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014
Saturday, 11 October 2014
做環保救地球 自我防護安全第一
- Article Details
高雄舉辦環保志工安全宣導,活動以淺顯易懂方式,透過短劇演出,再次宣導清淨在源頭的重要性,也提醒環保菩薩,用心做大地園丁的同時,別輕忽小細節,多留意保護自身安全。
做環保護地球,觀念深植人心,台上話劇演的精彩,志工使出渾身解勁,宣導回收分類過程中,還有需要注意的小細節。
慈濟志工 余建文:「疊東西不要疊太高 因為怕危險,或是你東西有尖銳東西,你要怎麼樣去處理,不要自己造成自己的傷害,這個很多都要講,課程一定要上。」
為大地付出,也得注意自身安全,多一分留意,就能減少安全疑慮,志工也加強宣導,清淨在源頭,希望提升環保回收的品質。
慈濟志工 陳清雲:「來宣導 希望能透過我們由,環保站來把關 環保點來把關,我們真的是這樣想,也希望說能一一教育,給我們的環保志工及師兄師姊。」
透過教育,讓正確的觀念,一傳十十傳百,引導更多人,一起加入環保園丁的行列。
真善美志工 邱堅池 王瀅琇 張明聰 梁秋蘭 高雄報導
智慧學習凝默契 親子運動趣味多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吉隆坡大愛兒童教育中心創辦了7年,今年首次舉辦親子運動,運動會中每一項遊戲都考驗著親子間的默契,孩子和家長都樂在其中。
合心過愛河、協力拉車輪、糗糗是好球、酸柑好滋味,每一個遊戲項目,都讓家長和孩子樂在其中。
家長 韓華娟:「之前其實我們都是帶孩子,去逛街 去商場,但是其實那樣子,其實是沒有什麼互動的。」
家長 徐惠中:「就是讓爸爸媽媽放下工作,放下電話 所有的東西,我們就專注地跟孩子,一起在戶外去玩。」
有趣味,也有知性,人人做環保,考驗家長們的環保知識
家長:「這個是很好啊,因為它可以知道資源怎麼分類。」
吉隆坡大愛兒童教育中心創辦7年,今年首次舉辦親子運動會,將近300位家長和孩子來參加。
大愛兒童教育中心園長 謝月好:「那我們所有的遊戲,都是跟親子有關係的,那我們是希望說,透過這樣親子的遊戲項目,可以讓家長跟孩子有更好的互動,
還有可以有更好的默契。」
跑跑跳跳一整天,父母孩子,都盡興
鄭六妹 何永康 真善美志工-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環保取經 動手大驚奇
- Article Details
八輛遊覽車浩浩蕩蕩地開入內湖園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泓如鏡的湖水「哇!好美喔。」讚歎聲不絕而耳。未入園區,原先疲憊的身心,已先被清澈的湖水及美麗的山景洗滌一空,全身舒暢,也對內湖園區起了一份好感。
◎實作體驗 資源回收樂
10月2日大陸志工參訪交流安排環保的體驗,藉以了解垃圾回收品的分類及操作,透過親自實作其終期目標是垃圾減量,也就是清淨在源頭,每個人要從自身做起節能減碳,回歸清平致富的生活,才能正本清源。宣導紙類分成大白、小白、花紙(如廣告單)、報紙及紙板等,還要注意將貼在紙板上的塑膠撕下來,歸到塑膠袋類。
來自上海閔行的單永兆、洪勝教與俞仲蘅三位環保志工,則非常驚訝地表示,臺灣連回收的紙類都這麼乾淨。他說:「我們上海的紙類,唉呦!有多髒啊,紙上還沾有飯粒、吃剩的東西、還有擦髒的水啊甚麼的。」洪勝教補上一句:「還有包糞便的啊!」怎麼辦呢?俞仲蘅再補上說:「挑出來啊!」這個情形不就是臺灣早期的翻版,所以早期的環保志工真令人敬佩。
單永兆繼續說明上海的情形:「我們國家規定垃圾只分乾與濕兩種,所以大家不會做,還好有慈濟當模範讓大家學習,我們這次真是開了眼界了。」
從昆山來的隊輔黃媽易把握分秒不空過,分享他在昆山做環保的經驗。從1990年上人在臺中一場演講提出「用鼓掌的雙手來做環保」後,慈濟人開始做垃圾分類,環保的概念才推展開來,然後推廣到全世界去。
