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014
Monday, 03 November 2014
紅樹林生態多樣 專家政府齊拯救
- Article Details
根據歷史記載,百年前台灣只有台北、仙腳石、台南、高雄、屏東有紅樹林,因為政府設立保護區,又以人工栽植,加上它們的超強繁殖力,在台灣又沒有經濟價值,保存轉為穩定,甚至數量越來越多,現在在台灣西部沿海地區,幾乎都可以看到紅樹林的存在。看似保育成功,卻因此導致當地棲地環境的改變,因此在新竹、彰化等地,為了保護水鳥,或是台灣招潮蟹,有人開始以行動鏟除紅樹林。紅樹林,在全球來說逐漸減少,縮小範圍來說卻好像越來越多,該保育的是後來者紅樹林,或是當地原有生態,這複雜的習題,需要更多專家用智慧來解套。
海茄苳的幼苗,儘管面對新竹的強勁海風,依然屹立不搖。等等,竟然有人走在灘地上,鋤頭一揮,就把小苗給砍斷了,他們在做什麼啊!
工作人員 余紹驊:「斷了之後它才不會生長,才會死掉,它如果長大之後,就會像旁邊這麼大棵的,比人還高,那個就要用很大的力量去砍。」
什麼,紅樹林,怎麼可以砍?
荒野保護協會專案人員 張登凱:「阻礙了河水的排洩,所以在99年的時候就清除了這塊,這一塊有五公頃。」
原來,紅樹林的樹種,喜歡生活在鹹淡水交界、屬於堆積地形的地方,而且它們的根部會抓沙,漸漸形成灘地,帶著泥沙的積水到這裡不容易消退,越積越高,更改變了原本的地表環境。
荒野保護協會專案人員 張登凱:「這一塊是台灣招潮蟹的棲地,它的密度是最高,調查大概一公尺的見方裡面的話,大概可以數到將近12隻的螃蟹。」
台灣招潮蟹是台灣特有種,儘管牠們土生土長,卻對於棲地非常挑剔。
荒野保護協會專案人員 張登凱:「像一個潮水十五天,牠只要五到七天,所以牠就被大概局限在岸邊大概五十公尺到三十公尺的這個潮間帶。」
隨著紅樹林年復一年越長越密,這些沙灘上原本的居民卻跟著節節敗退。
王正光七十五歲,從小就在灘地旁長大,還有鄭金池七十六歲,都是做阿公的年紀了,還跑來做這種粗重工作,當然有比賺零用錢更重要的原因。
當地居民 鄭金池:「我來做這個,最主要是想說,看能不能恢復我們以前原本的樣子,我小時候在這裡,南寮跟這邊都是泥沙地,螃蟹喔,什麼東西都會上來。」
儘管有時候會曬傷,有時候會中暑,泥巴噴得滿臉都是,年輕人嫌苦做不來,他們這幾年來,卻年年來報到。
當地居民 王正光:「一棵樹就長了好幾顆種子,一散播出來就不得了了,整片海岸都是小苗。」
紅樹林的胎生苗會隨水漂移,一找到適合生長地點就生根發芽,面對這種超強繁殖力,人為力量每年三公頃、五公頃的砍除之後,還要花大把精神在剷除幼苗,就像愚公移山。
荒野保護協會專案人員 張登凱:「其實這中間我們也想放棄,因為太累了,又不捨得台灣特有種的台灣招潮蟹,從此在我們香山、在北台灣除名,所以我才一直堅持下去。」
一百年前,台灣只有台北、仙腳石(新豐)、台南、高雄、屏東才有紅樹林。隨著經濟開發,原有棲地被破壞,六種樹種只剩四種,1980年代,政府設立了12個沿海保護區,還以人工栽種方式種植,情況開始逆轉。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助理教授 李建堂:「生物他有基本的天然分布地,你等於是人為干擾破壞它,跟我們今天在講生態保育上,裡面最大的問題就是外來種的入侵,所以對很多地方來講,紅樹林已經變成外來種的入侵,那所謂內跟外就是區域的問題,看你如何看。」
