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 19 五 2015

2015,05/19,南港區大愛媽媽參訪

【對象】南港區大愛媽媽
【時間】2015年5月19日(二)14:00-16: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20150519_1.jpg20150519_2.jpg
Read more

大愛長春環保約會 與地球共生息

圖說:新文化報前來採訪的吉林電視台《新聞廚房》節目,由若岑師姊接受主持人劉鴿娃訪問:說明傳薪服飾、衣著人文的意義,透過房芳師姊演示及主持人身上也穿起典雅的服飾。讓慈濟環保理念透過視訊呈現給吉林的觀眾。來自大愛感恩科技的虞珊明先生幫助長春慈濟志工瞭解大愛感恩科技產品及清淨在源頭的意義。

初夏時節,微風細雨,物資轉運,現場佈置,大愛感恩科技參展“第二屆中國(長春)國際佛事文化用品展覽會”,也有緣開始這場“環保的約會”。

“什麼?這件衣服是飲料瓶做的?”隨著一聲聲的讚歎,大家也隨之認識了“大愛感恩科技”。“社會企業”“完全回饋”“從搖籃到搖籃的銀級認證”......一個接一個的新鮮辭彙,透過大愛感恩科技虞珊明先生的介紹,向參觀大眾們傳遞過來。“社會企業”不是純粹的企業,亦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而是透過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合理的利潤用以貢獻社會。這也就是 “完全回饋” 的意涵,大愛感恩科技的資金盈餘,完全回饋給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從事國內外賑災及社會公益之用。

圖說:在長春慈濟家人的合心全力支援下,大愛感恩科技在此展覽已經結束。但是這份環保之緣,更將延續與擴大。杜伯陽師兄請工作團隊為此次展會舉辦圓緣活動,部分長春家人百忙中撥空前來。感恩大家的用心,通過會所與書軒的推動,讓慈濟的環保理念、大愛感恩的慈悲科技成果,能在長春生根、發芽、茁壯。在努力的使資源迴圈利用、生生不息的同時,也進行著愛心的接力。這也充分體現了大愛感恩科技的三個企業核心價值: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

有客人好奇的問:“飲料瓶?怎麼做?”服務人員耐心的講解,首先我們產品的材質與其他的纖維類產品沒有太大不同,都是聚酯纖維,不同的是他們產生的途徑。普通衣物的聚酯纖維來自石油的原生材料,大愛紗的聚酯纖維來自於廢棄飲料瓶的回收,是再生紡織原料。這些廢棄的飲料瓶來源於何處呢,就是環保回收站,經過環保志工按材質和顏色進行嚴格分類後,整合成瓶磚,由大愛感恩科技回收,再來碎片,再來造粒,再來大愛紗,再來產成品。整個過程不經過產成品染色,節約水資源的消耗以及避免工業染色帶來的污染。經過技術參數的統計和比較,1公斤棉質T恤,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水量是一條大愛毛毯的17倍之多。大愛感恩科技每年回收超過6千萬支飲用水瓶,產品製作過程與石油所提煉的原生聚酯纖維品相比,每年平均減碳量超過植入3300棵大樹的效果,平均節省水量為2萬個人每天用水量。經過科技的不斷研發,大愛感恩科技又再次提出“從搖籃到搖籃的銀級認證”,未來在產品和服務的生命週期內,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及天然資源的耗用,達到完整的回收系統,逐步從“減廢”邁向“零廢”的目標。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的服務人員不放過任何一位路過展位的客人,熱切的邀請他們一同瞭解和體驗環保科技帶來的全新感受和改變奢靡浪費的消費觀念。來自浙江的法師聽過大愛感恩介紹印象深刻,再度來到大愛感恩展位,向若岑師姊詢問後續寺院信眾居士若要團體訂購環保服飾。若岑師姊感恩法師的肯定與祝福。在展會現場,一位元服務人員在為一位元小朋友講解環保產品,小朋友的媽媽說她們不買東西,服務人員笑笑,耐心的告訴媽媽,買不買沒有關係,我們要讓孩子瞭解環保知識,在孩子的心裏種下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的種子。大愛感恩科技的黃華德董事長曾在接受訪問時說:“我們推廣環保的最重要的一個目的,並不是在鼓勵消費,而是希望落實在我們的點點滴滴的生活上,節能減碳從我們的生活上做起。”