昆山環保站是在2003年成立,當時只有四位臺灣受證的師兄,帶著當地志工來推動環保,因為找地不易,暫時在杜師兄的工廠內的籃球場做回收,只有六十坪大的空間,真是克難的經營。在2006年有印尼的師兄要捐五十畝的地出來運用,後來因分割土地有很多限制,乾脆將一百五十八畝地全捐出來了。
現在昆山帶動環保回收成績已稍具雛形,環保志工也有數百位,這次來臺參訪也有數十位,希望大家認真學習,看得真也要看得細,勿入寶山空手而回。
◎毛毯圍巾 延續物命
來自上海的學員王海香因想來臺灣取經學習,所以每一個參訪行程她都是筆記本不離身,一定要把講師或導覽人員的精華課程,一字不漏地詳記下來,才能回到社區再傳授給更多人,一起共耕福田。
王海香皺著眉頭說:「塑膠袋PVC共分幾大類?紙類又分為幾大類?真的有點難,沒辦法馬上全部記下來。」但是內湖志工很厲害,居然能倒背如流,所以她馬上私下再向志工請教,請他們說的更清楚,想信大陸志工也可以做得到。
大愛感恩科技的總經理李鼎銘師兄,先送大陸志工們一份見面禮,是一包茶杯的杯墊,可謂禮輕情義重,博得大家的好感。這是公司的產品之一,藉此延伸介紹起「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緣起與使命。
緣自環保回收的寶特瓶,因為 證嚴上人延續物命的理念,而促發運用科技再造物命的發明,才有這種嶄新的科技產品。李鼎銘強調使用大愛產品,間接地可以同時布施慈濟的四大志業,因為公司盈餘都用在四大志業上,立即引起廣大迴響。
讓大陸志工體驗寶特瓶製造毛毯的剩料,所做成的圍巾,請大陸志工參與折疊包裝的工作。大家初次摸到柔軟的毛毯原料,禁不住好奇地拿起來聞一聞,「哇!好香噢!」驚奇之餘,大家滿臉笑容,認為這是額外的收穫。
◎超級省長 傳授密技
號稱「超級省長」李秀綢師姊,用輕鬆詼諧的語氣,分享她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省水、省電、更省錢的方法,善用回收家具物品延續物命,她強調這也是一種護生的方式。
她說:「環保的概念,首先要播下善的種子,再了解環保的理念,也要有環保的知識,最後要注重環保的人文,缺一不可,否則做不好環保,更無法做好資源回收。」她教導大家如何從自身的生活中去實踐,當然是要以身作則帶頭去做。
譬如她家中的沙發已經使用二十五年了,雖然舊了褪了色,還有小貓的抓痕,但是她抱著惜物及延續物命的理念,捨不得丟棄,反正買新的也會變舊,既能省下一筆錢轉為善款,又可以長養慧命,何樂不為。
李秀綢不藏私地告訴大家,要能堅定自己節儉的信念,一定要「聞思修」善用 證嚴上人的法,上人說:環保就是愛山、愛海、愛大地、愛一切眾生。我們要愛 上人所愛,做 上人所說,所以生活中的實踐,就用單純的一念心「對的,做就對了。」
新北市中和區江冠輝、蕭惠玲/台北報導
連結:
內文轉載自慈濟社區網: 環保取經 動手大驚奇
環保取經 動手大驚奇
- Article Details
八輛遊覽車浩浩蕩蕩地開入內湖園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泓如鏡的湖水「哇!好美喔。」讚歎聲不絕而耳。未入園區,原先疲憊的身心,已先被清澈的湖水及美麗的山景洗滌一空,全身舒暢,也對內湖園區起了一份好感。
◎實作體驗 資源回收樂
10月2日大陸志工參訪交流安排環保的體驗,藉以了解垃圾回收品的分類及操作,透過親自實作其終期目標是垃圾減量,也就是清淨在源頭,每個人要從自身做起節能減碳,回歸清平致富的生活,才能正本清源。宣導紙類分成大白、小白、花紙(如廣告單)、報紙及紙板等,還要注意將貼在紙板上的塑膠撕下來,歸到塑膠袋類。
來自上海閔行的單永兆、洪勝教與俞仲蘅三位環保志工,則非常驚訝地表示,臺灣連回收的紙類都這麼乾淨。他說:「我們上海的紙類,唉呦!有多髒啊,紙上還沾有飯粒、吃剩的東西、還有擦髒的水啊甚麼的。」洪勝教補上一句:「還有包糞便的啊!」怎麼辦呢?俞仲蘅再補上說:「挑出來啊!」這個情形不就是臺灣早期的翻版,所以早期的環保志工真令人敬佩。
單永兆繼續說明上海的情形:「我們國家規定垃圾只分乾與濕兩種,所以大家不會做,還好有慈濟當模範讓大家學習,我們這次真是開了眼界了。」
