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014
Monday, 06 October 2014
可用物資分送偏鄉 貫徹惜福理念
- Article Details
因為想要大過於需要,慈濟志工常常回收到,許多民眾用過一兩次就不要的日常用品,讓小小的慈濟惜福站,常常放滿,各式各樣的全新或是二手物品。最近,慈濟關渡環保站惜福屋,陸續整理出不少文具、包包、衣服等等,送往花東一帶的慈濟惜福屋,讓物資缺乏的偏鄉居民,能用最便宜的價格,取得最需要的東西,而每筆收入,也都回歸到慈善助人,延續物命的同時,也啟發了民眾愛心。
分工合作,將彩繪筆,分箱打包。
架上和地上,擺滿各種不同用途的包包,同樣分類裝入紙箱。這不是跳樓大拍賣,而是整理後,準備送往花東偏鄉。
慈濟志工 黃蕙貞:「譬如說 知本 關山 池上, 還有台東市, 他們(當地志工)就是說, 要蓋更多的惜福屋, 來容納這些多出來的東西, 也讓更多人知道惜福愛物。」
物暢其流,因為北部慈濟環保站惜福屋,幾乎都像這樣,放滿民眾的二手用品,不少還是全新包裝。
慈濟志工 黃蕙貞:「有時候是(百貨)公司因應贈品, 就是存貨量太多, 他們也是整批送過來, 包括衣服 眼鏡, 還有各種文具用品。」
二手惜福屋,應有盡有,自然成了慈濟人最常光顧的百貨公司。連受證志工後的資深演員,席曼寧,也常來尋找拍戲用的戲服。
慈濟志工 席曼寧:「那你知道 這些古董衣服, 現在市面上 要做手工,你還得拿樣本給師傅看, 真的有那個年紀的師傅, 已經不在了, 現在的師傅又不懂, 那時候的樣(式)是什麼。」
說是尋寶樂,也是延續物命,要讓台灣人傳統的美德,代代延續下去。
蕭志傑 簡元吉台北報導
Read more做環保快樂無比 辭職當專業志工
- Article Details
說到慈濟環保站,除了回收有用資源,最重要的,在付出中,發揮了生命價值,還能交到不少好朋友。三重環保站,有位曾女士,今年四月自己登門報到,原本只是想說,趁著公司在找新據點,反正閑來無事,乾脆來做環保,卻意外發現,在這有人一起聊天、關心生活,內心的快樂,讓她直接打電話跟老闆請辭,決心專職投入愛護大地行列。
周末假日,三重環保站,依然愛心滿滿。別人周休二日,環保志工,卻是心心念念為大地,捨不得休息。
用鉤子,剔除筆蓋內的小塑膠墊。小小動作,耗時、也耗眼力,曾女士卻不以為苦。
志工 曾女士:「那時候想說,沒事就來環保站做,打發時間,沒想到來做了之後,滿快樂的。」
原本在KTV上班,剛好老闆重新找店面,趁著短暫空檔,找到了這裡。做環保,帶來的心靈滿足,最後乾脆辭掉,做了20年的工作。
志工 曾女士:「(老闆還問)說妳做志工是怎麼算,工資怎麼算,我說沒有啦,做志工是做功德而已。」
單純的心,這位陳女士,當初是從彰化搬來台北,照顧孫子。
志工 陳女士:「現在孩子已經長大了,去讀幼稚園了,我就沒有工作了,就想來做這裏好,做人就要做。」
不願浪費時間、空過生命,三重環保站,自然成了附近鄰居,尤其是銀髮族,天天報到的好所在,也在這交到了不少好朋友,做到了敦親又睦鄰。
蕭志傑 簡元吉 台北報導
Read moreSunday, 05 October 2014
青年志工體驗營 黃金周不空過
- Article Details
中國大陸正值十一長假(10/01-10/07),各景區人潮洶湧,摩肩擦踵,慈濟特別在黃金周,舉辦為期三天的青年志工體驗營(10/01-03),讓101位慈濟志工與青年志工,透過關懷敬老院長輩,做環保,以及團隊遊戲等課程,體會行善行孝不能等,愛要及時。
中國十一長假,全國124個風景區,一天湧進超過600萬名遊客(10/03,601萬),簡直是去看人山人海。黃金周,寶貴假期,也有人選擇這樣過。
慈濟上海嘉定環保教育站,聽得見蟲鳴鳥叫,心靈的沉澱,開啟了青年志工體驗營。
