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用180億塑袋 回收1成

基隆志工黃明麗從2011年即在自家進行塑膠袋回收,2012年2月更將其經驗推廣至基隆靜思堂園區工地,成效良好。(攝影者:林靜如,地點:黃明麗家,日期:2012/04/10)根據環保署統計,全臺灣每年使用的塑膠袋約一百八十億個,平均每人每天約使用二個塑膠袋,其中僅有不到一成被回收,其餘都被丟進垃圾筒。因為塑膠袋的廉價及方便性,讓臺灣漸漸地成為「塑膠袋王國」。

慈濟基隆園區於2012年2月復工,慈濟志工黃明麗也開始推動工地環保,回收工地所使用的塑膠袋,帶動志工們進行塑膠袋的清洗、回收,除了為園區內所規畫的環保教育站,奠定良好的基礎,園區內四處吊掛之塑膠袋,亦成為社區宣導塑膠袋回收的最好教材。

彎腰做環保 挺身說環保

「您看印尼的小孩,在垃圾海裡面游泳玩耍。」也是工地常駐真善美志工的黃明麗,指著海報上的一張照片感慨地說:「因為塑膠袋的濫用,不僅造成海洋的污染,塑膠袋燃燒所產生二氧化碳及戴奧辛,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影響下一代健康;如果埋在地底下,其不易分解的特性,更會阻塞水管,並衝擊環境生態。」

塑膠袋對環境的危害如此巨大,加上看到證嚴上人不斷地呼籲「節能減碳愛地球」,做環保已經二十餘年的黃明麗開始思考,「我還能為地球做什麼?」於是在2011年元旦,她即邀集當區的環保志工,前往內湖環保教育站學習如何回收塑膠袋,從此之後她就在自家進行回收塑膠袋的工作。志工們將塑膠袋上沾有油漬的部分剪掉,以利塑膠袋回收。(攝影者:黃明麗,地點:基隆園區工地,日期:2012/03/30)

2011年,當慈濟環保已經落實二十年,上人進一步推動環保精質化,黃明麗更在今年(2012年)參加環境教育師資培訓課程,期許自己除了彎腰做環保,還要挺身說環保,為「減碳愛地球」盡一分心力,並提升自我環保資糧之慧命。

以身示教 推動工地環保成效佳

看到工地所使用的水泥下鋪著塑膠袋,又有大自然的雨水及自來水可利用,黃明麗心想:「園區工地製造的垃圾,應該要以身作則做回收。」當她將想法告訴同期參加環境教育師資培訓課程的志工林靜如時,二人都認為應把握因緣,期許透過園區塑膠袋回收及宣導,進而落實到基隆區的各環保點。

推動之初,林靜如只要一結束大愛媽媽學校晨間活動,都會到工地協助黃明麗清洗塑膠袋,雖然成效有限,但她們堅信「做就對了!」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她們透過環保合心幹部謝淑真協助推動,由輪值工地生活組的志工協助清洗、曬乾,再由黃明麗拿回家分類,最後請志工高德方以卡車載送至內湖環保站回收。

推動塑膠袋回收至今,因為志工們的充分配合,除了以身示教,帶動工地菩薩主動收集塑膠袋外,至今已運送了二卡車的塑膠袋到內湖環保教育站進行回收。黃明麗高興地說:「內湖的環保幹事曾讚歎基隆區的塑膠袋洗得最乾淨!」

少用、拒用塑膠袋 生活更美好
志工吳淑芬(右)表示,塑膠袋是百年不壞之物,對地球造成的傷害很大,以後會盡可能少用或是回收再利用。(攝影者:黃明麗,地點:基隆園區工地,日期:2012/06/01)清洗塑膠袋約四個月的志工王淑雲,很熟練的說明塑膠袋清洗的步驟,她說:「塑膠袋要洗到沒有污漬,再拿去曬乾,如果無法清洗乾淨,就要剪掉才能曬乾。」看她專心地清洗塑膠袋,在清洗過程中被水濺濕了衣服和鞋子,問她:「有沒有關係?」,她直說:「為地球盡一分心力,沒關係!」

志工吳淑芬在園區大概清洗過三、四次塑膠袋。她表示,看著施工中的園區,吊掛著許多清洗過的塑膠袋,知道每天都有人在為地球盡一分心力,大家秉持上人「對的事,做就對了」,讓她很感動。

看著自己把沾到水泥及柏油的塑膠袋刷洗乾淨,吳淑芬感到很開心,因為自己也能為地球盡一點心力。塑膠袋是百年不壞之物,和志工們一起清洗、回收塑膠袋後,讓她了解塑膠袋回收的難度,以及對地球造成的傷害,因此以後會盡可能少用或是回收再利用,不敢再像以往那樣隨意的使用與丟棄塑膠袋了。

黃明麗說:「清淨在源頭,塑膠袋回收再利用,還是有塑膠袋;節能減碳,守護地球,為下一代留一個乾淨的淨土,塑膠袋應該要少用、甚至不用。」【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沈能情 基隆報導2012/06/02)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