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核之後電力缺口 能源挑戰多

德國在福島核災後,重新思考自己的能源政策,目前再生能源比,已經突破了20%,因為德國清楚知道,要放棄核能,就必須投入更多資源來開發再生能源。但其實高緯度的德國,發展再生能源的先天條件並不算好,德國卻硬是讓再生能源在德國生根下來,一塊來看德國從政府企業到民間,如何將挑戰化為轉機。

德國民眾:「我相信,我們現在就能夠終止核能。」

德國民眾Dieter Golz:「我同意政府的廢核政策,在這個(能源)議題上,做出改變。」

德國民眾:「我們應該要面對核能會帶來的後果,找出其他替代核能的解決方法,去挽救我們的氣候問題,和找到能源的替代方案。」

大愛記者吳志怡:「從我們隨機的街訪來看,德國民眾的環保意識真的很強,不過每年的十月開始,德國的天氣就已經轉冷了,只要進入到室內一定就有暖氣,暖氣的高用電量,也使得今年冬天,成為德國宣布廢核後要面對的第一個挑戰。」

所以德國政府以價制量,電價居歐洲之冠,根據德國能源遊說組織BDI的分析,德國電價至少要再上漲30%,這對從台灣來的餐飲業者,感受最深。

餐廳經營者 楊文村:「包括洗手間也全都是節能燈,(電價)差台灣差太多了,在這邊真的,用電用水(都很貴),所以你反而大的煎鍋沒有用,因為量少這個(小煎鍋)用電很省,那個用電太驚人了。」

業者因為高電價改變營業模式,一般民眾則是直接把黃色的反核標語,貼在自家外牆,這位德國教授就拒絕使用核能,不用核電,她選擇住在低耗能屋,用的電全來自再生能源,面對電力吃緊的現實,她展現了德國人不貪圖方便,而是犧牲享受,用節流來克服的態度。

Christian-Albrechts大學教授Gudula Linck:「如果我不用電器的話,我就會把插頭拔起來,晚上的時候我也會把燈的插頭拔掉,我如果用不到的燈,我就關掉。」

Christian-Albrechts大學教授Gudula Linck:「保護環境不光只是政府或企業的事,應該在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做起,不用等政府或企業做再生能源,自己就可以從小事情開始保護環境。」

德國總理梅克爾:「我們將漸進式的關閉核電廠,直到2022年前全面達成目標。」

德國政府宣布廢核,第一個正面回應的德國企業,就是核電巨頭西門子,他也是德國所有核電廠的建造商,西門子做出退出全球核電事業,轉而投入再生能源領域,要承擔的最大風險就是財務問題。

而德國政府要面對的是,十七座核電廠,在福島核災後關閉了八座,從原本的電力輸出國,變成電力進口國,因為是併聯電網,電力缺口就向鄰國的法國和捷克的核電廠買電,四周國家轉而輸出核電,甚至為此要增設核電廠。

柏林自由大學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Miranda Schreurs:「德國不可能去改變其他國家的政策,那是他們國家自己的決定,但是德國可以樹立一個典範,德國可以說,大家來看這是一個和法國(擁核立場)不同的典範。」

的確除了德國之外,比利時已經宣布要在2025年全面廢核,瑞士要在2034年成為無核國家,芬蘭也決定不再蓋新的核廠、義大利公投否決了政府要回頭發展核能的政策。

當然從核電過渡到再生能源的過程中,德國也有必須要面對的挑戰。

首先集中在南部的核電廠關閉之後,必須興建橫跨南北的電網,將北部的風力發電往南送,不過因為有破壞環境之虞,電網到現在還缺了4000公里。

柏林自由大學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Miranda Schreurs:「這有點像是要為車子蓋高速公路,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但德國要做的是,我們試著會將這些電網沿著現有的線路,再加更高壓的電路,沿著高速公路、沿著火車鐵軌建電網,這是比較有可能的方法。」

不過德國把挑戰當作轉機,投注大量的金錢和努力,進行能源轉換的準備工作,大幅增設的就是風力發電機,但風能有噪音還有破壞景觀的問題,Heinrich就是這六座風機的所有人之一,他們都是當地農民,自籌資金組成能源合作社,生產再生能源,雖然風機已經遠離了住宅區,但他們還是願意損失一些利益,不讓風機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

風能合作社會員Heinrich Ullrich 和 德文翻譯Peter Schrum:「每天只能運轉四十分鐘,就必須需停機,因為有陰影,從每年的十一月到二月,當太陽很低的時候,十一月到二月,每天只能運轉四十到五十分鐘,這不是很具有經濟效益,因為只有一個小時的運轉時間。」

所有的改變都必須經歷挑戰,但德國試著在轉變的過程中,找出與居民和環境共生息的方法,讓未來的電力永續且更安全。

大愛記者吳志怡:「面對能源問題,德國人更懂得要節流,明天我們要前往漢諾威,這裡的居民願意花較高的成本,來興建低碳排的房子,讓節能減碳化做實際行動。」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