青年志工 楊忠山:「只要能付出的人就是菩薩,所以就像我們要去敬老院,就是付出了,就是人間菩薩,如農夫耕耘我們的心田。」
精神喊話後,就要付諸行動,下一站,敬老院。長輩與學員,真誠的互動,老奶奶更即興上台,唱起傳統戲曲。
敬老院長者 吳慧珍:「我今年80歲了,第一次這麼激動,我代表這裡的老人,對你們來這裡,幫我們過這個愉快的節日,表示感謝。」
體驗做環保,也是營隊一大主軸,還要考驗團隊默契,共同扛起學員,培養合作精神與信任。十一長假,上百位慈濟志工與青年志工,共聚一堂,讓假期,更有意義。
真善美志工 吳靖 祝家妹 繆蓓娟 上海報導
Read more高風亮節唯有竹 兼具減碳功效
- Article Details
竹子具有「竹節」,古人隱喻為「有節」,是「氣節高尚」象徵,在農業社會,竹子廣泛被利用在「食衣住行育樂」方面,從竹根、竹筍、竹籜(ㄊㄨㄛˋ)、竹葉到竹桿,每個地方都有功用。而全世界有1200多種竹子,台灣有120多種,其中六種「桂竹」、「孟宗竹」、「刺竹」、「綠竹」、「長枝竹」和「麻竹」,被列為六大經濟竹類,功用多多,近年來全球溫室效應,吸附二氧化碳能力強的竹子,成為環保減碳的建材。今天的大地之聲專題,帶您了解「竹子」的美和功用。
竹子解說員 林炎圳:「這種竹子它一年四季都是這樣綠綠的。」
竹子解說員 張清慧:「是我們經濟效益最廣的,它可以做鷹架、建材。」
除了這兩種散生型竹子,台灣六大經濟竹類其餘四種,屬於叢生型,每根竹子聚在一起生長,密密麻麻。
竹子解說員 林炎圳:「刺竹這個側枝上面有刺的,它竹桿非常硬。」
竹子解說員 張清慧:「它最主要經濟價值,就是吃它的筍子。」
竹子解說員 林炎圳:「它是屬於我們台灣的原生種,它這個高度最高可以長到三、四樓高。這種麻竹在我們台灣到處都有。」
「麻竹」分布南投、雲林和嘉義;至於「綠竹」,全台各地都有,遍及桃園、台北、台南和屏東;還有「長枝竹」,主要分布台南一帶;而「刺竹」則生長高雄和屏東較南部區域;另外,「孟宗竹」集中南投地區;最後是「桂竹」,分布西岸的新竹、苗栗和南投,以及東岸的花蓮和台東。
台灣位於亞熱帶,高溫多雨,適合竹子生長,全年各地都有竹子蹤跡,在農業時代,是很重要的經濟作物。一根竹子,從「竹根」、「竹筍」、「竹籜」、「竹葉」到「竹桿」,每個地方都有功用。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竹根可以做成什麼?像開門用的門把,以及茶壺上的提柄,甚至是茶則和茶杯墊,都可以運用在生活上。竹筍可以變成什麼?經過料理後,可以涼拌竹筍和竹筍湯,桌上的美味佳餚。竹籜可以做成風車童玩,以及生活上的容器 甚至是記者頭上戴的斗笠。竹子經濟價值最高的部分 就是在竹桿,像這棟建築物,就是全部用竹桿建造而成的。」
台灣建築師用「竹子」蓋房子,碳排放量是傳統建材「鋼筋水泥」的2%。
碳匯林場建築師 李綠枝:「竹子在台灣的人工林裡面,40萬公頃裡面,它占20萬公頃,基本上是一個荒廢的狀態。」
竹子取材容易,還有減碳功效,每公頃的孟宗竹林,每年吸附35-50公噸二氧化碳。
竹子解說員 張清慧:「淨化空氣的品質的速度又非常的快,竹材含氧量又非常的高。」
天然ㄟ,尚好!雲林草嶺社區有500公頃竹林,居民就地取材,把竹子做成涼亭和生態園區。
雲林石壁社區規畫師 陳德銘:「我們山上就是竹子最多,製作的成本很便宜,還可以好好利用綠建築。」
2008年,一對加拿大籍夫妻、在印尼峇里島蓋了一間綠色學校,建材全用竹子和稻草,取材大自然。面對地球升溫危機,竹子是低碳建築的最佳選擇。
採訪撰稿:張澤人
攝影剪輯:歐陽光輝
Saturday, 04 October 2014
病痛淬鍊道心堅 環保之路不退轉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志工劉勝德,早年為了照顧定居美國的年邁母親,奔走於台美兩地,不過20多年來,持續積極地投入慈濟。六、七年前罹患了巴金森氏症,他仍然努力打敗身體上的挫折,現在回到台灣,繼續擔任醫院志工和環保志工,和太太王玉雲相互扶持,實踐善願,持續很久,力量很大。
