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15 十月 2014
坐而言起而行 環保回收做中學
- Article Details
環保觀念,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受重視,慈濟的環保行動,也因此在香港、福建兩地,漸漸受到居民肯定。像是福建廈門學子,就前往環保站,實際體驗回收分類;香港社區居民,則是希望環保用品,能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學會環保口訣,是基本入門,該怎麼進一步了解,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親自動手。
福州師範大學學生 林偉鑫:「我覺得這樣勞動流汗很有意義,這樣子可以呼籲更多人做環保,將垃圾分類覺得很開心。」
大學生特地選擇慈濟環保站做為教室,帶領廈門「同安一中」高中生,體驗環保。而曾經是慈濟助學生的他們,心裡頭想的,是回饋那分受助的恩情。
廈門集美大學學生 蔡耀坤:「我現在是大二,然後高中三年也受了慈濟的幫助,就感覺幫助其他人是很開心的,而且證嚴上人也說過,幫助其他人是最好的。」
香港「小西灣」社區,這天的盛況更勝環保站,包括了靜思人文、大愛感恩科技,都走進鄰里間、推廣環保用品。
民眾 黃劍聰:「好神奇可以用寶特瓶製作衣服,還有毛毯,除了循環再造之外,救援方面也很有用處。」
老一輩的居民,也沒有缺席這股清流風潮。
民眾 周瑞新:「好多公公婆婆對環保的知識不足,很多時候看到他們寶特瓶沒分類,就丟入垃圾桶有些浪費,不過透過這個活動,可以讓公公婆婆有好的觀念。」
在環保觀念漸漸抬頭的今日,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將保護地球、視為重要課題。
真善美志工 綜合報導
2014,10/15-19, 第九屆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展覽會
- Article Details
【活動名稱】第九屆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展覽會
【活動時間】2014/10/15-19
【活動地點】廈門國際會展中心
大愛心新聞:齊心付出傳大愛 用心展現涵人文
大愛電視:綠色生活護大地 環保精神結善緣
Read more
2014,10/15-17, 2014台北紡織展 (TITAS)
- Article Details
【活動名稱】2014台北紡織展 (TITAS)
【活動時間】2014/10/15-17
【活動地點】南港展覽館
大愛新聞:紡織展創新科技 回收資源製衣物、
大愛心新聞: 台北TITAS圓滿 傳遞環保“心”人文
Read more
汙染危及生物圈 對候鳥影響更劇
- Article Details
土地汙染,危及生物圈,對候鳥的影響更鉅,因為候鳥從覓食地、沿途休息站到最後目的地,是全球遷徙,每一站都面臨生態的破壞威脅,而台灣,剛好是候鳥遷徙的中繼站,地位無可取代,每年冬候鳥來台的第一站,通常是沿海溼地,但飛行時,經常誤觸海岸線林立的「風力發電機組」而受傷死亡,就算幸運通過,還要面對候鳥溼地的事業廢棄物,以及工業汙染,可以說是重重考驗。今天的「候鳥失樂園」專題,一起去了解。
這是2007年,冬候鳥「大杓鷸」遷徙到彰化沿海溼地的情景,台灣迎接遠來嬌客的第一站,竟然是巨大的風力發電機。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 施月英:「還沒設風機(風力發電機)的時候 有一萬多隻的鳥 在那個地方飛行 設了風機之後 大概過一年 一萬多隻不見了 整個鳥都不見了。」
這隻候鳥「小燕鷗」,飛行時被風扇打到,當場墜落死亡。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 蔡嘉陽:「因為牠(候鳥)的繁殖巢 就在風機旁邊 牠必須要來來回回去找食物 所以就很容易 被風力發電機給撞到。」
就算平安通過,還有危機四伏的溼地汙染。
溼地覓食的候鳥,無法察覺吃下肚的底棲生物,其實含有重金屬和戴奧辛,因為這片土地,被不肖業者偷倒數十萬公噸的事業廢棄物。
