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 01 五 2015

簡約生活不浪費 推廣蔬食護健康

圖說:第四屆美國德州素食博覽會(TEXAS VEGFEST),慈濟奧斯汀聯絡處共襄盛舉,想傳達的是一種蔬食健康的心生活態度,逢人介紹回收寶特瓶做成的毛毯。(照片來源:轉載自大愛電視) 第四屆美國德州素食博覽會(TEXAS VEGFEST),慈濟奧斯汀聯絡處共襄盛舉,想傳達的是一種蔬食健康的心生活態度。

從書籍到用品,從香積飯到五穀粉,都在推廣一種蔬食簡約的生活態度。

慈濟志工 與 民眾:「我們是慈濟基金會,我們不只販售這些產品,還有許多更重要的助人行動。」

第四屆美國德州素食博覽會(TEXAS VEGFEST),慈濟奧斯汀聯絡處頭一回設攤。慈青們更是走出攤位,逢人介紹回收寶特瓶做成的毛毯。

慈青 與 民眾:「這條毛毯其實是用廢棄的塑膠瓶做成的,這些錢捐給你們,不用,我們不能收。」

突如其來的小插曲,是民眾的熱情與悲心。除了寶特瓶毛毯,為了賑災研發的冷水沖泡香積飯,也最讓民眾好奇。

民眾 潔里:「我很容易被真誠慈悲打動,這些讓我很感動,我對(慈濟)這個團體很有興趣,因為我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真誠慈悲的團體。」

所有產品所得,全回歸慈濟的涓滴善款,做妥善運用。短短幾個小時的擺攤,不只有賣出去產品而已,還多了幾個生面孔,想投入慈濟愛的行動。

黃芳文 陳宗坤 真善美志工-美國報導

連結:內文轉載自
大愛新聞 海外慈濟 簡約生活不浪費 推廣蔬食護健康






Read more

簡約生活不浪費 推廣蔬食護健康

圖說:第四屆美國德州素食博覽會(TEXAS VEGFEST),慈濟奧斯汀聯絡處共襄盛舉,想傳達的是一種蔬食健康的心生活態度,逢人介紹回收寶特瓶做成的毛毯。(照片來源:轉載自大愛電視) 第四屆美國德州素食博覽會(TEXAS VEGFEST),慈濟奧斯汀聯絡處共襄盛舉,想傳達的是一種蔬食健康的心生活態度。

從書籍到用品,從香積飯到五穀粉,都在推廣一種蔬食簡約的生活態度。

慈濟志工 與 民眾:「我們是慈濟基金會,我們不只販售這些產品,還有許多更重要的助人行動。」

第四屆美國德州素食博覽會(TEXAS VEGFEST),慈濟奧斯汀聯絡處頭一回設攤。慈青們更是走出攤位,逢人介紹回收寶特瓶做成的毛毯。

慈青 與 民眾:「這條毛毯其實是用廢棄的塑膠瓶做成的,這些錢捐給你們,不用,我們不能收。」

突如其來的小插曲,是民眾的熱情與悲心。除了寶特瓶毛毯,為了賑災研發的冷水沖泡香積飯,也最讓民眾好奇。

民眾 潔里:「我很容易被真誠慈悲打動,這些讓我很感動,我對(慈濟)這個團體很有興趣,因為我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真誠慈悲的團體。」

所有產品所得,全回歸慈濟的涓滴善款,做妥善運用。短短幾個小時的擺攤,不只有賣出去產品而已,還多了幾個生面孔,想投入慈濟愛的行動。

黃芳文 陳宗坤 真善美志工-美國報導

連結:內文轉載自
大愛新聞 海外慈濟 簡約生活不浪費 推廣蔬食護健康






Read more

燃煤發電汙染重 改天然氣成本高


改善空氣汙染,防堵PM2.5,南韓首爾已把首都圈公車全面天然氣化,美國歐巴馬也將燃煤火力發電全面天然氣化,台灣學者建議只要把國內火力發電全面改成天然氣,就可以有效降低PM2.5,不過現階段由於天然氣成本過高,因此開發新能源以及國內重工業考慮轉型,都是當下急迫的議題,否則長期處在惡劣的空氣品質下,恐怕將賠上國人健康。