慈濟志工劉勝德,因為巴金森氏症,雙腳不自主抖動,仍然認真拆解寶特瓶,和太太王玉雲,從早年定居美國,就全心投入慈濟,沒有辛苦怨言,只有堅定付出的幸福感。
慈濟志工 劉勝德:「慈濟只要你認真做,用心地做,是會有所得的。」
劉勝德妻子 王玉雲:「這個是很好的事情,師父說的是對的事情,那我們就做得很歡喜。」
儘管6年前患病,劉勝德努力克服身體病痛,回台灣後,擔任醫院志工,而支撐夫妻倆往前走的,是在利他服務中得到滿足與淡然。
劉勝德妻子 王玉雲:「看得比較開,淡一點,也不會說,因為他這個病就覺得什麼,就說這是自然的法則啊,比我們更苦的還有很多。」
訪談當中,身體多次不由自主顫抖,一旁的王玉雲總是溫柔地給予力量,20多年如一日,鶼鰈情深,讓共修的菩薩道走得更加堅定。
慈濟志工 劉勝德:「少年夫妻老來伴。」
李宛真 林家慧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地球公民勤回收 守護家園自己來
- Article Details
推廣環保,在美國加州的慈濟橙縣聯絡處,舉辦義賣園遊會,邀大家體驗吃素。而在爾灣市,則是透過國際地球村節,提倡愛護地球的意識。這個節日,從1998年,居民自發性的辦活動,到2001年正名(國際地球村節)。希望在這個擁有大量移民人口的地方,讓居民了解不同種族的文化。
地球村節,提倡愛護地球。爾灣市政府在活動現場,加設八個「零垃圾環保回收站」,除了普通的垃圾桶,還有資源回收桶與廚餘堆肥桶。
慈濟志工 邢偉遠:「去幫市政府來分類各種不同的垃圾(資源),我們的目的,盡量會把一般的垃圾,去減到少於百分之五,或者是以下。」
活動前,垃圾管理公司的主管,教導慈濟青少年與志工們分類知識,讓他們在現場再傳授給民眾。
志工:「因為我本身是環境工程師,那我認為就是,垃圾分類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把有害跟無害的東西,在垃圾掩埋時可以分開,這樣對環境會有比較好的幫助。」
志工:「資源回收很重要,因為它不會讓所有的東西都變成垃圾進到掩埋場,讓回收的資源,有更適當的再利用。」
慈濟橙縣聯絡處也在現場擺攤,透過書籍、天然手工皂,提升民眾環保觀念。環保,也能從吃素做起。慈濟佛瑞斯諾聯絡處辦義賣園遊會,志工做的素麵線好搶手,接受訪問時,一雙手也沒停。
曾經擔任過加州三十二所監獄矯正員隊長的蘇珊娜,百忙中來參與。
蘇珊娜:「讓我認知了新的(東方)文化,很高興能來認識大家,學習同時品嘗美食。」
表演節目,融合了不同族裔。讓人感受大愛無國界的氛圍。
林綺芬 黃培欣 張願玲 儀樹仁 真善美志工-美國報導
Read more2014,10/4,大愛感恩【週末有約、感恩茶會】活動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4年10月4日(六) 10:00-11: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大愛心聞: 大愛茶會週末有約 讓愛延續

Friday, 03 October 2014
老人非三等公民 投入環保善用時
- Article Details
老人家常被說是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時間到。但其實不少長者發揮他們的功能,善用倒數的時間,投入環保。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喜捨環保站,一群平均年齡六十歲長者,不服老,活力滿滿,他們說,現在不做,等什麼時候做!
