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回收有用資源 清淨源頭精質化


教育,是環保領域重要的一環,證嚴上人提出忍痛教育的觀念,希望慈濟志工,除了做環保,也要擔負起教育民眾的責任,因為唯有人人懂得如何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愛物惜物,才能減少垃圾量,真正把環保觀念,落實在生活中。 


慈濟環保站裡,每天處理大量回收物,但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無法再利用的垃圾。 

慈濟志工 林金國:「像這個塑膠 花花的這種 是塑膠中最低一級的 不再回收 無法再製造 這種直接都是當垃圾了 會眾不知道 都會拿來給我們做回收 讓我們垃圾量變很多。」 

並非志工不願處理髒臭垃圾,而是這違反提倡環保的本意,環保站不該是垃圾場,真正的環保,是人人懂分類,從減少垃圾量做起,有效再利用回收資源。 

慈濟志工林金國,除了勤做環保,還常利用空閒時間,到鄰里間跟鄉親分享,如何做好家庭的垃圾分類,傳達正確的資源回收觀念。 

慈濟志工 林金國:「大家如果能夠都知道 什麼有回收 什麼沒有回收 社會垃圾也會減少 大家來做環保 知識也會增加。」 

環保志工 廖麗香:「這個也可以回收 但是也是一樣 因為要救地球愛環保 所以這個東西 我們也是在家裡先把它沖洗乾淨 再拿來環保站。」 

教育,是環保領域重要的一環,因此,證嚴上人提出忍痛教育的觀念,就是希望慈濟志工,除了埋頭做環保,也要擔負起教育民眾的責任。 

證嚴上人開示:「忍痛教育 要清淨在源頭 要教他怎麼分類 這種家庭的分類 要乾乾淨淨 我們就要跟他講道理呀。」 

慈濟志工 陳月珠 :「不用怕不好意思 人家拿東西來時 我們打開袋子來看 假使有我們不回收的東西 我們就婉轉跟對方說 這個東西我們沒有在回收。」 

人人懂得如何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愛物惜物,而不是一股腦兒丟棄不用的物品,這樣才是真的把環保觀念,落實在每個人生活中。 

中興大學土木系教授 楊明德:「面對面的這種指導 當然還是需要的 因為人互相交流間 總會激發一些熱情。」 

朝陽科大環工系教授 羅煌木:「民眾都會接受 只要態度觀念好一點 他們都會接受。」 

但學者認為,除了志工忍痛教育,政府與產業也有責任,讓民眾能更方便有效率的做分類。 

中興大學土木系教授 楊明德:「像回收的標示不是很清楚 民眾就很困難 要把它當成垃圾 或者是資源回收的項目比較好的SOP 一個好的制度 讓民眾在很簡單的狀況下 隨手去做環保。」 

忍痛教育,用意在減少垃圾產生,提高回收再利用的價值,讓清淨在源頭,秉持的是一念善心,希望人人舉手之勞做環保。有一天,環保站不再有垃圾,代表民眾不再買用後即丟的產品,資源都能回收再利用,環保的里程碑又將往前邁進一大步。 

採訪撰稿 張桂端 
攝影剪輯 廖學信 
配音志工 徐筱明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