聲音: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 蔡嘉陽:「轉爐石就會像這種比較小顆的 有的像巧克力 有的像粉圓這樣大小 其實是會溶出一些有毒的重金屬。」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系助理教授 許富雄:「汙染也往往導致裡面的 一些底棲生物 完全就消失了 當然鳥類就沒有食物的來源。」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事業廢棄物取代了 原本的河口灘地 在記者腳底下這塊土地 充滿了有毒的轉爐石和爐渣 而在附近的台中火力發電廠 日以繼夜的工業汙染 連接出來的電線和電塔 影響候鳥飛行。」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 蔡嘉陽:「高壓電塔對這些候鳥來講 一樣也是一種 視覺的切割跟障礙 以前在大肚溪口 號稱有三、四千隻的水鴨 浮在出海口的水面上 在這些高壓電塔一做起來 水鴨就完全不見了。」
飛行和覓食空間,接二連三受威脅,像「彰濱工業區」沿海,原本是一處候鳥樂園,直到1990年、人類開始填海造陸,發展工業。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 蔡嘉陽:「彰濱工業區它就是利用 彰化廣大的潮間帶泥灘地 整個的填掉 填掉的面積將進3600公頃 現在全部都變成工業區。」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在記者腳底下的這片沙漠 一望無際 面積有300多公頃 不過您可以想像得到嗎 在20年前 這裡曾經是一片豐富生態的溼地 當時有上萬隻候鳥在這裡棲息 不過因為人為的開發破壞 目前連一隻候鳥 都看不到了。」
賞鳥平台,覆蓋層層沙土。
滿天飛舞的候鳥,只剩下照片,供遊客懷念。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 蔡嘉陽:「我們好像在做考古學一樣 把這些指示牌 招牌 挖出來給大家看 這些鳥過去曾經很豐富的地方 現在完全看不見 只能用憑弔的方式。」
人類從沒放棄向大自然挑戰,贏得一時,卻失去永遠,美麗的候鳥,再也回不去熟悉的天空。
採訪撰稿:張澤人
攝影剪輯:歐陽光輝
台鳥類生態豐富 氣候變遷候鳥減
- Article Details
台灣鳥類生態豐富,除了「留鳥」,每年過境台灣的「冬候鳥」,像黑面琵鷺,堪稱全球數量之最,台灣曾經記錄的鳥類超過500種,不過,雲林野鳥學會發現,去年造訪台灣的候鳥,數量減少1/6。另一項研究指出,這30年來,每年到台灣度冬的候鳥數量,已經減少30%。溼地生態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讓台灣從候鳥的「溼樂園」變成「失樂園」?系列專題「候鳥失樂園」第一集,要探討道路開發對候鳥棲息地的影響,像彰化沿海一帶的溼地,以及高雄「茄萣溼地」,都因為道路通車,讓候鳥生態大受衝擊。
這麼多種類的候鳥,都是賞鳥人士在高雄「茄萣溼地」拍到的,占地170公頃,以往記錄的鳥類,超過140種,不過,候鳥滿天飛舞的情景,隨著兩條道路開發,走入歷史。
高雄茄萣生態協會理事長 鄭和泰:「1-1號道路開這麼大,它有60米寬,它會把我們茄萣溼地分割為南北兩塊。」
原本完整的「茄萣溼地」,被1-1道路硬生生從中間切成兩半,1-6道路,又將邊緣的溼地切開。
高雄茄萣居民 楊先生:「造成說這塊很漂亮的溼地從中剖掉,變成一塊很破碎的溼地。」
破碎的茄萣溼地,晚上有路燈的光害,白天有車輛的干擾。
高雄茄萣生態協會理事長 鄭和泰:「車輛呼嘯而過,它的噪音對我們的棲地影響是很大的,鳥類是很敏感的生物,牠只要有風吹草動,牠就飛不見了。」
候鳥樂園正在消失,雪上加霜的是,政府最近準備在「茄萣溼地」興建第三條道路1-4號。
高雄茄萣生態協會理事長 鄭和泰:「這個是1-4號道路的預定地,這有30米寬的地方。」
到時候,破碎的溼地被1-4道路再度割開,加上原先通車的兩條道路,真正四分五裂。
高雄茄萣居民 吳小姐:「心裡其實真的會滿惋惜,滿難過的說,我們曾經看過這樣的景象,可是我們的下一代,他們即將一直在失去了這樣子的一個生態環境、他們成長的環境。」
居民的保育心念,政府注意到了,在即將動工的1-4道路規畫,採用綠色策略。
高雄市新建工程處副處長 陳正武:「我們會完全採用生態的工法,我們在道路的兩側都會做一些隔離綠帶。」
1-4路面30公尺寬,其中一半採用「隔離綠帶」,種植喬木,減少車輛光害和噪音;道路兩側,建造土堤,隔絕人鳥;路面底下,設置生態廊道,讓溼地生物穿越覓食。不過,環保人士質疑,在溼地臉上畫一刀,再用美容手術縫合成一條綠色疤痕,有何意義?
