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14
Wednesday, 10 December 2014
關懷南美洲移民 發放大衣度寒冬
- Article Details
加拿大溫哥華的慈濟志工,今年(2014)的第一場冬令發放,所關懷的對象是一些從南美洲來的拉丁族裔新移民、以及在外遊蕩的青少年。這一些弱勢民眾,平日有非營利的社會服務機構(Watari)會協助他們與社會接軌,到了冬天,慈濟志工擔心他們衣物不夠保暖,因此贈送了外套、襪子、手套等,陪伴他們過冬。
致贈冬令物資,慈濟志工立刻請他們試穿外套。
許多南美洲拉丁族裔家庭,來到大城市卻發現生活不容易,成了收入微薄、居無定所的弱勢族群。平日,非營利社福機構會協助他們與社會接軌,溫哥華慈濟人在冬季來臨之時,則感受到他們的需求。
另外,還有一些迷失人生方向的青少年,慈濟志工藉著冬令發放,也分享靜思語,祝福他們度過寒冬之後,生命也能萌發新芽、有一番新氣象。
林玉貞 沈金權 真善美志工-加拿大報導
Read more歲末聯誼溫馨圍爐 表演節目熱絡
- Article Details
慈濟淡水共修處,感恩環保志工,過去一年的付出。在歲末時分,透過感恩會活動,讓環保志工們,好好放輕鬆一下。(12/6)
在古箏優雅的伴奏下,淡水區兩百位環保志工,難得不做回收,而是齊聚一堂共享午餐。
慈濟志工 黃莉珊:「因為我們要感恩,我們所有淡水區的環保菩薩,用一個很溫馨圍爐的方式,然後讓各站來表演,然後讓他們自己去創意,然後帶出很多很活潑的表演節目,然後讓大家感受到,一個大家庭的氛圍。」
的確,踏進慈濟環保站,就像走進一個大家庭,不少人在退休後,把全副精神投入資源回收,一做就是十多年。
環保志工 游金枝:「我在環保(站)做(回收),我得到三寶,心情好身體好,還有友情好讓我離不開,好溫馨喔所以我一做,就是十幾年。」
環保志工 林黃芳:「就是人家引進我進來,一做就十多年了,心情都很好身體都很健康,非常高興歡喜。」
清淨大地的歡喜,環保志工個個都心領神會,這分信念更透過志工李貞儀的這番分享,讓大家的環保之路走得更堅定。
慈濟志工 李貞儀:「我希望這個分享讓大家就是,倦怠的人知道你為何而做,然後很認真的人知道,你在創造生生世世,跟上人的連結,還有創造來生的劇本。」
一頓溫馨午餐,新的一年,大家還是同樣,熱熱鬧鬧聚在一起,合心協力做回收。
真善美志工 黃愛惠 張思思 台北報導
幼兒自製樂器 發揮創意無限想像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新山慈濟幼兒園的小朋友,為了歡送即將畢業的哥哥姊姊,特別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環保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的所有樂器,都是用回收而來的瓶瓶罐罐做成的,透過親手製作樂器,讓孩子從小就能懂得惜福愛物。
小朋友蹲在裝滿沙子的盆子邊,小心翼翼地把沙裝進瓶子,其實他們不是在玩沙,而是在製作環保樂器
慈濟幼兒園學童 吳歆婕:「(這個瓶子放了什麼),放了那個綠豆,(綠豆 為什麼要放綠豆),因為這樣等一下才有聲音,我們拿來做一些樂器。」
別出心裁的環保樂器,是老師和孩子的創意發想,透過自製樂器而舉辦的音樂會,除了讓孩子學習安靜聆聽的習慣,也培養大家的節奏感
慈濟幼兒園老師 歐鳳儀:「他們各人做出不一樣的(樂器),材料放進去,他們搖出來的聲音 都不一樣,所以從中 孩子們也可以探索,那個樂器的聲量這些啦。」
音樂會當天,四歲和五歲班的孩子們,配合老師的指揮,演奏了兩首曲子,希望透過純真的樂音,把無形的祝福,送給即將畢業的哥哥姊姊
慈濟幼兒園學童 李澤昊:「(牛奶罐可以拿來做什麼),做樂器,(怎樣做樂器 你示範給老師看)。」
