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隨海飄 美麗島嶼不再美


國際研究:過去40年間,太平洋東北海域的塑膠廢棄物,增加100倍。根據統計:每年有上千萬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絕大多數來自亞洲,其中最嚴重的國家,就是大陸,估計每年丟棄130萬到350萬公噸塑膠垃圾。而來自大陸的海漂垃圾,隨著季風和洋流,漂到台灣離島「金門」和「馬祖」地區,原來是美麗島嶼,如今成了「塑膠垃圾海岸」。今天的「離島變色錄」專題,第一集的鏡頭,帶您了解金門現況,當地每天幾乎都有10公噸的海漂垃圾,永遠清不完,居民和塑膠廢棄物,生活在一起。,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金門的劉澳海堤,映入眼簾的,不是沙灘和礁岩,而是滿地的塑膠垃圾物,除了大量的保麗龍,還有許多民生物品,像拖鞋,寶特瓶,還有許多飲料罐,它們唯一的特色都是簡體字,
來自於大陸的漂流物。」

無止盡的海漂廢棄物,金門環保局斥資400多萬,購買這台「自走式沙灘車」。金門縣環保局廢管科長 黃杏玲:「比較大型的(海漂垃圾),我們先用人力清除,剩下一些比較小型的,垃圾在沙灘上,我們就用這台自走式沙灘車,只要走過去以後,它就會自動把沙灘上,這些比較小型的垃圾捲起來。」金門縣環保局淨灘車司機 黃奕泰:「 (清理)兩趟差不多一千公斤,清都清不完。」

金門公部門說:過去10年,花在清理海漂垃圾的經費,超過5000萬台幣,今天清完,明天漂來,有如燒錢的無底洞,費用由台灣全民買單。,
大金門加上俗稱小金門的烈嶼,總面積152平方公里,只有台灣的千分之四大,雖然地方小,海岸線卻曲折多變,近年來一年四季,難逃海漂垃圾侵襲,我們搭船到「烈嶼」實地調查。大愛台記者,張澤人:「這裡是烈嶼的黃厝沙灘,在我左手邊,是正在施工,連接烈嶼和金門的金門大橋,而在我右手邊,是跟金門大橋一樣長,卻綿延海岸兩、三公里的,海漂垃圾。」烈嶼保育人士 洪清漳:「到東北季風的時候,這個垃圾量更大,到夏天颱風季節,那個垃圾量,更是暴增。」
冬天吹東北季風,金門和烈嶼的迎風面海岸線,堆滿海漂垃圾;到了夏天風向和洋流轉變,換成這兩個島嶼的西南方變成迎風面,湧入大量的塑膠廢棄物。

金門縣環保局長 傅豫東:「一天大概有10噸的垃圾,10噸的垃圾是海漂漂過來的,只要大陸洋流的部分一帶,一出來就到我們金門來了。」大大小小的保麗龍塊和塑膠碎片,卡在石縫,汙染海域。
烈嶼保育人士 洪清漳:「因為孔隙被塞住了,它們就會占據動物的生存空間。」日益汙染的金門海域,環保人員、定期採樣海水和底泥化驗。水質採樣人員 吳先生:「要來檢測大海,它有沒有受到重金屬的汙染。」

海漂垃圾問題,引起金門人的高度關切。在烈嶼當了32年國小老師,「洪清漳」退休後,成為保育紀錄片工作者,問他為何退而不休,一分來自鄉土的悲憫。金門保育人士 洪清漳:「唯有了解,你才會去關心,因為你關心了,你才會去行動。」

從海岸線撿來的塑膠垃圾,環保人士發揮創意,製成便當模樣。塑膠顆粒、當成米飯,浮球和保麗龍、成了配菜,這些海漂廢棄物,可能淪為海洋生物的垃圾食物。居民開玩笑說:過去中共47萬顆砲彈、沒有擊垮金門,如今卻被大陸海漂垃圾、層層包圍,傷透腦筋。

張澤人 郭繼宗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