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014

Sunday, 29 June 2014

震災後生機再現 銀髮志工活力旺


四川,漢旺鎮。一群七十歲的老人家,活力十足,投入環保。他們過去,從來不知道,什麼是環保,怎麼做回收。直到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慈濟志工走入,和他們的生活有了連結,沉寂的漢旺小鎮,重新有了生氣。

「劉昌元,40歲加40歲;劉福秀,今年好多歲,79;宋明鳳,70歲;我,韓秀珍 77。」

漢旺鎮,農村時光,老人家的開朗,隨著每一條走過的路線,渲染開來。

「感恩你的環保喔,感恩喔,多謝喔,把你們的愛心帶出去給全世界 感恩喔。」

77歲的韓秀珍,是帶動環保的靈魂人物。

環保志工 韓秀珍:「我說,我現在臉厚得很,他們說我撿垃圾,我說不是垃圾,這是黃金,我說這是錢,有一分湊兩分,有兩分湊五分,我們原來也不曉得什麼是環保,都不曉得。」

那怎麼曉得的。得回溯到2008年,這場毀滅性天災。

當時,來自台灣的慈濟志工,發放義診,環保,是另一種層面的,心靈寄託。

環保志工 韓秀珍:「我們台灣的師姊師兄,都去宣傳,晚上開座談會,還穿個黃瓜瓜(志工背心),就把周圍的環保志工,都發動起來,我們就開始做環保了。」

「這幾年下來,留守家鄉的老人家,變得活躍了。做環保,增加彼此串門子的機會。」

環保志工 郭秀萍:「真的自己也受過那個災,真的覺得,才真的知道這個災難很可怕,所以就是說,現在還年輕,也就是說能夠做,當然是就出來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

環保志工 韓秀珍:「我覺得修福是最好的,你看他們,很少做慈濟的,哎呦我這裡疼,我今天不好,我明天也不好,我自從進慈濟過後,這四年,這四年當中,好得很,一點煩惱都沒有。」

這一餐,吃飯的人好多呢。個個都是,勞力付出後,飢腸轆轆的環保志工。
漢旺小鎮,他們,用環保,再創生命力。

Read more

昔日街頭邊緣人 漂泊靈魂終靠岸


台中慈濟照顧戶袁先生,原本是街友,居無定所,因為中風走路行動不便,慈濟獲報後,展開關懷,還幫他租房子,現在袁先生每個月靠著殘障津貼、慈濟補助,省吃儉用過生活,日子不再渾渾噩噩,發心的他,還固定到環保站做志工。

坐在遮陽傘底下,慈濟照顧戶袁先生,慢慢分類空瓶空罐。他原本是街友,連住的地方都沒有,身體不好,因為中風,走路行動不便。

慈濟照顧戶 袁先生:「一隻腳抬不高,比較沒力,常常要坐著,所以這個工作有適合我。」

喜歡做環保,喜歡這種付出的感受,袁先生固定到環保站服務。

慈濟照顧戶 袁先生:「怕一睡,就睡過頭,所以我(中午)吃飽就來,(沒來會怎樣嗎),不會怎樣,但是我心裡就會難過,今天的工作沒做。」

經濟困苦,曾經求助無門,慈濟關懷,幫他租房子,當他的心靈依靠,讓袁先生徹底擺脫過去,渾渾噩噩的生活。

慈濟志工 張明甘:「我們也覺得他恆常心啦,因為從來都不間斷,下雨什麼他也都腳踏車騎著就來,讓我們很感動。」

翻轉手心,現在的袁先生,是一名快樂的環保志工。

黃子玲 歐陽光輝 台中報導

Read more

不再殺生造惡業 蘇琪明環保護生


岡山環保教育站,2012年底成立!這個環保站的站長,蘇琪明,過去負責在澳洲布里斯本推動慈濟的慈善工作,因為不要再殺生造業,毅然結束家族飼料工廠的業務,回到台灣承擔這個環保教育站的工作。環保站初期,蘇琪明秉持著「做,就對了」。親自參與大小工作,每天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六點,也因為他的付出,讓許多實業家與公司主管,主動到岡山環保教育站,一起做環保!

