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016
Friday, 30 September 2016
環保國際賑災毯 核心精神愛往返
- Article Details
9月23號,晚上正值下班時刻,然而在內湖慈濟環保教育園區,一個二十呎貨櫃即將送往加拿大以備災救援用途,裡頭是環保菩薩滿滿的愛心-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灰色毛毯,以及發放袋,正整裝出發。
為了加拿大備災物資,備妥庫存量,大愛感科技同仁楊孫斌說道:「讓毛毯能發揮最即時效用,溫暖人身心靈,一直是這件賑災毛毯特別的使命與意義。」所以利用下班時間趕快來打包上櫃,讓環保菩薩的愛心出發。
平時與大愛感恩科技出貨報關、在工作上有往來報關行的巫先生,除了要確認報關貨物,在知道毛毯的意義與大愛感恩科技的核心精神,也前來幫忙裝櫃,與內湖慈濟志工和大愛感恩科技同仁,一起在下班之餘出力搬貨,做的歡喜之外,彼此都知道汗流的相當有意義。
此次雖為二十呎貨櫃,貨櫃雖小,但卻滿載了眾人的愛心,裝下祝福與希望,期望能送抵加國,給予最即時的膚慰溫暖。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環保國際賑災毯 核心精神愛往返
- Article Details
9月23號,晚上正值下班時刻,然而在內湖慈濟環保教育園區,一個二十呎貨櫃即將送往加拿大以備災救援用途,裡頭是環保菩薩滿滿的愛心-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灰色毛毯,以及發放袋,正整裝出發。
為了加拿大備災物資,備妥庫存量,大愛感科技同仁楊孫斌說道:「讓毛毯能發揮最即時效用,溫暖人身心靈,一直是這件賑災毛毯特別的使命與意義。」所以利用下班時間趕快來打包上櫃,讓環保菩薩的愛心出發。
平時與大愛感恩科技出貨報關、在工作上有往來報關行的巫先生,除了要確認報關貨物,在知道毛毯的意義與大愛感恩科技的核心精神,也前來幫忙裝櫃,與內湖慈濟志工和大愛感恩科技同仁,一起在下班之餘出力搬貨,做的歡喜之外,彼此都知道汗流的相當有意義。
此次雖為二十呎貨櫃,貨櫃雖小,但卻滿載了眾人的愛心,裝下祝福與希望,期望能送抵加國,給予最即時的膚慰溫暖。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Thursday, 29 September 2016
北大環保共知行 傳道授業解惑也
- Article Details
甫於九月二十八教師節慶,今日(9/29)來自北京大學哲學系與宗教系15教授與博士生,即蒞臨大愛感恩科技,如論語說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期待了解環保,讓更多人共知共識更共行,一起來愛護地球。
感受到大愛感恩科技用心和愛心,「心」的產品,同行的通智法師表示:「來到這邊真的感到愛的力量,而我感到我有責任、有義務,把這種愛傳遞出去,所以我請購了這份用愛心製造出來的產品,要回去跟大家結緣。」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 樓宇烈名譽院長,除讚嘆大愛感恩科技人文精神,更給予中國傳統服飾精進建議,奚延玲師姊(師母)也試穿多款大愛感恩科技傳薪系列服飾,歡喜請購,請購多款平日好做穿搭,感恩直說著,「我們來到這邊真的要跟慈濟多學習,而我們為什麼會請購,一切都是感恩和認同。」
分享中,上場的環保動態展示,是以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同仁素人走秀,皆非動態展示專業,但卻穿出服儀的高雅簡約,令台下眾人歡喜觸摸,感受大愛質料,只要珍惜資源必能將資源美化,做到更好的利用,傳達出惜福即生福的理念,誠如 證嚴上人慈示,「衣服因同『福」,要穿出對自己的祝福,與對別人的尊重,即是最好的品牌。」
北大國學院博士生 郜建華:「大愛感恩科技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一個設計,而更因為是它的理念,保護環境,關愛天地萬物,人跟自然人更加的平衡去相處,能永續發展,這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我們選擇大愛感恩科技。」
正如,大愛感恩科技志工 李鼎銘師兄分享時提到,大愛感恩是改變心靈的工廠,總是令來賓們,聽有收獲、看了感動,更帶著環保心品回去,而更開始身體力行做環保,相信這一連串愛護地球的行為,意義非凡。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北大環保共知行 傳道授業解惑也
- Article Details
甫於九月二十八教師節慶,今日(9/29)來自北京大學哲學系與宗教系15教授與博士生,即蒞臨大愛感恩科技,如論語說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期待了解環保,讓更多人共知共識更共行,一起來愛護地球。
感受到大愛感恩科技用心和愛心,「心」的產品,同行的通智法師表示:「來到這邊真的感到愛的力量,而我感到我有責任、有義務,把這種愛傳遞出去,所以我請購了這份用愛心製造出來的產品,要回去跟大家結緣。」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 樓宇烈名譽院長,除讚嘆大愛感恩科技人文精神,更給予中國傳統服飾精進建議,奚延玲師姊(師母)也試穿多款大愛感恩科技傳薪系列服飾,歡喜請購,請購多款平日好做穿搭,感恩直說著,「我們來到這邊真的要跟慈濟多學習,而我們為什麼會請購,一切都是感恩和認同。」
分享中,上場的環保動態展示,是以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同仁素人走秀,皆非動態展示專業,但卻穿出服儀的高雅簡約,令台下眾人歡喜觸摸,感受大愛質料,只要珍惜資源必能將資源美化,做到更好的利用,傳達出惜福即生福的理念,誠如 證嚴上人慈示,「衣服因同『福」,要穿出對自己的祝福,與對別人的尊重,即是最好的品牌。」
北大國學院博士生 郜建華:「大愛感恩科技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一個設計,而更因為是它的理念,保護環境,關愛天地萬物,人跟自然人更加的平衡去相處,能永續發展,這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我們選擇大愛感恩科技。」
正如,大愛感恩科技志工 李鼎銘師兄分享時提到,大愛感恩是改變心靈的工廠,總是令來賓們,聽有收獲、看了感動,更帶著環保心品回去,而更開始身體力行做環保,相信這一連串愛護地球的行為,意義非凡。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2016,09/29 北京大學博士班學生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9月29日(四)10:30-11: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聞:北大環保共知行 傳道授業解惑也




2016,09/29 伊朗環境與綠色生產力考察團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9月29日(四)10:00-12: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DA.AI Mascot Eco-Plastic Spin-offs Communicate Love and Blessing
- Article Details
The Loving Puppy and Blessing Kitty are DA.AI mascots to conve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vegetarianism spirit to the public ever since the company launched its comic mascot series. Apart from eco-product, we also designed them into several multipurpose spin-offs to communicate consistent ideologies, in which the mascots’ adorable appearances are not only cute, but also functional in daily activities.
DA.AI mascots now show up in normal daily activities, such as Parking Note and the Mascot Bookmark, through our newly designed eco-plastic spin-offs made by recycled PET bottle, which users can learn good deeds and gratitude from. We can leave our contact on DA.AI Mascot Eco Parking Note and attach it inside our windshield in case of accidently blocking other while parked outside. As for Eco Bookmark that comes with Jing Si Aphorism and cute mascot images, it always reminds us that re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stick to everyone’s daily action no matter what we are doing.
As Dharma Master Cheng Yen’s Jing Si Aphorism stated, “being needed by others and having the ability to serve is what makes our life truly blessed.” DA.AI mascot Plastic spin-offs wish to communicate more than jus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vegetarianism, but with a deeper meaning of educating people the correct mentality of love and blessing. Only with such mentality, people will have Great Love for all the sentient being, cherish the blessings they have in hand, and live a simple and low desire life that protects Earth.
DA.AI Technology, Jasmine Li, Taipei
Wednesday, 28 September 2016
印尼尋根心學習 環保體驗身力行
- Article Details
2016印尼四合一尋根-慈濟志業學習之旅,9月22日來到內湖環保站,走訪環保科技館、環保站、巧藝坊,學習臺灣環保分類,希望將臺灣環保理念帶回印尼推廣;其中一堂課程,邀請大愛感恩科技全職志工、兼總經理李鼎銘師兄分享「大愛無私化感恩」,讓印尼團隊認識大愛感恩科技,同時親眼見證『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
「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大愛感恩科技建立一個愛心平台,將一般人視為垃圾的資源,再製成環保產品,而每項環保產品背後充滿的愛心與祝福,從環保菩薩、愛心企業/實業家、每位請購大德,人人都是愛心接力的一環,串聯起眾人愛心,最後達到證嚴法師的祈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
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 劉素美:「今天印尼團隊來到慈濟內湖環保站參訪,共有225位家人回來,其中有很多新發意菩薩、及當地志工。在印尼要回到台灣尋根不容易,印尼團隊籌辦此次尋根隊,帶著大家回來台灣尋根,參訪大愛台(人文志業中心)、內湖環保站,等等去台北新店慈院參訪,明天將回到花蓮、靜思精舍;這趟的學習之旅是一個心靈沉澱,希望讓印尼家人可以向臺灣法親多來學習,尤其印尼環保還沒像臺灣這麼普遍落實,成長的空間還很大,雖然人力雖然有限,要如何帶動社區,今天特定來到內湖環保站取經,希望這次回去以後,可以再帶動更多的環保志工。」
慈濟志工 賈文玉:「這次主辦印尼四合一尋根是希望印尼志工做慈濟,越做越歡喜,自己的人格昇華,讓印尼慈濟做的更好,同時來影響整個社會。」最後達到證嚴上人三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
「這次來到臺灣尋根,感覺自己很有榮幸參參,我自己本身是做生意的老闆,平常都是在管人,來到慈濟裡,必須跟著團隊走,期初有點不太習慣,但事後來習慣了,(在慈濟)非常舒服,放下身段跟著團隊走,不會想東想西,跟著走就是了。」實業家 彭瑞和分享:「爸爸媽媽常對我說『你要做一個好人!』做個好人?什麼叫做好人?不是孩子賺大錢前就是好人,好人是一個人對其他人有利、對大家都有利的人。」,能來到慈濟彭瑞和做好人很歡喜,彭瑞和也肯定對臺灣慈濟環保站所做的一切,回去後要和親朋好友分享環保。
「這是我第二次來臺灣,但也是我第一次來到內湖環保站參訪。」慈濟志工 林慧玲分享「剛剛我看到非常感動的畫面,看到老菩薩來到環保站,不用當憂沒事做,來到慈濟環保站做環保很安全,和人聊天、交朋友,透過做環保復健,剪紙分類,大白、小白、花紙…,人人都做的非常開心。」
大愛感恩科技傳薪服飾,端莊、簡約、高雅的設計,蘊含著『薪火相傳中華文化』意義,由印尼志工當任素人模特兒,透過環保動態展示,展現服儀人文之美,在座印尼家人讚不絕口。林慧玲師姊分享:「剛剛試穿大愛感恩科技用寶特瓶所做出來的衣服,感覺衣服非常的柔和、非常的環保,沒有想到別人不要的垃圾,可以做成這麼高雅、端莊的服飾,讓我一定要做環保,因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現在塑膠袋問題嚴重,若沒有好好回收、任意丟棄,流進河流或海洋,是不法自然分解、造成地球環境汙染,現在地球已經嚴重被破壞,如果可以將這些塑膠袋、及塑膠瓶回收再製程環保產品,讓資源再續循環,這樣地球會更健康,下一代就有乾淨的地球。」
2016印尼四合一尋根營從9月22日至27日,為期六天的學習之旅,是希望將臺灣慈濟人文帶回到印尼發展。面對現今全球暖化的環境下,如何減緩地球升溫,『環保』是唯一的答案,從自己開始,透過身行感動別人,因為有你我的行動,邀請更多人來響應環保。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印尼尋根心學習 環保體驗身力行
- Article Details
2016印尼四合一尋根-慈濟志業學習之旅,9月22日來到內湖環保站,走訪環保科技館、環保站、巧藝坊,學習臺灣環保分類,希望將臺灣環保理念帶回印尼推廣;其中一堂課程,邀請大愛感恩科技全職志工、兼總經理李鼎銘師兄分享「大愛無私化感恩」,讓印尼團隊認識大愛感恩科技,同時親眼見證『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
「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大愛感恩科技建立一個愛心平台,將一般人視為垃圾的資源,再製成環保產品,而每項環保產品背後充滿的愛心與祝福,從環保菩薩、愛心企業/實業家、每位請購大德,人人都是愛心接力的一環,串聯起眾人愛心,最後達到證嚴法師的祈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
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 劉素美:「今天印尼團隊來到慈濟內湖環保站參訪,共有225位家人回來,其中有很多新發意菩薩、及當地志工。在印尼要回到台灣尋根不容易,印尼團隊籌辦此次尋根隊,帶著大家回來台灣尋根,參訪大愛台(人文志業中心)、內湖環保站,等等去台北新店慈院參訪,明天將回到花蓮、靜思精舍;這趟的學習之旅是一個心靈沉澱,希望讓印尼家人可以向臺灣法親多來學習,尤其印尼環保還沒像臺灣這麼普遍落實,成長的空間還很大,雖然人力雖然有限,要如何帶動社區,今天特定來到內湖環保站取經,希望這次回去以後,可以再帶動更多的環保志工。」
慈濟志工 賈文玉:「這次主辦印尼四合一尋根是希望印尼志工做慈濟,越做越歡喜,自己的人格昇華,讓印尼慈濟做的更好,同時來影響整個社會。」最後達到證嚴上人三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
「這次來到臺灣尋根,感覺自己很有榮幸參參,我自己本身是做生意的老闆,平常都是在管人,來到慈濟裡,必須跟著團隊走,期初有點不太習慣,但事後來習慣了,(在慈濟)非常舒服,放下身段跟著團隊走,不會想東想西,跟著走就是了。」實業家 彭瑞和分享:「爸爸媽媽常對我說『你要做一個好人!』做個好人?什麼叫做好人?不是孩子賺大錢前就是好人,好人是一個人對其他人有利、對大家都有利的人。」,能來到慈濟彭瑞和做好人很歡喜,彭瑞和也肯定對臺灣慈濟環保站所做的一切,回去後要和親朋好友分享環保。
「這是我第二次來臺灣,但也是我第一次來到內湖環保站參訪。」慈濟志工 林慧玲分享「剛剛我看到非常感動的畫面,看到老菩薩來到環保站,不用當憂沒事做,來到慈濟環保站做環保很安全,和人聊天、交朋友,透過做環保復健,剪紙分類,大白、小白、花紙…,人人都做的非常開心。」
大愛感恩科技傳薪服飾,端莊、簡約、高雅的設計,蘊含著『薪火相傳中華文化』意義,由印尼志工當任素人模特兒,透過環保動態展示,展現服儀人文之美,在座印尼家人讚不絕口。林慧玲師姊分享:「剛剛試穿大愛感恩科技用寶特瓶所做出來的衣服,感覺衣服非常的柔和、非常的環保,沒有想到別人不要的垃圾,可以做成這麼高雅、端莊的服飾,讓我一定要做環保,因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現在塑膠袋問題嚴重,若沒有好好回收、任意丟棄,流進河流或海洋,是不法自然分解、造成地球環境汙染,現在地球已經嚴重被破壞,如果可以將這些塑膠袋、及塑膠瓶回收再製程環保產品,讓資源再續循環,這樣地球會更健康,下一代就有乾淨的地球。」
2016印尼四合一尋根營從9月22日至27日,為期六天的學習之旅,是希望將臺灣慈濟人文帶回到印尼發展。面對現今全球暖化的環境下,如何減緩地球升溫,『環保』是唯一的答案,從自己開始,透過身行感動別人,因為有你我的行動,邀請更多人來響應環保。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2016/09/28 - 2016/10/07, 2016 Confucius Culture Week
- Article Details
【EVENT】2016 Confucius Culture Week
【DATE & TIME】 2016/09/28 – 2016/10/07
【LOCATION】 Nanning Confucius Temple, Guanxi Province, China
【ADDRESS】Qinghuan Road, Nanning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Read more2016,9/28-10/7, 2016年中國東盟(南寧)孔子文化周
- Article Details
【活動名稱】2016年中國東盟(南寧)孔子文化周
【活動時間】2016/9/28(三)-10/7 (五)
【活動地點】中國廣西南寧孔廟
【活動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環路
Tuesday, 27 September 2016
海外商會領導班 綠能科技新交流
- Article Details
由僑務委員會主辦、全國工業總會協辦,2016年第2期海『海外商會領導班』, 9月21日,來到台北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交流,見證台灣綠能科技。
『海外商會領導班』,結合世界臺商總會逐年分期辦理,邀請全球各地臺商組織幹部回國參訓,提升幹部領導統御實力,鼓勵積極參與僑社服務工作,強化對臺灣的瞭解與認同,並促進各國商會幹部橫向互動聯誼,藉以培養優質臺商領導人才,推動臺商組織永續傳承發展。為輔導海外僑台商組織走向專業管理,有全世界各地的會長、副會長、監事長等商會幹部返台,向國內產官學界專家學習國際經貿發展、兩岸政經趨勢、危機管理及團隊經營等專業知識,並與國內各產業知名企業交流管理經驗,進行為期五天的研習。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綜合企劃處 李中慧 副處長表示:「這次帶領2016年海外商會領導班,安排來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主要是因為綠色能源是很重要的趨勢,大愛感恩科技在環保科技方面聞名全球,我們希望藉由這個領導班的平台,將臺灣的優良品牌、知名度打出去到全世界。僑商是我國很重要的虛擬國界前哨站,藉此讓海外的僑胞跟臺灣企業,多多交流、合作,共同打造臺灣之光。」
海外商會領導班學員長/加拿大溫哥華臺灣商會會長 高銘發表示:「這次是我第一次參訪大愛感恩科技,以前我自己也是慈濟會員,每個月定期繳功德款,做慈善工作,來到這邊之後才發現,慈濟所做的不止如此、非常偉大,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科技以企業模式經營,每一項產品都是由廢棄的寶特瓶回收提煉再製程;希望團員可以在這個地方多多學習、多多交流,也希望台灣慈濟能夠繼續發揮環保的力量,來讓我們地球變得更乾淨、更環保。」
南非開普敦台灣商會 副會長 李浩芳,南非慈濟志工,多次參與慈濟賑災發放,剛參加2016年慈濟全球人醫年會,再參加此次海外商會領導班:「這次有這個機會來到大愛感恩科技,曾經參與過慈濟發放活動,有大米、毛毯等生活物資,在這裡可以看見熟悉的毛毯!我今天到了這裡看到更多的產品讓我常非常的驚訝,深刻感受到 證嚴上人的智慧,將回收的資源發揮到淋漓盡致,讓廢棄物擁有這麼多的功用出來!真的是非常榮幸今天來到大愛感恩科技,讓我了解的更多。」
「因受感動而感動,所以更要行動參與,身體力行落實環保。」環保是生活中實踐與落實的事情,更是可以穿在身上、戴在頭上傳法、寓教於樂的工具。透過此次臺灣企業交流,各國僑商們,除了更了解國內企業,同時也得到心靈成長,回到各國僑居地後,更可以再分享出去,將愛與感動影響更多的人,如此推己及人,一起來共植福田,共同來實踐綠能環保愛護地球。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相關報導
2016年第二期海外商會領導班暨菁英班—News Express 僑務新聞快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iRIASF0Hm4
台商返國研習 提升專業知能
http://www.ey.gov.tw/UnitRSS_Content.aspx?n=8092BD84714005C0&s=8433BBAE0DAE9117
海外商會領導班 綠能科技新交流
- Article Details
由僑務委員會主辦、全國工業總會協辦,2016年第2期海『海外商會領導班』, 9月21日,來到台北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交流,見證台灣綠能科技。
『海外商會領導班』,結合世界臺商總會逐年分期辦理,邀請全球各地臺商組織幹部回國參訓,提升幹部領導統御實力,鼓勵積極參與僑社服務工作,強化對臺灣的瞭解與認同,並促進各國商會幹部橫向互動聯誼,藉以培養優質臺商領導人才,推動臺商組織永續傳承發展。為輔導海外僑台商組織走向專業管理,有全世界各地的會長、副會長、監事長等商會幹部返台,向國內產官學界專家學習國際經貿發展、兩岸政經趨勢、危機管理及團隊經營等專業知識,並與國內各產業知名企業交流管理經驗,進行為期五天的研習。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綜合企劃處 李中慧 副處長表示:「這次帶領2016年海外商會領導班,安排來大愛感恩科技參訪,主要是因為綠色能源是很重要的趨勢,大愛感恩科技在環保科技方面聞名全球,我們希望藉由這個領導班的平台,將臺灣的優良品牌、知名度打出去到全世界。僑商是我國很重要的虛擬國界前哨站,藉此讓海外的僑胞跟臺灣企業,多多交流、合作,共同打造臺灣之光。」
海外商會領導班學員長/加拿大溫哥華臺灣商會會長 高銘發表示:「這次是我第一次參訪大愛感恩科技,以前我自己也是慈濟會員,每個月定期繳功德款,做慈善工作,來到這邊之後才發現,慈濟所做的不止如此、非常偉大,大愛感恩科技將環保科技以企業模式經營,每一項產品都是由廢棄的寶特瓶回收提煉再製程;希望團員可以在這個地方多多學習、多多交流,也希望台灣慈濟能夠繼續發揮環保的力量,來讓我們地球變得更乾淨、更環保。」
南非開普敦台灣商會 副會長 李浩芳,南非慈濟志工,多次參與慈濟賑災發放,剛參加2016年慈濟全球人醫年會,再參加此次海外商會領導班:「這次有這個機會來到大愛感恩科技,曾經參與過慈濟發放活動,有大米、毛毯等生活物資,在這裡可以看見熟悉的毛毯!我今天到了這裡看到更多的產品讓我常非常的驚訝,深刻感受到 證嚴上人的智慧,將回收的資源發揮到淋漓盡致,讓廢棄物擁有這麼多的功用出來!真的是非常榮幸今天來到大愛感恩科技,讓我了解的更多。」
「因受感動而感動,所以更要行動參與,身體力行落實環保。」環保是生活中實踐與落實的事情,更是可以穿在身上、戴在頭上傳法、寓教於樂的工具。透過此次臺灣企業交流,各國僑商們,除了更了解國內企業,同時也得到心靈成長,回到各國僑居地後,更可以再分享出去,將愛與感動影響更多的人,如此推己及人,一起來共植福田,共同來實踐綠能環保愛護地球。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相關報導
2016年第二期海外商會領導班暨菁英班—News Express 僑務新聞快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iRIASF0Hm4
台商返國研習 提升專業知能
http://www.ey.gov.tw/UnitRSS_Content.aspx?n=8092BD84714005C0&s=8433BBAE0DAE9117
Monday, 26 September 2016
地球、親子共課題 環保、教育相關聯
- Article Details
親子間應如何相處?如何如師長般教育、如朋友般親近?如何做到亦師亦友般的相處?相信一直是做父母與子女學習的課題,今日(9/24)內湖區親子成長班,利用假日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聆聽分享。
大愛感恩科技全職志工李鼎銘師兄特地準備了分享簡報,回憶著自己的父親、慈濟人稱李爺爺的李宗吉先生參與慈濟四大八法,種種作為。將自身,在父親身上學到的、看到的,深刻而銘心的身教,這些是親子間無可取代的相處,父親雖已不在世、但後輩的緬懷景仰,仍深深的傳達出以善、以孝傳家的人品典範。
內湖親子成長班 周永瑞師兄:「鼎銘師兄一開始並不是就直接切入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而是以親子,與父親,以孝、以德傳家,讓我很感動,到後來才切入大愛感恩科技,鼓勵我們能夠請購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菩薩大招生,今天我也知道其實重點是價值,讓我們有機會能將這價值在跟周邊朋友分享。」同時惠雯師姊也預約邀請鼎銘師兄下學期到親子班分享。
感受到大愛感恩科技的典範精神,知道也看得到的人品典範,內湖親子成長班 紀梅雀師姊感恩說道:「原來我們大愛感恩科技是環保菩薩的付出,愛心的動作,帶起了整個環保志業,讓世界也看到台灣環保做到這樣的精緻,衣服到日常所需的用品,都讓我們感到環保資源的神奇,而我們自己本身,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資源回收,因為環境是大家的,環保要力行落實。」
如分享中李鼎銘師兄銘記著父親(李爺爺)的叮嚀:「親子成長不能等」,陪伴和關懷,其實也才是親子間不可或缺的良藥,然而,透過環保教育,大愛感恩科技的心品,在家庭上更可以親子教育,「為什麼資源能做成衣服」,了解環保,了解慈濟,對外更能人間菩薩大招生,一起來愛護地球。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地球、親子共課題 環保、教育相關聯
- Article Details
親子間應如何相處?如何如師長般教育、如朋友般親近?如何做到亦師亦友般的相處?相信一直是做父母與子女學習的課題,今日(9/24)內湖區親子成長班,利用假日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聆聽分享。
大愛感恩科技全職志工李鼎銘師兄特地準備了分享簡報,回憶著自己的父親、慈濟人稱李爺爺的李宗吉先生參與慈濟四大八法,種種作為。將自身,在父親身上學到的、看到的,深刻而銘心的身教,這些是親子間無可取代的相處,父親雖已不在世、但後輩的緬懷景仰,仍深深的傳達出以善、以孝傳家的人品典範。
內湖親子成長班 周永瑞師兄:「鼎銘師兄一開始並不是就直接切入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而是以親子,與父親,以孝、以德傳家,讓我很感動,到後來才切入大愛感恩科技,鼓勵我們能夠請購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菩薩大招生,今天我也知道其實重點是價值,讓我們有機會能將這價值在跟周邊朋友分享。」同時惠雯師姊也預約邀請鼎銘師兄下學期到親子班分享。
感受到大愛感恩科技的典範精神,知道也看得到的人品典範,內湖親子成長班 紀梅雀師姊感恩說道:「原來我們大愛感恩科技是環保菩薩的付出,愛心的動作,帶起了整個環保志業,讓世界也看到台灣環保做到這樣的精緻,衣服到日常所需的用品,都讓我們感到環保資源的神奇,而我們自己本身,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資源回收,因為環境是大家的,環保要力行落實。」
如分享中李鼎銘師兄銘記著父親(李爺爺)的叮嚀:「親子成長不能等」,陪伴和關懷,其實也才是親子間不可或缺的良藥,然而,透過環保教育,大愛感恩科技的心品,在家庭上更可以親子教育,「為什麼資源能做成衣服」,了解環保,了解慈濟,對外更能人間菩薩大招生,一起來愛護地球。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萬人淨灘 用愛環抱海洋
- Article Details
海洋生態發生了什麼事?福智佛教基金會於9月24日「用愛環抱海洋 萬人淨灘總動員」,聯合9個共同協辦團體,總計25,449人參與,環抱全臺16個縣市,響應清淨27座沙灘,總計16公里海岸線。這次全臺大規模的淨灘活動,共清理出41公噸的海洋垃圾,根據ICC的淨灘分類,以塑膠瓶蓋、寶特瓶,吸管、塑膠提袋為最主要的海洋垃圾,顯示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便利行為,嚴重影響海洋生態。本次也與慈濟基金會、各縣市環保單位及義達創新公司合作,回收高達11公噸的資源垃圾。全臺25,000民眾透過這項體驗,紛紛宣示「守護海洋 從不拿塑膠袋開始」,並加入響應後續「我不塑30」活動,挑戰連續三十天不使用一次性的塑膠袋,希望為潔淨海洋獻上一份誠摯的祝福與心意。
福智佛教基金會長期以關懷生命的心,推動保護地球環境、愛護生命的教育與使命。2016年起,有感於各式各樣的塑膠廢棄物,不僅危害海洋生態,破壞海洋生物棲息環境,更造成許多鯨魚、海龜、鳥類等賴海洋維生的生命,誤食海洋塑膠垃圾,無辜痛苦的死亡。這些塑膠垃圾絕大部份都是我們每天用過即丟的物品,雖然能在短短的時間提供我們生活種種便利,但留在大自然環境裡卻要數百年才能消失,已經成為海洋生命的連環殺手。福智佛教基金會發起「用愛環抱海洋 萬人淨灘總動員」,期勉保護海洋成為每個人責無旁貸的義務。這項活動同時有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南華大學、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福智文教基金會、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及里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慈濟基金會、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也加入協辦。
此次全臺大規模淨灘,使用全球通用的國際淨灘行動(ICC)分類,透過民眾逐筆的回報及紀錄,統計出本次27個淨灘點的垃圾種類與數量;共計有23項海廢垃圾項目,總計清除廢棄物41,386公斤,其中可回收的有11,704公斤。依數據統計分析,撿拾到的廢棄物中,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類占總數量65%,而塑膠材質占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類數量的79%,塑膠瓶蓋、寶特瓶、吸管、塑膠提袋、免洗餐具為最主要的品項,顯示人類丟棄的垃圾中,塑膠用品的比例極高。各地海廢都有危險的醫療用品類的針頭;甚至鞋類、衣服、舒美墊、安全帽、電線及破碎的兒童玩具等,都讓大眾感到驚訝,警覺塑膠廢棄物的嚴重性與複雜性。這場全臺淨灘總動員,實為民眾在自然中的環境教育體驗課程。
福智團體執行長賴錫源表示,20多年前,福智團體創辦人日常老和尚就說過,雖然環境破壞的速度非常快,但假如我們所做的努力,可以稍稍減緩變壞的速度,都是功德無量。20多年來,福智團體秉持著老和尚的勉勵,在文化教育、有機環保、以及生產者、消費者及銷售者間,以教育為核心,秉持著「堅持作對的事」的態度,不斷的為全人類的健康和樂而努力。
福智團體執行長賴錫源進一步說明,今年,福智團體更關注到海洋垃圾的議題;塑膠提供了人類生活種種便利,但是,每年平均80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已經重創了海洋生態,並成為海洋生命的連環殺手;因此,福智團體認為解決塑膠垃圾問題,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責無旁貸的義務。雖然全球淨灘的行動,無法減少海洋的塑膠垃圾,那麼,我們為何還要淨灘?福智希望藉由今天每一個人親身撿拾海洋垃圾的過程中,體會海洋環境污染與我們錯誤或不當使用塑膠的關係,希望產生關愛生命、關心海洋的認知,進而與我們共同實踐「愛護海洋 從不拿塑膠袋開始」的行動。希望我們不只是光復大地、更要光復海洋、全面光復我們的生活環境!
當天,包含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宜蘭縣、花蓮縣、台中市、嘉義縣、雲林縣、高雄市、金門縣等縣市政府長官紛紛抵達淨灘地點,向參與大眾呼籲重視海洋生態,從生活做起。海巡署海岸巡防總局長許績陵表示,此次發動了超過400位人員,協助全臺淨灘海岸的安全戒護工作,希望共同為維護海洋資源及保育海洋生態努力。慈濟基金會及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林正雄博士表示,此次淨灘大眾所穿著的環保T恤,是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使用寶特瓶再生環保纖維,製成具透氣及易散熱的材質,希望藉科技將塑膠廢料轉化具環保意義的貢獻。活動中,也一併感謝財團法人天來文化藝術基金會、宸鴻光電、旺旺友聯產物保險公司以及財團法人吳文達體育基金會等民間單位的熱心贊助。各區也有相關單位鼎力支援回收再利用的工作。慈濟基金會在全臺13處海岸,協助資源回收及環保再利用的作業。義達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也收集無法分類回收的塑膠碎片,協助轉化成高級柴油或汽油再利用。
許多民眾在淨灘過程中感受到,平常時遠遠望及海洋都覺得很美麗,但在淨灘後看海洋垃圾遍佈海灘,心中生起不忍,省思自身生活行為的不當,紛紛宣誓未來從自身改變起,也呼朋引伴利用現場淨塑打卡板打卡,為愛護海洋生態許下承諾。主辦單位同時邀集大眾呼喊淨塑行動宣言,為「守護海洋 從不拿塑膠袋開始」許下誠摯的諾言。
兩岸聯合報 陳建文 報導
萬人淨灘 用愛環抱海洋
- Article Details
海洋生態發生了什麼事?福智佛教基金會於9月24日「用愛環抱海洋 萬人淨灘總動員」,聯合9個共同協辦團體,總計25,449人參與,環抱全臺16個縣市,響應清淨27座沙灘,總計16公里海岸線。這次全臺大規模的淨灘活動,共清理出41公噸的海洋垃圾,根據ICC的淨灘分類,以塑膠瓶蓋、寶特瓶,吸管、塑膠提袋為最主要的海洋垃圾,顯示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便利行為,嚴重影響海洋生態。本次也與慈濟基金會、各縣市環保單位及義達創新公司合作,回收高達11公噸的資源垃圾。全臺25,000民眾透過這項體驗,紛紛宣示「守護海洋 從不拿塑膠袋開始」,並加入響應後續「我不塑30」活動,挑戰連續三十天不使用一次性的塑膠袋,希望為潔淨海洋獻上一份誠摯的祝福與心意。
福智佛教基金會長期以關懷生命的心,推動保護地球環境、愛護生命的教育與使命。2016年起,有感於各式各樣的塑膠廢棄物,不僅危害海洋生態,破壞海洋生物棲息環境,更造成許多鯨魚、海龜、鳥類等賴海洋維生的生命,誤食海洋塑膠垃圾,無辜痛苦的死亡。這些塑膠垃圾絕大部份都是我們每天用過即丟的物品,雖然能在短短的時間提供我們生活種種便利,但留在大自然環境裡卻要數百年才能消失,已經成為海洋生命的連環殺手。福智佛教基金會發起「用愛環抱海洋 萬人淨灘總動員」,期勉保護海洋成為每個人責無旁貸的義務。這項活動同時有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南華大學、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福智文教基金會、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及里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慈濟基金會、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也加入協辦。
此次全臺大規模淨灘,使用全球通用的國際淨灘行動(ICC)分類,透過民眾逐筆的回報及紀錄,統計出本次27個淨灘點的垃圾種類與數量;共計有23項海廢垃圾項目,總計清除廢棄物41,386公斤,其中可回收的有11,704公斤。依數據統計分析,撿拾到的廢棄物中,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類占總數量65%,而塑膠材質占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類數量的79%,塑膠瓶蓋、寶特瓶、吸管、塑膠提袋、免洗餐具為最主要的品項,顯示人類丟棄的垃圾中,塑膠用品的比例極高。各地海廢都有危險的醫療用品類的針頭;甚至鞋類、衣服、舒美墊、安全帽、電線及破碎的兒童玩具等,都讓大眾感到驚訝,警覺塑膠廢棄物的嚴重性與複雜性。這場全臺淨灘總動員,實為民眾在自然中的環境教育體驗課程。
福智團體執行長賴錫源表示,20多年前,福智團體創辦人日常老和尚就說過,雖然環境破壞的速度非常快,但假如我們所做的努力,可以稍稍減緩變壞的速度,都是功德無量。20多年來,福智團體秉持著老和尚的勉勵,在文化教育、有機環保、以及生產者、消費者及銷售者間,以教育為核心,秉持著「堅持作對的事」的態度,不斷的為全人類的健康和樂而努力。
福智團體執行長賴錫源進一步說明,今年,福智團體更關注到海洋垃圾的議題;塑膠提供了人類生活種種便利,但是,每年平均80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已經重創了海洋生態,並成為海洋生命的連環殺手;因此,福智團體認為解決塑膠垃圾問題,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責無旁貸的義務。雖然全球淨灘的行動,無法減少海洋的塑膠垃圾,那麼,我們為何還要淨灘?福智希望藉由今天每一個人親身撿拾海洋垃圾的過程中,體會海洋環境污染與我們錯誤或不當使用塑膠的關係,希望產生關愛生命、關心海洋的認知,進而與我們共同實踐「愛護海洋 從不拿塑膠袋開始」的行動。希望我們不只是光復大地、更要光復海洋、全面光復我們的生活環境!