關渡保護水鳥的草澤區,二十年多來已經長成水筆仔純林、水鳥數量減少,還有在芳苑海岸、高美濕地,紅樹林的存在都引發討論。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助理教授 李建堂;「其實在台灣的保育來講的話,不是只有紅樹林,我們從以前已經做了很多不太適合的動作,這種東西來講,也許用這個機會可以重新檢討,保育的意義跟目的到底在哪裡。」
究竟該保育什麼,又該怎麼保育,各個地區、各個時期的情況不同,答案或許都不一樣,行動之前怎麼評估判斷,需要更多考量與智慧。
採訪撰稿:周玲秀
攝影剪輯:蕭于傑
新建共修處啟用 環保站福慧雙修
- Article Details
環保站不只做環保,還要結合教育,位在台中神岡區的豐洲環保站,近來又增加了一個功能,環保站二樓增建共修處,完成啟用(9/27)後就能夠接引更多人,日日薰法傳法。
「吃到甜好緣結甲滿厝邊,吃到鹹走東走西沒人嫌」,慈濟志工準備了甜湯圓和鹹湯圓,讓剛剛做完資源回收的環保菩薩當作點心,這一天是豐洲環保站的大日子,因為搭建於二樓的共修處完成啟用。
慈濟志工 陳進丁:「上人一直要把傳法給弟子,弟子要吸收 才能成長慧命。」
豐洲環保教育站位在稻田旁邊,小巷子內,地點雖然偏僻,但是來這裡做分類的志工很多,其中很久沒來環保站的潘淑惠,三年多前因為心臟瓣膜開刀,體力大不如前,兩年前她又因為中風,現在還持續復健,看到環保站增加共修道場,她很希望能趕快回來。
慈濟志工 潘淑惠:「很久沒來做環保了,今天看到這麼熱鬧,還有樓上可以拜經 很好,我如果有時間我就趕快來做。」
草屯南埔環保站的林金國,擅長廢物利用做成各種工具,這一天他專程送來自製風車,就是為了慶賀豐洲環保站共修處啟用。
慈濟志工 林金國:「地板用不夠 還用到二樓,薰法香還來到二樓,人氣好 空氣好 很清涼,所以這裡以後人潮會很多人要來。」
環保教育站疼惜大地愛護地球,現在又增加共修處讓志工薰法香,功能更加圓滿。
真善美志工 台中報導
Read more雪梨慈少生活營 寓教於樂收穫豐
- Article Details
澳洲慈濟雪梨分會舉辦「慈少生活營」,雖然只有短短一天,但是設計的活動非常活潑,又非常饒富教育意涵,許多小朋友參與後,都印象深刻。
澳洲慈少生活營,帶孩子闖出無限空間。
透過遊戲,教導學員汙染、垃圾、與資源回收的巧妙關係。
慈少營學員:「學到CD和DVD是可以回收的,而且咖啡杯,我以前認為可以回收,後來老師說,因為裡面有塑膠薄膜,所以不能回收。」
慈少營學員:「我覺得大家想來慈濟的慈少營因為很好玩,也會學到新的東西。」
慈濟雪梨會所,一天的營隊,這群孩子將永難忘懷,充滿青春印記的回憶。
真善美志工 澳洲報導
Read more2014,11/3,【人文講座】海外推廣參展心得分享
- Article Details
【講師】廖惠玲師姊、楊竣翔師兄
【時間】2014年11月3日(一) 8:30~10: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告別悲傷迎陽光 重拾熱情做環保
- Article Details
位於新北市板橋的慈濟「建國環保站」,有一位環保志工「楊阿桃」,前陣子突然消失了好幾個月,深入了解,才發現她的丈夫與愛子接連逝世,她一時承受不住打擊,將自己關在家裡,獨自悲傷。慈濟家人不忍心,不時給予關懷,也漸漸陪伴她走出傷痛。