高雄茄萣生態協會理事長 鄭和泰:「再怎麼做防範措施,那也不是補償,只是減少它(道路)的危害。」
同樣飽受道路開發之苦的,還有彰化沿海溼地。道路附近棲息的候鳥「高蹺鴴」,受到車輛驚嚇,成群飛走。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西濱快速道路把大肚溪口生態區一分為二,很多候鳥在飛行時不小心撞上行駛中的車輛。」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系助理教授 許富雄:「看看牠(鳥類)身體上面如果有比較明顯的外傷或是骨折,我們來判斷牠可能是一些撞擊。」
西濱快速道路衝擊候鳥生態,北從「大肚溪口溼地」,進入「漢寶、福寶溼地」時,改走內陸,影響較小,但到了「芳苑」和「大城溼地」時,又改走海線,綿延彰化海岸線的西濱道路,切割沿海數個溼地。
噪音比馬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高速鐵路,再度威脅台南官田溼地,因為路徑正好穿越當地候鳥棲息地。昔日鳥類成群,現在門可羅雀。
台南官田溼地農民 李价斌:「其實影響滿大的,因為那邊就沒有鳥類了,為什麼,因為它(高鐵)有震動跟聲音的關係,鳥類會受到驚嚇。」
千百年來的候鳥家園,一旦被人類歸為生活道路系統,面臨存亡關鍵,交通建設背後,鳥類和自然生機,才是永續寶藏。
採訪撰稿:張澤人
攝影剪輯:歐陽光輝
親子快樂成長課 一起熱愛大自然
- Article Details
江蘇昆山環保教育基地,每個月固定舉辦親子快樂成長課程,這個月的主題是「熱愛大自然」,志工利用大愛農場,作為自然教室,安排孩子們走入菜園,種植草莓等親身體驗,讓孩子從中體會環保對自然生態的影響。
吃過草莓,看過草莓,但孩子們從來沒有自己栽種過草莓,每個人都躍躍欲試。
親子營學員:「第一次體驗吧,就感覺很興奮很歡樂。」
志工 馬天茵:「我們的農場裡有這麼多的農作物,都是他們平時沒有看到過的,那這樣子也是對他們就是說,一個認識同時我覺得孩子,如果他可以走到農場裡面,有一個實際的體驗和感受,他們接受這樣的(環保)概念,會更快接受這樣好的理念。」
延續暑假期間,親子營的環保課題,江蘇昆山慈濟志工,在十月份的成長課程中,特別把主題訂為熱愛大自然,透過親手接觸土壤,讓孩子了解自然生態對動植物的影響。
親子營學員 黃冠杰:「種草莓就類似於(親子關係),媽媽就像那個雨水那樣,呵護我們(就像種子)。」
家長 周駿飛:「像我這個年紀從小時候來說,對環境保護一般來說學校裡面,或者其他的社會上,對這方面的意識應該來說,是比較薄弱的,通過這樣的一個課程讓他知道了,季節對植物的影響。」
除了戶外課程,志工也在課堂上,以回收的寶特瓶當作材料,教導孩子發揮創意,讓每件回收物,都能延續物命。
家長 馬志芳:「用舊物回收讓他們集中手工,也讓他們了解到,其實這些舊物不僅可以回收,還可以開發他們的動手能力。」
透過動靜態課程的學習,家長與孩子之間,增進了互動,也把環保清淨在源頭的觀念,帶回家中落實。
真善美志工 張蘊玉 童茹棠 江蘇報導
清淨源頭一念心 保護地球防疫情
- Article Details
登革熱疫情擴散,大陸廣東省感染人數破3萬人,是20年來最嚴重的疫情。高雄市登革熱病例同樣創新高,杜絕病媒蚊的孳生,是全民防疫的重要工作。證嚴上人呼籲大家,清淨在源頭,保持環境的清潔,同時也感恩慈濟人投入環保工作,不僅自己落實,還積極向社區民眾推動,付出無所求,只為讓人類身心健康,憑藉智慧與愛心,守護地球。