小小音樂會,既延續物命,也發揮創意,讓孩子在寓教於樂中,也把環保觀念深植心中。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受贈骨髓善回饋 提供綠竹增妙用
- Article Details
新北市三峽大愛農場的瓜棚使用多年,風吹日曬雨淋已不堪使用,慈善農耕隊志工,前往三峽區一處私有竹林,由曾接受慈濟骨髓資料庫,捐髓成功救回一命的女主人回饋,交給志工砍竹子製作棚架,讓竹子有妙用(12/06)。
慈善農耕隊志工,齊步上山去,展開砍竹子任務。
慈善農耕隊志工 蘇建成:「好人躲開,好這樣竹子倒了。」
慈善農耕隊志工 蘇建成:「(砍)竹子是要搭絲瓜棚用的,剩下這個竹子的尾巴,這些竹枝尾端,我們折一折回去,也可以綁成掃把用。」
免費讓志工砍竹子的,是這片竹林的主人夫妻檔。
竹林女主人 蔡佳伶:「自己曾經得過急性白血淋巴癌,然後是因為經過慈濟,捐骨髓給我所以我個人很感恩,一種報恩的心,感恩上人仁慈真的,讓我這條命能夠留下來。」
有竹林主人大方提供,但竹子沒有年輪,如何分辨,得靠老經驗,當場傳授。
慈善農耕隊志工 陳明福:「留三去四七不留,七年以上的竹子就沒用途了,所以這樣子去選,所以什麼是四年的,因為竹子無法看年輪,所以只能從表皮判斷,像這根表皮看起來發霉,還成熟到呈現黃色,就大概就是四年的竹子了。」
把老竹子砍下來,扛下山曝曬,之後能夠搭瓜棚、做掃把、還能布置年底歲末祝福,慈濟志工的物盡其用,落實生活中。
真善美志工 涂鳳美 林琮昆 台北報導
Tuesday, 09 December 2014
歲末感恩茶會 環保"心"體驗
- Article Details
「人人感恩、事事感恩、處處感恩、時時感恩。」我們多久沒說感恩了呢? 心存一分善念,用心感念身旁的人、事、物。大愛感恩科技為了感恩全省人文菩薩、推廣志工與大愛感恩之友/粉絲團們長久以來的愛護,特於12/6、今年歲末年終前,再度舉辦【週末有約、感恩茶會】,現場有二十多位志工/大愛感恩之友/粉絲共襄盛舉,因為有這群菩薩,才有今天的大愛感恩科技愛心平台。
此次參與者包含來自桃園、新店、大同與三重區的人文推廣志工,身為桃園區人文推廣窗口 丁林彩師姊認為: 「不論是粉絲、志工,身為慈濟人更應該要舊法新知,腳步更要快來吸收環保”心”知;大愛感恩科技在桃園地區有兩個常設點: 統領生活館和靜思堂展示區,兩個點我都會定期去做關懷。也常常會遇到一些海外的慈濟家人,多數會眾對於回收寶特瓶再製織品,仍是非常新奇的,尤其當知道這個產品是完全回饋慈濟,產生深而廣的愛心接力效應,他們都非常願意護持與當地的家人們結善緣,因為這個回收寶特瓶做的”心”品,能帶動環保理念,傳遞人文並匯聚愛心。」
「今天來此收穫很多,聽到 鼎銘師兄鉅細靡遺講解產品優缺點與理念,對外疑問也解釋很清楚。不講折扣,同樣講回饋,但語氣不同感受就不同,用心且帶入人文的講法,讓產品精質外更顯珍貴;除了大衣與毛毯輕柔且保暖,最感動的是每個產品的生命力。」平常在台北慈院大愛感恩概念館協助的人文志工 吳美雲師姊聽完表示:「大德們發一念心,就是想要護持大愛感恩科技,最重要的事,『所有的愛心與盈餘都會回歸到功德海裡面。』」大同區人文推廣窗口 蕭景獻師兄也表示:「這裡真的是一個大愛、科技與智慧的所在,可以在此汲取環保人文的精華,我們應該常常回來取經!」丁林彩師姊說:歲末祝福推廣,如何在簡短時間讓會眾停下腳步,留在大愛感恩攤位,汲取環保與人文法水,則是今日最豐富的收穫。
對於大愛感恩之友/粉絲,除了每日的靜思語問好與線上消息,更藉此跟與會者互動,讓大德對大愛感恩的環保公益企業有更深層的"心"體驗;志工們則異口同聲表示:這次來大愛感恩科技低碳生活概念館與實驗室參訪,不只從軟體與硬體理解靜思語,更藉此吸收 證嚴上人法語在環保與人文上的應用。聽到五位實業家發起人,從不會、到會。志工們期許自己與人人都成為一個掘井人,承擔著 證嚴法師的責任和使命。「衣服多一件、少一件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的一個念頭,就可以想到大愛感恩科技,讓愛心綿延不斷。」