來自大愛感恩科技的設計總監洪若岑女士,為春城愛美的女性消費者搭配著藉由回收的寶特瓶轉換而成的環保服飾,“緬襟兒” 的襯衫、“俏麗的” 坎肩兒、“端莊的”羅裙,展現出了傳統文化的“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人文服儀之美。

大愛感恩科技的服務人員不放過任何一位路過展位的客人,熱切的邀請他們一同瞭解和體驗環保科技帶來的全新感受和改變奢靡浪費的消費觀念。大愛感恩科技集合專業及愛心,落實環保與慈善的理念,大愛是造福,感恩是智慧,大愛感恩科技,與地球共生息。大愛感恩科技的黃華德董事長表示,大愛感恩科技希望與長春的環保約會長久深遠。

时间:2015-05-17 08:28:51  来源:大吉林网  编辑:邱博

連結: 內文轉載自大吉林網 大愛感恩科技與長春的第一次環保約會
http://www.dajilin.com/2015shouye/jilinshenghui/2015-05-17/100940.html

Read more

大愛長春環保約會 與地球共生息

圖說:新文化報前來採訪的吉林電視台《新聞廚房》節目,由若岑師姊接受主持人劉鴿娃訪問:說明傳薪服飾、衣著人文的意義,透過房芳師姊演示及主持人身上也穿起典雅的服飾。讓慈濟環保理念透過視訊呈現給吉林的觀眾。來自大愛感恩科技的虞珊明先生幫助長春慈濟志工瞭解大愛感恩科技產品及清淨在源頭的意義。

初夏時節,微風細雨,物資轉運,現場佈置,大愛感恩科技參展“第二屆中國(長春)國際佛事文化用品展覽會”,也有緣開始這場“環保的約會”。

“什麼?這件衣服是飲料瓶做的?”隨著一聲聲的讚歎,大家也隨之認識了“大愛感恩科技”。“社會企業”“完全回饋”“從搖籃到搖籃的銀級認證”......一個接一個的新鮮辭彙,透過大愛感恩科技虞珊明先生的介紹,向參觀大眾們傳遞過來。“社會企業”不是純粹的企業,亦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而是透過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合理的利潤用以貢獻社會。這也就是 “完全回饋” 的意涵,大愛感恩科技的資金盈餘,完全回饋給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從事國內外賑災及社會公益之用。

圖說:在長春慈濟家人的合心全力支援下,大愛感恩科技在此展覽已經結束。但是這份環保之緣,更將延續與擴大。杜伯陽師兄請工作團隊為此次展會舉辦圓緣活動,部分長春家人百忙中撥空前來。感恩大家的用心,通過會所與書軒的推動,讓慈濟的環保理念、大愛感恩的慈悲科技成果,能在長春生根、發芽、茁壯。在努力的使資源迴圈利用、生生不息的同時,也進行著愛心的接力。這也充分體現了大愛感恩科技的三個企業核心價值: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

