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15
Monday, 23 March 2015
細數二十多年前 回收觀念未普及
- Article Details
環保回收,什麼時候變成一股世界潮流,您有印象嗎?慈濟從25年前推動,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歷經從很少人知道,回收資源可以再利用的時代,跨越至今,人人俱備資源回收的常識。二十多年來,慈濟志工不曾因外在環境的波動、或回收價格的漲跌,牽動是否堅持回收的信念,這一股為地球的初發心,不會因地制宜,未來也不會因為時空環境,而有所變動。
九零年代的台灣,對於資源回收分類的概念,還不普及。 環保署統計,從1998到2014台灣的資源回收量,卻足足成長26倍。 從只有清潔隊和慈濟的回收年代,拓展至今,已經出現大小型的機關團體、社區,甚至學校也加入回收行列。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很多人也因為這樣子,投入像資源回收的產業,這個地方可以很清楚來說明,很感恩 台灣資源回收率這麼高,占超過將近45%的回收率。」
2008金融海嘯,資源回收物的每公斤單價,曾一路慘跌,當資源回收商因價拒收的時代,慈濟志工對於守護環境的初發心,從不因外在條件的變化,停下腳步。
慈濟志工 連月霞:「 我差不多(早上)七點多就來了 。」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我們並不會這樣子,哪一些資源物它是比較高價,或是比較低價 去做這樣的選擇,而是純粹 只要這個部分的資源物,是需要被回收的,不管它有沒有人要收,如果沒有人要收 我們更要投入。」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資源回收遍佈各地,特別是廢鋁罐、廢五金、白鐵和銅類的高價值回收物,幾乎人人搶著要。
以2014的統計來看,慈濟在廢鋁罐的回收比例,只佔1.59%、五金、白鐵、銅類加總,還不到全台灣的1%。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所以這裡頭也說明就是說,這些都是比較高價的,其實我們並沒有跟大家在搶,而是說沒有收到的(回收物),會回到我們這裡來,大概其實社區都會拿走。」
慈濟全台329個環保教育站,八萬多民環保志工,回收種類多達數十種,儘管是市面上不受歡迎的塑膠袋回收,慈濟志工也學得透徹,樂在其中。
慈濟志工:「這樣算是五大類,這是PP PE 然後這是PE花,這是PE水洗 這是研發,就是這樣五大類,雜七雜八的 還算滿多的。」
慈濟志工 鄧育子:為了身體健康 救地球啊, 來這裡 很多人在做,
做得歡喜啊,東西可以重複再用的,就盡量把它整理起來可以賣,代替再用。」
台灣資源回收的美名,引起世界各國關注,慈濟環保回收推動25年來, 曾經佔全台總回收量30%,到2014只剩3%, 下降的比例,是因為帶動更多人,願意回收的舉動,間接提升國民素養,這些歷史足跡證明的,不是爭奪資源的利益,而是將無用化為大用,為的都是疼惜台灣這塊寶島。
台北報導
彭淑珮 林家慧
Sunday, 22 March 2015
繁中有序惜資源 點滴回收皆可用
- Article Details
華僑中學一百多位同學,來到板橋園區,進行環保教育研習課程,透過實地分類,認知到清淨在源頭的重要。(3/18)
教導學生如何做環保,華僑中學的校長,想到鄰近的板橋園區,帶著一百多位學生前來學習。
華僑中學校長 蔡枳松:「我們常講環保環保,怎麼做,今天來做這樣體驗之後,我相信同學會獲益良多。」
志工是在做中學習,這群學生也跟著一同來回收分類,眼前對學生來說是垃圾,但志工們卻從中找到再利用價值,即使是垃圾袋,分類就有十幾種。