當天,包含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宜蘭縣、花蓮縣、台中市、嘉義縣、雲林縣、高雄市、金門縣等縣市政府長官紛紛抵達淨灘地點,向參與大眾呼籲重視海洋生態,從生活做起。海巡署海岸巡防總局長許績陵表示,此次發動了超過400位人員,協助全臺淨灘海岸的安全戒護工作,希望共同為維護海洋資源及保育海洋生態努力。慈濟基金會及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林正雄博士表示,此次淨灘大眾所穿著的環保T恤,是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使用寶特瓶再生環保纖維,製成具透氣及易散熱的材質,希望藉科技將塑膠廢料轉化具環保意義的貢獻。活動中,也一併感謝財團法人天來文化藝術基金會、宸鴻光電、旺旺友聯產物保險公司以及財團法人吳文達體育基金會等民間單位的熱心贊助。各區也有相關單位鼎力支援回收再利用的工作。慈濟基金會在全臺13處海岸,協助資源回收及環保再利用的作業。義達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也收集無法分類回收的塑膠碎片,協助轉化成高級柴油或汽油再利用。
許多民眾在淨灘過程中感受到,平常時遠遠望及海洋都覺得很美麗,但在淨灘後看海洋垃圾遍佈海灘,心中生起不忍,省思自身生活行為的不當,紛紛宣誓未來從自身改變起,也呼朋引伴利用現場淨塑打卡板打卡,為愛護海洋生態許下承諾。主辦單位同時邀集大眾呼喊淨塑行動宣言,為「守護海洋 從不拿塑膠袋開始」許下誠摯的諾言。
兩岸聯合報 陳建文 報導
Sunday, 25 September 2016
2016,09/25 花蓮社區見習志工分享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9月25日(日)13:30-14:50
【地點】花蓮靜思堂220教室


Saturday, 24 September 2016
颶風襲萬人撤離 送來毛毯暖民心
- Article Details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因為颶風侵襲釀災、數萬人撤離,還出現氣候難民。慈濟達拉斯分會準備了三百箱賑災毛毯(共計三千件),請貨櫃車載往災區,慈濟準備到當地發放、膚慰災民。
除了雙手、沒有器械,達拉斯慈濟志工,還是有辦法傳送三百箱賑災毛毯。
慈濟志工 那英梅,:「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所以我們今天集合了25位,將近25位志工一起來,我們把三千條毛毯,就是三百箱毛毯運到貨櫃車上,然後開到路易斯安那州,去幫他們帶一些溫暖給他們。」
非假日勤務,許多男性特地利用午休,幫忙出力。
志工 饒瑞彬,:「中午吃飯空檔跑過來。」
慈青 莊孟杰,:「我覺得很歡喜,能幫助別人的感覺很棒。」
志工 郭家華,:「(會不會很累)還好、還好。」
忙碌之餘,還接待了一位,去年龍捲風受災戶,帶著竹筒來回饋。
民眾 凱蘿.巴爾恩斯,:「我很喜愛你們的毛毯,我女兒每天都跟我爭著用,我還特別把竹筒放在床頭,提醒我每天都要存下愛心,而我相信很少人會用這種方式,來幫助別人我覺得這個點子很棒,我好喜歡。」
貨櫃車司機 凱利.李,:「我來自路易斯安那州,我衷心感恩你們為我們做的,我知道受災居民會很感激你們的。」
立刻啟程,司機按鳴喇叭,向志工表達最敬意。
真善美志工 吳怡萱 美國報導
颶風襲萬人撤離 送來毛毯暖民心
- Article Details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因為颶風侵襲釀災、數萬人撤離,還出現氣候難民。慈濟達拉斯分會準備了三百箱賑災毛毯(共計三千件),請貨櫃車載往災區,慈濟準備到當地發放、膚慰災民。
除了雙手、沒有器械,達拉斯慈濟志工,還是有辦法傳送三百箱賑災毛毯。
慈濟志工 那英梅,:「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所以我們今天集合了25位,將近25位志工一起來,我們把三千條毛毯,就是三百箱毛毯運到貨櫃車上,然後開到路易斯安那州,去幫他們帶一些溫暖給他們。」
非假日勤務,許多男性特地利用午休,幫忙出力。
志工 饒瑞彬,:「中午吃飯空檔跑過來。」
慈青 莊孟杰,:「我覺得很歡喜,能幫助別人的感覺很棒。」
志工 郭家華,:「(會不會很累)還好、還好。」
忙碌之餘,還接待了一位,去年龍捲風受災戶,帶著竹筒來回饋。
民眾 凱蘿.巴爾恩斯,:「我很喜愛你們的毛毯,我女兒每天都跟我爭著用,我還特別把竹筒放在床頭,提醒我每天都要存下愛心,而我相信很少人會用這種方式,來幫助別人我覺得這個點子很棒,我好喜歡。」
貨櫃車司機 凱利.李,:「我來自路易斯安那州,我衷心感恩你們為我們做的,我知道受災居民會很感激你們的。」
立刻啟程,司機按鳴喇叭,向志工表達最敬意。
真善美志工 吳怡萱 美國報導
2016,09/24 內湖區親子成長班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9月24日(六)14:00-16: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Friday, 23 September 2016
培訓學環保 提升有限的人生
- Article Details
2016年8月雲嘉南慈誠委員培訓,21日在臺南靜思堂大講堂舉行,培訓志工、隊輔及工作人員共五百一十人參加。課程以「環保」為主題,從清淨在源頭簡樸過生活、大愛感恩科技的物命再續,以及如何節能減碳護地球。
◎清淨在源頭 守護大地之母
講師陳哲霖工程師退休後,為了做環保、說環保,放棄環遊世界的夢想。浸潤在分類回收的天地,也將八十高齡的母親帶在身邊做環保,重新找到生命的價值。精彩真誠的分享,提醒大家多留意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用度;尤其塑膠類製品,環保5R口訣「不用、少用、重複使用、修繕、回收」記在心上掛在嘴邊,還可以省下荷包,更能改變地球暖化的速度。
「在那懵懂的季節……看看天上彎著那半邊月,像那母親的側影一樣美,推動搖籃的那雙手,也推動了整個世界。」末了,陳哲霖以獨特的嗓音,帶大家一起清唱〈母親的手〉感恩母親,也希望培訓志工從課程體會大地之母的重要,進而共知共識共行。
即使已經第二次聽陳師兄的分享,臺南市新化區學員王福台仍然興奮不已,振筆疾書深怕有遺漏,「每個聽到的人都能落實在生活中,減緩暖化就有希望。」二年前應邀參加歲末祝福,觀賞環保志工的影片,驚訝於慈濟環保站分類的細緻。雖然軍人退休已近十年,過著自給自足的有機農耕生活;這才驚覺大環境中垃圾潛藏的危機,自己應該也可以為地球這個大地之母盡一點心力。二年來,王福台也成了新化環保站的常住志工,再次聆聽陳師兄解說,有收穫滿滿的喜悅,也讓他存下往後可以為參訪的會眾做解說的資糧。
◎無常才是正常 培訓增慧命
雖然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慈濟走過半世紀,但年近耳順、古稀之年才與慈濟結緣的大有人在。臺南市柳營區張劉玉美以七十二高齡參加培訓,堪稱培訓中的長者,她要把握有限的人生,投資慧命的成長。
她謙稱書讀不多、寫不了幾個字,但是二個孝順的女兒,都應允媽媽「您出去認真聽,回來說一遍,『寫』讓我們來。」指著握筆不穩的筆記本頁面,玉美說:「回去,我再邊想、邊說一次給女兒聽,她們就會再幫我補上,這是我們母女三個人共同的功課啦!」笑瞇了雙眼,說著她獨特的上課筆記。
家住柳營偏遠山區的玉美,每逢培訓這一天,總得摸黑出門,先駕車二十幾分到新營共修處會合,再與大家共乘到臺南分會。想起十年前擦身而過的因緣,她說:「這次,我要好好把握!人生,有太多的無常,能有幾個十年可以蹉跎。」說著說著,眼眶紅了,她哽咽了……
二十一歲時與擔任教員的先生結縭,胼手胝足撫育二對兒女,在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年代,看似最幸福美滿的家庭。然而,1994年大兒子正當青春的二十五歲,因為腎臟問題引發多重病發而往生;相隔七年,小兒子因為弱視演變成視盲,也在二十五歲那年離開人世。相繼白髮送黑髮的悲與慟,讓玉美幾度將自己封鎖。
經出家人的指點,「前世因緣,今世還,孩子前世都是出家人,早早出離家庭是要度化你。」從此玉美開始茹素勤跑佛堂,參香拜佛求平安。先生退休後,兩人出雙入對遊山玩水幾年。怎奈,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二年前先生一發現肺癌,才治療四個月就撒手人寰。
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挽不住的至親至愛,玉美的心疺了。幸得女兒懇請慈濟志工王牡丹日夜陪伴,帶著她參加讀書會、聯誼會、拜經、做福田,直到年初0206臺南震災期間做香積,突然領悟到「人沒有永久的平安順遂,『福份』是要做來囤才有。」女兒各有家庭、事業要忙,踏入慈濟參加培訓,感恩找到精神的歸依,玉美發願做一個「不讓女兒擔心、添麻煩的獨居老人。」
◎大愛感恩科技 延續物命
「大愛感恩科技到底是為何成立?」李鼎銘師兄:「非有錢所能做成,環保菩薩才是我們背後的力量。」二十六年來,環保志工們用簡單的工作做出不簡單,用滴水穿石的執著,提升分類品質,創造資源回收的價值。
產品皆附有獨一無二的DNA,幾支保特瓶製成一件衣服,反應出每一份付出的喜悅,綠色設計、綠色科技……展現環保人文之美,每一雙綠化的手,都是一份改變世界的慈悲力量,寫下許多的綠色傳奇。
在地下二樓大愛廣場的展示點,志工一件件解說:「白布鞋的鞋底特別厚,是考量慈濟人救災現場的泥濘與安全。『太陽能帽』除了夜間騎單車照明,簡院長在尼泊爾賑災時他拿來幫忙手術照明用,喉嚨痛時照射病患協助看診。」還有太陽能背包、壓力襪、護膝……但所有的產品在壞掉時,都可以再回收,就像壞掉的毛毯,可再製成深色毛毯,都是以節省能源開發為考量的慈悲科技。
臺南市新化區的孫愛卿感嘆,二十八年前就認識慈濟,卻一直站在門外徘徊,如今身體病痛纏身。經過師姊的勸說,才發現「現在不做,待何時?」已從每天晨起禮佛中改善身體的柔軟度,她希望自己也能像慈悲科技一樣,一步一步漸進式的發揮良能。
整個課程以「環保」為基底,提醒著每個人「頭頂有天、目中有人、口中有德、心中有愛、腳下有地。」要敬天愛地,節省資源,與地球共養生息。從一個開水龍頭的小小動作,購物時「想要」與「需要」的取捨,餐桌上一餐素的減碳成績,以及「不用、少用、回收、修繕再利用」,期待人人聽入心,了解後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陳令凰,溫寶琴,徐如藝 臺南報導
Read more培訓學環保 提升有限的人生
- Article Details
2016年8月雲嘉南慈誠委員培訓,21日在臺南靜思堂大講堂舉行,培訓志工、隊輔及工作人員共五百一十人參加。課程以「環保」為主題,從清淨在源頭簡樸過生活、大愛感恩科技的物命再續,以及如何節能減碳護地球。
◎清淨在源頭 守護大地之母
講師陳哲霖工程師退休後,為了做環保、說環保,放棄環遊世界的夢想。浸潤在分類回收的天地,也將八十高齡的母親帶在身邊做環保,重新找到生命的價值。精彩真誠的分享,提醒大家多留意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用度;尤其塑膠類製品,環保5R口訣「不用、少用、重複使用、修繕、回收」記在心上掛在嘴邊,還可以省下荷包,更能改變地球暖化的速度。
「在那懵懂的季節……看看天上彎著那半邊月,像那母親的側影一樣美,推動搖籃的那雙手,也推動了整個世界。」末了,陳哲霖以獨特的嗓音,帶大家一起清唱〈母親的手〉感恩母親,也希望培訓志工從課程體會大地之母的重要,進而共知共識共行。
即使已經第二次聽陳師兄的分享,臺南市新化區學員王福台仍然興奮不已,振筆疾書深怕有遺漏,「每個聽到的人都能落實在生活中,減緩暖化就有希望。」二年前應邀參加歲末祝福,觀賞環保志工的影片,驚訝於慈濟環保站分類的細緻。雖然軍人退休已近十年,過著自給自足的有機農耕生活;這才驚覺大環境中垃圾潛藏的危機,自己應該也可以為地球這個大地之母盡一點心力。二年來,王福台也成了新化環保站的常住志工,再次聆聽陳師兄解說,有收穫滿滿的喜悅,也讓他存下往後可以為參訪的會眾做解說的資糧。
◎無常才是正常 培訓增慧命
雖然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慈濟走過半世紀,但年近耳順、古稀之年才與慈濟結緣的大有人在。臺南市柳營區張劉玉美以七十二高齡參加培訓,堪稱培訓中的長者,她要把握有限的人生,投資慧命的成長。
她謙稱書讀不多、寫不了幾個字,但是二個孝順的女兒,都應允媽媽「您出去認真聽,回來說一遍,『寫』讓我們來。」指著握筆不穩的筆記本頁面,玉美說:「回去,我再邊想、邊說一次給女兒聽,她們就會再幫我補上,這是我們母女三個人共同的功課啦!」笑瞇了雙眼,說著她獨特的上課筆記。
家住柳營偏遠山區的玉美,每逢培訓這一天,總得摸黑出門,先駕車二十幾分到新營共修處會合,再與大家共乘到臺南分會。想起十年前擦身而過的因緣,她說:「這次,我要好好把握!人生,有太多的無常,能有幾個十年可以蹉跎。」說著說著,眼眶紅了,她哽咽了……
二十一歲時與擔任教員的先生結縭,胼手胝足撫育二對兒女,在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年代,看似最幸福美滿的家庭。然而,1994年大兒子正當青春的二十五歲,因為腎臟問題引發多重病發而往生;相隔七年,小兒子因為弱視演變成視盲,也在二十五歲那年離開人世。相繼白髮送黑髮的悲與慟,讓玉美幾度將自己封鎖。
經出家人的指點,「前世因緣,今世還,孩子前世都是出家人,早早出離家庭是要度化你。」從此玉美開始茹素勤跑佛堂,參香拜佛求平安。先生退休後,兩人出雙入對遊山玩水幾年。怎奈,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二年前先生一發現肺癌,才治療四個月就撒手人寰。
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挽不住的至親至愛,玉美的心疺了。幸得女兒懇請慈濟志工王牡丹日夜陪伴,帶著她參加讀書會、聯誼會、拜經、做福田,直到年初0206臺南震災期間做香積,突然領悟到「人沒有永久的平安順遂,『福份』是要做來囤才有。」女兒各有家庭、事業要忙,踏入慈濟參加培訓,感恩找到精神的歸依,玉美發願做一個「不讓女兒擔心、添麻煩的獨居老人。」
◎大愛感恩科技 延續物命
「大愛感恩科技到底是為何成立?」李鼎銘師兄:「非有錢所能做成,環保菩薩才是我們背後的力量。」二十六年來,環保志工們用簡單的工作做出不簡單,用滴水穿石的執著,提升分類品質,創造資源回收的價值。
產品皆附有獨一無二的DNA,幾支保特瓶製成一件衣服,反應出每一份付出的喜悅,綠色設計、綠色科技……展現環保人文之美,每一雙綠化的手,都是一份改變世界的慈悲力量,寫下許多的綠色傳奇。
在地下二樓大愛廣場的展示點,志工一件件解說:「白布鞋的鞋底特別厚,是考量慈濟人救災現場的泥濘與安全。『太陽能帽』除了夜間騎單車照明,簡院長在尼泊爾賑災時他拿來幫忙手術照明用,喉嚨痛時照射病患協助看診。」還有太陽能背包、壓力襪、護膝……但所有的產品在壞掉時,都可以再回收,就像壞掉的毛毯,可再製成深色毛毯,都是以節省能源開發為考量的慈悲科技。
臺南市新化區的孫愛卿感嘆,二十八年前就認識慈濟,卻一直站在門外徘徊,如今身體病痛纏身。經過師姊的勸說,才發現「現在不做,待何時?」已從每天晨起禮佛中改善身體的柔軟度,她希望自己也能像慈悲科技一樣,一步一步漸進式的發揮良能。
整個課程以「環保」為基底,提醒著每個人「頭頂有天、目中有人、口中有德、心中有愛、腳下有地。」要敬天愛地,節省資源,與地球共養生息。從一個開水龍頭的小小動作,購物時「想要」與「需要」的取捨,餐桌上一餐素的減碳成績,以及「不用、少用、回收、修繕再利用」,期待人人聽入心,了解後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陳令凰,溫寶琴,徐如藝 臺南報導
Read morePressure Garments Shorten Burn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Processes (part 2)
- Article Details
To better treat burn survivor with hypertrophic scars, DA.AI research department trained over 100 Tzu Chi Foundation volunte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essure Garments Rehabilitation Project.” According to the Annals of Burns and Fire Disasters in December 2013, some authors noted the benefits of pressure garment with 5-15 mm Hg of pressure, while others claimed that pressure higher than 15 mm Hg is more effective. According to further research, a unified 20 to 30 mmHg pressure is recommended; this is above normal capillary pressure but less than that would compress peripheral blood circulation. With research data in hand and tools to measure pressure in between 5 ~ 25 mmHg, DA.AI worked with Tzu Chi volunteers to execute this project.
DA.AI conducted experiment on burn patients in 4 control/test groups, applying with a low 10-18 mmHg and a high 20-30 mmHg pressure on arms and legs. All volunteers were first trained to measure limb circumference, scar color, thickness, and other clinical appearances, then to obtain and calibrate pressure measurement in between scar and garment interface to see if fits consistently and perfectly on each individual. Spectrocolorimeter were used to measure scar redness, together with photo taking, to document scar color throughout recovery process. The main goal of this project i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how pressure garments control burn patient’s hypertrophic scar recovery, and all data recorded not only helps patients participated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but also benefits future ones as well.
Throughout careful and vigorous tests, DA.AI developed nine generations of functional fabric to Sunshine Rehabilitation Centers to be made into pressure garments. The final version not only provides a cool and ventilating feeling, but is also durable and flexible in maintaining consistent and perfect pressure value throughout different limb section. Hope DA.AI’s companionship and newly developed pressure fabric with heart can accompany these burn patients to overcome their long and difficult rehabilitation process.
DA.AI Technology, Jasmine Li, Taipei
Read moreThursday, 22 September 2016
真實影像顯 希望愛無窮
- Article Details
中秋連續假後9月19日,大愛感恩科技暨德式馬企業聯合週會人文講座,邀請到了大愛電視台節目二部經理 王俊富師兄分享,「從秘密檔案到媒體清流」。
「從秘密檔案到媒體清流《搖頭丸。療癒心藥》」王俊富師兄述說自己從事媒體工作以來心境轉化的歷程,娓娓道來媒體清流對社會大眾的重要影響力。進入大愛電視台工作以前,俊富師兄是一位商業電視台的媒體工作者,在一般商業電視台當任記者工作,都比較有機會接觸名利、親近核心高層,享有『高人一等』的社會見識與禮遇。在看過許多新聞內幕真相,俊富師兄不清楚生命的答案,心中總是有浮現出『為什麼?』難到這是自己所要追求的答案!?站在人生的交叉口,不知該往何處去。
比別人更瞭解:為了衝高收視率,腥、羶、色、風水、八卦報導的濫用,對社會大眾人心負面的影響,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在 2002年時,毅然放棄商業電視台高薪的待遇,來到大愛電視台服務,一來就已經15年之久。
「一聽到『大愛』這兩個字!直覺就好像是要來犧牲奉獻來付出,不像以前一樣,那麼刺激好玩。」其實不然,來到大愛台之後,俊富師兄一樣是在『追求』,從追求名利,變成建立媒體清流、淨化人心,樹立人品典範,追求祥和社會、利益大眾,建立文史留芳,意義大不同。一部部優質節目,透過媒體力量播放,影響廣大人心向善、培養正信正念,這讓俊富師兄更深刻感動與體悟 證嚴上人當初成立人文志業中心的期望與使命之重要性,俊富師兄在這裡找出生命的價值與使命,正確的道路。
「我們人一生中,其實有很多時間在工作上面,所以我自己,是在工作上面找到了一些體悟、跟努力的價值,也就是所謂『志』-志向、志業。在各行各業中可以在自己工作上面,能找到自己願意奮動或努力的核心價值,這是會支持我們每個人走下去最好的動力。」俊富師兄分享:「我覺得任何一家企業的核心理念是最重要的!大愛感恩科技所追求的不是一時、或短暫、流行的潮流,在追求的是一種永續概念與價值觀,所以大愛感恩科技所製作的產品是可以傳世給後代,是地球永續的概念。對於一家企業來講,這樣的核心價值非常難得可貴的。」俊富師兄非常認同大愛感恩科技引領普世價值、建立傳揚後世的核心理念。
志業與職業,在大愛感恩科技,人人必須抱持積極度、責任心、及使命感,影響更多人,在生活中發揮每人的良能,共同守護這一分的志願力,共同為天下眾生服務。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報導
Read more真實影像顯 希望愛無窮
- Article Details
中秋連續假後9月19日,大愛感恩科技暨德式馬企業聯合週會人文講座,邀請到了大愛電視台節目二部經理 王俊富師兄分享,「從秘密檔案到媒體清流」。
「從秘密檔案到媒體清流《搖頭丸。療癒心藥》」王俊富師兄述說自己從事媒體工作以來心境轉化的歷程,娓娓道來媒體清流對社會大眾的重要影響力。進入大愛電視台工作以前,俊富師兄是一位商業電視台的媒體工作者,在一般商業電視台當任記者工作,都比較有機會接觸名利、親近核心高層,享有『高人一等』的社會見識與禮遇。在看過許多新聞內幕真相,俊富師兄不清楚生命的答案,心中總是有浮現出『為什麼?』難到這是自己所要追求的答案!?站在人生的交叉口,不知該往何處去。
比別人更瞭解:為了衝高收視率,腥、羶、色、風水、八卦報導的濫用,對社會大眾人心負面的影響,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在 2002年時,毅然放棄商業電視台高薪的待遇,來到大愛電視台服務,一來就已經15年之久。
「一聽到『大愛』這兩個字!直覺就好像是要來犧牲奉獻來付出,不像以前一樣,那麼刺激好玩。」其實不然,來到大愛台之後,俊富師兄一樣是在『追求』,從追求名利,變成建立媒體清流、淨化人心,樹立人品典範,追求祥和社會、利益大眾,建立文史留芳,意義大不同。一部部優質節目,透過媒體力量播放,影響廣大人心向善、培養正信正念,這讓俊富師兄更深刻感動與體悟 證嚴上人當初成立人文志業中心的期望與使命之重要性,俊富師兄在這裡找出生命的價值與使命,正確的道路。
「我們人一生中,其實有很多時間在工作上面,所以我自己,是在工作上面找到了一些體悟、跟努力的價值,也就是所謂『志』-志向、志業。在各行各業中可以在自己工作上面,能找到自己願意奮動或努力的核心價值,這是會支持我們每個人走下去最好的動力。」俊富師兄分享:「我覺得任何一家企業的核心理念是最重要的!大愛感恩科技所追求的不是一時、或短暫、流行的潮流,在追求的是一種永續概念與價值觀,所以大愛感恩科技所製作的產品是可以傳世給後代,是地球永續的概念。對於一家企業來講,這樣的核心價值非常難得可貴的。」俊富師兄非常認同大愛感恩科技引領普世價值、建立傳揚後世的核心理念。
志業與職業,在大愛感恩科技,人人必須抱持積極度、責任心、及使命感,影響更多人,在生活中發揮每人的良能,共同守護這一分的志願力,共同為天下眾生服務。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報導
Read moreWednesday, 21 September 2016
人醫心無國界 大愛感恩傳世界
- Article Details
二○一六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於九月十四日至十七日在花蓮靜思堂舉行,今年適逢慈濟五十周年、花蓮慈院三十周年、慈濟人醫會二十周年,在此殊勝因緣下,有來自全球十九個國家地區的六百七十八位學員參加。雖然營隊期間遇到莫蘭蒂跟馬勒卡颱風來攪局,提前返回台北,海外慈濟家人把握分秒不空過的精神,在美國總會慈濟志工朱濟覺師兄的陪伴下,9月19日下午兩位宏都拉斯人醫會小兒科醫生DR.JOSE SAMRA與DR.VICTOR MUNOS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進行參訪。
談起這兩位宏都拉斯醫生參與人醫會的因緣,慈濟志工朱濟覺分享到:「之前來過大愛感恩科技,覺得有必要帶這兩位從宏都拉斯來的醫生(來參訪),其實他們會來也是很突然,因為他們不是一開始就報名參加人醫年會,而是因為暑假的時候,他有10位學生在花蓮慈院實習,這10位學生回到宏都拉斯以後把他們的在台灣的一些點點滴滴分享給這兩位醫生,這兩位醫生是他們的教授,他們兩位聽了很感動,決定也要來 (參與人醫年會)。希望讓他們盡可能感受我們台灣的環保大愛及環保理念是如何落實在生活當中。」
大愛感恩科技同仁楊竣翔介紹大愛感恩科技核心價值,從賑災中慈悲科技的應用,不論是一頂帽子、一個背包,還是一件白褲、一雙白鞋…,透過運用科技,將垃圾變身為資源,擁有了嶄新的外貌與不凡的身價。在醫療方面幫助八仙塵爆的傷患,慈濟基金會、大愛感恩科技與陽光基金會及經編廠合作,用心投入不斷研發,做出最好的壓力布,希望幫助到更多的燒燙傷患者,走出人生低潮。近年來大愛感恩科技積極研發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工業循環的設計概念,使用物理法製作成二次回收 Recycle to Recycle (R2R) 酯粒與環保紗,成功將此概念製作成防護立體口罩防護立體口罩、眼鏡、毛毯、圍巾,真正實踐低能耗、低汙染,大愛感恩科技從「減廢」到「零廢」,期使地球資源經由再生、達到永續生生不息。
「今日造訪大愛感恩科技,看到這麼多寶特瓶與瓶蓋製成的環保產品感到印象深刻,了解大愛感恩科技的的環保製程,如何轉化成這些美麗的衣物、襪子、襯衫、帽子、背包等。學到了貴公司如何保護環境,也讓我們意會,身為地球公民,我們也應該付出並保護環境,另外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看到台灣有這麼多環保菩薩用愛付出,而能給與被丟棄的物資新生命,不只是給一般人日常生活使用,更成為幫助世界與環境的產品。」正如宏都拉斯人醫會小兒科醫生DR . JOSE SAMRA分享的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價值是軟體、而非硬體,透過環保菩薩愛心接力與科技的結晶,大愛感恩科技的工廠即是改造”內心”的工廠,但願改造人人愛護地球從心開始。
大愛感恩科技藉著有形的環保產品,更重要的是傳遞產品背後的價值與感動,從環保菩薩單純的一念心呵護大地、整合愛心企業/實業家,到每一位請購大德貢獻愛心。始終秉持著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之精神,大愛感恩這股善的循環,讓每一個人共同在平台上,付出己力回饋社會、匯聚善念,傳遞愛與善讓大愛無國界,大愛感恩傳世界!
大愛感恩科技 張絮評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人醫心無國界 大愛感恩傳世界
- Article Details
二○一六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於九月十四日至十七日在花蓮靜思堂舉行,今年適逢慈濟五十周年、花蓮慈院三十周年、慈濟人醫會二十周年,在此殊勝因緣下,有來自全球十九個國家地區的六百七十八位學員參加。雖然營隊期間遇到莫蘭蒂跟馬勒卡颱風來攪局,提前返回台北,海外慈濟家人把握分秒不空過的精神,在美國總會慈濟志工朱濟覺師兄的陪伴下,9月19日下午兩位宏都拉斯人醫會小兒科醫生DR.JOSE SAMRA與DR.VICTOR MUNOS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進行參訪。
談起這兩位宏都拉斯醫生參與人醫會的因緣,慈濟志工朱濟覺分享到:「之前來過大愛感恩科技,覺得有必要帶這兩位從宏都拉斯來的醫生(來參訪),其實他們會來也是很突然,因為他們不是一開始就報名參加人醫年會,而是因為暑假的時候,他有10位學生在花蓮慈院實習,這10位學生回到宏都拉斯以後把他們的在台灣的一些點點滴滴分享給這兩位醫生,這兩位醫生是他們的教授,他們兩位聽了很感動,決定也要來 (參與人醫年會)。希望讓他們盡可能感受我們台灣的環保大愛及環保理念是如何落實在生活當中。」
大愛感恩科技同仁楊竣翔介紹大愛感恩科技核心價值,從賑災中慈悲科技的應用,不論是一頂帽子、一個背包,還是一件白褲、一雙白鞋…,透過運用科技,將垃圾變身為資源,擁有了嶄新的外貌與不凡的身價。在醫療方面幫助八仙塵爆的傷患,慈濟基金會、大愛感恩科技與陽光基金會及經編廠合作,用心投入不斷研發,做出最好的壓力布,希望幫助到更多的燒燙傷患者,走出人生低潮。近年來大愛感恩科技積極研發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工業循環的設計概念,使用物理法製作成二次回收 Recycle to Recycle (R2R) 酯粒與環保紗,成功將此概念製作成防護立體口罩防護立體口罩、眼鏡、毛毯、圍巾,真正實踐低能耗、低汙染,大愛感恩科技從「減廢」到「零廢」,期使地球資源經由再生、達到永續生生不息。
「今日造訪大愛感恩科技,看到這麼多寶特瓶與瓶蓋製成的環保產品感到印象深刻,了解大愛感恩科技的的環保製程,如何轉化成這些美麗的衣物、襪子、襯衫、帽子、背包等。學到了貴公司如何保護環境,也讓我們意會,身為地球公民,我們也應該付出並保護環境,另外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看到台灣有這麼多環保菩薩用愛付出,而能給與被丟棄的物資新生命,不只是給一般人日常生活使用,更成為幫助世界與環境的產品。」正如宏都拉斯人醫會小兒科醫生DR . JOSE SAMRA分享的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價值是軟體、而非硬體,透過環保菩薩愛心接力與科技的結晶,大愛感恩科技的工廠即是改造”內心”的工廠,但願改造人人愛護地球從心開始。
大愛感恩科技藉著有形的環保產品,更重要的是傳遞產品背後的價值與感動,從環保菩薩單純的一念心呵護大地、整合愛心企業/實業家,到每一位請購大德貢獻愛心。始終秉持著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之精神,大愛感恩這股善的循環,讓每一個人共同在平台上,付出己力回饋社會、匯聚善念,傳遞愛與善讓大愛無國界,大愛感恩傳世界!
大愛感恩科技 張絮評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2016,09/21 工業總會來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9月21日(三)09:00-11: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Pressure Garments Shorten Burn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Processes #1
- Article Details
DA.AI always focuses more on product’s 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 over productivities. For example, knowing that burn patients wear pressure garments 23 hours a day and 7 days a week throughout rehabilitation process which may last from half year to two years, we work together with Tzu Chi Foundation, Sunshine Rehabilitation Centers, and alliance partner GWO JYH knitting Company on developing newly designed pressure garments to help burn survivors from the 2015 Formosa Water Park powder explosion accident.
Hypertrophic burn scars have always been the challenge for most burn patients which may eventually lead to appearance problem, physical difficulty, and mental frustration even after wound has healed. Thus, to help these survivors, DA.AI took on the job to develop new pressure garments that can significantly help with hypertrophic scarring elimination.
Spiritual comfort is also important for burn patients. While working with our alliance partners to develop a breathable and soft fabric, we also added iron-based gray color for a younger and more fashionable look. When young patients wear these gray pressure suits, they feel less awkward compare to the origin nude color pressure garments. DA.AI staffs, Tzu Chi volunteers, and Sunshine Rehabilitation Center staffs all worked together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o provide not only best physical help, but also reconstruct of their heart.