登革熱疫情持續升溫,大陸廣東省20座城市傳出疫情,防疫拉警報。高雄市,出血熱病例,也是五年來新高,避免病媒蚊孳生,唯有從環境衛生做起,才能有效防範。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一定環保要做好,瓶瓶罐罐不要隨手亂丟,而且盆裡的水也要永遠都是乾淨的,不要讓它囤積著這樣的髒的東西,清淨要在源頭,如何滅掉這樣孳生的源頭,是最重要的。」
清淨在源頭,慈濟志工推動環保,不只身體力行立典範,更積極向社區民眾宣導資源回收的定義,希望家家戶戶從自身做起,舉手之勞,減少浪費,也提高環保品質。
證嚴上人開示:「付出無所求,只要求的是乾淨,要求的是讓人類的身心健康,地球是我們共住的,地球是我們大家賴以生活的,不只是我們這一生,還有下一代,地球要人人來愛護它保護它。」
愛惜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用單純的一念心疼惜地球,秉持智慧,做到身心環保。
江杏幸 翁國嘉 花蓮報導
Read more響應清淨在源頭 垃圾不進站
- Article Details
新北市中和、永和區慈濟志工,分別利用十月大型環保日這一天,邀請社區民眾參加「清淨在源頭垃圾不進站」宣導活動。除了回收資源種類之外,現場請民眾自己動手分類,有別於以往慈濟志工的方式,而且開始教育民眾,不要拿髒臭的垃圾前來,因為垃圾應該前往垃圾場,不是環保站。
志工:「先放在這邊(好),等一下拿回去沖一下。」
怎麼回收?我懂、你也要懂。慈濟志工設立環保點,現在會請鄉親自己做分類。
慈濟志工 林玉桂:「讓他們知道說垃圾不能來這邊,這邊不是垃圾場,這邊是資源(回收)的地方,所以要請他們一一把它分類好,清潔好才拿到這邊來。」
民眾 趙麗蘭:「師姊跟我講我知道了,以後我就不應該,拿這樣臭的東西來了,我一定要用水洗一洗,洗乾淨分類一下。」
過去,慈濟志工是接手幫忙分類,如今則引導民眾自己動手。
宣導、教育的過程,需要時間、需要耐心,但全民環保意識抬頭,樂於學習。
慈濟志工 劉夢萍:「(清淨在)源頭是每一個人,每一個人源頭在哪裡,在你們的心。」
可回收資源,能分為十多類,永和國中環保站裡115位志工,有人站著、有人坐著,繼續細分。65歲的的李川治,帶著孫子一起做環保。
環保志工 李川治:「做一點好事,盡一點義務啦。」
就是想做環保,因為地球會更好,想到這裡,每一張臉譜,都有最美的笑容。
真善美志工 台北報導
Read more一語驚醒夢中人 全心投入環保路
- Article Details
早期在澎湖,慈濟先從訪貧慈善開始,後來拓展福田,開始有環保點,匯聚了許多社區民眾,都投入愛護大地的工作。一九九一年受證為慈濟委員的王玉梅,也是開墾拓荒的成員,當年認識了幾位志工,要到花蓮見證嚴上人,她抱著觀光的心態也跟著去,沒想到,第一次見了上人之後,就確定了要走修行這條路。上人鼓勵她更深入了解慈濟,這一做,二十幾年。先生過世後,孩子也長大到台北發展,她仍獨居澎湖,全心投入。
埋首資源分類,對王玉梅來說,這也是淨化人心的工作。不再打麻將來打發時間,她大夢初醒。
慈濟志工 王玉梅:「做了一個夢覺得很玄,為什麼上人會知道我在打麻將,(夢裡)他就講不要打麻將,去做環保,所以我就開始做環保。」
在環保站,不少朋友是受到王玉梅的影響,跟著投入,還有篤信基督教的人也來,讓王玉梅很感動。
慈濟志工 王玉梅:「慈誠也好 我們的志工也好,我們的委員師姊都好,把你家的事情通通放下,我們來參與這個茶會,我們今天就是來回顧,我們這些資深的師姊,不是功勞有多大,但是那時候一路走來,確實沒有那麼輕鬆。」
登高一呼,在人力資源有限的離島,王玉梅一直很努力散播善種子。跟幾位志工一起透過簡單的茶會,盡可能把左鄰右舍的愛心凝聚起來。