2011年回來的時候
那個因緣
說要成立(岡山)環保站
所以 就想說
來承擔這工作

當會員的時候
當時都只有做生意
對慈濟都不太了解
也沒有投入慈濟的志業
是帶小孩去澳洲(移民)
隨後在澳洲有這因緣
有人邀約回到花蓮
靜思生活營
我才參加生活營隊
回去三天
才了解慈濟在做什麼
環保這問題
也是回到岡山才學的
在澳洲做慈濟
並沒有參與
環保也都只是一個區塊
我去推動而已
我也沒有真正去做
因為當地其他會務很多

師姊
感恩
讓你們幸福了
師兄好
用餐了

這一塊地當初買的時候
都在這邊長草
左鄰右舍會在這邊養雞
有的會停車
雜草叢生
變成一個荒地
是感恩我們的師兄師姊
把它整理成一個很莊嚴的道場
接引這邊的菩薩
所以岡山的第一個點
慈濟的聯絡點 就在這邊

生命因利他而豐富
慧命因自覺而成長
因為這一句話
我想說我們生命來
不是光做印鈔票的機器
光賺錢就好
所以 我們也可以做一些利他
讓生命可以更精采
更多采多姿
接到(這環保站)的時候
硬體蓋好了
接著就是軟體
那時候 我也產生困擾
也有煩惱
有硬體了 那人呢
都沒有人手
我從澳洲回來台灣
說實話
過去都是配合人家指示
也沒有跟師兄姊有愛的存款
所以
人要從哪邊來
因為這都是沒有薪水的志工
誰會要聽我的
就親自做給人家看
(讓人覺得)蘇師兄都可以做了
可以這樣彎腰蹲下了
看的人也會決定
可以抽空來試試
來這環保站
所以這個環保站
有很多老闆
很多主管 都來這環保站

做環保的快樂
就是沒有煩惱
心就會很平靜
感覺 一回家
不知道 就是比賺錢快樂
感恩
有你們真好

明天繼續努力

再見
文字編輯:朱怡蓉
攝影剪輯:蕭宏澍

Read more

Saturday, 28 June 2014

維繫族群命脈 人與土地相生相息


基改作物追求的是大量生產,但是在台灣,有愈來愈多人看到原生作物種子的珍貴,政府與民間不但都有「種原庫」試圖保存台灣原生種,也有原住民部落努力復育老祖宗的小米品種。台灣原生種的DNA,或許是未來面對食品安全最重要的祕密武器。

「我還在小的時候,老人家說,一定要保存那個,以前的那個小米。」

布滿風霜的雙手熟練地採摘著小米,他是族人口中的杜爸爸,從屏東遷居到台東,六十年來的生命與小米緊緊相繫。

農民 高世宗 與 杜義中:「杜爸爸請問一下喔,小米要怎麼看,有熟,熟成的跟沒有熟成的,就是這樣比較黃的,就是已經熟了,可以摘,像這種的,這個還不能採,青青的,這個還不能採。」

把老人家的經驗傳給下一代,杜爸爸謹記的,是爸媽說過的,小米的種子一定要傳下去。

農民 杜義中:「我從十三歲開始很認真的,把這個品種留持,一直到現在像這種的小米就是說,我們金峰小米第一名的,這種的小米,這個…這種的小米是,金峰第二,這個小米,這個比較黃的。」

小米象徵部落命脈的傳承,農民把最好的小米獻給頭目,讓頭目可以代代相傳下去。只不過,這個傳統正在消失當中。

農民 杜義中:「以前是沒有電,沒有冰箱,要保留那個種子很難很難,所以,每年都要存一點一點,不能把那個小米滅掉。」

一串串小米高掛在門邊,是豐收,也是分享。而搗小米就是父子之間重要的文化傳承。

農民 羅忠早:「搗小米的時候是,三七步,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不要併攏是稍微開的,要有默契,Bala,打另外一邊,不是,打在洞那邊,打小米一直不斷在翻。」