DA.AI Technology, Jasmine Li, Taipei
Tuesday, 20 September 2016
萬人大淨灘 廣邀總動員
- Article Details
如果有半天的時間親近海洋,您會選擇游泳、浮潛、衝浪?還是彎腰淨灘呢?為喚起市民對於海岸環境重視,新北市環保局特別響應「國際淨灘日」於9月24日,辦理萬人淨灘活動,環抱台澎及連江等16個縣市、27處海灘、逾22000人報名參加。並於9月19日語福智佛教基金會、共同舉辦記者會,現場由環保局長劉和然、福智佛教基金會執行長胡克勤、國立海科館吳俊仁館長、南華大學林聰明校長、海巡署沈大偉副局長、家樂福公關部何默真經理、淡江大學孫守丕組長、慈濟基金會志工陳金海、陳淑敏、大愛感恩科技虞珊明,共同號召民眾「守護海洋,從不拿塑膠袋開始。」
記者會開始前首先由志工們演出一齣淨灘行動劇:海洋醫院裡擠滿生病的海洋生物們 - 滿腹塑膠袋的抹香鯨、吸管塞在鼻孔的海龜、誤食塑膠廢品的信天翁,病因全都是因為牠們賴以生存的大海環境被破壞、受到人類不當丟棄塑膠品的行為所危害的。環保局長劉和然首先致詞表示,上述行動劇是我們共同痛,除了痛心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清理海洋垃圾固然重要,如何加強教育,預防垃圾進入海洋更是關鍵。
新北市每年淨灘活動總類計場次高達1000場以上,其中春秋兩季則會擴大辦理,就是希望民眾體會一個塑膠袋、一根吸管可能只是提供幾分鐘方便,卻會破壞海洋生態,我們應把身活的重心從「方便性」轉變到「環保性」,養成「愛護環境,從生活做起」的習慣。福智佛教基金會胡克勤執行長也致詞表示珍愛環境的重要,呼籲擁護海洋生態,是地球村每個人都責無旁貸的義務。環保局除持續宣導民眾源頭減量,鼓勵自備環保購物袋、環保杯及碗筷,同時也從商店端著手減少塑膠袋的提供,已陸續與賣場店家合作推出「環保兩用袋、環保萬用袋及商品萬用袋」,並創新推出「reBAG袋袋相傳」政策,截至8月底,已成功減少235萬5,249個塑膠袋使用。
9月24日秋季萬人聯合淨灘活動,邀請到福智佛教基金會、美國在臺協會、淡江大學、花王公司、億光電子、扶輪社、海巡署、海洋科技博物館、南華大學、人間福報、慈濟基金會、大愛感恩科技等民間企業、學校、環保志工等,共同在新北市轄內沿海9區辦理,人數最多的主場位於新北市貢寮區「鹽寮海濱公園」,以實際行動清理沙灘,讓北海岸的沙灘「淨」起來,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共襄盛舉,撿拾的垃圾可以直接交給現場的清潔人員。
當天上午可至:(1)貢寮區「鹽寮海濱公園海灘」,(2)金山區「沙珠灣海灘」,(3)萬里區「下寮海灘」及「萬里海岸海灘」,(4)淡水區「六塊厝海灘」及「沙崙海岸海灘」,(5)林口區「西濱海灘18.1KM」,(6)三芝區「大片頭海灘」,(7)瑞芳區「蝙蝠洞公園海灘」,及(8)八里區「挖子尾海灘」。
當日的淨灘活動,各地民眾將身著由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研發,使用寶特瓶再生環保纖維製作的環保短袖T恤,上面印上一雙手與代表海洋的可愛鯨魚,成為守護海洋的承諾。誠如大愛感恩虞珊明在記者會致詞表示:「 證嚴上人說『來不及、來不及!』我們來不及讓這些塑膠製品不發明、但是趁還來得及,我們人類必需將自己造成的塑膠汙染清除、從源頭減量。同時如今藉這科技的力量可以更積極,將塑膠廢料再製成精緻的用品。」讓我們一起守護海岸線、一起守護海洋生物的生命線。
大愛感恩科技 新北市報導
萬人大淨灘 廣邀總動員
- Article Details
如果有半天的時間親近海洋,您會選擇游泳、浮潛、衝浪?還是彎腰淨灘呢?為喚起市民對於海岸環境重視,新北市環保局特別響應「國際淨灘日」於9月24日,辦理萬人淨灘活動,環抱台澎及連江等16個縣市、27處海灘、逾22000人報名參加。並於9月19日語福智佛教基金會、共同舉辦記者會,現場由環保局長劉和然、福智佛教基金會執行長胡克勤、國立海科館吳俊仁館長、南華大學林聰明校長、海巡署沈大偉副局長、家樂福公關部何默真經理、淡江大學孫守丕組長、慈濟基金會志工陳金海、陳淑敏、大愛感恩科技虞珊明,共同號召民眾「守護海洋,從不拿塑膠袋開始。」
記者會開始前首先由志工們演出一齣淨灘行動劇:海洋醫院裡擠滿生病的海洋生物們 - 滿腹塑膠袋的抹香鯨、吸管塞在鼻孔的海龜、誤食塑膠廢品的信天翁,病因全都是因為牠們賴以生存的大海環境被破壞、受到人類不當丟棄塑膠品的行為所危害的。環保局長劉和然首先致詞表示,上述行動劇是我們共同痛,除了痛心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清理海洋垃圾固然重要,如何加強教育,預防垃圾進入海洋更是關鍵。
新北市每年淨灘活動總類計場次高達1000場以上,其中春秋兩季則會擴大辦理,就是希望民眾體會一個塑膠袋、一根吸管可能只是提供幾分鐘方便,卻會破壞海洋生態,我們應把身活的重心從「方便性」轉變到「環保性」,養成「愛護環境,從生活做起」的習慣。福智佛教基金會胡克勤執行長也致詞表示珍愛環境的重要,呼籲擁護海洋生態,是地球村每個人都責無旁貸的義務。環保局除持續宣導民眾源頭減量,鼓勵自備環保購物袋、環保杯及碗筷,同時也從商店端著手減少塑膠袋的提供,已陸續與賣場店家合作推出「環保兩用袋、環保萬用袋及商品萬用袋」,並創新推出「reBAG袋袋相傳」政策,截至8月底,已成功減少235萬5,249個塑膠袋使用。
9月24日秋季萬人聯合淨灘活動,邀請到福智佛教基金會、美國在臺協會、淡江大學、花王公司、億光電子、扶輪社、海巡署、海洋科技博物館、南華大學、人間福報、慈濟基金會、大愛感恩科技等民間企業、學校、環保志工等,共同在新北市轄內沿海9區辦理,人數最多的主場位於新北市貢寮區「鹽寮海濱公園」,以實際行動清理沙灘,讓北海岸的沙灘「淨」起來,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共襄盛舉,撿拾的垃圾可以直接交給現場的清潔人員。
當天上午可至:(1)貢寮區「鹽寮海濱公園海灘」,(2)金山區「沙珠灣海灘」,(3)萬里區「下寮海灘」及「萬里海岸海灘」,(4)淡水區「六塊厝海灘」及「沙崙海岸海灘」,(5)林口區「西濱海灘18.1KM」,(6)三芝區「大片頭海灘」,(7)瑞芳區「蝙蝠洞公園海灘」,及(8)八里區「挖子尾海灘」。
當日的淨灘活動,各地民眾將身著由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研發,使用寶特瓶再生環保纖維製作的環保短袖T恤,上面印上一雙手與代表海洋的可愛鯨魚,成為守護海洋的承諾。誠如大愛感恩虞珊明在記者會致詞表示:「 證嚴上人說『來不及、來不及!』我們來不及讓這些塑膠製品不發明、但是趁還來得及,我們人類必需將自己造成的塑膠汙染清除、從源頭減量。同時如今藉這科技的力量可以更積極,將塑膠廢料再製成精緻的用品。」讓我們一起守護海岸線、一起守護海洋生物的生命線。
大愛感恩科技 新北市報導
Monday, 19 September 2016
大愛壓力布研發 心路歷程感恩情
- Article Details
八仙塵爆已經屆滿一周年,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團隊持續協助燒燙傷友,開發新型壓力布,同時著手建立壓力衣壓力值檢測方法。大愛網路電台「環保愛地兒」單元,邀請到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的黃毓瑾分享「研發人員的心路歷程」。
大愛感恩科技與陽光基金會、國智經編共同開發第九代壓力布,相較於以往壓力布,新型精進版壓力布更透氣、清涼、輕薄,顏色以鐵灰為主,與以往的皮膚色的違和感,讓這一群年輕傷友穿著壓力衣時,不會在意別人異樣的眼光。同時,慈濟基金會與陽光基金會攜手合作,提供傷友們最好的幫助。
在研發過程中,發現到國內並沒有專業的壓力衣檢測制度。所以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團隊尋找各種檢測儀器,與業界製造壓力衣公司協商、討論『如何檢測壓力衣的壓力數值』。因為無法感受壓力衣穿著的感受,還請陽光基金會協助幫同仁打版製作壓力衣,自己親自體驗燒燙傷患者穿著壓力衣的感受;有時發生過壓力衣穿著太緊,造成血液不循環,藉此真正體驗到傷友穿著壓力衣的不適,藉著一次次的研發、親自試穿,目前已經開發出第九代的壓力衣布料,搭配陽光基金會的專業打版技術,替傷燙傷患者做出最好的協助。
今年初申請到政府的專案計畫,從六月開始,每個禮拜固定協助傷燙傷友測量壓力數值;因為大愛感恩人力有限,真的很感恩近百位的慈濟志工協助,自願投入量測計畫,在陽光基金會配合協助下,共舉辦四次的教育訓練,志工一直不斷練習、提升檢測的手法,定期在陽光基金會的三處復健中心進行壓力衣的量測。
「非常感恩有這樣的機會參與這樣的專案!」黃毓瑾分享,從以前在研發的經驗中,以往所研發的產品都是提供消費者需求,所以只要針對消費者提出的需求進行改良。但這次的專案計畫,因為服務對象特別不一樣,除了發揮技術專業外,還要去了解傷友的感受,甚至要自己親身來試穿體驗,明白傷友的困難。經過與傷友頻繁緊密接觸,漸漸的培養默契,傷友正向的回饋,都是我們向前的動力。
在工作上,投入自己的專業,大愛感恩科技盡力、用心投入研發,又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感同身受傷燙傷患者穿著壓力衣的不舒適,大家都能見證到大愛感恩科技團隊的用心,很感恩大愛感恩科技能有這個機會,參與研發出最好的壓力布,希望幫助到更多的燒燙傷患者,也希望在他們人生低潮的階段,陪伴他們走出傷痛。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大愛壓力布研發 心路歷程感恩情
- Article Details
八仙塵爆已經屆滿一周年,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團隊持續協助燒燙傷友,開發新型壓力布,同時著手建立壓力衣壓力值檢測方法。大愛網路電台「環保愛地兒」單元,邀請到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的黃毓瑾分享「研發人員的心路歷程」。
大愛感恩科技與陽光基金會、國智經編共同開發第九代壓力布,相較於以往壓力布,新型精進版壓力布更透氣、清涼、輕薄,顏色以鐵灰為主,與以往的皮膚色的違和感,讓這一群年輕傷友穿著壓力衣時,不會在意別人異樣的眼光。同時,慈濟基金會與陽光基金會攜手合作,提供傷友們最好的幫助。
在研發過程中,發現到國內並沒有專業的壓力衣檢測制度。所以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團隊尋找各種檢測儀器,與業界製造壓力衣公司協商、討論『如何檢測壓力衣的壓力數值』。因為無法感受壓力衣穿著的感受,還請陽光基金會協助幫同仁打版製作壓力衣,自己親自體驗燒燙傷患者穿著壓力衣的感受;有時發生過壓力衣穿著太緊,造成血液不循環,藉此真正體驗到傷友穿著壓力衣的不適,藉著一次次的研發、親自試穿,目前已經開發出第九代的壓力衣布料,搭配陽光基金會的專業打版技術,替傷燙傷患者做出最好的協助。
今年初申請到政府的專案計畫,從六月開始,每個禮拜固定協助傷燙傷友測量壓力數值;因為大愛感恩人力有限,真的很感恩近百位的慈濟志工協助,自願投入量測計畫,在陽光基金會配合協助下,共舉辦四次的教育訓練,志工一直不斷練習、提升檢測的手法,定期在陽光基金會的三處復健中心進行壓力衣的量測。
「非常感恩有這樣的機會參與這樣的專案!」黃毓瑾分享,從以前在研發的經驗中,以往所研發的產品都是提供消費者需求,所以只要針對消費者提出的需求進行改良。但這次的專案計畫,因為服務對象特別不一樣,除了發揮技術專業外,還要去了解傷友的感受,甚至要自己親身來試穿體驗,明白傷友的困難。經過與傷友頻繁緊密接觸,漸漸的培養默契,傷友正向的回饋,都是我們向前的動力。
在工作上,投入自己的專業,大愛感恩科技盡力、用心投入研發,又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感同身受傷燙傷患者穿著壓力衣的不舒適,大家都能見證到大愛感恩科技團隊的用心,很感恩大愛感恩科技能有這個機會,參與研發出最好的壓力布,希望幫助到更多的燒燙傷患者,也希望在他們人生低潮的階段,陪伴他們走出傷痛。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2016,09/19 美國宏都拉斯人醫會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9月19日(一)14:30-16: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2016,09/19 【人文週會】從秘密檔案到媒體清流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9月19日(一) 08:30~10: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Eco 3D Mask, Enhanced Humanitarianism through Advance Technology
- Article Details
With accelerated glob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modernization, air quality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human health. Air pollutants, such as droplets, dust, pollen, PM2.5 (particle size less than or equal to 2.5 btm, referred to as PM2.5) and other particles are causing serious damage to respiratory systems. DA.AI Eco 3D Magic Mask is designed to protect user’s health in the modern society for this exact reason.
The mask comes with a functional sandwich pocket for users to insert carbon filter that blocks and filters off invisible hazardous pollutants when necessary. Adjustable ear hook also allows all users to wear comfortably. Surface fabric is water repellent with non PFOS coating material, which is friendly to the users as well as to the environment. Inner fabric is designed with advanced Silver Ions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technology that gives fabric great anti-bacteria and deodorant ability, full-time anti-bacterial protection with excellent durability.
Silver Ions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technology releases silver ions that provides a strong anti-bacterial and anti-odor against threats in the air, such as Staphylococcus aureus, E. coli, Salmonella and other harmful bacteria, etc., up to as high as 99.9%. Besides great health, the mask also dredges sweat and moisture from skin fairly quickly due to special shaped fiber, leaves only excellent dry and cool feeling to user. “Technology always comes from humanity;” with all the multifunctional benefits, we wishes to enhance the humanitarianism behind all of DA.AI eco-garments and accessories
DA.AI Technology, Jasmine Li, Taipei
Sunday, 18 September 2016
空氣汙染應防範 環保神奇抗菌口罩
- Article Details
隨著全球工業及都市發展、車輛密度增加,空氣品質受到明顯的衝擊,空氣中充滿著懸浮微粒及臭氧的污染,像是PM2.5可直接入肺顆粒物,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卻有重要的影響,嚴重汙染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嚴重影響我們人體健康。
一般平面型口罩都是依靠耳朵來固定口罩的帶子,由於臉型的弧度並非平面,再者耳朵無法承受過大張力,因此口罩有一定程度的不密合。大愛環保神奇抗菌口罩,立體剪裁設計,可保持透氣空間、包覆密合度佳;柔軟可塑性鼻樑夾、可調整耳掛設計,應個人需求舒適配戴;機能口袋,可依需求置入活性碳濾片,阻隔與過濾飛沫、粉塵、花粉、霧霾等肉眼看不到微塵。
神奇抗菌口罩並採用將奈米粒子加到衣料上面之奈米技術製作。例如使用『銀離子抗菌抑臭織物(Silver Ions Antimicrobial Textiles)』,將含銀的聚合物(polymer)與織物纖維結合,由於可持續釋放銀離子,因此擁有強大的抗菌和抑臭功能,抗菌效果可達高達99.9%以上,可對抗金黃色葡萄菌、肺炎桿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等多種害菌,可保護使用者及織物免於有害細菌的侵入,且有效抑制細菌孳生、產升異味,延長織物的使用壽命。安全、耐久、耐洗的環保神奇抗菌口罩,即使經長時間使用或多次洗濯,仍能維持良好的抗菌效果,是防範空氣污染最佳選擇之一。根據專家表示,銀的抗菌原理主要是銀原子在潮濕環境中會釋出帶正電荷的銀離子,當正電荷銀離子(Ag+)接觸到帶負電荷的細菌細胞後,會因為銀離子與細菌細胞內的蛋白質上的硫醇基(-SH)的特異性結合作用力,有效地刺穿細胞壁與細胞膜外表,進一步使細菌細胞因蛋白質變性,而無法呼吸、代謝和繁殖,直至死亡,達到滅菌的效果。值得注意的部分是:當細菌被銀離子殺死後,銀離子又會從死去的細菌上游離出來,再持續對活細菌做重覆的動作,直至所有細菌被消滅。由此可知,銀離子的功效是屬於長效抗菌,效果持久。
此外,表面布料採用『環保無氟防撥水』,不沾油、不沾污、不沾水,不但應用奈米技術,而且無氟防撥水對地球完全無害。裡布吸汗速乾功能,將汗水引導至布料外層,使其快速風乾蒸發,使皮膚保持乾爽、舒適。神奇抗菌口罩不僅環保、節能減碳,更能達到防範空氣汙染,保護自己健康,同時保護家人健康。
在中國媒體人柴靜所拍攝《穹頂之下》紀錄片中,揭示中國嚴重的霧霾污染,受到外界持續關注,同時道出我們生長在這個地球同呼吸共命運之事實,如何解決、面對空氣污染問題?證嚴上人云:「面對這些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已經『來不及』讓他們不發生。」但還『來得及的是改變』,改變自己、改變生活、改變心態、改變習慣,從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改變起,例如在『衣著』的方面,因為原生化學合成纖維材料衣物需要使用石化原料,耗能又會產生PM2.5污染,故應購買再生環保服飾,減少地球資源開發,更能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
大愛感恩科技希望建立一個愛心平台,匯聚每個人的愛心與力量,從環保菩薩守護大地一念心,到愛心企業/實業家發揮自我良能、所有請購及護持大愛感恩科技的大德,每一個人都在這平台上發揮善的效應,藉著有形的環保產品,傳遞環保人文及理念,透過綠色消費方式,選購綠色環保產品,取代一般生活用品,打造綠色心生活,共同成為環保堆動、實踐者。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空氣汙染應防範 環保神奇抗菌口罩
- Article Details
隨著全球工業及都市發展、車輛密度增加,空氣品質受到明顯的衝擊,空氣中充滿著懸浮微粒及臭氧的污染,像是PM2.5可直接入肺顆粒物,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卻有重要的影響,嚴重汙染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嚴重影響我們人體健康。
一般平面型口罩都是依靠耳朵來固定口罩的帶子,由於臉型的弧度並非平面,再者耳朵無法承受過大張力,因此口罩有一定程度的不密合。大愛環保神奇抗菌口罩,立體剪裁設計,可保持透氣空間、包覆密合度佳;柔軟可塑性鼻樑夾、可調整耳掛設計,應個人需求舒適配戴;機能口袋,可依需求置入活性碳濾片,阻隔與過濾飛沫、粉塵、花粉、霧霾等肉眼看不到微塵。
神奇抗菌口罩並採用將奈米粒子加到衣料上面之奈米技術製作。例如使用『銀離子抗菌抑臭織物(Silver Ions Antimicrobial Textiles)』,將含銀的聚合物(polymer)與織物纖維結合,由於可持續釋放銀離子,因此擁有強大的抗菌和抑臭功能,抗菌效果可達高達99.9%以上,可對抗金黃色葡萄菌、肺炎桿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等多種害菌,可保護使用者及織物免於有害細菌的侵入,且有效抑制細菌孳生、產升異味,延長織物的使用壽命。安全、耐久、耐洗的環保神奇抗菌口罩,即使經長時間使用或多次洗濯,仍能維持良好的抗菌效果,是防範空氣污染最佳選擇之一。根據專家表示,銀的抗菌原理主要是銀原子在潮濕環境中會釋出帶正電荷的銀離子,當正電荷銀離子(Ag+)接觸到帶負電荷的細菌細胞後,會因為銀離子與細菌細胞內的蛋白質上的硫醇基(-SH)的特異性結合作用力,有效地刺穿細胞壁與細胞膜外表,進一步使細菌細胞因蛋白質變性,而無法呼吸、代謝和繁殖,直至死亡,達到滅菌的效果。值得注意的部分是:當細菌被銀離子殺死後,銀離子又會從死去的細菌上游離出來,再持續對活細菌做重覆的動作,直至所有細菌被消滅。由此可知,銀離子的功效是屬於長效抗菌,效果持久。
此外,表面布料採用『環保無氟防撥水』,不沾油、不沾污、不沾水,不但應用奈米技術,而且無氟防撥水對地球完全無害。裡布吸汗速乾功能,將汗水引導至布料外層,使其快速風乾蒸發,使皮膚保持乾爽、舒適。神奇抗菌口罩不僅環保、節能減碳,更能達到防範空氣汙染,保護自己健康,同時保護家人健康。
在中國媒體人柴靜所拍攝《穹頂之下》紀錄片中,揭示中國嚴重的霧霾污染,受到外界持續關注,同時道出我們生長在這個地球同呼吸共命運之事實,如何解決、面對空氣污染問題?證嚴上人云:「面對這些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已經『來不及』讓他們不發生。」但還『來得及的是改變』,改變自己、改變生活、改變心態、改變習慣,從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改變起,例如在『衣著』的方面,因為原生化學合成纖維材料衣物需要使用石化原料,耗能又會產生PM2.5污染,故應購買再生環保服飾,減少地球資源開發,更能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
大愛感恩科技希望建立一個愛心平台,匯聚每個人的愛心與力量,從環保菩薩守護大地一念心,到愛心企業/實業家發揮自我良能、所有請購及護持大愛感恩科技的大德,每一個人都在這平台上發揮善的效應,藉著有形的環保產品,傳遞環保人文及理念,透過綠色消費方式,選購綠色環保產品,取代一般生活用品,打造綠色心生活,共同成為環保堆動、實踐者。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開工前新體驗 環保教育落實日常
- Article Details
台北慈濟醫院新人營,第一天下午課程,主要是環保認識與體驗。希望學員們能夠從親身參與資源回收過程後,進一步將環保概念帶入日常生活中,成為拯救地球的一員。
塑膠分類種類多又複雜,環保志工用簡單的方式講解,接著讓學員們實際動手做。儘管天氣悶熱,環保站又散溢出些許味道,然而從做中學環保,印象最為深刻。
台北慈濟醫院護理師 林旻柔:「(可以洗的話)就盡量洗乾淨,因為其實味道不是很好聞,然後在家裡做一些簡單的分類,然後讓這些做資源回收的人,不要那麼辛苦。」
分工合作踩踏寶特瓶,或是將寶特瓶蓋環剪開,一一分顏色,每個步驟都是要讓資源能被徹底的回收,也讓第一次體驗的學員,有反思自我的機會。
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 邱筱宸:「常常在喝飲料,可是不會想那麼多,不會想說原來一個垃圾,會造成地球那麼大的負擔,而且就是現在在做,就有更深刻的體會。」
不只是將垃圾分類,透過科技遊戲互動,邀請大家一起重視海洋生態,加入減塑運動,只要改變自己小小的一個行為,就能讓環境更美好。
陳千蕙 莊國雄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多功能超人 環保站靠他重生
- Article Details
為環保站打造節能空調,讓志工在做環保時,有舒適的環境。這是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蒲種再也環保站」的志工楊富盛,他的專長是水電,透過網路影片教學,他自製了一款無需耗電,卻能帶來冷卻效果的冷氣機。現在環保站的大小事,都樂於承擔,能夠付出楊富盛感到很歡喜。
穿洞的鋅板牆,不是為了讓陽光照射進來,這是環保志工楊富盛,為蒲種再也環保站,打造的天然空調。
志工 楊富盛:「怎麼樣做,就用寶特瓶來做。」
鋅板的另一面插滿寶特瓶,當室外熱空氣通過狹窄的瓶口,室內的溫度就會降低。這是近期新聞媒體熱傳的環保科技,楊富盛用來解決環保站悶熱的問題。
志工 楊富盛:「只是要他們來到,那些環保菩薩誰都好,來到這裡覺得舒服,高興特別一點。」
製作天然空調,過程看起來很熟練。雖然楊富盛是一名水電工,但在其他志工眼中,卻成了無所不能的「超人」。
慈濟志工 胡若仙:「兩年前這個環保站幾乎要關閉,忽然間富盛師兄來,他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先圍那個鐵花,好像門、洗手間他也是做。」
志工 楊富盛:「(以前)工人會給我罵到我會動手,打的不打都好,就立刻出糧(發工資)給他們,(說)滾開不要看到你,有一天就早放工,一看到那個靜思語,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當時心裡面真的,很平靜的時候想想下(想一想),真的為什麼要發那麼大脾氣。」
現在的楊富盛已是柔情鐵漢。愛下廚的他,讓蒲種再也環保站一直保有「家」的味道。
丘婉靜 林志勇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2016,09/18 花蓮見習志工課分享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9月18日(日) 10:15-11:15
【地點】花蓮靜思堂220講堂 Read more
Saturday, 17 September 2016
大愛實習心生活 互助感恩勤學習
- Article Details
學生寒暑假期時間選擇到企業實習,若能用心體現學用合一、努力將學校與職場接軌,運用實際工作環境,培養應具之溝通技巧、工作倫理及團隊精神,甚至磨練領導能力。讓教學理論與職場實務得以相互驗證相互配合,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目的。在開暑假開學前,9月1日,大愛感恩2016暑期實習生成果發表會,共有分別來自中國文化大學紡織工程系、台北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工程系、慈濟科技大學資訊與科學管理系等學校之三位同學,發表這兩個月在大愛感恩科技品保部、研發部、經營規劃室實習心得與成果。
文化大學紡織系余柏賢分享:「這兩個月來的實習,讓我對大愛感恩科技有更深入的了解,核心價值不外乎『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及完全回饋』。不管在哪個部門都是在傳達這三個核心價值,從最源頭的老菩薩回收寶特瓶、到最後的環保再製成品銷售,這中間有許許多多的人盡心盡力、默默付出,透過此次的實習課程,除了自己在紡織專業的學習印證,也期許自己可以對環保更多的付出,也認為可以跟朋友們推廣環保的產品,畢竟最近夏天的溫度每一年都在破新高!可想而知地球真的不行了,不只在口頭上的宣導,也要起而行!由衷的感謝大愛感恩科技帶給我的觸動和為世人的貢獻。」
北科大量子科學與工程系駱奕廷:「在實習期間,主要在實驗室進行剪裁布料之練習、各類型實驗之操作(勾紗、起球、蕊吸……等),並了解公司訂定各實驗之SOP、注意事項並紀錄實驗結果。此外,還評估目前常用發熱保暖機能性紡織品檢測方法,並協助研發部建立檢測方法,進行市面上各式發熱保暖機能性紡織品的效能與成份評估。」
從市場調查,蒐集目前市面上各大廠牌的保暖機能性PET布料,與機能效果,並利用分析技術,了解布料添加成分,找出大愛感恩開發機能性環保酯粒與保暖布種的參考依據。「發熱保暖之化纖布,有使用保留與隔絕空氣,當隔絕的空氣越多,保溫效果就越好,或是反射人體所產生的遠紅外熱等。」透過各項實驗測試,深入了解大愛感恩科技PET回收聚酯纖維性質,尋找出適合的保暖布種。
慈科大科管系陳冠銘分享幾個在大愛感恩的『第一充實,每周一早』:『第一天』實習感想記憶深刻,開始就很上的人文週會,這是一般公司不會有的,印象特別深刻。參與『第一場』參訪活動的服務,感覺大愛感恩科技是一家豐富且充實的公司。因為平時課程所學,接觸過電腦多媒體應用,『第一個任務』協助「C2C搖籃到搖籃動畫製作」,透過軟體製作動畫,記得這軟體只有學過一學期,不太熟悉此軟體應用,還特別找教學書複習、請教在大愛感恩任職的姜郁雯學姊,和同仁一起完成「C2C搖籃到搖籃」的比賽影片,將一張張的圖像,製成影片動畫。藉著這次的任務,有更懂得操作軟體,體會老師所教的、學校所學的大多都是基本功,在企業工作必須永無止境的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
大愛感恩科技幾乎每天都有參訪、分享活動,希望藉此喚起人人的環保意識,參訪的工作大致分成事前、事中、事後項目,事前負責參訪的茶水點心,讓來參訪的貴賓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事中拍照、攝影、文字功能,紀錄活動的當下,聆聽鼎銘師伯或其他講師精彩的分享,機動性任務,協助場控、燈控、音控等…;事後整理活動資料,收錄至公司大藏經內。還有『第一篇』心聞稿撰稿,了解自己對文字運用尚有需多可精進之處,同時,透過撰寫『心聞稿』,能體悟:報導不單只是記錄流水帳,用『心』投入在當下更重要。
在『第一次』讀書會體悟證嚴上人「三求、三不求」,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與「普天三無」,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慈濟將愛灑播到世界各地,不分國家地區、種族、宗教,因為慈濟是一家人,大愛地球村。在大愛感恩科技,不時會遇到熟悉在學期間參與慈濟活動時認識的師姑師伯,被特別關照與鼓勵。
「藉著這次暑期實習讓我學到很多,在大愛感恩,我還學到:時間管理、職場生活、待人處事。」要做好時間管理,事情有分緊急、重要、普通、待處理,要充分掌握每件工作先後順序,,遇到時效性的任務因為沒這樣做到,偶爾必須加班完成。總之職場生活與學校不同,學校可以讓我們反覆重來,而在職場沒有重來的機會;待人處事,與同仁間的相處要拿捏分寸,在大愛感恩科技實習,讓我感受到慈濟人的熱情、同仁互助幫忙,如同一家人的感覺。
這段期間,經過在大愛感恩科技的實際應用及學習,相信讓三位同學對於規畫未來將更有信心方向。『學海無涯、唯勤是岸。』知識是無邊無際、像海洋一樣的廣闊,唯有認真、勤勞,才能獲取更多豐富的知識,靠這勤勞的學習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大愛實習心生活 互助感恩勤學習
- Article Details
學生寒暑假期時間選擇到企業實習,若能用心體現學用合一、努力將學校與職場接軌,運用實際工作環境,培養應具之溝通技巧、工作倫理及團隊精神,甚至磨練領導能力。讓教學理論與職場實務得以相互驗證相互配合,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目的。在開暑假開學前,9月1日,大愛感恩2016暑期實習生成果發表會,共有分別來自中國文化大學紡織工程系、台北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工程系、慈濟科技大學資訊與科學管理系等學校之三位同學,發表這兩個月在大愛感恩科技品保部、研發部、經營規劃室實習心得與成果。
文化大學紡織系余柏賢分享:「這兩個月來的實習,讓我對大愛感恩科技有更深入的了解,核心價值不外乎『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及完全回饋』。不管在哪個部門都是在傳達這三個核心價值,從最源頭的老菩薩回收寶特瓶、到最後的環保再製成品銷售,這中間有許許多多的人盡心盡力、默默付出,透過此次的實習課程,除了自己在紡織專業的學習印證,也期許自己可以對環保更多的付出,也認為可以跟朋友們推廣環保的產品,畢竟最近夏天的溫度每一年都在破新高!可想而知地球真的不行了,不只在口頭上的宣導,也要起而行!由衷的感謝大愛感恩科技帶給我的觸動和為世人的貢獻。」
北科大量子科學與工程系駱奕廷:「在實習期間,主要在實驗室進行剪裁布料之練習、各類型實驗之操作(勾紗、起球、蕊吸……等),並了解公司訂定各實驗之SOP、注意事項並紀錄實驗結果。此外,還評估目前常用發熱保暖機能性紡織品檢測方法,並協助研發部建立檢測方法,進行市面上各式發熱保暖機能性紡織品的效能與成份評估。」