慈濟志工來探望老朋友楊阿桃,並不是她生了重病,而是為了驅趕她盤旋內心已久的烏雲。
一年內,「楊阿桃」接連痛失丈夫與愛子,雙重打擊讓她傷心欲絕,只選擇關在家裡、與世隔絕。
環保志工 楊阿桃:「我差不多有在家裡休息了好幾個月,就想說待在家裡,但還是一直想一直想,一直流眼淚。」
隨著慈濟家人不斷關懷與陪伴,她也漸漸體會人生無常,決定要重新走出來,做她最愛的環保。
慈濟志工 楊阿菊:「掌握在當下,這裡可以做的時候她就會來,都分秒不空過。」
環保志工 楊阿桃:「就和這些朋友們說說笑笑,也很快活地過日子,我如果不出來做環保,在家裡我也只是坐在沙發,大家對待我就像親姊妹,親兄妹那樣的好。」
和悲傷分道揚鑣,不再絕望,楊阿桃重新找回了對生命的熱情。
江孟樺 江文龍 真善美志工-台北報導
Read moreSunday, 02 November 2014
過度畜牧土壤鹽化 志工連年植樹
- Article Details
澳洲雪梨慈濟志工,連續五年,前往波若瓦進行植樹活動,波若瓦土地因畜牧業的開發,土地鹽化情形嚴重,急需綠化植樹,在柏斯,也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種下樹苗,愛護大地。
【澳洲 波若瓦】
波若瓦,一個距離雪梨要四個小時車程的澳洲鄉下,一片綠意盎然,但已經鹽化的大片土地,卻讓人憂心,為經營蓄牧業,砍樹破壞生態,大地的反撲,嚴重影響當地農業,慈濟志工,連續第五年來種樹。
慈濟志工 魏淑芳:「有時候我們要過河,有時候我們要種樹要除草,每一次帶回去的感覺都不一樣,可是最終還是一起種樹,看到這麼多樹在一個平原上,那種感覺喜悅是一樣的。」
洞要挖得深,還要做支架,扛來水管,澆樹苗,最後還不忘蓋間小屋,好好保護,植樹是大工程,但團結力量大,三天下來,就種了近三千棵樹。
慈濟志工 張金芯:「我們總共種了二千九百棵,這打破紀錄。」
波若瓦土地保護組織協調人 潶德麥克勞:「最重要是你們人多力量大,今天就種了九百棵樹,農夫是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種,而且會來不及澆水,讓樹苗存活下去。」
有人是年年不缺席,有人是第一次來,就愛如此,親近大地。
志工 周藝琳:「就像是樹有時你看到樹,你不知道它種的時候是這麼辛苦,教會我們要珍惜現在擁有的。」
志工 喬丹:「農夫工作是很辛苦的,所以要珍惜食物。」
【澳洲 柏斯】
而在柏斯,同樣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在公園種下樹苗,當時正值澳洲寒冬,每個人都因期待春天綠枝冒新芽,整個心暖暖的。
真善美志工 澳洲報導
Read more國寶植物紅樹林 官民合心齊守護
- Article Details
有種植物在台灣被稱作「國寶」,就是紅樹林。其實紅樹林是很多植物的統稱,光是在台灣就曾經有六種紅樹林植物品種,但是有兩種在早年因為開發、整片砍伐而滅絕,現在只剩下四種。也是因為這樣,當年政府打算把竹圍紅樹林砍掉蓋住宅區時,終於引發專家和保育人士關注,行政院才在1981年指示「紅樹林成長地區應予以保護」,後續成立保護區,也帶起台灣環境保育風潮。
在台灣北部,有個地點以紅樹林為名,一排翠綠像是走進綠色隧道,明明就綠油油的,為什麼叫紅樹林?
