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惠安女風雨不改笑顏

  • 列印

在一片花色頭巾中,六十二歲的李伴很搶眼,笑起來露出一口金亮假牙,也代替她說出做環保樂開懷。每週五是惠安老菩薩最期待的環保日,穿戴頭巾、手套、口罩及志工背心,像在撿拾寶貝般分類資源。▪撰文.李委煌  攝影.蕭耀華  
繫緊頭巾、背心上身,  老邁佝僂卻腳程驚人,  做起環保風雨無阻;  因為她們是名聞遐邇的患安女子,  勞碌一生,擇善固執!

戴著傳統的花布頭巾,婦人們或將扁擔扛上肩,前後各掛包資源回收物,安步當車走來;或手拉板車、腳踩三輪車抵達,或由家人開車載來——每週五上午,她們相聚在慈濟環保站,套上志工背心,相互點名問候,有人缺席時,大家還會特別關心。

泉州市惠安縣黃塘鎮的慈濟環保站,僅十來坪大小;上午八點起,志工開始分類成堆的回收物。她們年紀雖大,但手抓了什麼就往特定地方丟去:紙類、塑膠、瓶罐迅速地「各就其位」,熟能生巧、默契十足。

正午,她們安靜排隊洗手坐好,傾聽螢幕上證嚴上人的開示;臺灣閩南語與泉州話口音相近,因為聽得懂,所以特別專注。平日白天,兒孫輩多半外出工作,老人家在家往往隨便打點餐食;週五在環保站裏,反而可享用一頓「營養午餐」,分享彼此帶來自種的蔬菜、花生與白米。

當她們彎腰低頭分類時,頭巾五顏六色如一片花海,很難辨認出誰是誰;從清晨出門到午後返家,她們的頭巾總是端莊整齊,笑起來不忘以手遮口,含蓄有禮;用餐時,依序排隊取菜而少語。她們是閩南地區有名的「惠安女」,更是泉州的環保老兵!

多做多「補」不會輸

惠安縣轄屬福建省泉州市,在惠東半島某些地區,女性身著特殊傳統服飾而名聞遐邇;二○○六年,大陸國務院將「惠安女」服飾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塘鎮位於惠安縣西面,女人家雖不著繁縟傳統衣褲,卻習慣頭戴花巾遮風防塵。

惠安女不只外在形象鮮明,她們操持家務、勝任粗活,普遍給人勤奮的印象。八十三歲的陳亞香,身軀佝僂,步伐卻挺快,每週五清晨六點多提著回收物出門,散步兼運動,走一小時路來環保站。

老人家說,有時若遇鄰人剛好要出門,也會麻煩他們順便載一程;她以前會暈車,現在搭車來環保站,不曾犯過頭暈,「一定是菩薩給我保庇啦!」在環保站,她結交不同村落的朋友,一邊做事也一邊分享心情,很是快活。不識字的她不時問旁人確定:「今天星期幾?」儘管老人家都不識字,但她們都很清楚哪一天要做環保。

小兒子七歲時,陳亞香的先生罹病往生,人家憐憫她的處境,她卻發揮堅毅、勤勞的天性,做工、養豬、種田,三十五年來拉拔大七個兒女。她跟志工坦露,與媳婦關係並不好,兩人長年相對無語,誰也不想先開口講話。大夥兒鼓勵她做出改變,於是她決定拉下老臉主動跟媳婦問候,沒想到媳婦喊了她聲「阿母」後,她反而驚訝得不知所措。

七十七歲的陳輸,經常在路邊或垃圾桶撿拾回收物,她說不曾想像過自己竟有此等膽量;她不怕髒,帶回別人丟棄的塑料袋,清洗曬乾後疊好回收。有人嚇她說這麼愛撿垃圾,下輩子也會跟垃圾為伍;陳輸說她沒在怕的,因為環保可是救地球助人的好事,何況連同住的兒子也不反對。

每週五,陳輸騎著三輪車來到環保站,她發現別村來做志工的人較多,「我有邀請同村的人,但他們不愛來,我只好自己多做一點來『補』了。」

年輕志工許冬梅,對這些老婦人的用心頗為感動,她們沒有含飴弄孫的閒暇時光,生活並不富裕,平常不只做環保還要下田,甚至兼做水泥工掙點錢,這生總是勞碌!

年輕人望塵莫及

在這群環保老菩薩之中,年輕的陳志偉顯得與眾不同。二○○七年他赴廈門參與慈濟活動,看到穿著制服的志工儀態莊嚴,連遞鞋袋給他的動作都帶著暖意,感動莫名,回到黃塘鎮決心推動慈濟,邀約學佛朋友了解慈濟,翌年更偕同三十人參加慈濟廈門冬令發放。

他從幾位親友開始帶動環保,也利用下班時間四處收集回收物,甚至忙到晚上十二點才收工。五年來,每週平均約有三、四十位老菩薩參與環保日,陳志偉的堂嫂周亞蓮今年六十七歲,在其中算是年紀輕的,笑說做環保後,「腦袋變靈活,生活更充實啊。」

陳志偉指導這群長輩辨別物品的可回收性、如何摺疊報紙,老人再指導老人,傳承經驗。有些老人家裏沒有電話,一回遇上颱風,陳志偉想應該不會有人來,沒想到七點半就有人穿著雨衣走來等著「上工」。

漸漸地,當地志工不只做環保,也關懷弱勢家庭、提供貧童助學金及推動社區讀書會;連距黃塘鎮十多公里外的縣城,也有對佛學有興趣的年輕人,前來加入志工行列。

木雕專家謝文輝,清晨六點多出門載回收物,若需要帶動讀書會時,只能在夜裏趕木工;他說,看到老菩薩每週五從幾公里外步行走來,沿途看到回收物,一個擔挑扁擔、另一個彎腰撿拾,這分精神震撼了他:「我覺得連年輕人都做不到!」

資料來源:慈濟月刊第559期 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559&mp=3202%20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