父子倆有默契地為小米脫殼,在缺乏電力、食物保存不易的年代,原住民男丁必須每天搗小米。

「來看一下喔,上面的都浮出來,下面的都已經脫殼好了,還沒有,我們再打一遍。」

部落的另外一邊,農民同步學習的,是如何用機器打小米。

「我們這裡的機器好一點的是,它還可以接第二批,再重新打一次。」

而杜爸爸努力收集來的十六種小米,也在產銷班的陳列館裡保存著,金峰鄉今年總共有二十六種小米開始復育。

台東金峰產銷班班長 高世宗:「可能因為我們的種子,時間已經太久了,所以這個種子的活力,可能已經沒有那麼好,所以我們全部復育,只有復育到一種成功。」

儘管如此,學者依然相當肯定農民自動留種的努力。

台大農藝所教授 郭華仁:「假設沒有農民自動地去留種的話,那將來我們在田裡面就找不到,合適將來新環境的地方品種了,在那個情況之下,科學家要做育種,他可能找不到適當的材料。」

怎樣才能永續保留台灣的原生作物種子,這是基改食品安全帶給我們的另外一個重要省思。

採訪撰文:許斐莉
攝影剪接:梁家銘

Read more

身體力行做環保 深耕社區廣結緣


   證嚴上人今天下午和高雄地區的環保志工見面,環保志工把自己的付出點滴和上人分享,其中八十二歲的志工,天天推著比自己身高還要高的回收物,相當精進!

高雄地區的慈濟環保站,怎樣做環保教育?環保志工們輪番說明!

慈濟志工 洪琨富:「我們分類完之後,用壓縮機,壓縮之後,可以減少(塑膠袋)空間,打包好,一綑一綑。」

慈濟志工 林美蓮:「師姑師伯,大家好,感恩感恩,讓你們代代出好子孫。」

不同的場地、不同的對象,環保志工用盡方法來推動環保,其中還有這一位,八十二歲的張陳杏!

慈濟志工 張陳杏:「我騎一台三輪車載環保,可以載兩到三布袋,一直都是這樣載(環保),想說我現在還可以做,就多少做,越做心情越高興。」

八十二歲,精神奕奕,上人也給予鼓勵!

證嚴上人開示:「很多老菩薩,在那邊做環保,我每天都是跟老菩薩說感恩。」

感恩環保志工的付出,也疼惜環保志工在炎炎夏日,揮汗分類,期許眾人不只在環保站付出,為了乾淨大地,大家走出環保站,也該和左鄰右舍推廣正確的回收概念,清淨在源頭!

朱怡蓉 鄭瑞萍 高雄報導

Read more

草根菩薩勤耕耘 疼惜感恩護大地


  證嚴上人今天行腳到慈濟大寮聯絡處,看見環保志工低頭做分類,上人感恩他們的付出,並且一再叮嚀期許,人人從平時做好資源分類,就能降低這些環保志工的辛勞,也讓環保可以更落實!

看見志工低頭做環保,證嚴上人疼惜,也感恩!

叮嚀著要加強那些環節讓環保志工可以安心做事,上人在環保站的每個角落仔細觀察!

除了環保站,上人也到聯絡處,看到志工陳列的展示,有感而發!

證嚴上人開示:「希望人人,家家來做環保,要有這個環保的意識,就像在我們大寮,這邊那樣多人,每個家庭,如果說你沒有來做,也要在自己家裡,做一個清淨在源頭,人人在家裡就可以做環保啊。」

期許人人落實環保,在用完塑膠袋、瓶瓶罐罐,隨手清理分類,如此一來,不只降低環保志工的辛勞,也能省水護大地!

