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是社會之寶 善盡本分守倫常


孝敬父母是中國人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維繫著農業社會中的三綱五常,是社會穩定的力量。但是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居家空間變小,三代同堂變得困難,孝道的傳承也相對不易。然而慈濟一直以來都沒有停止過孝道的宣揚,今天的慈濟五十系列報導,我們要帶您看的是,慈濟一位媳婦如何孝養婆婆,而這樣的身教也如何影響了自己的孩子。 


輕聲細語,溫柔侍奉,沈碧蓮照顧的,並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婆婆。 

九十歲的婆婆已經無法咀嚼,不但三餐只能吃泥狀食物,就連藥也得搗碎才能服用。 

慈濟志工沈碧蓮:「她那天,我就跟她說,因為她一直說,妳讓我死好了,我說媽妳不要這樣講,妳都對我們這麼好。我說,尤其妳都很疼我,然後她就拍我的(背)講,因為她躺在床上,我就俯下身來,結果她就拍我的背說,沒有啦,其實妳也很乖,妳也很好,啊我心裡頭…。」 

沈碧蓮夫婦旅居南非多年,雖然無法與婆婆朝夕相處,然而,不論是婆婆到南非小住,或是沈碧蓮返台省親,婆媳之間的連結不曾斷裂,感情也很好。直到去年,婆婆受阿茲海默症所苦,更加深了沈碧蓮返鄉、及時行孝的心情。 

才起床沒多久,又想躺回床上,每天,婆婆就是這樣不斷重複同樣的動作。 

不厭其煩地照顧失能的婆婆,如同照顧自己的母親,沈碧蓮的聲色一樣柔和。 

慈濟志工沈碧蓮:「我之前脾氣,我很急性子,當我來到家裡的時候,我婆婆很安靜,她也不罵人,做錯什麼事情她也不會說妳怎麼樣子,我覺得,唉呦怎麼會有這樣的婆婆。」 

兒子耳濡目染,從小就很親近老人家,即使阿嬤生病了,耐心照顧,沒有改變。 

黃彥勳:「像我跟哥哥或是其他人,就是看到阿嬤現在這樣子,真的是跟以前差非常多,可是還是,還是很愛她。」 

現代社會,孝道式微,學者認為,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孝道其實是倫常的基礎,也是社會安定的力量。 

慈濟基金會編纂處主任洪素貞:「你對上要孝,可是上面對下面要慈,然後順裡面就要有敬,然後有一個明確的,正確的,這樣的敬愛,互相的關係,這樣的施政方針跟社會,跟家庭的結合,其實是讓社會比較穩定的。」 

儒家五倫(大字)(以下小字)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學者認為,儒家的五倫思想,為人與人、人與社會及環境打下紮實的結構,但是,從農業過渡到工商業社會後,經濟活動的改變,是五倫鬆動的主要原因。 

慈濟基金會編纂處主任洪素貞:「當人們離開這家庭愈來愈遠的時候,我們真的少了朝夕相處,少了晨昏定省,然後再加上科技產品的發達,人愈來愈不需要家庭賦予你的關係,你就能夠獨立生存,他就會變成以自我為中心。」 

將儒家思想用現代的語彙加以宣揚,證嚴法師一直以來都提倡孝道的重要性,並且強調長者對社會的貢獻與價值。 

2012.10.23志工早會 證嚴上人開示:「看我們的社會,假如不是老人家,長輩們 大家這樣地打拚過來,哪有這樣的富有人生呢?的確,我們人人要敬老尊賢。」 

敬老尊賢,長者就該住在家裡,享受兒孫的承歡膝下。 

慈濟基金會編纂處主任 洪素貞:「他覺得老人就是應該在家裡 應該要跟孩子住在一起的 所以我們會去做輕安居。」 

1998年,慈濟開辦「輕安居」,以日間照護的觀念,讓長者白天可以到輕安居接受志工與醫護人員的照顧,晚上再回到家裡,享受天倫之樂。 

花蓮慈院輕安居護理長 張幸齡:「快樂多了,第二個生活變得更豐富,因為我們有阿公阿嬤就是務農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他會教導我們去栽種菜,所以對阿公阿嬤的失智症狀也有一些幫忙。」 

環保志工 潘玉子:「你如果無聊,你來這裡喔,有事可做,可以聊天,可以吃飯 第一好。」 

慈濟同時也將孝敬父母的觀念,灌輸給下一代,透過敬奉茶點,讓孩子們表達對父母的感恩與孝親之情。

慈濟教聯會老師 王麗君:「讓家長知道說,孩子長大了,那孩子也可以自己知道說,我可以藉著做某些東西,去表達我的感謝之意。」 

2015.8.6晨語 證嚴上人開示:「這些父母都是我們的寶,我們應該孝順,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倫理,若能這樣,一代做給一代看,老是受尊重的,有禮節的,這樣的社會,老人哪有什麼問題呢?」 

慈濟基金會編纂處主任 洪素貞:「假如能把孝道恢復,我們的家能夠穩定成長,就不會有那麼多個流浪在外的孩子。」 

想把孩子流浪的心找回來,其實最該做的,是把長輩的笑容找回來。孝道的復興或許並不容易,但它卻是現今社會最需要的寧靜的改變。 

許斐莉 楊婕庭 余國維 翁國嘉 採訪報導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