有客人好奇的問:“飲料瓶?怎麼做?”服務人員耐心的講解,首先我們產品的材質與其他的纖維類產品沒有太大不同,都是聚酯纖維,不同的是他們產生的途徑。普通衣物的聚酯纖維來自石油的原生材料,大愛紗的聚酯纖維來自於廢棄飲料瓶的回收,是再生紡織原料。這些廢棄的飲料瓶來源於何處呢,就是環保回收站,經過環保志工按材質和顏色進行嚴格分類後,整合成瓶磚,由大愛感恩科技回收,再來碎片,再來造粒,再來大愛紗,再來產成品。整個過程不經過產成品染色,節約水資源的消耗以及避免工業染色帶來的污染。經過技術參數的統計和比較,1公斤棉質T恤,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水量是一條大愛毛毯的17倍之多。大愛感恩科技每年回收超過6千萬支飲用水瓶,產品製作過程與石油所提煉的原生聚酯纖維品相比,每年平均減碳量超過植入3300棵大樹的效果,平均節省水量為2萬個人每天用水量。經過科技的不斷研發,大愛感恩科技又再次提出“從搖籃到搖籃的銀級認證”,未來在產品和服務的生命週期內,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及天然資源的耗用,達到完整的回收系統,逐步從“減廢”邁向“零廢”的目標。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的服務人員不放過任何一位路過展位的客人,熱切的邀請他們一同瞭解和體驗環保科技帶來的全新感受和改變奢靡浪費的消費觀念。來自浙江的法師聽過大愛感恩介紹印象深刻,再度來到大愛感恩展位,向若岑師姊詢問後續寺院信眾居士若要團體訂購環保服飾。若岑師姊感恩法師的肯定與祝福。在展會現場,一位元服務人員在為一位元小朋友講解環保產品,小朋友的媽媽說她們不買東西,服務人員笑笑,耐心的告訴媽媽,買不買沒有關係,我們要讓孩子瞭解環保知識,在孩子的心裏種下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的種子。大愛感恩科技的黃華德董事長曾在接受訪問時說:“我們推廣環保的最重要的一個目的,並不是在鼓勵消費,而是希望落實在我們的點點滴滴的生活上,節能減碳從我們的生活上做起。”

來自大愛感恩科技的設計總監洪若岑女士,為春城愛美的女性消費者搭配著藉由回收的寶特瓶轉換而成的環保服飾,“緬襟兒” 的襯衫、“俏麗的” 坎肩兒、“端莊的”羅裙,展現出了傳統文化的“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人文服儀之美。

大愛感恩科技的服務人員不放過任何一位路過展位的客人,熱切的邀請他們一同瞭解和體驗環保科技帶來的全新感受和改變奢靡浪費的消費觀念。大愛感恩科技集合專業及愛心,落實環保與慈善的理念,大愛是造福,感恩是智慧,大愛感恩科技,與地球共生息。大愛感恩科技的黃華德董事長表示,大愛感恩科技希望與長春的環保約會長久深遠。

时间:2015-05-17 08:28:51  来源:大吉林网  编辑:邱博

連結: 內文轉載自大吉林網 大愛感恩科技與長春的第一次環保約會
http://www.dajilin.com/2015shouye/jilinshenghui/2015-05-17/100940.html

Read more

守持慈濟十戒 明信因果斷惡修善


台中一位實業家張銀燈,五年前參加水懺演繹,深受慈濟精神感動,發願茹素至今,也戒菸戒酒,一改過去不好的習氣,參加社區環保。他經營木業多年,原本也在製做抽雪茄用的菸嘴,利潤非常好,但因為加入慈濟,遵守十戒,於是放棄了這門的生意,不願意賺取這樣的世間財。

來到志工張銀燈的木業工廠,一旁擺著的這台機器,上頭佈滿灰塵,原來這是製做菸斗菸嘴的器具,一年的利潤上千萬,但是卻因為證嚴上人的法,讓張銀燈毅然決然,不再做這門生意

慈濟志工 張銀燈:「萬般帶不去 唯有業隨身,後來了解因緣果報之後,我們就把菸嘴生產計畫停掉,做比較有利益人群的事。」

把好幾千萬的生意往門外推,張銀燈說他不後悔,而且是最正確的決定,以前他生意做很大,天天應酬,抽菸又喝酒

慈濟志工 張銀燈:「(以前)跟員工講話,還是跟家人講話,時常就會大聲一點,或是事情處理不好,脾氣會比較暴躁。」

五年前,有好因緣參加慈濟水懺演繹,證嚴上人的法,讓他深受感動,放下以前貢高我慢的習氣,彎下腰做環保

慈濟志工 張銀燈:「改變我們自己的習氣,把這個念頭降伏下來,盡量能夠包容 善解。」

現在只要有空,他就靜靜坐在辦公室一角,研讀上人的書籍,這些年他感受到生活踏實平靜,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江麗君 李岳為 台中報導

