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015
Wednesday, 08 April 2015
感恩環保膚大地 共勉薰法勤精進
- Article Details
可用的物資,都是值得珍惜的寶,能事事為地球著想,就能在地球『築』家園、共生息;環保菩薩守護家園,為了留予孩子一個乾淨的未來,在在落實『大愛眾生,感恩大地』的精神。每一支的寶特瓶都是環保菩薩的一念善心,透過大愛感恩科技這個愛心平台,回收再製成環保織品,以有型的產品接引更多企業/實業家投入行列;最後再將大家努力的成果藉由慈濟來回饋社會,這一切都要全省感恩環保菩薩的愛心。大愛感恩科技更要感恩環保菩薩,每一件環保織品都是環保菩薩的祝福與愛心,不僅人人穿的歡喜、也穿著平安。為了感恩環保菩薩的辛勞與付出,4月7日早上,大愛感恩繼上周在台南歸仁環保站本周在內湖環保站舉辦感恩茶會。
環保菩薩就如人間菩薩,不只是為了呵護大地、愛護大地,也愛護人群、守護人間。 證嚴上人讚歎環保菩薩日復一日的付出,「不怕冬天寒風的冷,不怕夏天烈日當空,總是用內心無私、清淨的愛,整理回收回來的物資,不怕臭,揮著汗還是說不累,冬天緊縮著他的脖子,還是坐在那裡用心分類。」
李彭秋露師姊分享每天來到環保站做環保:「我本來是住桃園,做環保已經四、五年了,因為兒子車禍來台北幫忙顧孫子,剛開始做環保感覺很不錯。有聽上人的話不燒香、不燒金紙。天天來到這裡做環保,依照上人所說『對的事做就對了』,自己做環保很好,身體愈做愈健康,雖然年紀愈來愈大,還是天天跑來做環保,不會說到其他的地方上香、拜拜,上午來做,中午回去睡午覺,兩點又來,做到四點回家,天天都這樣。」
潘金釵師姊也分享:「自己參加慈濟環保已經有十年了,很感動、也很感恩 證嚴上人創造這個環保道場,讓我們環保菩薩做的身體又好、又健康,家庭也很和樂。」做環保身體好、做環保沒煩腦、做環保子孫好,因為我們都有好子孫,才沒有煩惱坐在這裡做慈濟。李藝師姊也分享做環保很喜悅:「我做環保是因為鄰居,算算已經有十幾年了,做到現在也很快樂,每天就跟上班一樣,早上來,晚下回去,做環保就是頭腦也清楚,不會胡思亂想、不會無聊。在家裡一個人無聊,孫子也長大了沒有人陪,來到這裡感覺有很多朋友,自己做的健康。也很快樂。」就如『做環保七寶』:身體好、沒煩惱、人『額樂』(讚歎)、遇病也會好、繁榮富貴長樂樂、家庭會和好、讓地球變成一個美麗的寶島。
以誠以情互感恩 勤耕環保造福慧。你帶著一分感恩的心,我也帶著這一分感恩的心,彼此互相感恩,社會就祥和,天下就無災難。做環保不僅一世,而要生生世世,洪謝芳子師姊分享自己做環保的心願:「做環保只是為了大地、為了下一代,以回饋的心來做,沒有什麼所求。」每一位菩薩在環保站,以真誠的愛大地的心,在『垃圾』中,行六度波羅蜜,將環保站當成道場勤耕耘。
慈濟環保已經25年,一路走過來,真的實在是很幸福 (辛苦),從『鼓掌雙手做環保』,到『環保教育/忍痛教育』 教育民眾做好資源分類、告訴民眾什麼可以回收,什麼不能回收,進而做到『清淨在源頭、垃圾不進站』」最重要的是「沒有人要去做的,慈濟人就要去收。」將有價值的回收物留給需要的人去收,而非跟『甘苦人』搶資源。陳淑穗師姊也呼籲:環保菩薩更要以身作則立典範「薰法香」,接引更多人來到環保站認識環保、認識慈濟。因為「有讀書」才能「有法度」,期待大家能抱持著感恩心,落實環保資源回收工作,接引更多人做環保,讓人類所居住的地球變得更亮麗。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杭州淨山+杭州志工家聚Seizing tim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 Article Details
While most people spend the weekends sightseeing or resting, Tzu Chi volunteers in Hangzhou(杭州), China spend their weekends cleaning parks or visiting their dharma family. They not only lessen the burden on Mother Earth, more importantly, they teach people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et’s take a look at how Tzu Chi volunteers in Hangzhou(杭州) have seized the time to serve and care for one another.