從市場調查,蒐集目前市面上各大廠牌的保暖機能性PET布料,與機能效果,並利用分析技術,了解布料添加成分,找出大愛感恩開發機能性環保酯粒與保暖布種的參考依據。「發熱保暖之化纖布,有使用保留與隔絕空氣,當隔絕的空氣越多,保溫效果就越好,或是反射人體所產生的遠紅外熱等。」透過各項實驗測試,深入了解大愛感恩科技PET回收聚酯纖維性質,尋找出適合的保暖布種。
慈科大科管系陳冠銘分享幾個在大愛感恩的『第一充實,每周一早』:『第一天』實習感想記憶深刻,開始就很上的人文週會,這是一般公司不會有的,印象特別深刻。參與『第一場』參訪活動的服務,感覺大愛感恩科技是一家豐富且充實的公司。因為平時課程所學,接觸過電腦多媒體應用,『第一個任務』協助「C2C搖籃到搖籃動畫製作」,透過軟體製作動畫,記得這軟體只有學過一學期,不太熟悉此軟體應用,還特別找教學書複習、請教在大愛感恩任職的姜郁雯學姊,和同仁一起完成「C2C搖籃到搖籃」的比賽影片,將一張張的圖像,製成影片動畫。藉著這次的任務,有更懂得操作軟體,體會老師所教的、學校所學的大多都是基本功,在企業工作必須永無止境的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
大愛感恩科技幾乎每天都有參訪、分享活動,希望藉此喚起人人的環保意識,參訪的工作大致分成事前、事中、事後項目,事前負責參訪的茶水點心,讓來參訪的貴賓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事中拍照、攝影、文字功能,紀錄活動的當下,聆聽鼎銘師伯或其他講師精彩的分享,機動性任務,協助場控、燈控、音控等…;事後整理活動資料,收錄至公司大藏經內。還有『第一篇』心聞稿撰稿,了解自己對文字運用尚有需多可精進之處,同時,透過撰寫『心聞稿』,能體悟:報導不單只是記錄流水帳,用『心』投入在當下更重要。
在『第一次』讀書會體悟證嚴上人「三求、三不求」,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與「普天三無」,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慈濟將愛灑播到世界各地,不分國家地區、種族、宗教,因為慈濟是一家人,大愛地球村。在大愛感恩科技,不時會遇到熟悉在學期間參與慈濟活動時認識的師姑師伯,被特別關照與鼓勵。
「藉著這次暑期實習讓我學到很多,在大愛感恩,我還學到:時間管理、職場生活、待人處事。」要做好時間管理,事情有分緊急、重要、普通、待處理,要充分掌握每件工作先後順序,,遇到時效性的任務因為沒這樣做到,偶爾必須加班完成。總之職場生活與學校不同,學校可以讓我們反覆重來,而在職場沒有重來的機會;待人處事,與同仁間的相處要拿捏分寸,在大愛感恩科技實習,讓我感受到慈濟人的熱情、同仁互助幫忙,如同一家人的感覺。
這段期間,經過在大愛感恩科技的實際應用及學習,相信讓三位同學對於規畫未來將更有信心方向。『學海無涯、唯勤是岸。』知識是無邊無際、像海洋一樣的廣闊,唯有認真、勤勞,才能獲取更多豐富的知識,靠這勤勞的學習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Friday, 16 September 2016
好因緣善接引 環保手做結緣品
- Article Details
「很高興大家來到『環保愛地兒單元』,大愛感恩科技與大愛網路電台共同製播。今天邀請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同時是慈青學長的曹書豪師兄分享,『自己是如何參加慈青社?畢業後又為何選擇慈濟志業體-大愛感恩科技服務?』」
聽說書豪師兄是一位手非常的靈巧的人,會利用一些環保回收物,製做成手工藝品。是什麼樣的因緣參與了慈青社?曹書豪回想,在大學時,同學邀請我加入慈青社,剛開始也不清楚慈青社是什麼、也不知道『慈濟』,想說同學邀請,就去參加看看。因為那位同學的父母都是慈濟人,希望自己孩子上了大學,可以選擇參加慈青社,但他覺得自己一個人參加會不好意思,希望有人陪他一起去。
因緣真的不可思議,有時後就互相邀約參與慈青社校內外活動,覺得每一次活動都非常有意義,最後就愛上慈濟,也成為慈濟志工;不要怕對人『說』慈濟,有時候,對方只是沒有人牽引、沒有因緣參與慈濟,書豪師兄就是因為大學時,同學一句話邀請,開始參與慈青社,畢業後還選擇大愛感恩科技服務。
是什麼樣的因緣認識大愛感恩科技?「與大愛感恩科技『邂逅』是因為一件大愛感恩科技的衣服,綠色大愛衫!書豪的媽媽是一位節儉的家庭主婦,有一些朋友都會將不要的衣服丟棄,但媽媽認為這些衣服都還很乾淨,丟掉很可惜,就會拿別人舊衣服回來,重新整理乾淨,較好、較乾淨的衣服就留下來;某一次,其中有一件是綠色大愛衫,當下,媽媽覺得這件衣服很樸素、乾淨,很喜歡,就拿去當便服;在有一次機緣下,書豪穿著這件衣服到學校,剛好有位慈青學姊看到、告訴我:『你怎麼會有這件衣服!這件衣服是寶特瓶做的…』,當下覺得很訝異,原來不要的寶特瓶可以做成衣服,也才知道有一家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是將廢棄的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紡織品,覺得很不可思議。」
是什麼樣的因緣畢業後選擇大愛感恩科技服務?書豪覺得大愛感恩科技是一家環保企業,認為環境保護很重要,環保是保護地球最直接的方法。「在自己還在大學讀書的時候,參與慈青、及慈濟活動,在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中有一項環保,認為環保是全世界所要面對的議題,大家都住在地球這顆星球上,若大家不好好保護地球,將來的地球會變成怎麼樣不知道,環保是最直接的答案,而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與其他公司不一樣,與自己理念相同,自己平常都會響應環保活動,例如攜帶環保餐具、隨手關燈、省水,騎乘腳踏車代替機車。而大愛感恩科技是一家環保企業,值得大家學習。」
書豪大學時常參與志工服務,從學校的服務學習、到環保站做資源分類,了解垃圾問題的可怕,若人人不響應環保,地球可能再過幾年,美麗的地球就不再。書豪很高興自己在大學時參與慈青社,在做志工時很快樂,也了解環保的重要性!因而能在有關環保公司服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平時書豪響應環保活動外,更會發揮巧思,將環保回收物經由自己的雙手,變成不一樣的環保結緣品。「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若我們可以善用它們,不僅可以減少垃圾,還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創意。在大學時參與慈青社時,經常會利用資源回收物製成環保結緣品送人,但環保結緣品很難構想,必須兼顧環保、美觀、實用性…,所以自己會不斷構思新的環保結緣品。將別人視為不要的垃圾,發會自己的巧思,搖身一變兼顧環保、又蘊含意義的禮物;雖然只是一樣小東西,但背後可能有對他人的祝福與心意。」
生活當中,我們可以利用隨手可得的東西,創造它更大的價值!例如像是影印紙,可以便成可隨身攜帶筆記本!人人都知道師公上人惜福愛物,每一張紙都要用四次:鉛筆寫一次,藍色鋼筆寫一次,紅色筆再寫一次,最後用來寫毛筆;我們可以學習師公上人,珍惜每一張紙,一張紙得來不易!一張紙有兩面,已經列印過一面的紙,背面還可以使用,將紙對折、再對折,對折三次,然後再攤開,會發現一張紙已經被分成8格,再利用剪刀將中間剪開,就可以成為隨身攜帶且便利的筆記本,心得感想,隨時可記錄下來。
地球資源有限,若人人不節制,將來地球可能什麼也沒有了,人人必須學習惜福愛物、珍惜地球資源,善用身旁的所有物品,發揮出它更大的價值,還能用就盡量使用、能修就盡量修理,都可以搖身一變成有用的東西。如大愛感恩科技,將人人不要的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毛毯,送往世界各地的災難現場膚慰受災鄉親,同時也將紡織裁切剩下的廢布、或損壞的衣物,還原成紡織業原料,讓地球的資源永續利用。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好因緣善接引 環保手做結緣品
- Article Details
「很高興大家來到『環保愛地兒單元』,大愛感恩科技與大愛網路電台共同製播。今天邀請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同時是慈青學長的曹書豪師兄分享,『自己是如何參加慈青社?畢業後又為何選擇慈濟志業體-大愛感恩科技服務?』」
聽說書豪師兄是一位手非常的靈巧的人,會利用一些環保回收物,製做成手工藝品。是什麼樣的因緣參與了慈青社?曹書豪回想,在大學時,同學邀請我加入慈青社,剛開始也不清楚慈青社是什麼、也不知道『慈濟』,想說同學邀請,就去參加看看。因為那位同學的父母都是慈濟人,希望自己孩子上了大學,可以選擇參加慈青社,但他覺得自己一個人參加會不好意思,希望有人陪他一起去。
因緣真的不可思議,有時後就互相邀約參與慈青社校內外活動,覺得每一次活動都非常有意義,最後就愛上慈濟,也成為慈濟志工;不要怕對人『說』慈濟,有時候,對方只是沒有人牽引、沒有因緣參與慈濟,書豪師兄就是因為大學時,同學一句話邀請,開始參與慈青社,畢業後還選擇大愛感恩科技服務。
是什麼樣的因緣認識大愛感恩科技?「與大愛感恩科技『邂逅』是因為一件大愛感恩科技的衣服,綠色大愛衫!書豪的媽媽是一位節儉的家庭主婦,有一些朋友都會將不要的衣服丟棄,但媽媽認為這些衣服都還很乾淨,丟掉很可惜,就會拿別人舊衣服回來,重新整理乾淨,較好、較乾淨的衣服就留下來;某一次,其中有一件是綠色大愛衫,當下,媽媽覺得這件衣服很樸素、乾淨,很喜歡,就拿去當便服;在有一次機緣下,書豪穿著這件衣服到學校,剛好有位慈青學姊看到、告訴我:『你怎麼會有這件衣服!這件衣服是寶特瓶做的…』,當下覺得很訝異,原來不要的寶特瓶可以做成衣服,也才知道有一家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是將廢棄的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紡織品,覺得很不可思議。」
是什麼樣的因緣畢業後選擇大愛感恩科技服務?書豪覺得大愛感恩科技是一家環保企業,認為環境保護很重要,環保是保護地球最直接的方法。「在自己還在大學讀書的時候,參與慈青、及慈濟活動,在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中有一項環保,認為環保是全世界所要面對的議題,大家都住在地球這顆星球上,若大家不好好保護地球,將來的地球會變成怎麼樣不知道,環保是最直接的答案,而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與其他公司不一樣,與自己理念相同,自己平常都會響應環保活動,例如攜帶環保餐具、隨手關燈、省水,騎乘腳踏車代替機車。而大愛感恩科技是一家環保企業,值得大家學習。」
書豪大學時常參與志工服務,從學校的服務學習、到環保站做資源分類,了解垃圾問題的可怕,若人人不響應環保,地球可能再過幾年,美麗的地球就不再。書豪很高興自己在大學時參與慈青社,在做志工時很快樂,也了解環保的重要性!因而能在有關環保公司服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平時書豪響應環保活動外,更會發揮巧思,將環保回收物經由自己的雙手,變成不一樣的環保結緣品。「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若我們可以善用它們,不僅可以減少垃圾,還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創意。在大學時參與慈青社時,經常會利用資源回收物製成環保結緣品送人,但環保結緣品很難構想,必須兼顧環保、美觀、實用性…,所以自己會不斷構思新的環保結緣品。將別人視為不要的垃圾,發會自己的巧思,搖身一變兼顧環保、又蘊含意義的禮物;雖然只是一樣小東西,但背後可能有對他人的祝福與心意。」
生活當中,我們可以利用隨手可得的東西,創造它更大的價值!例如像是影印紙,可以便成可隨身攜帶筆記本!人人都知道師公上人惜福愛物,每一張紙都要用四次:鉛筆寫一次,藍色鋼筆寫一次,紅色筆再寫一次,最後用來寫毛筆;我們可以學習師公上人,珍惜每一張紙,一張紙得來不易!一張紙有兩面,已經列印過一面的紙,背面還可以使用,將紙對折、再對折,對折三次,然後再攤開,會發現一張紙已經被分成8格,再利用剪刀將中間剪開,就可以成為隨身攜帶且便利的筆記本,心得感想,隨時可記錄下來。
地球資源有限,若人人不節制,將來地球可能什麼也沒有了,人人必須學習惜福愛物、珍惜地球資源,善用身旁的所有物品,發揮出它更大的價值,還能用就盡量使用、能修就盡量修理,都可以搖身一變成有用的東西。如大愛感恩科技,將人人不要的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毛毯,送往世界各地的災難現場膚慰受災鄉親,同時也將紡織裁切剩下的廢布、或損壞的衣物,還原成紡織業原料,讓地球的資源永續利用。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Thursday, 15 September 2016
廣州慈善團參訪行 述說大愛環保因緣
- Article Details
「今年是慈濟50年,證嚴法師帶領靜思弟子行願半世紀。從日存五毛錢萌發的在地慈善,軟實力促成人世間美善不斷循環;從臺灣後山花蓮,到奔赴世界各國救災,全球九十四個國家地區。」廣州市慈善組織社會監督委員會、廣州醫科附屬醫院等團體來台觀摩各種慈善組織運作經驗,9月12日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紡,希望能認識慈濟基金會、及慈濟環保精質化。
現今氣候異常,起自於人類不愛護大地。慈濟環保志業要從26年前的1990年8月23日開始說起,當時臺灣各地發生『垃圾大戰』,人人都不希望自家附近建垃圾掩埋、焚化廠。證嚴法師在應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邀請的幸福人生講座、在台中新民商工的一場演講中,一句話:『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起慈濟環保志業。
「大愛感恩科技成立至今不到8年,所成立的目的只有一個,留給子孫一個乾淨的地球。」大愛感恩科技虞珊明協理述說大愛感科技成立的原由,在2002年印尼的實業家與政府合作整治紅溪河,影響臺灣實業家效法,「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2004年正式成立「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
面對全球石油下降,影響回收價格偏底,導致回收場不收寶特瓶,曾經有環保志工與證嚴上人請意,『做了一車的環保都還不夠工錢,可不可以不要回收這個瓶子?』證嚴上人慈示,做環保不是為了要賣錢而做,是為了保護大地。「塑膠瓶子是石油做的,衣服也能用石油做,既然都是石油做出來的!那瓶子可以不可做成衣服?」人道援助會,將對地球生態的影響、千年不化的寶特瓶,由慈濟環保志工所回收,整合紡織業上中下游廠商,共同發展出專業製程, 將寶特瓶化身為大愛紗,製成環保毛毯,將愛心送往全球。為了積極推廣寶特瓶回收再生與呵護地球的理念,同時也為了護持慈濟四大志業,2008年成立大愛感恩科技。
「寶特瓶千年不化,可以回收做成毛毯、衣服很好,但這些毛毯、衣服壞了一樣千年不化、造成地球負擔!」曾經有人問過大愛感恩科技這些毛毯與衣服要怎麼處理?所以大愛感恩科技積極研發,導入C2C搖籃到搖籃的概念,研究將廢棄毛毯再製成環保產品,2015年更將廢棄毛毯、及裁剪剩下的廢布成功再製成賑災環保毛毯。未來更朝向建立R2R回收再回收系統,及結合紡織相關產業、慈濟環保回收站,將廢棄的舊衣、剩布回收分類,成為有效的資源,使地球生生不息。
大愛感恩科技不單單是一家企業,更被學者專家公認是一家社會企業,用企業經營的型態,解決社會上垃圾問題。在30年前,證嚴法師為了在花蓮籌建醫院,若要解決水的問題與其蓋水庫/水壩,可能因為上天沒下雨而失去調節水的功能,不如往下掘井,若能掘得活泉,則生生世世就不會為水的問題而煩惱。「大愛是造福,感恩是智慧。」同樣以掘井人的精神,勉勵大愛感恩感恩科技。
我們每個人都是掘井人,挖掘出每一個人心中的愛,起發人人良善的一面,發會自身的影響力,帶動起身旁的人一同響應環保行列。廣州市慈善組織社會監督委員/全國人大代表 陳舒分享:「根據剛剛虞協理分享中,第一條就是減少浪費資源,這一條回去立即就改正,向秘書長看齊,她出門都會攜帶環保瓶,我都嫌麻煩不帶環保瓶,都是喝瓶裝水,以後我要自己帶環保瓶,不喝瓶裝水!同時,我感受到慈濟在推廣理念方式,值得我麼學習,將這樣的理念帶回廣州推廣。」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曾德雄博士:「我們正在籌畫有關環保的計畫,希望與當地慈濟合作,希望虞協理這邊協助幫忙,能與當地慈濟聯繫,共同為廣州市打造一個綠色都市。」
大愛感恩科技矢志為掘井人,建置一個愛心平台,匯聚每個人的愛心與力量,藉著有形的產品、及數百場愛灑分享,改變人的心念,同時接引企業、實業家、人共同參與環保行列,愛心接力、善的循環,讓每一個人共同在平台上,付出己力回饋社會、匯聚善念,傳遞愛與善到全球。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廣州慈善團參訪行 述說大愛環保因緣
- Article Details
「今年是慈濟50年,證嚴法師帶領靜思弟子行願半世紀。從日存五毛錢萌發的在地慈善,軟實力促成人世間美善不斷循環;從臺灣後山花蓮,到奔赴世界各國救災,全球九十四個國家地區。」廣州市慈善組織社會監督委員會、廣州醫科附屬醫院等團體來台觀摩各種慈善組織運作經驗,9月12日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紡,希望能認識慈濟基金會、及慈濟環保精質化。
現今氣候異常,起自於人類不愛護大地。慈濟環保志業要從26年前的1990年8月23日開始說起,當時臺灣各地發生『垃圾大戰』,人人都不希望自家附近建垃圾掩埋、焚化廠。證嚴法師在應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邀請的幸福人生講座、在台中新民商工的一場演講中,一句話:『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起慈濟環保志業。
「大愛感恩科技成立至今不到8年,所成立的目的只有一個,留給子孫一個乾淨的地球。」大愛感恩科技虞珊明協理述說大愛感科技成立的原由,在2002年印尼的實業家與政府合作整治紅溪河,影響臺灣實業家效法,「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2004年正式成立「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
面對全球石油下降,影響回收價格偏底,導致回收場不收寶特瓶,曾經有環保志工與證嚴上人請意,『做了一車的環保都還不夠工錢,可不可以不要回收這個瓶子?』證嚴上人慈示,做環保不是為了要賣錢而做,是為了保護大地。「塑膠瓶子是石油做的,衣服也能用石油做,既然都是石油做出來的!那瓶子可以不可做成衣服?」人道援助會,將對地球生態的影響、千年不化的寶特瓶,由慈濟環保志工所回收,整合紡織業上中下游廠商,共同發展出專業製程, 將寶特瓶化身為大愛紗,製成環保毛毯,將愛心送往全球。為了積極推廣寶特瓶回收再生與呵護地球的理念,同時也為了護持慈濟四大志業,2008年成立大愛感恩科技。
「寶特瓶千年不化,可以回收做成毛毯、衣服很好,但這些毛毯、衣服壞了一樣千年不化、造成地球負擔!」曾經有人問過大愛感恩科技這些毛毯與衣服要怎麼處理?所以大愛感恩科技積極研發,導入C2C搖籃到搖籃的概念,研究將廢棄毛毯再製成環保產品,2015年更將廢棄毛毯、及裁剪剩下的廢布成功再製成賑災環保毛毯。未來更朝向建立R2R回收再回收系統,及結合紡織相關產業、慈濟環保回收站,將廢棄的舊衣、剩布回收分類,成為有效的資源,使地球生生不息。
大愛感恩科技不單單是一家企業,更被學者專家公認是一家社會企業,用企業經營的型態,解決社會上垃圾問題。在30年前,證嚴法師為了在花蓮籌建醫院,若要解決水的問題與其蓋水庫/水壩,可能因為上天沒下雨而失去調節水的功能,不如往下掘井,若能掘得活泉,則生生世世就不會為水的問題而煩惱。「大愛是造福,感恩是智慧。」同樣以掘井人的精神,勉勵大愛感恩感恩科技。
我們每個人都是掘井人,挖掘出每一個人心中的愛,起發人人良善的一面,發會自身的影響力,帶動起身旁的人一同響應環保行列。廣州市慈善組織社會監督委員/全國人大代表 陳舒分享:「根據剛剛虞協理分享中,第一條就是減少浪費資源,這一條回去立即就改正,向秘書長看齊,她出門都會攜帶環保瓶,我都嫌麻煩不帶環保瓶,都是喝瓶裝水,以後我要自己帶環保瓶,不喝瓶裝水!同時,我感受到慈濟在推廣理念方式,值得我麼學習,將這樣的理念帶回廣州推廣。」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曾德雄博士:「我們正在籌畫有關環保的計畫,希望與當地慈濟合作,希望虞協理這邊協助幫忙,能與當地慈濟聯繫,共同為廣州市打造一個綠色都市。」
大愛感恩科技矢志為掘井人,建置一個愛心平台,匯聚每個人的愛心與力量,藉著有形的產品、及數百場愛灑分享,改變人的心念,同時接引企業、實業家、人共同參與環保行列,愛心接力、善的循環,讓每一個人共同在平台上,付出己力回饋社會、匯聚善念,傳遞愛與善到全球。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Wednesday, 14 September 2016
測量志工培訓情 陪伴關懷愛膚傷
- Article Details
八仙塵爆發生至今已經屆滿一周年了,為了幫助燒燙傷患者復健重生,大愛感恩科技在證嚴法師指示下,不斷地研發透氣、冰涼、舒適的壓力衣,目前已開發處第9代的壓力布。為了建立出標準化的壓力衣模式,從今年六月開始,大愛感恩科技與陽光基金會、慈濟基金會合作,幫助29位燒燙傷者製做新型壓力布衣,進行壓力布衣的測試,測量壓力值需要時間與人力,要感恩志工全心投入,包含訪視志工、醫療志工。大愛感恩科技與大愛網路點台共同製播環保愛地兒單元,邀請慈濟志工林春金分享一路陪伴八仙塵爆至今的感恩故事。
慈濟志工林春金,從去年6月27日八仙塵爆第一天,到現在依然都還再陪伴這一群年青朋友,希望他們趕快重獲新生,走過復健之路。其實,在一路陪伴的過程中,最艱難是在塵爆發生剛開始的這段時間,每個家長們都很害怕失去摯愛,因為總總新聞媒體報導死亡率、及往後慢常的復健之路等等,都會造成受難者及受難家屬不安;在陪伴的過程中,志工每天在病房外陪伴愁眉苦臉家長,他們活在一個恐懼的日子,每天提心吊膽,當心萬一有哪個差錯,不知孩子該如何活下去;而孩子這邊清瘡、植皮、換藥階段,在這段時間除了身體的疼痛,背後還有心靈的疼痛,我們志工在旁陪伴,都不捨家長與孩子這樣的疼痛。加上新聞媒體大篇幅報導,容易產生不安的情緒,要感恩院方與陽光基金會,不斷的招開記者會說明,傳遞正確的資訊,透過專業的角度說明,給予家屬正確的觀念,接下來如何陪伴孩子走下去。
在這之後還有困多的困難與挑戰,不管是復健、外出,甚至下床都需要家人的幫助,志工是如何從旁陪伴與協助?要靠孩子堅強的意志力,一開始都是大面積的燒燙傷,怕造成細菌感染,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協助治療,志工主要是在旁陪伴安撫家長,安定家長不安的心緒,讓他們知道我們慈濟志工會一直陪伴到最後,從關懷中也了解家庭狀況與經濟,依據家庭的需求給予急難的救助金,後續再持續陪伴關懷。「在第一時間,家長除了擔心孩子的病危,同時也擔心家庭經濟困難,孩子的傷勢需要專業人員協助,慈濟在旁陪伴家長,在背後支持,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事情。」
當病情穩定之後,要從隔離病房轉到普通病房,孩子們就開始當心自己未來該怎麼辦,除了要做復健外,必須常時間穿著壓力衣「心裡都會想著我現在連自己下個床都要別人的協助,未來還要做復健,不知道該怎麼辦?」志工引導家長與孩子互動,希望透過家長溝通橋梁,幫助孩子心理建設,了解復健的重要性,而不會不延誤復健時間。當可以出院以後,孩子們回到家裡安養休息復健,但有些孩子是住在其他外縣市,這時後慈濟志工聯繫網絡,與當地志工交接,希望家屬與孩子回到家後,可以找到資源與依靠,不間斷的關懷,陪伴他們走出漫長的復健之路。
除了做復健之外,燒燙傷患者必須常時間穿著壓力衣,一天差不多要穿23小時,只有盥洗的一個小時可以脫掉壓力衣,真的是很辛苦又漫長的道路。林春金師姊知道大愛感恩科技,正在為了幫助這群孩子走出復健之路,與各方單位合作研發新型壓力布料,目前在量測統計階段,所以主動報名參與量測志工,每個禮拜定期到復健中心協助燒燙傷患者測量、復健。
「當接受到此方案,團隊就報名參加志工培訓-壓力衣測量志工培訓課;第一次上課感覺這個很專業,要測量紅度、脂肪、壓力值、測什麼...,其實這都是志工平常沒有接觸到的,聽到這些專有名詞,我們都不懂,但證嚴上人說過『用心就是專業!』、『對的事做就對了!』,幾個月下來不斷邀約志工參與、不斷的練習在練習,就是希望當我們志工協助孩子們穿著、測量壓力衣時,可以很順手,並且不會造成孩子們的疼痛,而不是在孩子們身上練習,再想怎麼樣怎麼樣才正確,這會造成孩子們二次的傷害。」雖然我們志工不是專業的醫療人員,對這些專有名詞、技術不懂,但志工們的愛不會因此減少,不斷參與培訓、練習,就是希望幫助這一群燒燙傷的孩子及家長走出生命的陰霾。
一路陪伴過程中,志工們就是希望孩子與家長,都感受到慈濟人的愛一直都在,那一分的誠與情,用愛化解傷痛,讓他們體會有人在陪伴他們、知道背後還有一群人為他們加油打氣、陪著他們走出陰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不忍眾生受苦受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就如同慈濟人的愛一直都在;「愛膚傷‧迎陽光」,陪伴他們走過人生的低潮。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測量志工培訓情 陪伴關懷愛膚傷
- Article Details
八仙塵爆發生至今已經屆滿一周年了,為了幫助燒燙傷患者復健重生,大愛感恩科技在證嚴法師指示下,不斷地研發透氣、冰涼、舒適的壓力衣,目前已開發處第9代的壓力布。為了建立出標準化的壓力衣模式,從今年六月開始,大愛感恩科技與陽光基金會、慈濟基金會合作,幫助29位燒燙傷者製做新型壓力布衣,進行壓力布衣的測試,測量壓力值需要時間與人力,要感恩志工全心投入,包含訪視志工、醫療志工。大愛感恩科技與大愛網路點台共同製播環保愛地兒單元,邀請慈濟志工林春金分享一路陪伴八仙塵爆至今的感恩故事。
慈濟志工林春金,從去年6月27日八仙塵爆第一天,到現在依然都還再陪伴這一群年青朋友,希望他們趕快重獲新生,走過復健之路。其實,在一路陪伴的過程中,最艱難是在塵爆發生剛開始的這段時間,每個家長們都很害怕失去摯愛,因為總總新聞媒體報導死亡率、及往後慢常的復健之路等等,都會造成受難者及受難家屬不安;在陪伴的過程中,志工每天在病房外陪伴愁眉苦臉家長,他們活在一個恐懼的日子,每天提心吊膽,當心萬一有哪個差錯,不知孩子該如何活下去;而孩子這邊清瘡、植皮、換藥階段,在這段時間除了身體的疼痛,背後還有心靈的疼痛,我們志工在旁陪伴,都不捨家長與孩子這樣的疼痛。加上新聞媒體大篇幅報導,容易產生不安的情緒,要感恩院方與陽光基金會,不斷的招開記者會說明,傳遞正確的資訊,透過專業的角度說明,給予家屬正確的觀念,接下來如何陪伴孩子走下去。
在這之後還有困多的困難與挑戰,不管是復健、外出,甚至下床都需要家人的幫助,志工是如何從旁陪伴與協助?要靠孩子堅強的意志力,一開始都是大面積的燒燙傷,怕造成細菌感染,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協助治療,志工主要是在旁陪伴安撫家長,安定家長不安的心緒,讓他們知道我們慈濟志工會一直陪伴到最後,從關懷中也了解家庭狀況與經濟,依據家庭的需求給予急難的救助金,後續再持續陪伴關懷。「在第一時間,家長除了擔心孩子的病危,同時也擔心家庭經濟困難,孩子的傷勢需要專業人員協助,慈濟在旁陪伴家長,在背後支持,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事情。」
當病情穩定之後,要從隔離病房轉到普通病房,孩子們就開始當心自己未來該怎麼辦,除了要做復健外,必須常時間穿著壓力衣「心裡都會想著我現在連自己下個床都要別人的協助,未來還要做復健,不知道該怎麼辦?」志工引導家長與孩子互動,希望透過家長溝通橋梁,幫助孩子心理建設,了解復健的重要性,而不會不延誤復健時間。當可以出院以後,孩子們回到家裡安養休息復健,但有些孩子是住在其他外縣市,這時後慈濟志工聯繫網絡,與當地志工交接,希望家屬與孩子回到家後,可以找到資源與依靠,不間斷的關懷,陪伴他們走出漫長的復健之路。
除了做復健之外,燒燙傷患者必須常時間穿著壓力衣,一天差不多要穿23小時,只有盥洗的一個小時可以脫掉壓力衣,真的是很辛苦又漫長的道路。林春金師姊知道大愛感恩科技,正在為了幫助這群孩子走出復健之路,與各方單位合作研發新型壓力布料,目前在量測統計階段,所以主動報名參與量測志工,每個禮拜定期到復健中心協助燒燙傷患者測量、復健。
「當接受到此方案,團隊就報名參加志工培訓-壓力衣測量志工培訓課;第一次上課感覺這個很專業,要測量紅度、脂肪、壓力值、測什麼...,其實這都是志工平常沒有接觸到的,聽到這些專有名詞,我們都不懂,但證嚴上人說過『用心就是專業!』、『對的事做就對了!』,幾個月下來不斷邀約志工參與、不斷的練習在練習,就是希望當我們志工協助孩子們穿著、測量壓力衣時,可以很順手,並且不會造成孩子們的疼痛,而不是在孩子們身上練習,再想怎麼樣怎麼樣才正確,這會造成孩子們二次的傷害。」雖然我們志工不是專業的醫療人員,對這些專有名詞、技術不懂,但志工們的愛不會因此減少,不斷參與培訓、練習,就是希望幫助這一群燒燙傷的孩子及家長走出生命的陰霾。
一路陪伴過程中,志工們就是希望孩子與家長,都感受到慈濟人的愛一直都在,那一分的誠與情,用愛化解傷痛,讓他們體會有人在陪伴他們、知道背後還有一群人為他們加油打氣、陪著他們走出陰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不忍眾生受苦受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就如同慈濟人的愛一直都在;「愛膚傷‧迎陽光」,陪伴他們走過人生的低潮。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DA.AI Spreads B Corp Values via Social Campaign Events
- Article Details
DA.AI wishes to meet global B Corp members to seek new social enterprise creativity, not only to develop meaningful eco-products, but also efficiently broadcas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umanitarianism. Coen Gilbert co-founded B Lab to solv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using the power of business, and has certified DA.AI as one of the B Corp members for our extraordinary sustainable values.
Sharing the same values, DA.AI Technology has officially become a Certified B Corporation™ (B Corp) in June 2016! We are the 10th certified Taiwanese B Corp, as it is becoming a growing global movement of using business force to build a better world. “We are trying to use Eco-friendly textile products to educate and influence more people to change in their daily life,” said one of DA.AI’s co-founders, James Lee, “usually companies pursue ROI, referring to Return of Investment; however, DA.AI’s ROI is seeking for Return of Influence.”
“Great Love for all sentient, Gratitude for Mother Earth” has been DA.AI’s core value since establishment. This is the ess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which we believe matches perfectly with B Corp certification’s core value. We live in M type societies, which rich and poor are both growing, making it difficult to fulfill the value of social justice in terms of labor, environment, community and management. Later this year, DA.AI will combine power with another 14 Certified B Corporations in Taiwan for a greater project, please continue to follow our news, and join us on future social campaign event(s) to spread to build a prosperous world.