朱怡蓉 鄭瑞萍 高雄報導

Read more

鼓足勇氣面向群眾 宣說環保理念


新加坡慈少,長期投入環保,這一回,是自己上網找資料,製作環保看板,然後組隊到住宅區(組屋)以及美食中心,向民眾宣導環保以及拒吃魚翅。慈少們鼓起勇氣,民眾的熱情回應,也讓孩子覺得,說環保並不難。

最後複習環保口訣,接著,正式上場。

慈少 沈思綺:「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這是我們怎麼樣環保的一些。」

慈少和民眾說環保,這也是一堂勇氣練習課。

慈少 沈思綺:「我們可以拿自己的餐盒,我們去跟(店家)打包,木筷子也不要拿。」

民眾 謝士崇:「從這麼小的年紀,就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並且投身到做這種事情,那是很好的事情。」

新加坡慈少,除了利用假期學習環保,這一次,還上網收集資訊,製作看板,向民眾宣導環保回收,以及拒吃魚翅。

慈少 林毅愷:「那個影片真的是徹底打動我的心,所以我是決定,我不會再吃魚翅湯,我也會勸導人家 不再吃魚翅湯。」

一整天,街頭巷尾走透透,慈少同學,不再害怕,走入人群。

慈少 沈思綺:「其實跟陌生人談話,不是這樣困難,而且推廣環保,其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我們都是住在地球的人,我們應該為地球做出一分貢獻。」

慈少的勇氣,換來許多民眾,熱情的回應,孩子的力量,比想像還要大。

新加坡綜合報導

Read more

新芽助學家庭 撿拾資源大布施


馬來西亞,這一戶慈濟照顧戶,經歷人生最谷底,卻也展現最大的韌性。男主人,罹患重症肌無力,一家四口生計,就靠妻子做清潔工。在慈濟提供生活補助,協助孩子申請新芽助學後,這個家的情況,慢慢有了改善。十一歲的大兒子,兩年前開始,一邊上學,一邊撿回收,這是年紀小的他,唯一想到,能回饋的方法。

十一歲的勒維納斯,上學之路,環保之旅。從2012年起,日復一日。

勒維納斯母親 迦耶:「他是由學校做起,回家路途撿回收物,他告訴我,他很想做環保,我問他為什麼,他說要給慈濟。」

每個月一次,慈善日家訪,一定得出大車,來他們家。

「哈囉 你們好嗎,哇,你們收集了很多資源啊,一起來幫忙。」


慈濟志工 郭金桃:「我們講過就算了,可能不曉得他有沒有聽進去,可是我們真的是輕輕地講,他們真的是重重地聽進去。」

勒維納斯父親 瓦勒:「不是有錢人才可做善事,貧窮人也可以做善事,沒錯,窮人也會有,自己的方式來做善事的,就如我們這一家人。」

這一家人,是慈濟照顧戶。一家之主的瓦勒,在2007年,證實罹患肌無力後,重重的倒下。

慈濟人醫會醫師 陳慧健:「重症肌無力,是我們自動控制的肌肉無力,和容易疲倦,
那麼它是可以影響,任何,我們身體任何的肌肉。」

最明顯的,就是瓦勒的雙眼,無力到撐不起眼皮,他只能用手,拉抬眼皮。

病情日益嚴重,瓦勒只能待在家。妻子,迦耶,靠著每個月不到2500台幣的清潔工收入,要維持一家四口生計。當時第二個小孩,才出生沒多久。

勒維納斯母親 迦耶:「因為沒錢買食物給孩子吃,那時我的寶寶沒奶粉喝,所以我餵他喝奶茶和咖啡,奶茶也沒有就餵白開水。」

直到2011年,遇到慈濟。人情的冷,終於,有了暖和溫度。

勒維納斯母親 迦耶:「沒有人幫助我,我有很多親戚朋友,可是卻沒有一個人來幫助我,唯有慈濟幫我最多。」

一家四口,從孩子的新芽助學補助,到爸爸的傷口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都有慈濟。這一天,剛好是志工動員,為他們修繕,會漏雨的窗戶。

