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助人翻轉手心 啟動良善循環


慈濟50行願之路,本周看的是慈善志業,不只是幫助貧困,或是急難救助,都是用真誠的關懷,在人人心中播下善種子,讓他們有朝一日也能從受助,轉為助人者,這就是慈濟「教富濟貧」與「濟貧教富」的慈善哲學,今天的專題,我們透過兩位照顧戶現身說法,他們都是曾經接受過慈濟幫助的人,感受到愛,決定替更需要的人付出,而啟動了社會善的循環。 


慈濟照顧戶 林誠民 :「我老婆走的時候,就開始猛喝啦!傷心,嗯,所以這樣喝幾年了,喝三年多吧!剛好師姊他們有經過,應該是這樣,開始這樣認識了。」 

輕描淡寫,但那一天,卻是慈濟志工蔡秀鳳,難以忘懷的景像。 

慈濟志工 蔡秀鳳 :「他就躺在地上那邊,他的臀部那邊一堆,不知道是尿還是水,我們也不好意思問。不過看到那個當下,他跟我說,師姊救我、救我、救我,我長這麼大也沒有人跟我說,救我救我。回去兩三天都不能睡。」 

2013年,志工走進這個家之前,林誠民的一天是與酒友,在迷茫中度過。那扇門的開啟,送來了溫暖,也替林誠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志工請林誠民幫忙整理回收物,從醉漢變環保好漢,接引照顧戶的善心,但惡習要斷,可不容易,蔡秀鳳兼顧原民宗教信仰,十字架旁,貼上紙條,提醒著林誠民,誠實面對自己。 

慈濟志工 蔡秀鳳 :「其實我也灰心過,為什麼?因為我沒辦法天天看顧你啊!不過(證嚴)師父說,一顆種子種下去,要變大樹需要時間。這段時間,就是慈濟人要去陪伴。讓我體會說,原來陪人要花時間,要用心投入,才會看到成果,一段時間後才會開花結果。」 

這是慈濟慈善志業,最根本的核心價值,讓受助者都有造福人群的機會。 

2014年的麥德姆颱風肆虐,花蓮萬榮鄉東光部落,江萬得的家毀了。 

慈濟照顧戶 江萬得 :「我三天沒有洗澡,沒有衣服穿啊!師兄就到瑞穗去買新衣服給我穿,那時候我就心裡很感動,慈濟功德會像我們的家人一樣。」 

白天在水泥工廠上班,晚間做資源回收,本來生活就不算富裕,風災奪去了所有,拿到慈濟急難救助金的那一刻,江萬得體會到來自社會大眾的愛,涓滴都可貴。他能夠做的,就是在能力範圍內,多付出一點。

慈濟照顧戶 江萬得 :「我本來就是撿回收的,我想不要賣了,拿(捐)給慈濟,從那時候開始一直不斷。已經一年多了。」 

受助與助人,因應時空環境不同,角色轉換只在一線間,慈濟從1966年開始濟貧的第一戶開始,從不稱受助者為貧戶,而稱感恩戶,因應社會潮流,又演變成為關懷戶與照顧戶。 

靜思精舍 德慈法師 :「因為他們的困難,我們可以去幫助,所以不是他感恩我們,而是我們要感恩他,我們有機會可以做好事,所以我們要感恩他。」 

不只是感恩,更是教富濟貧,濟貧教富,讓人心富有愛。 

證嚴法師開示 2015年1月1日 :「我們濟貧同時教他富有,一毛錢 五毛錢都可以,啟發他的愛心,你也有救人一分的力量。」 

扮演接引愛心橋梁的,是訪視志工,每個月一次的社區慈善日,資深志工的傳承交流,才能發現個案的真正需求。 

慈濟志工 劉美雲 :「很多個案是心靈上的貧困,他們或許是內心打擊無法承受,造成身心上的藍色憂鬱,鄰近案家的師兄姊,帶他們出來 投入付出。」 

慈濟志工的慈善路,不管是貧困,或是急難救助,都在幫助陰影中的命運,打開內心的泉源,體會付出的人最有福!這股善的循環,至今源源不絕,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李佩玲 林國新 余國維 吳帛勳 張略家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