DA.AI Technology, Jasmine Li, Taipei
Tuesday, 13 September 2016
R2R超環保產品上海設計周亮相
- Article Details
自今年四月,大愛感恩科技 Recycle to Recycle (R2R) 系列產品獲得德國綠色產品獎入圍 (Green Product Award Selection)殊榮後,該系列產品即隨著獎項主辦單位前往各地參展,首站抵達「2016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大愛感恩科技R2R系列產品不但受綠色產品肯定,更在世界級設計展覽中,與來自全球各地的頂尖設計師、企業結緣,將這個「超環保」的產品系列呈現在眾人眼前。
R2R系列產品,包括用二次再生聚酯粒製成的R2R動物毛毯、R2R摺邊圍巾、R2R口遮罩,以至R2R聚酯粒本身,這次都在上海設計周呈現亮相,不但讓全球設計界見識環保布料已能二次再生,更能以多元化的產品形象延續物命。大愛感恩科技灰色賑災環保毛毯自2012年參與、並於2013年獲得「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亦成立實驗室致力於搖籃到搖籃相關更上層樓之研發。出發點完全不為增加業績,只為地球能永續。這樣愛護大地的努力,於2015年又提升到新的里程碑,成功將一次回收製成的剩布或廢布,還原為塑膠酯粒、再次製成環保布與環保產品,讓物命延續於工業循環當中。目前,除了上述R2R產品以外,大愛感恩也在致力開發其他可能性,如:R2R眼鏡,利用二次再生酯粒做成塑膠鏡框,用一次再生酯粒做鏡片,期待不久的將來,能有更多不同的產品加入這個「超級環保」的產品系列。
以往大愛感恩科技參加上海設計周活動,皆是以一次回收再製產品做為參展展品。今年展出的二次回收再製R2R系列別有意義,除了讓大家看到環保產業新的可能性,更是提醒著人人愛護大地的重要性。大愛感恩科技 R2R 系列產品11月還將繼續隨著德國綠色產品獎前往深圳工業設計展推廣。期待大愛感恩科技『 愛護大地、呵護眾生』的宗旨及『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能影響更多的人,一起攜手為地球永續而努力。
大愛感恩科技 楊竣翔 台北內湖報導
R2R超環保產品上海設計周亮相
- Article Details
自今年四月,大愛感恩科技 Recycle to Recycle (R2R) 系列產品獲得德國綠色產品獎入圍 (Green Product Award Selection)殊榮後,該系列產品即隨著獎項主辦單位前往各地參展,首站抵達「2016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大愛感恩科技R2R系列產品不但受綠色產品肯定,更在世界級設計展覽中,與來自全球各地的頂尖設計師、企業結緣,將這個「超環保」的產品系列呈現在眾人眼前。
R2R系列產品,包括用二次再生聚酯粒製成的R2R動物毛毯、R2R摺邊圍巾、R2R口遮罩,以至R2R聚酯粒本身,這次都在上海設計周呈現亮相,不但讓全球設計界見識環保布料已能二次再生,更能以多元化的產品形象延續物命。大愛感恩科技灰色賑災環保毛毯自2012年參與、並於2013年獲得「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亦成立實驗室致力於搖籃到搖籃相關更上層樓之研發。出發點完全不為增加業績,只為地球能永續。這樣愛護大地的努力,於2015年又提升到新的里程碑,成功將一次回收製成的剩布或廢布,還原為塑膠酯粒、再次製成環保布與環保產品,讓物命延續於工業循環當中。目前,除了上述R2R產品以外,大愛感恩也在致力開發其他可能性,如:R2R眼鏡,利用二次再生酯粒做成塑膠鏡框,用一次再生酯粒做鏡片,期待不久的將來,能有更多不同的產品加入這個「超級環保」的產品系列。
以往大愛感恩科技參加上海設計周活動,皆是以一次回收再製產品做為參展展品。今年展出的二次回收再製R2R系列別有意義,除了讓大家看到環保產業新的可能性,更是提醒著人人愛護大地的重要性。大愛感恩科技 R2R 系列產品11月還將繼續隨著德國綠色產品獎前往深圳工業設計展推廣。期待大愛感恩科技『 愛護大地、呵護眾生』的宗旨及『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能影響更多的人,一起攜手為地球永續而努力。
大愛感恩科技 楊竣翔 台北內湖報導
滅孓有妙招!無磷洗衣粉水
- Article Details
防堵登革熱,得杜絕病媒蚊孳生,高雄市環保局往年推廣過用漂白水、粗鹽甚至灌海水入水溝,防止孑孓,但其實,家戶常有的洗衣粉或洗衣精,最好是不傷壞環境的無磷配方,就能是消除孑孓的利器。
灌海水到水溝消除孑孓,耗時八小時,花時間更花錢,其實家裡都有的這個就能防孑孓
民眾 吳太太:「(這是什麼你知道嗎) 洗衣粉,(這可以防孑孓你知道嗎) 不知道。」
富含界面活性劑的洗衣粉,倒入八分滿的水桶,重點來了,一定要打出滿滿的泡泡
高市環保局技正 洪文豐:「我們實驗的效果,大概一兩小時 只要水不流動,用這靜置方式 就可以消滅孑孓。」
現場實驗,孑孓果真無法生存,原來孑孓需要浮上水面呼吸,加入洗衣粉水,泡泡浮在水面上阻隔空氣,就消滅孑孓,但回顧環保局推行過的水溝防蚊撇步,漂白水雖能殺菌,但因為含氯會汙染環境,而粗鹽會讓孑孓脫水,卻不易取得,洗衣粉在水溝中易分解,也方便使用,最受歡迎
民眾 陳小姐:「洗衣粉比較方便,家家戶戶都有洗衣粉。」
防疫單位想出各種措施,方便民眾居家防蚊,更在各處水溝用強力水柱清除水溝壁的蟲卵,杜絕病媒蚊孳生從根本做起。
陳怡臻 陳立偉 高雄報導 Read more
花草樹木守護者 園藝造景就靠他
- Article Details
來看看志工辛勤付出的身影,因為有福田志工天天修剪花草,高雄大愛幼兒園孩子們能有整潔的學習環境,而一名環保志工雖坐輪椅、得依賴鼻胃管灌食,但因為有環保站志工互相扶持,讓他不需擔心飲食問題。
讓高雄大愛幼兒園孩子這麼幸福的,就是這位志工田德海,天天照顧園內的一草一木
志工 田德海:「每天都歡歡喜喜 用心的去做,跟小朋友一起學習成長。」
不論多冷,彎了腰作福田再累都不喊苦,正如同環保志工付出的心,這位炳輝老先生,雖然插著鼻胃管、坐著輪椅,但他還能用雙手做回收,飲食問題,就交給環保站的志工協助,
環保志工 吳淑媛:「(食物)打一打,讓他來 到下午就來灌食,讓他能繼續做環保。」
這分像家人般的情,讓證嚴上人讚嘆
證嚴上人 開示:「這就像疼惜一家人一樣,這就是在我們環保站,不是只疼惜大地,也是疼惜人與人。」
環保站是個家,志工彼此協助,也是個奉獻的道場,讓人人都能做個愛地球的小螞蟻。
陳怡臻 陳立偉 高雄報導 Read more
眼明手快!大學生樂在資源分類
- Article Details
許多年輕人暑假期間,忙著上網抓寶物,但台中這一名大學生卻往慈濟的環保站跑,做環保做到滿身大汗,暑假後就升大學三年級的江同學說,媽媽罹患癌症後身體大不如前,以前他陪著媽媽來做環保,現在他自己來,把媽媽的分一起做,也為媽媽祈福,希望媽媽身體健康。
師姊我幫妳,來這太重了我幫妳。
說實在的,環保站裡,年輕人真的不多,要升大學三年的江國榮卻常往這裡跑。
他總是站在回收物聚集的中心,眼明手快、效率很高,以前他都是跟著媽媽來,但媽媽生病後,他自己來。
環保志工 江國榮:「其實做功德有一半也是因為媽媽,媽媽身體不好,癌症,她化療完,雖然痊癒了,可是身體不如以前,為自己未來做功德也為媽媽做一點功德。」
年輕人現在都在風靡上網抓寶物,但江國榮說,他要掌握自己的時間。
環保志工 江國榮:「自己的時間,自己要控制,覺得把時間拿來做對的事情,會比較好。」
環保志工 李權哲:「(師兄師姊)年紀大,有點重抬不動的話,他會主動上前幫忙。」
而這位八歲的小男生林瑋澤,也是好棒棒,喜歡跟著媽媽來做環保。
環保志工 曾靜江:「他很聰明,看到這裡沒什麼,他就去拿,拿罐子來。」
小小年紀,做環保很用心,很單純。
江麗君 歐陽光輝 台中報導 Read more
Monday, 12 September 2016
多方面學習機會 提升職場正能量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與大愛網路電台動共同製播「環保愛地兒」單元,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分享自己在事業、志業等服務心得,今天特別邀請夏鈺琳分享「大愛感恩科技實習心得」。
剛畢業於崇右技術學院時尚造型設計系的夏鈺琳,在學校學習如何打版、設計服裝,大四下學期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實習,在這裡學習在學校學不到的技術與知識,同時跨領域學習電腦繪圖、繪本繪畫,把自己的興趣及專業發揮到職場之上。
「在國中要升高中的那年,看到服裝科的簡章,產生非常大的興趣,因此高中就讀了三年的服裝科,雖然路程很辛苦,但想到最後的成果再累也很值得,到了大學期間,也考上服裝相關科系。」今年三月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實習的夏鈺琳,在學校就讀時尚設計系學習的內容很多,主要分三大類美容、美髮及服裝,念完專業領域,可以幫人從頭到腳的打點、設計好,能幫別人設計衣服、弄頭髮還能化妝。
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它有一定的製作規範,設計當中需要很多的創意在裡面,在學習的過程中,最難忘的事是大學畢業成果展製作,與組員一同發想製作屬於我們自己的設計。由於我們這組人有八個人,所以指導老師要求我們要做12套衣服,在無形的壓力下一套、一套的服飾就這樣做出來;製作過程中,因為組員理念不同,發生爭執,但讓我們更加團結,一個很難忘的過程,一定要一起走過那些困難,現在回味起來特別的有滋味。
設計有很多元的選擇!爲何會選擇來大愛感恩科技實習?因為老師介紹來的而且發現大愛感恩科技一個很有愛心的平台,將別人不需要的寶特瓶,製作成紡織品,為的是讓這個世界的垃圾變少,愛心變多,這種精神令自己要佩服也是值得學習的地方,來這實習目標是多樣化吸取職場經驗。
目前在經營規劃室屬於行銷傳播媒體,是鈺琳完全沒接觸過的領域,藉這次實習讓鈺琳學習怎麼樣做好一個行銷企劃,與團隊的互動與合作,負責畫綠菩提季刊裡小故事,透過證嚴法師說故事繪畫,透過自己的專業繪畫出圖像,再由同仁後製成影片,放在網站與大眾分享,透過繪本方式傳遞經典故事,讓老少咸宜都喜愛。
夏鈺琳分享:「本身學設計在經營規劃室負責綠菩提季刊的繪畫工作,實習就是給自己很多機會也在學習人生經驗,未來進入職場就沒有很多前輩可以帶領,所以要好好把握多給自己機會多方面學習找到未來的方向。」
實習就是給更多學習的機會,在別於學校寫報告、作業不同,讓自己有多一層成長機會;未來進入職場,或許就沒有前輩、老師指導與陪伴,要靠自己摸索與學習,藉著在大愛感恩科技實習,夏鈺琳學習在學校學不到的技術與知識,並自己的興趣及專業發揮到幫助他人之上。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多方面學習機會 提升職場正能量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與大愛網路電台動共同製播「環保愛地兒」單元,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分享自己在事業、志業等服務心得,今天特別邀請夏鈺琳分享「大愛感恩科技實習心得」。
剛畢業於崇右技術學院時尚造型設計系的夏鈺琳,在學校學習如何打版、設計服裝,大四下學期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實習,在這裡學習在學校學不到的技術與知識,同時跨領域學習電腦繪圖、繪本繪畫,把自己的興趣及專業發揮到職場之上。
「在國中要升高中的那年,看到服裝科的簡章,產生非常大的興趣,因此高中就讀了三年的服裝科,雖然路程很辛苦,但想到最後的成果再累也很值得,到了大學期間,也考上服裝相關科系。」今年三月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實習的夏鈺琳,在學校就讀時尚設計系學習的內容很多,主要分三大類美容、美髮及服裝,念完專業領域,可以幫人從頭到腳的打點、設計好,能幫別人設計衣服、弄頭髮還能化妝。
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它有一定的製作規範,設計當中需要很多的創意在裡面,在學習的過程中,最難忘的事是大學畢業成果展製作,與組員一同發想製作屬於我們自己的設計。由於我們這組人有八個人,所以指導老師要求我們要做12套衣服,在無形的壓力下一套、一套的服飾就這樣做出來;製作過程中,因為組員理念不同,發生爭執,但讓我們更加團結,一個很難忘的過程,一定要一起走過那些困難,現在回味起來特別的有滋味。
設計有很多元的選擇!爲何會選擇來大愛感恩科技實習?因為老師介紹來的而且發現大愛感恩科技一個很有愛心的平台,將別人不需要的寶特瓶,製作成紡織品,為的是讓這個世界的垃圾變少,愛心變多,這種精神令自己要佩服也是值得學習的地方,來這實習目標是多樣化吸取職場經驗。
目前在經營規劃室屬於行銷傳播媒體,是鈺琳完全沒接觸過的領域,藉這次實習讓鈺琳學習怎麼樣做好一個行銷企劃,與團隊的互動與合作,負責畫綠菩提季刊裡小故事,透過證嚴法師說故事繪畫,透過自己的專業繪畫出圖像,再由同仁後製成影片,放在網站與大眾分享,透過繪本方式傳遞經典故事,讓老少咸宜都喜愛。
夏鈺琳分享:「本身學設計在經營規劃室負責綠菩提季刊的繪畫工作,實習就是給自己很多機會也在學習人生經驗,未來進入職場就沒有很多前輩可以帶領,所以要好好把握多給自己機會多方面學習找到未來的方向。」
實習就是給更多學習的機會,在別於學校寫報告、作業不同,讓自己有多一層成長機會;未來進入職場,或許就沒有前輩、老師指導與陪伴,要靠自己摸索與學習,藉著在大愛感恩科技實習,夏鈺琳學習在學校學不到的技術與知識,並自己的興趣及專業發揮到幫助他人之上。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環保教育扎根校園 守護地球母親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為推廣環保,走進校園。峇株吧轄慈濟人,(6/12)以話劇來告訴學生們「地球媽媽生病了」。慈濟芙蓉聯絡處則在一所華文小學(5/8),教導孩子們以十指口訣學習回收分類,老師說,這個活動讓他們每學期末的環保行動,做得更好。
「救救地球!」慈濟志工為大地之母發聲,就怕有一天,人類的處境。
「沒得住、沒得穿、又生病。」
減少物欲、延長物命,加上資源回收再利用,小學生勤學習。
波德申西廖華小學生 朱宇軒:「我們不應該隨便亂丟垃圾,我們應該看到垃圾在地上就把它撿起來丟進垃圾桶,避免動物看見,然後就誤把它當成食物吃掉。」
慈濟芙蓉聯絡處的志工們分享知識,學校不再心有餘而力不足。
波德申西廖華小教師 姜姿妘:「其實我們每一個學期最後一天,我們都是要拿來做環保,可能我們缺乏資源缺乏知識,所以我們平常進行都成效不太好,但師姑師伯他們的呈現方式都非常生動、非常有趣,學生們就連我的一年級學生都可以接受,所以我相信這個是很大的成效。」
走進校園說環保,峇株吧轄慈濟志工以話劇登場。
正修二校副校長 孫萍芬:「用話劇來宣導這個環保工作很明確,學生看了很容易明白,而且比較能夠吸引他們。」
清淨在源頭、環保也是從小地方做起,起而行動,救地球才有機會趕得及。
真善美志工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至誠關懷愛陪伴 軍警援苦獻心力
- Article Details
氣候四大不調,台灣炎熱高溫,但在另一端瑞士卻下起了大雪。而在斯里蘭卡則是在五月發生水災,造成大片土石崩落,山腳下的村莊幾乎被滅村,多數村民依然生活在狹小的收容中心,苦不堪的情況更需要有愛的人走入。證嚴上人在今天志工早會開示,人間苦難偏多需要有更多的人以愛團結一心,實地踏查見苦知福並付出愛與關懷。
正值夏季,但在瑞士卻下起大雪。而異常的氣候,也讓斯里蘭卡在五月降下大雨,整片土石滑落,山腳下的村莊幾乎滅村。
證嚴 上人開示,:「我們應該要人人警覺、覺悟啊,切莫以心情的不調和,再造人間的災禍,所以我們還是好好地先安住人心,緊接著就是要啟發愛心。」
道路一通,慈濟志工的愛心就湧進了。在當地法師和軍警的幫助下,志工走進斯里蘭卡水患的重災區踏查,也到收容中心關懷。看見許多席地而睡的村民,也趕緊規劃發放三千張福慧床和毛毯。
證嚴 上人開示,:「慈濟人要走過了這樣的路,去實地見苦知福,更鞏固自己的善心,才知道路要怎麼走,愛的能量還是要不斷凝聚,最重要的就是人人要虔誠的心。」
接到最需要的床和毛毯,災民的臉上,終於重現笑容。正因為這份真誠的情,感動許多一路相助的軍警,讓他們自願投入慈濟擔任志工,為更多苦難人付出。
楊婕庭 翁國嘉 花蓮報導 Read more
洗刷心垢 力行環保領會人生道理
- Article Details
走出高牆後,還有春天嗎?答案是肯定的,彰化永靖環保站,四年前,每個月都會接引更生人到這裡做環保,當志工,更生人曾煥珊就是其中的一位,這些年他重新找回人生的希望,今年還參加慈濟志工培訓,他說,很感恩慈濟志工的關懷,才能讓他還有機會助人。
大熱天,彎腰低頭揮汗做環保,一身灰衣白褲,他是曾煥珊,今年正在培訓慈濟志工,他還有另外一個身分是更生人,漫長的吸毒人生,直到遇見了慈濟。
更生人 曾煥珊:「(高)肇良師兄就是這樣關心我,關懷我,讓我決心要跟著他一起走(做)。」
當年在監獄裡,跟慈濟志工高肇良書信往來,出獄後,就來到環保站當志工,永靖環保四年前,每個月一次,接引更生人到這裡做環保,曾煥珊說,沒想到他現在還能夠付出助人,非常感恩。
更生人 曾煥珊:「不是傷心的眼淚是歡喜的淚水,我很感謝慈濟把我帶出來。」
而慈濟志工高肇良,同樣是更生人,這些年他走遍全台灣的監獄,鼓勵受刑人,能夠改過自新。
慈濟志工 高肇良:「這些信代表每個重生的希望,他們渴望重生,就好像當初,我在監獄渴望重生一樣。」
離開高牆後的人生,走入人群,付出自己的良能,翻轉人生。
江麗君 歐陽光輝 彰化報導 Read more
2016,09/12 廣州公益慈善團體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9月12日(一)14:30-15:15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Sunday, 11 September 2016
科研勇於挑戰 成果樂於分享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剛完成經濟部科技研究發展專案中業界開發產業技術計畫的全程查證審查。研發部懷抱感恩的心為這個為期三年的科技開發專案,表達對產官學研各界之感謝與做個總結。
一路走來,必須感謝主管機關經濟部對大愛感恩技術的肯定與指導,大愛感恩自民國101年成立研發部門、並嘗試執行政府基礎工業專案以來,由原本沒有任何檢測及實驗設備,到目前擁有專業研發實驗室及技術團隊,逐漸累積自身的研發能量,也漸漸有能力做難度較大的開發。這些成果效益,不論直接或間接,都是執行本專案所帶來的。
回顧本案當初訂定的三項內容:
第一項,是『對回收聚酯的物化性,做以學理為基礎的深入探討』,因此建立起一個能處理回收聚酯的技術平台,以此平台,可廣泛針對回收聚酯的特定參數做調整並改善,可幫助提高產品的產率及性質等。另外大愛感恩也藉由本案的執行,具體實現了『搖籃到搖籃』的生產。在此之前,大愛感恩的回收聚酯原料來源都是寶特瓶,亦即『一次回收』,而本次計畫是以廢棄紡織品為回收聚酯的原料來源,亦即『二次回收』,成功地試量產出強度、手感都不比回收寶特瓶為原料差的二次回收紡織品,為建立循環經濟、永續產品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二項是以回收聚酯為原料,抽出有別於傳統圓形,而是不同形狀的紗線,異形斷面紗線依目的不同,例如有增進吸溼快乾的T3T形,及加強阻風、保暖功能的正四角形紗線。
第三項是以回收聚酯為原料,提高其『親水吸溼』物性,可改善聚酯紡織品中會產生靜電、易起毛毬、較悶熱及不吸汗等的缺點。
藉由此案,大愛感恩不僅由和工研院、紡織所及塑膠中心等合作中學習到各財團法人累積多年的業界技術及各種資源的運用,也和合作廠商新光、南亞等建立良好緊密的互動關係,有助於將來雙方共同開發高階產品時的互信及意願。大愛感恩也願把執行此專案的成果和產官學,願意和大愛感恩合作的任何單位分享,一起來推廣開發出來的優質產品。
大愛感恩科技 洪碩廷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科研勇於挑戰 成果樂於分享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剛完成經濟部科技研究發展專案中業界開發產業技術計畫的全程查證審查。研發部懷抱感恩的心為這個為期三年的科技開發專案,表達對產官學研各界之感謝與做個總結。
一路走來,必須感謝主管機關經濟部對大愛感恩技術的肯定與指導,大愛感恩自民國101年成立研發部門、並嘗試執行政府基礎工業專案以來,由原本沒有任何檢測及實驗設備,到目前擁有專業研發實驗室及技術團隊,逐漸累積自身的研發能量,也漸漸有能力做難度較大的開發。這些成果效益,不論直接或間接,都是執行本專案所帶來的。
回顧本案當初訂定的三項內容:
第一項,是『對回收聚酯的物化性,做以學理為基礎的深入探討』,因此建立起一個能處理回收聚酯的技術平台,以此平台,可廣泛針對回收聚酯的特定參數做調整並改善,可幫助提高產品的產率及性質等。另外大愛感恩也藉由本案的執行,具體實現了『搖籃到搖籃』的生產。在此之前,大愛感恩的回收聚酯原料來源都是寶特瓶,亦即『一次回收』,而本次計畫是以廢棄紡織品為回收聚酯的原料來源,亦即『二次回收』,成功地試量產出強度、手感都不比回收寶特瓶為原料差的二次回收紡織品,為建立循環經濟、永續產品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二項是以回收聚酯為原料,抽出有別於傳統圓形,而是不同形狀的紗線,異形斷面紗線依目的不同,例如有增進吸溼快乾的T3T形,及加強阻風、保暖功能的正四角形紗線。
第三項是以回收聚酯為原料,提高其『親水吸溼』物性,可改善聚酯紡織品中會產生靜電、易起毛毬、較悶熱及不吸汗等的缺點。
藉由此案,大愛感恩不僅由和工研院、紡織所及塑膠中心等合作中學習到各財團法人累積多年的業界技術及各種資源的運用,也和合作廠商新光、南亞等建立良好緊密的互動關係,有助於將來雙方共同開發高階產品時的互信及意願。大愛感恩也願把執行此專案的成果和產官學,願意和大愛感恩合作的任何單位分享,一起來推廣開發出來的優質產品。
大愛感恩科技 洪碩廷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福鼎暑期營隊 環保體驗寓教於樂
- Article Details
暑期讓孩子有去處、能正常作息、還學了不少環境知識,這樣的夢幻夏令營,出現在大陸福建省的福鼎市,慈濟志工安排營隊活動,也獲得學員家長的肯定。
「慈濟福鼎聯絡處」舉辦夏令營,有得吃、有得玩,腦袋裡對地球環境的知識,也多了不少。
慈濟夏令營學員 朱健豪:「我唯一的選擇就是少吃肉,然後不用塑料袋多用布袋。」
慈濟夏令營學員 鄭子墨:「不要用那種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裡面都有很多毒素。」
慈濟志工 甘欲寧:「可以讓孩子們明白,自己身為地球的一分子,應該肩負的責任。」
營隊還開放家長、一起跟著孩子學習。
家長 林紅賓:「家長一起學我就跟孩子一起做,我覺得這個挺好。」
今年夏天不留白,學員懂得尊重大地,和父母的感情,也越來越好。
真善美志工 福建報導 Read more
環保觀念善萌芽回收減塑化行動
- Article Details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新北市蘆洲區的忠義國小舉辦靜思語教學圓緣,學生奉茶給老師,一舉一動恭恭敬敬。而板橋區的中山國小,圓緣活動,學生們展現創意,用各種回收物做成手環,響應環保。
唱出環保理念,小學生展現創意。
仔細看每個人手上的手環,都是回收物製作,有回收的塑膠袋、紙盤和廣告紙。
板橋區中山國小校長 王健旺:「我們往往為了方便,我們用什麼來換(健康)?還有呢(自然)?美好的大自然。所以我想聽了老師的、剛剛淑嫈老師的課之後,我們一定要開始一起來減塑。」
大愛媽媽走進中山國小靜思語教學十多年,這次圓緣,以減塑為主題,帶動大家用實際行動響應環保。
在忠義國小,靜思語教學圓緣,學生向老師致感謝詞。
蘆洲區忠義國小學生:「但有時候您的關心甚至被我們認為成挨罵,最後我要說:真的非常感謝您這兩年來的教導,讓我學會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
學生恭敬的奉茶給老師,感恩的生活態度已在無形中薰陶。
真善美志工 黃金英 王明煌 鄧吉釧 王有祿 台北報導 Read more
環境教育成果觀摩 展示慈悲科技
- Article Details
「105年全國環境教育成果觀摩會」,全國有二十二個縣市共同參與,要展現環境教育推動成果,慈濟基金會也獲邀,在會場中利用影像故事,來訴說環境變遷以及保護環境的重要。
今年的觀摩會由高雄市教育局舉辦,各地代表把在校園中推動的成果,透過圖像到現場做交流,其中慈濟志工以防災為主題,展示福慧床、環保毛毯,提醒與會來賓環境變遷,教育學童,除了認識大地之外,也要用尊重愛護的心,培養正確的生活習慣。
朱怡蓉 蕭宏澍 高雄報導 Read more
Saturday, 10 September 2016
雲南大理串愛心 以物傳法善接引
- Article Details
愛的種子遍灑在全球各地,慈濟志工為了拓展慈濟志業,秉持「就地取材、自立耕生」的精神,在當地耕耘。居住雲南大理的楊瑩,因為想深入了解慈濟精神,今年報名慈濟社區志工培訓,每個月都有機會到雲南慈濟聯絡處上課,自己特定來台灣尋根,到花蓮靜思精舍承擔志工,為了能深入靜思法脈、體解慈濟精髓,並希望將在慈濟的感動化為行動,帶回大理推廣慈濟志業,在機緣之下,知道大愛感恩科技將回收廢棄的塑料瓶再製成環保產品,所以想趁著返回大理前的空檔,在慈濟昆明志工余輝師姊/同修楊師兄及人文推廣志工淑梅師姊陪同下,今天(9/5)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見證環保精質化。
大理市位在中國雲南點蒼山東麓,洱海之濱,因氣候變化而有描述大理最著名的四大景觀: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之「風花雪月」的美譽。雲南志工生長在佛香勝地的大理,古稱「葉榆」,是唐宋時期佛教鼎盛的歷史名城,有詩云:「葉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鳴鐘;伽藍殿閣三千堂,般若宮室八百處。」述說古代大理佛教興盛、尊崇佛教,所以又稱「妙香大國」;楊瑩師姊希望將慈濟人文、環保理念帶回大理堆廣。
以慈悲心觀察賑災所需,再以專業心投入研發,從構思、製圖,到打樣、開模,綠色產業與慈善志業攜手合作,共同打造綠色產品供應鏈,讓大愛綿延,也讓產品更有生命力。不論是一頂帽子、一個背包,還是一件白褲、一雙白鞋,運用科技將垃圾變身為資源,再度有了嶄新的外貌與不凡的身價。大愛感恩科技李鼎銘師兄介紹,透過公司簡介說明大愛感恩科技核心價值。
在靜思書軒或大愛感恩科技服務的志工,不是販售產品,是藉著有形的產品與會眾分享慈濟人文精神及產品傳達的感動,接引大德參與慈濟,故稱為人文推廣志工。在裡面的所有靜思文物,不單純是一件產品,背後都蘊含法的道理,必須深入靜思家風,體會在花蓮靜思精舍的常住師父自己耕作,不接受供養,秉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禪精神,正是慈濟的靜思家風,更是全球慈濟人的後盾。而大愛感恩科技每項產品背後充滿的愛心與祝福,從環保菩薩、愛心企業/實業家、每位請購大德都是愛心接力的一環,大愛感恩科技串聯起眾人愛心,最後達到證嚴法師的祈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
「穿大愛感恩科技環保心品可以說法傳法。」李鼎銘師兄分享,當別人一看你穿這這件衣服如此莊嚴,會問你這件衣服原料為何?你就能介紹是城市的礦產也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一般所謂 " 垃圾 " ) 介紹了解慈濟站中環保菩薩的用心及愛護地球的心念、若欲了解製程就可到大愛感恩科技了解 " 心靈 " 改造的工廠,同時藉由回饋慈濟基金會;若想要更深度了解慈濟,可帶大德們到各地慈濟道場的佈展,與他們分享慈濟50年,從竹筒歲月到國際賑災等等篳路藍縷,人間菩薩大招生。
大愛感恩科技希望建立一個愛心平臺,讓每一位環保菩薩、及愛心實業家/企業,用心用愛耕耘,發揮自我良能,將每年所有盈餘,回饋給慈濟基金會作國內外賑災及社會公益之用,愛心接力、善的循環,讓每一個人共同在平台上,付出己力回饋社會、匯聚善念,傳遞愛與善到全球。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雲南大理串愛心 以物傳法善接引
- Article Details
愛的種子遍灑在全球各地,慈濟志工為了拓展慈濟志業,秉持「就地取材、自立耕生」的精神,在當地耕耘。居住雲南大理的楊瑩,因為想深入了解慈濟精神,今年報名慈濟社區志工培訓,每個月都有機會到雲南慈濟聯絡處上課,自己特定來台灣尋根,到花蓮靜思精舍承擔志工,為了能深入靜思法脈、體解慈濟精髓,並希望將在慈濟的感動化為行動,帶回大理推廣慈濟志業,在機緣之下,知道大愛感恩科技將回收廢棄的塑料瓶再製成環保產品,所以想趁著返回大理前的空檔,在慈濟昆明志工余輝師姊/同修楊師兄及人文推廣志工淑梅師姊陪同下,今天(9/5)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見證環保精質化。
大理市位在中國雲南點蒼山東麓,洱海之濱,因氣候變化而有描述大理最著名的四大景觀: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之「風花雪月」的美譽。雲南志工生長在佛香勝地的大理,古稱「葉榆」,是唐宋時期佛教鼎盛的歷史名城,有詩云:「葉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鳴鐘;伽藍殿閣三千堂,般若宮室八百處。」述說古代大理佛教興盛、尊崇佛教,所以又稱「妙香大國」;楊瑩師姊希望將慈濟人文、環保理念帶回大理堆廣。
以慈悲心觀察賑災所需,再以專業心投入研發,從構思、製圖,到打樣、開模,綠色產業與慈善志業攜手合作,共同打造綠色產品供應鏈,讓大愛綿延,也讓產品更有生命力。不論是一頂帽子、一個背包,還是一件白褲、一雙白鞋,運用科技將垃圾變身為資源,再度有了嶄新的外貌與不凡的身價。大愛感恩科技李鼎銘師兄介紹,透過公司簡介說明大愛感恩科技核心價值。
在靜思書軒或大愛感恩科技服務的志工,不是販售產品,是藉著有形的產品與會眾分享慈濟人文精神及產品傳達的感動,接引大德參與慈濟,故稱為人文推廣志工。在裡面的所有靜思文物,不單純是一件產品,背後都蘊含法的道理,必須深入靜思家風,體會在花蓮靜思精舍的常住師父自己耕作,不接受供養,秉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禪精神,正是慈濟的靜思家風,更是全球慈濟人的後盾。而大愛感恩科技每項產品背後充滿的愛心與祝福,從環保菩薩、愛心企業/實業家、每位請購大德都是愛心接力的一環,大愛感恩科技串聯起眾人愛心,最後達到證嚴法師的祈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
「穿大愛感恩科技環保心品可以說法傳法。」李鼎銘師兄分享,當別人一看你穿這這件衣服如此莊嚴,會問你這件衣服原料為何?你就能介紹是城市的礦產也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一般所謂 " 垃圾 " ) 介紹了解慈濟站中環保菩薩的用心及愛護地球的心念、若欲了解製程就可到大愛感恩科技了解 " 心靈 " 改造的工廠,同時藉由回饋慈濟基金會;若想要更深度了解慈濟,可帶大德們到各地慈濟道場的佈展,與他們分享慈濟50年,從竹筒歲月到國際賑災等等篳路藍縷,人間菩薩大招生。
大愛感恩科技希望建立一個愛心平臺,讓每一位環保菩薩、及愛心實業家/企業,用心用愛耕耘,發揮自我良能,將每年所有盈餘,回饋給慈濟基金會作國內外賑災及社會公益之用,愛心接力、善的循環,讓每一個人共同在平台上,付出己力回饋社會、匯聚善念,傳遞愛與善到全球。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Friday, 09 September 2016
禮讚淬鍊勤自勵 迎向陽光傳大愛
- Article Details
「『Adversity is a good discipline.』 艱難是邁向成功最好的方法!這句話已經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身體裡面,也牢牢放在我的心裡,只要遇到很困難的事,我都會想起手上的(這一句話)刺青,提醒著我自己(突破艱難)。」8月29日大愛感恩科技暨德式馬企業聯合週會人文講座,邀請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彭文郁同學分享「迎向陽光的浴火鳳凰」。
「就讓我當一下賈伯斯過癮一次吧!」,手上握著最新款iphone 6S 的手機,遙控著分享的PPT簡報檔,比一般年輕大專生表現的更陽光、更有活力的慈科大護理系同學彭文郁,一點也不像是去(2015)年6月27日於八仙塵爆意外後、受到二到三級嚴重燒燙傷的傷友,意外發生至今已經約一年兩個月了,在家人的陪伴、鼓勵下,從意外無常的燒燙傷害中,走出陰霾、迎向陽光的心路歷程,積極正向的樂觀思考、勇敢面對人生逆境的考驗,神奇般的迅速復元成果,反倒讓 彭文郁同學轉而成為一位迎向陽光、傳遞大愛的浴火鳳凰。
從全身面積約68%的嚴重燒燙傷中急救回來,保全了四肢的完整,但是,後續接下來的傷燙傷復健過程,才真正是巨大身心靈折磨的開始;文郁分享自己復健過程,透過回顧影片,一個對平常人很正常簡單蹲下的動作,對於雙腿已被嚴重燒燙傷焦黑的皮膚與癵縮的筋膜,她得要忍受著劇烈拉扯皮肉的痛苦,嘶吼尖叫、逼出眼淚的哭叫著好痛、好痛,一次又一次的來復健,這讓人看見後都鼻酸的紅了眼眶。
「人生猶如過秒關,每一秒鐘能平安渡過,都要珍惜與感恩。」誠如 證嚴上人靜思語,透過文郁同學的分享,更讓大家深深的感受與體悟「平安就是福、健康就是富。」的道理,我們應當珍惜分分秒秒、有限的生命,好好善待家人與同事,用心當下過好生活、做好工作,來感恩能夠擁有健康與平安。
「無常意外示警鐘、逆境考驗堅毅行;禮讚淬鍊勤自勵,迎向陽光傳大愛」,感恩「從逆境中、照見自己。」文郁學會面對自己的挑戰,更懂得布施自己生命故事、感恩所有曾經幫助她的人,讓大家可以深刻的感受體認到「生命應該是看見我們還擁有多少!」而不是看自己缺陷什麼,必須積極把握擁有、珍惜生命、發揮自我良能,做一位手心向下,利益眾生、幫助社會的人,這樣的生命將會更有價值與意義。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內湖報導
禮讚淬鍊勤自勵 迎向陽光傳大愛
- Article Details
「『Adversity is a good discipline.』 艱難是邁向成功最好的方法!這句話已經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身體裡面,也牢牢放在我的心裡,只要遇到很困難的事,我都會想起手上的(這一句話)刺青,提醒著我自己(突破艱難)。」8月29日大愛感恩科技暨德式馬企業聯合週會人文講座,邀請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彭文郁同學分享「迎向陽光的浴火鳳凰」。
「就讓我當一下賈伯斯過癮一次吧!」,手上握著最新款iphone 6S 的手機,遙控著分享的PPT簡報檔,比一般年輕大專生表現的更陽光、更有活力的慈科大護理系同學彭文郁,一點也不像是去(2015)年6月27日於八仙塵爆意外後、受到二到三級嚴重燒燙傷的傷友,意外發生至今已經約一年兩個月了,在家人的陪伴、鼓勵下,從意外無常的燒燙傷害中,走出陰霾、迎向陽光的心路歷程,積極正向的樂觀思考、勇敢面對人生逆境的考驗,神奇般的迅速復元成果,反倒讓 彭文郁同學轉而成為一位迎向陽光、傳遞大愛的浴火鳳凰。
從全身面積約68%的嚴重燒燙傷中急救回來,保全了四肢的完整,但是,後續接下來的傷燙傷復健過程,才真正是巨大身心靈折磨的開始;文郁分享自己復健過程,透過回顧影片,一個對平常人很正常簡單蹲下的動作,對於雙腿已被嚴重燒燙傷焦黑的皮膚與癵縮的筋膜,她得要忍受著劇烈拉扯皮肉的痛苦,嘶吼尖叫、逼出眼淚的哭叫著好痛、好痛,一次又一次的來復健,這讓人看見後都鼻酸的紅了眼眶。
「人生猶如過秒關,每一秒鐘能平安渡過,都要珍惜與感恩。」誠如 證嚴上人靜思語,透過文郁同學的分享,更讓大家深深的感受與體悟「平安就是福、健康就是富。」的道理,我們應當珍惜分分秒秒、有限的生命,好好善待家人與同事,用心當下過好生活、做好工作,來感恩能夠擁有健康與平安。
「無常意外示警鐘、逆境考驗堅毅行;禮讚淬鍊勤自勵,迎向陽光傳大愛」,感恩「從逆境中、照見自己。」文郁學會面對自己的挑戰,更懂得布施自己生命故事、感恩所有曾經幫助她的人,讓大家可以深刻的感受體認到「生命應該是看見我們還擁有多少!」而不是看自己缺陷什麼,必須積極把握擁有、珍惜生命、發揮自我良能,做一位手心向下,利益眾生、幫助社會的人,這樣的生命將會更有價值與意義。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內湖報導
Thursday, 08 September 2016
芝加哥環保推動 愛心接力善循環
- Article Details
在慈濟志工盧薇的介紹下,9月2日下午,定居芝加哥當地的陳嘉倩師姊,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希望能了解慈濟環保回收,如何將廢棄的寶特瓶回收再製的環保產品,並期許將大愛感恩科技帶回芝加哥推廣。
平常在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做義工陳嘉倩師姊,希望將大愛環保產品帶到菲爾德博物館展示:「就我所了解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是一個非常重視環保的博物館,並有展中國的相關文物,認為靜思與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非常環保,在回美國之前,希望能來到大愛感恩科技這邊,實際了解大愛感恩環保理念,並帶到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透過展示的方式呈現寶特瓶回收產品。。」
陳嘉倩返台之前,曾與慈濟志工盧薇同行,到菲爾德博物館,向商務主任Megan Williams、及展售公司Aramark公司Jason M. Jaffery總經理會面。盧薇師姊介紹大愛感恩科技,是一家臺灣社會公益企業,將廢棄的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產品,同時展示出環保購物袋、河馬及大象造型兒童包巾、嬰兒鞋襪、環保餐具組等大愛科技環保產品,Megan Williams主任與Jason M. Jaffery總經理都表示對於大愛科技利用寶特瓶回收再製產品及『產品生產履歷』印象深刻。Jason M. Jaffery總經理:「菲爾德博物館選購商品的一般流程,是由相關人員先開會,就提案展售的商品,進行討論,再進行決定,希望嘉倩師姊藉著返台這段時間,可以帶來更多大愛科技的產品和資訊。」
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館藏包羅萬象,許多聞名全球的畫作和藝術品,被Trip Advisor旅遊網站評選為『世界最佳博物館』;傳遞生活在地球上的故事、解決科學奧秘、開闢了新的前景,將科學轉化為行動健康的地球,自許成為教育典範,建立一個探索知性的空間,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學生、教育工作者和科學家,不同科學探索的旅程。
「一般的民眾會感覺大愛感恩科技在賣產品!」事實上並非如此,大愛感恩科技藉著有形的環保產品,傳遞背後的價值與感動,從環保菩薩單純的一念心呵護大地、整合愛心企業/實業家,到每一位請購大德貢獻愛心,最後將全部的投資及盈餘回饋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座海內外賑災及社會公益之用,幫助需要受助的人,轉動社會善的效應、循環;每年更透過數以百場人文分享與講座,傳遞環保教育,藉此影響人心,開始投入環保,保護地球環境,最後達到證嚴法師三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
陳嘉倩表示,大愛感恩科技透過環保產業,希望能藉由菲爾德博物館展示,讓更多人認識慈濟和大愛感恩科技,用實際行動呵護地球,更進一步的投入環保行列。同時希望透過志工力量,將大愛感恩科技簡介翻成多國語言,讓更多人看見大愛環保的綠色良能。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TheFieldMuseum
菲爾德博物館
https://www.fieldmuseum.org/
Read more
芝加哥環保推動 愛心接力善循環
- Article Details
在慈濟志工盧薇的介紹下,9月2日下午,定居芝加哥當地的陳嘉倩師姊,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希望能了解慈濟環保回收,如何將廢棄的寶特瓶回收再製的環保產品,並期許將大愛感恩科技帶回芝加哥推廣。