志工 與 學生:「看不懂,對不對,像這個是花袋乾淨的,我們就放在這裡。」
看似複雜,實際操作後,都發現,也僅是舉手之勞,而清淨的源頭,要從自己做起。
華僑中學護理師 鄭進興:「內外都得到清淨,不只是環境清淨了,在這忙碌(回收分類)過程中,我內心也淨化不少。」
華僑中學學生 陳泰森:「吃完用完之後,用水沖一沖把它沖乾淨,這樣對做回收的人也比較好,今天自己來這邊體會,就發覺真的滿臭的。」
華僑中學學生 梁容爾:「倒下來,大家要分類很麻煩,所以我回去可能會跟爸媽一起分享,我們多準備幾個小袋子,回收這樣分類好。」
有體會、有方法,愛護大地就等待同學們的落實。
真善美志工 王明煌 蘇鈺雲 台北報導
Read more馳援水患愛猶在 簡易屋陸續入厝
- Article Details
在馬來西亞吉蘭丹州,水患過後,現在有一番景象出來。慈濟馬來西亞分會,為水患受災戶,提供的簡易屋,陸續交屋。志工送上福慧床當作賀禮,沒想到民眾,也有他們的心意。
慶祝諾艾妮,搬進簡易屋的新家,慈濟志工特地帶了福慧床,作為喬遷賀禮 。
大水當時沖毀了她的房子,只留下廚房和部分廁所還可以使用,慈濟志工勘查後,將簡易屋蓋在原本的廚房前方,讓單親的諾艾妮,終於可以露出笑顏 。
瑪力勿萊村民 諾艾妮:「很開心 不再感到害怕, 我覺得很舒服 早上起床, 直接打開後門 就能使用洗手間, 非常感謝慈濟, 不知道該用什麼話語,來表達我的感謝了 。」
五年前,丈夫病逝後,諾艾妮獨力撫養六位子女,水災後,曾有一度無以為繼。
瑪力勿萊村民 諾艾妮:「我打算再繼續做裁縫, 縫紉機還沒搬進來。」
住的問題解決了,諾艾妮在維持生計之餘,也有了助人的念頭
慈濟志工 與 諾艾妮:「(為什麼會想存竹筒呢), 要幫助其他人 因為志工幫我很多, 我也想要幫助其他人, 我把可以回收的物品, 像瓶罐 紙類收集起來, 可以捐給慈濟或拿去賣了, 有一些錢投進竹筒裡, 然後再捐出來。」
同樣想要助人的還有王興,他是申請這批簡易屋住戶中,唯一的華人,慈濟的幫助,讓他找回家的感覺
瑪力勿萊村民 王興:「安心的感覺 (覺得有家的感覺), 是 有安全感, (慈濟志工)送東西來 什麼都有。」
雖然受災,鄉親們仍願意翻轉手心,幫助需要的人,愛的效應,相信會在瑪力勿萊繼續擴散。
林霞君 藍錦菲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志工注本土新血 愛地球不分族群
- Article Details
去年12月下旬,馬來西亞東海岸發生40年來最嚴重的水災。瓜拉吉撓是馬來西亞中部的一個小鎮,當時也曾遭洪水淹沒。慈濟志工在瓜拉吉撓,曾展開以工代賑,協助居民清理家園,之後又發放物資和福慧床讓居民恢復正常生活。因為感動,最近有些民眾開始響應慈濟的資源回收,希望一起保護地球。
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馬來西亞瓜拉吉撓每月一次的資源回收日,最近增添了許多非華裔環保志工的新面孔。
瓜拉吉撓居民 羅再米:「以工代賑時 我們認識了慈濟, 之後短暫沒有聯繫, 那個師姊說有資源回收活動, 所以我就答應出席。」
瓜拉吉撓居民 帕瑪蕾朱米:「水災的時候 慈濟幫了我很多, 幫我清洗房子 清洗骯髒的物品, 還幫忙把沒用的東西丟棄, 慈濟還發送慰問金和物資, 真的幫助我很多, 我心裡很感謝慈濟, 所以我做環保回饋一點點, 並不算很偉大。」
這是瓜拉吉撓居民,最誠懇和樸實的一顆心。他們學習慈濟助人的精神。其中有人更不惜推托宴會,舉家來到環保點學習。
瓜拉吉撓居民 羅再米:「從資源回收我們學習到, 使用過的東西還能夠再用, 像是吃完的泡麵杯子, 還能夠拿來喝水。」
64歲的楊金蓮,是瓜拉吉撓第一位慈濟環保志工,資源回收這一做就是8年的光景。因為一場水災,讓當地各族的居民,重新認識默默耕耘的楊金蓮。
