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忍辱心平不懈怠 清淨源頭護大地

  • 列印

垃圾變黃金,特別鎖定在塑膠袋回收180億,無法自然分解的物質,可想而知對環境的破壞,慈濟回收塑膠袋,這個工作非常不容易回收、清洗、晒乾,環保袋可以變賣的錢非常少,二十多年來能夠甘願做歡喜受 是一份無私愛地球的心,才能堅持下來。 


早年台灣經常發生垃圾大戰,這是因為民眾對於垃圾分類的觀念還沒有建立的關係。證嚴法師自從呼籲慈濟志工「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之後,加上政府的政策推廣,使得人們看待「垃圾」有了不同的看法。慈濟的環保站不但是教育的場域,也是長者發揮良能的地方,他們默默的付出,在社會推動的寧靜改變,讓他們成為是最有行動力的環保尖兵。在今天的報導中,我們要帶您看一群七、八十歲的志工,如何凝聚力量,清洗回收的塑膠袋。 

開工了!到底是誰這麼傻?一年365天,來這裡做全年無休的無給職? 

慈濟志工 胡謝燕 82歲:「(師姊這是什麼材質)這塑膠袋PE,這PE花,阿!這是PE。」 

王許良 76歲:「這PP白。」 

許賴省 81歲:「這是PP花的硬的,花紙。」 

范梅英 77歲:「這個是PE。」 

這個塑膠區專門處理乾的塑膠袋,眼前的志工都已經七、八十歲了,這麼複雜的分類知識,是誰教的? 

王林綿 79歲:「一進來一看到就會知道了,(哪這麼厲害)唉呀!不要教啦!看了一看,這不要教(這不用學)嗯!(你有沒有覺得你很厲害)沒有 ,哪有厲害。」 

做了就知道,銀髮志工全靠經驗法則做塑膠袋分類。他們做得很順手,背後的學問卻很值得探究。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高專 林正雄:「 PE它比較霧,然後PP它比較透,從外觀上它就不一樣的透光性,再來 PE的話,你這樣子在拉它的時候 它會有一個的延伸這樣子,PP的話就PPPPP這樣子的聲音。」 

為了便於回收後的再製,粗分大類後還要根據顏色細分,以PE塑膠袋來說,可分成透明無色或花色這兩種,也就是環保志工口中的PE白或PE花。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高專 林正雄:「像這種透明的PE袋(PE白)的話,它製作回去就是白色的粒子,那白色粒子的應用性會比較廣,因為他們可以加各種的色粉,去製作成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產品,但如果是這種有顏色的PE花,它就只能做出這種,棕色的粒子出來,那棕色的粒子應用性就比較少,它就只能做花盆的器皿,或是比較不會接近人體的東西。」 

根據環保署統計,國人一年使用的塑膠袋多達180億個,如果不落實回收再利用,對環境的危害相當大。 

在網路上蒐尋關鍵字海龜與塑膠袋,映入眼簾的畫面令人觸目驚心。 水母跟塑膠袋,在海裡漂浮的樣子,海龜根本分不出差別。 

千年不壞的塑膠袋,就這麼被海龜傻傻地當做食物,吞了下去。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高專 林正雄:「地球上沒有出現過這樣子的一種材質,所以導致於很多的一些生物,它沒有酵素可以去辨認這樣的結構,它就沒有辦法去分解,埋在那邊只能靠太陽日曬的方式(分解),靠紫外光,或者是靠物理的硬力,把它的鏈結去打斷掉,那叫做崩解。」 

如果不想讓用過的塑膠袋成為千年不壞的垃圾,就必須落實塑膠袋回收。 

成堆的塑膠袋,全都是從水果公司運來的,為了供應連鎖超商和便利商店現切水果,過程中產生許多塑膠袋。送來環保站後,必須先經過初步的分類。 

慈濟志工 黃秀鳳:「(這是保鮮膜)對!它是有延展性的,有伸縮的,這個有膠,這個是垃圾,所以你必須把這個膠拔掉。」 

把塑膠袋上的標籤和膠帶撕掉後,下一步就是用回收的雨水清洗塑膠袋。 

慈濟志工 黃秀鳳:「這袋子就是墊水果的,所以你看很多,每天(載)回來都兩三袋,所以就是要把它過一下水,就乾淨了,洗過就很白,你如果沒有過水洗一下,就會被當成垃圾。」 

因為捨不得塑膠袋就這麼被當成垃圾,環保志工每天輪班來清洗。 

慈濟志工 張鐘美:「為了地球,大家都盡量塑膠再重複使用,(這個觀念誰教你的)這個,看大愛台呀!大愛台都在說啊!」 

慈濟志工 李秀霞:「看到這塑膠袋啊,如果清洗起來,我們就沒有汙染了。」 

慈濟志工 黃愛玉:「因為我們要清淨在源頭,就是要救地球啊!我們家好幾年前就這樣做了。」 

做環保二十年,不管天氣有多冷,怕塑膠袋屯積了發臭,有時,一個人可以洗一個上午。 

慈濟志工 黃愛玉:「你看我自己做防水的褲子啊!我前天才做好,還有做圍兜兜防水的,不然的話我上個禮拜洗得整套都溼答答的,趕緊回去換衣服。」 

洗好的塑膠袋必須晾乾一天 

慈濟志工 黃秀鳳:「這是衣架回收回來嘛!它的鉤鉤啊!我們利用這個,師兄就幫我們黏,就可以這樣一個一個掛起來,這樣就可以晾塑膠袋了。」 

乾淨的塑膠袋最後再用機器壓縮,整落打包好,就可以送交回收廠進行再製。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高專 林正雄:「廠商回去之後呢?它就會把它破碎,破碎完之後呢?經過熔融再次的話,他就可以把它再次還原成粒子,去做回收再製的使用。」 

這群環保志工,或許不會談學術大道理,也不會上街頭搖旗吶喊,他們就這麼在社會的角落默默付出,寧靜地推動環保主張,用行動展現他們對地球的愛。 

採訪撰文:許斐莉 
攝影剪接:余國維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