當大部分的人在周末出遊或是休息時,杭州的慈濟志工利用周末淨掃公園,或是探訪他們的法親,他們除了讓大地減輕一點負擔,最重要的是,傳達環境教育的意涵,讓我們來看看杭州的慈濟志工,是如何把握時間付出並且互相關懷。 Read more
養豬戶廢水Highly polluting pig farms
- Article Details
Pork is enjoyed by Taiwanese and is one of the basic food items almost eaten daily. However, the business of pig farming can have quite a detrimental impact on our environment. Unlike those farm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are required to process their waste properly as mandated by law, Taiwan’s pig farms typically discharge their waste water full of fecal matter right into rivers, which causes serious pollution to both water and air.
豬肉是台灣人主要吃的肉品,幾乎每天都會吃到,但是養豬業對環境卻會帶來很嚴重的影響,在已開發國家的養豬場,所有廢棄物都需依法處理過才能丟棄,而在台灣卻放任充滿豬隻排泄物的廢水,排入河水中,造成空氣與水源汙染。 Read more
惜水如金不浪費 涓滴珍貴當節約
- Article Details
大自然因為有了水,展現出生命力,今天志工早會,證嚴上人關注缺水的問題,提到讓氣候調和,人人要先有善良的心態,隨著天理和道理,方向就不會偏差,同時從菲律賓民眾寫給慈濟人的感謝信中,看到寶貴的誠之情誼,提醒大家,珍惜物命,時時感恩,這才是人間社會的福分。
水能滋潤大地,不過全球正面臨缺水問題,聯合國談永續發展,未來也要依賴水來做外交,有水時就要珍惜無水的苦,污水處理後,也能有大用,人的心更要有活水來滋養。
證嚴上人開示:「如何才能讓氣候能調和,的確,絕對絕對要人人,要有虔誠的、純真的、善良的,歸於天理道理的心態。」
人生的因緣有苦有樂,一名泰國籍的女性,年輕時到台灣,先生卻因為意外,被打成重癱瘓,但是她不離不棄,同時在慈濟人長期陪伴下,勇敢面對無常,珍惜福分。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人與人之間,要珍惜這一分誠之情誼,要按照道理,往善的方向,我們的社會才能穩定 才能平安。」
慈濟人跨越國界和宗教的關懷,也讓來台打拚的菲律賓民眾,點滴在心,走過低潮後,親筆寫下英文信,表達感激之情。
綜合報導
Read more敦親睦鄰掃街行 國小學童無雜念
- Article Details
慈大附中國小部二三年級,160位師生,結合慈濟人文課程,走出校門,沿著學校周圍的社區掃街,身體力行,體會付出與服務的精神。
排好整齊的隊伍,裝備準備齊全,環保小尖兵要出任務囉。
慈大附中國小部老師 林怡秀:「落葉要全部集中起來,因為落葉它們,其實都會堵塞排水溝的位置。」
握緊掃把,奮力掃落葉,慈大附中國小部二三年級的小朋友,沿著學校周圍掃街,用純真心念付出。
慈大附中國小部學生 楊禮安:「努力的為地球 盡一分心。」
慈大附中國小部學生 林耕芯:「可以把環境用得更漂亮,我們的世界就可以變得更美好。」
身體力行,也體會了父母的辛勞,小朋友說回家要主動做家事,同時也培養了為社區服務的精神。
楊寶月 葉朝慶 真善美志工-花蓮報導
Read more落實回收資源再生 開拓社區清流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峇株巴轄附近,有個永平新港新村,當地居民多以務農為生,為了推行環保,村長邀約慈濟志工,前往村子裡舉辦環保展,帶動民眾,如何做回收、分類。
慈濟志工與永平新港新村的第一類接觸,從環保宣導開始。
慈濟志工與民眾:「紙是紙,塑膠是塑膠,這些東西你就給它分好來,因為這些我們是要做資源回收,然後我們再把它賣了,然後幫助一些貧窮的人。」
擁有七百多戶人家的永平新港社區,居民多數務農,村長為了推動環保,邀約慈濟志工舉辦環保展。
志工與民眾:「去菜市場買菜全部放下去,你就不會浪費那些袋子(塑膠袋),你就做到環保。」
永平新港村長 李極武:「希望在新港裡面能夠推動,環保回收也好資源回收也好,能夠讓我們的村民能夠,對環保意識的了解,以及能夠盡一分為我們,居住的環境也好,這個地球盡一分綿力。」