慈濟志工 郭金桃:「讓他們可以安安心心的,晚上,白天都好,可以很安心的,不用去擔心窗戶漏水這個部分。」

這個家,安了心,多了愛。環保,是他們能回饋的唯一方法,從2013年起,甚至成為慈濟會員,就如瓦勒所言,貧窮人也可以做善事。

Read more

輕安自在無罣礙 投入環保惜萬物


慈濟馬來西亞吉打分會,有位環保志工,王亞龍,今年69歲了,是位獨居長者,四年前接受慈濟的生活補助,抱著感恩心,天天早起做環保,而他總是最早到的志工,半年前出車禍,還心心念念,想著做環保。

王亞龍總是比太陽還要早起床,簡單整理家務後,騎上腳踏車出門,一路上車不多,暢行無阻,如同他的心情,輕鬆無掛礙,靜思堂是目地的,一整疊的報紙,就是他要起得比別人早的原因。

慈濟照顧戶 王亞龍:「不開心就不來了,我睡少了就高興了,在家裡也是坐著,做環保,還是早早來比較好,有時睡不著,之前沒有做環保的時候,常常想要睡覺 一天睡三四次。」
王亞龍是獨居長者,二個兒子離家後,生活失去依靠,四年前接受慈濟的補助,他也不再是一個人。

慈濟志工 黃國榮:「這位亞龍叔,他是屬於那種不多說話的人,要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實在是不容易,其實後來接觸他多了,亞龍叔他有付出的那種心,不過他老人家可能是不善表達。」
半年前王亞龍出車禍,必須以輪椅代步。陪伴他的,就是慈濟志工的。

慈濟照顧戶 王亞龍;「他們去探望你高興嗎,高興,有人來探望我就高興了, 還扶上扶下,載上載下,怎麼會不高興,我出事意外兩天,他(師兄)打電話給我,就告訴他 師兄我住院了,腳被汽車擦撞到骨折,他隔天就來了。

慈濟志工視他如家人,他也把慈濟事當做自家事,雖然話不多,感恩心滿滿,人生也更加豐富

尤靜蓓 許懿礽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與矽谷科技人有約 說慈濟繫情誼


北加州慈濟志工,持續針對矽谷的科技公司(AIBT漢辰科技)舉辦茶會(5/8),志工以最近在全球發生的天災作為主題,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對於災難要隨時保有應變準備,另外,志工也介紹慈濟的竹筒歲月,現場很多科技人都熱情響應。

【美國 北加州】

矽谷科技公司溫馨的午餐約會,邀請北加州慈濟志工前來舉辦茶會,同為科技人,志工陳寶如,介紹慈濟如何從竹筒歲月走向國際NGO,不過大家最感興趣的卻是環保毛毯。

慈濟志工 與 科技公司 員工:「你們猜猜看這個毛毯和圍巾,它們是什麼材料做成的?(回收的。)非常接近,是塑膠的什麼回收產品?(寶特瓶。)答對了。」

與平常開會時一樣,志工邀大家一起腦力激盪,少了針鋒相對的會議桌上,多了愛與關懷,員工們的和諧與互助,也能更加凝聚。

慈濟志工 陳寶如:「竹筒是一個很好的助人方式,您可以每天存下一點點的零錢,累積了一個月之後,如果每個人都存那就是一筆大錢,這就是我們用來幫助桑迪風災,那些災民的方式,包括菲律賓也是這樣。」

【美國 印第安納】

同樣也是法親的溫馨聚會,這次趁著在印城舉辦年度全美急難救援志工組織年會(NVOAD)的機會,來自美國各地的志工也齊聚在聯絡處,分享志工經驗。

慈濟志工 吳素珍:「我們印城是一個農業村,所以我們這裡的華人很少,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菩薩大招生,辦一些活動,接引更多的人來參與(慈濟)。」

慈濟志工 張立甲:「我是覺得說我們走,行這個菩薩道,所謂的行,就是要做嘛,所以以後如果有機會的話,包括我自己在內,我覺得大家都應該有機會去國際賑災的話,就去走走這樣。」

小而美的聯絡處,雖然志工人數不多,但向心力飽滿,也能讓印城未來的慈善腳步走得更踏實。

真善美志工 陳寶如 游慧鵑 林美雪 陳清旺 美國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