嘉義垂楊國小學生:「報告,現今空氣品質不良,如果有眼痛咳嗽或喉嚨痛的,應考慮減少戶外活動。」

台灣空氣汙染嚴重,嘉義市率全國之先在市區國、中小甚至幼兒園,升起了校園空汙旗。

嘉義垂楊國小校長 張英裕:「執行之後,至少我們會去注意到空氣品質,我們也讓孩子知道空氣汙染的部分,除了這之外,我們也請了社區的里長幫忙宣導。」

根據教育局所訂定的空汙旗懸掛依據當PM2.5濃度,每立方公尺0到30(微克)是綠色旗,36到53是黃色旗,54到70為紅色旗,大於71則是紫色旗,嘉義市則參照美國標準,就是標準更嚴格,只要懸浮微粒大於每立方公尺的13到35就掛起黃色空汙旗,提醒敏感族群減少戶外活動。

垂楊國小老師 林呈曉:「就三月分來說,綠旗的天數大概16天,所以就是說可以安全無虞的天數只有一半,原來有時候晴天的時候,空氣品質是不好的。」

垂楊國小學生 曾莉棋:「與同學做了這活動,讓我體會到,嘉義市的空氣品質還有其他縣市的空氣品質都滿差的。」

國內學者認為我國空汙標準不是訂得太低,而是查緝執行面不夠落實。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 莊秉潔:「規模不到環評,但排放量很大的工廠,這一塊其實過去沒有處理的,我們就乾脆用經濟手段,我們來課PM2.5的健康稅捐。」

環保署空保處長,陳咸亨:「(空氣)品質標準是我們一個奮鬥的目標,它並不是管制標準,如果我們要下修要加嚴,應該去加嚴各個排放行業別的管制標準。」

改善PM2.5學者建議發電廠改燒天然氣,徵收環保稅捐、調高電價甚至推促產業轉型。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 莊秉潔:「要控制環保署現今訂定的年平均值15微克每立方公尺,我們現今汙染物要打25折,台灣所有的燃煤電廠,基本上要改天然氣,我們才能達到剛說的25折的要求。」

台電表示,天然氣光是燃料成本是燃煤的3倍,核能的10倍,在我國現行狀況下,產業恐無法接受漲電費的衝擊,想降低PM2.5,民眾也可從日常生活開始努力。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主任 彭端祥:在個人的層面上,盡量使用節約的能源或提高能源效力的產品,在大眾運輸方便的地方,其實你騎車開車跟坐大眾運輸沒有太久,其實可以考慮多以大眾運輸為主。」

這一天雲林、彰化等中南部6縣市首長共同簽署「禁燒石油焦、生煤」政策,期盼禁止使用煤及石油焦(上圖卡5-1)區域聯防政策如果過關,估計每年可減少硫氧化物5千5百95公噸、粒狀物757噸、氮氧化物8200噸,對空氣汙染有大助益。

防堵PM2.5空襲警報,台灣需積極開發新能源甚至輔導重工業轉型,否則我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恐怕都是威脅健康的毒氣。