透過志工的講解,民眾反應熱烈,這讓當地唯一的志工范霖盛也對未來的環保推動,充滿信心。
志工 范霖盛:「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因為這地球需要我們淨化,很感謝慈濟能在新港,成立一個環保點,因為有了環保點,就讓大家知道有一個地方,可以把資源回收的。」
愛護地球,永平新港社區動了起來,做對的事情,力量也會更大。
余秀娟 馬來西亞報導
環保清淨在源頭 為地球減輕負擔
- Article Details
為了地球永續發展,慈濟環保志工動口也動手,福建漳州與香港的慈濟人,最近來到校園、企業與社區,分頭宣導環保理念,獲得不少迴響。
慈濟志工 洪小惠:「那一呢就是衣服,三呢就是3C產品。」
教學完畢,實地操作。
直接在教室裡資源分類,這是福建慈濟志工,為「漳浦縣實驗小學」帶來的環保課程。
漳浦縣實驗小學校長 魏國章:「從今天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當一名愛地球愛環境的標兵。」
學生家長 陳德明:「這我們很感謝你們,這次這樣的活動做得很好。」
不只在校園,志工也到企業分享環保理念。
物流公司總經理 蔡新:「講真的,想要吸一口比較新鮮的空氣,有時候都感覺到很奢侈,要喝一口純淨的水都很難,所以這一些都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做起從我做起。」
在香港,慈濟則把綠色產品、帶進社區,實際讓民眾感受。
慈濟志工 陳悅徵:「讓地球有機會喘息,只要我們用環保的杯啊,筷子啊碗啊,就少了很多廢物到地面。」
志工推廣環保,採取多點突破、分進合擊,希望讓早日解除地球的困境。
綜合報導
Read more水庫淤積主因 山區崩塌地淤積
- Article Details
山區崩塌地的淤積,占水庫淤積量的一半以上,全台各主要水庫淤積量平均超過三成,霧社,白河水庫,淤積量超過三分之二,幾乎完全失去功能,這些淤泥曾有環團表示,八百年也清不完。為了解決淤積問題,水利署水工試驗所目前正在設計排淤隧道,希望能夠利用重力在颱風季節排砂。不過,石門水庫兩座排砂隧道,完工至少要等十年,工程款超過百億,但也不見得能夠徹底解決問題。
面對六十八年來最嚴重乾旱,台灣的水庫和水資源,崩盤的危機,迫在眉睫。
就以北部的石門水庫來說,三分之一的容量,裝的全部都是泥砂。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局副局長王國樑:「石門水庫是民國53年就蓋好,它的庫容是有,高達3.09億立方公尺,五十年大概淤了1億方,最新的一個資料,大概剩下2.01億(立方公尺)。」
來自崩塌地的淤砂,占水庫淤積量的一半以上,而極端氣候沖刷,帶來更多的泥砂,讓問題,雪上加霜。
2004年8月25號,新形成的艾利颱風,艾利颱風直撲北台灣而來,台北市大風大雨,從沒停過。
水利署北水局副局長王國樑:「最嚴苛的就是,民國93年8月的,這場艾利颱風,將近帶了,2788萬立方公尺的砂,到我們(石門)水庫裡面來。」
一場颱風,帶來近十年的泥砂淤積量,任何一座水庫要存活下去,唯一的條件,是要能排掉更多入庫的砂石。
每天上百台的砂石車,在見底的水庫裡奔波,即使政府宣示清淤無上限,但石門水庫一年淤砂量,達3百多萬噸,排砂設施只能化掉2百多萬噸。
台灣幾乎所有的老水庫,都苦於淤泥爆量的類似症狀,被迫尋找新的解方。
為了解決水庫的淤砂問題,水利規畫試驗所,以百分之一的比例,建造一座石門水庫的縮小模型,模擬艾利颱風來襲時,大雨帶來泥砂,灌進水庫的情況。
水利署水試所課長謝天元:「怎麼去減緩這個水庫的淤積,我們就規畫了,分洪防淤隧道,讓高濃度的泥砂,能夠從這個隧道出去。」
不均勻的泥漿,因為比重較重,會往下沉,在清水下方匍匐前進,這樣的情況,就是所謂的異重流。利用這樣的特性,在阿姆坪與大彎坪,分別設計防洪排淤隧道,可望取代人工清淤。
水利署水試所工程司吳慶現:「打中層的隧道,去引最下層的濁水,國外也沒有用到這種工法,配合設計單位,去測試這些象鼻飲水鋼管的,一些排砂能量。」
黑色的泥砂,不斷地被吸進隧道,層表水還是一片清澈。
水利署水試所工程司吳慶現:「大彎坪的隧道 光艾利颱風一場,它就可以排出超過1千萬立方公尺的泥沙量,抽泥船要抽30年,等於大概50億的價值。」
水利署水試所課長謝天元:「水庫早期在蓋的時候幾乎是沒有防淤通道的,從北到南,包括了石門水庫,曾文水庫,南化水庫,其實都有相關的研究在進行。」
雖然以石門水庫來說,要盼到這兩座隧道,又是另一個十年;但人定勝天的工程思維,究竟能為水庫帶來多少利多?
