,就是比較創新 會比較接受。」 

民眾:「本身是吃素,所以我在挑選餐廳的時候,必須裡面一定要有素食的。」 

吃素長達三年的鄭小姐,外出用餐總是要特別找,其實像這樣的創意素食,在台灣已經越來越多,根據統計,全台灣固定吃素的人,約占總人口的10%,而近幾年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義式蔬食業者 蔡坤達:「其實蔬食這一塊感覺,它已經是一個趨勢了,而且有些是年輕人,帶著可能中老年人或者是更小的小朋友來用,這是以前沒有看過的。」 

六點一到廚房開始忙碌起來,日式風情的素食餐廳,是慈濟人吳東明努力推素的好地點,為了打破大眾對素食的刻板印象,餐廳的招牌、菜單沒有特別註明素食,連裝潢都以著年輕人的喜好來設計。 

民眾 許小姐:「就是它的裝潢很明亮,就想進來嘗鮮看看,然後一進來才發現它是素食的。」 

日式素食業者 吳東明:「希望能夠接引一些年輕人,也跟著我能夠一起推廣素食。」 

也因為吸引人的日式料理,短短兩年就開了五家分店,成效驚人。而用著自身經驗,推廣素食的慈濟人朱秀卿,創立十年的老字號素食店也有自己的一片天。 

素食業者 朱秀卿:「在食材的管控方面,你真的要做到一路堅持說,我不吃的東西,我不要給人家吃, 我一定要自己篩選 。」 

秉持著將心比心的原則,朱秀卿一定親自試菜,採用有機食材,分享吃素的養身之道。也因著潮流的改變,各界推廣素食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加入創意,讓享用素食成為新趨勢。 

雷雅 李建寬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大愛吉祥灑播愛 感恩付出無所求

圖說:在舊曆年前,楊梅與木柵慈濟籃球家族,跟著爸媽及慈濟志工,一同來到台北慈濟醫院,透過才藝表演,帶給病患大德過年氣憤。同樣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吉祥物-環保大愛狗、素食感恩貓,也來到現場,穿梭大廳與病房,分送結緣品、膚慰與關懷病患大德,帶給孩童們及病患大德,健康與祝福。(攝影者:姜郁雯)寒假開始,家中的孩子如何度過呢?在舊曆年前,每年慈籃家族利用寒假的一周主午用餐時段分批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慈籃家族展現與球場動態的不同, 透過才藝表演,帶給病患大德過年氣氛。同樣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吉祥物-環保大愛狗、素食感恩貓,也來到現場,穿梭大廳與病房,分送結緣品、膚慰與關懷病患大德,帶給孩童們及病患大德,健康與祝福。

大愛感恩科技同仁 郭于禎:「大愛狗跟感恩貓,希望讓每一位病患大德,看到他們都可以充滿歡喜,讓他們在生病的過程中,有滿滿的能量 繼續跟病魔對抗,也可以希望他們在這過程中,就可以想到我們今天送愛到慈院,他們就會很開心 有好的心情,才會讓身體更快的恢復健康。」

圖說:當病童拿到禮物時,又驚又喜,讓病患及家屬,露出微笑,雖然只是一份簡易結緣品,但背後卻有滿滿的愛心與祝福,過一個美好的午後時光。(姜郁雯)可愛造型吸引眾人的眼光,紛紛拿請手機拍照合影,身旁的孩童們更想與大愛狗、感恩貓說話、握手、擁抱,除了感受到吉祥物帶來的歡樂,更重要的是帶來溫暖與祝福。大愛狗與感恩貓藉著回收寶特瓶做的環保書簽與會眾結緣,期待病童們能勇敢面對病魔、走出病痛、迎向陽光。

當病童拿到禮物時,又驚又喜,讓病患及家屬,露出微笑,雖然只是一份簡易結緣品,但背後卻有滿滿的愛心與祝福,過一個美好的午後時光。

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定期參與醫院志工服務,除了在功做之餘,也關懷社會暗角、弱勢,將愛灑播出去,其許帶動更多的人,讓「愛」溫暖人間。

大愛感恩科技 郭于禎 台北新店報導

圖說:可愛造型吸引眾人的眼光,紛紛拿請手機拍照合影,身旁的孩童們更想與大愛狗、感恩貓說話、握手、擁抱,除了感受到吉祥物帶來的歡樂,更重要的是帶來溫暖與祝福。(攝影者:姜郁雯)