平常在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做義工陳嘉倩師姊,希望將大愛環保產品帶到菲爾德博物館展示:「就我所了解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是一個非常重視環保的博物館,並有展中國的相關文物,認為靜思與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非常環保,在回美國之前,希望能來到大愛感恩科技這邊,實際了解大愛感恩環保理念,並帶到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透過展示的方式呈現寶特瓶回收產品。。」
陳嘉倩返台之前,曾與慈濟志工盧薇同行,到菲爾德博物館,向商務主任Megan Williams、及展售公司Aramark公司Jason M. Jaffery總經理會面。盧薇師姊介紹大愛感恩科技,是一家臺灣社會公益企業,將廢棄的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產品,同時展示出環保購物袋、河馬及大象造型兒童包巾、嬰兒鞋襪、環保餐具組等大愛科技環保產品,Megan Williams主任與Jason M. Jaffery總經理都表示對於大愛科技利用寶特瓶回收再製產品及『產品生產履歷』印象深刻。Jason M. Jaffery總經理:「菲爾德博物館選購商品的一般流程,是由相關人員先開會,就提案展售的商品,進行討論,再進行決定,希望嘉倩師姊藉著返台這段時間,可以帶來更多大愛科技的產品和資訊。」
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館藏包羅萬象,許多聞名全球的畫作和藝術品,被Trip Advisor旅遊網站評選為『世界最佳博物館』;傳遞生活在地球上的故事、解決科學奧秘、開闢了新的前景,將科學轉化為行動健康的地球,自許成為教育典範,建立一個探索知性的空間,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學生、教育工作者和科學家,不同科學探索的旅程。
「一般的民眾會感覺大愛感恩科技在賣產品!」事實上並非如此,大愛感恩科技藉著有形的環保產品,傳遞背後的價值與感動,從環保菩薩單純的一念心呵護大地、整合愛心企業/實業家,到每一位請購大德貢獻愛心,最後將全部的投資及盈餘回饋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座海內外賑災及社會公益之用,幫助需要受助的人,轉動社會善的效應、循環;每年更透過數以百場人文分享與講座,傳遞環保教育,藉此影響人心,開始投入環保,保護地球環境,最後達到證嚴法師三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
陳嘉倩表示,大愛感恩科技透過環保產業,希望能藉由菲爾德博物館展示,讓更多人認識慈濟和大愛感恩科技,用實際行動呵護地球,更進一步的投入環保行列。同時希望透過志工力量,將大愛感恩科技簡介翻成多國語言,讓更多人看見大愛環保的綠色良能。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TheFieldMuseum
菲爾德博物館
https://www.fieldmuseum.org/
Read more
家長號召一呼百應 環保向下扎根
- Article Details
山東青島經濟發達,擁有大量的外來人口(包括外國人)和較高的開放度。當地的慈濟志工推廣環保,也獲得學校的大力支持,下課後的夜間環保,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做資源分類,每個孩子都是環保小尖兵。
這是青島市的福州路小學,到了晚上,學生們穿著制服就來跟著慈濟志工響應環保活動。
四十多個孩子,加上四十多個家長,廣大的號召力靠的是一位熱心的家長在學校大力宣傳。
家長:「是因為在慈濟,我學到如何做環保酵素,如何做資源分類,我也想把這麼好的事情,去分享給大家。」
聽完志工解說資源分類的方法,開始做環保,小朋友們展現活力。
福州路小學學生:「每個人都應該盡自己的一分力,把垃圾扔到垃圾桶不要隨手亂扔。」
福州路小學學生:「我希望大家少用,一次性的筷子和碗,這樣的話可以保護地球。」
志工 陳寶明:「原來的時候,我們做的那些活動非常簡單,現在發覺慈濟的活動非常用心,整個活動做下來以後,跟慈濟的理念和上人的法,說實在行這個經(佛經)。」
志工送給每位小朋友,廢棄的果皮做成的環保酵素,讓他們把愛護地球的理念帶回家,慈濟在青島,每個月固定的環保活動,小小環保尖兵發揮大大力量。
真善美志工 賈化玲 鄭元華 山東報導 Read more
一度輟學受助返校 少年心懷感恩
- Article Details
印尼有一位年僅13歲的慈濟環保志工「貝立利安多」,因為曾經輟學,受慈濟助學金幫助重返校園,而決定在課餘時間撿拾回收物、回饋社會。
印尼的慈濟環保站裡,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唯獨這張臉蛋,特別稚嫩。他是慈濟助學生、現年13歲的「貝立利安多」。
「貝立利安多」曾經因為家中經濟問題而輟學,當他得知慈濟提供的助學金,有一部分來自資源回收所得,他決定有所行動。
慈濟助學生 貝立利安多:「我不會覺得丟臉 或埋怨什麼,這是個表達感恩的方式,我放學回家 有空的時候,我就會來收集分類寶特瓶。」
貝立利安多父親 克利斯納:「我們身為父母 希望他一切都好,但慈濟教導的觀念也很重要,就是疼愛照顧彼此每一個人,我們自己能過日子後,也要幫助其他人。」
帶著志工與父親的教誨,重回校園的「貝立利安多」,也展現出超齡的沉著。
學校老師 安德蕾亞斯:「他是個勇敢積極的孩子,也常參加學校活動,我們當然不會限制他想做什麼,但他做的這件事,確實能啟發其他人。」
嘗試著回饋社會、最後成為同儕之間的焦點,這些不在人生計畫中的人生歷練,都讓他萬分珍惜。
羅吉 迪瑪斯 印尼報導 Read more
Wednesday, 07 September 2016
科技布展傳法繹 善法宣流淨人心
- Article Details
「要在一開始就選擇對的事情、對的方向,才能活的光明磊落。」9月5日,大愛感恩科技暨德式馬企業聯合週會人文講座,邀請慈濟內湖志工郭璟德分享「科技布展傳法繹」。
「如果我能把心靜下來、將心量打開一點,也許在未來的幾年我就不會走錯路。」郭璟德師兄懺悔年輕時的自己非常自我與自大,年紀輕輕就當上公司經理、管理員工;工作沒幾年後,就出來自己開公司。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志願,郭璟德師兄:「我記得小學畢業就有一個願,要當一位有影響力的人、有名望的人。而且,並不是當位政治家,是想去混黑社會,但個子小打不贏別人,又看到黑社會的人,盡做傻事,就想當軍師、將黑社會企業化,這是我小時候的志願。」若一開始的念頭就選擇在錯的地方,就會影響著自己將來往後二、三十年的方向、自己人生的道路。
「如果年輕時有一個人、講的一句話,打醒了我,或許我的人生就不會走得這麼昏暗。」在郭璟德師兄人面對燈紅酒綠、日夜顛倒時,很感恩這位事業夥伴、生命中的貴人馬來西亞林孝式帶著郭璟德走入慈濟,「以前我們是『兄弟』,現在我們互稱對方『師兄』,這樣的生命轉折很奇妙!他比我早進慈濟八年,跟我講了八年的慈濟,我都說『你不要再講,因緣未具足,你做你的事。』」直到有一天他跟我說:「如果再不進來慈濟,我真的以後會跟你這個朋友漸行漸遠,因為我們的對話越來越不同,你講的都是風花雪月,而我不是,我們會越走越遠。」郭璟德當時還沒有辦法體會,如今才深深才感念生命中的貴人。
人文週會一開始所聆聽上人開示「竹筒歲月、悲智願行」衲履足跡的影片當中,聽到 證嚴上人細說當年為了從事慈善濟貧的工作,因為經費的不足,發起了日存五毛錢竹筒歲月的歷史回顧。今年適逢慈濟五十週年,全台各地的師兄、師姊回顧慈濟志業成立半世紀以來的艱辛,於各地靜思堂展開布展,希望透過過去許多珍貴與感人的歷史畫面,來接引更多人行善的心。郭璟德發揮自己電玩專業,和內湖團隊呈現出「靜思時空‧慈濟萬行」科技布展,藉由趣味的互動式布展,來吸引參訪會眾駐足,進而聆聽導覽人員介紹,同時將佛法帶入其中,啟發人人內心的善良美德。
說到環保!要怎樣讓人去做環保?以自己是一般人的角度,跟別人說地球與你有關係,一般人會認為這不關我的事,這是有心人的事、這是政府應該要做的事、環保團體該負責的事!郭璟德分享:「所以,傳遞環保必須透過人的思想模式來傳遞,所以我們必須給他一種觀念,環保就在你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到,不要說得太理論性。例如,你攜帶環保杯、碗可以優惠一點,除了省下一點錢,也在無形中改變一點點習慣,這就是環保,我們所希望的環保,是從最基本的生活中去落實,而不是很大的動作,希望透過每一天點點滴滴、在生活中的行為改變,回到人性最基本的生活。」
很多的展覽都是把我們的想法給對方,要轉換一下,由對方選擇『自己想看的東西』,而不是『我要給你看的東西』,可以透過影片方式,讓觀眾願意選擇繼續看,要有一個東西能吸引對方,讓他一步一步願意花時間看下去。例如,大愛感恩有一項環保的產品,一開始就說買這產品需要多少錢,對方就會產生排斥感,所以可以先透過影片方式,讓顧客升起對環保志工的尊敬心,了解『花筆錢買這項環保產品,是可以保護地球環境、且是有意義的事。』讓別人感受到背後的『價值』,讓顧客願意、所花的錢不是為了這個產品,而是背後『價值』,讓無形的價值而存在,環保是那份無形的價值,因為答案是存在的,地球只有一個,需要你我來共同來守護。
「科技布展傳法繹、利巧思惟現良能;法音宣流無國界,善業共振淨人心。」郭璟德無私布施分享自己生命體悟與布展經驗,我們可以深刻的瞭解上人開示:「人生要在一開始就要選擇對的事情、對的方向,才能活的光明磊落無愧。」同時要警惕自己:「若想過舒服的生活,就會離幸福的日子越來越遠。」勇於承擔、樂於付出,「甘願做」做到圓滿,自然會感受到「歡喜受」,意即生命因為付出、成就大愛而綻放出自我生命的價值,因而感動到心靈無比喜悅而法喜充滿。
大愛感恩科技藉著有形的環保產品、各地門市、低碳概念館展示環保人文推廣,接引更多有人響應、加入環保行列,期望透過郭璟德的分享科技布展傳法繹,將大愛感恩科技結合布展,展現出「環保精質化」、化廢為寶的概念,同時讓世界看到台灣環保軟實力。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科技布展傳法繹 善法宣流淨人心
- Article Details
「要在一開始就選擇對的事情、對的方向,才能活的光明磊落。」9月5日,大愛感恩科技暨德式馬企業聯合週會人文講座,邀請慈濟內湖志工郭璟德分享「科技布展傳法繹」。
「如果我能把心靜下來、將心量打開一點,也許在未來的幾年我就不會走錯路。」郭璟德師兄懺悔年輕時的自己非常自我與自大,年紀輕輕就當上公司經理、管理員工;工作沒幾年後,就出來自己開公司。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志願,郭璟德師兄:「我記得小學畢業就有一個願,要當一位有影響力的人、有名望的人。而且,並不是當位政治家,是想去混黑社會,但個子小打不贏別人,又看到黑社會的人,盡做傻事,就想當軍師、將黑社會企業化,這是我小時候的志願。」若一開始的念頭就選擇在錯的地方,就會影響著自己將來往後二、三十年的方向、自己人生的道路。
「如果年輕時有一個人、講的一句話,打醒了我,或許我的人生就不會走得這麼昏暗。」在郭璟德師兄人面對燈紅酒綠、日夜顛倒時,很感恩這位事業夥伴、生命中的貴人馬來西亞林孝式帶著郭璟德走入慈濟,「以前我們是『兄弟』,現在我們互稱對方『師兄』,這樣的生命轉折很奇妙!他比我早進慈濟八年,跟我講了八年的慈濟,我都說『你不要再講,因緣未具足,你做你的事。』」直到有一天他跟我說:「如果再不進來慈濟,我真的以後會跟你這個朋友漸行漸遠,因為我們的對話越來越不同,你講的都是風花雪月,而我不是,我們會越走越遠。」郭璟德當時還沒有辦法體會,如今才深深才感念生命中的貴人。
人文週會一開始所聆聽上人開示「竹筒歲月、悲智願行」衲履足跡的影片當中,聽到 證嚴上人細說當年為了從事慈善濟貧的工作,因為經費的不足,發起了日存五毛錢竹筒歲月的歷史回顧。今年適逢慈濟五十週年,全台各地的師兄、師姊回顧慈濟志業成立半世紀以來的艱辛,於各地靜思堂展開布展,希望透過過去許多珍貴與感人的歷史畫面,來接引更多人行善的心。郭璟德發揮自己電玩專業,和內湖團隊呈現出「靜思時空‧慈濟萬行」科技布展,藉由趣味的互動式布展,來吸引參訪會眾駐足,進而聆聽導覽人員介紹,同時將佛法帶入其中,啟發人人內心的善良美德。
說到環保!要怎樣讓人去做環保?以自己是一般人的角度,跟別人說地球與你有關係,一般人會認為這不關我的事,這是有心人的事、這是政府應該要做的事、環保團體該負責的事!郭璟德分享:「所以,傳遞環保必須透過人的思想模式來傳遞,所以我們必須給他一種觀念,環保就在你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到,不要說得太理論性。例如,你攜帶環保杯、碗可以優惠一點,除了省下一點錢,也在無形中改變一點點習慣,這就是環保,我們所希望的環保,是從最基本的生活中去落實,而不是很大的動作,希望透過每一天點點滴滴、在生活中的行為改變,回到人性最基本的生活。」
很多的展覽都是把我們的想法給對方,要轉換一下,由對方選擇『自己想看的東西』,而不是『我要給你看的東西』,可以透過影片方式,讓觀眾願意選擇繼續看,要有一個東西能吸引對方,讓他一步一步願意花時間看下去。例如,大愛感恩有一項環保的產品,一開始就說買這產品需要多少錢,對方就會產生排斥感,所以可以先透過影片方式,讓顧客升起對環保志工的尊敬心,了解『花筆錢買這項環保產品,是可以保護地球環境、且是有意義的事。』讓別人感受到背後的『價值』,讓顧客願意、所花的錢不是為了這個產品,而是背後『價值』,讓無形的價值而存在,環保是那份無形的價值,因為答案是存在的,地球只有一個,需要你我來共同來守護。
「科技布展傳法繹、利巧思惟現良能;法音宣流無國界,善業共振淨人心。」郭璟德無私布施分享自己生命體悟與布展經驗,我們可以深刻的瞭解上人開示:「人生要在一開始就要選擇對的事情、對的方向,才能活的光明磊落無愧。」同時要警惕自己:「若想過舒服的生活,就會離幸福的日子越來越遠。」勇於承擔、樂於付出,「甘願做」做到圓滿,自然會感受到「歡喜受」,意即生命因為付出、成就大愛而綻放出自我生命的價值,因而感動到心靈無比喜悅而法喜充滿。
大愛感恩科技藉著有形的環保產品、各地門市、低碳概念館展示環保人文推廣,接引更多有人響應、加入環保行列,期望透過郭璟德的分享科技布展傳法繹,將大愛感恩科技結合布展,展現出「環保精質化」、化廢為寶的概念,同時讓世界看到台灣環保軟實力。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看大愛台啟悲心 因緣接引入善門
- Article Details
許多人對於「做志工」這個行動,都覺得,要等到放下工作後再開始,目的是為了打發時間、也想避免記憶退化。在印尼,有一位鍾鐿連(女性)就是這樣的想法。不過,大愛台節目、與環保志工,改變了「鍾鐿連」原本等老、等退休再做志工,這個觀念。
收看大愛台,是鍾鐿連認識慈濟的開始。
2015年6月參訪花蓮靜思堂,是鍾鐿連做志工的第一步。
志工 鍾鐿連:「是收看大愛台節目才會認識慈濟,我大多是看大愛劇場,因為故事真的很動人,尤其是環保。」
如今,鍾鐿連總是固定時間開著自家車,向鄰居朋友收回收資源。這個行動,也是從台灣一對老夫妻身上學到的。
志工 鍾鐿連:「真的很啟發我,因為他們年紀也不小了,還那樣積極做環保,老夫妻早上五點,就一起搭公車出門做環保。」
為了讓孩子理解她的忙碌,慈濟活動場合中,常看見鍾鐿連母女三人、結伴參與。
鍾鐿連的女兒 菲菲安:「自從加入慈濟,媽媽變得比較忙,經常不在家,以前是經常在家的,不過有時候 她會帶我們參加活動,媽媽的脾氣好很多了。」
鍾鐿連的女兒 薇娜:「她的脾氣變好了,更有耐心。」
改脾氣、也改變觀念,鍾鐿連不願意再等老、等退休,而是把握現在,行善付出。
嘉郎 伊菈瓦蒂 印尼報導 Read more
草根菩提樂在環保 當地球的貴人
- Article Details
彰化鹿港鎮,有六位環保老菩薩,在同一個環保站內,協助回收分類,總年齡將近五百歲,她們把做環保,當做運動,身體越來越健康,天天充滿歡喜心。
這六位老阿嬤,加起來將近五百歲,都是彰化鹿港鎮的環保志工,分類動作最迅速的,就是這位92歲的呂綉鳳。
環保志工 呂綉鳳:「(體力能負荷嗎),自從換電池(節律器),還沒換之前常昏倒,現在換了比較正常,吃飽沒事我就去環保站。」
呂綉鳳心臟裝有節律器,每天還要注射胰島素,靠著做環保活動筋骨,越做越有精神。
(聲音)環保志工 張敏:「拆玩具難拆就要用鐵鎚,用鐵鎚敲還有剪刀,還有這支鉗子,如果(鐵鎚)還拆不掉就用鉗子,我們工具很多啊。」
每位阿嬤,都有自己的寶貝工具袋,拆解錄音帶或雨傘,對她們來說都是小CASE,而且腦筋動得快,雨傘布能變成工作裙。
環保志工 施陳鳳:「我們可以圍著當工作裙包著,也可以穿著,如果雨天可以穿著不會淋雨。」
老人家的智慧,令人刮目相看,這六位環保長青菩薩,平均年齡八十歲,在社區默默奉獻做環保,延續物命,也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
郭苑玲 郭繼宗 彰化報導 Read more
DA.AI seeks a Buddhist niche in PET recycling
- Article Details
Taiwan’s DA.AI Technology Co. Ltd. pursues PET bottle recycling from a very Buddhist point of view.
In some ways, the Taipei non-profit operates like any business: It manages a complex supply chain making products from recycled PET, it sells them in retail stores, and has its own in-hou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But the Buddhism comes in, DA.AI executives say, in what motivates the organization.
Rather than going after profits, the focus is on charity — supporting its parent organization, the Tzu Chi Foundation, a Buddhist disaster relief organization in Taiwan.
DA.AI was started in 2008 by several business executives who are active in Tzu Chi, and today sits at the center of one of Taiwan’s largest recycling organizations.
It and Tzu Chi have a network of more than 8,600 recycling centers staffed by tens of thousands of Tzu Chi volunteers, where each year they collect about 60 million PET bottles.
During an interview at the group’s headquarters in Taipei and a tour of one of its nearby recycling centers, staff offered a look at how the unusual organization mixes commerce and charity.
DA.AI started for practical reasons — the Tzu Chi Foundation wanted to help clean up litter and garbage in Taiwan and find ways to better use polyester fiber from PET bottles to make blankets for its disaster relief work.
But it’s since branched out well past that.
DA.AI started its ow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vision in 2012 to find new uses for recycled PET. It partners with Taiwanese research groups like the Pla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on new products, such as using bottle caps to make office supplies.
This year, it got certified as a B Corp., a measurement of a company’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ust the 10th company in Taiwan to get that status. DA.AI says it did that to benchmark the sustainability of its operations and find ways to improve.
It has more than 60 manufacturing partners, and said it’s certified to various standards, like carbon and water footprint levels from Germany’s TÜV Rheinland and the Global Recycling Standard by the Textile Exchange.
And its researchers are working on what they call R2R, improving how to take a product already made from recycled materials and breaking it down to use over and over in more recycled products, like their RPET disaster relief blankets.
The organization pursues what it calls a “return on influence,” said General Manager James Lee, one of five co-founders of DA.AI.
“What DA.AI pursues is not making money,” said Lee. “Usually companies pursue return on investment. I invest $10 dollars, what can I get in one year. But DA.AI Technology, we are different, we want ‘return on influence.’
“We are trying to use such kind of eco-friendly products to influence more people to change in their daily life,” he said.
At times an interview with DA.AI goes in directions not typical for a business magazine.
“You give me so many questions,” Lee said, at one point. “I think we have a different way of thinking. Of course this magazine is about plastics, it’s very important, but what we are talking about is the heart.
“We try to get more people to have some action to protect our Earth, through various methods,” he said. “Of course now PET is one of those methods.”
DA.AI, which in Chinese means "great love," said it gives 100 percent of its net proceeds to the Tzu Chi Foundation.
During a visit to one of its recycling centers, volunteers from the Foundation are busy sorting and cutting up PET bottles, which DA.AI will then take and re-manufacture into products.
The company says its products are designed to minimize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y don’t, for example, use dyes to color the fabrics on clothing, so the retail store in their headquarters featured racks of shirts, bags and other products in the natural white, black, green and grey of recycled PET.
Price tags on the products include QR codes that, when scanned on a mobile device, give information on resources saved buying recycled products.
Scanning the code on a blanket shows it was made from 28 PET bottles, for example, saving 1,775 grams of carbon emissions, 454 cubic centimeters of crude oil and 76 liters of water.
Lori Chen, a scientist in DA.AI’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said one focus of its current work is moving beyond textiles and into plastic products made from RPET, such as eyeglasses, flower pots and foldable stools.
It could use support from the plastics industry in doing that, Chen said.
“I think the plastics industry could help us because right now we develop more plastic products from the recycled plastic bottle,” she said. “So we do need some skill to help us modify the property to do more useful plastic products.”
Originated from Plastics News, Steve Toloken, Taipei
http://www.plasticsnews.com/article/20160831/NEWS/160839957/da-ai-seeks-a-buddhist-niche-in-pet-recycling
Tuesday, 06 September 2016
與地球共生息 指標心方向
- Article Details
隨著國際環保規範、各國環境貿易措施、企業綠色採購指引以及消費者環保訴求日漸強化,未達環保標準之產品生存空間逐漸限縮,綠色產品市場現今快速成長。為因應當前全球綠色生產及綠色消費潮流,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自2011年起專案實施為期三年之「綠色貿易推動方案」,以國際行銷為主軸,協助廠商爭取全球綠色產品及服務貿易商機,以提高我國廠商綠色產品之國際能見度,增進各國買主識別、進而採購台灣綠色產品;並由經濟部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主導特別規劃編製「台灣綠色產品型錄」,專門受理國內業者主動申請登錄獲環境績效認可之綠色產品,凡符合申請資格條件者均予以收錄,大愛感恩科技年年得到經濟部所舉辦的綠色典範獎,並曾榮獲最高榮譽的『全世界廢棄物管理的第一名』,大愛感恩今年也不例外,受邀登錄「環保『心』品」。
「台灣綠色產品型錄」所收錄產品的環保特性包括延緩全球暖化、污染防治、降低化學物質危害、廢棄物減量、資源節約以及增進生物多樣性等,提供各國買主進行綠色採購時參考。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於2016-2017年最新第二季綠色產品型錄中,一共有五系列商品通過資格審查收入在綠色型錄。分別為:
(一)R2R系列圍巾、毛毯、口罩
(二)環保西裝、襯衫、環保紳士黑鞋、環保舒適襪
(三)藍條長版衫、跳針收腰
(四)前例褶立領、袖口合褶女上衣
(五)寶特瓶書籤系列
「續物命,造福慧」大愛感恩科技將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產品,藉著實業家愛心接力,每一支寶特瓶都能夠發揮最大的價值,而每一支的寶特瓶,更是環保菩薩一念善心,其中,關於R2R系列,大愛感恩科技積極研發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工業循環的設計概念,使用物理法製作成二次回收 Recycle to Recycle (R2R) 酯粒/環保紗,研發出「R2R環保毛毯」,也成功將此概念製作成防護立體口罩、毛毯、圍巾,真正實踐低能耗、低汙染,讓大愛感恩科技從「減廢」到「零廢」的願景。應用在傳薪兩種系列,包括透過藍條長版衫,以及立領設計,衣服兩側都有蝴蝶結做裝飾。藉由細膩的線條,不一樣的設計展現女性之美。寶特瓶書籤系列,則可以配合平時大愛感恩對外分享、參訪、推廣、環保活動結合,多種款式富含教育意義。「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為提升環保精緻的品質,做好垃圾減量;改變世界需從環保做起,我們要回到最初清淨的源頭,把資源變黃金,
在現今氣候變遷趨勢下,全球環保意識日益增長,產品的環保特性已成為一項重要指標,「台灣綠色產品型錄」將能有效促進我國廠商開拓全球綠色商機。大愛感恩科技產品以「不再二次污染大地」,秉持證嚴法師「與地球共生息」 的理念,藉著有形的產品,傳遞環保人文的理念,讓更多人認同落實環保的重要。將別人眼中的垃圾,化成大家所愛的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將各地環保志工回收回來的寶特瓶,再製成環保生活用品,以「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為核心價值,期待藉著每件有形的產品,傳遞每一份感動的故事,向一般大眾指標環保心方向。
Read more與地球共生息 指標心方向
- Article Details
隨著國際環保規範、各國環境貿易措施、企業綠色採購指引以及消費者環保訴求日漸強化,未達環保標準之產品生存空間逐漸限縮,綠色產品市場現今快速成長。為因應當前全球綠色生產及綠色消費潮流,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自2011年起專案實施為期三年之「綠色貿易推動方案」,以國際行銷為主軸,協助廠商爭取全球綠色產品及服務貿易商機,以提高我國廠商綠色產品之國際能見度,增進各國買主識別、進而採購台灣綠色產品;並由經濟部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主導特別規劃編製「台灣綠色產品型錄」,專門受理國內業者主動申請登錄獲環境績效認可之綠色產品,凡符合申請資格條件者均予以收錄,大愛感恩科技年年得到經濟部所舉辦的綠色典範獎,並曾榮獲最高榮譽的『全世界廢棄物管理的第一名』,大愛感恩今年也不例外,受邀登錄「環保『心』品」。
「台灣綠色產品型錄」所收錄產品的環保特性包括延緩全球暖化、污染防治、降低化學物質危害、廢棄物減量、資源節約以及增進生物多樣性等,提供各國買主進行綠色採購時參考。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於2016-2017年最新第二季綠色產品型錄中,一共有五系列商品通過資格審查收入在綠色型錄。分別為:
(一)R2R系列圍巾、毛毯、口罩
(二)環保西裝、襯衫、環保紳士黑鞋、環保舒適襪
(三)藍條長版衫、跳針收腰
(四)前例褶立領、袖口合褶女上衣
(五)寶特瓶書籤系列
「續物命,造福慧」大愛感恩科技將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產品,藉著實業家愛心接力,每一支寶特瓶都能夠發揮最大的價值,而每一支的寶特瓶,更是環保菩薩一念善心,其中,關於R2R系列,大愛感恩科技積極研發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工業循環的設計概念,使用物理法製作成二次回收 Recycle to Recycle (R2R) 酯粒/環保紗,研發出「R2R環保毛毯」,也成功將此概念製作成防護立體口罩、毛毯、圍巾,真正實踐低能耗、低汙染,讓大愛感恩科技從「減廢」到「零廢」的願景。應用在傳薪兩種系列,包括透過藍條長版衫,以及立領設計,衣服兩側都有蝴蝶結做裝飾。藉由細膩的線條,不一樣的設計展現女性之美。寶特瓶書籤系列,則可以配合平時大愛感恩對外分享、參訪、推廣、環保活動結合,多種款式富含教育意義。「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為提升環保精緻的品質,做好垃圾減量;改變世界需從環保做起,我們要回到最初清淨的源頭,把資源變黃金,
在現今氣候變遷趨勢下,全球環保意識日益增長,產品的環保特性已成為一項重要指標,「台灣綠色產品型錄」將能有效促進我國廠商開拓全球綠色商機。大愛感恩科技產品以「不再二次污染大地」,秉持證嚴法師「與地球共生息」 的理念,藉著有形的產品,傳遞環保人文的理念,讓更多人認同落實環保的重要。將別人眼中的垃圾,化成大家所愛的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將各地環保志工回收回來的寶特瓶,再製成環保生活用品,以「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為核心價值,期待藉著每件有形的產品,傳遞每一份感動的故事,向一般大眾指標環保心方向。
Read more蔬醒!快閃吸睛 宣導環保
- Article Details
鼓勵民眾多蔬食減少碳足跡,中壢和竹北慈濟志工,分別以蔬醒快閃活動,和淨灘推廣環保,希望民眾能在生活中徹底落實。(都是8/7)
【新竹 竹北】
竹北新月沙灣,慈濟志工人手一個袋子一支夾子,在沙灘上仔細撿拾垃圾。
新竹縣環保局長 黃士漢:「昨天晚上,經過一整晚的海洋音樂季,那今天特別感謝慈濟的師兄師姊,一大早就來響應,我們這個淨灘的活動。」
推動垃圾不落地和蔬醒快閃,新竹慈濟志工,以實際行動落實,不僅淨灘也希望更多民眾加入蔬食行列。
新竹縣環保局長 黃士漢:「在我剛剛配合的過程裡面,可以充分感受到,我們所有的環保志工,在落實我們所有的環保行動裡面,也同時得到心靈上面他的歡喜。」
【桃園 中壢】
鼓勵年輕人戒除口腹之欲,參與茹素,中壢園區同樣也有蔬醒快閃健康操的帶動。
慈濟志工 游晉益:「藉由快閃健康操出去之後,也把蔬醒的觀念直接加進來,那麼希望能夠由這樣一個帶動,到2017年1月11日之前,達成百萬人素食的活動。」
志工 葉小琦:「主要就是要走入社區和,走入人群大眾裡面,勸導大家一起來做環保,然後茹素救地球,然後能夠減碳這樣子。」
「呷菜尚介讚」,慈濟志工賣力推廣,希望人人身體都能健康、同時也延續地球的生命。
真善美志工 綜合報導 Read more
別開生面園遊會 邀志工宣導環保
- Article Details
新北市青潭國小舉辦校慶園遊會,邀請慈濟志工宣導環保,除了設置攤位,義賣二手用品,還有闖關活動,讓同學在遊戲中學習資源分類。
環保口訣,同學們一聽就會,但困難的在這裡。
慈濟志工 與 學生:「(3是什麼你們知道嗎?) 3C產品。 (你好棒,你還記得。)」
學生 與 慈濟志工:「(你覺得有沒有不能回收的部分?) 這個。 (那個,沒有喔,那個可以回收,那是硬膠哦。」
青潭國小校慶園遊會,要做到低碳,邀請慈濟來宣導,除了闖關遊戲,二手物義賣也很熱門,尤其是塑膠袋做成的花朵,最受歡迎。
新北市青潭國小校友:「鮮花會凋謝。 (對啊,所以你覺得這個意義比較大。) 因為永不凋謝的花是永恆。」
學生家長,人潮多,但在校園裡,堅持垃圾不落地。
新北市青潭國小主任 王巧芬:「有自備餐具都可以減免一些錢,這是第一步,垃圾先源頭減量,如果真的沒有自備餐具,我們在現場有做資源回收分類,這些資源還可以再回收再利用。」
新北市青潭國小學生:「做環保可以減少垃圾,也可以不讓地球暖化。」
在活動中落實環保,學生、家長,都有收獲。
真善美志工 余津玫 蔡永安 台北報導 Read more
LED Solar Cap of Compassionate Love and Wisdom
- Article Details
DA.AI Technology has turned recycled PET bottles into functional eco-products to protect and help international relief volunteers and disaster survivors for almost a decade. Natural disaster is always a reminder that we should be grateful of what we have at this moment, express our compassion for the disaster survivors, and give them prompt help while we are living in a safe environment and with great health condition. Like DA.AI’s signature Eco-blanket, which is recognized as the warmest symbol of providing love to people in need.
Besides Eco-blanket, Eco Solar LED Cap is also designed with the same ideology. This cap brings not only compassion and love, but also high-tech wisdom with the Nepal Medical Relief Mission last year. We cannot imagine what would happened if there was no light during the middle of a medical operation, but now we have a testimony, one our TIMA volunteer members, Dr. Chien, who explained that the Eco Solar LED Cap comes with a solar panel and LED bulbs at both front and back, and was a great help during medical operation in identifying the area that needs to be operated on. “It is also very useful in spot lighting the throat area which we find it clearer than the lamps we commonly used.”
It is hard to imagine a cap can be used for medical purposes, but it’s proven and shown the world Taiwan’s advancement in high-tech field, as well as compassionate soft power. Even European Red Cross volunteer from Norway got curious and asked us about the cap, which they soon realized that the reason we are able to design something like this is due to our vast experience in relief work together with compassionate love and wisdom.