慈濟志工 王玉梅:「這種突然來的情況,大家都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只能先膚慰他們,讓他們發洩一下心裡頭那種情緒。」
一九九一年受證的王玉梅,當年因為證嚴上人的鼓勵,勤耕福田。先生過世後,六十八歲的她獨居澎湖,全心投入慈濟。
每個月一趟,到花蓮精舍學手語,再回來教澎湖的志工,傳法不畏路遙。
鄧寶珠 真善美志工-澎湖報導
Read more週二, 14 十月 2014
一門深入弘揚大愛 職志合一堅定前行
- Article Details
「如果你有一個機會,你只有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做慈濟,做十年不變,你們有沒有信心,願不願意……」一念真心為靜思,經冬歷春開源掘泉;一分善心為茶樹,冷暖晴雨呵護倍至;人間菩薩如農夫,寒來暑往守護大地。秉持著 上人的那一念悲心,陳忠厚師兄護持靜思單純的心念,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在慈濟三義茶山堅持耕種有機茶,背後蘊藏著對大地的疼惜與呵護。
來自福建廈門的學員謝秋香,聽到慈濟苗栗園區志工陳忠厚師兄分享的這番話,感受特別深刻,因為她在廈門承擔慈濟環保理念與大愛感恩科技的推廣, 平時人少只有她一個人。因為「離職?轉職?要離開還是留下來?」這樣一個過程,更能理解陳忠厚師兄要長久待在慈濟山三義茶園的那份心情。
長得一副秀麗模樣,謝秋香師姊微笑地說:2012年參加五月浴佛節,看到慈濟志工臉上笑容非常的美,2013年換工作時,剛好廈門需要專人推廣環保與大愛感恩科技,讓會眾了解環保回收,以及回收後做成什麼樣的東西,就開始這份『職志合一』因緣。雖然平常師姊們也會來關心,但是大部份都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在那邊調貨、發貨,有時候臉色也會不好看、會煩躁,所以經常會有人對我說,妳看起來非常嚴肅。
身受過大學教育,比較自我,也很自負的謝秋香師姊,本來萌生去意,驚覺自己很傻,我不應該離開,這是一個可以修行,也可以讓我知道未來的路要怎麼走。所以她從二月份開始薰法香,用心感受上人的智慧法語,覺得好像上人都在說她,給她解答,也了解因緣果報,開始茹素,愈來愈愛慈濟。更能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承擔一份 上人期勉大家『續物命造福慧與地球共生息』的『使命』。
謝秋香肯定地表示:「我也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只要我決定走,我就走,如果不是自己想通的話,是很難留下來的。」覺得陳忠厚說的話,對她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我不知道未來的路會怎樣,但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握當下。」謝秋香哽咽著說,這趟回臺灣尋根之行,深刻感受到上人為了慈濟很辛苦,上人為什麼要這麼的辛苦,就是「甘願」兩個字,她把這兩個字寫下來,牢牢的記在心中。她發願要像陳忠厚一樣,慈濟職志合一,做 上人的好弟子、付出無所求、慈濟路不退轉,一直做下去。
轉載慈濟全球資訊網 人文真善美志工 袁淑珍(明妍)/苗栗市報導
連結:
轉載慈濟全球資訊網 忠厚惜茶緣 感動大陸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