Read more

最親的土地!孕育萬物生態系


對於土壤,你了解多少?先從一些數字上來看,土壤的密度,大約是1.5,一公頃的表土,大約有250萬公斤的重量,有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生物居住在這裡,孕育了人類的文明和多采多姿的生態系。而土壤除了有生命力,可以滋養萬物,也有極大的包容力,擁有淨化的功能。但是這些重要性,卻長期被人類忽略。都市化、工業、農業汙染,酸化、鹽化,極端氣候變遷,造成土壤流失。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統計,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土壤劣化,如果人們不改變對待土壤的方式,2050年人均農業生產面積,將只剩下1960年的四分之一,屆時可能造成嚴重的糧食危機,因此聯合國將今年訂為國際土壤年,希望能夠讓更多人認識土壤的重要性。

就像一層薄薄的,覆蓋在陸地上的皮膚;土壤,孕育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生物多樣性,富饒的生命。

中興大學農學院副院長 申雍:「一公頃的表土,大概有250萬公斤的重量,在上面可以去生產糧食。」

台大農化系教授 陳尊賢:「土壤有生命力,它有很多生物,包括大型的動物、各種蟲呀,當然有很多微生物。」

它也擁有地表最強的包容力跟淨化力。

台大農化系教授 陳尊賢:「它可以儲存很多水分,可以把本來是有毒的變成沒有毒。」

而土壤,也是我們人類文明的,立足之地。放眼全球,台灣生成土壤的條件,尤其得天獨厚。這個小小的島嶼,由於造山運動,擁有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地形與地質,河水夾帶著泥土,奔流入海,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多采多姿的土壤和生態系。

台大農化系教授 陳尊賢:「我們台灣有全世界的不同種類的土壤,幾乎你想得到的土壤都有,只有一種沒有,結冰的(土壤)。」

在台大的土壤博物館,有來自台灣各地的土壤,根據不同的顏色、性質、植物的根系,就像是土壤的身分證,標明它源自於哪裡。

台大農化系教授 陳尊賢:「這是貓鼻頭附近的土壤,這是台灣很特別的黑沃土,只有在台東泰源那一帶,這是台灣的農業生產的命脈,分布在台灣的西半部,就是河流沖積所造成。」

不過,要實際了解土壤的狀況,不能光看表面,我們必須剝它的外皮,往下挖掘,看看台灣人引以為傲的農業,如何賴以為生。

挖開土壤的表面,露出原本的紅土,隨手一捏,就形成一個土團,農業的生機,就藏在這些毫不起眼,甚至許多人認為骯髒的泥土裡面。

宜蘭大學森林資源系教授 蔡呈奇:「赤紅色的大概就是三氧化二鐵,這個(土)保水性很好,相對的保肥性也很高,所以外面天氣很乾旱的時候,其實它有水,你不用再去灌溉。」

全台灣八十萬公頃的農地中,大約有四十萬公頃是水田,長期的耕犁,形成了一層不透水的犁底層,上層是肥沃的田地,下層則是原本的土層。

宜蘭大學森林資源學系教授 蔡呈奇:「植物在長,它的攝食根差不多都在上面十公分而已,這是做紀錄,這個是人為灌水以後,造成有機物的混合,變成這樣暗黑色的(土),這邊大概就是我們講的犁底層。」

台灣人辛勤的工作,即使務農也不例外;但長期的耕犁、施肥,施藥,不停的灌溉、犁田,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慢慢的改變了田裡的土壤。

宜蘭大學森林資源系教授 蔡呈奇:「所以黃色跟紅色,這個都是氧化鐵,剝開給你看,裡面的黑色是錳,氧化錳,這個在農地裡面會出現,日本也有,他們種水稻,大概都有類似這種東西。」

不過,不僅是台灣,全世界的土壤都在不斷劣化,即使是最健康的農地。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估計,全球人均可生產的農地,到了2050年,只有1960年的四分之一。

中興大學農學院副院長 申雍:「因為土壤它是不能夠再生的,土壤它的品質慢慢降降降,降到某一個程度,它(會)就像是海嘯來一樣,我就看到它壞,可是要去改進它,來不及了。」

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種出健康的作物,如果我們不改變對待土地的方式,珍惜這寶貴的資源,一旦失去,將永遠難以回復。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