慈濟志工 楊金蓮:「起初還沒有淹水, 還沒有這個災難的時候, 他們只是聽罷了, 經過了這次水災, 看到我們慈濟都在做事, 他們對我的看法都不一樣, 原來你都是真正地在做。」
真心的付出,時間是最好的見證。瓜拉吉撓需要更多居民的投入,一起落實環保生活,珍惜資源。
林英意 林偉德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2015,03/22,加拿大培訓視訊分享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5年3月22日(日)10:00-11: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Saturday, 21 March 2015
傳薪點心燈 共譜愛篇章
- Article Details
2015年3月18日第23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盛大開幕。大愛感恩科技產品亮相國際博覽會,意在推廣「證嚴上人環保愛地球,慈悲科技的理念。」透過實用生活用品,介紹「續物命•造福慧」的精神。現代科技融入愛心、環保結合時尚趨勢,環環相扣的在產業鏈中落實環保永續的觀念,並把這種觀念帶入上海。
大愛感恩科技同仁李明瑩介紹說:這次展會推出「慈悲科技」系列產品是因 證嚴上人心繫賑災志工的個人安全而特別研發,太陽能LED帽子、背包、防潑水褲子、到防穿刺鞋子,種種產品。除了保障安全,而且具備防水、快乾、抑菌等特性。賑災帽子、背包等產品通過科技,將太陽能轉換成電力,不僅可以提供手機等通信設備緊急電源,還再次把電轉換成光能用於照路,解決應急用電需求。賑災鞋子,防穿刺的特性通過歐盟測試,讓志工的腳行遍萬里,愛的足跡到世界各地。
精品「傳薪」系列,呈現出簡樸高雅的氣質,特別針對夏天使用偏向淡雅、簡約、端莊的多元化設計。結合環保材質及現代工藝,融入環保菩薩的愛心,在有形的產品中、注入環保永續理念、傳遞心靈的時尚。大愛感恩科技系列產品,得到多種的認證,毛毯獲得《搖籃到搖籃》的銀級認證、《德國萊茵》認證、荷蘭Control Union《GRS環保回收標準》認證,獎項包括《台灣精品獎》,《國際綠色典範獎》。對環保永續、生態設計的理念傳遞環保的精神。
明瑩師姊解釋《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因毛毯使用百分之百用回收塑料瓶製成,所以可熱熔解後再做成酯粒、抽紗,在工業循環生生不息。真正落實了「續物命、造福慧」的理念。
會展吸引了不少相關人士觀展,設計師陳小波感同身受:「看到現在很多浪費,有這樣的技術能回收資源再利用是最好的,可持續發展。我看到中國傳統和現代相融這是我們生活中的需要。環保,有代表性,我們不能丟掉,先人留下的東西,做在產品中這是最好的宣傳,這一代看到歷史和現代人需要的。各行業都要這樣。」
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服裝系大三學生鄧芳和李婷兩位同學,對服裝有特別的敏感,看到展示的服裝,偏向中國古典風,材質摸起來很舒服,駐足停留。聽說是環保的回收塑料瓶做的,倍受感動,當場填寫了志工報名表。表示:「宣傳環保,這個世界需要愛,為社會獻一份愛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環保救地球,清淨在源頭」慈濟大愛感恩科技通過這樣的平臺著力推動,「傳薪」點燈,讓更多的民眾心靈之燈被點燃,共同譜寫愛的篇章。
人文真善美團隊 王海香 葉惠芬 上海報導
傳薪點心燈 共譜愛篇章
- Article Details
