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親的土地!孕育萬物生態系


對於土壤,你了解多少?先從一些數字上來看,土壤的密度,大約是1.5,一公頃的表土,大約有250萬公斤的重量,有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生物居住在這裡,孕育了人類的文明和多采多姿的生態系。而土壤除了有生命力,可以滋養萬物,也有極大的包容力,擁有淨化的功能。但是這些重要性,卻長期被人類忽略。都市化、工業、農業汙染,酸化、鹽化,極端氣候變遷,造成土壤流失。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統計,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土壤劣化,如果人們不改變對待土壤的方式,2050年人均農業生產面積,將只剩下1960年的四分之一,屆時可能造成嚴重的糧食危機,因此聯合國將今年訂為國際土壤年,希望能夠讓更多人認識土壤的重要性。

就像一層薄薄的,覆蓋在陸地上的皮膚;土壤,孕育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生物多樣性,富饒的生命。

中興大學農學院副院長 申雍:「一公頃的表土,大概有250萬公斤的重量,在上面可以去生產糧食。」

台大農化系教授 陳尊賢:「土壤有生命力,它有很多生物,包括大型的動物、各種蟲呀,當然有很多微生物。」

它也擁有地表最強的包容力跟淨化力。

台大農化系教授 陳尊賢:「它可以儲存很多水分,可以把本來是有毒的變成沒有毒。」

而土壤,也是我們人類文明的,立足之地。放眼全球,台灣生成土壤的條件,尤其得天獨厚。這個小小的島嶼,由於造山運動,擁有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地形與地質,河水夾帶著泥土,奔流入海,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多采多姿的土壤和生態系。

台大農化系教授 陳尊賢:「我們台灣有全世界的不同種類的土壤,幾乎你想得到的土壤都有,只有一種沒有,結冰的(土壤)。」

在台大的土壤博物館,有來自台灣各地的土壤,根據不同的顏色、性質、植物的根系,就像是土壤的身分證,標明它源自於哪裡。

台大農化系教授 陳尊賢:「這是貓鼻頭附近的土壤,這是台灣很特別的黑沃土,只有在台東泰源那一帶,這是台灣的農業生產的命脈,分布在台灣的西半部,就是河流沖積所造成。」

不過,要實際了解土壤的狀況,不能光看表面,我們必須剝它的外皮,往下挖掘,看看台灣人引以為傲的農業,如何賴以為生。

挖開土壤的表面,露出原本的紅土,隨手一捏,就形成一個土團,農業的生機,就藏在這些毫不起眼,甚至許多人認為骯髒的泥土裡面。

宜蘭大學森林資源系教授 蔡呈奇:「赤紅色的大概就是三氧化二鐵,這個(土)保水性很好,相對的保肥性也很高,所以外面天氣很乾旱的時候,其實它有水,你不用再去灌溉。」

全台灣八十萬公頃的農地中,大約有四十萬公頃是水田,長期的耕犁,形成了一層不透水的犁底層,上層是肥沃的田地,下層則是原本的土層。

宜蘭大學森林資源學系教授 蔡呈奇:「植物在長,它的攝食根差不多都在上面十公分而已,這是做紀錄,這個是人為灌水以後,造成有機物的混合,變成這樣暗黑色的(土),這邊大概就是我們講的犁底層。」

台灣人辛勤的工作,即使務農也不例外;但長期的耕犁、施肥,施藥,不停的灌溉、犁田,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慢慢的改變了田裡的土壤。

宜蘭大學森林資源系教授 蔡呈奇:「所以黃色跟紅色,這個都是氧化鐵,剝開給你看,裡面的黑色是錳,氧化錳,這個在農地裡面會出現,日本也有,他們種水稻,大概都有類似這種東西。」

不過,不僅是台灣,全世界的土壤都在不斷劣化,即使是最健康的農地。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估計,全球人均可生產的農地,到了2050年,只有1960年的四分之一。

中興大學農學院副院長 申雍:「因為土壤它是不能夠再生的,土壤它的品質慢慢降降降,降到某一個程度,它(會)就像是海嘯來一樣,我就看到它壞,可是要去改進它,來不及了。」

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種出健康的作物,如果我們不改變對待土地的方式,珍惜這寶貴的資源,一旦失去,將永遠難以回復。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