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維繫族群命脈 人與土地相生相息

  • 列印


基改作物追求的是大量生產,但是在台灣,有愈來愈多人看到原生作物種子的珍貴,政府與民間不但都有「種原庫」試圖保存台灣原生種,也有原住民部落努力復育老祖宗的小米品種。台灣原生種的DNA,或許是未來面對食品安全最重要的祕密武器。

「我還在小的時候,老人家說,一定要保存那個,以前的那個小米。」

布滿風霜的雙手熟練地採摘著小米,他是族人口中的杜爸爸,從屏東遷居到台東,六十年來的生命與小米緊緊相繫。

農民 高世宗 與 杜義中:「杜爸爸請問一下喔,小米要怎麼看,有熟,熟成的跟沒有熟成的,就是這樣比較黃的,就是已經熟了,可以摘,像這種的,這個還不能採,青青的,這個還不能採。」

把老人家的經驗傳給下一代,杜爸爸謹記的,是爸媽說過的,小米的種子一定要傳下去。

農民 杜義中:「我從十三歲開始很認真的,把這個品種留持,一直到現在像這種的小米就是說,我們金峰小米第一名的,這種的小米,這個…這種的小米是,金峰第二,這個小米,這個比較黃的。」

小米象徵部落命脈的傳承,農民把最好的小米獻給頭目,讓頭目可以代代相傳下去。只不過,這個傳統正在消失當中。

農民 杜義中:「以前是沒有電,沒有冰箱,要保留那個種子很難很難,所以,每年都要存一點一點,不能把那個小米滅掉。」

一串串小米高掛在門邊,是豐收,也是分享。而搗小米就是父子之間重要的文化傳承。

農民 羅忠早:「搗小米的時候是,三七步,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不要併攏是稍微開的,要有默契,Bala,打另外一邊,不是,打在洞那邊,打小米一直不斷在翻。」

父子倆有默契地為小米脫殼,在缺乏電力、食物保存不易的年代,原住民男丁必須每天搗小米。

「來看一下喔,上面的都浮出來,下面的都已經脫殼好了,還沒有,我們再打一遍。」

部落的另外一邊,農民同步學習的,是如何用機器打小米。

「我們這裡的機器好一點的是,它還可以接第二批,再重新打一次。」

而杜爸爸努力收集來的十六種小米,也在產銷班的陳列館裡保存著,金峰鄉今年總共有二十六種小米開始復育。

台東金峰產銷班班長 高世宗:「可能因為我們的種子,時間已經太久了,所以這個種子的活力,可能已經沒有那麼好,所以我們全部復育,只有復育到一種成功。」

儘管如此,學者依然相當肯定農民自動留種的努力。

台大農藝所教授 郭華仁:「假設沒有農民自動地去留種的話,那將來我們在田裡面就找不到,合適將來新環境的地方品種了,在那個情況之下,科學家要做育種,他可能找不到適當的材料。」

怎樣才能永續保留台灣的原生作物種子,這是基改食品安全帶給我們的另外一個重要省思。

採訪撰文:許斐莉
攝影剪接:梁家銘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