慈濟志工 吳桂花:「我是要把我的生命用在有用之處,不要浪費那種生命。」
民眾 :「當志工啊,我現在自身都難保。」
民眾:「志工,我沒有時間去,因為家裡要照顧孫。」
民眾 :「要先知道是幾個小時,如果一整天就不行。」
慈濟志工 :「為什麼要做環保啊,做環保開心啊,沒有事情做嘛,可以打發時間,你看我們大家多高興。」
馬六甲喜捨環保站,天天開放,平均年齡六十歲長者,天天有重心。
慈濟志工 吳桂花:「是這樣的,因為這是受傷的手,現在比較好多了,以前整個給剪刀剪掉都不知道(沒感覺)。我在想那時侯,憂鬱真的是,人家講一點,我們就覺得哎呀,我們沒有用啦,我們自卑啦,自己自卑。開始來會比較差一點,慢慢做就慢慢恢復啦,我覺得(身體)恢復到有七成。」
吳桂花先生 李成來:「時間比較快過,現在的看法是講可以幫助人,幫窮苦人來做一下,可以拿來惜福區賣。(不然你學到的東西40多年就沒有用了。)是啦是啦,就沒有用了,淘汰了。」
淘汰,怎麼可能出現在這裡,聽聽他們這一番對自己的激勵。
慈濟志工 侯添財:「如果你待在家裡,好像沒有作用的人,我們來做就是福。」
慈濟志工 陳治成:「我現在的年齡70歲了,現在不做等什麼時候,我們人生無常,人生無常時,我們儘量去做。」
Read more煙火節人潮散去 垃圾量數以噸計
- Article Details
澳洲布里斯本每年都會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嘉年華會,最後一天則是河畔「煙火節」。2014年的煙火節,一樣吸引數以萬計的民眾聚集在袋鼠角公園。布里斯本慈濟志工首次與主辦單位合作,在活動現場設置資源回收桶,希望透過宣導,讓民眾養成垃圾減量、資源分類的習慣。
「澳洲國防軍事展」,為一年一度 布里斯本嘉年華的「煙火節」揭開序幕,袋鼠角公園人潮逐漸聚集。可想而知,當數以萬計的人煙散去,留下的會是以公噸起跳的垃圾量。
果不其然,天空是越夜越美麗;然而燈光與煙火照不到的大地,卻開始累積廢棄物。38位布里斯本慈濟志工,投入資源回收分類,也希望第一次的合作與宣導後,未來每一年的嘉年華會,人人不只為煙火鼓掌、也用雙手清淨大地。
黃丰郁 洪振誠 蔡宜龍 真善美志工-澳洲報導
Read more吉隆坡愛心農場 捐出慈濟作環保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慈濟雪隆分會,斯里白沙羅環保站,有一塊愛心農場,原本是一片荒蕪的廢地,經過徵得當地居民協會的同意,放心地將這塊地交由慈濟人打理。現在被志工們開墾種菜,蔬果茂盛。農場經營有成,蔬果義賣,捐助慈善。也意外的,成為許多居民的,開心農場。
原本是一片廢棄的荒地,經過了志工三個月的耕耘,這個位於,斯里白沙羅環保站附近的,愛心農場,已經到了收穫的季節。
慈濟志工 伍銳文:「之前這塊地,全部都是雜草叢生,人家也不想要開墾,這樣我就想,那好了,這個萬事起頭難,然後我們就這樣子開始。」
農場也意外地,帶動了附近的居民和,慈濟志工來付出,最初農場沒有自來水,志工葉天賜每天早上,用自家的卡車拉水來澆地。
慈濟志工 葉天賜:「體會現在覺得,吃菜比較開心哪,比較用心地吃了,知道它來得不容易。」
蟲子不傷害,小心地把牠,請到外面的草地上。
找不到(蟲),就當跟眾生結緣了,(菜)給牠們(蟲)吃完。
不用農藥和化肥,用堆肥來改善土質,父輩從事種植的,慈濟志工葉亞廣,發心教大家種植,小小的農場,卻種植了二十種蔬菜,天地萬物在這裡,和睦相處,共生共息。
慈濟志工 葉亞廣:「種有機的不會破壞這個地球,可以溫飽很多人的肚子啊,你滿手都是金銀珠寶來講,農耕地也是種不出,那個糧食來啊,你有金銀珠寶又有什麼用,所以耕種是很重要的嘛。」
志工潘泗承擔了,農場美化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現在農場也引進了自來水,在農場上面的山上,種植果樹的馬來同胞尤索夫,因為農場,也開始參與慈濟的活動。」
慈濟志工 伍銳文:「慢慢慢慢,他就融入我們了,融入我們之後呢,他也很主動,因為隔壁就是環保站,環保站那邊,他也開始幫我們收拾,現在我跟他講說,不如我們有的時候做慈善,你要不要去,他也要去,那我們講我們有共修,他講也要去。」
這天慈濟勞勿據點的志工,遠道而來參訪農場,他也歡喜來與大家分享。
親子班,慈少班的孩子,來這裡澆水,施肥,體驗耕作,學習愛惜大地。
慈濟志工 伍銳文:「種下那個因,然後有那個緣,有那個空氣陽光和水,這個果就是成熟了,從那邊又可以讓他,知道因緣果報。」
志工和社區民眾,歡喜學做農夫,小小菜園也是一個,接引菩薩的道場,愛心農場棒棒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