從昆山來的隊輔黃媽易把握分秒不空過,分享他在昆山做環保的經驗。從1990年上人在臺中一場演講提出「用鼓掌的雙手來做環保」後,慈濟人開始做垃圾分類,環保的概念才推展開來,然後推廣到全世界去。
昆山環保站是在2003年成立,當時只有四位臺灣受證的師兄,帶著當地志工來推動環保,因為找地不易,暫時在杜師兄的工廠內的籃球場做回收,只有六十坪大的空間,真是克難的經營。在2006年有印尼的師兄要捐五十畝的地出來運用,後來因分割土地有很多限制,乾脆將一百五十八畝地全捐出來了。
現在昆山帶動環保回收成績已稍具雛形,環保志工也有數百位,這次來臺參訪也有數十位,希望大家認真學習,看得真也要看得細,勿入寶山空手而回。
◎毛毯圍巾 延續物命
來自上海的學員王海香因想來臺灣取經學習,所以每一個參訪行程她都是筆記本不離身,一定要把講師或導覽人員的精華課程,一字不漏地詳記下來,才能回到社區再傳授給更多人,一起共耕福田。
王海香皺著眉頭說:「塑膠袋PVC共分幾大類?紙類又分為幾大類?真的有點難,沒辦法馬上全部記下來。」但是內湖志工很厲害,居然能倒背如流,所以她馬上私下再向志工請教,請他們說的更清楚,想信大陸志工也可以做得到。
大愛感恩科技的總經理李鼎銘師兄,先送大陸志工們一份見面禮,是一包茶杯的杯墊,可謂禮輕情義重,博得大家的好感。這是公司的產品之一,藉此延伸介紹起「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緣起與使命。
緣自環保回收的寶特瓶,因為 證嚴上人延續物命的理念,而促發運用科技再造物命的發明,才有這種嶄新的科技產品。李鼎銘強調使用大愛產品,間接地可以同時布施慈濟的四大志業,因為公司盈餘都用在四大志業上,立即引起廣大迴響。
讓大陸志工體驗寶特瓶製造毛毯的剩料,所做成的圍巾,請大陸志工參與折疊包裝的工作。大家初次摸到柔軟的毛毯原料,禁不住好奇地拿起來聞一聞,「哇!好香噢!」驚奇之餘,大家滿臉笑容,認為這是額外的收穫。
◎超級省長 傳授密技
號稱「超級省長」李秀綢師姊,用輕鬆詼諧的語氣,分享她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省水、省電、更省錢的方法,善用回收家具物品延續物命,她強調這也是一種護生的方式。
她說:「環保的概念,首先要播下善的種子,再了解環保的理念,也要有環保的知識,最後要注重環保的人文,缺一不可,否則做不好環保,更無法做好資源回收。」她教導大家如何從自身的生活中去實踐,當然是要以身作則帶頭去做。
譬如她家中的沙發已經使用二十五年了,雖然舊了褪了色,還有小貓的抓痕,但是她抱著惜物及延續物命的理念,捨不得丟棄,反正買新的也會變舊,既能省下一筆錢轉為善款,又可以長養慧命,何樂不為。
李秀綢不藏私地告訴大家,要能堅定自己節儉的信念,一定要「聞思修」善用 證嚴上人的法,上人說:環保就是愛山、愛海、愛大地、愛一切眾生。我們要愛 上人所愛,做 上人所說,所以生活中的實踐,就用單純的一念心「對的,做就對了。」
新北市中和區江冠輝、蕭惠玲/台北報導
連結:
內文轉載自慈濟社區網: 環保取經 動手大驚奇
Friday, 10 October 2014
柳營講座不生硬 生命故事傳軍心
- Article Details
在執行全募兵制之前,進入軍中服役,是每一位男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但軍中文化的衝擊,有時候會讓他們難以適應。陸軍269旅最近就邀請四位慈濟環保志工,來到軍營中與士官兵分享,遇到生命中的轉折點時,該如何優雅的轉身。
陸軍269旅上校副旅長 吳英俊:「我相信很多啦,就是有些弟兄也是一樣,遭受一些問題 一些困難,然後就把自己封閉起來,甚至於做出不好的事情。」
軍中的「生命教育講座」,不只有制式的長官訓話,這一天,四位遠從台北南下的慈濟環保志工,要帶來動人的生命故事。
剛出生就罹患小兒麻痺的「陳美玲」,過去的歲月裡,有整整十年、與憂鬱症藥物為伍,心中的恨意,直到踏進慈濟世界,才慢慢消散。