大愛感恩科技 李明瑩 台北報導
Read more歲末感恩茶會 環保"心"體驗
- Article Details
「人人感恩、事事感恩、處處感恩、時時感恩。」我們多久沒說感恩了呢? 心存一分善念,用心感念身旁的人、事、物。大愛感恩科技為了感恩全省人文菩薩、推廣志工與大愛感恩之友/粉絲團們長久以來的愛護,特於12/6、今年歲末年終前,再度舉辦【週末有約、感恩茶會】,現場有二十多位志工/大愛感恩之友/粉絲共襄盛舉,因為有這群菩薩,才有今天的大愛感恩科技愛心平台。
此次參與者包含來自桃園、新店、大同與三重區的人文推廣志工,身為桃園區人文推廣窗口 丁林彩師姊認為: 「不論是粉絲、志工,身為慈濟人更應該要舊法新知,腳步更要快來吸收環保”心”知;大愛感恩科技在桃園地區有兩個常設點: 統領生活館和靜思堂展示區,兩個點我都會定期去做關懷。也常常會遇到一些海外的慈濟家人,多數會眾對於回收寶特瓶再製織品,仍是非常新奇的,尤其當知道這個產品是完全回饋慈濟,產生深而廣的愛心接力效應,他們都非常願意護持與當地的家人們結善緣,因為這個回收寶特瓶做的”心”品,能帶動環保理念,傳遞人文並匯聚愛心。」
「今天來此收穫很多,聽到 鼎銘師兄鉅細靡遺講解產品優缺點與理念,對外疑問也解釋很清楚。不講折扣,同樣講回饋,但語氣不同感受就不同,用心且帶入人文的講法,讓產品精質外更顯珍貴;除了大衣與毛毯輕柔且保暖,最感動的是每個產品的生命力。」平常在台北慈院大愛感恩概念館協助的人文志工 吳美雲師姊聽完表示:「大德們發一念心,就是想要護持大愛感恩科技,最重要的事,『所有的愛心與盈餘都會回歸到功德海裡面。』」大同區人文推廣窗口 蕭景獻師兄也表示:「這裡真的是一個大愛、科技與智慧的所在,可以在此汲取環保人文的精華,我們應該常常回來取經!」丁林彩師姊說:歲末祝福推廣,如何在簡短時間讓會眾停下腳步,留在大愛感恩攤位,汲取環保與人文法水,則是今日最豐富的收穫。
對於大愛感恩之友/粉絲,除了每日的靜思語問好與線上消息,更藉此跟與會者互動,讓大德對大愛感恩的環保公益企業有更深層的"心"體驗;志工們則異口同聲表示:這次來大愛感恩科技低碳生活概念館與實驗室參訪,不只從軟體與硬體理解靜思語,更藉此吸收 證嚴上人法語在環保與人文上的應用。聽到五位實業家發起人,從不會、到會。志工們期許自己與人人都成為一個掘井人,承擔著 證嚴法師的責任和使命。「衣服多一件、少一件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的一個念頭,就可以想到大愛感恩科技,讓愛心綿延不斷。」
大愛感恩科技 李明瑩 台北報導
Read more武漢銀髮環保Tzu Chi volunteers visited a nursing center in Wuhan City taught residents how to make eco-friendly detergent out of fruit peels
- Article Details
We go to Hubei,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show where Tzu Chi volunteers visited a nursing center in Wuhan City to care for senior residents. Besides showcasing bags made from second-hand clothes, the volunteers also taught residents how to make eco-friendly detergent out of fruit peels. We will leave you with these image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a Ai Headlines. Goodbye.