 

Read more

大愛吉祥灑播愛 感恩付出無所求

圖說:在舊曆年前,楊梅與木柵慈濟籃球家族,跟著爸媽及慈濟志工,一同來到台北慈濟醫院,透過才藝表演,帶給病患大德過年氣憤。同樣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吉祥物-環保大愛狗、素食感恩貓,也來到現場,穿梭大廳與病房,分送結緣品、膚慰與關懷病患大德,帶給孩童們及病患大德,健康與祝福。(攝影者:姜郁雯)寒假開始,家中的孩子如何度過呢?在舊曆年前,每年慈籃家族利用寒假的一周主午用餐時段分批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慈籃家族展現與球場動態的不同, 透過才藝表演,帶給病患大德過年氣氛。同樣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吉祥物-環保大愛狗、素食感恩貓,也來到現場,穿梭大廳與病房,分送結緣品、膚慰與關懷病患大德,帶給孩童們及病患大德,健康與祝福。

大愛感恩科技同仁 郭于禎:「大愛狗跟感恩貓,希望讓每一位病患大德,看到他們都可以充滿歡喜,讓他們在生病的過程中,有滿滿的能量 繼續跟病魔對抗,也可以希望他們在這過程中,就可以想到我們今天送愛到慈院,他們就會很開心 有好的心情,才會讓身體更快的恢復健康。」

圖說:當病童拿到禮物時,又驚又喜,讓病患及家屬,露出微笑,雖然只是一份簡易結緣品,但背後卻有滿滿的愛心與祝福,過一個美好的午後時光。(姜郁雯)可愛造型吸引眾人的眼光,紛紛拿請手機拍照合影,身旁的孩童們更想與大愛狗、感恩貓說話、握手、擁抱,除了感受到吉祥物帶來的歡樂,更重要的是帶來溫暖與祝福。大愛狗與感恩貓藉著回收寶特瓶做的環保書簽與會眾結緣,期待病童們能勇敢面對病魔、走出病痛、迎向陽光。

當病童拿到禮物時,又驚又喜,讓病患及家屬,露出微笑,雖然只是一份簡易結緣品,但背後卻有滿滿的愛心與祝福,過一個美好的午後時光。

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定期參與醫院志工服務,除了在功做之餘,也關懷社會暗角、弱勢,將愛灑播出去,其許帶動更多的人,讓「愛」溫暖人間。

大愛感恩科技 郭于禎 台北新店報導

圖說:可愛造型吸引眾人的眼光,紛紛拿請手機拍照合影,身旁的孩童們更想與大愛狗、感恩貓說話、握手、擁抱,除了感受到吉祥物帶來的歡樂,更重要的是帶來溫暖與祝福。(攝影者:姜郁雯)

 

Read more

市場打掃廣結善緣 帶動環保風氣


高雄78歲的環保志工王吳彩雲,曾經為了幫兒子還債,生活煎熬,有人建議她,把收的資源拿去變賣,但她堅持只把回收物送到環保站,跟著證嚴上人的腳步做慈濟,而現在債務還清,她也退休,但依然前往市場做資源回收,還帶動了許多攤商一起做分類,為環境保護盡心力。 


推著推車,穿梭市場撿拾回收,來到攤位旁,攤商業者立刻自動拿出回收物。 

市場攤商:「因為我們彩雲師姊在這裡長期這樣做,大家都看得到,漸漸都有認同感。」 

原來是老朋友,王吳彩雲20多年前,就在鳳山這個市場打掃工作,身為環保志工的她,還帶動攤商一起做分類。 

市場攤商:「她跟我婆婆算是好朋友。」 

曾經,王吳彩雲因為兒子背債數百萬,不斷有人向她討債,還有人建議她,把收的資源拿去變賣還錢,但她堅持只把回收物送到環保站,因為證嚴上人這句話支持著她。 

環保志工 王吳彩雲:「一枝草一點露,天無絕人之路,我們如果有欠人,就要這一世還一還,下輩子不相欠,如果這世我沒欠他,下輩子他就要還我。我聽到這句話,想說:好!提出勇氣來!」 

熬過還債壓力,她天天投入做環保,一轉眼已經30年。 

環保志工 張楊寶珠:「她算是全無休,不曾休息。」 

環保志工 王吳彩雲:「我現在就只有做環保,愈做愈歡喜。」 


真善美志工 楊文華 高雄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