慈濟環保志工 陳美玲:「我就在想 我還要怨天尤人嗎,我還要怨恨我的父母,把我養成這樣嗎,也或許 我想過之後,我告訴我自己,也可能是因為,老天爺讓我變成今天這樣,所以我才有機會結識到所有的人。」
1996年無辜被酒駕駕駛撞擊,導致下半身癱瘓的「許素卿」,則是分享、改變她生命的一句話。
慈濟環保志工 許素卿:「看到那個靜思語上面說,原諒別人 就是善待自己,我現在也放下我心中的怨恨,原諒當時撞到我的那個人。」
對絕大說數的義務役士兵來說,踏進柳營服役後,人生正準備起飛翱翔,這些真實又曲折的故事,讓他們獲得啟發。
陸軍269旅上校副旅長 吳英俊:「我們真的是很感動,也觸動到我們每一個官兵,還有甚至我自己的心靈深處,讓我有一些啟發。」
換個想法、轉個彎,生命將更為開闊,志工菩薩現身說法,觸動了每一顆年輕的心。
真善美志工 陳春淑 葉世春 桃園報導
投身環保知護生 發願茹素戒口欲
- Article Details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有一位74歲的老人家,甄碧珠,她因為進了環保站,而開始發願茹素。幾十年養成的飲食習慣,邊看電視可以吃掉一頭鴨,一時還真是很難改。但是在志工們的鼓勵下,她先開始每周堅持茹素五天,現在已經近三個月了。
環保志工 甄碧珠:「你看我的肚子吃這麼大,我很喜歡吃東西的,我幾十年呢 最大目的,最重要是吃的人
很貪吃的。」
74歲的甄碧珠,邊看電視,可以邊吃掉一隻鴨子,2013年,慈濟志工曾國雄,在茶餐室裡遇到了這個,一直低頭吃肉的老人。
慈濟志工 曾國雄:「我們本身吃素十多年了,如果有發覺到,老菩薩還是大魚大肉,我們很替她擔心(健康)。」
環保志工 甄碧珠:「我們的家族,我父親不吃青菜 不吃水果,青菜全部一律不吃,單單吃肉,吃豬肉 吃燒肉,買回來那個燒肉啊 一大堆,任我們這樣當飯吃。」
曾國雄開始和老人家交朋友,邀約她來八打靈環保站,做環保,並堅持和環保站志工們,每周去家裡載她。
環保志工 甄碧珠:「那邊的人都很好啦,慈濟人都很善良 肯幫助人。」
慈濟志工 曾國雄:「我就鼓勵她們呢,讓碧珠師姊 鼓勵她們吃,吃一天 一個星期吃一天,星期三她們也來做環保了,再加多一天,這樣就兩天了,這樣一個月就有八天了,後來慢慢慢慢,現在一個星期吃五天(素)。」
從去年二月份開始,做環保到現在,在志工們的帶動下,這個幾十年來,每餐必須要有肉的老人,也開始吃素了。
環保志工 甄碧珠:「每個人都會做,那個素白(師姊)很會做,什麼糕都會做 做很多東西,各種各樣不同的很好吃的,豆腐裡面 摻什麼。」
環保站志工準備的素食,也增加了老人吃素的信心。
環保志工 甄碧珠:「吃素一個半兩個月了嘛,差不多這樣了。什麼感覺啊,我做了我要這樣子做的,決定的
可是我自己忍 比較辛苦啦,要改我的習氣啦,這個真的是真的,本性難移啊,幾十年了,你以為這樣容易改啊 現在我吃素,他(先生)高興啦,因為我不用吃肉,他不用每天監督我,吵架少了啦 不用這樣吵啦。」
志工的不斷鼓勵,讓甄碧珠堅持下去,並漸漸感受到了,茹素帶來的好處。
採訪撰稿 賈邵燕
攝影剪輯 韋斐賀
全球暖化人類活動 植物陷滅絕危機
- Article Details
今年全球溫度屢創新高,全年均溫恐創新高;台灣也不例外;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7至9月氣溫也屢創新高。地球暖化,加上人類行為,促使不少動物悄悄遷徙原來的居住地,這其中也包括植物分布範圍的改變,根據植物學者評估,人類倘若不採取任何行動,到本世紀末,恐怕會有三分之二的植物種類都會消失。
全球暖化、導致極端氣候,植物學者估計到 2050 年時,地球上的植物約有四分之一走向滅絕,倘若不採取任何行動,到本世紀末甚至會有三分之二的植物種類消失
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 李家維:「世界上大概有三四十萬種植物,只要有百分之十滅絕,都是一件嚴重的不得了的事情,樹上有多少的其他昆蟲及動物跟它們共生,一個物種的滅絕其實牽動許多物種一起消失。
