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機車行 頭家的傳家寶
- 詳細內容
- 發佈於:2010-11-23, 週二 10:22

目前約有三十位志工分三班制,在這裡做分類,其中有六對夫妻,也培育六位環保志工受證委員、慈誠。這裡設立雨水回收沖洗寶特瓶,進而做到節省資源。環保站是社區的教育道場、左鄰右舍的惜福站、感情連絡站也是人間菩薩招生站。
周錦志師兄跟兒子說:「環保站是傳家寶,要世代相傳,只要不嫌力量小,用心積極、用時間累積,也能將這份力量廣佈在鄰里,發揮大愛」。
為孝發大願 行善的起點
周錦志師兄本身從事機車修理。2001年,他的岳父身體有恙,前往大林慈院就診,檢驗出是攝護腺癌第三期;當時聽到這個壞消息,一家人真不知如何是好?回家後,周錦志和太太到處求神問佛,有一次看到寺廟前一顆大石頭,上面寫著「孝心感動天地活菩薩」,當下發願當志工,希望願大、力大,祝福他老人家平安健康。
過沒幾天,鄰居羅美蓉師姊就來邀他的太太(吳杏花師姊)參加福田志工,他馬上答應讓太太去台中分會做。

「我立即通知鄰居楊太太來領回去,她一直答謝我的幫忙,因為那一箱若遺失,最少損失一萬多元。」楊太太詢問周錦志,有誰在收廢紙箱,他把握機會,回覆願意幫她將紙箱拿到慈濟的回收站。「從此,我每天將我家與楊太太家的回收物,一起拿到慈濟定點的回收處。」
阻力的考驗 成就道場的助力
慈濟的回收處搬了好幾個地方,先從羅美蓉師姊住的大樓,借樓梯下方的空間堆放;經過半年,每天回收的量已放不下此處,與白髮皤然的柯素珍師姊商量後,在2001年向鄰居王先生借車棚做回收站。
羅美蓉師姊說:「車棚低低的,每當搬回收物進去,還得向車棚行禮。烈日下的車棚內高溫37度,大家汗流浹背的做著分類,從沒人喊累。社區做環保的力量,來自大家勤勞的美德。」
又經過了六個多月,王先生要回了車庫,回收處又搬到王先生位於隔壁久無人住的舊房子;每當外面下大雨,裡面就下著小雨,這時周錦志心中萌想:「社區若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環保站,該多好啊!」
但不久這間房子又被拍賣,債權人張先生要他遷移回收處,讓周錦志很無奈,不知要如何向一起做回收的志工們說明。此時,一位鄰居幫忙查明這塊地的地主,是一位住在台北的尹先生所擁有。
周錦志趕緊寫信給尹先生,並附上志工在做回收的照片;過了幾天,來了一位劉先生說:「地主託我來,請我轉交這塊地的使用權狀影印本給你,這地方可以借你們繼續使用。」錦志分享那時,自己就像中了第一特獎一樣,有說不出得快樂。
經過多次搬遷 終於有個家

拆除前一天颱風才剛過,全台仍然有雨量,然而當天志工們仍依約前來,大家穿著雨衣小心地把建築物拆掉;並且將拆下來的鐵皮,再利用擴大回收處。周錦志看著慈濟人在風雨中,付出的大愛無私精神,心中有一份感動。
當大家忙著鋪蓋回收處,地主尹太太說:「回收處這塊地也需要賣,你們有優先購買權,但是希望馬上能決定。」
當下周錦志很猶豫,自己經營的機車行生意只夠維持家庭生活開銷,並沒有多餘的積蓄;然而太太吳杏花卻鼓勵他,行善是自己發願的,不要被困境打敗,堅持一定會讓事情更美好。在家人的鼓勵與支持下,周錦志決定發心,把地買下來。
初期克難滿補丁 內裝草根菩提滿滿愛
買下來了!有自己的地方,是錦志師兄多年來的心願,成立環保站之初很克難,他將回收鐵片、木板把斷垣殘壁的舊房子鋪圍起來。
當時六十多歲的賴游絨師姊在市場賣香菇,從不嫌棄這矮矮的回收處,每天都推回兩大輛的紙箱。她看著這棟不到十坪的小房子,外觀矮矮的,又四周圍貼補鐵皮,笑著說:「就像在關小雞跟小鴨,但這裡有著環保志工,疼惜大地的清流之愛。」
過一段時日,志工協助內部增釘一層閣樓。每次看到疊著高高的回收物,宛如告訴著周錦志要「志比山高、腳比路長」,因此給了錦志很大的力量延續資源回收處的使用,他也跟兒子說:「這是我們家的傳家寶,要把它代代相傳下去。」
留法財代代相傳 讓人人做環保

證嚴上人呼籲寶特瓶淨化再利用。錦志師兄立即巧思雨水回收的功能,經由張儀成師兄的巧手,將這裡的雨水槽轉個彎,配上水路管線,而聚集雨水在兩大桶的水塔內,讓雨水能沖洗寶特瓶、洗手、洗手後的水也能澆花,做到節能的功能,並且倡導環保人文教育理念。
周錦志對兒子說:「別人的傳家寶是車子、房子、銀子或珍珠、瑪瑙;但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是讓人人來這裡付出的『錦志環保站』。相信在舉手之勞間,拾人間溫暖,把青山綠水留給後代子孫。記得要世代相傳、人人做環保喔!我們一起為自己加油!加油!加油!」
【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李鳳珠 台中報導 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