林務局育樂科技士 吳明瑾:「因為紅樹林是一個通稱,在全世界大概有24科,然後30屬、83種,所以其實是涵蓋的種類是很多的。」
紅樹林生態教育館導覽義工 張希雄:「在東南亞那一帶,他們可以從樹皮裡面把單寧萃取出來,做為紅色的染料,所以南洋那一帶的華僑就把這種植物叫做紅樹。」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賴榮孝:「這邊的環境有寒流的影響,就會抑制它的往上生長,所以這邊大概看到是三公尺就算很高了,如果在真正熱帶地區、在赤道附近的話,大概可以長到四五公尺以上。」
台灣現存有四種紅樹林植物,分別是水筆仔、紅海欖、欖李和海茄苳。在紅樹林這裡,長的全是顏色比較不那麼紅的水筆仔,走近一點看,樹上一棵一棵剛冒出芽的都是幼苗,在成熟落地之前它們就掛在樹上,越長越長。
林務局育樂科技士 吳明瑾:「空氣得不到,然後沒有鹹度的水分得不到的話,種子是不容易發芽出來的,這種植物演化出來的一個特色就是。它的發芽開始長是在果實上面就開始長,在樹上就開始長。」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賴榮孝:「剛冒出來的,長這樣,這個是比較長的。(這樣子如果都發出來,一棵樹可以長出幾百棵苗。) 不可能啦,它就是以多取勝你知道嗎,因為水筆仔生長的環境很特別,有潮汐的關係,陽光也有影響,不是每棵胎生苗都可以順利的繁殖,所以它必須要以多取勝,每一棵水筆仔可以長好幾百棵的胎生苗。」
以多取勝之外,胎生苗不僅可以隨水漂、還大概可以撐一個月才爛掉,表皮有單寧,防止被其他動物吃掉,演化出來的特殊機制,讓它們頑強抵抗惡劣環境,在淡水河口附近,紅樹林、竹圍、挖仔尾,都有水筆仔分布。
林務局育樂科技士 吳明瑾:「2003年發表的紀錄是,看中國大陸、日本跟台灣,發現我們這邊跟其他一般之前講的水筆仔,其實是它在構造上、在它基因,就是我們說的染色體套數,那個都不一樣,所以把它發表確定它是不一樣的種類。在我們這裡已經算它最大族群,這在全世界應該不算很多的東西。」
其實紅樹林會被保育,得回溯到三十多年前,當時政府打算把竹圍水筆仔沼澤區開闢為住宅區,引發學者和保育學者關注,冠上國寶稱號,希望引發更多人重視。
台大地理資源與環境系助理教授 李建堂:「它的國寶意義是代表台灣自然保育的開始,所以你把它誇大,許多人無所謂,因為這樣大家才會重視,什麼是國寶,會重視,開始做台灣自然保育運動的開始。」
這股對環境的重視,帶起後續台灣自然保育運動,其實保育紅樹林,在生態之外,還有避災功效,2004年南亞海嘯過後發現,部分沿海地區因為紅樹林阻擋海嘯的直接侵襲,降低受災程度。
但這並不代表要護岸、要防坡,種植紅樹林就會有效。
台大地理資源與環境系助理教授 李建堂:「在地層下陷的地方種紅樹林有沒有用?我會跟你說沒有用,紅樹林碰到侵蝕地形,現在有以前沒有的地方,都是堆積地形。」
像是東海岸侵蝕地形就長不出紅樹林,每種生物都有適合它們生長的地點,面對大自然的智慧,多了解與尊重,才是王道。
採訪撰稿:周玲秀
攝影剪輯:蕭于傑
落實環保於生活 志工身教併導覽
- Article Details
二零一四年的台灣名品博覽會,在中國大陸的浙江杭州舉辦。總計四天的展期,吸引七點五萬人次進場參觀,促成一點六七億美元,就是新台幣五十億元的採購商機。在大愛感恩科技的展區,銷售並不是主要目標,而是推廣環保理念,此次推廣職志工所穿的綠色背心是用綠色寶特瓶回收所製作而成,無染原色展現綠色再生產品真諦。(10/17~20)
回收的寶特瓶,製成的衣物,吸引工業大學研究生的好奇。深感在學校傾向理論的研究,但卻少於實際的應用。
浙江工業大學研究生 梅昕:「我自己感覺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首先他是把這個技術,應用到生產,產業化,另外他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環保,也是你們公司非常有愛心的表現。」
這是一年一度的台灣名品博覽會,在大愛感恩科技的展區,好幾位環保志工用親身的經驗講解,也默默協助處理參展民眾留下的回收物。
