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多大願多大 南方四島成立

  • 列印


一個人能改變的事情有多少,就看他的心念有多大。推動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成立的幕後功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投入海洋研究三十幾年,到現在仍是中年熱血一族,每年至少環島一周,投入第一線最基礎的研究。他感嘆台灣的四周都是海,也號稱海洋立國,卻沒有人真的關心,政府單位沒有認真管理,也沒有海岸法,讓很多地方的珊瑚礁跟海洋生態,都被毀壞了。而我們每個人,只要盡自己一分小小的力量,就能守護台灣的海洋。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在民國七十八年,我第一次調查的時候,記錄到這裡平均都是,六七十%的珊瑚礁覆蓋率,現在就是不到四十%,沒有小丑魚,沒有海葵了,所以是沒有人管的地方。」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東海岸線最漂亮的就是這裡,基翬三仙台這裡,那時候這裡都不是柏油路,也沒有這個碼頭都沒有。」

這天鄭明修的潛點,在台東三仙台附近,每一年他至少要環島一周,回到每個潛點,記錄海洋生態的改變。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我今天是再來看一下,確實狀況是怎樣。」

潛水的配備很重,他笑著說,自己就跟這些裝備一樣,又笨又傻,才會選擇這麼累的工作。

帶著相機潛下水,鄭明修堅持,做著外人眼裏,最基本的調查工作。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這一段大概有六公里的海岸,都屬於珊瑚礁,這樣大概都六米,一個高六米,一個是長的,都是微孔珊瑚,這幾年是每況愈下,逐年惡化。」

台灣海域的崩壞,並非一朝一夕,三仙台附近只是縮影。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硨磲貝沒半個,(東海岸)整個下來這裡最悽慘,因為可以挖的,能吃的都挖光了。」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漁網纏繞住死魚啦,垃圾啦,環境,你看完了以後,真的是怎麼辦,我早期在演講的時候,講完了,演講時都會想哭,你學術研究論文發表得再多,做得怎麼樣,這塊土地都壞掉了,你做研究有什麼用。」

紀錄片工作者柯金源:「鄭老師我認識他二十五年了,他是一個對於環境基礎調查,科普,然後再推廣到社會參與,最徹底的一個學者之一。」

為了研究珊瑚礁生態,他潛入海底火山附近海域,竟然發現噴水口還有生物;他打破傳統的學界認知,證明軟珊瑚也能造礁;2008年澎湖魚群大量暴斃,他冒著十三度的低溫潛入海裡,才終於找出肇因,原來竟是百年寒害。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每個地方我都會重複再去看,每個地方我都想一想,它怎麼樣才會變好,我一直在關心 一直在呼籲。」

紀錄片工作者柯金源:「有一些研究員或老師,他們研究議題,就是為了要升等,但是他不是這樣的人。」

鄭明修顛覆傳統,挑戰權威,靠的就是第一線累積的基本功。他的研究室光是珊瑚標本,就完整保存了三百多種朋友說他像是個布道師,每天除了下海,就是四處奔走,分享他探索海底生態,保育海洋的想法。

中研院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別人笑我傻,傻瓜,但你要持續傻下去,還是有效的,這二十年來我終於推動了,(海洋)國家公園,也推動了兩種魚的保育。」

而他三十年的堅持,更讓台灣周邊的海洋生態,一點一滴,都被看見。

文字撰稿:熊其娟
攝影剪輯:謝啟泉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