DA.AI Technology, Jasmine Li, Taipei
Monday, 05 September 2016
亞太經合永續會 大愛感恩護海洋
- Article Details
第17屆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8月31日至9月1日在臺北福華文教會館舉行,邀請APEC會員體之代表、國內外學者及產官學各界菁英出席,討論海洋環境永續相關議題,加強政府及私人部門的合作。本次會議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主辦,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承辦,是APEC正式會議之一,共有來自中國大陸、泰國、韓國、日本、秘魯、馬來西亞、越南、美國及臺灣等APEC會員體公私部門專家代表出席,針對「藍色經濟」及「海洋廢棄物」兩大議題進行討論,希望加強企業和私人部門共同參與,護衛海洋環境資源永續利用,大愛感恩科技受邀參加及分享。
「海洋環境永續議題」(Sustainability of Marine Environment) 早在1996年的馬尼拉APEC部長會議宣言中被設為亞太地區三項永續發展工作之一,與「永續城市」 (Sustainable Cities) 以及「發展清潔技術」(Clean Technologies) 共同並行。而有鑑於大愛感恩科技長期投入再生塑膠環保產品與綠色品牌的成果,這次有幸受到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的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劉光明博士邀約,於此次會議中分享,為其中鮮少的商業界代表之一。
9月1日上午場,由荒野保護協會胡介申專員分享到如何降低海洋廢棄物主題。鑒於今年由荒野保護協會所主辦第一屆『潔淨海洋博覽會』,大愛感恩科技環保舒壓襪與環保瓶蓋文具組等環保產品讚賞與肯定。因此,下午由大愛感恩科技楊竣翔高專分享時,從瓶蓋製成的環保文具組為切入點,透過大愛感恩一分鐘產品形象影片,不但與海洋廢棄物息息相關,更快速地讓在場與會人士大致了解大愛感恩科技所努力的領域。「從『大愛眾生、感恩大地、科技人文』為出發點,並遵循『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的核心價值,大愛感恩用有形的環保產品與品牌,最希望的是帶出環保教育,淨化人心。」簡短的30分鐘,同仁用簡單的字句,道出大愛感恩背後不簡單的核心理念,最後也邀約在場人士有機會都可以來內湖低碳概念館參訪,進一步了解這個國際綠色典範、及臺灣的環保軟實力。
會後,許多人讚歎大愛感恩科技的理念與模式,包括來自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事務系主任Robert Thompson博士亦上前表示:「你們(大愛感恩)應該是這次唯一前來參加這次會議的私人機構,也是最符合這次主題的參與者。而你們的理念,太獨特了,並非一般將營利放在首位的企業會考慮的,是真正無私的商業模式。」
面對令人頭痛的塑膠廢棄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源頭減量使用,大愛感恩科技將原本被人視為垃圾的資源,回收再製成環保產品,希望透過大愛環保產品傳遞環保人文,期許將善的種子深植到每一個人的心田裡,讓人人體解環保的重要、人人都有責任來保護地球,一起留下美麗的星球給下一代。
大愛感恩科技 楊竣翔 台北市大安區報導
亞太經合永續會 大愛感恩護海洋
- Article Details
第17屆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8月31日至9月1日在臺北福華文教會館舉行,邀請APEC會員體之代表、國內外學者及產官學各界菁英出席,討論海洋環境永續相關議題,加強政府及私人部門的合作。本次會議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主辦,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承辦,是APEC正式會議之一,共有來自中國大陸、泰國、韓國、日本、秘魯、馬來西亞、越南、美國及臺灣等APEC會員體公私部門專家代表出席,針對「藍色經濟」及「海洋廢棄物」兩大議題進行討論,希望加強企業和私人部門共同參與,護衛海洋環境資源永續利用,大愛感恩科技受邀參加及分享。
「海洋環境永續議題」(Sustainability of Marine Environment) 早在1996年的馬尼拉APEC部長會議宣言中被設為亞太地區三項永續發展工作之一,與「永續城市」 (Sustainable Cities) 以及「發展清潔技術」(Clean Technologies) 共同並行。而有鑑於大愛感恩科技長期投入再生塑膠環保產品與綠色品牌的成果,這次有幸受到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的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劉光明博士邀約,於此次會議中分享,為其中鮮少的商業界代表之一。
9月1日上午場,由荒野保護協會胡介申專員分享到如何降低海洋廢棄物主題。鑒於今年由荒野保護協會所主辦第一屆『潔淨海洋博覽會』,大愛感恩科技環保舒壓襪與環保瓶蓋文具組等環保產品讚賞與肯定。因此,下午由大愛感恩科技楊竣翔高專分享時,從瓶蓋製成的環保文具組為切入點,透過大愛感恩一分鐘產品形象影片,不但與海洋廢棄物息息相關,更快速地讓在場與會人士大致了解大愛感恩科技所努力的領域。「從『大愛眾生、感恩大地、科技人文』為出發點,並遵循『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的核心價值,大愛感恩用有形的環保產品與品牌,最希望的是帶出環保教育,淨化人心。」簡短的30分鐘,同仁用簡單的字句,道出大愛感恩背後不簡單的核心理念,最後也邀約在場人士有機會都可以來內湖低碳概念館參訪,進一步了解這個國際綠色典範、及臺灣的環保軟實力。
會後,許多人讚歎大愛感恩科技的理念與模式,包括來自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事務系主任Robert Thompson博士亦上前表示:「你們(大愛感恩)應該是這次唯一前來參加這次會議的私人機構,也是最符合這次主題的參與者。而你們的理念,太獨特了,並非一般將營利放在首位的企業會考慮的,是真正無私的商業模式。」
面對令人頭痛的塑膠廢棄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源頭減量使用,大愛感恩科技將原本被人視為垃圾的資源,回收再製成環保產品,希望透過大愛環保產品傳遞環保人文,期許將善的種子深植到每一個人的心田裡,讓人人體解環保的重要、人人都有責任來保護地球,一起留下美麗的星球給下一代。
大愛感恩科技 楊竣翔 台北市大安區報導
我不聰明但有智慧 用行動愛地球
- Article Details
台南環保志工黃澄偉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從小就是中度智能障礙,慈善機構幫他媒合了速食店的清潔工,但每個月只有90個工時,母親鼓勵他利用休假到環保站當志工,才不會空過時日,他聽話的天天到環保站,即使有打工的日子,也是先到環保站做環保後才去上班。
手上拆著玻璃瓶鋁蓋,注意力卻常被外來的聲音干擾,環保志工黃澄偉,患有中度心智障礙,專注對他來講不容易,還好有教戰手冊。
黃澄偉的媽媽 黃淑芬:「你要自己檢查好,他現在就是,也不會說我過來幫你檢查。」
這一頁頁都是黃澄偉會疏忽的事,慈濟志工逐一寫下來,要求他自我提醒,現在的澄偉不一樣了。
環保志工 陳麗蘭:「現在都比較聰明,比較自動了。」
環保志工 黃澄偉:「放假的時候就做環保,感覺很快樂,如果沒有上班的話,會做得比較晚,有上班會比較早一點走。」
澄偉五歲的時候,爸爸就往生,媽媽必須上班,培養他獨立生活,是媽媽的最著急的事。
黃澄偉的媽媽 黃淑芬:「他就分享,玻璃我都做完了,他就是會很有那個成就感,慈濟很多人的愛在這邊,我相信我們的孩子,在一個愛的環境,是很安全的。」
終於可以放手了,看著澄偉認真的過著自己的日子,媽媽好感恩。
潘俞臻 鄭瑞萍 台南報導 Read more
2016,09/05 【人文週會】科技佈展傳法繹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9月5日(一) 08:30~10: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Sunday, 04 September 2016
2016,09/05 中國雲南大理志工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9月5日(一)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環保地球村 東莞環教研習課
- Article Details
為日後在各級學校推動環境教育,8月30日由東莞市環保宣傳教育中心與慈濟志工合辦「東莞環境教育研習課程」,地點選在位於日盛園區的石排慈濟環保教育站。此次研習課程環保宣傳教育中心熊國柱主任、劉丹副主任、帶領32個鎮區的57位輔導員學員參與。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依相信彼此都感恩;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分擔分享彼此的人生。」開場手語一家人,寓涵大家都是居住在這個地球村,萬物要和諧相處,尤其證嚴法師說人類更要負起最大責任,「天蓋之下,地載之上,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世界地球村,環境保護、環保議題與我們人人相關,為了留給下一代子孫一個乾淨的地球,解決垃圾問題,環保是唯一的答案!
「衣服、毛毯用破、用舊、廢棄後,最終還是逃不出成為垃圾被焚燒或掩埋的命運!大愛感恩科技為秉持環保企業的綠色永續發展,於2012年成立研發部後,即積極導入搖籃到搖籃,廢棄毛毯經物理法熔融再製成大愛環保毛毯,實踐低能耗、低汙染、具經濟價值的綠色工業封閉循環製程的環保產品,從「減廢」朝著「零廢」的願景更邁進一大步。」剛在廣州名品博覽會參展的虞珊明,於29日展覽結束後,30日一大早從廣州東站,搭乘火車前來東莞市,代表大愛感恩科技分享「地球發燒了是誰來不及」、「化腐朽為神奇之以R還R」兩個主題。
東莞慈濟環保志工幹事葉郁蕙分享「塑化人生、減塑行動」,塑膠帶帶給人類便利的生活,同時也影響著海洋生物的生活,東莞志工並用活潑的話劇:市場減塑行動、拯救地球領航鯨小梧子的的故事,點出塑膠袋對生態的危害。「蔬食八分飽‧兩分助人好」一天五善-省水、省電、搭乘交通運輸工具、攜帶環保餐具、蔬食減碳,使用一次性用品便利,但也帶給人類生存的災難,劉紹儀師姊分享「甦醒、蔬醒」主題,呼籲人人拒用一次性用具,身體力行做環保;退休後在東莞市用心推動資源回收的環保志工稽大昕師兄,與同修謝仁貞,在東莞設立了第一個社區環保站,經營了四年多,卻在一個深夜裡被人惡意砸壞,雖然經歷如此挫折,稽大昕仍到處呼籲、分享清淨在源頭以及環保必須家家戶戶、人人開始做起的重要性!
地球只有一個,若人人不好好珍惜,再過幾年後,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又會是什麼樣子?慈濟志工秉持證嚴法師之諄諄教誨,在東莞地區推動環保教育,教育民眾環保回收觀念,期待套過市環保宣傳教育中心領導與這批年輕新血的大力推動下能獲致更大的進展。在熊主任與志工王春滿師姊結語致詞、並致贈結緣品後,在「一個乾淨的地球」手語帶動中,圓滿一日研習。期許透過此次研習活動,將環保理念更身深入東寇市,成完環保教育典範。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中國廣東東莞報導
大愛環保地球村 東莞環教研習課
- Article Details
為日後在各級學校推動環境教育,8月30日由東莞市環保宣傳教育中心與慈濟志工合辦「東莞環境教育研習課程」,地點選在位於日盛園區的石排慈濟環保教育站。此次研習課程環保宣傳教育中心熊國柱主任、劉丹副主任、帶領32個鎮區的57位輔導員學員參與。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依相信彼此都感恩;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分擔分享彼此的人生。」開場手語一家人,寓涵大家都是居住在這個地球村,萬物要和諧相處,尤其證嚴法師說人類更要負起最大責任,「天蓋之下,地載之上,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世界地球村,環境保護、環保議題與我們人人相關,為了留給下一代子孫一個乾淨的地球,解決垃圾問題,環保是唯一的答案!
「衣服、毛毯用破、用舊、廢棄後,最終還是逃不出成為垃圾被焚燒或掩埋的命運!大愛感恩科技為秉持環保企業的綠色永續發展,於2012年成立研發部後,即積極導入搖籃到搖籃,廢棄毛毯經物理法熔融再製成大愛環保毛毯,實踐低能耗、低汙染、具經濟價值的綠色工業封閉循環製程的環保產品,從「減廢」朝著「零廢」的願景更邁進一大步。」剛在廣州名品博覽會參展的虞珊明,於29日展覽結束後,30日一大早從廣州東站,搭乘火車前來東莞市,代表大愛感恩科技分享「地球發燒了是誰來不及」、「化腐朽為神奇之以R還R」兩個主題。
東莞慈濟環保志工幹事葉郁蕙分享「塑化人生、減塑行動」,塑膠帶帶給人類便利的生活,同時也影響著海洋生物的生活,東莞志工並用活潑的話劇:市場減塑行動、拯救地球領航鯨小梧子的的故事,點出塑膠袋對生態的危害。「蔬食八分飽‧兩分助人好」一天五善-省水、省電、搭乘交通運輸工具、攜帶環保餐具、蔬食減碳,使用一次性用品便利,但也帶給人類生存的災難,劉紹儀師姊分享「甦醒、蔬醒」主題,呼籲人人拒用一次性用具,身體力行做環保;退休後在東莞市用心推動資源回收的環保志工稽大昕師兄,與同修謝仁貞,在東莞設立了第一個社區環保站,經營了四年多,卻在一個深夜裡被人惡意砸壞,雖然經歷如此挫折,稽大昕仍到處呼籲、分享清淨在源頭以及環保必須家家戶戶、人人開始做起的重要性!
地球只有一個,若人人不好好珍惜,再過幾年後,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又會是什麼樣子?慈濟志工秉持證嚴法師之諄諄教誨,在東莞地區推動環保教育,教育民眾環保回收觀念,期待套過市環保宣傳教育中心領導與這批年輕新血的大力推動下能獲致更大的進展。在熊主任與志工王春滿師姊結語致詞、並致贈結緣品後,在「一個乾淨的地球」手語帶動中,圓滿一日研習。期許透過此次研習活動,將環保理念更身深入東寇市,成完環保教育典範。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中國廣東東莞報導
華北東北善種子 跨海取經恆精勤
- Article Details
大陸華北東北48位慈濟志工與培訓志工,來到台灣一連四天參與研習,今天參訪中區環保站,一路跟著環保車,體驗社區回收工作,並跟著在地志工,訪視個案。
彎腰低頭做環保,孫曉潔來自黑龍江省黑河市,每次到北京參加培訓課程,來回要坐四天的車。
黑龍江培訓志工 孫曉潔:「 (課程)學兩天 四天在路上, 每次都有收穫 源於這個原因吧, 就一路就這樣堅持,堅持 一直走到今天 。」
道心堅定,是持續的原動力,來自瀋陽的慈濟志工曹勇,在當地社區與法親們推動素食與環保,不遺餘力。
遼寧慈濟志工 曹勇:「 在社區裡面租了一個房子做環保站, 然後我們慈濟家人都來,都來參與 。」
大陸華北東北研習營48人,參訪中區環保站,不只親手做,也一路跟著環保車,體驗社區回收工作。
慈濟志工 蔡明模:「希望能夠對他們有受益,能夠帶回大陸地區, 能夠把環保更落實於社區, 更落實每一個人 。」
此外,也安排了個案訪視行程,希望透過不同的實際體驗,讓來自對岸的慈濟家人,此行的學習收穫滿滿。
張桂端 李岳為 蔡憲忠 台中報導 Read more
從冰山到冰塊 最後消融於無形
- Article Details

英國劍橋大學預測北極冰層會在今年或明年全部消失,全世界會看到十萬年來第一次北極無冰現象,電影黑天鵝,電視劇奇瓦哥醫生幕後的義大利鋼琴家作曲家艾奧迪,就移師到北極演奏他的作曲,北極悲歌,警醒重視環保。
灰白色諾大北極冰洋中,漂浮著一架黑色鋼琴。
義大利鋼琴家 艾奧迪:「在北極感受到純淨無瑕,也感受到北極的脆弱。」
唯美畫面背後,透露的是北極融冰剩下的細碎小冰塊。
義大利鋼琴家 艾奧迪:「北極不是荒蕪的沙漠是充滿生命,對生態系統很重要的地區。」
冰川在悲歌中一大塊一大塊的崩落,輕輕一彈的奏鳴聲中更見天地哀淒,你聽到地球呼救的聲音了嗎?義大利鋼琴家作曲家艾奧迪參與綠色和平活動,到挪威位在北極的斯巴瓦群島,融冰後的空間,可以擺放長10公尺寬2.6公尺,用木頭打造三角形拼奏出的人工冰山,擺放鋼琴。奧斯陸巴黎保護東北大西洋環境公約(OSPAR)委員會正在西班牙開會,鋼琴演奏目的,一切盡在不言中。
許淑媚 劉宗泰 編譯
資料來源:http://www.daai.tv/daai-web/news/content.php?id=978550 Read more
波蘭籍博士生 籲以價制量「減塑」
- Article Details
波蘭籍的古正浩,來台四年,他發現台灣人不管是,去菜市場或外出吃飯,都常常要用到塑膠袋,相當不環保,他結合在政大一起讀書的外籍生們,發起連署活動,希望相關單位,能用以價制量的方式,喚起台灣人珍惜資源的觀念。
打開包包,裡面放的是兩個有些破舊的環保袋,35歲波蘭籍的古正浩,來台四年讀博士班,生活久了發現台灣人,塑膠袋用量非常大,他在網站發起連署,希望相關單位可以,提高塑膠袋價格。
波蘭籍政大博士生 古正浩:「(塑膠袋)對自然很不好,我希望我們都可以,改變我們對自然的態度,台灣的自然非常非常漂亮,(請大家)珍惜我們的環境。」
台灣許多環保團體,都致力於減塑推廣,但其實不管在超商或賣場,消費者頂多花1~2塊錢就能買到塑膠袋,古正浩認為在波蘭卻要10元左右才買的到,價差明顯,想透過和同學們一起的連署活動,用以價制量辦法,把台灣塑膠袋價格,再拉高訂在5塊以上,並從根本觀念做改善。
連署發起人 蔡廷靜:「在街上看到塑膠袋是,非常平常,到處都是,可是我們要讓大家知道,塑膠袋使用是不平常的,應該要去除的一種習慣。」
環保署廢管處長 吳盛忠:「其實在政府的角度裡面,是呼籲民眾大家可以配合,呼籲民眾為了這個環境,大家還是盡量少用。」
目前連署已經有超過三千人響應,發起人雖然都是外籍學生,但他們熱愛這片土地,期盼有更多台灣人也能一起關心環境保護議題。
波蘭籍政大博士生 古正浩:「親愛的台灣人,可以不要用這麼多塑膠袋嗎。」
黃奕傑 鄧應忠 台北報導 Read more
Saturday, 03 September 2016
發心教育度菩薩 知易行難步步堅
- Article Details
8月25日在緬甸的慈濟志工、柯瑪雅娜寺廟、雨飄甭寺廟的住持、比丘尼,在馬來西亞吉打慈濟志工陪伴下,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汲取環保新知,待回到緬甸再將這些善的種子散布出去。柯瑪雅娜寺廟的老師在聽完志工 李鼎銘的分享後十分感動,但由於緬甸沒有環保回收的環境,開口問到:「像我們緬甸呢,這個技術(回收物再製)還沒有,所以就算分類的工作在我們國家做好了,但是也沒有人要收這些東西,如果是政府的垃圾車來了,全部就又跟著垃圾車去了……」
「其實我們最重要不是在做衣服,想要強調的是,這種不要的東西,我們回收還可以再利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製造垃圾,如果有垃圾,我們要做好的分類,這是我們想要傳達的。」鼎銘師兄回答,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從教育做起,不要用!沒有使用的人就不需要生產的人,沒有生產就沒有這些垃圾的問題了。
柯瑪雅娜寺廟比丘尼也提到,他以前在教書的班上提倡垃圾分類,但是學生的配合度不高,他也發現做這種事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所以也聯合學校的老師一起做垃圾分類。
「Simple action, Big difference!」每一個人做一個非常簡單的動作,地球就會改變,明天就會更好,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行動,我們要愛護地球,愛護這個地球要用行動直接來做,這是我們要教導的,所以這是一個內心的教育,這是我們要做的。
大愛感恩科技 陳冠銘 台北內湖報導
發心教育度菩薩 知易行難步步堅
- Article Details
8月25日在緬甸的慈濟志工、柯瑪雅娜寺廟、雨飄甭寺廟的住持、比丘尼,在馬來西亞吉打慈濟志工陪伴下,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汲取環保新知,待回到緬甸再將這些善的種子散布出去。柯瑪雅娜寺廟的老師在聽完志工 李鼎銘的分享後十分感動,但由於緬甸沒有環保回收的環境,開口問到:「像我們緬甸呢,這個技術(回收物再製)還沒有,所以就算分類的工作在我們國家做好了,但是也沒有人要收這些東西,如果是政府的垃圾車來了,全部就又跟著垃圾車去了……」
「其實我們最重要不是在做衣服,想要強調的是,這種不要的東西,我們回收還可以再利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製造垃圾,如果有垃圾,我們要做好的分類,這是我們想要傳達的。」鼎銘師兄回答,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從教育做起,不要用!沒有使用的人就不需要生產的人,沒有生產就沒有這些垃圾的問題了。
柯瑪雅娜寺廟比丘尼也提到,他以前在教書的班上提倡垃圾分類,但是學生的配合度不高,他也發現做這種事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所以也聯合學校的老師一起做垃圾分類。
「Simple action, Big difference!」每一個人做一個非常簡單的動作,地球就會改變,明天就會更好,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行動,我們要愛護地球,愛護這個地球要用行動直接來做,這是我們要教導的,所以這是一個內心的教育,這是我們要做的。
大愛感恩科技 陳冠銘 台北內湖報導
Friday, 02 September 2016
校園環保新體驗 轉神奇為驚奇
- Article Details
8月25日下午,慈濟志工再度到臺北市文山區景文中學,在七月吉祥月的尾聲,結合學校的環境教育研習,要給老師們別開生面的環保概念,除了「氣候變遷下的共知共識共行」專題演講外,還有老師變身模特兒的服裝秀。
◎吃素是健康又愛地球的行動
「呷菜,呷菜尚健康;呷菜,乎汝呷甲百二。」活動一開始,志工先以「吃菜尚介讚」的歌曲搭配新式健康操暖場,同時傳達素食有益健康的觀念。由於景文中學的老師們,這一天從早上到下午三點前,有連續的研習和會議,今年暑假剛自服務的高中退休,勇於接下主持棒的志工柯慧貞體貼大家的疲累,「老師們,讓我們大家站起來,一起動一動,讓自己更健康。」在第一遍帶動後,她和帶動的志工邀請臺下的師長跟著做運動。
穿上由志工朱留美利用回收雨傘和月曆巧手裁製而成的獨一無二的短裙、蔬果頭套,只見校長、各處室主任和同仁跟著志工在舞台上一起做健康操,臺下近一百六十位師長有的跟著舉手投足、擴胸彎腰,有的忍不住拿起相機拍下充滿趣味的畫面,「 青菜水果 三餐定時 皮膚幼綿綿 手腳也伶俐....」輕鬆活潑的歌曲,帶動全場歡樂氣氛,唱跳後大家開心拍照,留下難得又可愛的影像。
「保護地球,疼惜生命;愛護地球,加『素』行動。」歡樂過後柯慧貞詢問老師:「老師們,讓我們一起來吃素,讓自己健康呷百二,好嗎?」
「好!」老師們大聲回應她邀約吃素的呼籲。老師們言而有信,當下響應每日至少一素,在「蔬醒卡」簽名的師長就有七十位。為鼓勵老師的茹素行動,和氣組長傅秀美立即電話商請新店靜思堂的香積志工,加買菜量製作便當,要在明天中午讓這些師長體驗蔬食的美味。
◎感恩科技 慈悲的力量
這次的活動邀請到一位重量級的講座──大愛感恩科技李鼎銘總經理來解說「氣候變遷下的共知共識共行」,全職慈濟志工的他,笑說一年只有一天進自己的公司,「這一天是去發紅包。」其他的時間全心投入在志工服務。
「每一個心念都是單純的,」李鼎銘藉由許多長期為環保付出的影片紀錄,傳達要把「心念化為行動,清淨在源頭」的環境教育理念。「付出小小的力量救地球,能做卡贏不做。」、「每天做環保,煩惱都丟掉。」志工把單純的心念轉為實際的行動,是真正的環保的推動者、落實者。
他也提到,去年有人批評說,慈濟環保回收在跟弱勢團體爭利。時光回到二十六年前的八月二十三日,因不願經濟起飛中的臺灣成為外國人眼中「豪華的貧民區」,證嚴上人鼓勵弟子和會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從而帶動起全臺每一天八萬多人,總計二十多萬人投入的環保工作。志工回收的是別人不要的,而回收的所得則是全數投入公益電視臺──大愛臺的運作,沒有任何一塊錢進到志工的口袋。環保的目的不在營利,而在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而除了有形的環保更重要的是心靈的環保,慈濟的環保推動讓許多老老少少發揮生命的價值,讓大愛向全世界灑播。
至於大愛感恩科技的成立,最早是源於2003年上人希望實業家投入環保回收的再生研發,復因憂心寶特瓶的千年不化,在「守護地球、呵護地球」的理念下,2008年由實業家志工們出資成立大愛感恩科技,成為結合環保與公益的企業,運用科技將垃圾變資源,形成為地球永續生存的慈悲力量。
李鼎銘透過一張張真實的照片和多段影片,向大家說明這些寶特瓶從全臺五千六百多個環保據點回收後如何再利用,被製成賑災時膚慰災民的毛毯,送到全球九十多個國家。他也展示了有太陽能板蓄電的LED背包、防穿刺布鞋、為八仙塵暴傷患設計的透氣涼感壓力衣、環保舒壓襪……等等因應救災需求及日常生活所需設計而成的慈濟科技。
充滿巧思的回收再利用產品,是多數師長們過去不曾聽聞的,他們回饋表示從聽講中認知到回收的資源竟然可以製作出這麼多東西,讓他們「增廣見聞,獲得新知,增加眼界,對環保有新認識。」師長也肯定「環保再生科技,是環保新方式」的作法,從而體會到「環境教育要落實於生活中的每一天」。
除了解說,李鼎銘透過問答跟師長互動,大方送給師長可收摺的環保帽、用瓶蓋製成封面封底的筆記本,最後更送給與會的師長環保天燈、環保留言板及綠菩提雜誌,讓師長們滿載而歸。
◎教師客串模特兒 體驗生活美學
有感於學校對環境教育的重視,除了李鼎銘的親自分享,他的同修同時也是慈濟資深志工洪若岑更是在中午就到了。帶著大愛感恩科技的同仁和一長桿用環保回收的寶特瓶製成的各式服裝、配件,依著事先邀請的十六位師長身材,請他們先試穿,然後在演講後登場走秀。「哇!都不一樣了!」換裝後的師長讓臺下同仁驚歎連連!原本就是俊男美女的師長,穿上這些端莊典雅的衣服,更加亮眼有氣質。
「很榮幸受邀,很開心!」平時總是一身俐落褲裝和休閒鞋的設備組長張瑞貞,今天特地把一年穿不到幾次的高跟鞋連同鞋盒一起帶來搭配。師長們說剛接到邀請時,直覺是要把寶特瓶穿在身上,想像那個畫面很好玩;實際穿上後,發現衣服的材質摸起來很舒服,樣式簡約典雅,出乎他們的意料。
要像模特兒一樣走伸展臺讓教英文的林美君老師很緊張,基於自己是屬於「老中青」中屬於「年紀比較大的」,她告訴自己不能漏氣,和歷史老師鄭炎秋搭配走秀,自然大方的神采,讓人有職業級的感覺,炎秋老師會後笑著跟同仁分享,覺得自己可以改行進演藝圈了。
除了衣服款式讓與會師長覺得色澤自然、剪裁優雅外,穿上身的感覺也很重要。很容易流汗,隨身常得帶著手帕的炎秋老師對衣服好穿體會很深,「很想買一件來穿。」他說。參與走秀、古典美人氣質顯露無遺的國文老師陳純亭,對衣服具備舒適排汗的功能大加讚賞,她覺得這是「自用送禮兩相宜」的好產品。
走秀的體驗讓師長們新奇又深刻的印象,大家對這些產品充滿高度興趣。「可以請大愛感恩科技來學校展示一個星期嗎?才有時間好好選購。」特教組吳組長代表大家說出了心聲!老師們喜歡,再安排不是問題。
◎環保結緣 守護臺灣呵護地球
把握殊勝因緣,主持人柯慧貞利用最後的時間跟師長介紹,10月1日在臺北慈濟醫院舉行的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邀請師長加入拯救生命的行列。此外,慈濟志工由於經常在上人的開示和各種內部活動中吸收到環保知識,除了節能減碳、回收再利用外,志工也把環保落實在生活中,如隨身攜帶環保杯碗筷、減塑行動、製作環保酵素等。當六月學校發出邀約時,志工經過討論決定製作環保清潔劑來跟師長結緣,他們從環保站取回回收的寶特瓶,逐一去掉標籤、清洗晾乾後,以鄭明惠、鍾玉琴、樊建華、陳明宏為主的社區志工蒐集柑橘類的果皮加入酒精萃取精油,經過一週後取出果皮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椰子油起泡劑和鹽巴、蘆薈等,就成了好用的清潔劑。又因為製成的清潔劑色澤宛若茶湯,擔心有人不察誤食,志工白穩暖貼心地印製了貼紙,貼在寶特瓶上,在會後送給師長每人一瓶。
「感謝李總經理、柯老師和今天到場的師兄師姊,帶給我們一場增長智慧的研習。」也把樸實高尚的環保裝穿在上身走秀的景文高中許勝哲校長,對常常把景文當「灶腳」的社區慈濟志工,再次帶來滿滿的生命感動表達深刻謝意。他讚許環保志工無私付出以及大愛感恩科技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將盈餘投入慈濟四大八法志業的難能可貴。他也提醒同仁彼此可能也是製造寶特瓶的「罪魁禍首」,喝了就丟棄。許校長深刻感受天氣極端變化越來越不好,災難有一天會來臨,「Reduce、Reuse、Recycle,回收、減量、再利用。」他呼籲同仁引導學生舉手之勞做環保,可以讓臺灣會更好,
「喔!原來寶特瓶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讓神奇轉為驚奇。撿寶特瓶,把寶特瓶壓扁,一個簡單隨手的動作能有這麼大的效應,為地球做這麼大的減壓,當他了解這背後可以造福這麼多的人,會給師生們帶來更大的動能。」穿上新款休閒系列服裝走秀的學務處陳俊仁主任,認為今天活動精彩的分享,能夠令師生在做環保時,更理解是為誰辛苦為誰忙。
景文高中環保業務承辦人黃滿足,是促成今天活動的重要推手,她有滿滿感動要傳達:「非常感謝慈濟師兄師姊協助我辦理環境教育研習,帶領同仁一起唱『吃菜尚介讚』,鼓勵大家吃蔬食;更讓我大開眼界的是環保回收的寶特瓶,竟然可以做出既漂亮又比棉質更吸汗,穿起來很舒服既環保又涼快的衣服。我生平第一次試穿當模特,得到了很多的讚美,也看到同仁穿起來都很好看,好有氣質喔!」拿到志工用心做出來的環保清潔劑,讓她感動再感動。
「這是一場集智慧、發輝大愛無私、精心策劃的優質環境教育研習。相信能大大提昇全校師生環境素養,讓大家一起節約能源,做好資源回收,善待地球,保護環境。」有師長們高度肯定,相信志工會很樂意把景文當自家,常常到校園分享淨化社會、友善大地的活動,攜手讓世界更祥和安康。
2016/08/25| ◎朱秀蓮/臺北報導
校園環保新體驗 轉神奇為驚奇
- Article Details
8月25日下午,慈濟志工再度到臺北市文山區景文中學,在七月吉祥月的尾聲,結合學校的環境教育研習,要給老師們別開生面的環保概念,除了「氣候變遷下的共知共識共行」專題演講外,還有老師變身模特兒的服裝秀。
◎吃素是健康又愛地球的行動
「呷菜,呷菜尚健康;呷菜,乎汝呷甲百二。」活動一開始,志工先以「吃菜尚介讚」的歌曲搭配新式健康操暖場,同時傳達素食有益健康的觀念。由於景文中學的老師們,這一天從早上到下午三點前,有連續的研習和會議,今年暑假剛自服務的高中退休,勇於接下主持棒的志工柯慧貞體貼大家的疲累,「老師們,讓我們大家站起來,一起動一動,讓自己更健康。」在第一遍帶動後,她和帶動的志工邀請臺下的師長跟著做運動。
穿上由志工朱留美利用回收雨傘和月曆巧手裁製而成的獨一無二的短裙、蔬果頭套,只見校長、各處室主任和同仁跟著志工在舞台上一起做健康操,臺下近一百六十位師長有的跟著舉手投足、擴胸彎腰,有的忍不住拿起相機拍下充滿趣味的畫面,「 青菜水果 三餐定時 皮膚幼綿綿 手腳也伶俐....」輕鬆活潑的歌曲,帶動全場歡樂氣氛,唱跳後大家開心拍照,留下難得又可愛的影像。
「保護地球,疼惜生命;愛護地球,加『素』行動。」歡樂過後柯慧貞詢問老師:「老師們,讓我們一起來吃素,讓自己健康呷百二,好嗎?」
「好!」老師們大聲回應她邀約吃素的呼籲。老師們言而有信,當下響應每日至少一素,在「蔬醒卡」簽名的師長就有七十位。為鼓勵老師的茹素行動,和氣組長傅秀美立即電話商請新店靜思堂的香積志工,加買菜量製作便當,要在明天中午讓這些師長體驗蔬食的美味。
◎感恩科技 慈悲的力量
這次的活動邀請到一位重量級的講座──大愛感恩科技李鼎銘總經理來解說「氣候變遷下的共知共識共行」,全職慈濟志工的他,笑說一年只有一天進自己的公司,「這一天是去發紅包。」其他的時間全心投入在志工服務。
「每一個心念都是單純的,」李鼎銘藉由許多長期為環保付出的影片紀錄,傳達要把「心念化為行動,清淨在源頭」的環境教育理念。「付出小小的力量救地球,能做卡贏不做。」、「每天做環保,煩惱都丟掉。」志工把單純的心念轉為實際的行動,是真正的環保的推動者、落實者。
他也提到,去年有人批評說,慈濟環保回收在跟弱勢團體爭利。時光回到二十六年前的八月二十三日,因不願經濟起飛中的臺灣成為外國人眼中「豪華的貧民區」,證嚴上人鼓勵弟子和會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從而帶動起全臺每一天八萬多人,總計二十多萬人投入的環保工作。志工回收的是別人不要的,而回收的所得則是全數投入公益電視臺──大愛臺的運作,沒有任何一塊錢進到志工的口袋。環保的目的不在營利,而在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而除了有形的環保更重要的是心靈的環保,慈濟的環保推動讓許多老老少少發揮生命的價值,讓大愛向全世界灑播。
至於大愛感恩科技的成立,最早是源於2003年上人希望實業家投入環保回收的再生研發,復因憂心寶特瓶的千年不化,在「守護地球、呵護地球」的理念下,2008年由實業家志工們出資成立大愛感恩科技,成為結合環保與公益的企業,運用科技將垃圾變資源,形成為地球永續生存的慈悲力量。