2015年3月18日第23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盛大開幕。大愛感恩科技產品亮相國際博覽會,意在推廣「證嚴上人環保愛地球,慈悲科技的理念。」透過實用生活用品,介紹「續物命•造福慧」的精神。現代科技融入愛心、環保結合時尚趨勢,環環相扣的在產業鏈中落實環保永續的觀念,並把這種觀念帶入上海。
大愛感恩科技同仁李明瑩介紹說:這次展會推出「慈悲科技」系列產品是因 證嚴上人心繫賑災志工的個人安全而特別研發,太陽能LED帽子、背包、防潑水褲子、到防穿刺鞋子,種種產品。除了保障安全,而且具備防水、快乾、抑菌等特性。賑災帽子、背包等產品通過科技,將太陽能轉換成電力,不僅可以提供手機等通信設備緊急電源,還再次把電轉換成光能用於照路,解決應急用電需求。賑災鞋子,防穿刺的特性通過歐盟測試,讓志工的腳行遍萬里,愛的足跡到世界各地。
精品「傳薪」系列,呈現出簡樸高雅的氣質,特別針對夏天使用偏向淡雅、簡約、端莊的多元化設計。結合環保材質及現代工藝,融入環保菩薩的愛心,在有形的產品中、注入環保永續理念、傳遞心靈的時尚。大愛感恩科技系列產品,得到多種的認證,毛毯獲得《搖籃到搖籃》的銀級認證、《德國萊茵》認證、荷蘭Control Union《GRS環保回收標準》認證,獎項包括《台灣精品獎》,《國際綠色典範獎》。對環保永續、生態設計的理念傳遞環保的精神。
明瑩師姊解釋《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因毛毯使用百分之百用回收塑料瓶製成,所以可熱熔解後再做成酯粒、抽紗,在工業循環生生不息。真正落實了「續物命、造福慧」的理念。
會展吸引了不少相關人士觀展,設計師陳小波感同身受:「看到現在很多浪費,有這樣的技術能回收資源再利用是最好的,可持續發展。我看到中國傳統和現代相融這是我們生活中的需要。環保,有代表性,我們不能丟掉,先人留下的東西,做在產品中這是最好的宣傳,這一代看到歷史和現代人需要的。各行業都要這樣。」
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服裝系大三學生鄧芳和李婷兩位同學,對服裝有特別的敏感,看到展示的服裝,偏向中國古典風,材質摸起來很舒服,駐足停留。聽說是環保的回收塑料瓶做的,倍受感動,當場填寫了志工報名表。表示:「宣傳環保,這個世界需要愛,為社會獻一份愛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環保救地球,清淨在源頭」慈濟大愛感恩科技通過這樣的平臺著力推動,「傳薪」點燈,讓更多的民眾心靈之燈被點燃,共同譜寫愛的篇章。
人文真善美團隊 王海香 葉惠芬 上海報導
Read more不一樣的讀書會 環保話劇氣氛熱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志工定期都會在社區中舉辦讀書會,要讓參加人員獲得更多,有志工夫妻還規劃環保短劇,主題以「清淨在源頭 忍痛再教育」,呼籲社會大眾確實做好資源會收分類!
社區讀書會,讀經書,分享心得、想法,除了導讀,還有個很不同的話劇演出。
開場就讓氣氛歡樂,這個主題是,清淨在源頭、忍痛再教育的話劇,把環保回收的場景搬上舞台。
回收的是資源,不是垃圾,抱持尊重環保志工的心態,清淨在源頭,演員逗趣對話吸引觀眾注意。這些內容,是志工夫妻,共同腦力激盪出的成果。
慈濟志工 張峻彬:「就是把環保站的一些實作經驗, 變成一個話劇的方式, 我們又考慮到說, 不要那種很嚴肅的話劇, 這樣子的話, 可能台下的人看了, 也沒有那個心 會用心去看。」
慈濟志工 林美蓮:「要讓大家很容易了解, 了解上人要如何救地球 做環保。」
透過簡單明瞭的台詞,豐富的肢體動作,輕鬆又不失莊重,一場話劇搏得滿堂彩,志工們用心規劃讀書會,就希望從各個角度傳遞良善美意,對人有所啟發。
真善美志工 林清雄 邱堅池 黃毓琦 高雄報導
Read more翻轉手心付出愛 相依母子離苦境