節目最後,我們帶大家到中國湖北,慈濟志工來到武漢,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關懷長者,除了帶來了用舊衣服
做成的包包,也教導他們用廢棄的果皮,做成清潔劑,一起來看看,感恩收看,再會。 Read more
2014,12/9,江西省科學院副院長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4年12月9日(二) 13:30-15: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Read more
慈青環保任務 菜市場回收宣導
- Article Details
陽明大學慈青社,為了讓新加入的社員,更了解慈濟的環保理念,他們特別前往環保站,實際動手做分類,同時也跟著志工,走入市場向店家及攤商,回收紙箱和塑膠袋,半天下來心得滿滿。(11/26)
帶著兩個大塑膠袋,跟著慈濟志工走進市場,陽明大學這兩位慈青,可不是要去購物,而是有更重要的任務。
慈濟志工 與 店家:「(他們)是(陽明大學)醫學系,一年級的(學生)特別來實習的,不是實習當醫生,是實習做塑膠袋(回收)的。」
陽明大學慈青 蘇子翔:「今天也跑了很多的店家去,收他們的一些回收的塑膠袋,(以前)店家可能通常都是拿去,直接丟掉可是那些其實可能,還有一些利用價值,那我是覺得今天做(回收),雖然累可是也很有收穫。」
陽明大學慈青社,為了讓新加入的社員,有機會更了解慈濟,大家特別前往環保站實做體驗,親自動手後,才知道平常丟棄的垃圾,有些竟然可以回收。
陽明大學慈青 王盈湘:「像是吸管可以回收這點,也是我很驚訝得一件事情,因為以前吸管都直接丟垃圾桶,然後我覺得我學到很多東西,然後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可以在這邊繼續做環保。」
除了地球環保,心靈的滋養也很重要,慈青社利用課餘的晚間,舉辦第一次的讀書會,大家踴躍分享心得。
陽明大學慈青 方鏡齊:「其實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說,自己的生命很長,但是如果沒有好好利用,其實大部分的時間,自己不算是活著的,當你不知道什麼時候,要閉上眼睛的時候,那一刻你是沒有遺憾的,那這樣就是最精進的人生。」
年輕學子淨化大地,也淨化自己的心田,要把這股環保風氣推向校園。
真善美志工 陳清香 高月白 台北報導
Read more心多大願多大 南方四島成立
- Article Details
一個人能改變的事情有多少,就看他的心念有多大。推動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成立的幕後功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投入海洋研究三十幾年,到現在仍是中年熱血一族,每年至少環島一周,投入第一線最基礎的研究。他感嘆台灣的四周都是海,也號稱海洋立國,卻沒有人真的關心,政府單位沒有認真管理,也沒有海岸法,讓很多地方的珊瑚礁跟海洋生態,都被毀壞了。而我們每個人,只要盡自己一分小小的力量,就能守護台灣的海洋。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在民國七十八年,我第一次調查的時候,記錄到這裡平均都是,六七十%的珊瑚礁覆蓋率,現在就是不到四十%,沒有小丑魚,沒有海葵了,所以是沒有人管的地方。」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東海岸線最漂亮的就是這裡,基翬三仙台這裡,那時候這裡都不是柏油路,也沒有這個碼頭都沒有。」
這天鄭明修的潛點,在台東三仙台附近,每一年他至少要環島一周,回到每個潛點,記錄海洋生態的改變。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我今天是再來看一下,確實狀況是怎樣。」
潛水的配備很重,他笑著說,自己就跟這些裝備一樣,又笨又傻,才會選擇這麼累的工作。
帶著相機潛下水,鄭明修堅持,做著外人眼裏,最基本的調查工作。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這一段大概有六公里的海岸,都屬於珊瑚礁,這樣大概都六米,一個高六米,一個是長的,都是微孔珊瑚,這幾年是每況愈下,逐年惡化。」
台灣海域的崩壞,並非一朝一夕,三仙台附近只是縮影。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硨磲貝沒半個,(東海岸)整個下來這裡最悽慘,因為可以挖的,能吃的都挖光了。」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漁網纏繞住死魚啦,垃圾啦,環境,你看完了以後,真的是怎麼辦,我早期在演講的時候,講完了,演講時都會想哭,你學術研究論文發表得再多,做得怎麼樣,這塊土地都壞掉了,你做研究有什麼用。」
紀錄片工作者柯金源:「鄭老師我認識他二十五年了,他是一個對於環境基礎調查,科普,然後再推廣到社會參與,最徹底的一個學者之一。」
為了研究珊瑚礁生態,他潛入海底火山附近海域,竟然發現噴水口還有生物;他打破傳統的學界認知,證明軟珊瑚也能造礁;2008年澎湖魚群大量暴斃,他冒著十三度的低溫潛入海裡,才終於找出肇因,原來竟是百年寒害。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每個地方我都會重複再去看,每個地方我都想一想,它怎麼樣才會變好,我一直在關心 一直在呼籲。」
紀錄片工作者柯金源:「有一些研究員或老師,他們研究議題,就是為了要升等,但是他不是這樣的人。」
鄭明修顛覆傳統,挑戰權威,靠的就是第一線累積的基本功。他的研究室光是珊瑚標本,就完整保存了三百多種朋友說他像是個布道師,每天除了下海,就是四處奔走,分享他探索海底生態,保育海洋的想法。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別人笑我傻,傻瓜,但你要持續傻下去,還是有效的,這二十年來我終於推動了,(海洋)國家公園,也推動了兩種魚的保育。」
而他三十年的堅持,更讓台灣周邊的海洋生態,一點一滴,都被看見。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