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紅樹林生態多樣 專家政府齊拯救

  • 列印


根據歷史記載,百年前台灣只有台北、仙腳石、台南、高雄、屏東有紅樹林,因為政府設立保護區,又以人工栽植,加上它們的超強繁殖力,在台灣又沒有經濟價值,保存轉為穩定,甚至數量越來越多,現在在台灣西部沿海地區,幾乎都可以看到紅樹林的存在。看似保育成功,卻因此導致當地棲地環境的改變,因此在新竹、彰化等地,為了保護水鳥,或是台灣招潮蟹,有人開始以行動鏟除紅樹林。紅樹林,在全球來說逐漸減少,縮小範圍來說卻好像越來越多,該保育的是後來者紅樹林,或是當地原有生態,這複雜的習題,需要更多專家用智慧來解套。

海茄苳的幼苗,儘管面對新竹的強勁海風,依然屹立不搖。等等,竟然有人走在灘地上,鋤頭一揮,就把小苗給砍斷了,他們在做什麼啊!

工作人員 余紹驊:「斷了之後它才不會生長,才會死掉,它如果長大之後,就會像旁邊這麼大棵的,比人還高,那個就要用很大的力量去砍。」

什麼,紅樹林,怎麼可以砍?

荒野保護協會專案人員 張登凱:「阻礙了河水的排洩,所以在99年的時候就清除了這塊,這一塊有五公頃。」

原來,紅樹林的樹種,喜歡生活在鹹淡水交界、屬於堆積地形的地方,而且它們的根部會抓沙,漸漸形成灘地,帶著泥沙的積水到這裡不容易消退,越積越高,更改變了原本的地表環境。

荒野保護協會專案人員 張登凱:「這一塊是台灣招潮蟹的棲地,它的密度是最高,調查大概一公尺的見方裡面的話,大概可以數到將近12隻的螃蟹。」

台灣招潮蟹是台灣特有種,儘管牠們土生土長,卻對於棲地非常挑剔。

荒野保護協會專案人員 張登凱:「像一個潮水十五天,牠只要五到七天,所以牠就被大概局限在岸邊大概五十公尺到三十公尺的這個潮間帶。」

隨著紅樹林年復一年越長越密,這些沙灘上原本的居民卻跟著節節敗退。

王正光七十五歲,從小就在灘地旁長大,還有鄭金池七十六歲,都是做阿公的年紀了,還跑來做這種粗重工作,當然有比賺零用錢更重要的原因。

當地居民 鄭金池:「我來做這個,最主要是想說,看能不能恢復我們以前原本的樣子,我小時候在這裡,南寮跟這邊都是泥沙地,螃蟹喔,什麼東西都會上來。」

儘管有時候會曬傷,有時候會中暑,泥巴噴得滿臉都是,年輕人嫌苦做不來,他們這幾年來,卻年年來報到。

當地居民 王正光:「一棵樹就長了好幾顆種子,一散播出來就不得了了,整片海岸都是小苗。」

紅樹林的胎生苗會隨水漂移,一找到適合生長地點就生根發芽,面對這種超強繁殖力,人為力量每年三公頃、五公頃的砍除之後,還要花大把精神在剷除幼苗,就像愚公移山。

荒野保護協會專案人員 張登凱:「其實這中間我們也想放棄,因為太累了,又不捨得台灣特有種的台灣招潮蟹,從此在我們香山、在北台灣除名,所以我才一直堅持下去。」

一百年前,台灣只有台北、仙腳石(新豐)、台南、高雄、屏東才有紅樹林。隨著經濟開發,原有棲地被破壞,六種樹種只剩四種,1980年代,政府設立了12個沿海保護區,還以人工栽種方式種植,情況開始逆轉。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助理教授 李建堂:「生物他有基本的天然分布地,你等於是人為干擾破壞它,跟我們今天在講生態保育上,裡面最大的問題就是外來種的入侵,所以對很多地方來講,紅樹林已經變成外來種的入侵,那所謂內跟外就是區域的問題,看你如何看。」

關渡保護水鳥的草澤區,二十年多來已經長成水筆仔純林、水鳥數量減少,還有在芳苑海岸、高美濕地,紅樹林的存在都引發討論。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助理教授 李建堂;「其實在台灣的保育來講的話,不是只有紅樹林,我們從以前已經做了很多不太適合的動作,這種東西來講,也許用這個機會可以重新檢討,保育的意義跟目的到底在哪裡。」

究竟該保育什麼,又該怎麼保育,各個地區、各個時期的情況不同,答案或許都不一樣,行動之前怎麼評估判斷,需要更多考量與智慧。

採訪撰稿:周玲秀
攝影剪輯:蕭于傑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