- Article Details
常說施比受有福,帶您看一位慈濟照顧戶,過去因為車禍導致腦部受創、行動不便,一直以來和媽媽相依為命,靠著社會補助過生活。去年底,慈濟志工登門關懷,先後協助在家中浴室裝設扶手,每個月還提供生活補助費。最近,母子倆受到志工邀約,每天都到環保站做環保,透過報導現身分享,實際付出比接受幫助,還要快樂。
慈濟照顧戶 黃媽媽:「那個時候他連話都不會講, 坐也坐不下 沒有辦法坐, 一坐下去 就好像要溜下去, 都要綁著 綁在輪椅上。」
這件事,一直是黃媽媽心裡的痛,兒子在18歲那年出車禍,導致腦部嚴重受創,連右半身的手腳,都無法行動。
慈濟照顧戶 黃媽媽:「我都鼓勵他 你要好起來, 有什麼事 你就跟媽媽講, 一定要好起來。」
復健20多年,現在的黃先生,可以自己行走,還想要工作賺錢,卻無奈身體無法負荷,母子倆只能仰賴,老人津貼以及重殘補助生活,直到慈濟接手關懷,家中經濟有了改善。但黃媽媽擔心的,是萬一自己哪天不在了,兒子又該怎麼辦。
慈濟志工 蘇秋萍:「後來我就跟她說, 不然你來我們環保站, 你要幾點來 你要來幾天, 都沒關係 你只要有來, 讓他出來走走看人, 因為他的手也要復健, 我說他來轉轉螺絲, 拆拆東西 動一動。」
現在每天早上,母子倆都會走,將近40分鐘的路程,到環保站當志工,
儘管只能靠著單手,拆解錄影帶。但他說,在這付出,比接受幫助來得快樂。
慈濟照顧戶 黃先生:「開開心心的啊 快快樂樂啊, 在那邊拔 那邊講話啊, 悲傷不好耶 悲傷心裡很難(過), (會難過) 對啊。」
慈濟志工 吳聲炎:「他喜歡做的事情, 我們都找一點他能做的, 比較輕鬆的給他做, 做了他有心得的話, 慢慢來 他都做得很高興。」
也許開朗的笑容,能暫時忘卻身體缺陷,但生活彷彿隨著笑聲,迎向正軌,這也是手心翻轉,最真實的見證。
呂思萱 邱品豪台北報導
Read more一心環保為地球 不嫌髒臭做分類
- Article Details
76歲的郭鴻鶯,因為沒有交通工具,不方便天天到環保站,每天就到家附近的便利商店去收垃圾,因為便利商的垃圾有許多都是吃剩的便當,他也不怕髒直接用手去清理,分做廚餘,分類非常徹底。因為是三代同堂,兩個孫女每天都一定要抱抱奶奶,才出門上學,因為非常疼惜奶奶,孫子在閒暇時也會跟著郭奶奶一起去做環保。
「本來是這間舊的,以前舊的是一個老闆娘她自己在做,那時候她算是很有心,她的垃圾都會整箱先幫我,拆好好綁好好包好好再載來,載來這給我,當初還沒做(便利商店)算租人,租人之後,就跟我說給你們撿,請慈濟撿(回收)好不好。」
「唉唷突然就下雨了,這種的用這個倒,用這個才不會破掉,那時候巷口還沒有開便利商店,我們這些鄰居(一起)清這些東西,另外有星期三有在補貨比較有紙箱啦,像今天星期一比較沒有。」
「你每天都幾點起床呀,每天如果一般都是還沒五點就起來了,還沒五點就起來,五點就去跟他(便利商店)拿了,才不會這麼多(人),來買的人比較沒這麼多,個要洗嗎,這個比較乾淨不用,比較髒的就要,不管壞天氣或下雨,就算颱風天我也去,穿雨衣,我也會去拿(垃圾),沒啦他(商店)不可能這麼好幫你分類,弄一弄先沖一沖拿起來沖沖(水),這邊都是吃不完的啦,挖起來倒這再在這洗啦,倒餿水桶啦,有時候會隔幾天來載,有時候不會所以載走的時候,現在(送)去還要再分類一次,因為你們在拍呀,好啦來啦來啦,好好好,阿嬤拜拜,阿嬤拜拜。」
「我們這兩個是大的(孫女),要去樓上睡之前,會跑過來說阿嬤抱抱,一開始做的時候,我們家裡就沒有人反對,我這個孫女在讀書這個,還曾經跟我去環保站做過,我另一個外孫,也曾和我去廖師兄那邊做過,人家有說(會不會髒)我就說不會,如果我們怕髒就戴手套,不會啦撿了就不會,只要心裡不要這樣想,就不會怕髒啦。」
周康玉,邱品豪 台北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