採訪撰稿:許文玲
攝影剪輯:林道鳴

Read more

學子自製手工皂 環保成分無添加


慈濟志工手工皂的製作分享,讓花蓮慈濟大學學生,非常有興趣,連醫學系的大男孩也親手實作。

慈濟志工 李淑慈:「慈大的這個做出來之後,我們剛剛好在畢業典禮之前,可以做,然後如果同學有心的時候,他也可以送給畢業生。」

是什麼樣神祕的手作禮物,讓慈濟大學的學生,躍躍欲試。需要透過食用油的比例調配,再拌入氫氧化鈉和黑糖水,答案呼之欲出。

慈濟大學學生 吳自強:「之前都有看就是人家在外面,販賣的手工皂,可是還沒有想過說有一天,自己有機會可以自己做。」

慈濟懿德媽媽,與慈濟大學學生,分享手工皂的入門課。使用冷皂法和食用油,不會破壞成分,也更加環保。


真善美志工 曜宇烏瑪 花蓮報導

Read more

石化工業轉型 擺脫PM2.5毒害


高雄以重工業起家,然而有學者曾在仁大石化工業區附近,進行居民健康風險評估估,結果發現鄰近工業區北高雄近五十萬的年長的民眾,癌症死亡比例高於全國平均值,即便高雄市政府從氣爆後建議中央規劃石化專區,但環保團體卻極力反對,認為石化及重工業都該逐漸轉型,否則南部民眾恐怕永遠無法擺脫pm2.5的長期毒害。

記者 許文玲:「記者所在的位置在背後這裡是大社工業區,而再過來一點,這裡是仁武工業區,而它的旁邊再過來一點則是中油煉油廠,就是在這重工業的包圍之下,造成大高雄地區空氣品質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廠四處林立,大型煙囪不斷排放濃煙,鋼鐵、石化工業為南台灣高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利益,但,相對地卻也讓港都的天空,彷彿戴上一頂灰色大帽子。

高雄空氣品質有多糟,地球公民基金會就曾在2012年,為期100天,從高樓面對柴山進行拍攝,結果僅有23天是好天氣。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 王敏玲:「這100天裡面,我們發現我們可以看到清澈藍天的時間少於4分之1,也就是說中南部長期處在空氣品質不好的狀況下,我們透過我們自己來觀測天空,其實是可以看得出來,能見度會因為汙染物的增加而減低。」

根據環保署統計,去年高雄PM2.5細懸浮微粒濃度,每立方公尺29.4微克,這數據超過我國年平均值15微克的近兩倍,高雄市衛生局委託學者所進行「石化仁大工業區居民健康風險評估」,結果發現高雄楠梓、左營、仁武和大社四區居民癌症死亡比例,高於全國平均值。

美和科技大學教授 洪耀釧:「在這左楠仁大(工業區)這個區域,就是北高雄來講,它跟我們旗山美濃來講,(罹癌死亡率)是高了1.8倍左右,如果說跟花蓮地區呢,它(罹癌死亡率)達到4.5倍。」

來到後勁地區,當地廟口的LED跑馬燈,還不斷提醒民眾緊閉門窗,只因空氣中總會聞到一股怪味道。

後勁居民 吳守敬:「我們的窗戶一打開,都酸酸的味道進來。」

大社居民 辜德旺:「每天就對了,你看(手擦桌子),一天要擦兩三遍以上。」

家住大社工業區旁的辜先生表示,每天家裡塵土飛揚,太太總是要不斷不斷擦拭家具,瞧,不到一會功夫,清洗抹布的水已經烏漆嘛黑,家裡的窗戶幾乎沒開過。

大社居民 陳素卿:「(窗戶)沒有在開,(為什麼)因為風吹沙,灰塵很厚,才剛拖過地就又髒了。」

高雄中油煉油廠預計2015年年底即將遷廠,而仁大工業區也預計2017年遷廠,高市府期盼規畫石化專區,環保團體極力反對。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 王敏玲:「高雄市目前空氣品質含容量已經沒有了,因為我們已經超標太嚴重,所以這石化專區要不要設立我覺得必須要慎思,再來石化專區它是高耗水的行業,恐怕未來我們會面臨更嚴重水資源的緊縮。」

南部以重工業起家,也因重工業帶來的各項汙染與危機,在民眾捍衛呼吸權的當下,或許政府該跨部會思考與規畫,這些高耗能、高汙染的重工業,是否考慮轉型,否則帶動經濟卻賠上了國人健康,怎麼算都不划算。

採訪撰稿:許文玲
攝影剪輯:林道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