環保志工 胡明明:「有些人他沒有這個,以前不知道環保的理念,就是他們好像給他們講了以後,他說這麼好的東西,都是通過那個,(回收的)礦泉水瓶做的,有些人說,你這樣一說,我茅塞頓悟,所以我感覺這三天,我們雖然也比較辛苦,也感覺站得腰痠背痛,但是大家都覺得,站得很有勁,很有意義。」
銷售對志工來說,並不是主要的目標,而是希望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到環保理念,更多人走入行善的行列。
真善美志工 浙江報導
連結: 內文轉載自 大愛電視 落實環保於生活 志工身教併導覽
環保大愛護大地 廣行恆持淨心地
- Article Details
「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將資源變黃金,將黃金變愛心,懷著愛護地球的悲願,將愛心化清流,讓清流繞全球。」為了精進環保理念,一群師大禮居的大愛媽媽們,專程至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參訪。希望透過如此的好因緣,能將環保的理念帶回社區推廣。
「回收資源循環利用,可以滋養大地,也能節能減碳。」楊峻翔師兄藉由環保低碳人文概念館的巡禮,提醒大家要與地球共生息,以實際行動護大地,將大愛感恩科技的研發,透過一系列的說明傳遞環保精神。低碳人文概念館裡陳列的是精選而實用的環保織品,秉持清淨無後染,落實環保生活化,從心推環保,將低碳環保概念帶入生活,感動更多民眾化為具體行動,共同凝聚成清流,為減緩地球暖化盡一份心力。
大愛感恩科技整體產品的精進方向以 證嚴上人開示「廣行恆持」為圭臬,更將環保與慈善結合,將這些回收來的寶特瓶做成溫暖的環保毛毯。每當災難發生時,這些環保毛毯就送到災區溫暖人心。李鼎銘總經理表示,這些環保產品的背後都是充滿著環保菩薩「人品典範單純愛護地球的心念」地默默耕耘、淨化大地的精神。陳素鈴師姊表示,很開心能來大愛感恩科技參觀,看到這麼多日常生活可用的環保產品,一定會多多護持及做推廣,讓更多的人一起來愛護地球。
透過環保資源回收的宣導,將回收資源用心分類再生應用,做到『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就是在減輕大地環境的負擔,也是在為綠色永續的生活品質做貢獻」。因此我們除了要推廣使用環保產品,更重要的要推廣資源回收、垃圾分類外,也務實、實踐在生活中。環保菩薩以環保站為修行道場,惜福愛物、任勞任怨,淨化大地、搶救地球。陳淑玲師姊表示,此次參訪覺得很有趣,收穫也很多。更重要的對於環保理念,回去社區後一定會多多推動。
落實資源回收,不僅將垃圾(放錯地方的資源) 變成黃金,也能淨化心靈。大愛感恩科技從環保菩薩資源回收、到實業家發揮專業良能的愛心接力、再回饋社會,將環保人文與企業社會責任落實。愛護地球是每個人的責任,期盼努力推廣減少地球資源的浪費,處處用心『續物命、造福慧。』
大愛感恩科技 賴盈卉 台北報導
親子共同成長 環保觀念深植心田
- Article Details
高雄楠梓親子成長班,在溫馨祝福下圓緣了。志工用心安排,這段時間不只是家長有所成長,連孩子也變得成熟懂事,為了進一步深植環保觀念,親子班在圓緣這一天,安排實做回收分類,希望學員們延續好的觀念,回到家後落實於生活當中。
踩著寶特瓶,這些都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珍貴資源。
拆解錄音帶,得細心加上耐心。
還有生活中最常見的塑膠袋,仔細分類去除標籤,每個步驟都不能少。
親子成長班的家長和小朋友,透過實際動手,實踐環保觀念。
家長 陳玉貞:「起先我以為說,想要改變我跟小朋友的關係,不過後來我發現,真的是,最大的收益還是自己,最主要是心念,轉那個心念。」
連參與的家長,也感受親子班課程的用心,爸爸媽媽和孩子共同成長,不但自己多了包容心,孩子也跟著變得成熟懂事。
寫下圓緣卡片,記錄活動的點點滴滴,即使課程暫時告一段落,學員們也依依不捨,但滿滿的收穫,卻是家長孩子,最棒的禮物。
林品行 楊蘭慧 趙水源 真善美志工-高雄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