海拔每上升100 公尺,溫度平均會下降0.5 度,以臺灣本島為例,島嶼寬度是150公里,卻有將近4千公尺的海拔落差,伴隨海拔高度的上升,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涼溫帶、冷溫帶、亞寒帶以及寒帶等複雜氣候,相對也造就不同的植群類型,若以3千5百公尺森林做界線,溫度上升將使這條界線逐漸向上移動,高海拔的植物,將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 李家維:「台灣有五六百種高山植物的話,其中有世界上找不到只有在台灣有,現在的溫度的上升,雨量的變化,讓它們節節的往更高的山去移動,到了上頭不盡然合適它們,更重要的到更高的頂上,它要往哪去呢。」
全球暖化的日益嚴重,造成氣候異常,打亂了植物原有的生理機能,加上人類不斷的開發與非法盜伐,加快了植物滅種危機,因此,台灣學者便選擇屏東高樹打造了「植物保種中心」。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 資深蒐藏經理 陳俊銘:「植物的破壞其實是來自於熱帶雨林的砍伐,保種中心從2007年成立,成立之後到現在(2014)八月底為止,一共有兩萬四千七百六十一種植物在這邊。」
將近二十公頃的花房,保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熱帶植物活體,像這株葉片形似竹葉,尾端細長並扭曲,就是台灣稀有且瀕臨滅絕的植物。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 技術師 陳威諺:「眼前看到這個叫做蘭嶼法氏薑,蘭嶼法氏薑是薑科的植物,它是台灣特有種植物,只有在蘭嶼這塊島嶼有分布。」
不僅陸地上的植物有花房細心照顧,連水生植物同樣也有恆溫專屬的花房,世界最小的鐵線蕨在這裡也找得到,然而要讓這些世界各地植物在台灣活體保存,全靠專業人員不斷調整。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 資深蒐藏經理 陳俊銘:「在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個脾氣都不一樣,譬如說你把喜歡鹼的植物,用泥碳土種就不適合,可能要加一些其他東西,如果這些都不是問題,也許就是施肥或是其他的原因。」
保種中心的年輕技術員,多半是放棄台北都會區高薪工作,自願南下到酷熱的屏東,整天與植物共處,原因很單純。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 技術師 陳威諺:「熱帶雨林一直被砍伐當中,整片把它砍掉,所以其實其中有很多很神奇很珍貴的生物,甚至在我還沒有知道之前,它就已經消失不見了,總覺得就是想要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貢獻一點心力。」
園區每株植物都有自己的身分證明,從每一株特性也都是園區人員慢慢摸索而來,預計20年內,保存 30,000種熱帶植物,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熱帶植物庇護所,成為熱帶植物的諾亞方舟。
Read more九皇誕遊行 志工倡導垃圾不落地
- Article Details
宣導環保,在熱鬧的慶典,人潮多,垃圾多的時候,是個時機。在馬來西亞新山,慈濟麻坡支會的志工們,利用九皇大帝神誕慶典遊行,宣導環保更身體力行,希望能帶動民眾的環保意識。
花車遊行,鑼鼓喧天,吸引上萬觀眾。每年九皇大帝神誕,遊行是重要節目,慈濟志工舉著高高的看板,提醒大家,歡慶時,別忘「垃圾不落地」。
慈濟志工 孫亞發:「每次九皇節的活動過後,地上都會有很多垃圾,主辦當局也對這個相當頭痛,因為慈濟長期都在做環保,所以他希望我們能夠協助他。」
志工動員了一百六十八人,在沿途設置二十六個回收點,加強宣導。
民眾 林溢芝:「小小(年紀)就培養一個,有個概念有個想法,不會亂丟垃圾。」
