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有機當道 餐桌首選低碳食物


說環保,除了省水省電之外,現在越來越多人知道,要從吃著手,好比說素食,好比低碳里程的食物,在德國 越來越多有機商店賣環保食材。更有小農推著自己的收成,就在市場擺攤販賣,

德國這些低碳食物,之所以越來越發達,是因為當地有一間很特別的倫理銀行,將顧客存下來的錢,都用來投資。今天的專題報導,帶您看德國的綠經濟。

大愛記者吳志怡:「在這次歐債危機中扮演重要決策的地方,就是現在我所在的法蘭克福歐洲中央銀行,這個地方從2011年10月15日開始,在這邊就聚集了非常多的民眾,他們在這邊發起占領法蘭克福的活動,在這邊搭起帳棚住在這個地方,整個占領活動到目前為止,已經進入到第53天了,他們所抗議的,就是政治人物還有大型的銀行,他們操控了我們的金融市場。」

占領一個負面的動詞,但這個全球性的抗議活動,在德國有新的詮釋。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Fabian Heubel:「這邊也是有一些,反核能的標誌,或者一些跟生態環保相關的要求,就是把金融的問題跟生態環保的問題連接在一起。」

參與占領法蘭克福民眾Jurgen Harter:這99%的意思是指我們所有的人。

99%要占領1%的人,可想而知,這1%的富人權力有多龐大了,德國最大的德意志銀行,就將存戶的錢,用來投資食品,進而操控糧食價格。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Fabian Heubel:「基本上這些大銀行,他代表一個,舊的經濟制度,只是以利益為主要的考量,倫理的問題環保的問題,在這方面都是次要的。」

所以在德國有一種特殊的倫理銀行,他們的標語就是,更有意義的使用你的錢,所有的投資都用做再生能源和有機農業,企業經營從看報酬率的經濟層面,轉移到恪守倫理的社會觀點,做到更公平的思考

金融和環保,看似獨立互不相干的個體,其實密不可分,金融交易帶動的全球化市場,也讓貨價上的商品來源越來越豐富,為了要讓環境更永續,德國從飲食開始努力。

大愛記者吳志怡:「這裡是弗萊堡的教堂廣場,白天廣場就是居民採購食物的地方,和台灣的市場不同,這裡的每一個攤販,都是附近的小農,每天帶著新鮮沒有添加農藥的農產品就近在這裡販售。」

食用當地生產的食物,縮短食物從產地到消費者餐桌的運輸距離,正是減少碳排放的飲食方式之一。

有機農民Roman Marten:「我覺得消費者已經越來越有意識了,因為有機食品比較健康,對土地也比較好,進一步對氣候問題有幫助,所以我想這是為什麼消費者越來越有環境意識。」

支持「當地」「當季」生產的食物,好不好吃反倒是其次了。

德國民眾:「有時候買有機食物是為了孩子,也為了家中的老人家更健康,在幼稚園學校也是給孩子吃有機食物。」

所以近十年,有機商店開始大型化,這家有機超市,在全德國就有26間的連鎖店。

有機商店店長Wilhelm Locher(原音翻譯):「原來這些有機商店,都是很小的店,價格比一般的高很多,但現在因為他們整合,所以價格就降得很明顯。」

從減碳角度,素食比葷食更能達到減碳食物的要求。所以有機商店裡也有越來越多的素食產品,提供消費者選擇。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Fabian Heubel:「你這邊看到一些豆奶做的優格,這幾年越來越多,越來越流行,以前在德國你買不到豆漿,因為德國等於是歐洲乳製品的天地。」

透過消費模式,改變供應端的生產方式,德國人愛護環境的生活態度,也影響了他們對城市的規畫,目前在法蘭克福擔任客座教授的中研院研究員,帶我們參觀他從小生長的法蘭克福,最吸引他的,就是我們腳踩的這塊綠地,整個法蘭克福有三分之一的面積是綠地,串連起來成為一個環型的綠廊帶,讓這裡的居民,可以很舒服的在城市裡呼吸。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Fabian Heubel:「會選有綠廊帶的地方騎腳踏車,因為是比較舒服的,是比較當然沒有這麼多的車子,所以這個(綠廊帶)對生活的習慣,真的是產生一個改變。」

但這些綠地,原本其實是水泥鋪面,綠黨執政時期,大刀闊斧的推動綠色計畫,剷除都市的水泥柏油,取而代之的是植草綠地。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Fabian Heubel:「這邊的地是非常貴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決策,你怎麼衡量,作為一個市政府,你怎麼衡量一個城市的長久的發展規畫。」

綠廊帶的存在彰顯了德國人對環境的友善,他們更從日常生活中實踐與環境共榮共存的理想。

大愛記者吳志怡:「明天我們的鏡頭要到德國鄉村,看一群科技農民,如何為百年歷史的老農場注入環保新科技。」


採訪撰稿 吳志怡
攝影剪輯 楊俊亭 (2012.03.23)
資料來源:大愛電視台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