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食物浪費多 成立銀行有效活用

  • 列印

國內量販店、超商和超市這些食品通路,每年製造超過38億元的剩食量,相當驚人。不過,您可能不知道:被丟棄或當成餵豬飼料的這些剩食或廚餘,很多是賣相不好、包裝破損,或是過熟的蔬果,其實營養價值沒有差別,但消費者不喜歡,最後淪於報廢命運,因此,政府、量販店和民間團體,陸續在全台各地,設置「食物銀行」,讓賣不掉、賣相差的食品,不至於浪費丟棄,進而有效回收,成為貧苦家庭的愛心物資。 


長得小的馬鈴薯,或是被壓傷的蔬果,賣相不好,乏人問津。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專員 沈寶莉:「消費者可能滿多,都挑外觀的(食物),外觀要光鮮亮麗的,不能有破損,不能有撞到。」 

漂亮蔬果,可能從國外進口,或是施了過多的農藥和肥料,甚至基因改造。而長相醜的蔬果,價格低,營養價值卻不差。 

環保署廢管處長 吳盛忠:「(蔬果)長相有時候跟它養分,也不成正比,裡面的(營養)成分,應該是大同小異。」 

剩食,包括快要到期的「即期品」、包裝破損、外觀不佳、以及過熟的蔬果。 以量販店的剩食來說:四成是麵包,兩成是生鮮食品。因此業者開始思考,如何避免剩食浪費。 

大賣場公關經理 何默真:「像這個它可能只剩下,6天不到的銷售時間,我就會再附贈2個小的(鮮奶)。」

消費者 謝先生:「如果(即期品)比較便宜,會考慮(購買),立即用到,比較不會浪費食物。」 

即期品和瑕疵品,業者降價促銷,但消費者可能搞不清楚。 

環保局人員 與 大賣場業者:「這已經是OK的(食品),OK的跟這個(瑕疵品)擺在一起,就不太好,我們給你(業者)一個時間改善。」 

因此,有的量販店、特別設置「即期品專區」,依照保存期限,祭出不同折扣。一旦過期,就得報廢。 

大賣場經理 梁遠芳:「每天報廢的東西,在(晚上)九點鐘,我們都會拉出去,把它丟棄。」 

才剛過期的食品,就當成垃圾丟棄,實在很可惜,因此食物在保存期限內,必須有效利用,於是業者在賣場內,設置「食物募集站」,善用即期品。 

消費者 伍小姐:「食品的話,就是即將到期的東西,然後捐獻出來給大家,一方面食物不會浪費,可以幫助到別人。」 

量販店把募集到的愛心食材,成立了全台民間賣場,第一間實體的食物銀行。 

1919食物銀行蘆洲中心主任 邱大信:「有些(食物)到期日比較近的,我們就會登記起來(捐出)。」 

弱勢家庭每個月,得到食物銀行、好多免費的食物。 

1919食物銀行志工 廖志銘:「這邊的(食品)快要(到期),不用錢 您拿回家給家人吃。」 

弱勢家庭 李女士:「不用再多花幾塊錢(買食物),一天就省下幾百元(生活費)。」 

得來不易的食物,在消費後端、省了下來,但在產地前端,可能被大量浪費掉。 

農民賣菜錢、不夠付採收工錢,菜園任其腐爛。根據統計:從產地到製成,40%以上的蔬果食材,因為賣相不好,或是產銷失衡,白白損失。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專員 沈寶莉:「食物從生產的過程,譬如說 產地、運輸倉儲、銷售,所有的環節,都會產生浪費。」 

環保署廢管處長 吳盛忠:「類似「食物銀行」這樣一個制度的話,假如有(農作物)生產過剩的情況,就馬上可以啟動這個機制,來吸收這些食物。」 

食物銀行的概念,不論民間還是政府,已經在各縣市展開。 

從2014年起,台中市的五大公有市場攤商,每天把賣不完的剩食、捐出來。 

義工挑掉枯黃的外葉,裡頭的食材、用心烹調,依然營養美味,原本要丟棄的剩食,如今是四千多位貧病居民、賴以維生的早餐和午餐。 

台中霧峰四德社區義工:「阿婆 我拿便當來了。」 

剩食,成為需要幫助的人,口中的佳餚,心底的溫暖。反觀環保署的統計數字:每名國人一年,浪費100公斤的食物,形成了諷刺的對比。 

採訪撰稿:張澤人 
攝影剪輯:郭繼宗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