遊行過後,街道留下一地垃圾。(配樂)燈火闌珊處,一群志工把沿途撿的資源埋首分類。
志工 蕭秀萍:「這樣一路走有很多垃圾,我們還是盡我們能力,然後一邊宣導,也要彎下腰去撿。」
身體力行是最好的示範,啟發環保意識,從白天慶典活動就開始。
真善美志工 馬來西亞報導
親子同行菩薩道 改變習氣更融洽
- Article Details
行善,能讓家庭生活和樂融融。王震亞與妻子許淑卿都在慈濟參與志工培訓,有些靜思語像是「生氣,是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也成了家裡奉行的座右銘。家庭氣氛不再是吵吵鬧鬧,一家人還會一起做環保。許淑卿不巧錯過了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的年齡,女兒樂於接手。(9/25)
迫不及待,王禹涵在媽媽的陪同下,是這次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的一號(號碼牌)。這也是她送給自己十八歲的生日禮物。
王禹涵:「我覺得如果可以救人的話,付一分心力,就是我們沒有壞處,可是也可以讓別人,有更健康的身體。」
十八歲,剛好符合驗血資格,因為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的年齡就限制在十八歲到四十五歲。王禹涵的媽媽不巧錯過了建檔年齡,慶幸女兒接手了。
王禹涵的母親 許淑卿:「本來是我去年自己要做(建檔),可是那時候,上課的時候是六月,那因為我的出生年月是五月,(年齡)剛好超過。」
王禹涵的父親 王震亞:「她能夠接受,也做了建檔,我很高興。」
帶著女兒投入助人的行動,王禹涵的父母都在慈濟參與志工培訓。假日,做環保,是一家人重要的家庭活動。就在彎腰做環保的過程,身段也漸漸柔軟。
王禹涵:「因為他們(父母)去上課之後,回家會常常跟我們,分享到一些慈濟的故事,現在什麼事都可以好好溝通,也不會說像以前一樣,一講話 大家脾氣火氣都上來。」
改變了相處之道,一家有志一同、和樂融融。
真善美志工 廖玉茹 葉晉宏 基隆報導
Read more稚子心清淨無染 愛護地球志不移
- Article Details
2012年,馬來西亞馬六甲馬接峇汝新村長大的小學生張澤鴻,在親子班看了環保的影片後,效仿瓶子阿嬤的精神,開始要求媽媽陪伴他在村莊裏撿拾回收物。如今張澤鴻已經是中學生,對大地的疼惜,做環保的堅持並沒有減少,還影響同村長大的玩伴,到敬老院和長者們一起做資源分類。號召玩伴們每個星期六在村莊,撿拾回收物。他們的精神不但獲得村民肯定,也得到村民的響應,開始懂得做資源回收,一起守護村裡的環境和大地。
環保小尖兵張澤鴻,11歲開始做環保,三年來,始終不變。
環保小志工 張澤鴻:「因為愛地球哪裡可以停的,做環保不可以停的,沒有(做)的話,垃圾就會越來越多。」
自己做還不夠,張澤鴻更影響同伴侯翰清,每個月到馬接峇汝敬老院做資源分類,一個帶一個,人數越來越多。
環保小志工 侯翰清:「從去年開始,我就有找他們一起來老人院做環保,然後之後就全部喜歡上這種環保的活動,之後澤鴻今年又找我們,來收垃圾 所以就一起。」
如今更進一步,每個星期六,幾位環保小尖兵會一起在村子撿拾回收物,就算有人嘲笑也不退縮。
環保小志工 戴祖耀:「他們講我們拾垃圾的,什麼垃圾蟲,什麼垃圾大王那些,我們出來保護村裡面的清潔,這個是最高興的一件事情。」
整齊的制服,在村裏一點都不陌生,十個好朋友不怕髒,不怕累,村民也被感動。
村民 戴譚堯:「我很高興看到他們這樣子, 新村應該很清潔,他們這樣走(撿回收物),他們一大班小朋友,這樣子(做環保)不會學壞。」
村民:「看到他們這樣子做是對的事情,所以就做一個獎勵這樣。」
環保小志工 張澤鴻:「鼓勵我們再繼續做。」
環保小志工 侯翰清:「因為證明了他們珍惜我們的努力。」
環保小戰士,發揮愛的效應,用行動保護環境,也帶動小地方的環保風氣。
呂嘉嘉 鄭慶濃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