水利署北水局副局長王國樑:「未來每年有多少砂,進到我們的水庫裡來,也透過這些設施,能夠把砂,能夠把它清除。」
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根本不可能解決的,只是說它的淤積趨緩,壽命拉長,但是你說它會根本解決,不可能,我們今天的技術是沒有辦法,解決水庫的淤積問題。」
末端的水庫治理,每年的清淤,水利的工程,或許都只是以拖待變。只有正視大旱的危機,從整體國土規畫,減少開發,節水觀念開始做起,才能讓缺水的危機,變成轉機。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2015,04/08,明基材料代表及奇瑞汽車總經理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5年4月8日(三) 15:30-17: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聞:台灣之美人文情 環保之愛護大地

Read more
Tuesday, 07 April 2015
環保立典範 大愛入人心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是國內第一家環保公益企業,秉持著 證嚴法師「與地球共生息理念」一步一腳印,期待大愛品牌能深入人心,成為環保企業的典範。這次大愛廣播《環保愛地兒》單元邀請大愛感恩科技李鼎銘總經理來與聽眾來談談大愛感恩科技過去的成長與今年的展望。
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師伯,說起去年的努力,「在去年一年裡公司所有同仁努力之下,得到國內中小企業的最高榮譽-國家磐石獎、環保署國家環境教育獎,以及國際瑞士全世界廢棄物管理第一名」,而說起今年的目標,「
1.大愛感恩科技是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具體落實,今年編列2014年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書CSR》,經過英國BSI認證協會認證,預計今年六月完成上傳我們官網。
2.搖籃到搖籃 (Cradle to Cradle),一般來說是搖籃到墳墓 (Cradle to Grave 生產的產品最後把它丟掉/廢棄);而大愛感恩科技所生產的環保再生產品,尤其是最大量的毛毯是不是能把它再回收再利用,這也是我們研發中心努力的方向,我們很期待大愛品牌深入人心,能夠成為環保界的典範。」
大愛品牌要深入人心,對於實業家或實業體,會一起參加每年的浴佛節、一年有幾次的靜思生活營、人援會年會等,包括也會跟製衣公會的淨灘活動,李鼎銘師伯分享道,「他們不僅僅與我們在業務上大家分工合作之外,更了解慈濟與大愛感恩科技努力的使命及願景,他們也都非常感動也以能參加引以為榮。」
在大愛感恩科技無私的平台上,我們不講『代工廠』,而是稱呼『合作夥伴』。鼎銘師伯分享到:「大愛科技一年365天,一年有超過三百場的分享,一年有五十二個禮拜,有將近五十場國內外的展,我們最近有個北京展,一般來講,我們大家 (展覽時) 都去帶著去看或買東西的心念,但我們跟別人在展場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招募了將近三百位的志工,這三百位志工不僅僅是為了大愛感恩科技,更是聽到『慈濟』這麼好的團體,而他要來做志工。」
一直以來大愛感恩科技期許做為一個掘井人,在缺水時能向下掘井,掘出活泉來生生不息,這股善的循環能千年萬年的生生世世。李鼎銘師伯更感恩環保菩薩,無私的付出,讓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織品,背後擁有豐富的生命力,「他們在做的是身體力行的人品典範,相信大家都會深受感動」,感動一份來自台灣你我生活中最草根、樸實的力量。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報導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 《環保愛地兒》 (IDEA) **
【本週專訪】 陳品穎 師姊
【節目時間】 4/2(四) 15:30~15:50
【訪談主題】 環保與人文的包裝設計
【線上收聽】《環保愛地兒》(IDEA)
http://radio.newdaai.tv/newdaai_radio_wp/radio09/?p=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