李鼎銘透過一張張真實的照片和多段影片,向大家說明這些寶特瓶從全臺五千六百多個環保據點回收後如何再利用,被製成賑災時膚慰災民的毛毯,送到全球九十多個國家。他也展示了有太陽能板蓄電的LED背包、防穿刺布鞋、為八仙塵暴傷患設計的透氣涼感壓力衣、環保舒壓襪……等等因應救災需求及日常生活所需設計而成的慈濟科技。
充滿巧思的回收再利用產品,是多數師長們過去不曾聽聞的,他們回饋表示從聽講中認知到回收的資源竟然可以製作出這麼多東西,讓他們「增廣見聞,獲得新知,增加眼界,對環保有新認識。」師長也肯定「環保再生科技,是環保新方式」的作法,從而體會到「環境教育要落實於生活中的每一天」。
除了解說,李鼎銘透過問答跟師長互動,大方送給師長可收摺的環保帽、用瓶蓋製成封面封底的筆記本,最後更送給與會的師長環保天燈、環保留言板及綠菩提雜誌,讓師長們滿載而歸。
◎教師客串模特兒 體驗生活美學
有感於學校對環境教育的重視,除了李鼎銘的親自分享,他的同修同時也是慈濟資深志工洪若岑更是在中午就到了。帶著大愛感恩科技的同仁和一長桿用環保回收的寶特瓶製成的各式服裝、配件,依著事先邀請的十六位師長身材,請他們先試穿,然後在演講後登場走秀。「哇!都不一樣了!」換裝後的師長讓臺下同仁驚歎連連!原本就是俊男美女的師長,穿上這些端莊典雅的衣服,更加亮眼有氣質。
「很榮幸受邀,很開心!」平時總是一身俐落褲裝和休閒鞋的設備組長張瑞貞,今天特地把一年穿不到幾次的高跟鞋連同鞋盒一起帶來搭配。師長們說剛接到邀請時,直覺是要把寶特瓶穿在身上,想像那個畫面很好玩;實際穿上後,發現衣服的材質摸起來很舒服,樣式簡約典雅,出乎他們的意料。
要像模特兒一樣走伸展臺讓教英文的林美君老師很緊張,基於自己是屬於「老中青」中屬於「年紀比較大的」,她告訴自己不能漏氣,和歷史老師鄭炎秋搭配走秀,自然大方的神采,讓人有職業級的感覺,炎秋老師會後笑著跟同仁分享,覺得自己可以改行進演藝圈了。
除了衣服款式讓與會師長覺得色澤自然、剪裁優雅外,穿上身的感覺也很重要。很容易流汗,隨身常得帶著手帕的炎秋老師對衣服好穿體會很深,「很想買一件來穿。」他說。參與走秀、古典美人氣質顯露無遺的國文老師陳純亭,對衣服具備舒適排汗的功能大加讚賞,她覺得這是「自用送禮兩相宜」的好產品。
走秀的體驗讓師長們新奇又深刻的印象,大家對這些產品充滿高度興趣。「可以請大愛感恩科技來學校展示一個星期嗎?才有時間好好選購。」特教組吳組長代表大家說出了心聲!老師們喜歡,再安排不是問題。
◎環保結緣 守護臺灣呵護地球
把握殊勝因緣,主持人柯慧貞利用最後的時間跟師長介紹,10月1日在臺北慈濟醫院舉行的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邀請師長加入拯救生命的行列。此外,慈濟志工由於經常在上人的開示和各種內部活動中吸收到環保知識,除了節能減碳、回收再利用外,志工也把環保落實在生活中,如隨身攜帶環保杯碗筷、減塑行動、製作環保酵素等。當六月學校發出邀約時,志工經過討論決定製作環保清潔劑來跟師長結緣,他們從環保站取回回收的寶特瓶,逐一去掉標籤、清洗晾乾後,以鄭明惠、鍾玉琴、樊建華、陳明宏為主的社區志工蒐集柑橘類的果皮加入酒精萃取精油,經過一週後取出果皮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椰子油起泡劑和鹽巴、蘆薈等,就成了好用的清潔劑。又因為製成的清潔劑色澤宛若茶湯,擔心有人不察誤食,志工白穩暖貼心地印製了貼紙,貼在寶特瓶上,在會後送給師長每人一瓶。
「感謝李總經理、柯老師和今天到場的師兄師姊,帶給我們一場增長智慧的研習。」也把樸實高尚的環保裝穿在上身走秀的景文高中許勝哲校長,對常常把景文當「灶腳」的社區慈濟志工,再次帶來滿滿的生命感動表達深刻謝意。他讚許環保志工無私付出以及大愛感恩科技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將盈餘投入慈濟四大八法志業的難能可貴。他也提醒同仁彼此可能也是製造寶特瓶的「罪魁禍首」,喝了就丟棄。許校長深刻感受天氣極端變化越來越不好,災難有一天會來臨,「Reduce、Reuse、Recycle,回收、減量、再利用。」他呼籲同仁引導學生舉手之勞做環保,可以讓臺灣會更好,
「喔!原來寶特瓶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讓神奇轉為驚奇。撿寶特瓶,把寶特瓶壓扁,一個簡單隨手的動作能有這麼大的效應,為地球做這麼大的減壓,當他了解這背後可以造福這麼多的人,會給師生們帶來更大的動能。」穿上新款休閒系列服裝走秀的學務處陳俊仁主任,認為今天活動精彩的分享,能夠令師生在做環保時,更理解是為誰辛苦為誰忙。
景文高中環保業務承辦人黃滿足,是促成今天活動的重要推手,她有滿滿感動要傳達:「非常感謝慈濟師兄師姊協助我辦理環境教育研習,帶領同仁一起唱『吃菜尚介讚』,鼓勵大家吃蔬食;更讓我大開眼界的是環保回收的寶特瓶,竟然可以做出既漂亮又比棉質更吸汗,穿起來很舒服既環保又涼快的衣服。我生平第一次試穿當模特,得到了很多的讚美,也看到同仁穿起來都很好看,好有氣質喔!」拿到志工用心做出來的環保清潔劑,讓她感動再感動。
「這是一場集智慧、發輝大愛無私、精心策劃的優質環境教育研習。相信能大大提昇全校師生環境素養,讓大家一起節約能源,做好資源回收,善待地球,保護環境。」有師長們高度肯定,相信志工會很樂意把景文當自家,常常到校園分享淨化社會、友善大地的活動,攜手讓世界更祥和安康。
2016/08/25| ◎朱秀蓮/臺北報導
2016,09/02 芝加哥陳嘉倩師姊來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9月2日(五)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環保深人心 啟發愛心善良能
- Article Details
第67期全球實業家生活營隊緣圓結束8月下旬結束,8月30日,雲南慈濟志工余輝與楊戈師姊帶領雲南昆明團隊,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學習慈濟環保志業、見證臺灣環保精質化,同時希望將這趟學習之旅帶回雲南昆明,讓慈濟環保志業在雲南發展出來。
「自從我開始接觸慈濟,就感受到能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人人幫都在付出、人人都清楚自己的方向,大家的心靈都是富有快樂。」 雲南昆明任婷婷說道:「這幾天來到台灣參與靜思生活營,體會何謂人間菩薩,慈濟志工不管身份、地位,人人都發菩提心,就是清淨心、慈悲心,大家都在付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如大海裡的一滴水,人人一小滴、一小滴匯聚成慈濟大愛,這一點讓我非常感動,我很高興自己能接觸慈濟,我願意將我下半人生奉獻給慈濟。這一趟靜思生活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環保,今天特定要來到大愛感恩科技請購許多的環保心品,就是要帶回去和別人分享慈濟環保的好及產品的感動。不再傷害我們的地球,讓大家人人參與、以身作則去告訴大家,把好的東西給他們看,我想就會有更人想了解慈濟、走進慈濟,越多人做慈濟,就能再幫助更多的人。」
在兩年前早已接觸到慈濟的胡蓉蓉,原本以為慈濟如同一般慈善團體,每月固定收善款、定期幫助窮困人:「這次來到臺灣參加生活營收穫滿滿,每天都是感動、讚歎、歡喜,尤其師兄師姊把我們照顧到無微不至,心裡面(收獲)也裝的滿滿的;今年有這樣的因緣來到臺灣參加慈濟(靜思生活營),藉著這一次的營隊,幾堂課聽了下來,真的讓我感覺慈濟(志工)好偉大(無私付出、付出無所求)、證嚴上人好有智慧、與慈悲,我感覺慈濟力行菩薩道,不斷的去實踐、利益眾生。」關於研習重點之環保方面,胡蓉蓉希望將環保理念落實到每個家庭、社區:「在中國大陸環保做得不夠,很多地方要慢慢改進,尤其是觀念的養成,若人人觀念不改變、行動不付出的話,環保再好也沒有用,環保觀念要從小開始教育、從每個家庭開始,教育如何分類、如何做好回收,切入到每個家庭。」
另外,來自上海童鈞、宿慧宴夫妻,從事塑料瓶回收再製工業,在一次的機緣參與昆明環保教育課程,接觸慈濟,剛好有師姊邀請我們參與靜思生活營;童鈞表示:「這次參與慈濟靜思生活營的活動,學習到很多東西;為了想更了解慈濟環保方面,今天來到大愛感恩科技這邊,看到了大愛感恩很多產品各個充滿著愛,臺灣幾位實業家發心投資,對慈濟、對整個地球的人文關懷精神,讓我有很多的感動,藉著這次學習後,希望回到大陸之後,能將自己的企業、事業,能與慈濟志業聯繫起來,多參與慈濟活動,盡自己的社會責任。」
「大愛感恩科技所做的不是生意,而是傳遞一種大愛的精神,來這邊請購產品的人,不是來這邊找時尚、找服裝,其實來這邊請購的每一個人都是在獻愛心。」中國北京李佳俐分享:「聽說臺灣環保做得非常好,將環保透過事業經營方式,今天特別來這裡看看,真正感受到大愛感恩科技以創業方式經營,不只是向消費者宣傳這件衣服是環保寶特瓶做的,更是要說明大愛所做這一件衣服是從事保護地球,透過環保再生材質達到節能減碳,買大愛環保產品的人是用一顆愛心請購,在愛護地球。」
大愛感恩科技別於一般的企業、公司,是一家「心靈改造的工廠」,所追求的是「Return Of Influence - 影響力深植力」,將環保深植人心,自許成為「掘井人」,向下掘井、湧現活泉,在這個愛心平台,帶領更多企業與個人,投入環保、社會公益,共創愛的世界,最後達到人心淨化、社會祥和的願景。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大愛環保深人心 啟發愛心善良能
- Article Details
第67期全球實業家生活營隊緣圓結束8月下旬結束,8月30日,雲南慈濟志工余輝與楊戈師姊帶領雲南昆明團隊,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學習慈濟環保志業、見證臺灣環保精質化,同時希望將這趟學習之旅帶回雲南昆明,讓慈濟環保志業在雲南發展出來。
「自從我開始接觸慈濟,就感受到能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人人幫都在付出、人人都清楚自己的方向,大家的心靈都是富有快樂。」 雲南昆明任婷婷說道:「這幾天來到台灣參與靜思生活營,體會何謂人間菩薩,慈濟志工不管身份、地位,人人都發菩提心,就是清淨心、慈悲心,大家都在付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如大海裡的一滴水,人人一小滴、一小滴匯聚成慈濟大愛,這一點讓我非常感動,我很高興自己能接觸慈濟,我願意將我下半人生奉獻給慈濟。這一趟靜思生活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環保,今天特定要來到大愛感恩科技請購許多的環保心品,就是要帶回去和別人分享慈濟環保的好及產品的感動。不再傷害我們的地球,讓大家人人參與、以身作則去告訴大家,把好的東西給他們看,我想就會有更人想了解慈濟、走進慈濟,越多人做慈濟,就能再幫助更多的人。」
在兩年前早已接觸到慈濟的胡蓉蓉,原本以為慈濟如同一般慈善團體,每月固定收善款、定期幫助窮困人:「這次來到臺灣參加生活營收穫滿滿,每天都是感動、讚歎、歡喜,尤其師兄師姊把我們照顧到無微不至,心裡面(收獲)也裝的滿滿的;今年有這樣的因緣來到臺灣參加慈濟(靜思生活營),藉著這一次的營隊,幾堂課聽了下來,真的讓我感覺慈濟(志工)好偉大(無私付出、付出無所求)、證嚴上人好有智慧、與慈悲,我感覺慈濟力行菩薩道,不斷的去實踐、利益眾生。」關於研習重點之環保方面,胡蓉蓉希望將環保理念落實到每個家庭、社區:「在中國大陸環保做得不夠,很多地方要慢慢改進,尤其是觀念的養成,若人人觀念不改變、行動不付出的話,環保再好也沒有用,環保觀念要從小開始教育、從每個家庭開始,教育如何分類、如何做好回收,切入到每個家庭。」
另外,來自上海童鈞、宿慧宴夫妻,從事塑料瓶回收再製工業,在一次的機緣參與昆明環保教育課程,接觸慈濟,剛好有師姊邀請我們參與靜思生活營;童鈞表示:「這次參與慈濟靜思生活營的活動,學習到很多東西;為了想更了解慈濟環保方面,今天來到大愛感恩科技這邊,看到了大愛感恩很多產品各個充滿著愛,臺灣幾位實業家發心投資,對慈濟、對整個地球的人文關懷精神,讓我有很多的感動,藉著這次學習後,希望回到大陸之後,能將自己的企業、事業,能與慈濟志業聯繫起來,多參與慈濟活動,盡自己的社會責任。」
「大愛感恩科技所做的不是生意,而是傳遞一種大愛的精神,來這邊請購產品的人,不是來這邊找時尚、找服裝,其實來這邊請購的每一個人都是在獻愛心。」中國北京李佳俐分享:「聽說臺灣環保做得非常好,將環保透過事業經營方式,今天特別來這裡看看,真正感受到大愛感恩科技以創業方式經營,不只是向消費者宣傳這件衣服是環保寶特瓶做的,更是要說明大愛所做這一件衣服是從事保護地球,透過環保再生材質達到節能減碳,買大愛環保產品的人是用一顆愛心請購,在愛護地球。」
大愛感恩科技別於一般的企業、公司,是一家「心靈改造的工廠」,所追求的是「Return Of Influence - 影響力深植力」,將環保深植人心,自許成為「掘井人」,向下掘井、湧現活泉,在這個愛心平台,帶領更多企業與個人,投入環保、社會公益,共創愛的世界,最後達到人心淨化、社會祥和的願景。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Thursday, 01 September 2016
用行動守護大地 一念心做就對了
- Article Details
印度進入雨季,阿薩姆省大雨成災,造成至少七個人死亡,超過十萬人撤離進入收容中心,這都是氣候不調,而在台灣有一群老菩薩,他們用行動守護大地,其中高齡92歲的陳歐纏阿嬤每天歡喜做環保,用愛呵護大地,證嚴上人今天(07/28)志工早會開示,要做好事不困難,轉一念心就對了。
房屋一半以上泡在水裡,這裡是印度的阿薩姆省,進入雨季後,連續大雨釀成水災,造成至少七個人死亡,超過十萬人撤離家園。
證嚴上人開示:「佛陀所說的,越來這大乾坤的不調和,可以影響到人的生活,讓人間心理不調,也會造成這人間不能安和樂利。」
氣候不調,在台灣有一群用行動呵護大地的老菩薩,騎著腳踏車載著環保物,她是年紀將近九十歲的張陳器阿嬤,從二十年前在台南一路做環保到現在,不只得到子女支持還帶動鄰居一起做環保。
證嚴上人開示:「老來她還是為子子孫孫,守護了大地,這都是菩薩守護在大地的菩薩,真的是很可愛人人假如都學習,老人家這樣的胸懷,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間,不都是充滿了祥和平安。」
同樣是環保老菩薩的還有陳歐纏阿嬤,環保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九十二歲的她,手腳俐落的將回收物一一分類,希望能盡一份心力愛護大地。
江家瑜 劉泓志 花蓮報導 Read more
盡己之力愛地球 邀國軍身體力行
- Article Details
大地遭受破壞,我們如何盡自身之力愛護地球?慈濟志工邀請同是志工的陳哲霖,來到花蓮陸軍第二支援指揮部,分享如何做環保,並宣導動手之外,更要共知、共識、共行。
跟著慈濟志工念環保食指口訣,受花蓮市公所的邀請,志工來到陸軍第二地區支援指揮部做環保宣導。
陸軍二支部彈藥官 林子涵:「做環保是一個舉手之勞的活動,想想做個舉手環保的動作,對後代子孫的影響是世世代代的,這樣以後也可以讓你的子孫有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慈濟志工陳哲霖帶來自製的「瓶瓶罐罐紙電1357」道具,為大家仔細地講解如何細分這些回收物。
慈濟志工 陳哲霖:「這次進來做一個垃圾分類的宣導之外,我也希望說把慈濟的人文把它帶進來,希望說我們阿兵哥青年人,他更懂得不要過度的消費,不要過度地去汰舊換新,然後要珍惜食物珍惜糧食。」
希望透過宣導,讓國軍弟兄更了解做環保的意義,也了解慈濟的人文理念,希望他們能共知、共識、共行。
真善美志工 張揚川 花蓮報導 Read more
Eco Far Infrared Socks of Goodness and Filial Piety
- Article Details
Combining everyone’s strength, DA.AI’s Gift Set Series wishes to bring up awareness and take action to protect Earth, and influence more around us to do the same. The Eco Far Infrared Socks Gift Set reflects Dharma Master Cheng Yen’s spirit of right path and prompt action; “the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one first step; even Saint was once an ordinary human being.”
The Eco Far Infrared Socks Gift Set are designed to improve blood circulation, and is one of the best items for volunteers servicing in cold regions, as well as best gift for elders at home, thus, fulfilling filial piety. “Be filial is in fact the most rewarding thing in life.” This product raises human temperature up by 0.89 degrees Celsius, which is a great functionality for elder. The sweat absorbing and Lycra soft cushion bottom with shockproof function make the socks comfortable to wear.
DA.AI is not only promoting eco product through each gift set, but also the sense of contribution and caring for our family and the society. The Eco Far Infrared Socks are not just a meaningful gift, but a gif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gift that’s full of touching stories, and a gift of love and caring. Moreover, with revenue fully donated to Tzu Chi Foundation for disaster relief use, purchasing DA.AI product is equal to creating harmony to society and the whole world.
DA.AI Technology, Jasmine Li, Taipei
大愛環保精化 深耕人文推廣
- Article Details
廣州博覽會簡稱廣博會進入第三天(8/28),一早王春滿師姊特地從東莞過來協助推廣。並提到30日東莞教育局將與慈濟合辦一場環境教育學校種子老師課程,學員約60人,為下學年東莞各學校環境教育課程儲備師資。
貿協市場拓展處邱揮立處長一開館到大愛感恩及安儷爾與展商互動,聽了志工介紹大愛感恩回收到回收研發成果後,認同慈濟、及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理念,虞珊明並贈送筆記本與處長結緣,希望能共在廣州地區推動資源回收。
「買兩件!」笑瞇瞇的張新生爺爺為孫女兔子與樂樂,各買一件大愛衫,希望她們穿給同學看,當環保活教材。來自土耳其一家人,先生在廣州工作,沒有聽過慈濟,李紅莉師姊仔細介紹慈濟與大愛感恩環保產品。
「你們這裡可以廢電池回收嗎?」住在黃埔區的「開心(化名)」女士,拿著家裡水處理機用一堆電池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展位,這一位女士說她知道慈濟一直在推動環保,聽說慈濟人在此參展專程送過來。廣州一般人不知如何回收電池,往往都是當作垃圾丟棄,但電池容易,但因為佛山有個回收商願意處理,因此平常廣州會所收集後,也都是送到佛山處理;這著這樣的因緣,了解必須在當地多宣導環保理念,教導會眾如何在家家戶戶做好資源回收,珍惜地球資源。
今年報名見習志工曾峰,曾服務成衣業及汽車標籤業,承擔三合一,平常在社區推廣環保、開環保車提供上門收回收服務。因緣殊勝,慈濟環保站恰巧離曾峰家很近,這個因緣讓曾峰自2013年開始參與環保工作,養成當超人習慣及到家服務、搬冰箱、搬家具,回收惜福的錢則捐慈濟。2015年赴台武術比賽後,自由行到花蓮,上德下懷師父安排看看精舍環保站之行讓他真正感動,發願回到廣州後,發心推廣環保,也希望從「慈濟的人」,經過見習及培訓志工,明年授證成為「慈濟委員」。
同樣是見習志工張嘉麟師姊,因緣巧合進入化學專業,當聽到寶特瓶回收加工過程特別用心發問,並針對慈濟大愛感恩不後染及可以回收毛毯再利用表示讚歎。
廣州區首任和氣長黃明逸、陳亮名同修二人,前來會場關懷志工,同時感恩大愛感恩科技有這樣的因緣來到廣州參展,也感恩這幾天志工的協助推廣環保,藉著這樣的因緣來人間菩薩大招生,更期許透過大愛感恩科技慈悲科技系列,帶動廣州環保精質化,讓環保理念深植在廣州。
大愛感恩科技 廣東省廣州市報導
大愛環保精化 深耕人文推廣
- Article Details
廣州博覽會簡稱廣博會進入第三天(8/28),一早王春滿師姊特地從東莞過來協助推廣。並提到30日東莞教育局將與慈濟合辦一場環境教育學校種子老師課程,學員約60人,為下學年東莞各學校環境教育課程儲備師資。
貿協市場拓展處邱揮立處長一開館到大愛感恩及安儷爾與展商互動,聽了志工介紹大愛感恩回收到回收研發成果後,認同慈濟、及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理念,虞珊明並贈送筆記本與處長結緣,希望能共在廣州地區推動資源回收。
「買兩件!」笑瞇瞇的張新生爺爺為孫女兔子與樂樂,各買一件大愛衫,希望她們穿給同學看,當環保活教材。來自土耳其一家人,先生在廣州工作,沒有聽過慈濟,李紅莉師姊仔細介紹慈濟與大愛感恩環保產品。
「你們這裡可以廢電池回收嗎?」住在黃埔區的「開心(化名)」女士,拿著家裡水處理機用一堆電池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展位,這一位女士說她知道慈濟一直在推動環保,聽說慈濟人在此參展專程送過來。廣州一般人不知如何回收電池,往往都是當作垃圾丟棄,但電池容易,但因為佛山有個回收商願意處理,因此平常廣州會所收集後,也都是送到佛山處理;這著這樣的因緣,了解必須在當地多宣導環保理念,教導會眾如何在家家戶戶做好資源回收,珍惜地球資源。
今年報名見習志工曾峰,曾服務成衣業及汽車標籤業,承擔三合一,平常在社區推廣環保、開環保車提供上門收回收服務。因緣殊勝,慈濟環保站恰巧離曾峰家很近,這個因緣讓曾峰自2013年開始參與環保工作,養成當超人習慣及到家服務、搬冰箱、搬家具,回收惜福的錢則捐慈濟。2015年赴台武術比賽後,自由行到花蓮,上德下懷師父安排看看精舍環保站之行讓他真正感動,發願回到廣州後,發心推廣環保,也希望從「慈濟的人」,經過見習及培訓志工,明年授證成為「慈濟委員」。
同樣是見習志工張嘉麟師姊,因緣巧合進入化學專業,當聽到寶特瓶回收加工過程特別用心發問,並針對慈濟大愛感恩不後染及可以回收毛毯再利用表示讚歎。
廣州區首任和氣長黃明逸、陳亮名同修二人,前來會場關懷志工,同時感恩大愛感恩科技有這樣的因緣來到廣州參展,也感恩這幾天志工的協助推廣環保,藉著這樣的因緣來人間菩薩大招生,更期許透過大愛感恩科技慈悲科技系列,帶動廣州環保精質化,讓環保理念深植在廣州。
大愛感恩科技 廣東省廣州市報導
Wednesday, 31 August 2016
心靈圓滿靜思營 收獲成長入人群
- Article Details
來自全球648位海外實業家,來到台灣參加為期三天的全球靜思生活營,今日(8/29)來到營隊最後一天,一早第一堂課程,由大愛感恩科技志工李鼎銘分享「無私大愛話感恩」,看環保人文、聽聽環保科技,更讓學員歡喜帶著滿滿的大愛心品回去。
來自新加坡 陳志峰師兄與緬甸 Han Thu Thu Maung師姊以「送禮」「江與大海」的故事來讓大家思考,「接受」和「機會」的啟思,「第一,送禮。如果我送一件禮物給您,您不接受這個禮物,這個禮物還是我的,如果你接受就是您的; 證嚴上人送給我們美、愛,如果我們沒接受了,這個還是屬於 證嚴上人,但當我們接受了,才是我們的。」
「第二,江與大海。我們住在緬甸,是一個許多災難的國家,有一天我坐在一個江旁邊,那是緬甸一個很大很大的江,是用來運輸樹頭的,大家都知道江是往海漂去的,海就代表自由,而江流往大海就代表著愛,但是並不是每個樹頭都會往海去,有些會靠岸的,那它們就沒機會去海了。」透過這兩則小體悟,陳志峰師兄希望大家能好好思考,自己也當場發願回去見習培訓,要做 證嚴上人弟子。
中國大陸實業家 馬慶仁因感動哽咽說道:「從前我都是口出惡言, 證嚴上人,師父給我什麼叫內修外行,我很感動,我這三天營隊來的感受不算什麼,但我知道我進入慈濟這三年來的收穫,學到怎麼做人『誠正信實』『慈悲喜捨』『四神湯』都讓我改變很多、我公司從人才流失到現在穩定成長,所以你們不要猶豫,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對於自己從認識慈濟到參與慈濟的過程,來自馬來西亞的江振寧體會到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選擇上的注解說道:「以前我就知道慈濟很好,但是沒辦法行動,我沒有時間,現在才知道不是我們的命運決定我們的選擇,而是我們的選擇決定我們命運。」
第一次參加靜思生活營,來自馬來西亞的郭南生師兄分享,「這次見證了慈濟的大愛,剛剛鼎銘師兄分享的 證嚴上人研究室,教我們要去見苦知福走入人群,我們大家都知道佛陀是宇宙大覺者,而我想 證嚴上人就是人間大覺者,就像佛陀一樣能夠點亮人人心中原本的愛,領導我們,因此回去我要在最短時間內加入慈濟,跟著師兄姊的腳步,讓這個世界變的更美好。」
為期三天的全球靜思生活營,令學員有觸動心靈的感恩與點醒自己的感動,然而做好事,須先從淨化自我心靈開始,心靈環保無染,將善念帶回自己的家鄉,種下更多菩提種子利人群。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台北報導推薦閱讀:實業家聞法 社會安定的基石
心靈圓滿靜思營 收獲成長入人群
- Article Details
來自全球648位海外實業家,來到台灣參加為期三天的全球靜思生活營,今日(8/29)來到營隊最後一天,一早第一堂課程,由大愛感恩科技志工李鼎銘分享「無私大愛話感恩」,看環保人文、聽聽環保科技,更讓學員歡喜帶著滿滿的大愛心品回去。
來自新加坡 陳志峰師兄與緬甸 Han Thu Thu Maung師姊以「送禮」「江與大海」的故事來讓大家思考,「接受」和「機會」的啟思,「第一,送禮。如果我送一件禮物給您,您不接受這個禮物,這個禮物還是我的,如果你接受就是您的; 證嚴上人送給我們美、愛,如果我們沒接受了,這個還是屬於 證嚴上人,但當我們接受了,才是我們的。」
「第二,江與大海。我們住在緬甸,是一個許多災難的國家,有一天我坐在一個江旁邊,那是緬甸一個很大很大的江,是用來運輸樹頭的,大家都知道江是往海漂去的,海就代表自由,而江流往大海就代表著愛,但是並不是每個樹頭都會往海去,有些會靠岸的,那它們就沒機會去海了。」透過這兩則小體悟,陳志峰師兄希望大家能好好思考,自己也當場發願回去見習培訓,要做 證嚴上人弟子。
中國大陸實業家 馬慶仁因感動哽咽說道:「從前我都是口出惡言, 證嚴上人,師父給我什麼叫內修外行,我很感動,我這三天營隊來的感受不算什麼,但我知道我進入慈濟這三年來的收穫,學到怎麼做人『誠正信實』『慈悲喜捨』『四神湯』都讓我改變很多、我公司從人才流失到現在穩定成長,所以你們不要猶豫,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對於自己從認識慈濟到參與慈濟的過程,來自馬來西亞的江振寧體會到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選擇上的注解說道:「以前我就知道慈濟很好,但是沒辦法行動,我沒有時間,現在才知道不是我們的命運決定我們的選擇,而是我們的選擇決定我們命運。」
第一次參加靜思生活營,來自馬來西亞的郭南生師兄分享,「這次見證了慈濟的大愛,剛剛鼎銘師兄分享的 證嚴上人研究室,教我們要去見苦知福走入人群,我們大家都知道佛陀是宇宙大覺者,而我想 證嚴上人就是人間大覺者,就像佛陀一樣能夠點亮人人心中原本的愛,領導我們,因此回去我要在最短時間內加入慈濟,跟著師兄姊的腳步,讓這個世界變的更美好。」
為期三天的全球靜思生活營,令學員有觸動心靈的感恩與點醒自己的感動,然而做好事,須先從淨化自我心靈開始,心靈環保無染,將善念帶回自己的家鄉,種下更多菩提種子利人群。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台北報導推薦閱讀:實業家聞法 社會安定的基石
夫妻晨起做運動 不忘沿路撿回收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吉打日得拉,有一對年長夫妻,每天出門晨運就順手撿拾回收物,雖然已經年屆八旬,但是他們依舊活力滿滿,疼惜大地的環保使命讓原本平淡的退休生活充滿意義。
在每天出門做運動的路上,他們拿著大袋子,邊走邊撿。
環保志工 林瑞香:「我就跟他們講,把回收物放在垃圾桶旁邊,不要丟進去垃圾桶,我說我不是拿去賣的,我送給慈濟可以幫助腎友,水災地震等等的救難。」
早已習慣異樣的眼光,也不在乎會弄髒手,但這些事情,烈業阿公,都曾經很在意。
環保志工 黃烈業:「以前我不喜歡,是看了覺得很骯髒又怕被人嘲笑。」
二人年紀已經近八十歲,退休多年,是女兒建議來做環保,想不到,一做就順手,現在最愛看,大愛電視台。
環保志工 林瑞香:「台灣的婦女做農務就是這樣,大愛台(播出)也是這樣。」
當年就是拉著阿公一起看大愛台,改變了阿公的觀點,也懂得珍惜腳下的這塊土地。
環保志工 黃烈業:「好像我種菜,裡面有一個塑膠袋就不能活,作物都沒有生氣很奇怪,沒有地氣植物就活不了。」
他們用行動默默付出來,要把美麗留給下一代。
尤靜蓓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食物浪費多 成立銀行有效活用
- Article Details
國內量販店、超商和超市這些食品通路,每年製造超過38億元的剩食量,相當驚人。不過,您可能不知道:被丟棄或當成餵豬飼料的這些剩食或廚餘,很多是賣相不好、包裝破損,或是過熟的蔬果,其實營養價值沒有差別,但消費者不喜歡,最後淪於報廢命運,因此,政府、量販店和民間團體,陸續在全台各地,設置「食物銀行」,讓賣不掉、賣相差的食品,不至於浪費丟棄,進而有效回收,成為貧苦家庭的愛心物資。
長得小的馬鈴薯,或是被壓傷的蔬果,賣相不好,乏人問津。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專員 沈寶莉:「消費者可能滿多,都挑外觀的(食物),外觀要光鮮亮麗的,不能有破損,不能有撞到。」
漂亮蔬果,可能從國外進口,或是施了過多的農藥和肥料,甚至基因改造。而長相醜的蔬果,價格低,營養價值卻不差。
環保署廢管處長 吳盛忠:「(蔬果)長相有時候跟它養分,也不成正比,裡面的(營養)成分,應該是大同小異。」
剩食,包括快要到期的「即期品」、包裝破損、外觀不佳、以及過熟的蔬果。 以量販店的剩食來說:四成是麵包,兩成是生鮮食品。因此業者開始思考,如何避免剩食浪費。
大賣場公關經理 何默真:「像這個它可能只剩下,6天不到的銷售時間,我就會再附贈2個小的(鮮奶)。」
消費者 謝先生:「如果(即期品)比較便宜,會考慮(購買),立即用到,比較不會浪費食物。」
即期品和瑕疵品,業者降價促銷,但消費者可能搞不清楚。
環保局人員 與 大賣場業者:「這已經是OK的(食品),OK的跟這個(瑕疵品)擺在一起,就不太好,我們給你(業者)一個時間改善。」
因此,有的量販店、特別設置「即期品專區」,依照保存期限,祭出不同折扣。一旦過期,就得報廢。
大賣場經理 梁遠芳:「每天報廢的東西,在(晚上)九點鐘,我們都會拉出去,把它丟棄。」
才剛過期的食品,就當成垃圾丟棄,實在很可惜,因此食物在保存期限內,必須有效利用,於是業者在賣場內,設置「食物募集站」,善用即期品。
消費者 伍小姐:「食品的話,就是即將到期的東西,然後捐獻出來給大家,一方面食物不會浪費,可以幫助到別人。」
量販店把募集到的愛心食材,成立了全台民間賣場,第一間實體的食物銀行。
1919食物銀行蘆洲中心主任 邱大信:「有些(食物)到期日比較近的,我們就會登記起來(捐出)。」
弱勢家庭每個月,得到食物銀行、好多免費的食物。
1919食物銀行志工 廖志銘:「這邊的(食品)快要(到期),不用錢 您拿回家給家人吃。」
弱勢家庭 李女士:「不用再多花幾塊錢(買食物),一天就省下幾百元(生活費)。」
得來不易的食物,在消費後端、省了下來,但在產地前端,可能被大量浪費掉。
農民賣菜錢、不夠付採收工錢,菜園任其腐爛。根據統計:從產地到製成,40%以上的蔬果食材,因為賣相不好,或是產銷失衡,白白損失。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專員 沈寶莉:「食物從生產的過程,譬如說 產地、運輸倉儲、銷售,所有的環節,都會產生浪費。」
環保署廢管處長 吳盛忠:「類似「食物銀行」這樣一個制度的話,假如有(農作物)生產過剩的情況,就馬上可以啟動這個機制,來吸收這些食物。」
食物銀行的概念,不論民間還是政府,已經在各縣市展開。
從2014年起,台中市的五大公有市場攤商,每天把賣不完的剩食、捐出來。
義工挑掉枯黃的外葉,裡頭的食材、用心烹調,依然營養美味,原本要丟棄的剩食,如今是四千多位貧病居民、賴以維生的早餐和午餐。
台中霧峰四德社區義工:「阿婆 我拿便當來了。」
剩食,成為需要幫助的人,口中的佳餚,心底的溫暖。反觀環保署的統計數字:每名國人一年,浪費100公斤的食物,形成了諷刺的對比。
採訪撰稿:張澤人
攝影剪輯:郭繼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