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惜資源 愛護地球行動力


近年台灣經濟穩定成長,但是生活變好了,人們的物欲、口欲也增加了,吃到飽餐廳十分盛行,但這風氣造成浪費,同時,全球碳排放持續增加,地球暖化嚴重,因此慈濟基金會推行,讓生活回歸清平簡約,更在2010年推出一日五善的觀念,透過實際的減碳數據跟做法,提醒民眾,減碳可以從每天的一個小動作做起,就是希望,人人落實減碳生活,把「愛護地球」的口號化成行動。 


慈濟志工 張垣濱:「蓮蓬頭洗並沒有用水瓢更省水,這樣是不是都是水 你看我這樣就沒用多少水,看看 差不多一瓢半。」 

一瓢半的水,就能洗澡,但究竟省了多少水,張垣濱做實驗比較,對照組是用蓮蓬頭洗戰鬥澡,放水時間一分半。 

慈濟志工 張垣濱:「我們現在來看看有幾瓢水,開始一瓢兩瓢,11瓢、11瓢半。」 

兩者一比,用水瓢竟省了多達10瓢水,另外,澆植物的水要如何不浪費,他同樣以實驗驗證。 

慈濟志工 張垣濱:「同樣的時間,兩者一比,水管可澆濕一塊草皮,澆花器卻只有一半,訣竅在食指得全程掌控水管噴口,澆完花手都酸了。」 

慈濟志工 張垣濱:「不能偷懶,省水不能偷懶,該用則用,該省則省,該省一滴都不漏,該用一滴都不少,這才是真正節能省碳。」 

想省就得每個細節都用心,65歲的張垣濱,力行節能生活,還在高雄市省水比賽中得獎,退休後擔任高雄靜思堂環保站幹部,帶領環保志工一水多用,把省發揮到極致,清平簡約的生活,即便外食,也自備餐具。 

自助餐店員 郭襄樺:「就是會有親切感,為什麼?就是鄰居互相照顧。」 

他落實的正是一日五善,省水、省電、吃素、自備餐具,還要改變交通方式,2010年慈濟基金會提出一日五善,原因無他,因為地球正在升溫。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王寶貫:「台灣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跟我們的經濟成長率是掛勾的,現在大概2億4千多萬噸左右。」 

經濟飛躍,吃到飽餐廳也開始盛行,過度飲食、浪費資源,讓地球一年比一年熱,要全面減碳,除了政府策略,每一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王寶貫:「很多人認為一個人去減碳,好像起不了什麼作用,其實不是這樣,一個人想要減碳,另外一個人也想要減碳,大家都覺得想要減碳,逐漸變成全民共識,將來政府政策就非得要往這方面去推動不可。」 

想把口號化成全民運動,要先突破大眾怕麻煩的心理障礙,就從簡化數字開始。 

慈濟基金會秘書處專員 簡東源:「若要減到2020年時,能夠達到國際標準,所以估算起來,每年每人排放11.17頓,平均每一天大概要減1.53公斤。」 

慈濟基金會取1.53公斤的諧音,推行一日五善。 

志工街頭巷尾齊推動,還有減碳換算表可參考,像張垣濱,他三餐素食、不用便當盒、不騎機車、省水,但省電的減碳幅度最大,這樣下來每天可減碳4.4公斤,遠遠多於1.53公斤,生活中實踐節能減碳的,還有住在台南的王貴南。 

慈濟志工 王貴南:「是乾淨的我們就這樣洗 ,接下來的水可以怎樣用?洗碗。」 

家庭用水,最多可以一水五用,水資源點滴不浪費,生活回歸清平簡約,王貴南從自家為點,將節能生活往四周推動,鄰居紛紛響應,愛護地球不能只是口號,人人身體力行,才能留給下一代,更多美好。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